陶針療法

陶針療法

陶針療法是用陶片或瓷片為針具,在體表一些特定的部位進行淺刺以治病的方法。

基本簡介


陶針療法屬於針灸醫學中的特殊技法,源於古代的砭石,在陶器文化時期中,的祖先創用陶針治病。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以瓷針治病,亦砭之遺意也。”清代鮑相墩在《驗方新編》中也有用陶針和瓷針治療瘴毒痧症霍亂等病的記載。直至陶針療法還在中國一些地區流傳,如廣西柳州、南寧等地,特別是壯醫療法中,一向以陶針為主。陶針針刺比較表淺,與皮膚針作用相似,只是刺激了經絡的皮部絡脈,通過經絡的傳導和調節而起到疏通經絡、調和氣血扶正祛邪的作用,從而治療多種疾病。

(基本內容)


1,穴位的定位與主治
陶針療法有其獨特的刺激部位,見圖17-21。
(1)頭面部:
1)發旋:在頭頂毛髮旋窩之中心(發旋不明者,可按百會穴施治),點刺一針。主治中風、傷暑、乾霍亂、小兒夜啼等。
2)前額:前髮際與眉心的中點為基點,在前額橫列排刺5-7針。主治感冒痛經
3)額角棱:眉凸角至發凹角縱列於側額部,行刺5針。主治眼紅痛。
4)眉心:兩眉頭間點刺一針。主治感冒、中暑、中風、眼紅痛、急慢驚風。
5)眉弓:眉頭、眉腰、眉尾共3點,點刺。主治眼紅痛。
6)太陽:眉稜角后側橫列3-5針排刺。主治感冒、中暑、眼紅痛、痛經。
7)鼻端、翼根:鼻端隆起處點刺,又兩側直下鼻翼根點刺。主治小兒急、慢驚風
8)兩唇:上唇即人中穴點刺或3-5針排刺;下唇即承漿穴點刺。主治中暑、中風、急驚風。
9)口角:兩唇角各點刺1針。主治口眼歪斜、顏面抽痛、小兒驚風。
10)耳周:環繞耳郭周圍環刺10針。主治耳痛脅痛痄腮、泄瀉。
11)頜線:沿上下頜骨線排刺5針。主治齒痛、痄腮。
(2)頸胸腹部:
①頸側:喉骨兩側行刺5-7針。主治喉痛哮喘
②臍行:前正中線,胸骨柄上緣至趾骨上緣,行刺20針。主治霍亂、疝氣、痛經、泄瀉、腹痛(取腹部刺激點)、嘔吐(取胸部刺激點)。
③乳行:鎖骨中線,長度及針數同臍行。主治嘔吐。
④夾臍行:臍行與乳行之間,長度及針數同臍行。主治腹痛、泄瀉、小兒夜啼、慢驚風。
⑤臍環:繞臍環刺,距臍2-3橫指。主治霍亂。
⑥谷線:劍突下,橫列7-9針排刺。主治腹痛、嘔吐。
⑦腹溝行:在腹股溝處排刺5針。主治疝氣、尿閉。
(3)項背部:
①背部:頸椎至尾椎,稱主脊行;頸椎兩側各1行,稱項棱;以下近脊者為夾脊行;遠脊者為遠脊行,遠脊行以齊肩胛角內緣為準。頸椎行刺7針,胸椎行刺12針,腰椎行刺5針,骶行刺5針,項棱、夾脊行、遠脊行針數與主椎相同。主治感冒、中暑、歷節風、乾霍亂、中風、虛勞、哮喘、痹證、脅痛、腰痛、腹痛、泄瀉、嘔吐、疝氣、痛經、遺尿、喉痛、眼紅痛、齒痛、耳痛、痄腮、小兒夜啼、百日咳、小兒癱瘓、急慢驚風等。
②肩棱:由頸根至肩端排刺5—7針。主
治喉痛、癰疽、小兒癱瘓。
③肩胛環:包括兩肩胛骨在內作橢圓形環刺;以膏盲穴為核心作星形散刺》自距膏盲穴一橫指處向中心集中刺;自膏盲穴向周圍二三橫指行散刺。主治感冒、咳喘、虛勞。
④骶鞍:在骶骨部作橫鞍環狀,並從尾骨端向上作散刺或作集中刺、擴散刺。主治腰痛、小兒癱瘓等。
(4)上肢部:
①手六棱:分兩前棱、兩后棱、兩側棱。分別在上臂之橈側、尺側、橈尺之間,自肩關節至肘關節排刺10-15針,各分內外兩行。主治痹證、小兒癱瘓、百日咳、齒痛、泄瀉。
②手六關:肩、肘、腕關節,各繞1圈環刺。主治痹證、歷節風、癰疽、痄腮。
肘彎:在肘彎部青筋處重刺放血。主治霍亂、乾霍亂、疔瘡、急驚風。
四縫:在食、中、無名、小指4指掌中節重刺擠出黃水。主治疳積、百日咳。
(5)下肢部:
①足六棱:分兩前棱、兩后棱、兩側棱,分別自股關節至踝關節縱列行刺15-20針,挾膝蓋兩稜線為兩前棱;過膝彎中點及其內側為兩后棱;過屈膝兩側紋為兩側棱。主治痹證、脅痛、腹痛、嘔吐、疝氣、遺尿、小兒癱瘓等。
②足六關:股、膝、踝關節,股關節作扇形半環刺,膝、踝關節作環刺。主治痹證、腰痛、歷節風、小兒癱瘓。
膝彎:在膝胴部青筋處重刺放血。主治中暑、霍亂、乾霍亂、疔瘡。
④足十尖:在足十趾尖端重刺出血。主治中風。
2.選穴原則與配穴方法
陶針療法施術,根據疾病的性質確定淺刺部位,一般以背部為主,縱取上、中、下,橫分前、后、側。刺法有輕、重、平,分野有點、線、面。背部縱行,可以通治諸病,故每病必取。如熱證表證陽證、偏於上焦或氣分者,以取頭面頸項,上、下肢后棱配合為主,重上輕下;若寒證、里證、陰證、偏於下焦或血分者,以取腰脊以下,上、下肢前棱配合為主,重下輕上,倘寒熱互爭,虛實相兼,半表半里,或偏於中焦者,取軀幹中部及兩脅,上、下肢側棱配合為主,中部中刺,兩脅輕刺。主要的部位集中刺,配合的部位擴散刺。
3.針具
取舊陶瓷片經仔細清洗后,用鐵器或刀背輕輕擊碎,選擇碎成鋒利的為陶片針。鋒芒分粗、中、細三類,如重刺、放血可選用鋒芒較銳者,一般治療以中等鋒芒為宜,小兒需用細鋒芒者。使用前煮沸消毒30分鐘,或用75%酒精浸泡60分鐘,有條件者最好用高壓消毒。

操作方法


針具及施術部位嚴密消毒后,按病情需要選用下列刺激方法和手法。
(1)刺激方法:
①點刺:單刺1點。
②排刺:依橫線成排點刺。
③行刺:依縱線成行點刺。
④環刺:依封閉曲線環形點刺。
⑤叢刺:三五成叢集簇點刺。
⑥散刺:以一點為中心,呈放射狀向外點刺,或在一個面上不規則散在點刺。
⑦集中刺:將刺激面向中心部縮小。
⑧擴散刺:將刺激面向周圍擴大。
(2)刺激手法:
①刺激強度:輕刺者手法輕揚,衝擊力小,適用於慢性病虛證寒證;重刺者手法沉重,衝擊力大,適用於急性病、實證、熱證、痧症;中刺者手法介於輕刺與重刺之間,適用於一般病證。
②放血刺:用鋒芒銳利的陶片針,重刺入皮膚,刺破小血管。用於實熱證
③挑疳刺:用於手部疳積刺激點(四縫)和指縫刺激點。刺破皮膚,以能擠出黃色或乳白色液體為度。適用於小兒疳積的治療。
(適用範圍)
陶針療法適用範圍較廣,一般可用於治療霍亂、中暑、感冒等多種疾病。

(注意事項)


(1)針具及刺激部位均須嚴格消毒,以防感染,若發生感染,應及時處理。
(2)根據具體病情和患者的耐受力,採用適宜的刺激方法和刺激強度。
(3)防止陶針斷針而陶片殘留體內,若出現此現象當及時停針,取出陶片。
(4)對局部皮膚過敏皮膚病者,不宜採用陶針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