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春寒
春季後期氣溫偏低的天氣現象
倒春寒,指初春(北半球一般指3月)氣溫回升較快,而在春季後期(一般指4月或5月)氣溫較正常年份偏低的天氣現象。它主要是由長期陰雨天氣或冷空氣頻繁侵入,或常在冷性反氣旋控制下晴朗夜晚的強輻射冷卻等原因所造成的。如果后春的旬平均氣溫比常年偏低2℃以上,則認為是嚴重的倒春寒天氣,可以給農業生產造成危害,特別是前期氣溫比常年偏高而後期氣溫偏低的倒春寒,其危害更加嚴重。簡單來說意思就是:在春季,天氣回暖的過程中,因冷空氣的侵入,使氣溫明顯降低,因而對作物造成危害,這種“前春暖,后春寒”的天氣稱為倒春寒。
倒春寒是指初春氣溫回升較快,而在春季後期氣溫較正常年份偏低的天氣現象。
在一年四季中,氣溫、氣流、氣壓等氣象要素變化最無常的季節就是春季。經常是白天陽光和煦,讓人有一種“暖風熏得遊人醉”的感覺,早晚卻寒氣襲人,讓人倍覺“春寒料峭”。這種使人難以適應的“善變”天氣,就是通常所說的“倒春寒”。據歷史資料顯示:北京30年出現“倒春寒”的幾率在57%左右。特別是早春時節,這種氣候特點表現得尤為明顯。例如:3月8日南郊觀象台的最高氣溫已達到15.2℃,而最低氣溫只有3.3℃,早晚溫差還比較大。
通常,人們將進入2月末3月初作為春天的開始。春季氣候的最大的特點就是乍暖還寒:一是春季的氣溫日夜溫差較大;二是春季冷空氣活動頻繁,天氣變化較多。在氣象學中,“倒春寒”最早來源於農業,主要指真正的春天,即氣候學所說的侯(5天為一侯)平均氣溫超過10℃以後,由於受較強冷空氣頻繁襲擊,氣溫下降較快,持續時間長達1—2個星期以上的那種前暖后冷,並造成大範圍地區農作物受凍害的天氣現象或天氣過程。“倒春寒”發生時,可使正處於返青或拔節生長階段的冬小麥遭受不同程度的凍害,可使已經播種尚未出土的棉花、水稻等農作物出現爛種,已經出土的幼苗大量被凍死。
倒春寒
多數倒春寒天氣的四月份有以下特徵:
1,西風帶經向環流發展
2,高原地區和西太平洋副高均比常年要偏弱
倒春寒主要是指在每年春季(3月-5月)我國氣溫普遍回升的背景下,受北方頻繁南下冷空氣或者南方持續陰雨的影響,平均氣溫下降至比常年同期偏低,且持續一段時間的一種天氣現象。至於氣溫下降到什麼程度和持續的時間,各地標準略有不同。對於北方地區,倒春寒意味著冷空氣勢力增強,氣溫驟降;而對於南方地區,通常和低溫陰雨相聯繫。
農業氣象試驗指出,日平均氣溫≤12℃,維持期≥3天,不利秧苗生長。如果降溫伴隨著陰雨,危害就更大,這是比較公認的指標。南方各地春播時間有先有后,倒春寒的時段與強度指標也稍有不同。
如廣東把粵中、粵南出現於3月中下旬的如下低溫稱為倒春寒:
①日平均氣溫≤10~12℃,維持3~4天或以上;
②日平均氣溫≤15℃,每天日照≤2小時,維持7天或以上。
雲南省各月的標準為:
(2)3月標準:連續4天日平均氣溫滑動平均值出現負距平絕對值大於等於6℃;或有一天最低氣溫出現負距平絕對值大於等於5.7℃。
(3)4月標準:連續4天日平均氣溫滑動平均值出現負距平絕對值大於等於7.5℃;或有一天最低氣溫出現負距平絕對值大於等於7.2℃。
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天氣氣候條件有差異,受害對象也不同,所以氣象災害的標準也會有所不同。
俗話說:“春天孩兒臉,一天變三變。”這說的就是春天的氣候。春天是個氣候多變的季節,雖然春季逐步回暖,但早晚還是比較寒冷,冷空氣活動的次數也較為頻繁,有的年份還會出現明顯的倒春寒。
倒春寒是一種常見的天氣現象,不僅中國存在,日本、朝鮮、印度及美國等都有發生,其形成原因並不複雜。一般來說,當旬平均氣溫比常年偏低2℃以上,就會出現較為嚴重的倒春寒。而冷空氣南下越晚越強、降溫範圍越廣,出現倒春寒的可能性就越大。
倒春寒
在氣象學中,春季是氣溫、氣流、氣壓等氣象要素變化最無常的季節。進入3月,意味著春天的開始,這時候氣溫回升較快,真正的春天平均氣溫應該超過10℃。春天氣候多變,雖然在逐步回暖,但早晚還是比較寒冷的,冷空氣活動的次數也較為頻繁,長期陰雨天氣或頻繁的冷空氣侵襲,抑或持續冷高壓控制下晴朗夜晚的強輻射冷卻就造成氣溫下降,如果冷空氣較強,可使氣溫猛降至10℃以下,甚至會出現雨雪天氣,因此形成“倒春寒”現象。
倒春寒就是一種非常嚴重的林業和農業氣象災害,是指春天由於受較強冷空氣頻繁襲擊氣溫下降較快,並造成大範圍地區樹木和農作物持續受凍害的天氣氣候現象。倒春寒常引起我國北方花生蔬菜棉花和小麥的爛種現象,也會影響我國南方水稻播種出苗和生長,給農業和林業生產等帶來嚴重危害。
在農業生產上,倒春寒其實仍屬春季低溫陰雨範疇。因為在出現時間上偏晚,危害性更大,因此農業上將其區別對待。這是因為,早春農作物播種都是分期分批進行的,一次低溫陰雨過程僅危害和影響一部分春播春種作物,且早春低溫陰雨多數是在春播作物的針芽期、大多數果樹還未進入開花授粉期,其對外界環境條件適應能力亦較強。而一旦過了“春分”尤其是清明節之後,氣溫明顯上升,春播春種已全面鋪開,各類作物生機勃勃,秧苗進入斷乳期,多數果樹陸續進入開花授花期,抗禦低溫陰雨能力大為減弱,若這時出現倒春寒天氣,就面臨大面積爛秧、死苗和果樹開花座果率低之災,其它春種作物生長發育也受到嚴重影響。
倒春寒
倒春寒是南方早稻播種育秧期的主要災害性天氣,是造成早稻爛種爛秧的主要原因。常年2-4月,江南地區先後進入早稻播種育秧大忙季節。在此期間冷暖空氣相互交綏,當北方冷空氣南侵到江南和華南時冷暖空氣勢均力敵常常造成低溫連陰雨天氣,當日平均氣溫在12°C或以下,連陰雨3一5天;或在短時間內氣溫急劇下降,且日最低氣溫降到5°C以下,均可造成早稻爛秧和死苗。這樣不僅損失大量種子,而且因補種延誤播種季節,使早稻成熟期延遲,影響晚稻栽插,使晚稻抽穗揚花期易受低溫危害。近30多年中,以1951、1969、1970、1976年的天氣氣候條件最差,造成嚴重爛秧,一般爛秧率超過30%,有的達50%。如1970年僅廣西地區爛種就達1億斤以上;1976年,僅湖南、江西、湖北三省就損失谷種達7億斤。此外,對已播棉花、花生等喜溫作物也常常造成爛種死苗;並影響油菜的開花受粉,及角果發育不正常,降低產量;有時影響小麥孕穗,造成大面積不孕或籽實質量低劣。
心腦血管病發病增加老年人熱平衡的能力較差,其循環系統很容易受到倒春寒的刺激。交感神經受寒冷刺激后,興奮度增高,全身皮膚表層毛細血管收縮,使血流阻力增大,導致血壓升高。另外,天氣突變會引起地球磁場的改變,誘發人體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由於老年人及心腦血管病患者不能適應這種變化,可能發生血壓突然升高、腦梗塞、腦出血或心肌梗死。國外一項試驗表明,讓一組63~70歲的老人在室溫為6℃的人工氣候室里靜坐看電視或看書,兩小時后,老年人血壓普遍升高了25毫米汞柱左右。而在同樣條件下,青年人血壓的變化很小。這說明低溫容易使老年人的血管收縮。
早春時節,一些愛美的年輕姑娘早早就穿起了五顏六色的裙子。但女性膝關節對冷空氣刺激較為敏感,遭受冷空氣襲擊以後,關節局部容易出現麻木、酸痛等癥狀,久而久之,容易發生風濕性關節炎。
容易流行呼吸系統傳染病由於早春氣候寒冷,空氣乾燥,呼吸道黏膜的防禦功能會受到直接影響,細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可乘虛而入,造成流感、腮腺炎等傳染病流行。資料表明,在冬春交替的季節,麻疹、白喉、百日咳、猩紅熱、氣管炎等呼吸系統傳染病的發病率,遠高於其他季節。
倒春寒
倒春寒對候鳥遷徙也有一定影響。如今年3月份之前,氣溫持續升高,候鳥(如家燕、布穀鳥等)根據氣候的感知,紛紛開始了漫長的遷徙過程。而3月初氣溫驟然下降,一些剛剛蘇醒的生物又縮了回去,使早來的春鳥在氣溫急降時“缺衣少食”,甚至死在早春時節。
要避免或減輕倒春寒災害, 首先應掌握當地倒春寒發生規律及各種農作物品種的生物學特性, 採用抗寒品種, 春播作物選擇適宜的播種期, 並選擇背風向陽的秧田, 或採用溫室、地膜、營養缽等方式育秧就可極大避免 倒春寒的危害。從預防性措施考慮, 要掌握前期的天氣特點、作物苗性和未來的長、中期天氣預報, 針對性地加強農作物的田間管理, 抑制旺長, 減少弱苗, 培育壯苗, 增強抗寒能力。而春播或移栽作物, 則要巧看天時, 調整播種或移栽期,錯開低溫的直接襲擊。如倒春寒已經降臨, 水稻抗禦性措施是: 搞好水層管理, 以水調溫, 早稻播種后兩葉期以前抗寒力稍強, 要注意通氣, 堅持晴天滿溝水, 水不上秧廂, 陰天半溝水, 雨天排干水的管水方法。兩葉以後, 抗寒力弱, 淺水勤灌、日排夜灌。低溫陰雨結束的夜晚, 要注意防霜, 長時間低溫陰雨過後, 水稻秧苗較弱, 當轉晴時水稻秧田要深灌水, 以防水分吸收和蒸騰的失衡, 造成生理乾旱而死。待秧苗恢復后, 再逐漸將水排干。
①掌握倒春寒發生規律,收聽使用倒春寒天氣預報。農諺說:“春天的天氣,孩兒面”,說明春天的天氣多變,時暖時冷,要抓住天氣演變過程中的“冷尾暖頭”搶晴播種。一般當日平均氣溫到達12°C、最低氣溫不低於5°C,播後有3~5個晴天(每天日照在3小時以上)就有利於早稻播種育秧。
倒春寒
②加強田間管理,改善農田小氣候條件。對早稻秧田進行科學排灌,在倒春寒到來時進行深水護秧,採取“夜灌日排”、“晴排雨灌”,調節秧田水熱狀況。
③有條件的地區,可採取溫室蒸汽或無土育秧,使整個早稻育秧過程完全在人工控制下,保證培育適齡壯秧。
減緩露地花木倒春寒危害
三是施肥。凍害較輕的可每畝施尿素20公斤,另加三元複合肥20公斤;凍害中等的,除了施用化肥外,還應每畝施有機肥(如人畜糞尿、廄肥等)15擔以上;凍害較重的,還要每畝加施有機肥25擔以上,並施用矮壯素、生根壯苗劑、磷酸二氫鉀等2-3次,可隔5-—7天根外噴施,以促進其快速恢復生長。
四是防病。花木受凍后,抗病能力下降,病菌容易侵染,低溫引起的病害主要有疫病、炭疽病、紋枯病、菌核病、潰瘍病、病毒病等,可用乙蒜素、三唑酮、多菌靈、碘製劑等加腐殖酸、氨基酸、活性酶、微量元素葉面肥進行防治,若病害較重時,可隔5-7天噴一次,連噴3-4次。
對於“倒春寒”使人體產生的不適,特別是對於有慢性疾病的人群以及老人,其預防方法:一是當氣溫驟降時注意添衣保暖,特別要注意手、口、鼻部位的保暖;二是加強體育鍛煉提高身體素質;三是注意休息和保持情緒穩定,避免過度疲勞和精神緊張;四是“倒春寒”期間多食些大蒜、洋蔥、芹菜等食物。
冬天過後,一般都會有一段時間的“倒春寒”。
一要適當“春捂”,不要因為氣溫暫時升高就馬上脫掉冬裝,早晚氣溫較低,要注意保暖。
三要保證室內及時除塵通風,以減少和抑制病菌的存活和繁殖。
四要適當進行戶外活動,呼吸新鮮空氣,以改善心肺功能,使身體更好地進行調節,適應春季多變的氣候。
五要多喝水,這樣不僅有利於保持血流暢通,而且可以預防呼吸道疾病
遭遇50年來最大降雪
倒春寒
發布霜凍藍色預警
2015年,貴州大部分地區氣溫持續下降,出現輕到中級“倒春寒”天氣。
研究內容方面,國內側重倒春寒的大氣成因及其對農作物凍害的評估,有關樹木受害的關注度明顯不足,相反國外研究更加註重探討倒春寒對森林生態系統的影響方面,並且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在倒春寒對植物的凍害機制方面,中國研究更傾向於持續低溫和氣溫驟降的影響,而國外則認為是在全球變暖作用下植物物候提前所致。
近年來隨著倒春寒災害天氣在全球各地的頻發相關研究報道在世界各地不斷湧現其對全球植物生態系統的危害性受到關注。
部分資料顯示中國大陸境內也存在植物生態群落春季物候逐漸提前的徵兆,並且隨著春季溫度異常波動的發生,中國相繼出現報道表明倒春寒已經給農作物、樹木、和草本植物的春季生長帶來了不同程度的破壞性作用。對此雖然自古以來中國便有歷史記載倒春寒天氣的發生。但是如今遍查國內研究資料庫不難發現,國內對於倒春寒災害天氣的研究存在嚴重的研究區域和對象的偏重性,不僅缺乏在全國尺度上對中國倒春寒天氣發生的系統梳理和總結。也缺乏對於倒春寒災害天氣成因和危害的系統分析。對於國際社會研究倒春寒的關注度也有待提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樹木作為承擔陸地植物生態系統碳匯功能的主體之一,倒春寒對其碳匯功能的影響甚至具有多年的長期效應,但是國內對於樹木方面的研究證據卻相對較少,這使得在制定應對倒春寒災害時缺乏關鍵的科學決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