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溪景區
福建省南平市的景區
九曲溪景區面積5.18平方公里,是安遠三百山千百條溪澗彙集的小河,注入東風湖前的一段河灘,河道曲曲折折,山環水繞,形成幾處磊彎道。淺灘和深潭一個接一個。兩岸山峰夾峙,森林茂密,視覺空間愈向里愈封閉,常莫辨水之去來。其間主要景物景觀有雙乳峰、犁尖峰、師椅飛泉、釣鉤潭、鐵板岩、巨蚌出水、仙指峰、神鱷游潭等。
九曲溪景區
九曲溪竹筏漂流票價:100元/人,保險費2元/人,每筏乘坐6人
1、遊玩時間需1.5小時左右,旺季時需排隊等候。
2、景區明文規定無需給艄公小費,勿聽信當地人所言,加付錢就可立刻漂流,仍然是要排隊購票的。
1、早8:05到達武夷山火車站,坐2路到車站路口的海關大樓,換開往星村的車到九曲溪上的五曲大橋,步行過橋,經武夷精舍、雲窩,上天游峰。要在中午以前結束天游峰的遊覽,回到公路上,繼續坐開往星村的汽車去碼頭。九曲溪漂流大約一個多小時。漂流的終點是武夷宮。從武夷宮坐6路或從星村回市區的車到火車站路口下車,換2路到火車站。
2、九曲溪是武夷山景區的主流景點,九曲溪竹排項目¥130,上船后還要給船夫10-30元不等的小費,他一路下來都會介紹兩岸的景點。要坐竹排的話最好選擇在下午坐,上午的話全程面光拍攝很難拍出好照片,而且陽光大。竹排漂流時間比起江西龍虎山稍長點,全程大概1-1.5個小時。
1、雙乳峰:距福鰲塘中心區8公里處。兩座高聳的山峰並肩而立,恰似少女豐滿的乳房,人稱“雙乳峰”。如遇雨天,還有恰似乳漿的泉水汩汩流出。
2、師椅飛泉:距福鰲塘中心區6公里處。該處瀑布三坎三疊,形如太師椅,落差50餘米,潭面寬闊,水清見底,氣勢恢宏。
3、釣鉤潭:距福鰲塘中心區8.5公里。狀似釣鉤,潭面積約50平方米,深約4米,四面青山疊翠,倒影沉碧。
4、鐵板岩:距福鰲塘中心區7公里。一天然巨石屏障於游步道右側,高15——17米,長56米,是一摩崖刻字的好地方。人又稱之為“銅鐵壁”。
5、巨蚌出水:距福鰲塘中心區5公里。兩塊巨石矗立於河灘之中,猶如巨蚌浮出水面,栩栩如生。
6、仙指峰:距福鰲塘中心區5公里。在游步道左側對面山中,五個山峰錯落有致,形如仙人指尖。故稱“仙指鋒”。
7、神鱷游潭:距福鰲塘中心區7.5公里。只見一形如巨鱷的石頭浮出水面,怡然自得。
九曲溪景區起於武夷山市星村鎮筏游碼頭,止於九曲溪的終點——一曲溪畔的武夷宮。因景區內有九曲溪縈繞、貫穿而得名。九曲溪的源頭來自武夷山國家自然保護區的黃崗山。從這座華東大陸最高峰流下的涓涓細流穿峽匯成溪流,全長62.8公里,流域面積534平方公里,年平均徑流量7億立方米。兩岸植被良好,樹綠竹翠,碧水長流。流淌到武夷山市星村鎮時,進入風景區,在武夷山景區的群山中盤旋縈繞。它順流,倒記數經九曲、八曲、七曲、六曲、五曲、四曲、三曲、二曲,然後到達一曲終點,匯入崇陽溪。全程9.5公里,直線距離僅5公里,曲率達1.9。乘筏順水遊覽,約1.5小時,逆程筏游則須加倍。這一段河道溪水澄碧清澈,傍山而流,穿澗而過,山回溪轉,折復繞山,山溪相環,九折萬狀。兩岸千峰可盡收眼帘;翠嵐倒影,也可盡顯於碧波之中。宋朝名相李綱對此詠道:“武夷古洞天,奇峰三十六。一溪貫群山,清淺縈九曲。溪邊列岩岫,倒影浸寒綠……”(《題棲真館三十二韻》)詩句如實抒寫了九曲溪景區的特色。九曲溪兩岸的峰岩還具有“移舟換景”的特點。同一山峰處在不同曲水的視點下,往往變幻為不同的景觀,而峰名也因之而異,形成這個景區最大的特色。
從武夷山市星村鎮竹筏碼頭乘筏順流而下,到嶂岩附近名為淺灘的地方,稱為第九曲。主要景點有:
平川第九曲的水勢較為平緩,溪水過星村分為兩支。在靈峰之麓又匯合成一支向東流去。九曲北面,有后溪繞紫芝峰、鼓子峰從靈峰右旁匯注九曲;九曲南面,有江墩溪經霞斐洲匯注九曲。在三溪四流的環抱之中,星村平原沃野平疇,一馬平川,所以古來都以“平川”作為星村的雅稱。平川一帶良田連片,稻黍飄香,農舍錯落有致,雞犬之聲相聞,儼然一派世外桃源景象。欣賞此處景點,被稱是順流筏游九曲溪的序幕。古代逆行舟游時,則作為臥遊的尾聲來欣賞。宋代學者朱熹在《九曲棹歌》(共十首)的最後一首中寫道:“九曲將窮眼豁然,桑麻雨露見平川。漁郎更覓桃源路,除是人間別有天。”“九曲”二個擘窠大字刻在九曲將與八曲交匯的嶂岩的岩壁上。
九曲溪盡處的平川自古為儒者寓居講學之佳處,有靜可書堂、萬卷書樓、武夷山房、聘君宅等多處儒學古迹。
武夷山房在後溪山坡上,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督學徐即登為迎接其師李材(字見羅)到武夷山長期寓居講學而建,亦名星村精舍。李材去世后,弟子們設祠奉祀,並改山房為見羅書院。已廢。
聘君宅為元末學者杜本故居,宅內有思學齋、懷友軒等建築。杜本之孫后又建思紹堂以懷念先祖。已廢。
齊雲峰為武夷山九十九名岩之一。峰近星村,位於九曲溪起點的西南面,高插霄漢,因以得名。它又像一束燃勢熾烈的火炬,因此俗稱火焰山(與山北景區火焰峰迥異)。峰頂古時建有齊雲亭,峰腰有齊雲庵、聖者庵。靜夜俯瞰峰麓村莊,只見各家燈火與繁星輝映成趣,人稱天燈。“星村”之名也因而得之。
武夷碑林 位於九曲溪南,三號碼頭西側,由琳琅滿目的石碑刻精巧布局,形成一處獨具風采的人文景觀。石碑鐫刻古今名人創作的讚美武夷山水的詩詞、繪畫和書法作品,共200多方。為迎接2001年4月第一屆武夷山世界遺產節,武夷山風景名勝區管委會在碑林設置“遺產園”,用影雕石刻作品展示中國世界遺產地的風采。
白雲岩武夷山三十六名峰之一,又名靈峰。在九曲的西北,與八曲的三教峰比鄰而處,巍然雲際,故名。
白雲禪寺位於白雲岩的峰腰。九曲筏游時騁目北望,可以看到構築在溪北白雲岩的這座同名古寺廟。寺廟傍崖臨溪而建,形態猶如一座懸空廟。如要涉足廟中,則需通過星村大橋,順山路往東北而行五里后抵白雲岩麓,再拾級而登即可到達。寺始建於明代,后屢次圮毀,1994年重修竣工。寺廟沿著白雲岩腰際狹長的岩罅順勢營建,其盡頭為山門,倒序為大殿和膳房。大殿適築在岩罅之深且高處,因此構造兩層,格式小巧玲瓏。憑欄南望,只見九曲溪飄然如帶,溪西南遠處的火焰山朗朗在目。徐霞客於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登此,寫道:“登樓南望九曲上游,一洲中峙,溪自西來,分而環之,至曲複合為一。洲外兩山漸開,九曲已盡。”(《游武夷山日記》,下同)山水皆收眼底,蔚為大觀。故清代名僧捧日大和尚在白雲岩上摩刻“大觀”兩字。這方摩崖石刻見於白雲禪寺大殿佛龕後壁。
從白雲禪寺後門可以望見三教峰、貓耳石等名勝。後門有一條古代登山道,從峰麓直抵禪寺。山道盡頭有一石門。徐霞客記述道:“從石罅中累級而上,兩壁夾立,頗似黃山之天門。級窮,迤邐至岩下,因岩架屋(指白雲禪寺),亦如鼓子(峰)……”
白雲洞武夷山七十二名洞之一,位於白雲禪寺之北、白雲岩岩罅的盡頭。近旁崖壁上方鐫有清代佛教信徒贈予白雲禪寺住持捧日大和尚的摩崖石刻“極樂園”,沿崖爬行,可入洞內。徐霞客描述此處之險曰:“岩北盡處,更有一岩尤奇:上下皆絕壁,壁間橫坳僅一線,須伏身蛇行,盤壁而度,乃可入。余即從壁坳行,已而坳漸低,壁漸危,則就而傴僂;愈低愈狹,則膝行蛇伏;至坳轉處,上下僅懸七寸,闊止尺五。坳外壁深萬仞。余匍匐以進,胸背相摩,盤旋久之,得度其險。岩果軒敞層疊,有斧鑿置於中,欲開道而未就之。”清代董天工也記道:“內藏小艇及仙蛻,下有香石。”洞內現僅有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建立的“漳梁山洞玄師祖舍利塔”一座。
元都觀在靈峰的右麓,位於兩岩環抱之中。宮觀周圍田疇數畝,山勢幽靜,系元時崇安籍人士余葯坡創建,歷名靈峰道院、靈峰觀。當時建寧太守李真嶠奏請易名為元都觀,由翰林學士趙孟頫題匾,后傾圮。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方士王道元重建,今已廢棄。
寒岩為武夷山著名九十九岩之一。在靈峰之麓,鐫有嘉靖十二年(1533年)黃少宗書寫的岩名崖刻一方。相傳有邱公者得道於此,故山民呼為“邱公岩”。岩壁向外斜覆,形成一個敞口洞穴,稱為邱公洞。內有泉一泓,常年不竭。洞為武夷山著名七十二洞之一。岩壁鐫有“東萊先生講學處”,為南宋學者呂祖謙應武夷學友朱熹之請前來講學之處。
石鱗窟為武夷山著名七十二洞之一。繞靈峰左壁小徑,溯小澗漫行三里許,進入一處敞口岩穴。斜岩蔽日,地處幽靜,岩際勒有佚名摩刻“隱元岩”三字。該處崖石如魚鱗狀,故名。是古人靜居的好去處。
道院洲在九曲溪北。九曲溪進入星村后,溪水分為三叉,后又合流,匯合處沙石堆積而成洲渚。它平衍七八里,林木蔚然,洲內有元代著名道士彭日隆始建的和陽道院(后改名清微太和宮)故址,故稱為道院洲。元代學者虞集在《清微太和宮記》中稱:始建該道院的武夷山籍道士彭日隆(號隱空道人)“蓋彭祖之後雲”。
霞斐洲位於九曲溪筏游第三號碼頭起點的溪南,因朝暮雲霞映照洲渚間斐然生彩,故而得名。山民諧音象形稱之為蝦尾洲。
仙凡界竹筏碼頭 位於霞斐洲的南端岸,瀕臨第九曲,遊客自此登筏漂流。碼頭建築中的亭子、迴廊、樓閣精巧雅緻,與美麗的山水渾然一體。碼頭還設有聲光、影像展覽室,遊客可在筏游之前從中粗識武夷山勝境。
獅子林、題讖石在九曲西南的霞斐洲。洲中有座小峰,酷似一對臉面相向的獅子,正在嬉弄一隻圓球,因此得名,又稱“雙獅戲球”。民間傳說為:古時此地常有猛虎出沒傷人,天神派遣神獸狻猊下凡驅虎安民。狻猊,晉代文學家郭璞註釋為獅子。地方史籍記載,這位學者當年還在此處留下一方讖石。他的詩讖稱:“黃崗降勢走飛龍,鬱郁蒼蒼氣象雄。兩水護田歸洞府,諸峰羅列擁神宮。林中猛虎橫安跡,天外狻猊對面崇。玉佩霞衣千百眾,萬年仙境似崆峒。”(見清·董天工《武夷山志》)這首讖詩用模糊語言概括出九曲溪源自黃崗山,合流而貫通景區各點;詩中暗示幾處富有代表性的景點,如九曲的獅子林、八曲的環佩岩、二曲的玉女峰、一曲的幔亭峰以及道教聖地萬年宮(沖佑觀)等,故稱為讖詩。刻石也稱為題讖石,后隕落於溪中,無從尋覓。
白沙潭為九曲溪順流第一潭。藍天彩霞、兩岸青山映照到清澈見底的深潭中,波光粼粼,五彩繽紛,景象十分迷人。
牛牯潭白沙潭的北向有塊巨石,像一頭水牛潛首於水中,僅露一對牛角和一雙眼睛。民間傳說:這塊石頭原為太上老君的坐騎,起先被貶到大藏峰,后因貪吃農家麥苗,又被趕到九曲溪,並點化為石。這塊石稱為牛牯石,石旁的水潭稱為牛牯潭。
三教峰 為武夷山三十六峰之一,在九曲溪北岸。三塊岩石的崖麓緊湊相連,岩勢前後三疊,形似沒有帽翅的烏紗帽,俗稱紗帽岩。其正名為三教峰,意指儒、道、釋三教鼎立,薈萃于山中。由於九曲溪縈迴環繞於群峰之中,因此出現移舟換景的現象。舟過其他曲水時,遙望該峰,有時似“品”字,有時像筆架、像金元寶。故峰名俗稱有品字岩、筆架峰、金錠峰等,別名不一而足。
僧尼石人面石磨盤石九曲與八曲溪水接流之處,在溪南和溪北,有三處與武夷山民間故事相關的一組景點。先是溪北,有兩塊前後、高低緊連的岩石,前石似僧帽,后石似尼姑帽,合稱僧尼石,俗稱和尚背尼姑。傳說王母娘娘飛升天庭,命令雷神轟走武夷山中的惡鷹時,將金童遺忘在凡間。觀音大士見金童啼飢,即令溪北尼姑到溪南糧廩,為金童磨漿餵食,因溪流湍急,欲渡不能,僧人遂背負尼姑涉水而過。溪南傍水有兩塊圓聳而立的岩石,被稱為大、小廩石。雙廩石由重疊的兩塊圓形岩石所組成,酷肖磨盤,下岩如底盤,上岩似轉盤;上、下石岩交接的縫隙處,為白堊色的岩體,似乳色米漿,因此景點又名磨盤石。僧尼石近處,有一塊方正的巨石,巨石上有兩處溝壑,形似一睜一閉的雙眼,俗稱人面石。傳說為道貌岸然的道士,對“和尚背尼姑”之舉顯出尷尬神態。
九龍杯第九曲順游的終點——淺灘北岸的岩壁上,有兩個小巧的石洞,當溪水漣漪把陽光折射到洞中時,就像盛滿美酒的杯中有無數小龍在遊動,形態維妙維肖,故稱九龍杯。
雲岩仙岩幛岩三岩均為武夷山著名九十九岩之一,在九曲與八曲相匯之處。雲岩上有石室,可容百人,名雲岩洞,為武夷山著名七十二洞之一。相傳昔為巨蟒所踞,詹法師驅走巨蟒后,創建雲岩庵,已久廢。仙岩傍著雲岩,岩半有碧雲庵,庵前有高峭岩石,名飛來石。石上建小亭,稱香亭,又稱禱雨亭。幛岩在大、小廩石之左,橫亘1公里多,四周陡壁,狀如垂幛。古時茶農植茶樹岩上,俗稱幛頂茶,品位頗高。岩下水灘稱為淺灘,為九曲與八曲的分界。
八曲始自幛岩之麓的淺灘,順流乘筏,可騁目神遊羅列兩岸的鼓子峰、環佩岩、紫芝峰、駱駝峰和象鼻岩、上水獅石、上水龜石、下水龜石等名勝。八曲至芙蓉灘與七曲相接,風光旖旎,令人神往。朱熹《九曲棹歌·八曲》寫道:“八曲風煙勢欲開,鼓樓岩下水瀠洄。莫言此地無佳境,自是遊人不上來。”所以此曲也以山游為佳。
雙乳峰武夷山三十六峰之一,位於八曲溪北,為一對連麓並立的山峰,形體相似,豐滿圓聳,因而得名。從八曲溪畔登岸,迴旋蜿蜒約5公里許,可抵這對山峰之麓。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巡按、監察御史趙孔昭遊覽此處時,嫌峰名不雅,遂易名並蓮峰,並題刻於半壁。摩崖石刻附近有塊岩石,扣之如聞鼓聲,山民稱為石鼓,此峰也因之俗稱鼓子峰。摩崖石刻上端數十米處有一大洞穴,平放著3塊架放船棺的殘板,即虹橋板。峰腰還有2處洞穴存放著虹橋板,其中1處似船棺殘板。
鼓子庵在雙乳峰的南向,已廢。原庵依倚山勢,順著一條狹長的岩罅而建。帶狀的岩罅上傾下斂,庵以斜覆的岩石作為庵頂,隔以泥牆,分為前殿、後殿、香殿、香積廚和僧房等處,相通之處或以棧道相接,或鑿岩為路,綿延約300米。俯瞰九曲溪,七八曲波光筏影,朗朗入目。舊山志記載:岩半飛樓一派(即鼓子庵),殊高敞,可以遠眺溪山。清朝詩人徐熥《登鼓子峰》詩道:“芒鞋歷遍翠微巔,修竹陰中別有天。洞隱黃冠皆凈侶,岩封白骨盡飛仙。石當罅處精廬構,路到窮時棧道懸。夜靜焚香同禮拜,步虛聲散一爐煙。”鼓子庵始建於唐代,原為道院,唐侍宸王文欽在此修鍊。明弘治年間毀於火。嘉靖時,崇安人江子靜夜登峰頂,說是得了丹訣,遂在此重構居室,名曰棲仙館,后改為鼓子庵。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監察御史趙孔昭改“鼓子峰”為“並蓮峰”,庵也隨之易名蓮子庵。內有迎仙亭、雲影池、拂雲石等,不久又廢。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復建,庵室規模恢宏,香客雲集,現存《重建鼓子庵設立香燈田碑記》一方和記載數千募化捐贈者名字的摩崖題刻一處,全長60米,高1米,為武夷山字數最多、面積最大的摩崖石刻之一。
吳公洞 為武夷山著名七十二洞之一。在鼓子峰右,是一處天然洞穴,外隘中寬,可容數十人,相傳為吳道人修鍊之處。吳公遺蛻曾經存於該洞。明代詩人王會曾寫《宿吳公洞》詩曰:“千崖萬壑暗蒼煙,洞里吳公綴小天。偶逐樵人成夜宿,頓驚歸日已千年。”
鼓樓岩武夷山三十六名峰之一,緊鄰八曲溪畔。岩前亂石羅列,峻拔千仞;岩間泉瀑飛灑如雨,盡落澗中,又名滴水岩。南宋著名道士白玉蟾在《雲窩記》中道,曾有詹仙人在此居住、修鍊。
鼓樓洞為武夷山七十二名洞之一。在鼓樓岩半壁,宏敞可容數百人,沿崖徑險,俯臨深潭,潭名鼓樓坑。洞中原有楠木樓,高廣均約三四尺,規制精巧。相傳是從別處飛來。明代長期隱居雲窩的原兵部侍郎陳省曾置身洞中,寫道:“窗欞、甓瓦無非木製,釘頭露木外者半寸,測為千百年物。”清初,隱者李懷之(即李卷)記道:“萬曆庚申(四十八年,1620年)夏,大風雨,鼓樓洞中木樓飛出,越三仰峰而去。土人目擊者甚眾,落一礎如棋子。”傳說無稽,但微型楠木樓或是裝殮“仙蛻”葬具,載以備考。
涵翠岩為武夷山九十九名岩之一,在鼓樓岩右。明代理學家李材命名並撰書岩名,后勒於崖壁。
活水洞(謝洞)武夷山七十二名洞之一。位於涵翠岩腰部,半崖有石洞兩層,上洞口如圓月,牖明吐陰,稱為月窟;下洞絕地千尺,峙齊雲翼,稱為雲巢。明萬曆年間,李材的門生謝智(號活水先生)在此闢為隱居之所,後人稱之為謝洞、活水洞,並將“活水洞”摩刻於崖壁。明代工部侍郎董應舉在《謝洞記》中盡言其奇峭,稱:此洞斫雲膚,刳石腹,橫絕天際,側窺日月,鳥墜雲委,驚顧詫躍,見羅(李材)名此洞為涵翠洞,遂寓居於此,並將《謝洞記》鐫於洞內。洞今尚完好,摩崖石刻《謝洞記》尚存,但建築已無存。
潮音洞武夷山七十二名洞之一。在涵翠岩左,為內斜敞口的洞天。洞內曾有八曲山房,是明萬曆年間退隱太守黃世忠所建,后廢。數年後,邑紳彭維藩修復,不久又廢圮。
紫芝峰為武夷山九十九名岩之一,在鼓子峰左。屹然高聳,半腰有靈芝狀圓石一塊,名為靈芝石。峰巒也因之稱紫芝峰。靈芝石下另有一石鵠立於峰腰,形態婀娜,神似端莊慈祥的觀音大士,稱為觀音石。另有一座有裂罅的崖岩匍匐溪畔,形態甚似穿開襠褲的稚童跪伏觀音足下。這一組景觀俗稱“童子拜觀音”。
環佩岩為武夷山九十九名岩之一,位於鼓子峰右。相傳,岩石能發出玉石碰撞的清脆聲,故稱環佩岩;又說,山中澗水潺潺而流,叮咚作響,故名。峰頂有一座岩石,神似弓腰欲躍的貓兒,稱為貓兒石;其旁還有一塊赭色岩石,民間衍稱豬肝石。兩石俗話合稱“貓吃豬肝”。岩間還有人面石,形似兩人相向,促膝談心。
筍洲在芙蓉灘之畔,濱溪臨水,寬平約1里,竹林叢生,新筍時見。明陳謹詩句贊曰:“錦綳初出角,玉版已先抽。翠色凝千畝,蒼煙拂一丘。”(《筍洲》)宋朝秘閣學士吳逵在洲上建造麗澤堂,久廢。清朝士人董益勛築室岩際,名其室為“倚環居”,匾其亭曰:“一川風月”。
九曲溪的得名:朱熹(1130~1200)
中國南宋思想家。字元晦,號晦庵。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人。紹興十八年(1148)中進士,歷仕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朝,慶元六年卒。嘉定二年(1209)詔賜遺表恩澤,謚曰文,尋贈中大夫,特贈寶謨閣直學士。理宗寶慶三年(1227),贈太師,追封信國公,改徽國公。
《九曲棹歌》【宋】朱熹
武夷山上有仙靈,山下寒流曲曲清。
欲識個中奇絕處,棹歌閑聽兩三聲。
一曲溪邊上釣船,幔亭峰影蘸晴川。
虹橋一斷無消息,萬壑千岩鎖翠煙。
二曲亭亭玉女峰,插花臨水為誰容。
道人不作陽台夢,興入前山翠幾重。
三曲君看駕壑船,不知停棹幾何年。
桑田海水兮如許,泡沫風燈敢自憐。
四曲東西兩石岩,岩花垂露碧毿。
金雞叫罷無人見,月滿空山水滿潭。
五曲山高雲氣深,長時煙雨暗平林。
林間有客無人識,矣乃聲中萬古心。
六曲蒼屏繞碧灣,茆茨終日掩柴關。
客來倚棹岩花落,猿鳥不驚春意閑。
七曲移舟上碧灘,隱屏仙掌更回看。
卻憐昨夜峰頭雨,添得飛泉幾道寒。
八曲風煙勢欲開,鼓樓岩下水縈迴。
莫言此地無佳景,自是遊人不上來。
九曲將窮眼豁然,桑麻雨露見平川。
漁郎更覓桃源路,除是人間別有天。
【註釋】
①九曲:九曲溪,發源於武夷山脈的主峰——黃崗山的西南,上游流經山深林密,雨量豐沛的武夷山自然保護區,下游流過星村,進入武夷山風景區,繞了九曲十八彎,到武夷宮前匯入崇陽溪,全長約60公里。而從星村至武夷宮這段則為名震遐邇的九曲溪,長不過10公里。武夷山風景區的絕大部分風景點就分佈在九曲溪兩岸。
【賞析】
●朱熹這首用民間樂歌形式寫的《九曲棹歌》,是對武夷山九曲溪的全景掃描,也就是描繪九曲溪的一幅長卷佳作。
●《九曲棹歌》寫景寫情,一掃宋詩中“愛講道理,發議論”的缺陷。當今大學者錢鍾書評論說:“假如一位道學家的詩集里,‘講義語錄’的比例還不大,肯容許些‘閑言語’,他就算得道學家中間的大詩人,例如朱熹。”(錢鍾書《宋詩選注》第107頁)朱熹的《九曲棹歌》確是容許了相當的“閑言語”,也就是說,用了許多抒情的詩歌語言。因此,它至今仍然膾炙人口,傳播海內外。
●朱熹的《九曲棹歌》開頭是一首小引,交代作歌的原因。“武夷山上有仙靈,山下寒流曲曲清。欲識個中奇絕處,棹歌閑聽兩三聲。”這實際上是序詩,以便引出對武夷奇絕處的吟唱。
一曲風光——火花茶葉
九曲溪景區
二曲風光——火花茶葉
三區懸棺——火花茶葉
●第五首“四曲東西兩石岩,岩花垂落碧監毿。金雞叫罷無人見,月滿空山水滿潭。”“兩石岩”指四曲中的大藏峰和仙釣台。朱熹此處的詩意是:山花的花瓣還帶著朝露,一片清綠,有如羽毛的散亂披離。這是以山花帶露襯出山中黎明的時分。
●四曲大藏峰壁有金雞洞,傳說武夷金雞為世人司晨,可是誰也沒見過金雞,有的只是月下空山和卧龍潭。朱熹的四曲棹歌中的“水滿潭”之潭,即大藏峰下的卧龍潭。潭水深不可測,也是四曲的一處勝境。“月滿空山水滿潭”寫出了黎明前雞鳴星稀,西天的月光下襯出的一片空山靜境。在卧龍潭岩壁上刻有“飛翠流霞”四字。
●第六首“五曲山高雲氣深,長時煙雨暗平林。林間有客無人識,欸乃聲中萬古心。”這是朱熹借寫五曲勝景作自我描畫、抒懷。五曲是九曲的中心,隱屏峰竣立溪北,峰巒挺拔,當年朱熹就在此建武夷精舍,聚徒講學。朱熹的五曲之歌中的“山高”指精舍后的隱屏峰。由於山高雲深,才煙雨無時暗鎖平林渡口。“欸乃”是船夫出力搖船的應答聲。“客”指朱熹自己。
●第七首“六曲蒼屏繞碧灣,茆茨終日掩柴關。客來倚棹岩花落,猿鳥不驚春意閑。”六曲流程最短。溪北有高直聳立的巨峰,峰壁由於流水侵蝕久而深陷,狀如指痕,故稱仙掌峰,又叫曬布岩,壁上刻有四個大字:“壁立萬仞”。今日的曬布岩下是茶葉試驗場,面溪背山,環境清幽,真箇像朱熹所吟詠的那樣,岩花自落,猿鳥不驚,清靜極了。
●第八首“七曲移舟上碧灘,隱屏仙掌更回看。卻憐昨夜峰頭雨,添得飛泉幾道寒。”七曲有獺控灘,就是“移舟上灘”的灘,它的後面正好是隱屏、仙掌兩峰,所以說“回看”。“飛泉”指凌空飛灑而下的山泉。七曲的北面為三仰峰,又稱三迭峰,海拔700多米,三峰相迭,面背東向,雄姿巍然。在小仰峰的半壁上有壁宵洞,刻有“武夷最高峰”五個大字。
●第九首“八曲風煙勢欲開,鼓樓岩下水瀠洄。莫言此地無佳景,自是遊人不上來。”八曲灘高水急,溪畔浮出水面的有“牛角潭”的牛角,“青蛙石”的石蛙。鼓樓岩下,有一石如張牙舞爪的獅子,稱為“上水獅”,有塊橢圓如龜的岩石,稱“下水龜”。溪南和鼓子峰相望的大小兩塊岩石,稱為大廩石和小廩石,對大小廩石南宋名相李綱有詩讚道:“仙家何事也儲糧?石廩團團曲水旁。應駕玉龍耕紫石,瓊芝千畝個中藏。”
七曲風光——火花茶葉
●朱熹的《九曲棹歌》的次序是乘坐上水船逆流而數的,而坐竹筏逆流而行,危險性較大,所以現在游九曲是從星村渡的平川開始,順流而下,從九曲到一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