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學考古與藝術博物館

南京大學考古與藝術博物館

南京大學考古與藝術博物館,是位於南京大學的一座高校博物館。2002年5月落成開放,是江蘇省首家高校博物館,獲2001-2002年度全國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提名獎。館內收藏展示了南京大學近百年來收集、獲贈和在考古發掘中發現的各時代各類文物、金石拓本等,具有很高的研究與收藏價值。

發展歷史


南京大學歷史沿革
南京大學歷史沿革
南京大學是一座歷史悠久、素負盛名的高等學府,在文物收藏和研究方面亦源遠流長。
早在20世紀的20~30年代,南京大學的前身中央大學的文學院和史學系,即已開始收藏殷墟甲骨,中央大學圖書館亦收藏有金石拓本和名人書法等文物。
與此同時,後來併入南京大學的金陵大學接受了其創辦人美國收藏家福開森的千餘件文物的捐贈,包括商周青銅器、殷墟甲骨、古陶瓷和古書畫等,籌備建立金陵大學古物陳列館,其中殷墟甲骨曾由商承祚研究並著有《福氏所藏甲骨文字一書》。抗日戰爭期間,中央大學和金陵大學均遷校四川,並繼續徵集和研究歷史文物。商承祚、胡小石李小緣劉銘恕徐益棠等人,抑或在戰火紛飛的年代,抑或在經濟困難的時期,竭心儘力地搶救和收集著各類文物。
抗日戰爭期間,舉校西遷,商承祚先生曾於1940年左右冒著日本飛機轟炸的危險,在長沙一帶搶救出了一批楚漢文物。由於當時不可能進行正常的發掘,商先生只好雇請湖南當地一些被稱做“土夫子”的工人挖掘古墓。他一邊看著工人們挖,一邊畫了些圖。當有些工人把出土的文物倒賣給了古董商時,商先生又費盡周折從古董商手裡將文物收購回來。
此外,原金陵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李小緣先生曾在抗戰期間,徵集了四川邛崍窯和琉璃廠窯窯址出土的大量陶瓷;商承祚與劉銘恕合作從事四川漢代石刻與崖墓等方面的調查,徵集文物千餘件,金石拓本2000餘件;徐益棠則在川西西康彝族的社會學考察時,徵集到民族文物數百件;前南京大學文學院院長鬍小石先生還曾於1950年創建了南京大學文學院博物館,入藏古代陶瓷、銅器、錢幣和甲骨等千餘件……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南京大學文學院院長鬍小石的倡議下,成立了文學院博物館,入藏文物有千餘件,1952年院系調整后,南京大學的文、理學院與金陵大學合併成新的南京大學,兩校的文物均集中於南京大學圖書館保管,登記的文物總數有5000餘件。
自1970年起,原存於學校圖書館的文物全部移交於歷史系文物室保管,目前文物的總數已近萬件,金石拓本2萬餘件,2002年南京大學百年校慶期間成立了南京大學考古與藝術博物館,並出版《南京大學文物珍品圖錄》。

館藏文物


1934年,美國傳教士福開森向金陵大學(南京大學前身)捐贈了上千件珍貴文物,並以此籌建金陵大學古物陳列館,從此揭開了南大文物收藏的序幕。由於對中國古代文物有著濃厚興趣,福開森通過各種渠道,收集到了數量相當可觀的文物珍品,其中包括商周青銅器、殷墟甲骨、古書畫和古陶瓷等。
除了福開森之外,許多南大的前輩們也都曾為南大文物收藏事業傾注了大量心血。早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南京大學的前身中央大學的文學院和史學系即開始收藏殷墟甲骨,中央大學圖書館亦收藏有金石拓本和名人書法等文物。

館藏珍品

小克鼎
小克鼎是福開森捐贈品中最為珍貴的一件西周青銅器克鼎原為一套,計有大鼎1件、小鼎7件,是陝西扶風出土的西周孝王禮器,因規格差別,分為大克鼎和小克鼎。大克鼎與其中一件小克鼎現藏上海博物館,為該館鎮館之寶(其餘五件分別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天津藝術博物館、日本書道博物館、日本滕井有鄰館、日本黑川文化研究所),南大這件小克鼎,帶有銘文70餘字,有極高研究價值,堪稱南大博物館中最具分量的西周青銅器。
2012年南京大學110周年校慶之際,南京大學以館藏小克鼎為原型,1:10 等比例放大製作成“南京大學鼎”,安放在南京大學仙林校區二源廣場。鼎高2.85米,口徑2.9 米,重約6噸。鼎配以方形底座,底座高60厘米,四側飾與鼎身相同的夔龍紋,正面為南京大學校徽和校訓,左右為南京大學前身“台灣中央大學”和“金陵大學”校徽與校訓,背面篆刻有“南京大學鼎”與“全球校友親情捐鑄”等字樣,表達了莘莘學子“一鼎屹立天地,祝願母校秉承傳統、與時俱進,為民族昌盛,人類進步不斷做出貢獻”的良好祝願。
這套法帖是當年宋徽宗利用內府珍藏的前代著名書法家的墨跡命人摩勒上石之後的一個宋拓本。原本共十卷,南大收藏的是第六卷的大部分,計有22頁之多。其他殘存的幾卷則分別收藏在故宮博物院中國歷史博物館。福開森當年費盡心力,不惜一擲千金才收得這一傳世孤本。
南唐王齊翰的《勘書圖》是他唯一的傳世作品,也是國內唯一可以確認的五代畫作。畫面上鈐有南唐國主李煜的“建業文房之印”,留有宋徽宗趙佶的兩處“瘦金書”題字、卷后還有宋代著名文人蘇東坡、蘇子由兄弟和王晉卿的題跋,以及明代書畫家董其昌等人的題跋,所以極為珍貴。 《勘書圖》,絹本,設色,縱28.4厘米,橫65.7厘米。據蘇東坡於北宋元佑六年(1091)6月2日《跋南唐挑耳圖》記載,此圖先為著名畫家王詵(晉卿)所有。王詵之後,此圖轉入朝奉大夫王定國手中。此期該圖名曰《挑耳圖》,后經宋徽宗趙佶御題命為《勘書圖》,並題上了稱讚之詞“王齊翰妙筆”。

石器

石器
石器
博物館收藏的石器主要來自北陰陽遺址,1955年至1958年間,由南京博物院主持,在南京大學北陰陽營宿舍 區發掘了南京城內當時唯一留存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南京大學歷史系教師和圖書館文物組的同志先後參加了具體的發掘工作,歷史系兩百餘名師生則以勤工儉學的方式參加了1958年的第四次發掘,7位應屆畢業生參加了考古實習,發掘結束后,南京博物院即向南京大學圖書館拔交了4座新石器時代墓葬出土的數十件文物,以供師生教學參考與科研之用。以學校師生考古發掘實物資料作為館藏品既是南京大學博物館館藏的一大特色,也為南京大學考古專業教學科研提供一手資料,成為南京大學考古專業辦學的一大學科特色。

陶器

陶器
陶器
陶器是南京大學博物館館藏的主要器類之一,抗日戰爭期間,中央大學和金陵大學均遷校四川,在此期間,中央大學文學院曾徵集到四川漢代崖墓出土文物西南少數民族文物數千件。在1952年至2001年的半個世紀內,在南京大學鼓樓校區的基本建設工程中,還先後發現了春秋戰國以至明清時期的古遺址、古墓葬和古井等遺跡,出土了數以百計的文物,其中以陶瓷器為主。此外,學校師生在外出考古實習過程中,也取得或獲贈多批文物標本。新石器時期的陶器古樸莊重,其三足釜、罐等基本上都是生活用具,反映出石器時代墓葬隨葬器物的面貌;先秦時期的印紋硬陶罐南方古代越族的典型器;戰國秦漢時期的陶器更是反映出大一統之後,古代物質文化的豐富多彩和古禮的制度規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南京大學北園東晉大墓出土的陶瓷器是本館收藏的一大特色,它既是本校師生親手發掘的,埋葬地點又在學校鼓樓校區的北大樓近側,同時,該墓為目前所發現東晉墓葬等級較高者,有學者推測其為東晉時期的帝陵。

玉器

玉器
玉器
玉器的製作和使用史前時期社會發展的重要表現,進入商周時期以後,成組的組玉佩成為貴族們的重要象 征。戰國以後,隨著人們喪葬禮俗觀念的變化,葬玉成為社會用玉的一個重要方面,較著名的有河北滿城中山王劉勝墓出土的金縷玉衣、廣州西漢南越王墓中出土的金縷玉衣以及大量的玉璧等。魏晉隋唐以後,玉器的製作及使用逐漸出現一些外來因素,如佛教中的飛天題材,佛教供養中的七寶等。元明清以後,玉器逐漸進入世俗社會,大量的反映吉祥、祈望的題材不斷湧現。南京大學考古與藝術博物館收藏有一定數量的玉器,如新石器時代的玉玦、玉璜,遼代的玉卮,明代的玉人像、玉蟬、玉法輪、玉雕葫蘆杯、玉香囊,清代的玉碗等,特別是其中乾陵十三年(1768年)的《熱河考》玉冊,墨玉金書,弘曆筆,共達到6片,盡顯皇家用玉之氣。

青銅器

青銅器
青銅器
該館收藏有相當數量的商周青銅禮器。商代的有龍紋扁足鼎、獸面紋的駐足鼎、象鼻足甗、瓿和觚,以及乳 釘雷紋簋等。兩周的青銅器雖然為數不多,但其中的小克鼎、太史申鼎和菱形雷紋方簠三器,分別為西周時克氏家族、春秋莒國、戰國時楚國的重器,頗具歷史價值。此外,藏品中的商代的刀、戈、戚和弓形器,兩周的戈、矛、劍和軎轄等,在當時的兵器和車馬器中亦具有代表性。此外,該館還收藏有相當數量的兩漢至宋元的青銅日用器,如漢代的宮燈、素燈、耳環燈、博山爐熏爐、鍾、壺、以及各式銅鏡和帶鉤魏晉南北朝的鐎斗、熨斗帳鉤、唐宋金元的各式銅鏡,以及北魏至隋代紀年的銅佛造像等。其中以延壽宮燈、“東門(日禾)”、“蒜頭壺”、“代大夫人家”鍾、帳鉤和“千金”合符帶鉤等均較具文物價值。這些藏品可以清楚地分析,從商周至兩漢及其後,青銅器的使用從禮器逐漸成為日常生活中亦可常見的器皿。

瓷器

瓷器
瓷器
六朝考古是南京大學歷史學系考古專業的一大特色,多年來在蔣贊初、熊海棠、賀雲翱張學鋒等先生的努 力下,逐漸成為中國高校考古學科最具影響力的學科方向之一。收藏和研究六朝時期的文物便成為南京大學考古和藝術博物館的一個重要任務和一大特色,其中值得注意的就是青翠欲滴的六朝青瓷器。館藏的六朝青瓷器有窯具、辟邪插器、青瓷盤口壺、青瓷耳杯、青瓷洗、青瓷盤、青瓷燈、青瓷雞首壺等,尤其重要的是收藏的六朝青瓷器多為本校師生在本校校區親自發掘出土的珍貴文物,其在學術研究和學術史意義上不可限量。除此之外,瓷器還收藏有四川唐宋窯址的出土文物,如邛崍窯的產品等等。

書畫

書畫
書畫
書畫類藏品豐富,主要來自於中央大學圖書館收藏和美國收藏家福開森的捐贈。在這些古代和近代繪畫作品 中以南唐王齊翰的《勘書圖》,北宋郭熙的《山村圖》,元代的《九歌圖》,明代的《列女圖》和《淵明臨流賦詩圖》,以及清代“金陵八家”中樊圻鄒喆吳宏葉欣高岑的作品和禹之鼎等人作品的藝術價值較高。書法作品則有宋人題詩、明代董其昌、清代王鐸、康熙帝和林則徐等人的作品。此外,博物館還收集有一定數量的1840年以來的近代書畫,其中書法部分有馮桂芬曾國藩李鴻章王闓運慈禧太后、吳大澄、王懿榮、以及于右任和胡小石的作品,繪畫部分則僅有徐悲鴻金誠等人的作品。值得一提的是本館鎮館之一的南唐王齊翰的《勘書圖》,又名《挑耳圖》,絹本設色,畫上一座巨大的三折屏風,屏風前置一長條大案,案上陳箱匣書卷等物,右側矮案前,一人坐椅上,手持耳匙,左目緊閉,其挑耳獨特的神情與愜意,令人回味不已。

其他

雜項
雜項
雜項的收藏也是該館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國高校類博物館的一個亮點。收藏有宋代、明代和清代的織錦標 本,清代的顧綉湘繡,以及緙絲的《花鳥圖》和《鳳鳥圖》等,其中的織錦標本和緙絲作品較具歷史藝術價值。西南少數民族文物是徐益棠先生於1940年前後調查徵集的,主要是彝族和藏族的服飾、生活用具和宗教用具等,包括衣裙、帶飾、靴鞋、荷包錢袋、手托、袖甲、杯、碗、壺、勺、笛、蘆笙、佛像、刻經、酥油燈念珠、搖鈴、喇叭等。這些文物部分地反映了彝族和藏族的生活習俗和宗教信仰。古代文房用具既有傳世品,也有出土物。類別包括硯、硯滴水盂、仿漢居延筆、筆架筆筒鎮紙、臂擱、古墨、印章、印盒、印池和香筒等。其中以硯的種類較多,如六朝的圓形三足瓷硯唐代的各式箕形瓷硯、五代的箕形石硯、宋代的長方形抄手石硯和明代的鴨形澄泥硯等均具有代表性。其他如模印詩文或圖畫的古墨、棕竹蟠龍香筒、以及明代治印名家文彭的篆刻印章等亦較為突出。

建築布局


主題展區

博物館突破一般的通史陳列模式,按照南大館藏文物的分類、來源等不同特點布置展出,具有很強的文化性和觀賞性。16個主題展區:北陰陽營遺址,北園東晉大墓,長沙楚漢文物,四川漢代文物,四川唐宋窯址出土品,寧鎮地區出土物,歷代工藝珍品,古代書畫、近代書畫,西南少數民族銅鼓,民俗藝術品,文房四寶,甲骨卜辭與碑帖,玉冊,度量衡與古錢幣,青銅日用品,青銅禮器。
古老的史前玉器,珍貴的殷墟甲骨,典雅莊重的商周青銅器,靈巧精緻的漢代銅燈,造型生動的東晉青瓷,舉世聞名的唐三彩,先賢名畫《挑耳圖》、《山村圖》、《九歌圖》、宋徽宗內府珍版《大觀帖》……都在向每一位參觀者訴說著一段段動人的故事。

特色展區

在南大考古博物館入門處,有兩個十分特殊的展區:北陰陽營史前遺址出土物和北園東晉大墓出土物。雖然這兩個展區的陳列品不如一些傳世品那般動人心魄,但是這裡的每一件文物,都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因為這些都是南大師生在南大校園裡發掘出的文物。
北陰陽營遺址是明朝南京城城區範圍里唯一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1954年南大在北陰陽營一帶建造校舍,結果在這個地區發現大量石器,1958年,蔣贊初先生帶著一批老師、學生對此進行了發掘。發掘結束后,南大保留了其中四個墓葬的發掘資料,包括一些陶器、瓷器和玉器。
1972年底,根據毛主席“深挖洞、廣積糧”的指示,南大開始在校園內挖防空洞,沒想到挖到北大樓附近時,竟意外地挖出了一個東晉古墓。這個大墓出土了一大批青瓷器,還有一些陶器和金器,特別有一種叫做金璫的金飾舉國罕見,但在這個東晉古墓中,卻一下出土了4件。
此外,在1952年至今的半個世紀里,在南大鼓樓校區的建設工程中,還先後發現了自春秋戰國時期以至明清時代的古遺址、古墓葬和古井等文化遺跡,出土了數以百計的以陶瓷器為主的歷代文物。

歷任領導


福開森
福開森
福開森
福開森,加拿大安大略省人,1886年畢業於美國波士頓大學,獲文學學士學位(1902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886年來華,先在鎮江習華語,次年來南京。1888年在南京干河沿創辦匯文書院(該書院后與宏育書院合併為金陵大學,后併入南京大學),並任首任院長。1934年,福開森做了一件足以讓人們永遠懷念他的好事,他無私地將自己多年來收藏的近千件文物珍品都捐贈給了自己一手創辦起來的金陵大學(1952年金陵大學和南京大學合併,陳列於南京大學考古與藝術博物館)。福開森在中國度過了半個世紀的光陰,對中國文物的收藏付出了極大的心血。在他捐贈的文物中,殷墟甲骨還曾由金陵大學的商承祚教授研究並著有《福氏所藏甲骨文字》一書。
胡小石
胡小石(1888年-1962年),名光煒,字小石,號倩尹。江蘇南京人。國學大師。1909年畢業於兩江師範學堂,後任台灣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與文學院院長、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與文學院院長,南京大學圖書館館長。1950年創建南京大學文學院博物館,入藏古代陶瓷、銅器、錢幣和甲骨等千餘件。

重要活動


開館典禮
《南京大學文物珍品圖錄》
《南京大學文物珍品圖錄》
象徵著南京大學百年文化傳統的南京大學考古與藝術博物館,於2002年5月16日在南京大學北園田家炳樓廣場 舉行了隆重的開館典禮。《南京大學文物珍品圖錄》首發式也同時進行。《南京大學文物珍品圖錄》首發式上,南大博物館方面向眾多與會人士展示了一本精美的文物圖冊。該《圖錄》薈集了考古與藝術博物館中收藏的各類兼具歷史價值與藝術價值的文物珍品,內容涉及史前玉器、商周青銅禮器、殷墟甲骨、青銅日用器、瓷器、度量衡器、錢幣、古書畫、碑帖及部分工藝美術品如竹木漆器、古硯、古墨、古錦等。該圖錄所收錄的文物多數未見於著錄,且系首次公開發表,為有關人士的研究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參考資料。在首發式上,南大與出版方還共同正式銷毀了圖錄底版,使這套圖錄更顯珍貴。
接受漢東博物館捐贈文物
接受漢東博物館捐贈文物
接受漢東博物館捐贈文物
2012年4月28日,南京大學接受漢東博物館捐贈文物儀式在田家炳樓舉行。此次漢東博物館向南大捐贈了五件 珍貴文物藏品,南京大學文化遺產研究所所長賀雲翱教授介紹說,這五件藏品分別是宋代鐵佛頭像一尊、明代護法神像二尊、《魏故南陽王府君墓誌》一合、《大周故魏州館陶縣尉李君墓誌銘》一件。其中,大型佛教收藏品——鐵佛頭螺發右旋,白毫凸起,高鼻小口,下巴渾圓,雙耳垂肩,法相莊嚴,飽滿而慈祥,具有強烈的宋代特點。賀雲翱表示,對於南大考古與藝術博物館現有藏品而言,此次捐贈物品的類型豐富了館藏,造型填補了空白,具有很高的科研、藝術和收藏價值。

所獲榮譽


獲全國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提名獎
2003年9月,由國家文物局主辦、中國博物館學會、中國文物報承辦的“2001-2002年度全國十大陳列展覽精品”評選活動在北京揭曉。南京大學考古與藝術博物館獲提名獎,成為入圍此次評選的唯一一所高校博物館。

參觀信息


參觀須知
南京大學學生憑學生證參觀,外校人員參觀需團體預約。
地址
南京大學鼓樓校區田家炳樓四樓(江蘇省南京市鼓樓區漢口路22號)
乘車路線
地鐵一號線珠江路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