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湯藥的結果 展開
- 湯藥
- 中醫學常用劑型
湯藥
湯藥
湯藥(tāng yào),指的是用水煎服的中藥。出自《史記·袁盎晁錯列傳》:“陛下居代時,太后嘗病,三年,陛下不交睫,不解衣,湯藥非陛下口所嘗弗進。”晉·葛洪《抱朴子·至理》:“夫愚夫乃不肯信湯藥針艾,況深於此者乎!”據記載,湯藥是伊尹發明的。
《兒女英雄傳》第十九回:他老人家是早年斷弦,一向便在書房下榻,直到一病垂危,我還同你父親在那裡服侍湯藥,早晚不離。曹禺《雷雨》第一幕:“四鳳裝做不聽見,依然濾她的湯藥。”
1.煎藥器具:在煎藥時盡量使用砂鍋、不鏽鋼、玻璃、搪瓷等為佳,忌用鐵器、鋁器、銅鍋。因為前者理化性質比較穩定,不易與藥物中的成份發生反應,以保證藥物的療效。而鐵銅類成份性質較為活潑,易與藥物中的成份發生反應,影響療效。
2.浸泡方法:煎藥前,應先將藥物放入葯鍋內,加乾淨的冷水浸泡藥物,加水量以淹沒過葯面3-5cm,浸泡20-60分鐘為宜(過久則藥物易發霉變質),這樣有利於藥物有效成份的煎出。
3.煎煮方法:每劑葯煮兩次。第一煎先用大火將浸泡好的葯煮沸后,改用中、小火,維持藥物沸騰;第二煎加水適量少些(以淹沒過葯面),火候同第一煎。煎時最好加蓋, 一般情況下煎藥時注意不宜頻頻打開鍋蓋,否則氣味易走失,藥效降低。
4.煎熬時間:藥物煮沸后開始計算時間。一般藥物第一煎20-30分鐘,第二煎15-25分鐘;滋補及質地堅實的藥物第一煎40-60分鐘,第二煎30分鐘左右;解表、理氣及質地輕鬆、芳香的藥物第一煎6-15分鐘,第二煎5-10分鐘。
5.濾取藥液:藥液煎取量需根據病人的病情、年齡等具體情況決定,成人量約200-300ml,兒童量約為成人的1/4-1/2,即50-150 ml。
6.服用時間:每日一劑,早晚各服一次。上午服用第一煎所煎出的藥液,下午服用第二煎所煎出的藥液,這樣可以使兩煎藥物在體內的濃度和所起的作用均勻可靠。也可以將兩煎藥汁混合,分上午和下午兩次服用,兩次以相隔6小時左右為宜。當天煎的葯當天最好服用完,不宜保存。滋補藥宜飯前半小時服用;清熱葯及對胃腸有刺激的藥物宜飯後半小時服用;其它藥劑請遵醫囑。
7.服用方法:服用方法分熱服、溫服、冷服3種,一般而言,發汗解表葯和溫補藥宜溫服;祛寒葯、治療關節痛和潰瘍病的葯宜熱服,清熱解毒藥宜冷服。
8.注意事項:中藥包里經常看到用紙或紗布另包的中藥,標有先煎、後下、包煎、沖服等字樣。一定要按要求去做,否則將影響藥物的效果。煎煮過程中視情況可以補加水量,但要不斷攪拌,防止溢鍋、糊鍋。
(注意:熬焦、熬糊藥物的藥液切不可服用,以免中毒。)
對一些性質特別的藥物,根據病情需特殊煎煮的,醫師一般都在處方上註明,負責調配處方的藥師也會特別囑咐病家,並予以單包,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另煎兌入:對於人蔘、西洋參、鹿茸、蟲草等貴重藥物可以另行煎煮,汁液直接兌入其它藥液服用;
【遼寧】:人蔘、細辛、五味子、藁本、黃檗、黨參、升麻、柴胡、蒼朮、薏苡、遠志、酸棗等。
【安徽】:芍藥、牡丹、菊、菘藍、太子參、南沙參、女貞、白前、獨活、側柏、木瓜、前胡、土茯苓、蒼朮、半夏、杜仲、金錢草、黃精、山楂、金銀花、白蘞、白薇、萆解、地榆、防己、蒿本、葛根、葛根、茜草、青木香、三棱、商陸、射干、天麻、烏葯、香附、玉竹、紫菀、蓽澄茄、金櫻子、蔓荊、山茱萸、桑椹、葶藶子、紫蘇子、合歡皮、淡竹葉、枸骨葉、蓮須、夏枯草(球)、野菊花、半邊蓮、大薊、翻白草、鹿銜草、華細辛、淫羊藿、魚腥草、龜甲、紅娘子、蜈蚣等。
【湖南】:厚朴、木瓜、黃精、玉竹、牡丹、烏葯、前胡、芍藥、望春花、白及(白芨)、吳茱萸、蓮、夏枯草、百合等。
【四川】:川芎、烏頭、川貝母、川木香、麥冬、白芷、川牛膝、澤瀉、半夏、魚腥草、川木通、芍藥、紅花、大黃、使君子、川楝、黃皮樹、羌活、黃連、天麻、杜仲、桔梗、花椒、佛手、枇杷葉、金錢草、黨參、龍膽、辛夷、烏梅、銀耳、川明參、柴胡、川續斷、冬蟲夏草、乾薑、金銀花、丹參、補骨脂、鬱金、薑黃、莪術、天門冬、白芍、川黃柏、厚朴等。
【貴州】:天麻、杜仲、天冬、黃精、茯苓、半夏、吳茱萸、川牛膝、何首烏、白及、淫羊藿、黃檗、厚朴、白朮、麥冬、百合、鉤藤、續斷、菊花、山藥、瓜蔞、黃柏、桔梗、龍膽、前胡、通草、射干、烏梅、木瓜、三七、石斛、薑黃、桃仁、百部、仙茅、黃芩、草烏、玉竹、赤芍、秦艽、防風、澤瀉、獨活、茯苓、白芍、白芷、黃連、玄參、大黃、梔子、葛根、雷丸、天花粉、夏枯草、西洋參、魚腥草、石菖蒲、蒼耳子、金銀花、南沙參、木蝴蝶、天南星、雲木香、薏苡、火麻仁、黔黨參、五倍子 等。
【陝西】:天麻、杜仲、山茱萸、烏頭、丹參、地黃、黃芩、麻黃、柴胡、防已、連翹、遠志、絞股藍、薯蕷、秦艽等。
【青海】:大黃、貝母、甘草、羌活、豬苓、鎖陽、秦艽、肉蓯蓉、冬蟲夏草等。
藥物是否有效,除是否對症之外,還得講究服藥的時間。不同的藥物,因其本身特點要求在某一特定時間服食,才能發揮最佳作用。如果中藥服藥時間選擇不當,就算藥物對症,也會減效。
宜服補陽葯(指補腎陽葯),行水利濕葯,催吐葯。
宜服發汗解表葯及益氣昇陽葯。
古代醫家認為:“午前為陽之分,當發汗;午後陰之分,不當發汗。”不但汗葯如此,亦有醫家認為大凡走表透邪之葯,均宜午前服用。古醫書對醫治脾虛氣陷諸疾,所配製的補中益氣湯、參術調中湯等8首益氣昇陽方,都強調了午前服藥。並謂之所以午前服用,乃“使人陽氣易達故也。”
或入夜宜服瀉下藥。
歷代醫家對瀉下藥的服用時間大致有3種意見:一是午後進葯;二是日晡(下午3~5時)時進葯;三是入夜服之。3種意見,雖有差別,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即不宜在午前服用。
宜服滋陰養血葯。
古人用六味地黃丸養陰,有一顯著特點,強調入夜時進葯。以當歸六黃湯醫治陰虛盜汗,亦主張入夜時服之。
宜服安神葯。
這一用法,最早見於宋代。如對辰砂還志丸或珍珠母丸,提倡夜卧時薑湯送下,以起到鎮心安神之功效。其後,不少醫家把它作為臨證用藥的慣例。
對上述5種服藥時間的選擇也可歸納為:
1、凡是升提外透的藥物,宜於午前用;
2、凡是溫陽補氣的藥物,宜於清晨至午前服用;滋養陰血的藥物,宜於入夜服用。
3、凡是祛除陽分氣分之邪的藥物,宜於清晨服用;清泄陰分伏火的藥物,宜於入夜服之。
服中藥之所以講究擇時是為了取得最佳療效,這樣可以順應人體有節律的生理變化,能充分利用體內積極的抗病因素而增強藥力。擇時服藥還可減少藥物的不良影響,因為如果服藥時間不當,擾亂了人體生理節律,就可以產生或加大藥物的不良作用。擇時服藥也可誘導紊亂的人體節律恢復正常以達到治病目的。故此,擇時服藥不應忽視。
中藥材與食物同煲湯,是兩廣人喜愛的吃法。為了防止過年大吃大喝傷脾胃,不妨在飯菜里加一些中藥,讓年夜飯吃得更開心。
雞是過年年菜必不可少的材料,吃法也多種多樣,白切、爆炒、黃燜、清燉等等,如果你打算用雞燉湯的話,可以加一些雞骨草。
雞骨草是一種中草藥,廣西最多產,價格也最便宜。主要功能是去濕火,這種草藥在一般的中藥店可以買到,價格為10~20元左右一斤。用雞骨草煲烏雞湯可以清肝火,消胃氣,老少皆宜。
年夜飯通常大魚大肉,很容易在體內積聚濕熱,吃點雞骨草去濕,可以防止因濕熱內聚而引起腹脹反胃的癥狀。
過年最容易被食所傷的部位還有肺,瓜子糖果吃多了,很多人會出現咽乾咳嗽、喉嚨腫痛的癥狀,這都是肺熱的表現。
在過年飲食中加一些百合,比如做一道西芹百合炒腰果或百合豬肺湯,都可以起到潤肺止咳的效果。
另外,百合還有安神的作用,如果有人因為過年狂歡興奮過度而失眠的話,在晚上喝點百合做的糖水,可以達到安神助眠的效果。
蓽撥為鎮痛健胃要葯,治療五勞七傷,冷氣嘔吐,心腹脹滿,消化不良,陰汗疝嵌水腫,婦人宮寒不孕等。
而用蓽撥與鯉魚一同煲湯,是一道能消食減肥的美味。主要針對因為飲食不節而引起的虛寒性水腫肥胖的人群。蓽撥能動脾肺之火,多用令人目昏,因此不宜過量,每次5克即可。
大吃大喝幾天之後,出現便秘癥狀的大有人在,很多人知道吃蘿蔔能消食通便,但其實,蘿蔔籽——也就是萊菔子,其消食除脹解便秘的功效亦不亞於蘿蔔。
萊菔子雖是中藥,但來源於食物,因此將其入食,不僅不影響食物口味,還能增添鮮美。萊菔子可以化痰,但是對於吃多了引起大便秘結的人,見效也是很快的。
百合有潤燥止咳安神的功效,可作為過年期間餐桌上的常備食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