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特徵

河(River)是一種自然形成的水道。一種水體形式。我們說的溪,江,川,水,河等都可以視為接收徑流而形成的水道。根據使用的場合而有不同的詞語選擇。

河流中的水通常是淡水,可能從冰川,較高的地勢發源,流向較低地勢的海,洋,湖,地下縫隙,或者另一條水道。或者因為中途水流入量比蒸發量小或者沒有遇到其他水體而乾涸殆盡。

中國古專指黃河。

黃河


來自主體詞條:黃河。

介紹

黃河,中國古代也稱河,發源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青海省巴顏喀拉山脈,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9個省區,最後于山東省東營墾利縣注入渤海。幹流河道全長5464公里,僅次於長江,為中國第二長河。黃河還是世界第五長河。
黃河從源頭到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河口鎮為上游,河長3472公里;河口鎮至河南鄭州桃花峪間為中游,河長1206公里;桃花峪以下為下游,河長786公里。(黃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種說法,這裡採用黃河水利委員會的劃分方案)黃河橫貫中國東西,流域東西長1900公里,南北寬1100公里,總面積達752443平方公里。
黃河多年平均流量1774.5立方米/秒,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徑流量580億立方米,流域平均年徑流深77毫米,流域人均水量593立方米,耕地畝均水量324立方米。
河
黃河中遊河段流經黃土高原地區,支流帶入大量泥沙,使黃河成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最大年輸沙量達39.1億噸(1933年),最高含沙量920千克/立方米(1977年)。三門峽站多年平均輸沙量約16億噸,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
長度:5464 公里
源頭海拔:4800 米
平均流量: 1774.5 立方米/秒
流域面積: 752443 平方公里
源頭:青海省
注入:渤海
流經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

釋名

“河”字在秦漢以前基本上是黃河的專稱,而河流稱為“川”或者“水”(但也有例外,如《山海經》曰:“昆崙山,縱廣萬里,高萬一千里,去蒿山五萬里,有青河、白河、赤河、黑河環其墟。”)先秦的文獻中找不到黃河一詞,成書於漢武帝征和年間的《史記》全篇也不見黃河的說法。據學者李鄂榮考證,黃河一詞最早見於東漢班固漢書·地理志》中“常山郡·元氏縣”的釋文里。黃河的“黃”字用來描述河水的渾濁,這在古書中也早有記載:戰國時期的《左傳·襄公八年》鄭國的子駟引《逸周詩》說“俟河之清,人壽幾何!”;《爾雅·釋水》記有“河出崑崙,色白,所渠並千七百一川,色黃。”
黃河上源的星宿海扎陵湖鄂陵湖等數量眾多的水泊和海子組成,在陽光照耀下星宿海的無數湖沼光彩奪目,如同孔雀開屏,十分美麗壯觀,因而當地的藏族居民把這一段黃河稱作“瑪曲”(rma chu),即“孔雀河”的意思。甘肅省“瑪曲”縣即以此河段命名。

源頭

黃河發源於青海巴顏喀拉山脈,歷史上人們對黃河源頭的認識有一個過程。
河
尚書·禹貢》 曾有“導河積石,至於龍門”的記載,“積石”在現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附近的阿尼瑪卿山,離黃河源頭還有距離。《山海經》、《爾雅》有河出崑崙的記載。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后,有黃河發源於於闐,東流至鹽澤,再潛行地下,南出為河源的說法(見於《史記·大宛列傳》)。這些說法都不確切,但卻延續到隋唐。
隋唐以後人們逐漸對黃河河源建立了正確的認識。隋煬帝大業五年(609年)滅吐谷渾後置河源郡,即現今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和海南藏族自治州部分地區,表明人們已知黃河發源於此。唐太宗貞觀九年(635年)為平定吐谷渾叛亂,將領李靖侯君集、李道宗曾率領人馬到達星宿海一帶,《新唐書》載他們“次星宿川,達柏海上,望積石山,覽觀河源”。唐宋以來,長期將星宿海稱為黃河源頭。
至元代人們開始對對黃河河源進行實地考察。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元世祖忽必烈派都實等人勘察黃河河源,對星宿海一帶作了詳細考察。1315年潘昂霄根據都實的調查寫成《河源志》一書,明確指出黃河發源於星宿海西南百餘里處,該處有“水從地湧出如井,其井百餘”。
清康熙帝四十三年(1704年)康熙帝命拉錫、舒蘭探黃河河源。他們到達星宿海,發現星宿海上源還有三條河流,但並未追至源頭。拉錫、舒蘭歸京后繪有《河源圖》,舒蘭還寫有《河源記》。康熙帝末年組織全國性的地形測量,康熙帝五十六年(1717年)派喇嘛楚兒沁藏布、蘭木占巴及理藩院主事勝住等人前往河源地區進行測量,此行“逾河源,涉萬里”,回京后將測量結果繪入《皇輿全覽圖》。此次測繪把星宿海以上的河源也勘查和繪製出來。
河
清乾隆帝四 十七年(1782年)乾隆帝命門侍衛阿彌達“恭祭河源”。阿彌達到達星宿海以西300里處,對星宿海上源三條河流進行了實地勘查,認定星宿海西南的阿勒斯坦郭勒河(即今卡日曲)為黃河上源。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西方探險者和地理學家深入青藏高原進行考察活動,他們也曾到達河源地區搜集自然、人文資料,如印度人阿喀,法國人竇脫勒、敖倫,俄國人普爾熱瓦爾斯基、士納可、科茲洛夫,德國人費士勒、台裴爾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對黃河源頭進行了多次考察。
1952年,由黃河水利委員會組織,在項立志、董在華率領下,對黃河河源進行了數月勘查。河源勘查隊認定約古宗列曲為黃河正源,雅合拉達合澤山是它的源頭,鄂陵湖在上,扎陵湖在下。這一結果與前人考察結果不相吻合,在學術界引起爭論,但黃河發源於約古宗列曲的說法廣為流傳。
1978年,青海省邀請中央和地方有關科研專業人員,再次對黃河源頭和扎陵、鄂陵兩湖進行實地勘查,確認卡日曲為黃河正源,扎陵湖在上,鄂陵湖在下。1981年—1982年,學者楊聯康徒步考察了黃河全程。他認為黃河最遠源流是始於巴顏喀拉山山脊的拉郎情曲,它長於約古宗列曲30.5公里,長於卡日曲11.9公里。1985年,黃河水利委員會根據歷史傳統和各家意見,確認瑪曲為黃河正源,並在約古宗列盆地西南隅的瑪曲曲果樹立了黃河源標誌。
河
星宿海上源的三條支流分別是扎曲、約古宗列曲和卡日曲。扎曲居於最北部,發源於查哈西拉山,河長70公里,河道窄,支流少,水量有限,一年中大部分時間斷流。約古宗列曲位於星宿海西,在三條上源中居中,發源於約古列宗盆地西南隅,海拔4750米,水量甚小,為寬1.0-1.5米,深0.1-0.2米的小溪。南部支流為卡日曲,發源於巴顏喀拉山支脈各姿各雅山的北麓,海拔4800米,有5處泉水從谷中湧出,匯成寬約3米,深0.3-0.5米,流速約3米/秒的一條小河,河流終年有水。約古宗列曲與卡日曲匯合成黃河源頭最初的河道瑪曲,然後注入星宿海。根據十萬分之一航測地圖測量,卡日曲比約古列宗曲長25千米。卡日曲流域面積為3126平方千米,約古宗列曲流域面積為2372平方千米。在卡日曲的和古宗列曲匯合處附近,測得卡日曲流量為6.3立方米/秒,測得約古宗列曲流量為2.5立方米/秒。據此1978年的黃河源頭考察認定卡日曲為黃河正源。

分界

黃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種說法。黃河水利委員會以河口鎮與桃花峪劃分上、中、下游;傳統的中學教科書以河口鎮與孟津劃分上、中、下游;學者楊聯康經考察后認為以青銅峽、孟津劃分更合適;學者許韶立主張以河南省焦作市武陟縣嘉應觀作為黃河中下游分界線。本文採取黃河水利委員會的劃分方案。

上游

在蘭州的“黃河第一橋”
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以上的黃河河段為黃河上游。上遊河段全長3472公里,流域面積38.6萬平方公里,流域面積佔全黃河總量的51.3%。上遊河段總落差3496米,平均比降為10‰;河段匯入的較大支流(流域面積1000平方公里以上)43條,徑流量佔全河的54%;上遊河段年來沙量只佔全河年來沙量的8%,水多沙少,是黃河的清水來源。上遊河道受阿尼瑪卿山、西傾山、青海南山的控制而呈S形彎曲。黃河上游根據河道特性的不同,又可分為河源段、峽谷段和沖積平原三部分。從青海卡日曲至青海貴德龍羊峽以上部分為河源段。河源段從卡日曲始,經星宿海、扎陵湖、鄂陵湖到瑪多,繞過阿尼瑪卿山和西傾山,穿過龍羊峽到達青海貴德。該段河流大部分流經於三四千米的高原上,河流曲折迂迴,兩岸多為湖泊、沼澤、草灘,水質較清,水流穩定,產水量大。河段內有扎陵湖、鄂陵湖,兩湖海拔高程都在4260米以上,蓄水量分別為47億立方米和108億立方米,為中國最大的高原淡水湖。青海瑪多至甘肅瑪曲區間,黃河流經巴顏喀拉山與阿尼瑪卿山之間的古盆地和低山丘陵,大部分河段河谷寬闊,間或有幾段峽谷。甘肅瑪曲至青海貴德龍羊峽區間,黃河流經高山峽谷,水流湍急,水力資源豐富。發源於四川岷山的支流白河、黑河在該段內匯入黃河。
從青海龍羊峽到寧夏青銅峽部分為峽谷段。該段河道流經山地丘陵,因岩石性質的不同,形成峽谷和寬谷相間的形勢:在堅硬的片麻岩、花崗岩及南山系變質岩地段形成峽谷,在疏鬆的砂頁岩、紅色岩系地段形成寬谷。該段有龍羊峽、積石峽、劉家峽、八盤峽、青銅峽等20個峽谷,峽谷兩岸均為懸崖峭壁,河床狹窄、河道比降大、水流湍急。該段貴德至蘭州間,是黃河三個支流集中區段之一,有洮河湟水等重要支流匯入,使黃河水量大增。龍羊峽至寧夏下河沿的幹流河段是黃河水力資源的“富礦”區,也是中國重點開發建設的水電基地之一。
從寧夏青銅峽至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部分為沖積平原段。黃河出青銅峽后,沿鄂爾多斯高原的西北邊界向東北方向流動,然後向東直抵河口鎮。沿河所經區域大部為荒漠和荒漠草原,基本無支流注入,幹流河床平緩,水流緩慢,兩岸有大片沖積平原,即著名的銀川平原河套平原。沿河平原不同程度地存在洪水和凌汛災害。河套平原西起寧夏下河沿,東至內蒙古河口鎮,長達900千米,寬30~50公里,是著名的引黃灌區,灌溉歷史悠久,自古有“黃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說法。

中游

河
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至河南鄭州桃花峪間的黃河河段為黃河中游,河長1206公里,流域面積34.4萬平方公里,佔全流域面積的45.7%;中遊河段總落差890米,平均比降0.74‰;河段內匯入較大支流30條;區間增加的水量占黃河水量的42.5%,增加沙量佔全黃河沙量的92%,為黃河泥沙的主要來源。
河口鎮至禹門口是黃河幹流上最長的一段連續峽谷—晉陝峽谷,河段內支流絕大部分流經黃土丘陵溝壑區,水土流失嚴重,是黃河粗泥沙的主要來源,全河多年年均輸沙量16億噸中有9億噸來源於此區間;該河段比降很大,水力資源豐富,是黃河第二大水電基地;峽谷下段有著名的壺口瀑布,深槽寬僅30—50米,枯水水面落差約18米,氣勢宏偉壯觀。禹門口至三門峽區間,黃河流經汾渭平原,河谷展寬,水流緩慢。河段兩岸為渭北及晉南黃土台塬,是陝晉兩省的重要農業區。該河段接納了汾河、洛河、涇河、渭河、伊洛河沁河等重要支流,是黃河下游泥沙的主要來源之一,多年年均來沙量5.5億噸。該河段在禹門口至潼關(即黃河小北幹流)的132.5公里河道,沖淤變化劇烈,河道左右擺動很不穩定。該河段在潼關附近受山嶺約束,河谷驟然縮窄,形成寬僅1000餘米的天然卡口,潼關河床的高低與黃河小北幹流、渭河下遊河道的沖淤變化有密切關係,故此有“潼關高程”這一水文術語。
三門峽至桃花峪區間的河段由小浪底而分為兩部分:小浪底以上,河道穿行於中條山、崤山之間,為黃河幹流上的最後一段峽谷;小浪底以下,河谷漸寬,是黃河由山區進入平原的過渡地段。

下游

河[地形特徵]
河[地形特徵]
河南鄭州桃花峪以下的黃河河段為黃河下游,河長786公里,流域面積僅2.3萬平方公里,佔全流域面積的3%;下遊河段總落差93.6米,平均比降0.12‰;區間增加的水量占黃河水量的3.5%。由於黃河泥沙量大,下遊河段長期淤積形成舉世聞名的“地上河”,黃河約束在大堤內成為海河流域與淮河流域的分水嶺。除大汶河由東平湖匯入外,本河段無較大支流匯入。
下遊河段除南岸東平湖至濟南間為低山丘陵外,其餘全靠堤防擋水,堤防總長1400餘公里。歷史上,下遊河段決口泛濫頻繁,給中華民族來了沉重的災難。由於黃河下游由西南向東北流動,冬季北部的河段先行結冰,從而形成凌汛。凌汛易於導致冰壩堵塞,造成堤防決溢,威害也很嚴重。
下遊河段利津以下為黃河河口段。黃河入海口因泥沙淤積,不斷延伸擺動。黃河的入海口位於渤海灣萊州灣交匯處,是1976年人工改道后經清水溝淤積塑造的新河道。黃河輸送至河口地區的泥沙平均約為10億噸/年,每年平均凈造陸地25至30平方公里。

主要支流與湖泊

黃河主要支流有白河、黑河、湟水、祖厲河清水河大黑河、窟野河、無定河、汾河、渭河、洛河、沁河、伊河、大汶河等。
黃河上的主要湖泊有扎陵湖、鄂陵湖、烏梁素海東平湖

幹流峽谷

河
黃 河幹流上的峽谷共有30處,位於上遊河段的28處,位於中游段流的2處,下遊河段流經華北平原,沒有峽谷分佈。幹流峽谷段累計長1707公里,占幹流全長的31.2%。
茫尕峽—多石峽—麥多唐貢瑪峽—官倉峽—拉加峽—野狐峽—拉干峽—龍羊峽—阿什貢峽—松巴峽—李家峽—公伯峽—積石峽—寺溝峽—劉家峽—牛鼻子峽—朱喇嘛峽—鹽鍋峽—八盤峽—柴家峽—桑園峽—大峽(下峽)—烏金峽—紅山南峽—紅山北峽—黑山峽—虎峽—青銅峽—晉陝峽谷—晉豫峽谷(包括三門峽—任家堆—八里衚衕—小浪底)

幹流水利樞紐

• 三門峽水利樞紐:河南三門峽市、山西平陸交界處,1960年投入使用。
• 三盛公水利樞紐:內蒙古磴口,1966年 投入使用。
青銅峽水利樞紐寧夏青銅峽市,1968年投入使用。
劉家峽水電站甘肅永靖縣,1974年投入使用。
• 鹽鍋峽水利樞紐:甘肅永靖,1975年投入使用。
• 天橋水利樞紐:山西保德陝西府谷交界處,1977年投入使用。
• 八盤峽水利樞紐:甘肅蘭州,1980年投入使用。
• 龍羊峽水電站:青海共和,1992年投入使用。
• 大峽水利樞紐:甘肅蘭州,1998年投入使用。
• 李峽水利樞紐:青海化隆,1999年投入使用。
• 萬家寨水利樞紐:山西偏關、內蒙古准格爾旗交界處,1999年投入使用。
小浪底水利樞紐:河南濟源和孟津交界處,2001年投入使用。
另請參看:黃河大堤、黃河防洪、黃河防凌、汴渠、鴻溝、京杭運河、茅津渡、南水北調工程、河套灌區。

橋樑

蘭州黃河鐵橋:甘肅省蘭州市城北。始建於清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竣工於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
洛陽黃河公路大橋:河南省洛陽市以北。1974年開始動工興建,建設中時停時建,於1977年1月2日建成通車。
• 洛陽黃河鐵路大橋:河南省洛陽市以北。
• 焦作黃河公路大橋:河南省焦作市以南。
• 鄭州黃河鐵路大橋老橋:河南省鄭州市以北,黃河鐵路大橋之母,現為遺址保護地。
• 鄭州黃河鐵路大橋:河南省鄭州市以北,京廣鐵路南北大動脈跨河大橋。
鄭州黃河公路大橋:河南省鄭州市以北,京廣鐵路南北大動脈跨河大橋。
• 鄭州黃河高速公路大橋:河南省鄭州市以北,京港澳高速公路南北大動脈跨河大橋。
鄭州黃河公鐵兩用特大橋:河南省鄭州市以北,時速350公里京港高速鐵路南北大動脈、107國道跨河大橋。
• 開封黃河公路大橋:河南省開封市以北。
• 開封黃河高速公路大橋:河南省開封市以北,連接大廣高速公路
• 濟南黃河斜拉橋:山東省濟南市北側。1978年12月開工,1981年底建成。曾更換幾次鋼索。
濟南黃河公路橋:山東省濟南市北郊。1978年12月開工,1982年7月正式投入運營。
• 濟南黃河浮橋:只在非汛期(夏汛和凌汛)使用,位於市北洛口渡口,免費使用。

水土流失

河[地形特徵]
河[地形特徵]
黃河流域在公元前3000-2000年間(黃河流域仰韶文化時期至安陽殷墟)的地理環境適宜於植被的生長與人類生產生活活動的開展,高出約2℃的氣候環境為農作物和植被的發展創造了優良的條件。在這一時期,黃河中下游流域有雷夏澤、大野澤等大量的湖泊存在。《孟子·滕文公上》曾記載黃河流域“草木暢茂,禽獸繁殖”,關中平原直到中國戰國時期依然有著“山林川穀美,天才之力多”(《歷史時期黃河中游的森林》,史念海,1981年)。
戰國以後隨著鐵農具的廣泛使用和秦國經濟中心向關中遷移,黃河流域與黃土高原的植被開始遭到破壞。由於黃河流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是中國文明的中心之地(《中國歷史地理學》,藍勇,2002 年),加之以古代中國重農輕牧的現象,黃河流域植被破壞成為長期、大量的現象。隨著公元11世紀氣候轉冷的開始,伴隨著中國經濟中心的南遷,黃河流域的生態破壞開始減少,然而森林覆蓋已經難以恢復到公元前3世紀的狀況。並隨著植被的破壞,黃土高原開始受到黃河的侵蝕而被捲走大量的土壤,形成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

斷流

從1972年起黃河經常出現斷流的情況。斷流的原因有很多,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1.全球變暖。隨著全球變暖情況的加劇,一方面使得河道的蒸發量大增,另一方面春夏季上游冰川的融化大量吸收熱量,造成內陸局部氣溫低於往常,這就減小了內陸和海洋之間的溫差,進而造成季風減弱,缺少了季風從海面帶進內陸的水汽。雖然全球變暖使得冰川融化加大了上游水源的流量,但卻抵消不了蒸發量的提高和季風減弱的影響效應。最終造成中下游的水量逐年減少。
2.植被破壞。黃土高原地區植被破壞嚴重,缺少了植被涵養的土地逐步沙漠化,蒸發量變得更高,土地乾燥地下水需要不停的吸收流經河道才能得以補充。
3.灌溉方式落後。黃河中上游流經的多為經濟較不發達的老少邊窮地區,缺少節水灌溉的技術和資金,多為大水漫灌,黃河水浪費嚴重。

河道變遷

河
據歷史記載,在1946年前的三至四千年間,黃河受到近1593次泛濫威脅,而因泛濫令河道大改道共26次。
最近的一次黃河大改道是在1855年(清咸豐帝5年)。在那次黃河大改道之前,黃河下游流經路線,按照現時中國行政區域劃分,大體上經過河南的滎陽﹑鄭州﹑原陽﹑延津﹑封丘﹑中牟﹑開封﹑蘭考、濮陽,後經山東的曹縣﹑單縣,再經安徽的碭山﹑蕭縣﹑最後入江蘇的豐縣﹑沛縣﹑徐州﹑邳縣﹑睢寧﹑宿遷﹑泗陽﹑淮安﹑漣水﹑阜寧﹑濱海然後入黃海。但在改道後,於銅瓦廂缺口後,黃河衝破原有的河道,改東北走向,在山東境內借大清河入渤海。

中華文明的搖籃

黃河被稱為中華文明的母親河。公元前2000多年華夏族在黃河領域的中原地區形成、繁衍。五千年的歷史文化的發源地和搖籃。
自中國有史以來的夏商周王朝,中國歷史上絕大部分時間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都在黃河流域中原地區。逐鹿中原,方可鼎立天下,從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在河南建都起,先後有夏(陽城-鄭州登封、夏邑陽翟-許昌禹州、斟鄩-洛陽偃師)、商(西亳、南亳、殷都、朝歌)、西周(成周洛邑)、東周、西漢(初期)、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武周、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北宋和金等20多個朝代在中原河南定都,長達兩千多年。中國八大古都中,河南有四個,分別為夏商管鄭韓五朝故都鄭州、商都安陽、十三朝古都洛陽和七朝古都開封。不過位居中原的河南也是中國歷史上戰爭和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各路諸侯群雄逐鹿,歷代為兵家必爭之地,在歷史上的不同時期,大批大批的河南人為了躲避戰亂從黃河流域而遷往異域他鄉,這極大地促進了祖國很多地方的開發和中華文明的傳播。

長江


來自主體詞條:長江。
長江,古稱江,是中國第一長河,世界第三長河,幹流全長六千三百多公里,發源於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脈主峰各拉丹冬雪山的西南側(北緯33°28′,東經91°08′)。幹流流經青、藏、川、滇、鄂、湘、贛、皖、蘇、滬10省、市、自治區,注入東海。全長約6300公里(若以當曲為源頭,長江全長應為6403公里),居世界第3位。流域介於北緯24°30′~35°45′,東經90°33′~112°25′,面積180餘萬平方公里(不包括淮河流域),約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1/5。年均入海水量達1萬億立方米,居世界第3位。古時簡稱江,六朝以後才有大江和長江之稱。

干支流概況

河
長江幹流各段名稱不一:源頭至當曲口(藏語稱河為“曲”)稱沱沱河,為長江正源,長358公里;當曲口至青海省玉樹縣境的巴塘河口,稱通天河,長813公里;巴塘河口至四川省宜賓岷江口,稱金沙江,長2308公里;宜賓岷江口至長江入海口,約2800餘公里,通稱長江,其中宜賓至湖北省宜昌間稱“川江”(奉節至宜昌間的三峽河段又有“峽江”之稱),湖北省枝城至湖南省城陵磯間稱荊江,江蘇省揚州、鎮江以下又稱揚子江。流域內高原、山地佔65.6%;丘陵佔24%;平原、低地佔10.4%。
長江支流流域面積超過1萬平方公里的有48條;5萬平方公里以上的有雅礱江岷江及其支流大渡河、嘉陵江、烏江、沅江湘江漢江贛江等9條。其中雅礱江、岷江、嘉陵江和漢江超過10萬平方公里,以嘉陵江流域面積最大,約16萬平方公里。
中國大部分的淡水湖分佈在長江中下游地區,面積較大的有鄱陽湖、洞庭湖、太湖和巢湖。

長江的起源

長江源於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與唐古拉山脈間,在唐古拉山脈主峰各拉丹冬西南側。這裡冰川廣布,冰雪融水就是長江的源頭。從江源到入海口,可分為三大段。四川宜賓以上為上游;宜賓至湖北宜昌為中游;宜昌以下為下游。上游段約長三千五百公里,楚瑪爾河是長江的北源;木魯烏蘇河是長江的南源,流程較長,水量也較多,按照「河源唯遠」的原則,其最長支流沱沱河應為長江的正源。自當曲河口到青海玉樹一段稱通天河,長八百一十三公里,河道較寬,水流舒緩。自玉樹到宜賓稱為金沙江,古稱麗水,從北向南流,穿過橫斷山脈,到雲南石鼓附近折向東北入四川盆地,在宜賓與岷江匯合,全長二千三百公里。自宜賓以下才稱長江。中游段約長一千公里,因流經四川盆地,故俗稱川江。

自然和人文影響

從宜賓到重慶,河道頗曲折。自奉節白帝山到宜昌南津關一段,江水穿過四川與湖北邊境山區的大峽谷地帶,自西至東有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統稱三峽,全長二百零四公里,灘多流急,江水落差甚大,自古稱為長江天險。下游段約長一千八百五十公里,江水落差甚小,水流緩慢,江面寬闊,一般都超過二公里,最窄處也有六百五十米。河道非常曲折,尤其是自湖北枝江到湖南城陵磯一段,古稱荊江,素有「九曲迴腸」之稱。由於流速緩慢,泥沙淤積多,每當汛期來臨,極易造成潰堤泛濫災害,自古有「萬里長江,險在荊江」的說法。歷史上長江也是水患較為猛烈的地方,據考古學研究,南方長江流域古代文明的斷代和消亡,和歷史上多次猛烈的洪水泛濫有關,導致多種歷史和文化的消亡和遷徙。
從宜昌到蕪湖一段,兩岸湖泊極多,其中以洞庭湖和鄱陽湖最大。洞庭湖是長江的天然水庫。江水入江蘇后,因受山勢所阻,向東北繞過寧鎮山地。自鎮江以下,折向束南,進入三角洲地區,地勢平坦,湖泊星羅棋布,水道交織似網,一片水鄉澤國景象。江口竟寬達八十公里,呈現江海相連的壯觀景色。長江兩岸多名山大澤,風光秀麗,有許多遊覽勝地。由於流程長,流域廣,土地肥沃,灌溉便利,中游有「天府之國」,下游多「魚米之鄉」,物產豐富。中華民族的搖籃雖在黃河流域,但據史載,周武王滅殷商后,領域南達長江流域,此後黃河、長江兩流域便成為中國歷史文化發展的重心。兩岸有許多名勝古迹,是了解中國歷史的珍貴資料,還有不少神話傳說,是中國文學的寶貴遺產。長江干支流自古以來就是中國南方橫貫東西、縱連南北的水上交通大動脈,航道總長八萬多公里。萬噸級輪船可達南京,三千噸級可抵達漢口,一千噸級可至重慶,五百噸級可通宜賓。

長江中下游平原

河[地形特徵]
河[地形特徵]
中國長江三峽以東的中下游沿岸帶狀平原。北界淮陽丘陵和黃淮平原,南界江南丘陵及浙閩丘陵。由長江及其支流沖積而成。面積約20多萬平方公里。地勢低平,海拔大多50米左右。中游平原包括湖北江漢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合稱兩湖平原)、江西鄱陽湖平原;下游平原包括安徽長江沿岸平原和巢湖平原(皖中平原)以及江蘇、浙江、上海間的長江三角洲。氣候大部分屬北亞熱帶,小部分屬中亞熱帶北緣。年均溫14~18℃,最冷月均溫0~5.5℃,絕對最低氣溫-10~-20℃,最熱月均溫27~28℃,無霜期210~270天。農業一年二熟或三熟,年降水量1000~1400毫米,集中於春、夏兩季。地帶性土壤僅見於低丘緩岡,主要是黃棕壤或黃褐土。南緣為紅壤,平原大部為水稻土。農業發達,土地墾殖指數高(上海62.1%,江蘇45.6%),是重要的糧、棉、油生產基地。盛產稻米、小麥、棉花、油菜、桑蠶薴麻、黃麻等。河汊縱橫交錯,湖盪星羅棋布,湖泊面積2萬平方公里,相當於平原面積10%。
兩湖平原上,較大的湖泊有1300多個,包括小湖泊,共計1萬多個,面積1.2萬多平方公里,佔兩湖平原面積的20%以上,是中國湖泊最多的地方。有鄱陽湖、洞庭湖、太湖、洪澤湖、巢湖等大淡水湖,與長江相通,具有調節水量,削減洪峰的天然水庫作用,產魚、蝦、蟹、蓮、菱、葦,還有中華鱘揚子鱷、白鱀豚等世界珍品,水產在中國占重要地位,素稱魚米之鄉。
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有上海市、南京市、武漢市、南昌市、蘇州市、無錫市、常州市、南通市、蕪湖市、長沙市等城市。主要工業有鋼鐵、機械、電力、紡織和化學等,是重要的工業基地。平原居中國南北和東西交通網的樞紐地帶,水陸交通都很發達。長江貫穿中部,成為一條東西向的水運大動脈,加上其無數支流,構成一龐大水道網。

長江三角洲

河[地形特徵]
河[地形特徵]
中國長江和錢塘江在入海處沖積成的三角洲。包括江蘇省和上海市東南部、浙江省東北部。是長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面積約5萬平方公里。三角洲頂點在鎮江市、揚州市一線,北至小洋口。南臨杭州灣。海拔多在10米以下,間有低丘(如惠山、天平山、虞山、狼山等)散布,海拔200~300米。長江年均輸沙量4~9億噸,一般年份有28%的泥沙在長江中沉積,個別年份高達78%,三角洲不斷向海延伸。長江以南常州市、常熟市、太倉市、金山縣一帶的古沙嘴海拔多為4~6米;長江以北揚州市、泰州市、泰興市、如皋市一帶的古沙嘴海拔7~8米。
江南和江北的古沙嘴是冰後期最高海面穩定后逐漸發展起來的,到距今約2000年時北岸沙嘴伸到廖角嘴,南岸沙嘴隨長江主流向東南延伸與錢塘江口沙嘴相連,泥沙繼續堆積,1958~1973年平均每年前移148米。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水道縱橫,湖盪棋布,向有水鄉澤國之稱。土地肥沃,農業產水稻、棉花、小麥、油菜、花生、蠶絲、魚蝦等,是中國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在長江下游和滬寧線兩旁有許多重要城鎮,如上海市、南京市、蘇州市、常州市、無錫市、鎮江市、揚州市、泰州市、南通市等。其中,上海是中國最大的工商業城市,世界著名的外貿港口,蘇州、無錫等是風景遊覽地和新興的工業城市。

長江水能資源

各式各樣的河
各式各樣的河
長江是中國第一大河,河流長度僅次於尼羅河與亞馬孫河,入海水量僅次於亞馬孫河與剛果河,均居世界第三位。長江流域面積180.7萬平方公里。上游多流經高山峽谷,坡陡流急,落差5360米。干支流水能資源蘊藏量共約2.68億千瓦,其中可能開發1.97億千瓦,年發電量約1萬億千瓦時。至1990年止,全流域已建、在建水電站裝機共1170萬千瓦以上,其中葛洲壩水電站裝機容量271.5萬千瓦,曾經一度是中國最大的水電站。規劃和建設中的三峽水電站裝機2250萬千瓦。其他可供開發的較大型水電站有金沙江向家壩(460萬千瓦),雅礱江的錦屏(300萬千瓦),大渡河的瀑布溝(280萬千瓦)等。

河的特點


河
河比海小比渠大,這也許是廢話。河是可以供大家洗澡洗衣的,河的水不深。河是可以啟發一個人的靈感的多種形式的物質,有的人看到河想起很多很多。河是可以划船的地方,划船是一種有趣民俗。中國有30萬條河,河是不起眼的水源,可是人們用的就是它啊。河的污染是個嚴重的現象,希望大家珍惜一條小河,就像是在珍惜自己的家。河裡面有魚是可以食用的,盡情的吃魚別忘記保護河!

河流之最


• 世界上最長的河流——尼羅河
• 世界上最長的內流河——伏爾加河
• 世界上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亞馬孫河
• 世界上最長的運河——京杭運河
• 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黃河
• 世界海拔最高的河流——雅魯藏布江
• 世界上最高的懸河——黃河下游800公里的地上懸河(又簡稱地上河)
• 世界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多瑙河(歐洲),流經9個國家
• 世界貨運量最大的國際運河——蘇伊士運河

長河排行榜


排名名字所在洲河長(km)
1尼羅河非洲6670
2亞馬遜河南美洲6480
3長江亞洲6380
4密西西比河北美洲6260
5黃河亞洲5460
6鄂畢-額爾齊斯河亞洲5410
7剛果河非洲4640
8滄瀾江-湄公河亞洲4500
9黑龍江亞洲4370
10多瑙河歐洲2850
11恆河亞洲2510
12萊茵河歐洲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