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均姜的結果 展開

均姜

主產四川、貴州等地的植物

均姜即乾薑白姜。物種是一,稱謂一樣!

均姜


生薑
生薑
【別名】生薑、白姜、乾薑、干生薑(《綱目》)。
【來源】為姜科植物姜的乾燥根莖。植物形態詳"生薑"條。
【採集】冬季莖葉枯萎時挖取,去凈莖葉、鬚根、泥沙,曬乾或微火烘乾。
【藥材】乾燥根莖為扁平、不規則的塊狀,有指狀分枝。長4~6厘米,厚0.4~2厘米。表面灰白色或灰黃色,粗糙,具縱皺紋及明顯的環節;在分枝處,常有鱗葉殘存。質堅實,斷面頰粒性,灰白色或淡黃色,質松者則顯筋脈,有細小的油點及一明顯的環紋。氣芳香,味辛辣。以質堅實,外皮灰黃色、內灰白色、斷麵粉性足、少筋脈者為佳。
aa59892b47980ce9e6cd4097
aa59892b47980ce9e6cd4097
全國大部分地區有產,主產四川、貴州等地。
【炮製】乾薑:揀凈雜質,用水浸泡3~6小時,撈出,悶,潤后切片或切成小方塊,曬乾。炮姜:取姜塊,置鍋內用武火急炒至發泡鼓起,外皮呈焦黃色,內呈黃色,噴淋清水少許,取出,曬乾。
【性味】辛,熱。
①《本經》:"味辛,溫。"
②《別錄》:"大熱,無毒。"
③《藥性論》:"味苦辛。"
【歸經】入脾、胃、肺經。
①《本草經解》:"入肝、肺、腎經。"
②《得配本草》:"乾薑,入手少陰、足太陰經氣分;炮姜,入足太陰經血分。"

功用主治


溫中逐寒,回陽通脈。治心腹冷痛,吐瀉,肢冷脈微,寒次喘咳,風寒濕痹,陽虛吐、衄、下血。
①《本經》:"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止血,出汗,逐風濕痹,腸潞下痢。生者尤良。"
②《別錄》:"治寒冷腹痛,中惡、霍亂脹滿,風邪諸毒,皮膚間結氣,止唾血。"
③《藥性論》:"治腰腎中疼冷,冷氣,破血,去風,通四肢關節,開五臟六腑,去風毒冷痹,夜多小便。治嗽,主溫中,霍亂不止,腹痛,消脹滿冷痢,治血閉。病人虛而冷,宜加用之。"
均姜
均姜
④《唐本草》:"治風下氣,止血,宣諸絡脈,微汗。" ⑤《日華子本草》:"消痰下氣,治轉筋吐瀉,腹藏冷,反胃乾嘔,瘀血,撲損,止鼻洪,解冷熱毒,開胃,消宿食。"
⑥《醫學啟源》:"《主治秘要》雲,通心氣,助陽,去臟腑沉寒,發諸經之寒氣,治感寒腹痛。"
⑦王好古:"主心下寒痞,目睛久亦。""經炮則溫脾燥胃。"
⑧《醫學入門》:"炮姜,溫脾胃,治里寒水泄,下痢腸澼,久瘧,霍亂;心腹冷痛脹滿,止鼻衄唾血,血痢,崩漏。"
⑨《藥品化義》:"炮姜,退虛熱。"
⑩《長沙葯解》:"燥濕溫中,行郁降濁,下沖逆,平咳嗽,提脫陷,止滑泄。"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0.5~1.5錢。
【宜忌】陰虛內熱、血熱妄行者忌服。孕婦慎服。
①《本草經集注》:"秦椒為使。惡黃連、黃芩、天鼠矢。殺半夏、莨菪毒。"
②《本草經疏》:"久服損陰傷目。陰虛內熱,陰虛咳嗽吐血表虛有熱汗出,自汗盜汗,臟毒下血,因熱嘔惡,火熱腹痛,法並忌之。"
【選方】①治卒心痛:乾薑末,溫酒服方寸匕,須臾,六、七服,瘥。(《補缺肘後方》)
②治少陰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乾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甘草二兩(炙),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乾薑三兩(強人可四兩)。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其脈即出者愈。(《傷寒論》通脈四逆湯
③治中寒水瀉:乾薑(炮)研末,飲服二錢。(《千金方》)
④治頭目旋暈吐逆:川乾薑二兩(炮),甘草一兩(炙赤色)。上二味,為粗末。每服四、五錢,用水二盞,煎至八分,食前熱服。(《傳信適用方止逆湯
⑤治妊娠嘔吐不止:乾薑、人蔘各一兩,半夏二兩。上三味,末之,以生薑汁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丸,日三服。(《金匱要略乾薑人蔘半夏丸
⑥治傷寒下之後,複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太熱者:乾薑一兩,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傷寒論》乾薑附子湯
⑦治脾寒瘧疾:一乾薑、高良姜等分。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煎至七分服。二乾薑炒黑為末,臨發時以溫酒服三錢匕。(《外台》)
⑧治寒痢青色:乾薑切豆大,海米飲服六、七枚,日三夜一。(《補缺肘後方》)
⑨治吐血不止:乾薑為末,童子小便調服一錢。(《千金方》)
⑩治吐、下血:當歸阿膠各八分,川芎五分,蒲黃一錢,柏葉一錢五分,炒姜炭七分。上水煎,百草霜末點服。(《觀聚方要補斷紅飲
⑾治脾胃虛弱,飲食減少,易傷難化,無力、肌瘦:乾薑(頻研)四兩,以白餳切塊,水浴過,入鐵銚溶化,和丸梧子大。每空心米飲下三十丸。(《十便良方》)
⑿治腎若之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病屬下焦,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甘草、白朮各二兩,乾薑、茯苓各四兩。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金匱要略》乾薑苓術湯)
⒀治暴赤眼:白薑末,水調,貼腳心。(《普濟方》)
⒁治癰疽初起:乾薑一兩。炒紫,研末,醋調敷周圍,留頭。(《諸症辨疑》)
食用禁忌
陰虛,內有實熱,或患痔瘡者忌用。久服積熱,損陰傷目。高血壓病人亦不宜多食。
生薑不宜在夜間食用,其姜酚刺激腸道蠕動,白天可以增強脾胃作用,夜晚則成了影響睡眠傷及腸道的一大問題,故夜晚不宜食用,民間俗語云:早上吃薑,勝過吃參湯;晚上吃薑,等於吃砒霜,是有一定道理的。
吃薑一次不宜過多,以免吸收大量姜辣素,在經腎臟排泄過程中會刺激腎臟,併產生口乾、咽痛、便秘等“上火”癥狀。

適宜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⒈適宜傷風感冒、寒性痛經、暈車暈船者食用。
⒉陰虛內熱及邪熱亢盛者忌食。

烹飪指導


吃薑原則

⒈吃飯不香或飯量減少時吃上幾片姜或者在菜果放上一點嫩姜,都能改善食慾,增加飯量,所以俗話說:“飯不香,吃生薑”。
⒉姜可煎湯內服,佐料,入菜炒食,或切片炙穴位。老薑可做調料或配料;嫩姜可用於炒、拌、爆等,如“嫩姜炒牛肉絲”、“嫩姜爆鴨絲”等。
⒊吃薑一次不宜過多,以免吸收大量姜辣素,在經腎臟排泄過程中會刺激腎臟,併產生口乾、咽痛、便秘等“上火”癥狀。
爛姜、凍姜不要吃,因為姜變質後會產生致癌物,由於姜性質溫熱,有解表功效,所以只能在受寒的情況下作為食療應用。
烹調用途:生薑重要的調料品,因為其味清辣,只將食物的異味揮散,而不將食品混成辣味,宜作葷腥菜的矯味品,亦用於糕餅糖果製作,如薑餅薑糖等。

備註

去姜皮的竅門
姜的形狀彎曲不平,體積又小,消除姜皮十分麻煩,可用啤酒的酒瓶蓋周圍的齒來削姜皮,既快又方便。
姜的品質要求
修整乾淨,不帶泥土、毛根、不爛、無蔫萎、蟲傷,無受熱、受凍現象。姜受熱,生白毛,皮變紅,易爛;受凍則皮軟,外皮脫落,手捏流薑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