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脈
號脈
脈診,即切脈,俗稱“號脈”,也稱探脈。切脈診病,由來已久。司馬遷在《史記》中就記載了醫家診脈治病的內容,而1973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漢(西漢)墓中出土的簡帛醫書中,已有“脈法”的內容。我國第一部脈學專著——《脈經》產生於晉朝,其中的診脈方法和理論已相當完備。
脈象是脈動應指的形象。脈象的產生與心臟的波動,心氣的盛衰,脈道的通利和氣血的盈虧直接相關。所以,心、脈是形成脈象的主要臟器。氣血是形成脈象的物質基礎。同時,血液循行脈道之中,流布全身,運行不息,除心臟的主導作用外,還必須有各臟器的協調配合:肺朝百脈,肺氣敷布,血液方能布散;脾統血,為氣血生化之源,血液靠脾氣的充養和統攝得以運行;肝藏血,主疏泄以調節血量;腎藏精,精能生血,又能化氣,腎氣為各臟腑組織功能活動的原動力。故能反映全身臟腑、氣血、陰陽的綜合信息。當臟腑、氣血發生病變后,必然從脈搏上表現出來,呈現病理脈象,成為診斷疾病的重要依據。
早期的切脈方法比較複雜,要切按頭頸、手、足等多處部位的脈動。以後逐漸簡化為只切按手腕部的脈搏,稱為“寸口”診法。在這短短寸許長的脈動部位上,古代醫家做足了文章。他們將腕橫紋向上約一寸長的這段脈動分成了三“寸、關、尺”三部。
仔細觀察,大家可以發現:遠端的寸部對應的是人體最上部的心、肺(上焦,呼吸與循環系統);中間的關部,對應肝、脾胃(中焦,消化系統);近端的尺部對應腎、膀胱(下焦,泌尿生殖系統)。如此,小小的“寸口”,卻儼然成為人體五臟六腑的全息窗口。
僅此還不夠,在切脈的時候,還要用三種不同的指力去按壓脈搏,輕輕用力按在皮膚上為“浮取”;中等度用力按至肌肉為“中取”;重用力按至筋骨為“沉取”。寸、關、尺三部,每一部有浮、中、沉三候,合稱為“三部九候”。不同手法取到的脈,臨床意義不同。通常,脈浮於外者,病位淺,沉於里者病位深。
切脈時還有許多講究。首先,要求安靜,包括外環境的安靜與醫患兩者心神的安靜。患者在診脈前要休息片刻,待安靜後方可診脈。醫者切脈前一定要靜心,調整呼吸,並將注意力完全集中於指下,細心切按一分鐘以上。診脈時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手臂與心臟保持在同一水平位,手腕舒展,掌心向上。
學習診脈,必須先了解正常的脈象。正常脈稱為“平脈”、“常脈”。每分鐘跳動70—80次左右,節律規則,脈型不粗不細,不浮不沉,不剛不弱。但正常脈象常隨季節、年齡、性別、體質等會有差異。如春、夏、秋季的脈大多偏浮,而且搏動有力;冬季的脈多沉伏於里。年齡越小脈搏越快,青壯年脈多強而有力,老年人的脈較弱;身材高大的人脈多長,矮小的人脈較短,瘦人脈多浮,胖人脈多沉;飽食后及情緒激動時脈多快而有力,飢餓時脈多軟弱。如果發現相反脈象,如冬天脈浮、胖人脈浮、瘦人脈沉等,提示脈象異常。
診脈的時間最好是清晨。《素問·脈要精微論》指出:“診法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勻,氣血未亂,故乃可診有過之脈。”因為清晨時間病人不受飲食、活動等各種因素的影響,體內外環境都比較安靜,氣血經脈處於少受干擾的狀態,故容易鑒別病脈。但也不是說其它時間就不能診脈,汪機認為:“若遇有病,則隨時皆可以診,不必以平旦為拘也。”總的來說,診脈時要求有一個安靜的內外環境。診脈之前,先讓病人休息片刻,使氣血平靜,診室也要保持安靜,以避免外界環境的影響和病人情緒的波動,有利於醫生體會脈象。在特殊情況下應隨時隨地診察病人,不必拘泥於這些條件。
要讓病人取坐位或正卧位,手臂放平和心臟近於同一水平,直腕,手心向上,並在腕關節背墊上布枕,以便於切脈。不正確的體位,會影響局部氣血的運行而影響脈象。
醫生和病人側向坐,用左手按診病人的右手,用右手按診病人的左手。診脈下指時,首先用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內側關脈部位,接著用食指按關前的寸脈部位,無名指按關后的尺脈部位,三指應呈弓形,指頭平齊,以指腹按觸脈體,用指腹感覺較為靈敏。布指的疏密要和病人的身長相適應,身高臂長者,布指宜疏,身矮臂短者,布指宜密。部位取准之後,三指平布同時用力按脈,稱為總按。為了重點地體會某一部脈象,也可用一指單按其中一部脈象,稱為單按。如診寸脈時,微微提起中指和無名指;診關脈則微提食指和無名指;診尺脈,則微提食指和中指,臨床上總按、單按常配合使用。
診小兒脈可用“一指(拇指)定關法”,而不細分三部,因小兒寸口部短,不容三指定寸關尺,且易哭鬧,不合作。
這是診脈時運用指力的輕重和挪移,以探索脈象的一種手法。
滑伯仁《診家樞要》說:“持脈之要有三:曰舉、按、尋。輕手循之曰舉,重手取之曰按,不輕不重,委曲求之曰尋。初持脈,輕手候之,脈見皮膚之間者,陽也,腑也,亦心肺之應也。重手得之,脈伏於肉下者,陰也,臟也,亦肝腎之應也。不輕不重,中而取之,其脈應於血肉之間者,陰陽相適,沖和之應,脾胃之候也。若浮中沉之不見,則委曲求之,若隱若見,則陰陽伏匿之脈也,三部皆然。”用輕指力按在皮膚上叫舉,又叫浮取或輕取;用重指力按在筋骨間,叫按,又叫沉取或重取;指力不輕不重,還可亦輕亦重,以委曲求之叫尋。此外,當三部脈有獨異時,還必須逐漸挪移指位,內外推尋。尋者尋找之意,不是中取之義。因此診脈必須注意體會舉、按、尋之間的脈象變化。
一呼一吸叫做一息。診脈時,醫生的呼吸要自然均勻,用一呼一吸的時間去計算病人脈搏的至數,如脈之遲數,均以息計。另外,還提示醫生診脈時,要虛心冷靜,思想集中,全神貫注的體會脈象,《素問·脈要精微論》說:“持脈有道,虛靜為保。”
每次診脈,必滿五十動。即每次按脈時間,每側脈搏跳動不應少於五十次。其意義是:一方面藉以了解脈搏跳動五十次中有沒有出現結、代、促脈。必要時可以延至第二或第三個五十動,總以達到辨清脈象為目的,所以每次候脈時間以3~5分鐘為宜;另一方面,又提醒醫生診脈時不得三舉兩按草率從事,張仲景說:“動數發息,不滿五十,短期未知決診,九候曾無彷彿,……夫欲視死別生,實為難矣。”
平脈是正常人的脈象,《素問·平人氣象論》說:“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平脈形態是三部有脈,一息四至(閏以太息五至,相當於72~80次/分),不浮不沉,不大不小,從容和緩,柔和有力,節律一致,尺脈沉取有一定力量,並隨生理活動和氣候環境的不同而有相應正常變化。平脈有胃,神,根三個特點。
(1)胃 胃為水谷之海,後天之本,是人體營衛氣血之源,人之死生,決定於胃氣的有無,所謂“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因此,脈亦以胃氣為本,有胃氣的脈象,古人說法很多,如《靈樞·終始》說:“邪氣來也緊而疾,谷氣來也徐而和”。或中取以候胃氣。總的說來,平人脈象不浮不沉,不快不慢,從容和緩,節律一致,是為有胃氣。即使是病脈,不論浮沉遲數,但有徐和之象,便是有胃氣。診察胃氣的盛衰有無,對判斷疾病的進退凶吉有一定的臨床意義。
(2)神 脈貴有神,心主血而藏神,脈為血之府,血氣充盈,心神便健旺,脈象自然有神,脈神的形態是柔和有力,即使微弱的脈,微弱之中不至於完全無力的為有神;弦實的脈,弦實之中仍帶有柔和之象的為有神。總之,脈之有胃,有神,都是具有沖和之象,有胃即有神,所以有胃有神的脈象形態是一致的。
(3)根 腎為先天之本,是人體臟腑組織功能活動的原動力,腎氣足,反映於脈象必有根,沉以候腎,尺以候腎,尺脈沉取應指有力,就是有根的脈象形態,若病中腎氣猶存,先天之本未絕,尺脈沉取尚可見,便還有生機,正如《脈訣》所說的:“寸口雖無,尺猶不絕,如此之流,何憂殞滅”。
(1)四季氣候 由於受氣候的影響,平脈有春弦,夏洪,秋浮,冬沉的變化,因為春季雖然陽氣已升,但寒未盡除,氣機有約束之象,故脈稍弦。夏天陽氣隆盛,脈氣來勢盛而去勢衰,故脈稍洪。秋天陽氣欲斂,脈象來勢洪盛已減,輕而如毛,故脈稍浮。冬天陽氣潛藏,脈氣來勢沉而搏指。
(2)地理環境 地理環境也能影響脈象,南方地處低下、氣候偏溫、空氣濕潤,人體肌腠緩疏,故脈多細軟或略數;北方地勢高,空氣乾燥,氣候偏寒,人體肌腠緊縮,故脈多表現沉實。
(3)性別 婦女脈象一般較男子稍弱而略快,婦女婚後妊娠,脈常見滑數而沖和。
(4)年齡 年齡越小,脈搏越快,嬰兒每分鐘脈搏120~140次;五、六歲的幼兒,每分鐘脈搏90~110次;年齡漸長則脈象漸和緩。青年體壯脈搏有力;老人氣血虛弱,精力漸衰,脈搏較弱。
(5)體格 身軀高大的人,脈的顯現部位較長;矮小的人,脈的顯現部位較短。瘦人肌肉薄,脈常浮,肥胖的人,皮下脂肪厚,脈常沉。凡常見六脈沉細等同,而無病象的,叫做六陰脈;六脈常見洪大等同,而無病象的,叫做六陽脈。
(6)情志 一時性的精神刺激,脈象也發生變化,如喜則傷心而脈緩,怒則傷肝而脈急,驚則氣亂而脈動等,當情志恢復平靜之後,脈象也就恢復正常。
(7)勞逸 劇烈運動和遠行之後,脈多急疾,人入睡之後,脈多遲緩,腦力勞動之人,脈多弱於體力勞動者。
(8)飲食 飯後,酒後脈多數而有力;飢餓時脈象稍緩而無力。
是脈動顯現部位表淺的一種脈,輕取即得,重按反而變弱。一般情況下,提示病邪在表。脈浮而有力者為表實,浮而無力者為表虛。
是脈動顯現部位較深的一種脈,輕取不得,重按始見。通常主里證,沉而有力者為里實證,沉而無力者為里虛證。
脈體闊大,充實有力,來盛去衰,狀如洪水。大多主邪熱亢盛的實證。
脈形端直,如按琴弦。常見於有肝膽病、痰飲證、疼痛證的患者。
脈來流(滑)利,如盤走珠。是實熱證、痰飲證、傷食證,或妊娠的脈象。
脈來艱澀不暢,如輕刀刮竹。為氣滯證、瘀血證、精血虧少證之徵象。
即促脈、結脈、代脈,均為節律異常、有間歇的脈。促脈為脈來急數而有不規則的間歇,促而有力者為陽熱亢盛之證,促而無力者多為氣虛將脫之象;結脈為脈來緩慢而有不規則的間歇,有陰盛、氣結、寒痰、瘀血等多種主病;代脈為脈來緩慢而有規則的間歇,間歇時間較長。為臟氣衰微或氣滯血瘀之證。
當然,疾病的病因與病理變化是非常複雜的,因此臨床上所見的病脈往往也很複雜,常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脈象並見,如脈浮數、沉遲、滑數、弦澀等。還有脈證相符與不相符的問題,不相符時,就須決定是舍症從脈,還是舍脈從症等。另外,理論上談脈診不難,但實際操作中要確定是何脈、解釋分析脈與病的關係等不是一日之功。古人就說:“脈理精微,非言可盡,心中了了,指下難明。”不經過多年的反覆實踐,細心體會,不用心去悟、去比較,是不可能真正把握脈診的。
奇經八脈是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陰維脈、陽維脈、陰蹺脈、陽蹺脈的總稱。它們與十二正 經不同,既不直屬臟腑,又無表裡配 合關係,“別道奇行”,故稱“奇 經”。八脈中的督、任、沖脈皆起於 胞中,同出會陰,稱為“一源三岐”, 其中督脈行於腰背正中,上至頭面; 任脈行於胸腹正中,上抵頦部;沖脈與足少陰腎經相併上行,環繞口唇。帶脈起於脅下,環行腰間一周。陰維 脈起於小腿內側,沿腿股內側上行, 至咽喉與任脈會合。陽維脈起於足 跗外側,沿腿膝外側上行,至項后與 督脈會合。陰蹺脈起於足跟內側,隨 足少陰等經上行,至目內眥與踵陽蹺 脈會合。陽蹺脈起於足跟外側,伴足 太陽等經上行,至目內眥與陰蹺脈會合,沿足太陽經上額,於項後會合足 少陽經。
奇經八脈交錯地循行分佈於十 二經之間,其作用主要體現於兩方 面。其一,溝通了十二經脈之間的聯 系。奇經八脈將部位相近、功能相 似的經脈聯繫起來,達到統攝有關經 脈氣血、協調陰陽的作用。督脈與 六陽經有聯繫,稱為“陽脈之海”, 具有調節全身陽經經氣的作用;任脈 與六陰經有聯繫,稱為“陰脈之海”, 具有調節全身諸陰經經氣的作用;沖 脈與任、督脈,足陽明、足少陰等經 有聯繫,故有“十二經之海”、“血 海”之稱,具有涵蓄十二經氣血的作 用;帶脈約束聯繫了縱行軀幹部的諸條足經;陰陽維脈聯繫陰經與陽經, 分別主管一身之表裡;陰陽蹺脈主持 陽動陰靜,共司下肢運動與寤寐。其二,奇經八脈對十二經氣血有蓄積和滲灌的調節作用。當十二經脈及臟 腑氣血旺盛時,奇經八脈能加以蓄積, 當人體功能活動需要時,奇經八脈又能滲灌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