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證
濕證
濕證既可因外濕侵襲,如淋雨下水、居處潮濕、冒受霧露等而形成,又可因脾失健運,水液不能正常輸布而化為濕濁,或多食油膩、嗜酒飲冷等而濕濁內生,前者稱為外濕,後者稱為內濕。但濕淫證常是內外合邪而為病,故其證候亦常涉及內外。濕為陰邪,具有阻遏氣機,損傷陽氣,黏滯纏綿,重濁趨下等致病特點。
起病較緩而纏綿,以困重、酸楚、痞悶、膩濁等為證候特點。
健脾化濕。
(一) 傷濕:濕邪致傷表,即表濕證。
1.濕郁衛表證
治法:芳香辛散,宣化表裡濕邪。
常用方劑:藿朴夏苓湯。
2.氣分濕熱證
臨床表現:身熱不揚,肢體沉重疼痛,脘腹痞脹,納呆欲嘔,口膩不渴,或渴不欲飲,舌紅苔黃膩,脈濡數。
治法:清化濕濁。
常用方劑:甘露消毒丹。
3.脾虛濕困證
臨床表現:面色萎黃,神疲乏力,肢體困重,脘腹痞悶喜揉按,納呆,厭食油膩,大便溏薄或瀉泄,舌質淡胖,脈濡緩。
治法:健脾滲濕。
常用方劑:苓桂術甘湯。
1.風濕痹阻
治法:祛風除濕,蠲痹通絡。
常用方劑:羌活勝濕湯加減。
2.寒濕痹阻
治法:散寒除濕,溫經通絡。
常用方劑:烏頭湯加減。
3.濕熱痹阻
臨床表現:肢體關節肌肉重著、腫脹、麻木、疼痛,局部熱感;或關節屈伸不利,發熱,汗出,或身熱不揚,渴不欲飲,煩悶尿黃,大便不爽,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或濡數。
治法:清熱除濕,宣痹通絡。
常用方劑:宣痹湯加減。
4.濕熱痹阻
臨床表現:肢體關節肌肉重著、腫脹、麻木、疼痛,肢困體重,肢體屈伸不利,抬舉無力,以下肢關節多見,惡寒發熱,納呆腹脹,大便不爽,舌質淡胖,苔滑膩,脈濡。
治法:化濕通絡,行氣宣痹。
常用方劑:三仁湯加減。
5.脾虛濕阻
治法:健脾利濕,昇陽蠲痹。
常用方劑:昇陽益胃湯加減。
6.脾腎陽虛
治法:溫補脾腎,通陽化濕。
7.濕痰痹阻
治法:燥濕化痰,蠲痹通絡。
常用方劑:導痰湯加減。
由脾腎陽虛,運化水液功能障礙引起體內水濕停滯之證。
治法:健脾利濕化痰,芳化濕濁。在上焦宜化,在中焦宜燥,在下焦宜利。
常用方劑:蒼朮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