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鼻疽
單蹄動物的一種高度接觸性的傳染病
馬鼻疽(Glanders)是馬、騾、驢等單蹄動物的一種高度接觸性的傳染病,人也可以感染。以在鼻腔、喉頭、氣管粘膜或皮膚上形成鼻疽結節、潰瘍和瘢痕,在肺、淋巴結或其它實質器官發生鼻疽性結節為特徵。病原為假單胞菌屬(Pseudomonas)的鼻疽桿菌(Pseudomonas mallei)。
馬鼻疽分佈極為廣泛,全世界都有發生,法國、挪威、丹麥、英國、德國、南斯拉夫、希臘、瑞典、土耳其、美國、加拿大、伊朗、日本等國都有許多發病報道,嚴重威脅農牧業生產。自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加及大多數歐洲國家,已將鼻疽消滅或基本消滅了;1938年,只有羅馬尼亞、波蘭及前蘇聯有較重的疫情。1981年,莫三比克、墨西哥、土耳其、敘利亞、阿富汗、印度和緬甸尚有本病發生。
鼻疽假單胞菌長2-5μm、寬0.3-0.8μm、兩端鈍圓、不能運動、不產生芽胞和莢膜,幼齡培養物大半是形態一致呈交叉狀排列的桿菌,老齡菌有棒狀、分枝狀和長絲狀等多形態,組織抹片菌體著色不均勻時,濃淡相間,呈顆粒狀,很似雙球菌或鏈球菌形狀。革蘭氏染色陰性,常用苯胺染料可以著色,以稀釋在石炭酸復紅或鹼性美蘭染色時,能染出顆粒狀特徵。電鏡觀察,在胞漿內見網狀嗜鋮包含物而與其它革蘭氏陰性菌有所區別。
需氧和兼性厭氧菌,發育最適宜溫度為37-38℃,最適pH6.4-7.0。在4%甘油瓊脂中生長良好,經24小時培養后,形成灰白帶黃色有光澤的正圓形小菌落,48小時后菌落增大至2-3mm。開始為半透明,室溫放置后逐漸黃褐色澤加深,菌落粘稠。在含2%血液或0.1%裂解紅細胞培養基內發育更好,在鮮血瓊脂平板上不溶血;在硫堇葡萄糖瓊脂上生長時,菌落呈淡黃綠色到灰黃色;在孔雀綠酸性復紅瓊脂平皿生長時,菌落呈綠色。
在馬鈴薯培養基上48小時培養后,可出現黃棕色粘稠的蜂蜜樣菌苔,隨培養日數的延長,黃色逐漸變深。在石蕊牛乳培養基內培養10-20天後,可從管底部凝固,凝乳不腖化,石蕊變紅。在通氣條件下深層培養,生長旺盛,48-72h培養物,菌數可達260-270億/ml。培養物的pH無顯著變化,其中的細菌也不發生變異,而靜止培養同樣時間,活菌數不超過1-1.5億/ml,培養基的酸鹼度上升為pH8.0左右,其中的細菌也易發生變異。生化反應極弱,部分菌株可分解葡萄糖和楊苷,產酸不產氣;不能還原硝酸鹽;產生少量硫化氫和氨,但不產生靛基質;不液化明膠;M.R.和V-P試驗陰性;不產生氧化酶;但精氨酸雙水解酶試驗為陽性。
僅有內毒素。內毒素對正常動物的毒性不強,若將同一劑量的內毒素注射已感染本菌的動物,則在1-2天內死亡,說明內毒素含有一種物質可引起感染動物出現變態反應。這種物質是一種蛋白質即鼻疽菌素(Mallein),它與類鼻疽菌素均含有多醣肽的同族半抗原,是鼻疽馬和類鼻疽馬點眼都出現陽性交叉反應的原因。
馬皮下注射1000個活菌就可發病,口服1500個活菌也可感染。多在注射后48-72小時呈現體溫反應,局部腫脹化膿,頜下淋巴結腫大,日漸消瘦。驢以本菌的感受性更強,皮下注射15-30個活菌即可發病,呈急性經過,大部分在10-14天內死亡。實驗動物中以貓、倉鼠和田鼠最敏感,豚鼠次之,大、小鼠易感性差。
馬鼻疽通常是通過患病或潛伏感染的馬匹傳入健康馬群,鼻疽馬是本病的傳染病,開放性鼻疽馬更具危險性。自然感染是通過病畜的鼻分泌液、咳出液和潰瘍的膿液傳播的,通常是在同槽飼養、同桶飲水、互相啃咬時隨著攝入受鼻疽菌污染的飼料、飲水經由消化道發生的。皮膚或粘膜創傷而發生的感染較少見。人感染鼻疽主要經創傷的皮膚和粘膜感染;人經食物和飲水感染的罕見。人和多種溫血動物都對本病易感。動物中以驢最易感,但感染率最低;騾居第二,但感染率卻比馬低;馬通常取慢性經過,感染率高於驢、騾。我國駱駝有自然發病的報道。反芻動物中的牛、山羊、綿羊人工接種也可發病,但狼、狗、綿羊和山羊偶爾也會自然感染本病。捕獲的野生獅、虎、豹、豺和北極熊因吃病畜肉也得此病而死亡。鬣狗也可感染,但可耐過。
新發病地區常呈爆發性流行,多取急性經過;在常發病地區馬群多呈緩慢、延續性傳播。鼻疽一年四季均可發生。馬匹密集飼養,在交易市場、大車店使用公共飼槽和水桶,以及馬匹大遷徒、大流動,都是造成本病蔓延因素。本病一旦在某一地區或馬群出現,如不及時採取根除措施,則長期存在,並多呈慢性或隱性經過。當飼養管理不善、過勞、疾病或長途運輸等應激因素影響時,又可呈爆發性流行,引起大批馬匹發病死亡。
人工感染為2-5天,自然感染約為2周至幾個月之間。由於不少馬匹在感染后不表現任何臨診癥狀,因此可以區分為臨診鼻疽和潛伏性鼻疽兩種病型。
在臨診上,鼻疽分為急性或慢性兩種。不常發病地區的馬、騾、驢的鼻疽多為急性經過,常發病地區馬的鼻疽主要為慢性型。
急性鼻疽經過2-4天的潛伏期后,以弛張型高熱39-41℃、寒戰、一側性黃綠色鼻液和下頜淋巴結髮炎,精神沉鬱,食慾減少,可視粘膜潮紅並輕度黃染。鼻腔粘膜上有小米粒至高梁大的灰白色圓形結節,突出粘膜表面,周圍繞以紅暈。結節迅速壞死、崩解,形成深淺不等的潰瘍。潰瘍可融合,邊緣不整隆起如堤狀,底面凹陷,呈灰白或黃色。由於鼻粘膜腫脹和聲門水腫,呼吸困難。常發鼻衄血或咳出帶血粘液,時發乾性短咳,聽診肺部有羅音。外生殖器、乳房和四肢出現無痛水腫。絕大部分病例排出帶血的膿性鼻汁,並沿著顏面、四肢、肩、胸、下腹部的淋巴管,形成索狀腫脹和串珠狀結節,索狀腫脹常破潰。患畜食慾廢絕,迅速消瘦,經7-21天死亡。
慢性鼻疽常見感染馬多為這種病型。開始由一側或兩側鼻孔流出灰黃色膿性鼻汁,往往在鼻腔粘膜見有糜爛性潰瘍,這些病馬稱為開放性鼻疽馬。呈慢性經過的病馬,在鼻中膈潰瘍的一部分取自愈經過時,形成放射狀瘢痕。觸診頜下、咽背、頸上淋巴結腫脹、化膿,乾酪化,有時部分發生鈣化,有硬結感。下頜淋巴結因粘連幾乎完全不能移動,無疼痛感。患畜營養下降,顯著消瘦,被毛粗亂無光澤,往往陷於惡病質而死。
有的慢性鼻疽病例其臨診癥狀不明顯。病畜常常表現不規則的回歸熱或間隙熱。有時見到與慢性呼吸困難相結合的咳嗽。在後肢可能有鼻疽性象皮病。
潛伏性鼻疽可能存在多年而不發生可見的病狀。在部分病例,首先是潛伏性病例,鼻疽可能自行痊癒。
當鼻疽桿菌隨著受污染的飼料或飲水進入消化道,它們通過咽粘膜侵入粘膜下結締組織中,順著淋巴管到達最近的淋巴結中並在其中繁殖。在少數情況下,它們被動物機體消滅。但在大多數情況下,它們侵入血流中。經由皮膚感染的則是立刻侵入血流。細菌被血流帶到各器官,特別是肺臟中,在此引起鼻疽小結節和潰瘍。在各器官中發生的變化有時因機體抵抗力強可不再發展,病變局限在原發部位甚至自愈。在多數情況下病變繼續發展,病變局限在原發部位甚至自愈。在多數情況下病變繼續發展,經由血流在其它器官中引起鼻疽的轉移病灶,特別是晚期病例中的鼻疽和皮疽便是以這樣的方式發生的。淋巴源性散播多見於皮膚上的鼻疽病變,病菌沿淋巴管的徑路向附近的組織蔓延,形成串珠狀的鼻疽結節,稱為鼻疽淋巴管炎即皮疽。在少數病例,由於吸入病馬咳出的或噴出的支氣管分泌液而發生肺臟感染患病。驢易感性強,病菌直接進入血流而迅及擴散全身,在各器官中形成大量鼻疽結節,取急性經過,往往以敗血症死亡。
鼻疽的主要病理變化:上呼吸道病變在鼻腔、鼻中膈、喉頭甚至氣管粘膜形成結節、潰瘍,甚至鼻中隔穿孔。慢性病例的鼻中隔和氣管粘膜上,常見部分潰瘍癒合形成或放射狀瘢痕。
肺臟病變結節大小不一,從粟粒大到雞卵大,在肋膜呈半圓形隆起,也散在於肺的深部。初期是以滲出為主米粒大伴有充、出血的暗紅色病灶,但隨著向慢性轉化,中心壞死、化膿、乾酪化,周邊被由增殖性組織形成的紅暈所包圍。病變陳舊時紅暈變得不清楚,中心部鈣化。急性滲出性肺炎是由支氣管擴散而來,可形成鼻疽性支氣管肺炎,嚴重時形成鼻疽性膿腫,細胞性纖維素性的黑紅色或灰白色滲出物流到支氣管,往往表成空洞,膿性滲出物可經支氣管排出。轉為慢性時,形成由結締組織構成的包膜,鈣鹽沉積形成的硬節內部,可見細小的膿腫和部分發生瘢痕化。鼻疽性支氣管肺炎,其特徵是可見明顯的炎性水腫,有時化膿、軟化,但取慢性經過時,中心部呈灰泥樣。
皮膚病變索狀腫化膿、崩潰,成為糜爛性潰瘍。潰瘍一般淺而小有黃紅色的滲出液流出,使周圍的被毛粘著。
淋巴結病變以頜下、咽背、頸上等體表淋巴結為主,各臟器附屬的淋巴結也發生髓樣腫脹,繼而可見化膿、乾酪化的結節。
馬鼻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