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市丙麻鄉小寨村

雲南省保山市丙麻鄉轄村

該行政村隸雲南保山隆陽區丙麻鄉人民政府,全稱為丙麻鄉小寨行政村又稱小田壩。位於丙麻鄉東北方向,距鄉政府所在地18公里。東與昌寧縣大田壩交界,南與老南窩交界,西與太和交界,北與阿貢田接壤,轄獨家村、小寨、羊火塘三個自然村6個農業合作社。現有農戶376戶,人口3024人,勞動力1749人,人口老齡化,六十歲以上有873,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245人。全村國土面積9.10平方公里,海拔1,650.00米,年平均氣溫16.50℃,年降水量1,080.00毫米,適合種植包穀、蠶桑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1,597.00畝,人均耕地1.2畝,林地8,129.00畝。另外在昌寧的竹魯窪一帶有田400多畝,在阿亂河有田20多畝,有地100多畝,山林300多畝(此處耕地山林等於2005小灣水電站建設覆蓋淹沒)。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241.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130.00元。該村屬於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養殖業為主。

歷史沿革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建丙麻街。
清咸豐年間建太和街(原小田壩街)。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保山縣回漢兩爭時,增援回民曾在通司寨營盤山夜宿。
民國元年(1912年)丙麻開展戶口調查。茸翠撤保山縣,設永昌府。民國2年(公元1913年)撤永昌府設保山縣。
民國8年(1919年)建鏈子橋。
民國15年(1926年)8月,楊震寰(楊匡宇)軍入保山城,途經穩魚駐紮11天,先後在秀嶺、冷窪子一帶搶劫騾馬數匹,殺害瓦渡陳老九(老白姓叫大包頭鬧事),至今流傳著兵荒馬亂楊震寰,國泰民安三大人(三大人系鳳慶人)。
民國31年(1942年)穩魚村民邱文斗與昌寧主管運輸抗日物資的范應成簽領抗日軍貨300馱,支援松山戰役。同年,一架日本飛機轟炸保山城后,返回途中,在丙麻上空,投下一枚炸彈,落在棕葉窪炸死一人。
民國32年(1943年)盟軍一戰鬥機失事,墜毀在穩魚村四個山紅岩頭,機組人員跳傘后,被穩魚人送往張家灣。
同年3月22日,一架美國雙翼飛機,誤落白玉岔溝地,起飛時,飛機右翼被鐵籬笆刺掛斷,落回瓮溝地,機組人員無一傷亡,這塊地從此也就叫“飛機地”至今。
民國34年(1945年)一架美國飛機在阿貢田大朝山墜毀,機組人員跳傘逃生,飛機大部分部件被當地人拆做它用,僅存一個飛機油箱,在丙麻供銷社保存,2000年在保山日軍侵華展覽館展出。
民國38年(1949年)1月,共革盟馬軍師率眾途經竹魯窪時,對小寨人無理挑釁,雙方展開殊死搏鬥,小寨李定不幸中彈,強忍劇痛,背起李光族逃生,李德忠被共革盟連砍數刀致死。
1950年,丙麻屬第八區滄蓮鄉。
1951年,開展鎮壓反革命,減租退押,清匪反霸運動。
1952年初,工作隊在機關、企事業單位及土改工作隊中開展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的三反運動。同年8月結束。
1952年,丙麻屬瓦渡區。
1953年,開展互助合作化,廣大農民積極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充分調動和發揮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超額完成了各項計劃指標。
1953年7月,丙麻第一個黨支部成立,有黨員8名,楊從珍為第一任黨支部書記。
1955年1月,發布票;3月,發行新版人民幣,兌換收回老版人民幣。
1956年,丙麻屬西邑區轄迭水鄉、丙麻鄉、太和鄉。
1957年2月,設丙麻區,轄丙麻、瓦渡、西邑。
1958年,貫徹黨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總路線。同年10月,實現人民公社,同時建立黨委會,在“大躍進”中“五風”四起(共產風,浮誇風,瞎指揮風,強迫命令風,幹部特殊風)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造成得不償失的嚴重後果。
1958年,建沙溝橋水庫,庫容量為:90萬方。
1959年,開展大鳴、大放、大字報運動。
196:年9月,根據德宏州委的指示精神,對1957年以來受處分的79名機關、農村的幹部進行甄別。
1962年9月,丙麻、西邑兩區分開辦公。同時貫徹中央“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
1963年,進行“五反”運動。(反貪污盜竊、反對投機倒把、反對鋪張浪費、反對分散主義、反對官僚主義)。
1965年,保丙公路實現通車。
1965年,開展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也稱“四清運動”)。
1966年10月,“文化大革命”運動開始。真1月,學校停課鬧革命,開展“大批判、破四舊、大串中梯活動。
1967年4月,“三支兩軍”代錶王朝貴、趙宗堂、趙學明進駐丙麻。
1968年,小浪壩建起第一座30千瓦的小電站。
1968年9月,丙麻區成立革命委員會。之後“站隊劃線”,“以派定罪”,批判“反紅亂軍”,肅清“二月逆流”,捆、綁、吊、打、跪的殘酷刑罰屢見不鮮。
1969年,按照毛澤東“黨組織應是無產階級先進分子所組成,應能領導無產階級和革命群眾對於階級敵人進行戰鬥的朝氣蓬勃的先鋒隊組織”的指示精神進行打擊現行反革命,反貪污、反盜竊、反投機倒把的“一打三反”運動
1969年,昆華醫院的部分醫生響應毛主席的“六·二六”指示,到丙麻衛生院工作。
1970年4月28日,丙麻大溝上馬動工。
1970年12月,撤丙麻區,成立丙麻公社革命委員會。
1971年末,開展批判林彪反革命集團的極“左”路線。
1973年6月22日,因連降大雨,山體滑坡,房屋倒塌逸成阿貢田陳先科家3人死亡和阿貢田裡寨李懷清家4人死亡的重大事故。同年農曆七月初十,河坡鏈子橋被沖毀。
1974年,掀起“批林批孔”運動高潮。
1975年,貫徹中共雲南省委(1975)26號文件精神,糾正“站隊劃線”錯誤,落實幹部政策。
1976年元月1日,丙麻電站開工,1979年12月底竣工。
1976年,丙麻發生多次地震。
1977年,開展揭發批判清查“四人幫”及其幫振體系的群眾運動。
1979年,給地主、富農、反革命、壞分子摘帽、改變成份、改變政治待遇。
1979年,建丙麻中學,當年招生兩個班,120人,隸屬丙麻中心小學。
1980年,貫徹國務院《關於普及小學教育若干問題的決議》。
1980年2月20日,丙麻電站與瓦窯電站聯網運行。
1982年,全鄉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
1982年,雲南省外事辦和保山地區外事辦,在丙麻選擇了體積為40x20x35公分的火山岩贈給美國駝峰飛行協會,作為“駝峰“紀念碑奠基石。
1982年1月,成立丙麻派出所。
1984年2月,全市27個公社管理委員會,設丙麻區,撤銷原18個大隊並為15個鄉。
1984年,丙麻電站改稱為“保山市丙麻電廠”。
1984年8月31日,飄洋過海的丙麻岩石在美國俄亥俄州的代頓奠基落成。中國駐美大使章文晉出席了紀念碑落成儀式,並向紀念碑獻了花圈。
1985年10月10日,第一個教師節,副市長庄和升親臨丙麻慰問全體教職工。
1985年,丙麻街發生一起旋毛蟲病,發病15人,死2人。
1986年,教育體制改革,撤銷丙麻中心小學,成立”丙麻區教育管理委員會”。
1984年12月,成立丙麻法庭,由漢庄法庭代管。1986年11月丙麻法庭正式掛牌辦公。
1988年,丙麻鄉建起教育電視差轉檯。
1988年,成立丙麻鄉委員會、鄉人民政府h
1990年元月,中國人民解放軍51108部隊在丙麻野戰訓練期間,有6個行政村1976人對子弟兵進行了慰問。
1990年12月,王鳳仙、楊紹平在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中分別獲國家和省先進個人榮譽。
1990年丙麻鄉政府在清水塘建紅磚廠。
1991年12月,楊應華被保山地區表彰的推動全區科技進步中做出突出成績的領導幹部。
1993年,丙麻收購小麥300萬公斤,創歷史最高紀錄。
1994年2月5日,市委在丙麻召開烤煙集中育苗、分戶管理的拱架薄膜覆蓋現場會。同年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達2646萬元,創歷史最好水平。
1994年5月9日,丙麻中心小學失火,教室全部被毀。
1994年,丙麻中心小學投資40萬元,建蓋教學樓。
1995年,擴建丙麻集鎮,鋪彈石路面3930平方米,耗資190000元。
1996年,丙麻發生7人死亡,20多人受傷的兩次重大交通事故。
1996年丙麻大橋竣工,並交付使用。同年丙麻被評為“上新台階鄉(鎮)”。
1996年,小寨村小寨中心小學建起全鄉第一所磚混結構數學樓1幢。
1997年.丙麻鄉成人文化技術學徒被省教委認定“雲南省第二批省級示範性鄉(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
1998年,丙麻暴雨成災,沖毀秀嶺兩座大橋。
1998年,發生葫蘆蜂蜇咬學生事件,新南小學鄭露因中毒嚴重,搶救無效致死,其餘8名經搶救脫離危險。
1999年,丁家寨發生山體滑坡,整個寨子85%受損,搬遷20戶。

自然資源


保山市丙麻鄉小寨村全村耕地面積1,597.00畝,人均耕地1.2畝。現有耕地總面積1,113.00畝(其中:田376.00畝,地737.00畝),人均耕地1.20畝,主要種植包穀、蠶桑、水稻等作物;擁有林地4,499.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588.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63畝,主要種植包穀、蠶桑、水稻等經濟林果;荒山荒地2,045.00畝,其他面積694.00畝。
境內山峰主要有大箐山,海拔2100米,是全村最高海拔,最低海拔竹魯窪1200米。土壤多為燥紅土,有少量白膠泥土,PH5.5-6.5,屬中性或偏酸性。
小寨缺水,境內主要有沙母豬河,屬於地表滲透水,流量小,僅供部分人家飲用。鄭家水井,大部分居民到此取飲,殺年豬時更不顧遠近到此取水做臘腸,據說有此水能使臘腸紅潤可口之功效。
趙家地水庫,擴建與1992年,收益3個社,可灌溉良田500畝。已廢棄的沙母豬河水庫,建於1958年,庫容量為15萬立方米,可灌溉良田700餘畝,由於排水不暢植被破壞,洪水泛濫等原因,最終被淤泥填平而廢棄,只能積攢少量雨水,僅供牲畜及周圍種菜用。如今水田灌溉主要依靠,藕塘邊獨家村水田秋收后封庫蓄水,也只能維持來年水稻栽種的任務。傳說中的洗澡塘溝,其實也有,300年前,這裡有一股天然熱水,可供人們洗澡驅病和灌溉,時因蔣家王朝(老南蔣貴,後文有詳述)得勢,在洗澡期間經常打架偷雞摸狗等,有人便用一口銅鍋將出口堵死,讓水流向異地。
小寨的森林覆蓋曾達80%以上。由於人口速增,伐木劇烈再加毀林開荒,管理滯后,大部分山地變荒山。上世紀65年到73年間。瞿昭在沙母豬河附近種植三七,產量高質量好,八年間收入10多萬元。1963年小寨建茶場,種植150多畝山茶,所產茶葉部分分與農戶,大部分上交供銷社,承包到戶后以顆分到各戶。50-70年代,在阿亂河建紅糖廠,種甘蔗百畝,用水牛拉動木榨機榨甘蔗。此紅糖顏色上乘,口感好。1965年因在阿亂河試種草果而被廢棄。1944年,啟動封山育林工作,又重複青山綠水,林地增多,各種動物也相繼增加,麂子、野兔遇得見,隨時能聽到野雞錦雞畫眉斑鳩聲。尖山、里個窩坑主要分佈著松樹及少量灌木林,貴重樹木有紫椿樹、樺桃樹、春樟樹;在各個山窪還有雲南松思茅松橄欖樹、朵香、火燒蘭、思耳蘭、蓮瓣、下惠、兔耳蘭虎頭蘭等樹木花種。夏秋時節,山上到處可拾到菌子、雞樅。菌種常有青頭菌、紅菌、羊肝菌、牛肚菌、旱谷菌、銅谷菌、小灰菌、奶油菌、馬匹泡(姜疙瘩)、蕎巴巴菌、樹窩、一窩雞、木耳、見手青…雞樅有白雞樅、黃雞樅、青雞樅、紅雞樅。新鮮菌子雞樅質嫩味鮮,加工出來的干菌子干雞樅油雞樅更是一絕。

經濟


第一產業

小寨農作物有稻穀、包穀、辣椒、黃豆、大小麥、蠶豆、豌豆、苦蕎、薯類、花生等,
60年代,瞿國義率先拉線里溝試驗辣椒,因排行整齊,通風透氣,產量成倍增加。小田壩吃辣椒是出了名的辣。經濟作物曾以烤煙為支柱,96、97年前後乃保山市級模範種植基地,96年一年單烤煙就有132萬的收入,因2003開始引入桑樹而開始種桑養蠶,再加以外出務工人員增加,逐漸被取代。農家房前屋后必有桃李果木,山地種茶,2002年開始在山地里推廣核桃樹。
90年代開始有空心磚家坊式作業,如今有4家。還在瓦窯燒制用瓦,后因質量下降及新型彩瓦的到來,破廠倒閉。砂石廠各兩家。打鐵匠鋪兩家,製作刀具,鋤頭、鐮刀等居家勞作用具,另有鋼門窗加工一家。90年代初小賣鋪的到來,提供了基本日常居家所需之物,有小賣鋪8家,摩托修理鋪一戶,農藥工具銷售點一戶,畜牧防疫一戶。
傳統手工業主要席編、攤笆、竹活、木工、製糖、草鞋等。席編:取蒲草、芭蕉、棕葉、野薑黃、蘆葦、稻草等的纖維編織成席子,作床上用品,此席防潮、耐污、價廉物美、經濟實惠。攤笆:用篾黃編製而成,面積大,長寬約6-7米,用時打開,不用可以捲成圓柱狀,在竹魯窪常見,舊時用來鋪在土院場上曬包穀、稻穀等,如今大多數都是水泥院場,基本成為古董。竹活:取竹子,破篾黃,編製成籮、筐、簸箕、糞箕等。木工,取紅木樹制、解成方木或板,修成圓木,用破花、鋸子、鑿子等製成門窗、柱子、梁、傢具、木棺等。製糖:用包穀、大米或薯類澱粉加水、麥芽熬煮而成。並加有核桃仁、花生、粟米仁、米花等,香甜可口,不燥火。草鞋:用嫩苦主纖維加竹麻編製而成,在耙(pa)子上操作完成,穿來涼爽、防滑,野外勞作的必備鞋,隨著老輩子逐漸老去基本失傳。失傳的手藝還有熟枷皮、牛馬耕田駝物用具。
該村201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441.0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33.50萬元,佔總收入的55.39%;畜牧業收入78.00萬元,佔總收入的32.37%(其中,年內出欄肉豬696頭,肉牛22頭,肉羊48頭);漁業收入0.30萬元;林業收入5.00萬元;第二、三產業收入24.00萬元,佔總收入的9.96%;工資性收入15.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130.0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養殖業等為主。全村常年外出務工人數400多人,集中在省內務工百餘人,到省外務工近百人人,因此村中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猛增。

文化


春節

在小寨,最隆重的節日當屬春節。它寓意慶賀一年之豐收,更是迎接新年之喜慶,是辭舊迎新日。從冬月末開始,人們就陸續做準備,辦年貨,臘月二十三祭灶王,做臘菜,殺年豬(年豬以死後豬胸腔內血多為徵兆,預示來年廣集財源)。大年三十中午就開始貼春聯,煮豬頭,敬天地,早洗漱,晚間守歲,各家聯歡至子夜封財門。
大年初一,孩子要早起迎新,到附近井中取回凈水,泡米花茶敬來客,以示新年生活甜甜蜜蜜、團結友愛。初一隻吃素,米花茶,湯圓等素食甜食,示意清白,吉祥。家家門面一新,穿著新衣乾淨整潔,說好話,拜新年。過小年,出行至有山有水之地,敬天地敬山神。初二吃葷,多數人家到老萬歲或五郎廟殺雞卜卦,卜新年之凶吉,還願祈禱。吃米線餌絲,寓意長命百歲,事業長進,延年益壽。春節期間進行祭財神、祭天地、祭先祖等活動以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初二三晚上並開始玩燈耍獅子,家家戶戶都耍一場(家人去世三年內不得進行該活動),以祈求六畜興旺、家人安康、吉祥如意。舞獅時還伴有從唐朝就傳承下來的特色節目裝姑娘、打嘆並配有二胡等樂器表演,至各家恭賀道喜。正月初八太和街(老媽媽街)有廟會,原先大寨廟在時就興有,漸漸演變為交易集市。

元宵節

每年正月十五夜晚,家家吃湯圓,共慶元宵,玩燈耍獅活動熄燈作罷。

清明節

每年清明節,家人帶上食物水果乾果到墳地祭拜先輩,為祖先掃墓致哀,墳頭插楊柳以示後繼有人,家人興旺發達。當天祭新墳,前十天至后十天之間祭老墳。

端午節

為緬懷楚國詩人屈原,因熱愛國家,不滿秦王暴政,楚王痛之,遭流放,后投汨羅江自盡,有包粽子投江祭祀活動,以此紀念愛國詩人,是團聚之節日。

火把節

每年農曆六月二十五這一天,以前人們把從山裡取回來的松香曬乾,碾細所正摻雜其他易燃物,夜晚人們匯聚到一起點燃火把,載歌載舞,把研製好的易燃物撒向火把,噴出團團火焰,以驅邪除害,取樂觀賞,熱鬧至通宵達旦。現在流行為將已出嫁的女兒接回家中,或未將過門的姑娘接到男方家中過節,因此又稱“姑娘節”。

七月半

又稱獻亡節,農曆七月初一開始,家人燒紙點香,把已去世的祖先們請回家中,在這半月時間裡,飯前必先祭祖。到十五進行送祖禮節,備酒菜,用簸箕篩子,端至門外,燃香燒紙,磕頭作揖送先靈。

中秋節

農曆八月十五,是傳統的團圓節日。屆時家家買月餅糕點,晚上各家團先祭月,然後祭天地先祖,便開始賞月,談古論今,共品糕點水果。還有已婚男方或未婚青年買糖果到女方家送禮拜節。

十月朝

農曆十月初一,對剛去世不久的家眷的祭祀,對新墳三年連續掃墓紀念。

二月八

又叫犁耙會,是從廟會演變而成的一種交易竹木農具為主的集市。
早些年,丙麻的人們在歡度新春佳節之後,便要到盾里去拜謝菩薩的大恩大德。但是,靠汗水吃飯的農民們,即便在佛殿繚繞的香霧中也忘不了盤田種地的事情,他們每每朝拜之時,總要為即將來臨的春耕作點打算。那些盛產竹本地方的人們,便編些籃、筐、籮、削些鋤把、斧把、犁杖之類的農具來賣。時間長了,人們漸漸淡漠了神靈,廟會怔成了春耕物資交易會了,後來人們就乾脆叫它作“犁耙會”。每年農曆二月初八,丙麻山區的農民或挑、或扛、或提各式竹、木農具,從四山八寨向丙麻匯攏而來。一時間,竹籃、竹籮、竹筐、竹笆,堆成一座座小山;鋤把、犁杖、扁擔,排成一行行長陣;各種小吃,滿街飄香,呈現出一派買賣興窿的景象。千禧年來,為滿足廣大農民生產生活的需要,每年的犁耙會之後,還組織供應大量的竹木農具外,還組織供應化肥、農藥、農械,開設科技諮詢服務,宣傳普及科學種田知識。商業部門私個體商販,還多渠道供應農民需要的大量百貨、五金變電、傢具、圖書、糕點糖果,為傳統的犁耙會增添了現代氣息。
昨日歷史
小寨早在清朝順治(1644年)就有鄭、楊、王、趙7戶40餘人居住。1644年,
瞿應昌、李翠及侄子李福元充軍進入大理、大阿董暫居,后遷到小寨定居。當時小寨村住戶少,故名小寨。所謂獨家村是當時李福元獨家居住而得名;羊火塘是由於當年人煙稀少,野獸較多,李培七世祖先李某大力士在阿朵山放羊,到了晚上,燒火驅逐守護羊群,久而久之人們便把這一帶叫做羊火塘。如今全村有李、瞿、王、邱、贏、郭、孟、黃、楊、余、趙,其中瞿李二姓最多。
瞿李二姓還有家譜。在十年文革破‘四舊’時被毀了一部分。
李氏2012年李家根據老家譜和祖墳墓碑撰寫新家譜,支別大致為李首村(獨家村)與小寨兩大支派,並在老墳山建李氏祖祠。附:李氏宗祠——祠志:索清源流遠深長追先宗根深葉茂枝旺史謂稱李“唐”氏豫西隴南郡(河南開封)之源也,有史三百載,而唐之中末期,李氏大部分子孫南遷為官外地,至五代駛過時約玖陸零年有李升創建南唐金陵(史書載)傳有四世而歸宋。周而復始至洪武(一三六八戊申)年,明太祖擴建金陵(今南京)。為此先祖即從南京應天府柳樹灣香竹巷宦遊滇省居籍雲南驛禾甸“里”至米甸茨壩村,傳有三世至秀猶祖再遷至順寧大阿董(鳳慶)亦共三代,而於清順治(一六四四甲申)年,高祖李翠隨侄李福元背太祖李朝偉骨灰火罐再次遷往永昌府東邑小田壩落籍至今亦十七代焉。承前勵志,世以中校善為本,廉淑德而賢尊儒勤學,儉而樸實,誠信義乃先,謙和善待乃蒼天共鑒而不朽,萬世昌盛興旺發達,盛世之年合族同心協力捐資共建青史永垂矣星辰順正地利人和二零一二壬辰年臘月初四日合族叩敬資料來源史書記載與碑記念先祖歌功頌德建祠堂寫族譜名留史冊永垂千秋
為先祖安寧凡在祠堂后不準本姓和外姓子孫往後用地李姓為萬代團結千古永傳輩分清楚牢記家訓特將以下十字從十七代起一代一字永世流傳李首村支系盛世常思古鵬程萬里昌小寨支系和諧永思源樂懌萬年昌
撰書李光賢李光昌李定均王建籌備小組李氏子孫李天祥李文和李文傑李光先李光順李先林李天朝李光成李先海李國富李定波李定存李耿李斌李本李定學李根李建傑李建祥
太和街原名小田壩街,建於1926年,是昌寧、保山兩縣間來往的必經之路,無論是從昌寧到保山還是保山到昌寧,此地必有一宿。建街初期只有小寨李樹元家開鋪子經商。由於街子地處偏僻,人煙稀少,銷路不暢,生意十分冷落,趕街人寥寥無幾,有時只有幾個小腳婦女在集市交易,故有“老媽媽街”之稱。河坡鏈子橋建成后,保山壩的鐵匠趙氏、楊氏、徐氏三家人住,鐵匠活計較多,集市交易稻唷起色。改革開放至今,有集體、個體經商戶十餘家,以前靠做小買賣的胡全,現如今亦是富甲一方的老胡。尤其是一年一度的正月初八龍燈會,車水馬龍,熱鬧非凡,交易額大為上升,再不是夕日的老媽媽街了。
大寨廟始建於咸豐年間,老南窩蔣土司看準了小田壩大寨山腳風水寶地,決定在這裡修建祖祠、主廟朝賀。此廟三進大院,一進塑有天兵神將守護內屋,設有孤魂堂;二進塑有子孫太太,以示家庭興旺發達,永立不敗之地;三進塑有觀音菩薩和蔣氏首領。每逢正月初八,蔣家都在這裡殺火燒豬祭祖耍龍燈,熱鬧非凡。1958年太和小學遷人廟內上課,廟中塑像毀於一旦。
財神廟建在太和街子頭。當地地主紳士提議街子建成后,要建財神廟一座,作為興旺發達、財源廣進的象徵,一是供人們拜佛求神;二是當事者議事接待處。解放后,作為糧食倉庫,已經敗破。
太和有一院十分古老的舊式院宅,即周家大院。解放前保山魏家村一魏姓男子來周紅李家安家。魏氏非常有經濟頭腦,最初開辦了一個馬店,供保山至昌寧來往客人食宿,他待人接客禮貌大方,收費合理,客人絡繹不絕。通過幾年的集攢,蓋起了上下兩院的四合院,成為小田壩一帶最美觀、規格最高的院宅,解放後周家大院被沒收歸貧苦人民享有。

婚娶

在農村,一般通行以下幾種婚娶禮儀:
(一)說媒和拿八字進入婚娶年齡的男青年或其父母看中某家的女孩子。首先,請人向女方的父母疏通致意,一般要避行3次,意在雙方考慮。雙方商量同意后,男方請聲望較高、能說會道的媒人(男女均可)帶上糖、酒等禮品到女方家求婚,同時向女方家要生辰八字帖,帶回請算命先生核查認定,若命不相衝,即準備下一步禮節,否則,即刻回絕女方。原先以上兩種禮節分兩次,后簡化為一次。
(二)殺雞吃男女雙方的生辰八字經算命先生校對認可后,由媒人通知女方,擇吉日正式下聘禮。將手錶、錢幣、糕點等聘禮送在女方家,並正式提出結婚請求。男方家還準備好公雞、肉供女方家宴請內親朋友。
(三)過禮在接近結婚前幾個月,男方準備好衣物、糕點、酒等禮品,還有錢幣、擇訂的婚姻日期喜柬,由媒人送往女方家,經女方同意后,雙方即進入婚禮的籌備階段。然後到結婚前7日或5日,男子將到內親、至友家登門邀請參加婚禮。
(四)下茶結婚前1天,將男方準備的茶、肉、酒、鹽等物品送至女方家,所有物品都要張貼紅紙。
(五)迎親男方家請人到女方家將所有嫁妝抬回,叫做“搬妝”。新郎、伴郎及迎親伍吹著嗩吶,鳴放鞭炮前往女方家迎親。朝拜過女方家的列祖列宗后,新郎把守在閨房裡已妝扮好的新娘請出,一路吹吹打打將新娘迎到家中。到家后,喂酒人(丈夫尚在有兒女的老年婦女)把新娘牽人洞房,新郎得搶先進入洞房(稱搶房),新郎、新娘坐在床邊,飲交杯酒,晚上鬧新房,說吉利話,迎親禮儀至此結漿。
(六)回門婚後第三天,新娘的嫂嫂或姐妹將新娘接回家,新郎帶上糕點、粑粑到新娘家拜謝岳父母。把禮品送至新娘家的家族中認親,家族中人以錢幣答謝。

喪葬

喪葬,人死後放在棺木上,用兩條凳子將棺木置於正面房子的正中心,在棺木下方放置一犁頭制邪氣,棺木大頭子點燃蠟燭,小頭子獻湯飯。送葬的日子不能犯“十人坑”黑道日,墳地要設裡外券,死者歲數在34歲以下的,出葬時4個人抬棺木,34歲以上的死者由8個人抬。抬棺者需穿草鞋,現已廢止。在出葬當天凌晨雞叫時,死者的兒媳在棺木前燒根包,並在棺木前哭一陣子以表孝心。待埋葬后一個月或一年時,由嫁出的女兒來墳地獻月墳或滿歲墳。死者埋葬后的第一個清明節,親朋寨鄰共聚一塊悼念死者。有文人蔘悼的還會為死者題詩作賦。如:黃土一捧埋挾骨,心香三辨悼忠魂,離開恩門靈歸仙,返回故鄉身歸土。丙麻多數實行木棺土葬,喪葬期間主要通行以下程序禮儀:
(一)報喪某家長輩去世后,即由長子(次子也可)腰系火麻奔至親友家中磕頭,報喪,親朋好友聞訊后亦前來致哀。
(二)入殮也稱裝棺,一般在死亡當天或次日下午太陽下山前早上日出后請老人(70歲以上)用清水將死者洗凈,換上亡者用的衣物。穿戴情況主要視家庭富裕情況定,多數以青黑色的確良滌卡之類布料自製的布衣。出殯頭天夜間還請法師念經幫助死者超度,葬登,繞棺
(三)出殯兒女媳婦女婿侄兒女要系火麻戴包頭跪孝,由大女兒上頭祭(無女則由侄女代替),死者之娘家做後主上尾祭,親朋好友來上祭燒紙行完致哀禮節后,吃過晌午2點左右起棺送葬,穿著草鞋的抬棺人用皮條把棺木背到家門外村道間,安放在兩條木凳上。用皮條和竹桿把棺木捆好,一切準備就緒,一年長的婦女用掃把掃下棺木上擺放的倒頭飯和領魂雞,開始起棺。年長者(60歲以上)須8人高抬,60歲以下的4人矮抬。耍獅隊跟隨出殯隊伍送葬致哀。棺木葬在事先相好的墳地里,墳地用的糞箕,抬棺木的竹桿不得帶回家,竹桿斜靠在墳墓兩側,糞箕罩在墳頭,支棺木的板凳,一個月後才可帶回家。
(四)扶山葬禮后第2天,家人帶上酒、肉、水果籌備類食品前往墳地祭奠死者,先行磕頭,作揖等禮節,然後擺好食品弔唁先靈。
在丙麻除盛行以上婚喪習俗外,還時興“送祝米”,小孩出生10天半月後,孩子的父親帶上酒、糖果到岳父母家報喜,進門后若將物品擺上灶頭,岳父母便得知得了個外孫女,物品擺披在桌子上,得知自家舔了個外孫子。親朋好友聞訊擇雙日子,用籃子裝好麵條、雞蛋等禮品前往祝賀,回家時,主人家相應以麵條、糖等物回贈親友,忌提空籃回家。

禁忌

坐月子的女人,在一個月內不得串門。同樣,婚後女子不滿一個月時間,不得到別家串門。否則,將會令劇人大為不快。懷孕女子不得進入新婚之日的洞房內。凡死在家門外的人,不得抬回停放在堂屋裡,凡死得不幹凈的,如妊娠期、坐月子期間死或目其他事故流血而死後,一律實行火葬。經商的人說話時,忌諱虧子;司機忌諱狗肉,也很少說“翻”宇。出門人的忌諱語言最多,煮飯叫燒鍋,刀子子叫炔口,飯勺叫順子,筷子叫簽子,蛇叫長蟲,豹子叫花皮子,者虎叫大貓,行李叫麻尼兒等。
小寨的龍獅隊,在東山頗有名氣,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都要舞龍耍獅子。據說是從唐朝傳承下來的,如今基本上走形式,精妙的東西大多不在了。大龍長36節12米,獅子是雙獅子毛皮獅。龍在90年代末被遺忘。耍獅子是,燈隊先入戶,獅隊在後伴著鼓樂熱熱鬧鬧到家中,人家大門緊閉,聽完彩師的喝彩詞‘財門財門大大開,你家財源滾滾來,自從今晚耍獅后,貴府學子必成才’。然後,燃放鞭炮開門迎接,然後進行舞獅,走場,打嘆。耍獅子彩工師傅很有名望,所賀之彩無論語調,含義還是場合的考慮都有獨到之處。賀彩內容根據各家情況當即編彩,韻味十足富有邏輯,鼓隊有原里反,地里反、虎坐子、東八浪等,聲音悅耳有力,充分顯示出小寨人民耿直不阿,勇往直前的豪邁氣質。
耍獅子,小田壩逢喪事或起屋蓋房,都要邀請舞獅隊參加。舞獅隊由10多位藝人組成舞獅者四人(原先是兩人),有唐王、猴子、樂師、彩師等。樂器主要有牛皮鼓、大鈸、鑼等,舞獅過程中,唐王、獅子進行跳八仙桌、蒼蠅搓腳等表演,彩師根據具體情況,借景情喝彩稱讚或表達內心。

陀螺

放陀螺是丙麻發展最早,範圍最廣,遍及村村寨豢的一項民間體育活動,特別是青少年最為喜愛,此項活動在80年代以前活動最為頻繁。陀螺是用堅硬的本質材料(紅棍條、牛鮮木、白苗果樹等)雕刻的,形狀為兩頭尖、中間鼓,頭部呈圓錐形,但不太尖,腳都有木腳、鐵腳,鐵腳用圓形鐵釘、方形鐵釘或扁形鐵釘製作。木腳陀螺直接用樹木雕刻,鐵腳陀螺的腳足用釘子釘人底部,在外約半寸左右,稍稍磨尖,另有一種腳為扁形呈斧口狀。陀螺形狀各異,有大有小,有熬油的或不熬油的之分放陀螺的時候,先用牢實的麻底線從腳開始緊緊地向上環繞,繞到陀螺高度的一半以上即可,然後把繞剩的一端再繞在手的中指上,握緊陀螺舉起手臂向地面放去,陀螺即在地上旋轉。玩的時候需要三個人以上,10個8個不限,首先在地面上畫一圓圈,然後按秩序撾城,目標是要把陀螺放進圓圈內,並且陀螺要正常轉(放活),若放死(未轉)或放在圈外,就得把本人的陀螺放進圓圈內受罰。此項活動適應性廣,趣味性濃,是男性青少年最喜愛的民間體育活動。

房屋結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民房建築多為土抬梁、草平房。房屋建築依山勢而定,
正房l幢3間,中間為堂屋(設有火塘),兩邊為卧室,廂房多作畜圈,灶房和雜物間。建築形式一正一廂,一正兩廂。大戶人家多為土木結構瓦樓房,建成三廂一照壁的四合院大庭院。中華人民共和過成立后,少數人家建起瓦樓房,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建房最多。房屋結構多為土木結構或磚木結構的瓦樓房。一般建房布局為庭院式。一戶一院,各開大門,正房一幢三間帶樓,附屬一二間耳房及畜圈,空閑處打起圍牆,庭院周圍種植花草樹木。

飲食

糧食以大米為主,一日三餐,(早飯約10點鐘、中午飯約3點鐘、晚飯約9點鐘)喜食酸、辣、香味,少數人民的生活條件還較為艱苦,還摻雜著部分玉米來解決溫飽問題,肉類食品以豬肉、牛肉居多。逢婚喪娶嫁或其他喜慶節日,宴請賓客,飲桌上的菜譜較為豐富,講究八大碗,干盤、酥肉、紅肉、雞肉、鹵辣子、清湯另加兩個小菜。小寨人吃辣子,那個是相當的冒,有“只有不辣的辣子,不有辣得死呢嘴”的說法,除各類蔬菜外,肉類食品也逐漸增多,如雞、鴨、魚和牛肉等。
小寨豆豉兒以色美味香在當地十分有名。其做法是優選上好黃豆,揀凈曬乾,放入鍋中煮至九成熟,然後將其導入簸箕里涼15分鐘,再撒上適量麥面,用芭蕉葉荷葉草席等蓋嚴實,讓其發酵10天左右,帶一粒粒煮過的黃豆變黑豆(豆子身上長滿毛)時,再將其倒入大盆中,加入米酒、鹽巴、辣椒粉、草果粉、茴香粉等佐料,均勻攪拌后裝入土罐里,用包穀葉封好口子,保存一個多月即可食用。保存過程中不得粘油。小寨還有豆腐、豆豉、蕎頭辣子、鹽腌菜等獨具特色的腌辣小吃。腌臘有雲南地道的火腿、榨骨頭、鹵辣子、酸蜜肉、滷肉、鹵五臟、豆腐腸、蜜腸、香腸等。土特產品有橄欖、菌類、蕨菜、魔芋小米辣、葵花籽、南瓜籽、花生。餞橄欖、餞梨、腌菜花、豆粉、涼粉、涼蝦、米糕、糍粑、湯圓、米花等特色小吃。殺年豬必備菜花腌菜。
服飾本世紀80年代以前人民的穿著很不入時。60歲以上男子,多數穿胸前開疙瘩鈕扣衣裳,大檔寬腰褲,頭上戴頂頭套;60歲以上婦女穿斜襟上衣,外罩一目腰(藍或黑色),下穿大檔長褲,用布帶纏成護腿,還有裹小腳。男女青年能夠穿上滌卡、毛料算褥上是奢侈品。新世紀里世道變了,穿什麼的都有。

語言諺語

丙麻河西村一帶的人們,喜歡把事物、人或風景,都稱之為“舅子”,便將這一詞語的用法延生擴大,如,“這條舅子水牛犁著本快了。”丙麻本地的方言還有許多且獨具特色。
方言辭彙
一道:指全部
二氣:指狡猾不馴、不順從。
二天:指今後。
二房:指失夫或離異再婚。
日氣:指生氣。
日古古;生氣得大厲害、倔強。
乾巴巴:指態度冷漠。
干撒撒:指無水份。
千生生:指乾燥。
下力:指肯出力。
下藥:指以殘害為目的的施藥或醫生開處方。
眼淺:指眼紅不易客人。
眼水:指辨別好壞的能力。
擺子:瘧疾
把子:指有較高的水平。
拜繼:拜認乾爹、長輩。
般配:指雙方相稱。
半邊風:指半身不遂症。
包包:裝物的袋子或物體的凸出部分。
白拉拉(白乾子):指徒勞無功。
白火石:指白色石英石或辦事不講信月的人。
背時:指倒霉。
別個:指別人或自己。
岔把:指言語、行動不莊重喜歡干預人事者。
岔擱事;指預料不到的事。
扯渣(鋼)筋:指被人或事糾纏。
扯風:指開玩笑。
撐子:指傘。(用桐油紙做傘)
裹絞:指思想停留在某外轉不過彎來。
吃吙皮:指吃白食。
戳拐:指有意或無意將事情搞壞。
單另:指另外。
顛冬:指昏聵糊塗。
顛兒:指作顛,指輕浮炫耀。
渣窩:指垃圾。
渣筋:指專門想占別人的便宜。
垃渣:指不講究衛生。
非魯魯:指肉的脂肪部分多。
糞草:垃圾。
蓋蓋:指蓋子,瓶蓋。
逛門子:指到親戚、朋友家玩耍、串門。
不鬥頭:指合不來。
活路:指各種體力勞動。
喪悶:指故意讓事情做不成。
動亂兒:指闖禍。
兜兜兒:指衣服口袋。
二哈兒:指馬虎大意。
沖殼子:指閑談或說大話。
打拚伙:措湊錢吃飯,做事。
打朋友:指交朋友、拜兄弟。
打失:指丟失
打伙:指大家一起。
打哇哇:指不加考慮就順口答應、附合。
喋(兒)二話:指發牢騷。
多氣:指什麼時候。
兒娃子:指小男孩。
發痧:中暑。
放黃腔:亂說、講髒話。
缸缸:指口缸。
高頭:指上面、上級。
肚頭:指裡面。
牲口:指騾馬。
慣適:對孩子溺愛、遷就。
樣四:指所有全部東西。
撒爛葯:指說壞話誹謗人。
火色:指火候。
簧果(兒)漿:指橡皮筋。
還有一些是留有歷史痕迹的辭彙,如嗚嗚(水),嘎嘎(肉),洋傘(雨傘),洋桶(水桶),洋火(火柴),洋線(鐵線)。還有一些是別意像壞酒藥說的是壞人。

諺語

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掛起。
三月下大雨,四月曬河底。
雷聲大,雨點小。
有雨四方亮,無雨頂上光。
燕子低要下雨。
螞蟻高遷,雨大連天,螞蟻上樹,洪水漫路。
青蛙喧噪,大雨必到。
夏至忙忙,點火栽秧,早栽得米,晚栽得糠。
若要窮,四山紅:,若要富,四山樹。
只有害人,沒有害田。
太陽雨下不起,栽黃秧,吃自米。
若要撒秧,須待無霜。
早燒熱頭晚燒雨。
月牙斜掛,有雨不下
寒露穀子不低頭,割來喂水牛
八月小,人無糧食馬無草。
蜜蜂採花忙,雨水必延長。
立夏栽秧壓折腰,芒種栽秧輕飄飄,夏至栽秧一包草。
大人有錢緊藏,小人有錢顛狂。
不到黑就進門,不象庄稼人;不到黑就吃飯,不象莊稼漢。
若要富,先修路。
廁所奇臭,大雨先兆。
小秧難蓄米價貴,老鼠傷苗米漲價。
日落雲連天雨,不雨也陰天。
谷倒擠破倉,麥倒一包檬。
春天閑過,夏天換餓。
種地不上糞,一年瞎胡混。
傍晚西邊明,明日一定睛。
日出東南紅,無雨必有風。
烏雲攔山腰,有雨在明朝。
旱久必澇,澇久必旱。
小滿不栽秧,芒種不慌張。
不違農時莊稼好,違背節令收成少
驚蟄雷聲大,穀米無高價。
雷轟天邊,大雨連綿。。
春雷打得早,秋收一定好。
只要露水大,天陰也不怕。
清明節,雨在樹頭歇。
雨山帶帽,無雨山系腰。
天晴老鷹叫,陰雨快來到。
使嘴不如使腿。
忍忍耐耐,自自自在。
一年之計在於春,一生之計在於勤。
山不轉水轉。
老麥瓜就怕心子爛。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吃得苦中苦,才能開路虎,少壯不努力,長大開夏利
浪子回頭金不換。
不怕人窮,就怕志短,不怕生壞,就怕跟壞。
子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
不有晌午不望路。
人勤地不懶。
牛病不發馬病發。
明人不做暗事。
男不跟女斗。雞不跟狗斗。
只許周公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飯後百步走,能活九十九。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
人不可小量,水不可斗量。
捆著以為吊著好。
這山望著那山高。
人怕傷心,樹怕剝皮。
人靠衣裝,馬靠金鞍。
人要依人勸,磨要靠人轉。
財大氣粗。
笑一笑,十年少。
有錢難買老來瘦。
有錢能使鬼推磨。
冬吃蘿蔔,夏吃薑,不用醫生開處方。
桃飽杏傷人,李子樹下埋死人。
傷風要累,眼疼要睡。
吃人的嘴軟,拿人的手短。
天狂有雨,人狂有禍,老鴉狂蛋打破。
人背時鹽罐生蛆。
山大無柴燒,井大無水吃。
拆東牆補西牆。
親戚遠來香,隔壁高打牆。
不翻石頭,不見螞蟻。
人老顛東,樹老心空。
牛不喝水不要強按頭。
羊毛出在羊身上。
強扭的瓜不甜。
將著荷葉包粽子。
酒肉好吃不如話好聽。
出門看天色,進門看臉色。
聽話聽音,喝酒嘗味。
吃人三餐,還人一席。
人怕出名豬怕壯。
買著便宜柴,燒著夾底鍋。
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稻草窩。
兒想娘扁擔長,娘想兒路來長。
矮子裡面拔將軍。
天亮才見馬牙霜。
有理三扁擔,無理扁擔三。
窮排八字富燒香,背時倒運請師娘。
場上銀子場上花,場上銀子帶不到家。
人看從小,馬看蹄爪。
起早三光,起遲三慌。
千歲的父母保不了百歲的兒女。
男人一條河,女人一道壩。

歇後語

門神店失火——人財兩空
米線下鍋——長扯短
高山滾石——永不回頭
挑水的取了賣茶的——如此般配
麥稈吹火——小氣
睡著拉屎——橫掙
灶門口耍刀——殺火
叫花子的氈帽——講究無邊
老水牛打架——玩角(格)
狗吃牛屎——圖多
小蔥拌豆腐——一清二白
狗吃糍粑——玩張嘴
青辣子拌韭菜——看不出
灶門口燒粑粑——各拿火色
禿腳母雞——扒(巴)不著
叫花子養八哥——窮歡樂
舌頭下飯——滿嘴是肉
三文銅錢擺兩堆——一是一,二是二
尖桿挑水——兩頭塌
深更半夜犁地——摸不著頭路
佛老爺的鼻子——人做的
叫花子打牙祭——錢少話多
兩個啞巴一頭睡——沒說常
懶婆娘的裹腳——又臭又長
光頭上的虱子——明擺著
大姑娘上轎——第一次
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
癩蛤蟆想吃天鵝肉——望(妄)想
飛蛾撲火——自取滅亡
有錢人家的姑娘——難說
芋頭落葉——爛到根
紅豆牽藤——等著架(嫁)
冷水燙雞——一毛不拔
誇嘴醫生——沒好葯
佛老爺放屁——神氣
老虎屁股——摸不得
害田的穀子——難得
空提籃上墳——哄老祖
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
歪嘴的鬍子——偏生
風吹領帶——吊脖子
電線桿掏牙縫——大口馬牙
芝麻開花——節節高
豬鼻子插蔥——裝象
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洋絲瓜掉在地上——土洋結合
公雞屙屎——頭節硬
外甥打燈籠——照舅(舊)
竹籃打水——一場空
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
貓哭耗子——假慈悲
十五隻桶打水——七上八下
二十一天不出小雞——壞蛋
半天雲的口袋——裝瘋(風)
大雨潑街——假積極

喝彩

(一蓋房起屋)獅子耍的巧又巧,石匠師傅手藝好,祝賀主人蓋新房,石匠師傅不保守,這家不找那家找、獅子耍的喜洋洋,祝賀主人入新房,小錘鏨子天下響,左邊打的千年柱,右邊打的萬年樁。獅子耍的笑眯眯,木匠師傅好手藝,左邊刻得龍擺尾,右邊雕得鳳凰鳴。獅子耍的鳴又鳴,主人蓋房本幸福,中注取得檀香樹,中梁取得紫金木。
(二喪事白事)獅子耍的清又清,親人報恩進靈堂,掌禮先生兩邊坐,賀了靈堂賀孝堂。獅子兩眼淚汪汪,親人進門心就寒,孝男孝女莫難過,親人幸福上天山。獅子眼睛亮錚錚。親人離開要寬心,小獅頭上一朵皚,親人跳到蓮花石,蓮花石上望一望,親人石下哭哀哀。今天朝賀名世家,四方親友來弔唁,大理三月花好賣,平日素常要栽下。獅子頭上一頂青。親人駕鶴已遠奔,三條大路分左右,中間那條克北京。
建新房的念吉利:1一點東方甲乙木,千年伐木生貴子,萬代兒孫享福祿;二點南方丙丁喜,國有忠臣按社稷,家無逆子雙新禧;三點西方庚辛金,堅柱欣逢黃道日,上樑正遇紫微星;四點北方壬癸水,家為至寶一生用,心作良田百世基。一點龍頭祝穿不焦吃不愁,二點龍腰吉地高雄萬寶朝,三點龍腿妻財子祿漸漸起,四點龍手金盔頂頭,五點中央戊己土文八卦照中央。一照妖魔永不入,二照主人大吉昌,恭喜恭喜真恭喜,叫聲主人來接雞,早喂水來晚喂米,喂到新年吉時辰,雞肉煮熟來請你。2一不早,二不遲,正遇主人上樑時;主人今日修造滿,上樑又遇紫微郎;上樑要用紅金雞,金雞出在昆崙山;昆崙山上出金雞,金雞窩內出鳳凰;鳳凰窩內出雞郎,寅年出個金雞子;卯年出個金雞郎;弟子手提一隻雞;生得頭高尾又低,從前世上無雞叫,如今世上有雞啼,有雞啼、有雞啼。唐僧西天取來的。3金包柱子銀包粱,砍木砍在九龍山,長在山中萬丈長,弟子取你做中粱。主家立木黃道日,魯班弟子來纏粱,梁頭纏得生貴子,梁尾纏得狀元郎。4小小梯子生成文學寶貴貴如雪,魯班來了十八里,邀我魯班弟子上天梯,小小梯子抬起頭來笑咪味,笑眯眯。小小梯子本是生成龍船樣,送我魯班上天堂,上得天堂上中粱。

社會


教育

小寨中心小學歷史悠久,民國11年(1922年)開始辦有私塾、學堂。
當時聘請楊事文先生任教。到民國31年(1942年)又聘請保山的張銀李、李健康兩先生到此任教,學校設在一老學堂內。民國時期,小寨籍北伐軍官李竹溪回家鄉倡導辦夜校,使一部分農家子弟初識文化,為小寨文化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此期間辦學時續時斷,後來小寨第八保與太和第七保合併了太和小學。建國以後,到1955年又恢復辦學,形式為初級小學。1960年又與太和小學合併,學校設在大寨廟。由於學校離小寨村較遠,少年兒童入學困難,入學率不到50%。為改變狀況,1964年再次創辦自己的學校。學校設在老官山(原老村公所),為集體民辦小學,由李光武、李月、瞿耀幫3位教師任教,分早班白班教學,三年後又與太和小學合併。
1971年,開始普及小學教育,除原來在太和學校就讀的兒童外,仍然有絕大多數兒童來能人學,當時由大隊出面組織調查小組,對不入學的兒童進行登記,分析後作出決定,以生產隊為單位,選擇教師,改善教學設備,利用集體公房辦學,一隊由李光昌、李光武任教,二隊瞿學科、瞿美芹任教,三隊李鳳英任教,四隊瞿耀安任教。通過分散辦學的形式,解決了人學難的問題。1978年初,大隊幹部再次研究,認為分散辦學不利於提高教學質量,通過集思廣義總動員,,開始集中辦學、建校。半年後,在村后的大麻栗山建蓋小寨小學,完成全國普及的上夜校掃文盲的革命任務。由瞿耀均任校長,共有7名教師,使小寨的教育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在此期間太和小學擴為中學,附近及小寨部分學生到太和完成初中教育。
由於學校位置地處高地,較為偏僻,有諸多不便,村領導再次研究學校應搬遷重建,故此在1985年破土動工建蓋新學校,發動群眾投工投料總投工2600個,投資2萬多元。由於是土木結構、木料陳舊,維持幾年後又成了危房。為使學校進一步得以鞏固,村公所領導再一次下決心改善辦學條件,克服重重困難,發動群眾投工、集資、捐款,人均集資50元,加上上級補助,借貸款。於1992年開工,新建了全鄉第一幢磚混結構教學樓,面積430平方米,為丙麻鄉的學校建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
小寨小學1999年佔地面積6畝,校舍建築面積1322平方米,有教學班6個班,在校學生133人,有教師8人,中師學歷6人,專業合格2人,小學一級教師4人,二級教師2人,其他2人,教師學歷合格率100%,培養大、中專以上人才100餘人。截止2012年,小升初升學率連續多年百分之百,為國家九年義務教育工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一筆,每年有不少學子升入市一中區一中等高中,更有考入大學繼續深造,說起小田壩的文化人那可不少,高中畢業的有點多,教師不少遍布全市區各大中小學,也有不少考入華北電力大學、雲南師範大學昆明理工大學、昆明醫學院等諸多名校。第一位中專生王強同志,就讀保山師專,先後在丙麻中學實驗中學任教。第一位本科生李建春,1993年考入昆明醫學院,畢業后回到家鄉,在保山第一人民醫院工作,任保山市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醫師。
2004年學校完善基礎建設,修建運動場一塊。修復教學樓,綠化校園。2010得到香港福建希望工程基金會王亞南資助,又建三層九室綜合教學樓。2011年合併太和小學,建立小寨小學一級完小,來自太和、老南、阿貢田、小松坡等附近村寨的學生分別在小寨、太和兩個教學點完成小學學習。學校設校長1人,教研組1個,教師達到三四十人,教學規模達到新高,每4周開展一次教研活動。1984年普及初等教育,四率均達95%以上,當年被市教育局授於“普及初等教育先進單位”。1994年普及六年義務教育,四率均達100%。同時市政府評為“普及小學六年義務教育先進單位”。1994年榮獲保山市教育局“全市統考教學成績先進單位”稱號。
1964年-1976年,小寨小學李光武教師負責;1967年後與太和合併,1973年以生產隊為單位辦早晚班,1976年-1978年,校長器躍均;1978年-198O年,校長萬仕忠;1980年-1982年,校長楊文柱;1982年-1984年,校長陳自良;1984年-1985年,校長李發玉;19S5年-19S9年校長瞿躍均;1989年-1992年,校長王呈績;1992年-1994年校長穆榮欽:1994年-1997年,校長段朝武;1997年-1998年,校長贏曉睿;1998年-2007年,校長瞿文儒,2007年-2010年校長周寬。2011年起,校長瞿志軍。
基礎建設
歷史上,以吹播鑼(一種以牛角製成的“號”)通知眾人議事指導工作。1968年,家家掛上有線廣播,即可聽新聞又可進行生產調度。現如今傳播村情會議還是主要依靠上世紀遺留下來的大喇叭(有線廣播),信號差聲音小,還屬不便。80年代末,丙麻電影院解散,李雲虎在自家院場放露天電影。90年代由於烤煙創收開始有黑白、彩色電視機,后又與太和村合建電視轉播台,各家都收到閉路電視,效果良好。99年自建地面接收發射衛星,2010年全村普及電視和村村通工程,村民開始了熟知國情了解世界的新生活。1985年,群眾集資40多萬元,架通10萬伏高壓輸電線路,讓所有農戶用上照明電,結束了用松明子、煤油照明的歷史。有碾米機、粉碎機、打面機等。靠人挑馬馱到公里之外的河坡碾米、磨面的歷史一去不復返。2012年全村完成電路改造,人們用上了穩定實惠的電,又一次家電入戶襲來,大部分家庭有高清電視機、洗衣機、電飯煲、電磁爐、冰箱等家用電器。戶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300餘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289戶。小寨屬於丙麻東山片,山高皇帝遠,早年間使用手搖式電話機,通訊十分不易。新時代可是家家有座機,不有座機有手機,不有手機有老年機。原來全村有200戶飲用井水,井主要是鄭家水井,趙家水井,學堂門前水井,麻櫟山,河裡頭,獨家村,瓦窯等。有200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90.09%),2011年底小寨村人畜飲水工程完工,水源來自阿貢田往裡的叫花子岩房,解決了全村人牲飲水問題,也同時完成了少面積土地水澆地工程。
1988年,因太和公路擴修至大田壩,公路橫貫小寨,小寨便抓住機會,人均義務工50個,使全村社社通路。1994年,丙麻至大田壩公路開通,有丙麻大田壩客車穿過小寨,97年,退伍回鄉多年的李天祥集資自購中巴車加入客運行列,小寨交通改善,後來李浩也買了中巴車,至今兩人換車數輛,“壟斷”東山客運。2006年得到省政府扶持,修繕小寨到丙麻至保山道路。2011年市公路段新農村道路建設,硬化至大田壩道路,村間小鋪水泥路。該村到鄉政府道路為水泥路;進村道路為沙石路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0.5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1.00公里。截止2012年,全村客車2輛,手扶拖拉機3輛,後傳動10餘輛,摩托車不計其數,微型車三四五輛,大型貨車3輛,挖機一台。
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265戶;裝有太陽能農戶148戶;建有小水窖198口。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376.00畝,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376.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40畝。
該村到2012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8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24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197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代表人物


李林(1903-1939)號竹溪,又名李竹溪,系丙麻鄉小寨獨家村人。李竹溪曾參加過孫中山的北伐革命,黃埔軍校第二批學員,任北伐革命軍十三軍副軍長,浙江縣縣長,保山縣十六區區長,干崖設置局局長,后因地方民族暴亂被打傷,送往騰衝醫院醫治無效不幸殉職。年僅36歲,並將遺體安葬故鄉,墓銘“竹影澄塘親可比,溪流終古恨難消”。
李光庭(1906-1981)系小寨村人。民國時期在國民黨部隊當兵,解放戰爭時起義投誠。后又參加抗美援朝赴朝作戰,在一次戰鬥中炮彈將雙耳震聾,為二等傷殘,1956年退伍回鄉。
李光武(1926-2007)系小寨村李氏第十二代子弟。1946年參軍國民黨76師士兵,后在山東徐州投誠,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參加著名的淮海戰役,解放南京時,編入渡江第一梯隊,任上士班長。194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5年退伍回鄉,1956-1963年任雙和公社會計,后因精簡機構壓縮編製回家務農。1964-1988年先後在太和、小寨任教。90年開始便享受退伍軍人補助。
李春學1947年生,系小寨村李氏第十二代子弟,中共黨員。高中畢業后回村任大隊會計。1971年參加教育工作,後到保山一中任教,又調回丙麻中學。1984年-1987年任丙麻區區長,保山市委員會候補委員,1988年-2003在市人民法院工作。
李澤行騙一二
1、民國時期,小寨三社‘獨家村’有個李澤,此人一生善詭計,謀騙別人錢財,人稱“敲狗老三”。一天,敲狗老三得知瓦渡大紅岩孟氏賣了騾馬準備買田產時,他立即找到孟家去將一大田賣給孟家。經雙方討價還價后達成協議,並立字據為:“上至阿亂河,下到選寨河口,南北兩邊至滄江邊,四季老水,大彎田一丘”。孟氏付錢給李澤后,去認田發覺:李澤所述之田原來是瀾滄江的江面。孟氏只好對濤濤江水嚎啕大哭。後悔莫及,騾子下江,馬掌都撈不到了。
2、李澤一生行騙最為毒辣的莫過於臨死的最後一詐。他和文盲李成等人走夷方做生意染上瘧疾,意識到來日不多,也無法回家孝老,於是心生一計:利用李成等不識字,編造李成等人在走夷方時向他借錢多少這一謊言,並托李成等人將字條帶給父母。字條寫后不幾天,李澤就死了,當李成回鄉帶字條給敲狗老三的父母,而其父母按照字條向李成等人索錢是,李成等人才恍然大悟,方知受騙,無耐只好出了一筆冤枉錢。
蔣家王朝老南窩住人的歷史已千餘年,據考查,最先到老南窩來居住的人叫蔣貴,且帶有一姓張名貴的僕人。蔣貴是個有錢有勢的土司頭人,所管轄的地盤龐大:東至昌寧縣大田壩鄉大彎崗村的彎崗梁子,西至現保山市的八鴨塘,南至昌寧縣卡斯鄉的葫蘆谷,北至保山市水寨鄉平坡鐵索橋。從現存的幾棵古青樹來看,蔣貴家庭十分重視植樹造林,現存的十幾棵古青樹中,最大的一棵直徑達5米,高50餘米,即便是在昌寧柯街壩也可看到龐大的樹冠。關於老南佤族的淵源已有多人考證過,因各人見解不一,故關於佤族族別出現這樣更替:本族——滿族——佤族。新世紀中國民族學會理事、內蒙古大斡償學會副理事長,內蒙古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原所長孟志東研究員說,不管以上的族別怎樣變換,老南窩蔣氏一族應為契丹族,歸宗應是維吾爾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