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思想史論
2008年李澤厚所著書籍
李澤厚成名於五十年代,以重實踐、尚“人化”的“客觀性與社會性相統一”的美學觀卓然成家。八十年代,李澤厚不斷拓展其學術論域,促引思想界在啟蒙的 路徑上艱辛前行。九十年代,李澤厚客居美國,出版了《論語今讀》、《世紀新夢》等著作,對中國未來的社會建構給予沉甸甸的人文關懷。
首篇即從思想角度剖析,太平天國為何“其興也勃,其亡也忽”,指出農民革命戰爭諸多規律性現象、慨乎言之,深意存焉。其後數篇乃對戊戌變法維新思想和人物的詳盡分疏,於康有為大同思想和托古改制策略,評價甚高。此外,對嚴復在中國近代思想史的特殊地位,章太炎的民粹主義的突出思想特徵,上世紀初知識者由愛國而革命的心路歷程以及梁啟超、王國維等人的獨特意義,都或詳或略予以點明和論述。
黑格爾和馬克思都說過,巨大的歷史事變和人物經常兩度出現。中國近百年來的許多規律、因素、傳統、力量等等,直到今天還起著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意識形態方面。中國近代思想在短短几十年內,從封建主義到社會主義,像雷奔電馳似的,越過了歐洲思想發生成熟的數百年行程。從洪秀全到魯迅,本書論述的是中國近代走向未的浪潮。
——李澤厚
洪秀全和太平天國思想散論
(1)1949年後研究成果肯定了這場革命的農民戰爭性質,缺點是未深入探討其客觀發展,總結歷史經驗。
(2)洪秀全借來的西方上帝比傳統宗教更便於發動、組織下層群眾,其中特別是“嶄新”的儀式、戒律被改造為嚴格的軍事紀律,起了很大作用。
(3)以宗教信仰、道德說教作為革命的精神動力不可能持久。不應把農民革命和農民領袖理想化。
(4)砸爛的只是孔子的牌位,軍事鬥爭衝擊了“四根繩索”,卻不能變更它。
(5)《天朝田畝制度》的革命性與空想性,純從消費、分配著眼搞平均主義、禁慾主義的“共產主義”違反了客觀歷史的發展。
(6)集體化、單一化、軍事化的社會結構和生活藍圖,企圖用高度集中的行政組織和權力支配社會。
(7)《資政新篇》是珍貴的續編,它比小生產者的空想更符合歷史過程。
十九世紀改良派變法維新思想研究
(3)主張新經濟發展為要求上層建築的改革:八十年代鄭觀應等人的政治主張,開議院成為變法維新的關鍵。
(4)新舊意識形態既尖銳對立,又相互滲透。
(5)九十年代改良派思想的高峰:理論上的成熟,提出了民權、平等等重要觀念。
(7)低估了封建頑固勢力,要求資本主義民主改革的第一次失敗,改良派自由主義讓位於革命派的民主主義和民粹主義。
康有為思想研究
(1)康的思想體系的四個方面及其成熟過程。
(2)西方傳來的自然科學滲入先進中國人的世界觀,是當時主要特色之一。
(3)傳統人性善惡命題論辯的時代內容:資產階級自然人性論反對封建傳統的天理人慾論。
(4)“公羊三世說”的歷史進化論。
(5)“大同”空想反封建的民主主義內容:建立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基礎上是其主要特點。
(6)人權、平等、自由、獨立作為理想大同社會的基本原則。
(7)“托古改制”在政治鬥爭中的實踐意義。
譚嗣同研究
(1)譚嗣同思想產生的時代階級特徵:九十年代的改良派左翼。
(2)譚的“以太”基本上是物質性的概念。
(3)“仁”與“以太”的多層關係。
(4)“心力”是唯心論概念,“心力”與“以太”能否等同諸問題。
(5)對封建綱常和君主專制的猛烈抨擊是譚思想中最光輝的部分。
(6)唯物論與唯心論、辯證法與詭辯論、科學與宗教、革命與改良……一系列悲劇性的矛盾。
論嚴復
(1)嚴的歷史地位不在代表改良派,而在給近代中國人以進化論的新世界觀。
(2)這是他一個創造性的貢獻,影響了好幾代知識分子,《天演論》不只是翻譯。
(3)介紹英國經驗論哲學和邏輯歸納法。
(5)嚴的自由主義的經濟、政治思想(介紹《原富》、《法意》)是未起影響的重要方面。
二十世紀初資產階級革命派思想論綱
(1)中國近代分為四期(1840—1864,1864~1894,1894~19ll,191l一1919):兩個革命高潮,兩個革命低潮。
(2)自立軍運動和拒俄義勇隊是革命派發展中的兩個關鍵環節。
(3)由愛國而革命是這個發展過程的基本線索,不是自由、平等、人權、民主而是國家的獨立富強,成為出發點和首要問題,它為以後幾代革命者所不斷重複。
(4)興中、華興、光復三會有不同特色。
(6)鄒容吶喊的人權、民主、自由最終被淹沒在上述兩種思潮之中。
(7)反帝、反滿遮蓋了反封,對封建主義以新形式或舊形式繼續統治估計不足,這是嚴重的歷史教訓。
論孫中山的思想
(1)建設富強祖國、反對帝國主義,是民族主義兩大內容。雄偉的《實業計劃(物質建設)》。
(2)民權主義本應是革命的中心。《民權初步》的積極意義。
(3)“權能分開”說的弊病,“萬能政府”在中國條件下便可向封建法西斯變質。
(5)孫的“生元說”。中國近代哲學的某些特徵。
(6)革命的失敗突出了理論的重要性。(《孫文學說(心理建設)》的唯物論的認識論。
(7)孫中山的民生史觀。
章太炎剖析
(1)決定章的歷史地位的是作為宣傳家思想家的第二時期(1900—1908)。
(3)反資本主義的思想特徵:反對代議制民主,反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反對物質文明,反對進化論。
(4)認為道德才是社會的法規,革命的動力,“用宗教發起信心,增進國民之道德”最為重要。
(5)這獨特地反映了在傳統生產方式束縛下的宗法農民思想,表現了小生產者的空想性和封建性。
(1)梁、王均是中國近代史上應予肯定的大人物,不能抹殺。
(2)梁廣泛宣傳介紹了資本主義人生觀、歷史觀、文藝觀,起了反傳統的進步作用,是影響最大的中國近代啟蒙宣傳家。
(3)王是中國近代歷史學的開山。
略論魯迅思想的發展
(1)對下層人民的愛與對上流社會的憎是魯迅一生特色。提出“國民性”問題。人道主義比個性主義更根本。
(2)早年以1906年為界,第一段是自然科學唯物主義,第二段受章太炎的重要影響。
(3)前期以1925年為界,第一段是用“文明批評”、“社會批評”作為改變“國民性”的新戰略。
(4)第二段是與文化界統治人物的直接搏鬥,它在魯迅思想發展中有關鍵意義。
(5)前期積累了許多接近或吻合馬克思主義的重要觀念、思想,1927年秋冬是魯迅成為馬克思主義者的後期的開始。
(6)魯迅作品的抒情風格。
(7)中國革命與六代知識分子。
後記
(1)偶然與必然應是歷史哲學的中心範疇。
(2)中國近代三大進步思潮及其對立面。
洪秀全和太平天國思想散論
一 一個被改造的上帝
二 砸爛孔丘的牌位
三 衝擊“四條極大的繩索”
四 《天朝田畝制度》
五 《資政新篇》
十九世紀改良派變法維新思想研究
一 改良派變法維新思想的“前驅先路”
二 改良派變法維新思想的發生與發展
三 改良派變法維新思想的高潮與頂峰
四 改良派變法維新思想的衰頹
康有為思想研究
一 哲學思想
二“大同”空想
三“托古改制”思想
譚嗣同研究
一 譚嗣同思想產生的歷史背景
二 譚嗣同的哲學思想
三 譚嗣同的社會政治思想
論嚴復
一 在中國近代史上的地位
二 《天演論》的獨創性
三 經驗論及其歸宿
四“以自由為體,以民主為用”
二十世紀初資產階級革命派思想論綱
一 兩個關鍵環節
二 四個思想代表
三 一束歷史教訓
論孫中山的思想
一 民族主義與民權主義
二 民生主義
三 哲學思想
章太炎剖析
一 問題的複雜性
二 社會政治思想的特色
三“依自不依他”的哲學思想
梁啟超王國維簡論
一 如何評價
二 啟蒙宣傳家
三 新史學的代表人物
略論魯迅思想的發展
一 早年的兩個階段
二 前期的兩個階段
三 知識分子的主題
後記
一個被改造的上帝
從意識形態看,太平天國有其非常鮮明的特色,它穿著宗教外衣,表現了農民階級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對地主階級進行空前的思想反抗和暴力衝擊。然而,太平天國思想卻無法掙脫封建生產方式所帶來的局限,缺乏近代資產階級基於新的生產力和生產方式的經濟基礎所產生的民主主義等重要內容。相反,像平均主義、禁慾主義、宗教迷信等小生產者的意識形態佔據了重要地位。它們違反社會發展的進程,不符合現實生活的要求,起了導致革命失敗的作用。洪秀全的思想突出地表現了農民階級意識形態這種革命反抗與封建落後的兩重性。
洪秀全思想的核心和主流,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民革命思想在近代特定條件下的繼承和發展。太平天國革命思想的各種內容,如以經濟平均主義為內核的樸素平等觀念,和“太平”“天國”之類的基本觀念和口號,在中國是由來已久的。從漢代的《太平經》到唐代的《無能子》,從《詩經碩鼠》里的“適彼樂土”到《抱朴子詰鮑》的“安土樂業,順天分地”,都確如列寧所指出,“……剝削的存在,永遠會在被剝削者本身和個別‘知識分子’代表中間產生一些與這一制度相反的理想”。太平天國的特點是,它從西方學來了一套新的形式,把這種反剝削的理想提高到一個空前水平,構成了一套相當完備的理論體系,以此來作為發動、組織、統帥農民進行軍事、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鬥爭的根本思想武器。它搞得如此充分、完整和自覺,在中外農民戰爭史上,都是罕見的。這當然首先要歸功於洪秀全,他是太平天國的締造者,是這場革命的思想家和政治首領(前期的組織家和軍事領袖主要是楊秀清)。與一般思想家很不相同,洪秀全的思想已成為千萬農民和被剝削勞動群眾的現實鬥爭的武器,成為太平軍的靈魂,並且也是太平天國“欽定”的意識形態。他的創造性,就在於他借來了一個西方的上帝觀念來作為農民革命的思想理論基礎。
1837年洪秀全從傳教士那裡得到了一本《勸世良言》。這是一本毫無革命意義和思想價值的基督教的拙劣宣傳品。但它所聯繫某些中國現實所宣傳和翻譯的《聖經》教義諸如天父、耶穌、洗禮、祈禱、儀式以及反對偶像,斥責儒、道、釋等等,對當時廣大中國人來說,則確乎聞所未聞,是與中國各種傳統觀念和思想形式,從孔孟經書到佛道迷信,大相徑庭的新鮮事物。應該說,正是這一點,符合了最後一次考場失敗正無路可走的洪秀全的迫切需要(他的那場大夢,下意識地表現了他對現實制度的滿腔憤慨和泄憤式地要求報復與反抗的意念:一個沒人瞧得起、屢次科舉失利的窮書生,偏偏要來統治山河,主宰人世)。但更重要的是,這一套新鮮理論、觀念和儀式符合了當時封建統治比較薄弱、農民運動此起彼伏、方興未艾的廣西地區社會階級鬥爭的需要,借來了一個無所不能無所不在比皇帝的權威還要大的上帝,來打倒、否定和掃蕩世間的一切物質的和精神的權威。恩格斯在《德國農民戰爭》中說:“……所有的起義預言者都用他的懺悔說教來開始活動。事實上,只有猛烈的振臂一呼,只有突然一下拋棄了全部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才能把毫無聯繫、散居四方、並且從小就慣於盲目服從的農民發動起來。”拜上帝會的這一套比起三合會、三點會的下層傳統秘密結社更具有上述功能,更便於與舊觀念和習以為常的舊生活方式決裂,把會眾的思想、行動和全部生活統一起來,形成為一股強大的力量。“脫俗緣,莫將一切俗情牽,須將一切妄念捐”(《原道救世歌》)。從《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訓》到《原道覺世訓》,洪秀全終於由宣講道德拯救的“懺悔說教”,發展而為政治鬥爭的號召。《勸世良言》強調的是人的墮落、神的懲罰;《原道覺世訓》中卻充滿“他是何人,競硯然稱帝者乎”之類的戰鬥呼聲。所以如此,根本原因乃在於它適應了當時當地農民起義的需要。並非如國外某些論著所認為,是舶來的宗教喚起了中國的革命,事情恰恰相反,是中國革命的需要使洪秀全採用和改造了這一外來的形式。
洪秀全對那種種強調謙怯自卑、逆來順受、甘於屈辱、安於命運,所謂打你左臉再把右臉送上去之類的《聖經》教導合棄不要,明白指出,“過於忍耐或謙卑,殊不適用於今時,蓋將無以管鎮邪惡之世也”(韓山文:《太平天國起義記》),基本合棄了《勸世良言》中那種種叫人安分守己、服從封建統治、維護現有秩序、不欠債、要完糧之類的東西。洪秀全強調宣傳的是所謂“皇上帝”與“閻羅妖”的對立和鬥爭,是自己在“天父天兄”指令下去斬妖殺魔,“上帝差朕降人間……爾等妖魔須走快”(《九妖廟題壁》);“高天差爾誅妖魔,天父天兄時顧看”(《永安突圍詔》);洪秀全的上帝不是近代資產階級“博愛”之夢,而是農民弟兄的復仇之神。洪秀全在起義之前還宣傳一些什麼“止殺”“是以先代不嗜殺,德合天心天眼開”(《原道救世歌》),“鄉鄰互殺斷非仁,天生天養和為貴”(《原道醒世訓》)。到了後來卻一再指出,“爺今聖旨斬邪留正,殺妖、殺有罪,不能免也。”“爺誡勿殺是誡人不好謀害妄殺,非謂天法之殺人也。”(《資政新篇》上的洪秀全批語)正如洪仁玕所說,“咸豐的軍隊對於我們並無絲毫惻隱慈悲之心”,“我們亦不以仁愛給他們”(《天京遊記》)。可見,洪秀全的上帝及其革命的基本內容,正是由現實階級鬥爭的狀況(特別是當時你死我活的極其劇烈殘酷的軍事鬥爭)所決定、支配和改變的。
普列漢諾夫講到宗教時曾提出觀念、情緒和活動(儀式)是三個要素(《論俄國的所謂宗教探尋》)。洪秀全把這三者都注入了革命的內容。“人皆兄弟”基督教的博愛觀念,被注入了農民階級的經濟平均主義和原始樸素的平等觀。宗教狂熱被充實以積壓已久的農民群眾的造反欲求。更突出的是,宗教戒律儀式被改造成相當完備的革命軍隊所需要的嚴格紀律。三者之中後者本最實在和具體,一切宗教都必須依賴種種儀式戒律,才能維繫其存在和表現其觀念和情緒。洪秀全把摩西“十誡”改為“十款天條”,成了“太平軍奉此為初期的軍律”(羅孝全:《小刀會首領劉麗川訪問記》),后又不斷擴充發展為更為完備的各種《行營規矩》、《定營規條十要》、《行軍總要》等等。例如,“人皆兄弟”的觀念在這裡便具體化為官長必須愛惜兵士,軍隊必須愛護百姓等等(見《行軍總要》)。
拜上帝會的一些基本宗教觀念和熱烈感情,就這樣在這種神聖化了的紀律和儀式中得到了宣傳、貫徹和嚴格執行,在鬥爭中起了統一思想、統一意志、統一步調的重大實際作用。太平天國非常重視這種儀式、紀律和宣傳,非常重視“天情道理”的宣講,這種宣講的突出特點是把宗教觀念與起義前後的革命歷史糅雜在一起,實際是太平天國特有的思想教育。太平天國強調要“換移心腸”,“天晴則操練兵士,下雨則習讀天書”(《天情道理書》),“凡刑人必講道理,掠人必講道理,倉卒行軍、臨時授令必講道理……為極苦至難之役必講道理”(《賊情彙纂》)。太平天國有一套又一套的非常具體的規定,例如關於“升天”“宜歡不宜哭”(《天條書》)等等,例如“同時長跪同默禱,同時蹶起同狂呼(說殺盡妖魔四字),每飯不忘除妖魔”(《癸甲金陵新樂府》)。這種重視宗教宣傳(太平天國的思想教育)和儀式規定(太平天國的組織紀律),使廣大的太平軍戰士團結一致,奮不顧身,前仆後繼,不可阻擋。“以人眾為技,以敢死為技,以能耐勞苦忍饑渴為技……死者自死,渡者自渡,登者自登”(《賊情彙纂》)。一方面,藉助於一種新的宗教形式,的確改變了傳統農民的保守、散漫、因循守舊的生活方式,把他們發動、組織起來成為一支革命大軍;另一方面,又只是由於中國傳統社會農民戰爭的現實需要,舶來品的基督教形式才可能起這樣的作用。“向西方學習”必須適應和結合中國的實際才有作用。洪秀全在中國近代開創了範例。
然而,宗教畢竟是宗教,它所宣傳的觀念、道理,所進行的思想教育、紀律規定,在根本上都不是對客觀事物和世界的科學解釋,因此在多大的程度和範圍內能使人真正完全地長久地信服,便是一個問題。首先,太平天國最高領導層對這種宗教教義的信仰忠誠性並不一致。楊秀清、蕭朝貴搞的“天父”“天兄”下凡附體,對他們自己來說,明知是一種欺騙,這與洪秀全真正相信夢境里的真實是不同的。洪仁玕說:“兵者,勢也。因其勢而導之,則一往莫遏……我天朝初以天父真道,蓄萬心如一心,故眾弟只知有天父、兄,不怕有妖魔,此中奧妙,無人知覺”(《資政新篇》),也透露了與楊、蕭類似的消息。石達開則是一開始便“不甚附會邪教俚說”(左宗棠:《與王璞山書》),后又“將真聖主官制禮文多更改焉”(《吉慶元朱衣點上天王奏》)。其次,儘管懲罰極嚴,有殺頭危險,但從李秀成到洪天福等等早期就仍違反天條,偷看禁書(見他們的《自述》),思想、觀念、情感、意志靠一種非理性、反科學的宗教信仰和強制紀律來統一和維繫,是不可能支持長久的。它必將走向反面。特別是經過天父代言人楊秀清竟然被殺的巨大事件之後,忠誠的信仰就逐漸變成懷疑或欺騙,狂熱的情感變為“人心冷淡”(《資政新篇》),儀式流為形式,禁慾轉成縱慾,道德純潔走向道德毀壞……前期那種夫妻同居一次也得殺頭,那種“雖極熱,夜卧不得光身,白晝不得裸上體”(《賊情彙纂》)之類的嚴厲禁律,官兵王侯,比較平等,“寢食必具,情同骨肉”的動人情景,都不再能繼續維持……這表明以宗教意識為動力和主幹的農民革命思想沒有進一步發展方向。洪秀全從前期經驗出發,直到最後仍一再頒布各種詔令,極力強化道德說教和宗教宣傳,結果在前期取得巨大成效的,現在卻收效極微。以前好些論著說洪秀全到天京后如何昏聵無能,不問政事,以致失敗。其實洪秀全始終是管事的,並且與前期一樣,仍然在行政、組織、軍事各方面表現出極大的敏銳、識力和才能,例如選拔將領(如英、忠、輔、侍等)、任免人員(如賞罰嚴明,對干、英、忠諸王亦不少貸)、決定戰役(如東征、第二次西征等等)。問題並不在這裡,而在於他在基本思想和政綱政策上仍然頑固堅持、並愈來愈迷信他那一套非理性的宗教信仰和道德說教,他不是如實地總結鬥爭的經驗教訓,而是把革命的成敗歸結是否忠誠於宗教信仰,抱著他那些僵死的教義和前期的經驗不放,甚至最後在改國名、朝名、玉璽名上面做文章,把“太平天國”改為“上帝天國”等等,以期拯救危局,改變形勢,顯然不能解決任何問題。
從這個洪秀全個人的悲劇中,可以看到的正是階級的局限。一代天才最後落得如此悲慘、被動,是由於他不可能擺脫傳統生產方式帶給他的深刻印痕。所以,不應將農民階級、農民戰爭及其領袖理想化。一方面,它有反地主階級、衝擊封建生產關係的革命性;另一方面它又並不代表新的生產力和新的生產關係,仍然要回到傳統生產方式去,從而又具有濃厚的封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