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塞綜合症

一種血管炎性疾病

白塞綜合症(BehcetSyndrome)為血管炎性疾病。本綜合症最初的描述主要是指複發性口腔潰瘍,陰部潰瘍和眼色素膜炎的三聯症。以後認識到系一全身性疾病。可累及多系統多器官。典型或者符合診斷標準者可稱為白塞病。但很多患者多不典型或尚不符合診斷標準,尤其是有些疾病如潰瘍性結瘍炎、肉芽腫性腸炎、節段性迴腸炎等。也可引起類似的三聯症表現,故統稱為白塞綜合症為好。本病由土耳其皮膚科醫師Behcet首次報告,以後世界各地均有發現。本病在日本、朝鮮、中國、中近東(土耳其、伊朗)以及東地中海地區發病率遠較西方歐美國家為高。因有此地區分佈,故有的學者稱本綜合症為“絲綢之路病”。

病因學


證免疫異病病,病病仍未完闡。
、染
.病毒早病毒病,流行病學組織培養、血清學、動物接種,免疫熒光及電鏡等檢查均未能得到進一步證實。洗染報告認為發病可能與慢病毒感染引起的自體免疫異常有關;還有些報告發現HSV-1與本病發生關係的證據,如患者血中抗HSV-1與本病發生關係的證據,如患者血中抗HSV-1抗體滴度升高HSV-1影響CD4淋巴細胞而致免疫異常以及HSV-1具有與本病周圍血淋巴細胞同源的DNA
2.鏈球菌:由於一些患者常發扁桃體炎咽炎及牙周炎等疾病,故認為發病與這些病灶中的細菌有關。研究發現病人血清中抗鏈球菌抗體滴度升高;從病人口腔內分離的菌株中以鏈球菌關係最密切,而特別是血鏈球菌(s.sanguinis),以其菌體成分進行皮內試驗及巨噬細胞遊走抑制試驗均可得到陽性結果;鏈球菌的65-KDa熱休克蛋白試驗能引起皮膚超敏反應和系統性癥狀。這些研究主要在日本學者中進行,雖認為在發病中有重要作用,但並未獲得一致結論。
3.結核菌自1964年,在中國有認為發病與結核菌感染有關的病例報告,即在Behct病初發損害之前已患有結核病,如肺結核、淋巴結核等多種結核病灶。可以是陳舊性病灶,而以活動性病灶居多。OT試驗大都為強陽性;抗結核藥物治療,不但對原發病灶有明顯效果改善Behcet病的有關損害,因而認為是結核菌的一種過敏性表現。結核菌的65-KDa熱休克蛋白也與本病發生有關。
二、微量元素少數報告發現患者病變組織如血管內皮細胞巨噬細胞腓腸神經以及房水、血清和中性粒細胞內多種微量元素含量增高,研究較多的是有機氯,有機磷銅離子,其中以後者含量最高,這可能是由職業或環境因素所致。
三、遺傳因素本病有地區性發病傾向,如多見於地中海沿岸國家;有血緣性家族性發病病例,可見於2、3或4代,且發病以男性為多。HLA-B5(+)是免疫遺傳性的標誌,其陽性率可達67%~88%,表明發病與HLA-B5有關,而與HLA-D,特別是HLA-DR也有一定關係。Behcet病易感性基因位於染色體6位臂上,在HLA-B與TNF-beta位點之間,這可能為以後研究基因治療提供方向。Behcet病無一定遺傳方式,可能系統染色體隱性遺傳。2010年,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研究人員在《自然—遺傳學》上發表論文稱,通過對“絲綢之路病”發病率最高的土耳其1000多名病人的基因,並與另外數千名東亞、中東和歐洲等絲綢之路沿線地區健康人的基因進行了對比,結果證實了基因“HLA—B51”與這種疾病有關,還新確認基因“IL10”和“IL23R—IL12RB2”也與這種疾病有關。
四、免疫異常患者血清中存在抗口腔粘膜抗體,抗動脈壁抗體;另外,血清中尚存在複合物,其陽性可達60%,並與病情活動有關;除IgG、IgT和IgM輕度升高外,有時IgE升高;DIF檢查發現血管壁特別是細靜脈壁內存在IgG、IgA、CIC和C3。在體外試驗中這些患者的淋巴細胞轉化試驗值一般偏低,DNCB皮膚試驗多為陰性,T-細胞和TH細胞值均降低;結節性紅斑樣損害中浸潤的細胞主要是T細胞,而特別是TH和NK細胞,而眼球組織內浸潤細胞主要是CD4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很少B細胞和NK細胞,這些CD4淋巴細胞與巨噬細胞是HLA-DR(+)的。以上事實說明本病有體液免疫細胞免疫常表現,但一般傾向認為細胞免疫異常與本病發生關係更為密切。
五、其他本病病因雖未明確,但發病與免疫異常是有關的,在免疫調節和炎症反應過程中,細胞成分發生改變及所產生的多種活性物質,如纖溶酶抑制物可使纖溶酶溶解纖維蛋白的活性降低,而致纖維蛋白原含量增高;以及中性粒細胞的趨化性增強;腫瘤壞死因子(TNF-beta)、IL-2和IL-6等產生,這些在病變的發展中可能也有一定作用。
六、性激素曾測定21例男性和排卵前期女性性激素,如睾酮、孕酮雌二醇促黃體生成素促卵泡生成素和垂體催乳素,經統計學處理,男性睾酮和女性孕酮值比對照組低,其p值分別為<0.01和0.05,其餘均在正常範圍;同時測定14例排卵前期女性患者PGF-2d,其平均值較對照組低約2倍以上(p<0.001。

病理改變


本病基本病變是血管炎,累及毛細血管、細及小靜脈、少數為細動脈,在大血管中是靜脈多於動脈。血管各層病變程度不一。一般是內皮細胞腫脹和增生,顯著者聚集成團,以及管壁水腫,少許嗜伊紅性物質沉積,肌層分離,管壁增厚,管腔狹窄,而血栓形成者少;細動脈內膜下纖維性增生而內膜增厚。滋養血管亦呈上述病變。管壁及其周圍組織內以淋巴細胞浸潤為主,伴紅細胞外溢及嗜中性粒細胞滲出,在皮膚組織後者成膿瘍樣表現,而無核破碎現象。OT試驗強陽性病例中,內皮細胞增生多較顯著,而針刺試驗陽性性和OT試驗陰性病例中,則嗜中性粒細胞滲出顯著。毛囊炎樣損害是以毛囊周圍炎伴膿瘍形成為主。

診斷方法


尚無特異性的血清學、病理學診斷方法,主要為臨床診斷。具有口、眼、生殖器損害(三陪在症)或加上皮膚損害(四聯症)者可確定診斷。針刺皮膚過敏試驗陽性有助於診斷。對不完全型或不典型者,應結合系統表現加以綜合分析。有關Behcet綜合症的診斷可參考日本厚生省標準(見附)及國際分類標準。
診斷條件判斷標準
完全型:臨床經過中同時或先後出現4大主症者
不完全型:出現3項主症或典型眼癥狀另加1項主症
1.口腔粘膜腹發性阿佛他潰瘍
2.皮膚癥狀疑似型:臨床經過中出現2大主症
(1)結節樣紅斑樣皮疹僅有可能者:反覆出現1大主症
(2)皮下血栓性靜脈炎
(3)毛囊樣痤瘡樣皮疹
(4)皮膚針刺試驗陽性
3.眼癥狀
(1)虹膜睫狀體炎
(2)視網膜脈絡膜炎
(3)前兩者的繼發病變
4.外陰病變
(1)男性陰囊阿佛他潰瘍
(2)女性大小陰唇陰道壁痛性潰瘍
次要條件:
1.類風濕性關節炎
2.消化道癥狀,如回盲部多發性潰瘍
3.副睾炎
4.血管系統癥狀,如閉塞性血栓性靜脈炎、動脈閉寒、動脈瘤
5.神經系統癥狀

國際分類


1.反覆口腔潰瘍由醫師觀察到或患者肯定訴說有阿弗他或皰疹性潰瘍,在1年內反覆3次。
2.反覆生殖器潰瘍由醫師觀察到或患者肯定訴說生殖器有阿弗他潰瘍或疤痛,尤其是男性。
3.眼病色素膜炎(前和/或后),裂隙燈檢查時玻璃體內可見細胞,視網膜血管炎。
4.皮膚病變結節紅斑樣病變,假性毛囊炎、膿性丘疹、痤瘡樣皮疹(未服用潑尼松類藥物而出現者)。
5.針刺試驗陽性以無菌20號小針頭,斜行入刺皮內,經24~48小時後由醫師看結果判定。
凡有反覆口腔潰瘍並有其餘4項中2項以上者,可診斷為本病。
其他與本病密切相關並有利於本病診斷的癥狀有關節痛(關節炎)、皮下栓塞性靜脈炎、深部靜脈栓塞、動脈栓塞和/或動脈瘤。中樞神經病變、消化道潰瘍、副睾炎和家族史。

輔助檢查


1.血常規:貧血,白細胞正常或偏低,急性發作時可增設。
2.血沉增快,α2和γ球蛋白增加。
3.C蛋白反應增高,多克隆丙種球蛋白異常多見,關節炎及眼型者血IgM、IgG明顯增高。40%以上的患者血清中可測得抗口腔粘膜抗體。
4.血清銅、血漿銅藍蛋白顯著增加,活動尤為明顯。
5.X線可發現肺、心血管或消化系統的異常。
預后預防:本病反覆發作並呈進行性發展有者長達40年,併發肺部血管炎引起咯血或中樞神經系統病變者預后不良。
白塞病應做哪些檢查?
(1)眼科檢查:眼底鏡檢查有無視網膜出血;裂隙燈檢查有無角膜潰瘍虹膜睫狀體炎葡萄膜炎;眼底熒光造影檢查以發現早期的視網膜血管病變。
(2)針刺試驗:用20號針頭,在無菌條件下傾斜刺人皮膚。觀察:若24或48小時后出現膿瘡或毛囊炎,周圍有一紅圈環繞(紅暈),則為陽性。
(3)腸鏡檢查或下消化道造影:有助於發現腸道潰瘍。
(4)血管造影:若懷疑大血管病變,可以作血管造影以確定病變部位和受損的程度。
(5)血象:白細胞正常或稍增多。
(6)血沉:多器官損害的病人常有血沉升高。

臨床表現


主要表現為口腔潰瘍、陰部潰瘍和眼色素膜炎(三聯症),可有皮膚損害(四聯症),也可侵犯其他系統的器官。
口腔潰瘍
潰瘍多邊緣清楚、疼痛、位於唇、齒齦、舌或頰粘膜上。潰瘍呈圓形或卵圓形,表面有白色或黃色偽膜。常為多發,一般1~2周后癒合,但反覆發作。有些患者潰瘍持久不愈,影響食慾。幾乎所有患者都出現口腔潰瘍。
陰部潰瘍
多發生在陰囊、龜頭、女性陰唇、陰道壁、甚至子宮頸、尿道。潰瘍形態與口腔潰瘍相似,但反覆性不似口腔潰瘍強。查體可見外陰潰或潰瘍癒合后的瘢痕。
眼部炎症
早期表現為結膜炎、虹膜睫狀體炎,後期可有前房積膿、眼色素膜炎,結膜、角膜和視網膜出血。眼部很少炎本病首發癥狀。多在口腔潰瘍初次出現數年後發生。表現為眼及眶周疼痛、畏光,也可瞳孔變形,一側或雙側視力受影響。本病是日本引起失明的主要原因。眼底可見出血、動靜脈閉塞、視神經萎縮
皮膚癥狀
多為結節性紅斑多形紅斑,毛囊炎、痤瘡樣皮疹及皮膚過敏。針刺試驗(Pathergytest),用20號或更小針頭,無菌條件下斜刺入皮膚,24~48小時后被刺處出現膿皰或毛囊炎,周邊紅暈為陽性。在日本及土耳其患者的陽性率為90%,中國患者為62.2%。該試驗特異性高,很少在其他疾病或正常人中呈現陽性。
關節表現
50%~60%患者訴關節痛,可發生急性或慢性滑膜炎,但關節紅腫及骨破壞者少見。四肢大關節尤其膝關節最多受累。
中樞神經系統受損者佔10%~18%。可以有頭痛、頸強直腦膜炎、癲癇、軟癱、感覺及運動障礙、小腦共濟失調、顱神經受損及各種精神癥狀。中樞神經受累多提示病情嚴重,預后差。
靜脈及動脈炎
幾乎不同部位的大、中、小動靜脈皆可受累,但多見者為下肢的栓塞靜脈炎,靜脈曲張也不少見。常發生上下腔靜脈梗阻。動脈受累主要為動脈閉塞及動脈瘤,而招致指端壞死、無脈症、動脈瘤破裂出血等。肺動脈受累引起肺動脈高壓
胃腸道表現
腸潰瘍多見於回盲部,也可在其他部位,可有腹痛、腹瀉、出血、穿孔、腸瘺、腸狹窄等。
其他
可有副睾炎。累及肺可出現肺實質陰影;累及腎可發生局灶性腎炎。國內有數例轉為白血病的報道,2例並有惡性組織細胞增多症。此系本病的惡性發展,還是這些惡性疾病引起的白塞綜合症表現或兩種疾病偶合併存有待進一步研究。

治療措施


尚無有效的根治方法。治療目的在於緩解癥狀減少臟器受損。對無重要臟器受累者,以秋水仙鹼為首選藥物,對有內臟受累尤其有眼病變影響視力者多需聯合用藥。
1.秋水仙鹼:此葯有抗趨化作用,用於防止潰瘍、虹膜炎、滑膜炎及靜脈炎。每次0.5mg,每日2~3次。毒性反應有骨髓受抑制、噁心嘔吐、食欲不振,腹瀉與便秘等。
2.腎上腺皮質激素:一般用強的松30~40mg,每日1次口服,對重症可靜脈滴注氫化考的松或地塞米松。待癥狀緩解后改為口服。腎上腺皮質激素雖可使口腔潰瘍及關節炎癥狀緩解,但減量或停葯后病情往往複發。對中樞神經系統損害多難治癒。
3.免疫抑製劑:免疫抑製劑對重症色素膜炎50mg,每日3次或200mg,靜脈注射,每日或隔日1次。使用時應注意白細胞下降,消化道不良反應及脫髮等副作用。近年來試用環孢黴素A(CycosyrinA)對眼疾患有一定療效。對其他系統損害療效不夠明顯。每次125~300mg,每日工1次,3個月為1療程。雷公藤甙,每次30mg,每日3次。有白細胞下降、血小板減少、食欲不振,閉經、精子減少等副作用。也可用瘤克寧,氨甲喋呤等免疫抑製劑。
4.其他療法:對有結核病者給予抗結核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