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拉吐鄉
吉拉吐鄉
吉拉吐鄉南與王府鎮接壤,西與大山鄉、新立鄉毗鄰。東北與扶余縣隔江相望,北與前郭鎮相連。下轄8個行政村1個良種場,19個自然屯,49個村民小組;總戶數為4,832戶,其中農業戶數為4,220戶,總人口為19,531人,其中農業人口為12,000人;勞動力總數為7,927名,其中男勞動力為4,566名;黨委下設18個黨支部,劃分43個黨小組。其中村場級和機關企事業單位黨支部各9個,村場設黨小組33個,機關企事業設黨小組10個,黨員總數為364人,鄉政府下設11個站辦所,即:農業站、農機站、農經站、水利所、畜牧站、文化站、司法所、林業站、廣播站、計生站、土地所。總幅員面積13,170公頃,其中土地面積為7,100公頃,林地面積為375公頃,水域面積為3,700公頃,在土地面積中耕地總面積為5,000公頃,水旱田面積各佔2,500公頃。
吉拉吐鄉
吉拉吐鄉
吉拉吐鄉
地錫伯屯。1946年建區,駐地吉拉吐屯,以駐地得名吉拉吐區,名稱沿用。“吉拉吐”系蒙語,漢語意為“纓”。吉拉吐鄉地處松花江南岸,是個多民族集居的地方。清朝康熙六十年間就有錫伯族人奉聖旨來此居住給皇上捕魚。清乾隆末年又有蒙古族、滿族人來此放牧墾荒,生息。清朝後期、民國時期至1936年(偽康德3年)轄於郭爾羅斯前旗公努圖克(區);1937年(偽康德4年)轄於第二努克(區);1940年(偽康德7年)轄于吉拉吐努圖克(區);1945年“八·一五”光復,1946年3月設立吉拉吐區(八區);1956年3月撤區劃鄉,劃分為韓家店鄉、七家子鄉、朝鮮民族鄉,境內隸屬於朝鮮民族鄉和七家子鄉;1958年4月,朝鮮民族鄉更名為吉拉吐鄉,境內隸屬吉拉吐鄉;1958年10月,吉拉吐、韓家店、七家子三鄉和七家子農場合併成立長江人民公社;1959年春,七家子農場分出,本境內成立吉拉吐人民公社;1983年改成鄉建製為吉拉吐鄉。1992年底,經縣人民政府決定,將糧窩村和鮮豐村劃歸前郭鎮。
吉拉吐鄉
吉拉吐鄉
4、水文特徵 地表水充足。第二松花江從境內通過。前郭灌區第一、二抽水站建在境內。一總乾和二總干橫貫境內。
地下水源豐富。以哈達山為代表的地下水層,岩性為砂、砂礫石,透水性好。地下水自流泉多處,集中分佈在扎罕布勒格村、上嘎罕扎布村、下嘎罕扎布村和扎拉吐村一帶。自流泉長年流淌,嚴冬也不結冰。水質清潔,水流平穩,水溫在5℃至13℃。出水量不受季節變化影響。
5 、土壤特徵 吉拉吐鄉由於境內哈達山由東向西延伸,形成一道長土嶺,嶺上為台地,多沙質土壤,土質瘠薄。嶺下為沼澤地,多是草甸土、衝擊土和泥碳土。
吉拉吐鄉
哈瑪爾站蒙漢語組合。位於吉拉吐鄉政府駐地南11公里。建於1935年(偽康德2年)。長白鐵路1935年通車,在此設一車站,因距哈瑪屯較近,故取名哈瑪站。當時鐵路工人李萬明、劉連成、王玉等幾家遷此居住,后住戶逐漸增多,形成屯落,故得名哈瑪站。“哈瑪”系蒙語,音譯不正,1981年地名普查中進行音譯調整,蒙語正音為“哈瑪爾”,漢語意為鼻子。轄於上嘎罕扎布村。
水路運輸 第二松花江從境內流過,溯水而上可至江城吉林市,順水而下至冰城哈爾濱市,水運通暢。
少數民族
吉拉吐鄉
滿族在吉拉吐鄉境內居住的滿族有227人。
滿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的一個古老民族,文化悠久,素以能騎善射著稱。從前,多居於松花江畔,以狩獵為主男子多穿長袍馬褂,婦女喜穿旗袍。多使用“條桌”和“火鍋”等生活用具和食具。對饅頭一類的食品統稱為“餑餑”。宗教信仰薩滿教,供奉“祖宗匣”和“神桿”。喜跳“單鼓舞”。
蒙古族蒙古族是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的主體民族,人口為5.04萬。是縣境內人口最多的一個少數民族。在吉拉吐鄉境內生活的蒙古族人口為1362人。
在宗教信仰方面,先前主要信仰薩滿教,稱為“博”。清代後主要信仰藏傳佛教,也稱喇嘛教。
吉拉吐鄉
吉拉吐鄉
第二松花江支流―咚勒赫溝。由於山水自西向東衝擊而成,咚勒赫屯入第二松花江。全長15公里,流域面積82.2平方公里。
——水利基礎設施完備。吉拉吐鄉水利設施逐年得到完善,水利化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吉拉吐鄉共有引水閘19個,橋10座,涵4個。吉拉吐鄉共有機電井14眼,小井332眼。
灌區第一抽水站(哈達山抽水站)位於吉拉吐鄉大七家子屯東南1.5公里。在松花江左岸的哈達山腳下。建於日偽統治時期的1943年,是前郭灌區一灌區水田灌溉的供水站。現有配套800千瓦機組6台,每台出水量8立方米/秒。可灌溉水田26.4萬畝。
灌區第二抽水站位於吉拉吐鄉錫伯屯北1.5公里處,松花江左岸。建於1943年,是前郭灌區二灌區水田灌溉供水站。內設6台水泵,年實際抽水量達到2億立方米。可灌溉10萬畝。
錫伯屯一號橋(引松橋)位於吉拉吐鄉政府駐地東南0.5公里圖烏公路上,橫跨引松渠道,橋長74米,寬16米,載重量20噸,上部是梯形橋樑,下部為鑽灌注樁的4孔橋。該橋建在吉拉吐鄉錫伯屯村境內,此橋又排列第一號,故取名為錫伯屯一號橋。
錫伯屯二號橋位於吉拉吐鄉政府駐地2.5公里圖烏公路上,橫跨引江二總乾渠。橋長106米,寬16米,載重量20噸,為鋼筋混凝土結構,下部為灌注樁的5孔橋。該橋建於1976年10月,於1979年開始使用,因該橋建在錫伯屯境內,又排列為第二號,故取名為錫伯屯二號橋。
七家子一號橋位於七家子屯南6公里圖烏公路上。橫跨人工一泄乾渠。橋長40米,寬16米,載重量13噸。鋼筋混凝土結構,上部為雙曲拱式,下部為灌注樁的三孔橋。此橋建於2002年,該橋建在吉拉吐鄉七家子村境內,又排列第1號,故取名為七家子一號橋。
七家子二號橋位於吉拉吐鄉政府駐地東南5.5公里圖烏公路上,橫跨引江一總乾渠,橋長為105米,寬16米,載重量13噸,為鋼筋混凝土結構,上部為工字梁,下部為鑽孔灌注樁的微彎式9孔橋。該橋建於2003年,因該橋建在吉拉吐鄉七家子村境內,又排列為第二號,故取名七家子二號橋。
——大氣降水適中。年降水量在455mm左右。
地下水源豐富。以哈達山為代表的地下水層,岩性為砂、砂礫石,透水性好,地下埋藏深度為20-60米,單井出水量一般為100噸/小時以上,礦化度小於0.5克/升,含氟量0.5-1.0毫克/升,地下水類型為重磷酸鈣型水,境內地下水系也屬越流系統地下水含水層組。
——地下水自流泉多處。綿延吉拉吐鄉境內哈達山有13處自流泉,分佈在上嘎罕扎布、下嘎罕扎布、扎罕布勒格和咚勒赫四個村。自流泉長年流淌,嚴冬也不結冰。水質好,水流平穩,水溫在5℃至13℃。出水量不受季節影響。
由於長期的環境治理、生態建設,形成了良好的生態小氣候,為動植物的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環境。
——野生經濟植物資源:據統計,境內野生植物就有400多種,其中:
——野生動物資源:有狐狸、獾子、貉子、野兔、山狸子、刺蝟、黃鼬、大眼賊、蝙蝠、大雁、燕子、野雞、水老鴟、沙半雞、松雞、灰鷗、鷺鷥、水鸛、水雞、鵪鶉、貓頭鷹、山鷹、山鴿、百靈、叫天子、喜鵲、烏鴉、蛇等上百種。
魚類:主要是生長在松花江、境內各引泄渠內及稻田地、泡澤等水域。主要品種有:草魚、白魚、鯉魚、鯽魚、青魚、鯰魚、黑魚、麻鰱魚、嘎魚、鰉魚、船丁子、白膘子、黃姑子、葫蘆子、吉勾等。還有沙鰍、泥鰍、毛蝦、米蝦、白蝦等。
此外,還有鱉、蚌、海狸鼠及蛙等水生動物。
吉拉吐鄉礦產資源比較豐富,境內有豐富的泥炭、油母頁岩、膨潤土、水砂、混砂、江砂、河流石、狼屎泥等礦物資源。主要分佈在東咚勒赫屯的沿江地帶和扎罕布勒格、上嘎罕扎布、下嘎罕扎布村的沿山地帶,為城鄉建設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建築材料。
1.有以油母頁岩為原材料加工生產的頁岩陶粒和頁岩陶粒塊超輕體建築材料,年可生產26,000立方米米,遠銷省內外,供不應求。
3.花生、芝麻種植1,000公頃,年總產量為300噸。
4.河流石、江砂、綜砂儲藏量很大,年開採量分別為20,000立方米、2,000立方米和5,000立方米。
吉拉吐鄉境內有風景優美的哈達山旅遊區,位於松花江西岸。哈達山位於松花江西岸松原市前郭縣吉拉吐鄉境內,山高185.5米,臨江橫斷面如刀削斧劈,既高又陡“哈達”系蒙語,意為陡峰,因該山臨江一側斷面又高又陡,故此而得名。乘船望去,便見那千百層排列整齊的岩石組成的千層斷壁岩;登山遠眺,頓覺天地蒼茫,江山如畫,是俯瞰松花江的最佳之處。目前,這裡正在積極籌建大型水庫哈達山水庫。水庫建成之日,這裡將成為吉林省第二個松花湖,成為松原市重要的旅遊景區。
1988年,鄉政府本著“依山規劃,順水發展,保持原貌”的原則,將哈達山闢為風景區,修築進山道和十幾處景點,栽植易於成活與生長的各種樹木。
哈達山整個山體多半為風化的油母頁岩構成,呈赭紅和青綠色,高聳陡峭,形成了千層斷壁岩,在其北側半山腰處有一岩洞,傳說叫“仙人洞”。距“仙人洞”不遠處便是“滴水壺”。因在山頂上有一小股清泉汩汩流淌,彷彿一把水壺徐徐倒水,四季不斷,因此得名為“滴水壺”。除這些自然古迹景觀之外,逆江而上十餘華里,便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區---赤岩裸露、褶皺壘迭的“紅石砬子”古文物遺址。主要遺物有鼎足、鬲足等陶器殘片及各式器壁、器耳、口沿等生活用具殘件。
結合吉拉吐鄉實際,按照人代會確定的經濟發展目標,要實現經濟總收入32000萬元,其中,農業收入9000萬元,牧業收入6000萬元,鄉村企業和勞務輸出等13000萬元。實現這一奮鬥目標,主要就是靠兩手抓,也就是一手抓農業產業化建設,突出抓好農業的產業結構和種植結構的調整,一手抓招商引資,大力發展鄉村企業,實行企業帶動,產業拉動。此外,還重點抓了信息建設,努力更新觀念,創新思維。
過去,由於信息滯后,人們的觀念陳舊,傳統的觀念桎梏著吉拉吐鄉經濟的發展。為解決這一問題,2008年以來,鄉黨委在集中精力抓經濟的同時,從服務“三農”的實際出發,加大了基礎設施建設,拓寬信息渠道。
一、努力實現“村村通”建設。
籌資200多萬元為各村修建磚路,實現道路村村通;協調資金300多萬元,為各村安裝程式控制電話,協調資金200萬元,為各村安裝閉路電視,實現了程式控制電話和有線電視的全面覆蓋。已有10個鄉直單位,8個個人體工商業和3個村實現網路鏈接。大量的信息湧入千家萬戶,閉塞的農村活了起來。人們學會了通過信息引進項目和銷售產品。比如,2007年,北顯米業公司通過省農網得知種植“秋田小町”這個水稻品種有利可圖,便在進一步市場考察的前提下,同錫伯屯村農戶簽訂了400公頃的訂單合同,農民每斤水稻比其它的品種多收入0.10元。咚勒赫村去年種植花生1000公頃,由於乾旱,花生減產近二成,收穫以後,一些人急於出手。花生協會通過網路,了解到各省花生行情,及時將信息傳遞給農民,結果,絕大多數農戶都賣上好價錢。僅此一項,全村就多收入200萬元。鄉政府也通過網路平台,先後招商引資3000多萬元,使北顯公司、暢銷米業、滙豐塑料門窗、煜粟米業等較大型企業來吉拉吐鄉安家落戶,較好地拉動了吉拉吐鄉的經濟發展。信息化建設,極大地促進了吉拉吐鄉經濟的發展,得到了幹部群眾的共識。
二、加強政府網站建設,實現小鄉連著大世界
儘管在信息化建設上走出了可喜的一步,但是這與飛速發展的經濟的需要還相距甚遠。儘管實現了與外界的網路鏈接,但是推介和宣傳展示以及服務吉拉吐鄉三個文明建設的信息平台還沒有真正地建立。年初,省信息產業廳和市縣信息產業局給創造了成立政府網站的機遇,使吉拉吐鄉有了真正意義上的政府網站。為了抓好網站建設,鄉黨委承一名副書記親自抓,一名素質好、業務能力強、專業水平較高的幹部具體負責網站建設。各部門認真提供資料和數據,工作人員認真採集編輯,市縣信息產業局專業人員具體指導,在短時間內就完成了吉拉吐鄉政府網站的基本建設。鄉鎮動態、鄉鎮概況、組織結構、政務公開、政府工作、黨建工作、法律法規、農業信息、特產行業、招商引資、鄉村企業、新農村建設、鄉土文化、風景旅遊等版塊內容豐富、鮮活生動,信息量大,推介空間廣。鄉政府網站為推介農副產品提供了一個平台,切切實實宣傳本地的特色經濟和優勢資源,讓農民親身感受到了信息化帶來了便利和實惠。鄉政府公開電話明顯增多,許多客戶把電話直接打到鄉政府,詢問當地水稻、花生、生豬、家禽、魚、雜糧雜豆、草簾、草袋、草繩等農副產品的價格,洽談業務。今年,錫伯屯村草編工藝品廠就是通過政府網站宣傳新農村建設招商建廠的,總投資達200萬元,這個草編工藝品廠的建立,標誌著吉拉吐鄉草編業由草編產品的粗加工向精加工邁進。一位原來在吉拉吐鄉下鄉現居廣東的知青於長山,看了吉拉吐網站時,高興不已,在吉拉吐政府博客上寫道:“家鄉巨變,欣喜,有朝一日,回家。”
三、進一步加強網路建設,更好地為“三農”服務。為了更好地加強政府網站建設,服務“三農”,促進吉拉吐鄉經濟的快速發展,要在近期做好三件事。
一是建立政府網站信息員隊伍,加強對這支隊伍的培訓,通過信息員,增加信息量,通過市、縣信息產業局加強對業務人員的崗位、技術培訓,對網站各個版塊進行不斷的完善與更新。
二是協調資金為各村增設網路設備,爭取實現鄉村聯網,實現鄉域內鄉村及個體工商戶、種植大戶和養殖大戶的聯絡鏈接,不斷地加強信息交流與勾通。
三是協調資金,加強對政府網站的基礎設施建設。由於鄉政府財力不足,對網站建設所需的投影儀、數碼照相機、攝像機、採集刻錄等設備,過去一段時間還是借用,儘管近一個時期不能馬上解決,黨委政府還是要想辦,儘快地一項項地解決,確保網站高質量,高效率地運行。
幾點建議:
一是多搞一些網路建設方面的技術培訓,這方面縣、市已搞了多次,由於基層掌握這方面技術的人少之又少,即使是有這方面的人才,也只是初級水平,能力還需要進一步提高,培訓工作就顯得更為重要。
二是政府網站首頁新聞欄目,在更新時存在系統設置問題,更新時間總是覆蓋舊聞,都顯示最後更新時間。
三是網站容量小,圖片上傳不能超過幅,吉拉吐鄉在網站建設中,多數圖片、視頻都是通過另建博客上傳,然後通過超級鏈接才實現的,網站本身實現不了。
總之,“鄉鄉有網站”工程的實施,為搭建起與外界溝通信息的橋樑和紐帶,通過網站向農民提供市場信息、科技信息、技能培訓信息、氣象服務、災害預防、勞務需求、政策法規和政務公開等系列服務;通過網站這一對外宣傳渠道,進行形象宣傳、招商引資、拓展本地產品銷售渠道,獲得更多合作與發展的機會。做為這項工程的受益鄉鎮,有決心在省市縣信息產業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在實際工作中,充分發揮作用,更好地促進吉拉吐鄉經濟又快又好地發展,為服務“三農”,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做出積極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