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災害

主要由人為因素引發的災害

人為災害指主要由人為因素引發的災害。其種類很多,主要包括自然資源衰竭災害、環境污染災害、火災、交通災害、人口過剩災害及核災害。

人為災害種類


自然資源衰竭災害

1、森林資源衰竭災害
森林對人類文明的發展產生過並繼續產生著巨大影響。森林為原始人類提供了棲息環境和基本的生活條件,因而成為人類繁衍進化的發源地。
歷史上,森林曾覆蓋了地球陸地面積的2/3,進入20世紀以後森林減少的速度進一步加快。當前,全世界每年損失森林1.8×107 hm2。在各類森林中,以熱帶雨林的消失速度最快,發展中國家的森林資源衰竭尤為嚴重。
森林減少的主要原因是亂砍亂伐、只伐不植。而砍伐森林是為了取得木材、燃料或耕地。人類社會對這三方面的需求都在迅速增長,因此森林必然還會被大量砍伐。如果繼續只伐不植,或多伐少植,則森林資源的衰竭會以加速度進行。
由於人類與森林資源的密切關係,森林資源的衰竭將給人類和人類社會帶來多方面的危害,成為一種後果嚴重的災害。森林的喪失將使人類取得木材、藥材、薪柴等生產和生活原料變得極其困難。森林的大面積喪失使生物圈初級生產生物產量大大降低,次級生產產量也隨之降低,從而大大削弱了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森林的大面積喪失將嚴重危害人們的健康。森林的大面積喪失將使氣候惡化,乾旱、洪澇加劇,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更為嚴重。
最近科學家提出了一個令人沉重的觀點:21世紀將是全球多災難的世紀,主要災難是氣象災害,而乾旱是氣象災害的主要表現形式。
我國專家研究發現,我國未來主要災害是大面積乾旱,並導致城市缺水。目前我國有400座城市缺水,其中嚴重缺水的有130座。由於生態被破壞,可飲用水源被污染,乾旱缺水問題日趨嚴重。乾旱的“孿生”災害是洪澇,這對禍星將會在我國不同地區不同時間出現。有時表現為北旱南澇或北澇南旱,有時表現為先旱后澇或先澇后旱。
為什麼未來如此風不調雨不順呢?究其原因是寶貴的綠色森林遭受人類無情地砍伐。而綠色森林是地球的肺,是氣候調節器。
防禦未來災害的戰略性對策是大規模植樹。按世界綠色和平組織最近公布的調查結果表明,森林被毀的必然結果是:全世界90%的談水白白流入大海,地球上的風速增大70%,90%的陸地生物將會消失......。
人類在上世紀做了太多蠢事。例如美國1908年至1938年間由於濫伐森林9億多畝,使大片綠地變成了沙漠。前蘇聯1962年至1965年在西伯利亞開墾了1700萬公頃的處女地,結果是全部毀於塵暴,顆粒無收。我國的黃土高原,歷史上曾是“翠柏煙峰,清泉灌頂”的中華文化發源地。但由於人口激增,毀林造地,導致43萬公頃的土地變成荒山禿嶺,溝壑縱橫,草木不生,水土流失面積達78.9%,已變成“荒地無村鳥無窩”的景象了。
歷史上,全球森林面積曾經擁有80億公頃,覆蓋率達70%以上,直到19世紀後半葉,森林覆蓋率還有50%左右。人類對森林大規模破壞大都是近百年的事,且破壞的速度越來越快。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最新公布的報告顯示,截至1995年,全世界森林面積只剩35億公頃,只佔地球陸地面積的26.6%,1990-1995年間世界森林面積凈損失竟達5630萬公頃。
生態學家指出:一個國家,如果它的森林覆蓋率達到30%左右,就很少發生重大的自然災害;如果能達到40%,就有一個比較好的生態環境;如果達到60%,那麼這個國家將成為一個風調雨順、美麗富饒的花園國家。目前我國的森林覆蓋率僅有14%,這就難怪老天風不調雨不順了。
2、物種資源衰竭災害
地球自出現生命以來,到現今形成了約1000萬種動物、植物和微生物。人類的出現加速了物種的滅絕,特別是進入近代社會以來,這一趨勢更加明顯。人類的活動使物種絕滅速度加快,造成了物種資源的衰竭。造成物種資源衰竭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 1.生物棲息環境的改變和破壞。
2.濫捕亂獵。
3.環境污染。
物種資源衰竭會產生下述四個方面的嚴重後果:
1.破壞生態平衡。
2.影響優良品種的選育。
3.減少藥物來源。
4.危害工業的發展。
3、沙漠化災害
土地沙漠化是當代世界一個重要的環境問題。沙漠化是在具有一定砂質物質基礎和乾旱大風的動力條件下,由於過度人為活動與資源、環境不相協調而產生的一種以風沙活動為主要標誌的環境退化過程。目前,地球上已經受到和預計會受到沙漠化影響地區(包括沙漠)的面積共有4.5608×107km2,佔全球土地面積的35%。非洲是受到沙漠化威脅最嚴重的地區。
沙漠化直接造成以下後果:沙丘及片狀流沙的侵襲和增長;牧場的退化;旱作農地生產量及潛力的衰退;灌溉農地的水漬和鹽漬化;森林及植被的破壞;地下水和地表水質和量的退化。總之,沙漠化的結果是造成土地滋生潛力的衰退和可利用土地的喪失。這在許多國家加劇了食物的缺乏,形成連年飢荒。沙漠化還造成氣候狀況的惡化,特別是引起乾旱的加劇。
4、水土流失災害
在自然狀態下,因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侵蝕速度非常緩慢,一般與自然土壤形成過程處於相對平衡的穩定狀態。但是,由於人類的活動,特別是由於植被遭到破壞,自然因素(如風和水)的作用被擴大,土壤受到嚴重的侵蝕,水土流失加速進行,大大超過成土速度。
水土流失造成大量耕地日益瘠薄,地力不斷下降,有些甚至失去生產力。這在相當程度上加劇了土地資源的緊張和全球性食物短缺。
流失的水地在河流、湖泊和水庫中淤積,降低其容量,造成洪澇和乾旱災害的加劇,並妨礙航運、農業灌溉與電力能源生產。
5 、土壤鹽鹼化災害
當用河水灌溉地下排水不充分的田地時,往往發生積水和鹽鹼化現象。天然地下水源的增加使含水層逐漸升高,水通過所剩下的很淺的表層土壤而蒸發,促使礦物和鹽分濃集在地面附近,土壤理化性能變差,危害作物的生長。世界上有30多個國家種植的作物因鹽鹼化而嚴重減產。
6、土地資源衰竭災害
土地資源是人類生活和生產上已經開發利用和尚未開發利用的土地數量和質量的總和。由於土地具有承載、滋肓、供給等基本功能,人類自存在以來,就與土地結成了不可分離的依存關係。人類的產生、生存和發展,都是以土地資源為依存基礎的。
近代人類活動使得許多土地質量下降,可利用性降低或失去利用價值,使得地球上的可利用土地越來越少。土地資源的衰竭主要表現在下述三個方面: 1.森林的破壞和草原的退化。
2.沙漠化、水土流失和鹽鹼化。
3.耕地喪失。
土地資源的衰竭是人類基本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的喪失,是人類生存環境的破壞,這將帶來整個人類生活質量的下降。
7、水資源衰竭災害
水資源是指在目前經濟技術條件下可以被人類利用的那一部分水。只有淡水儲量的0.34%即1.046×1014m3水才是水資源,其中主要是淺層地下水及河流湖泊水。水資源是一種有限的資源。進入20世紀以來,人口高速增長,工農業生產迅速發展,城市急劇增加、擴大,水的消耗量增長很快。在用水量劇增的同時,工業廢水、農業廢水及生活廢水大量排入水體,引起水質普遍惡化。耗水量的劇增與水污染的加劇,導致全球性的水資源危機。目前,全球淡水不足的陸地面積約佔60%,20億人口飲用水緊缺,10億以上的人口飲用受到污染的水。水資源的分佈不均勻在相當程度上引發和加劇了水荒,用水浪費也加劇了水荒。
水既是人體組成的基礎物質,又是新陳代謝的主要介質,水的缺乏對人們的生活和健康極為不利,甚至會毀滅生命。全世界經常發生因乾旱缺水而渴死大量人口的事件。各種動植物也離不開水,水的缺乏嚴重阻礙著動植物的生長發育,特別是降低農業動植物的生產量。工業生產也離不開水。水的缺乏造成許多國家的工廠經常停工停產。此外,為了保護環境、生態平衡,也必須保持江河湖海一定的流量,以滿足魚類和水生植物的生長、沖刷泥沙、沖洗農田鹽分、保持水體自凈能力等。水資源的緊缺必然會造成生態環境的惡化。

環境污染災害

1、大氣污染災害
自然界中局部的質能變化(如火山爆發)和人類活動向大氣中排放各種物質、改變大氣組成,從而使大氣質量惡化。其原有生態平衡破壞,這就是大氣污染。大氣污染威脅著人類生命,危害人類社會的工農業生產。
一氧化碳是城市大氣中數量最大的污染物。它是碳氫化合物燃燒不完全的產物,多來自汽車尾氣。
氮氧化物主要有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兩種,大部分來源於礦物燃料的燃燒過程,或者來自使用硝酸的工廠及氮肥廠、金屬冶鍊廠等排放的廢氣。
碳氫化合物來自不完全燃燒及有機化合物的蒸發。
硫氧化物主要指二氧化硫,它是污染大氣的最主要成分。
懸浮顆粒物質是指10微米以下的塵粒,它是煙尖、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硫化氫氟化物氧化氮、金屬、農藥等的混合體。
大氣污染
由於人類活動或自然過程,向大氣中排進了一些有害物質(稱污染物),當排入量夠多(污染物濃度達一定限度),則使原來潔凈空氣的品質下降,若這種情況維持時間夠長,便會對人類、動物、植物和大氣中的物品產生危害和不良影響,這種大氣狀態稱為空氣污染。組成空氣污染有三個要素:污染源、污染物濃度、對人和生物有危害。
潔凈大氣是人類賴於生存的必要條件之一,一個人在五個星期內不吃飯或5天內不喝水,尚能維持生命,但超過5分鐘不呼吸空氣,便會死亡,人體每天要吸10─12立方米的空氣。由此可見,消除空氣污染或保持污染濃度低於某個限度之下,是何等重要。
大氣有一定的自凈能力,現代大工業發展以前,因自然過程等排進大氣的污染物,與由大氣自凈過程而從大氣移除的量基本平衡。但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後,現代大工業迅速發展,人類排進大氣的污染物量大大超過了大氣的自凈能力,致使目前全球大氣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這引起了各國的關注,我國已把保護環境(大氣環境、水環境等)作為國家的基本國策。
污染源與污染物
向大氣排入有害物質的源地稱污染源,進入大氣的有害物質稱污染物。大氣污染源分人工源和自然源,自然源包括火山噴發、森林著火、風吹揚塵等,它們每年向大氣排入約5.5億噸污染物,人工源包括工業污染源、農業污染源、城鄉交通和居民生活污染源等,它們平均總計向大氣排入的污染物在20世紀90年代約每年超過6.5億噸,其中以工業污染排放量最為主要。我國1990年工業源共排放大氣污染物約0.4億噸,按人口平均遠低於發達國家的排發水平。
大氣污染物分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它們的種類超過100多種。從污染源排進大氣后,直接污染空氣的稱一次污染物,其中最主要的有二氧化硫、一氧化碳(CO)、氮氧化物(NO)、二氧化氮、顆粒物(飄塵、降塵、油煙等)、CO氨氣、及含氧、氮、氯、硫有機化合物以及放射性物質等。所謂二次污染物則是由於陽光照射污染物、污染物間相互發生化學反應、污染物與大氣成分發生化學反應生成的有害物質,光化煙霧就是一種二次污染物。
大氣環境質量
大氣環境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優劣程度,稱大氣環境質量或大氣品質。空氣潔凈則其大氣環境質量便高,如遠離城市或工業區的山區;大城市或工業區的空氣污染嚴重,其大氣環境質量便低。
大氣環境質量高低或好壞,常用大氣污染物濃度的大小來具體衡量,單位體積空氣中,含某種污染物的多少,稱為該種污染物的濃度。根據不危害人體和生態系統與物品的考慮,人為規定污染物濃度的允許值,稱為大氣環境質量標準。空氣的相應污染物濃度低於規定值,稱大氣質量合標準,高於規定值則稱大氣質量超標準(簡稱超標),超標越多,則大氣環境質量越壞。世界各國都先後制定了各自的標準,我國於1982年首次頒布了大氣環境質量標準,按地區類別執行三種等級的標準。對於風景名勝和自然保護區等,執行一級標準;對於居民區、商業與文化區等,執行二級標準;對於工業區、交通樞紐等,執行三級標準。部分污染物具體標準如表所列。
大氣污染物濃度常用大氣採樣儀, 採集空氣樣品並進行分析而確定。
2、土壤污染災害
土壤就是陸是表面具有肥力的疏鬆層。所謂土壤污染,就是人類在生產和生活活動中產生的廢水,廢氣和固體廢棄物直接或間接進入土壤,破壞了土壤系統原有的平衡,引起其成分、結構和功能的變化,進一步造成對人類的不利作用。
施用化肥和農藥是污染土壤的主要途徑。人們還常常將土壤作為垃圾、廢渣和污水的處理和存放場所,這同樣造成土壤污染。這些污染物質有些直接對人體產生危害,有些從土壤進入大氣或水體,成為大氣和水體污染物;還有一些被農作物吸收,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而產生毒害作用。污染物的滲入還破壞了土壤結構、降低了土壤生產力,造成農業減產。
3、水體污染災害
水體是水庫、河流、湖泊、沼澤、地下水及海洋的總稱。人類對水的使用極為廣泛。水每次使用后都會引入一些污染物質,從而引起水體的污染。人類活動造成水體污染的污染源主要有三類:工業污染源、農業污染源和城市污染源。
水體的主要污染物有:耗氧污染物、植物營養物、重金屬、農藥、石油類、酚類化合物氰化物、酸鹼及無機鹽類、放射性物質、病原微生物寄生蟲致癌物。水污染事件
新世紀伊始,位於多瑙河流域的幾個巴爾幹國家卻面臨了一場劫難。1 月 30 日,羅馬尼亞境內一處金礦污水沉澱池,因積水暴漲發生漫壩,10 多萬升含有大量氰化物、銅和鉛等重金屬的污水沖泄到多瑙河支流蒂薩河,並順流南下,迅速匯入多瑙河向下游擴散。造成河魚大量死亡,河水不能飲用。匈牙利南斯拉夫等國深受其害,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都遭受到一定的影響,嚴重破壞了多瑙河流域的生態環境。這起水污染事件引發國際訴訟,據悉,各項法律訴訟以及救護工作目前正在緊張地進行著。
在中國也曾發生這樣的事件:1994 年 7 月中旬,淮河上游的河南境內突降暴雨,潁上水庫水位急驟上漲超過防洪警戒線,因此開閘泄洪將積蓄於上游一個冬春的 2 億立方米水放了下來。水經之處河水泛濁,河面上泡沫密布,頓時魚蝦喪失。下游一些地方居民飲用了雖經自來水廠處理,但未能達到飲用標準的河水后,出現噁心、腹瀉、嘔吐等癥狀。經取樣檢驗證實上游來水水質惡化,沿河各地自來水廠被迫停止供水達54 天之久。由於水域嚴重污染,百萬淮河民眾飲水告急,不少地方花高代價遠途取水飲用,有些地方出現居民搶購礦泉水的場面,這就是震驚中外的“淮河水污染事件”。
4、海洋污染災害
現代人類的各種活動規模非常宏大,對海洋的影響已達到破壞其穩定性的程度,尤其是向海洋排放各種廢棄物質,給海洋、特別是沿岸海域帶來強烈的污染。海洋污染物質來源廣泛,種類繁多,危害嚴重。
5、城市環境污染災害
近代城市特點是規模大、人口集中,工業和交通運輸也集中於此,城市內部的物質流與能量流都十分活躍。這決定了城市既是環境污染的主要源地,又是環境污染的主要對象。大氣污染、土壤污染和水體污染,也可以說是環境的污染。城市環境污染中最具“城市特色”的是雜訊和城市固體廢棄物污染。
雜訊是現代城市居民每天遭受的災害之一。城市環境雜訊主要有三種類型:交通雜訊、工廠雜訊和生活雜訊。雜訊的危害是多方面的。
1.雜訊干擾人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2.雜訊危害人體健康。
3.雜訊破壞建築物。
城市固體廢棄物包括城市工業廢渣和城市生活垃圾兩大類。城市工業廢渣主要包括冶金爐渣、燃料渣、化工廢渣和選礦的尾礦渣等。城市生活垃圾是指城市居民生活中廢棄的各種消費品,如紙、塑料製品、廚房垃圾等。城市固體廢棄物的數量在近一百年裡隨著工業城市的迅猛發展和人口的集中而迅速增加。這些廢物的處理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並且,它的堆放與農業爭耕地,加劇了耕地資源的缺乏。廢渣中含有有毒物質,經風雨侵蝕,四處流失,毒害莊稼、嚴重污染環境,並危害人體健康。
6、能源利用引起的環境污染災害
各種能源在開發、加工、運輸和利用過程中都會產生對生態環境的污染。
(一)化石燃料對環境的污染
由於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氣等)是目前世界上使用的主要能源,其開採、運輸、加工和燃燒耗用等方面的數量都很巨大,從而對環境的污染也是最為嚴重。
(二)核電站污染
核電站不產生空氣污染物,但也有污染問題:慢性輻照,即反應堆正常運轉時的低水平輻照放射性廢物的污染。核反應堆的一些事故的發生,如冷卻系統失靈,堆芯熔融,都會造成放射性物質外溢。世界上已經多次發生核泄漏事故。美國二次大戰核廢料成為“燙手山芋”
坐落在美國紐約州東納汪達鎮一所小學旁邊的荒廢工廠,廠內到處堆放著生滿鐵鏽的垃圾桶,及舉目可見的“危險”標示。中國時報12日報導,這是超級強國競相製造原子彈時期所留下來一處滿布輻射線的遺址。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這座工廠是秘密製造鈾之所在,為史上有名的“曼哈頓計劃”處理從科羅拉多州剛果運來的礦物原料。現在,廠內卻藏匿著一堆亂七八糟的遭污染東西-戰時所留下的低含量核廢料。
原本應該負責處理這些廢料的是美國國內規模最大、也最具活力的公共工程單位-陸軍工兵團。一九九七年九月,美國國會在經過一番幕後政治運作之後,決定將處理位於東納汪達鎮及其它廿處類似廠區的輻射線清除工程計劃由美國能源部轉發給陸軍工兵團。而為了急著獲得這項一年經費達一億四千萬美元的工程,工兵團方面一直堅稱,由該單位來承包是項工作“是再自然不過”。
不過,就位於水牛城市郊的東納汪達鎮而言,工兵團卻把環境及政治問題都搞得一團糟。華盛頓郵報最近報導,該單位為清除東納汪達廠廢料所訂的一項兩千八百萬美元計劃,所容許的輻射線鈾含量的水準竟然達到史上任何其它類似清除計畫所容許的六倍,甚至可能是卅倍。紐約州美聯邦核能管理當局都表示,他們從未看過如此薄弱的提案。
美國“環境保護署”已就最早在東納汪達鎮進行的一項核廢料處理工作展開刑事調查,要查明由工兵團所僱用的承包商是否在處理廢料出了差錯。

火災

火災是一種常見的災害,它的形成既有自然因素的作用,也有人為因素的作用。在現代社會,火災越來越多,損失越來越大,其成因的人為性也越來越強。
1、森林火災
在全球森林地帶中,每年都要發生20萬次以上的火災,燒毀數百萬公頃的森林。森林火災除燒毀林木、毀壞民房、引起人員傷亡外,還帶來其它多方面的危害:
1.降低樹林的抵抗力
2.破壞土壤結構
3.毀損動物
4.造成氣象環境的惡劣化
林火種類不同,對森林的危害也不同。根據火燒部位、火的蔓延速度及樹木受害程度的不同,林火分為地表火、樹冠火地下火三類。這三類火災中,地表火分佈最廣。幾乎所有的森林火災都是由地表火開始。特大森林火災常常是三類火同時發生。森林火災的火源有天然火源和人為火源兩種。植物體內的含水量是決定林火能否發生及發生后蔓延速度的重要因素,而植物體內含水量又與氣候類型、濕度、溫度、風等氣象條件密切相關。
較大的森林火災一般發生在北回歸線以北直達北極圈附近區域,特別是植物生長季節和非生長季節分明的地帶。
2、生產和生活火災
森林火災以外的火災就是生產和生活火災,以城市、工廠和居民區發生的火災較多。就其形成原因來說,除由地震、火山爆發及雷電引起的火災外,大多由人們生活和生活活動中用米不慎或某些失誤行為引起,或者由故意縱火引起。由於工業化和城市化程度的增高,致災因素增多,人口密集化程度增大,火災造成的損失也增大很快。

交通災害

1、陸地交通事故
公路交通運輸工具種類繁多,數量極大,而公路狀況一般都不盡如人意。各種陳舊的、新型的,緩慢的、高速的,寬大的、窄小的汽車擁擠於窄小、彎曲、崎嶇不平的公路上,爭先恐後,你追我趕,極易發生撞車、翻車等事件。此外,駕駛人員技術水平的低下、體能狀況的反常(如酗酒、疲勞、性格暴躁)也容易導致車禍的發生。在惡劣的氣象條件下,發生車禍的可能性更大。
即使是在設施齊全、標準化程度高、管理嚴格的高速公路與鐵路上,也經常由於天氣狀況的惡劣、機械故障或駕駛人員與管理人員的操作與指揮失誤而發生汽車或火車翻車、撞車事故。
在最近幾十年時,因汽車數量的猛增,汽車交通事故呈直線上升,全世界每年因車禍造成的死亡人數都在30萬以上。因交通事故而負傷致殘的人則更多。公路交通事故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是最嚴重的。就交通死亡率而言,發達國家遠低於不發達國家。但是,因發達國家汽車數量很大,其總事故數也相當多,交通災害死亡人數亦很多。鐵路事故引起的人員傷亡也很大。
2、空難
航空交通受到氣象狀況的極大限制,同時,它對駕駛人員和管理人員的技術水平及飛行器機械性能的穩定性要求極為嚴格。天氣狀況的突變、飛行器的微小故障、駕駛人員與管理人員體能狀況的反常都極易造成空難的發生。在現代,飛機越來越趨向大型化,這使得每一次空難造成的人員傷亡也更大。在軍用航空與載人航天飛行中,空難也時常發生。
3、海難
從人類開始與海洋打交道的那一天起,海難即不斷發生。特別是到了近代,大型和特大型船隻成為航海的主要工具,每一次海難的發生都造成十分嚴重的後果。1987年12月20日,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以南海域,嚴重超載渡輪“多拉·帕茲”號與“維克托”號油輪全速相撞,引起劇烈爆炸和大火,兩輪都沉入海底,造成3000餘人死亡。

核災害

在人類利用核能伊始,核污染事件即接連不斷地發生。隨著核能的廣泛利用和核電站的日益增多,人類暴露於放射性物質面前的可能性也在增加,核爆炸和核燃料泄漏有可能成為未來人類社會的一種主要災害。
核戰爭與核“冬天”
在多次地區性爭端與戰爭中,核武器都不同程度地投入了使用。世界各國也將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核武器的研製,現在,全世界已經擁有足夠將全人類毀滅三次的核武器。
大規模核戰爭不僅有可能使人口大量死亡,還會對全球氣候和生態系統產生影響。有關預測研究表明,多枚核彈爆炸產生滾滾濃煙,能使大量微塵上升到對流層中上層,並在那裡維持長達數周或更長的時間,截斷大部分地面的陽光,使地面處於黑暗之中,同時,氣溫和地表溫度將急劇下降,給地球上的一切生命帶來災害性的後果,這就是核冬天。

人口過剩災害

當代世界,人類面臨著資源、環境、糧食、能源和人口等五大挑戰。這裡的核心是人口問題,人口的過度增長造成的人口過剩已經成為一種後果嚴重的災害。人口過剩對於人類和人類所處的自然生態—社會經濟系統具有極大的危害,其中最直接的和最主要的危害即是對環境的壓力與衝擊,主要是:
1、人口過剩對土地資源的壓力
2、人口過剩對水資源的壓力
3、人口過剩對森林和物種資源的壓力
4、人口過剩對能源的壓力
5、人口過剩對城市環境的壓力

材料


森林與人類生存

森林對人類生存的影響,雖然不像糧食和水那樣,一旦缺少就會很快致命,但森林作為一種"調節劑",卻在諸多方面影響著人類的生存環境,制約著人類的安危。
一、森林是空氣的凈化物。隨著工礦企業的迅猛發展和人類生活用礦物燃料的劇增,受污染的空氣中混雜著一定含量的有害氣體,威脅著人類,其中二氧化硫就是分佈廣、危害大的有害氣體。凡生物都有吸收二氧化硫的本領,但吸收速度和能力是不同的。植物葉面積巨大,吸收二氧化硫要比其他物種大的多。據測定,森林種空氣的二氧化硫要比空曠地少15-50%。若是在高溫高濕的夏季,隨著林木旺盛的生理活動功能,森林吸收二氧化硫的速度還會加快。相對濕度在85%以上,森林吸收二氧化硫的速度是相對濕度15%的5-10倍。
二、森林有自然防疫作用。樹木能分泌出殺傷力很強的殺菌素,殺死空氣中的病菌和微生物,對人類有一定保健作用。有人曾對不同環境,立方米空氣中含菌量作過測定:在人群流動的公園為1000個,街道鬧市區為3-4萬個,而在林區僅有55個。另外,樹木分泌出的殺菌素數量也是相當可觀的。例如,一公頃檜柏林每天能分泌出30公斤殺菌素,可殺死白喉結核痢疾等病菌。
三、森林是天然制氧廠。氧氣是人類維持生命的基本條件,人體每時每刻都要呼吸氧氣,排出二氧化碳。一個健康的人三兩天不吃不喝不會致命,而短暫的幾分鐘缺氧就會死亡,這是人所共知的常識。文獻記載,一個人要生存,每天需要吸進0.8公斤氧氣,排出0.9公斤二氧化碳。森林在生長過程中要吸收大量二氧化碳,放出氧氣。據研究測定,樹木每吸收44克的二氧化碳,就能排放出32克氧氣;樹木的葉子通過光合作用產生一克葡萄糖,就能消耗2500升空氣中所含有的全部二氧化碳。照理論計算,森林每生長一立方米木材,可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約850公斤。若是樹木生長旺季,一公頃的闊葉林,每天能吸收一噸二氧化碳,製造生產出750公斤氧氣。資料介紹,10平方米的森林或25平方米的草地就能把一個人呼吸出的二氧化碳全部吸收,供給所需氧氣。誠然,林木在夜間也有吸收氧氣排出二氧化碳的特性,但因白天吸進二氧化碳量很大,差不多是夜晚的20倍,相比之下夜間的副作用就很小了。就全球來說,森林綠地每年為人類處理近千億噸二氧化碳,為空氣提供60%的凈潔氧氣。
四、森林是天然的消聲器。雜訊對人類的危害隨著公元、交通運輸業的發展越來越嚴重,特別是城鎮尤為突出。據研究結果,雜訊在50分貝以下,對人沒有什麽影響;當雜訊達到70分貝,對人就會有明顯危害;如果雜訊超出90分貝,人就無法持久工作了。森林作為天然的消聲器有著很好的防雜訊效果。實驗測得,公園或片林可降低雜訊5-40分貝,比離聲源同距離的空曠地自然衰減效果多5-25分貝;汽車高音喇叭在穿過40米寬的草坪、灌木喬木組成的多層次林帶,雜訊可以消減10-20分貝,比空曠地的自然衰減效果多4-8分貝。城市街道上種樹,也可消減雜訊7-10分貝。要使消聲有好的效果,在城裡,最少要有寬6米(林冠)、高10米半的林帶,林帶不應離聲源太遠,一般以6-15米間為宜。
五、森林對氣候有調節作用。森林濃密的樹冠在夏季能吸收和散射、反射掉一部分太陽輻射能,減少地面增溫。冬季森林葉子雖大都凋零,但密集的枝幹仍能削減吹過地面的風速,使空氣流量減少,起到保溫保濕作用。據測定,夏季森林裡氣溫比城市空闊地低2-4℃,相對濕度則高15-25%,比柏油混凝土的水泥路面氣溫要低10-20℃。由於林木根系深入地下,源源不斷的吸取深層土壤里的水分供樹木蒸騰,使林正常形成霧氣,增加了降水。通過分析對比,林區比無林區年降水量多10-30%。國外報導,要使森林發揮對自然環境的保護作用,其綠化覆蓋率要佔總面積的25%以上。
六、森林改變低空氣流,有防止風沙和減輕洪災、涵養水源的作用。出於森林樹榦、枝葉的阻擋和摩擦消耗,進入林區風速會明顯減弱。據資料介紹,夏季濃密樹冠可減弱風速,最多可減少50%。風在入林前200米以外,風速變化不大;過林之後,大約要經過500-1000米才能恢復過林前的速度。人類便利用森林的這一功能造林治沙。
森林地表枯枝落葉腐爛層不斷增多,形成較厚的腐質層,具有很強的吸水、延緩徑流、削弱洪峰的功能。另外,樹冠對雨水有截流作用,能減少雨水對地面的衝擊力,保持水土。據計算,林冠能阻載10-20%的降水,其中大部分蒸發到大氣中,餘下的降落到地面或沿樹榦滲透到土壤中成為地下水。
七、森林有除塵和對污水的過濾作用。工業發展、排放的煙灰、粉塵、廢氣嚴重污染著空氣,威脅人類健康。高大樹木葉片上的褶皺、茸毛及從氣孔中分泌出的粘性油脂、汁漿能粘截到大量微塵,有明顯阻擋、過濾和吸附作用。據資料記載,每平方米的雲杉,每天可吸滯粉塵8.14克,松林為9.86克,榆樹林為3.39克。一般說,林區大氣中飄塵濃度比非森林地區低10-25%。另外,森林對污水凈化能力也極強,據國外研究介紹,污水穿過40米左右的林地,水中細菌含量大致可減少一半,而後隨著流經林地距離的增大,污水中的細菌數量最多時可減至90%以上。
因此,植樹造林,擴大森林面積,增加森林資源,已不再是生產木材的單純性活動,而是關係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及人類能否生存的大事。

地球嚴重缺水

世界銀行最新提供的報告警告:世界上近40%的人口難保有足夠的潔凈用水。水資源已經到了嚴重不足的階段。一些環境和資源學家也指出,不遠的將來,水缺乏將成為地球環境方面最大的難題。
實際上世界各地早已出現了水資源缺乏現象,最先表現出來的是地下水枯竭。在主要依靠地下水的中國北部,由於抽水過多而使北京的地下水位每年下降1—2米,使用水減少。在墨西哥市,地下水的抽汲比補充量高出四成,致使有些地方出現了嚴重的地基下沉,最嚴重的地基下沉高達3—4米。被稱為“世界麵包筐”的美國農村,土地灌溉20%依靠地下水,由於水源枯竭,地下水中已混進很多鹽分。在印度的西北部和南部以及泰國的部分地區,地下水枯竭現象也很嚴重。
現在世界人口每年以近1億人的速度遞增,水需求量也相應增加。然而,水質卻在急劇地惡化,水資源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威脅。特別是在非洲、亞洲的中部和南部、美國西部中東等地區已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世界性缺水造成了糧食產量降低,生態系統惡化,國家間供水爭鬥等問題。農業占水消費的比例最大,水資源的2/3用於灌溉農田,因為灌溉普及率直接關係著農產量。從農業發展的歷史看,灌溉面積的擴大速度要快於人口的增長速度。但是,目前按人均灌溉面積計算,自1978年的高峰年之後年增加率僅為1%,與人口增加率相比,下降了1.6%,而且好多灌溉農田都沉積了鹽分。
世界的水需求量從本世紀中開始到目前為止已增長了3倍。為適應水需求量的迅速增長,不得不大力建堤壩,改建河流通道。1950年世界上高15米以上的大壩僅5000處,而現在已達38000處,85%的大型壩是近35年間興建的。人類為最大限度地利用水,對很多河流進行改道,用混凝土加固堤壩。而另一方面卻又在填海造田,低濕地帶、湖泊沼澤面積不斷縮小,剝奪了很多生物的棲息地,使生物種類不斷減少。
據美國漁業協會提供的資料,目前有364種淡水魚瀕臨滅絕。尼羅河在興建阿斯旺水壩之前,有47種魚可進行商業捕撈,現在已減少到17種。亞洲中部的鹹海,那裡的水被大量用於棉花栽培,它曾是世界第4大湖面現已縮小一半,其容量僅剩下1/4。魚的種類也從原來的24種減少到4種。50年代曾以年汲水量達44000噸、養活60000漁民的大海如今已陷入毀滅的境地。
現在的水源之爭已不限於區域之爭,那些跨國境線的江河湖海已引起了國與國之間的對立。最典型的就是上游與下游的對峙。1989年,埃及外長加利曾在美國國會指出:“埃及的安全保障掌握在尼羅河上游的8個國家手中。”
目前世界上40%的人口生活在模跨兩個國家以上的河海沿岸。除了尼羅河以外,亞洲中部的鹹海、跨越印度和孟加拉恆河上下游的居民都在圍繞著水的配額進行交涉,有時甚至引發軍事衝突。在美國的西部,農民和城市居民之間也因水的分配而形成最大的政治問題。日本的福岡因為1996年的乾旱引發農業用水與城市供水的分配摩擦。佔世界總人口22%、水資源僅為8%的中國,同樣面臨著城市與農村的供水分配之爭。

大氣污染危害影響

大氣污染對人類及其生存環境造成的危害與影響,已逐漸為人們所認識,歸結起來有如下幾個方面:
①對人體健康的危害。人體受害有三條途徑,即吸入污染空氣、表面皮膚接觸污染空氣和食入含大氣污染物的食物,除可引起呼吸道肺部疾病外,還可對心血管系統、肝等產生危害,嚴重的可奪去人的生命。
②對生物的危害。動物因吸入污染空氣或吃含污染物食物而發病或死亡,大氣污染物可使植物抗病力下降、影響生長發育、葉面產生傷斑或枯萎死亡。
③對物品的危害。如對紡織衣物、皮革、金屬製品、建築材料、文化藝術品等,造成化學性損害和玷污損害。
④造成酸性降雨,對農業、林業、淡水養殖業等產生不利影響。
⑤破壞高空臭氧層,形成臭氧空洞,對人類和生物的生存環境產生危害。
⑥對全球氣候產生影響,如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增多會導致地球大氣增曖,導致全球天氣災害增多,又如煙塵等氣溶膠粒子增多,使大氣混濁度增加,減弱太陽輻射,影響地球長波輻射,可能導致天氣氣候異常。
如何防治大氣污染,減輕大氣污染的危害與影響,構成了當今重大而緊迫的研究。
大氣污染的防治
防治大氣污染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個人、集體、國家、乃至全球各國的共同努力,可考慮採取如下幾方面措施:
①減少污染物排放量。多採用無污染能源(如太陽能、風能、水力發電)、改革能源結構,用低污染能源(如天然氣)、對燃料進行預處理(如燒煤前,先進行脫硫)、改進燃燒技術等均可減少排污量。另外,在污染物未進入大氣之前,使用除塵消煙技術、冷凝技術、液體吸收技術、回收處理技術等消除廢氣中的部分污染物,可減少進入大氣的污染物數量。
②控制排放和充分利用大氣自凈能力。氣象條件不同,大氣對污染物的容量便不同,排入同樣數量的污染物,造成的污染物濃度便不同。對於風力大、通風好、湍流盛、對流強的地區和時段,大氣擴散稀釋能力強,可接受較多廠礦企業地逆溫的地區和時段,大氣擴散稀釋能力弱,便不能接受較多的污染物,否則會造成嚴重大氣污染。因此應對不同地區、不同時段進行排放量的有效控制。
③廠址選擇、煙囪設計、城區與工業區規劃等要合理,不要排放大戶過渡集中,不要造成重複迭加污染,形成局地嚴重污染事件發生。
④ 綠化造林,使有更多植物吸收污染物,減輕大氣污染程度。

水污染全球性課題

隨著工業進步和社會發展,水污染亦日趨嚴重,成了世界性頭號環境治理課題。
早在 18 世紀,英國由於只注重工業發展,而忽視了水資源保護,大量的工業廢水廢渣傾入江河,造成泰晤士河污染,已基本喪失了利用價值,從而制約了經濟發展,同時也影響到人們的健康、生存。之後,經過百餘年治理,投資 5 億多英鎊,直到 20 世紀 70 年代,泰晤士河水質才得以改善。19 世紀初,德國萊茵河也發生嚴重污染,德國政府為此運用嚴格的法律和投入大量資金,致力於水資源保護,經過數十年不懈努力,在萊茵河流經的國家及歐盟共同合作治理下,才使萊茵河碧水暢流,達到飲用水標準。近些年,水質惡化也困擾著美國人,幾年前紐約市民還以自來水質純美而自豪,其他州的麵包商甚至特地使用紐約市自來水以生產貨真價實的紐約圈餅。7年前寄生蟲侵入密爾沃基供水系統,造成 100 人死亡,40 萬人致病後,水質問題備受關注,如今紐約市民每天生活在飲水不凈的威脅下。前年,美國總統柯林頓宣布了一項投資 23 億美元的清潔水行動計劃,治理美國已受污染 40% 的水域。雖然人們已經認識到污染江河湖泊等天然水資源的惡果,並著手進行治理,但畢竟已經遭受了巨大損失,並將繼續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水質三大污染源
水污染主要由人類活動產生的污染物而造成的,它包括工業污染源,農業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三大部分。
工業廢水為水域的重要污染源,具有量大、面廣、成分複雜、毒性大、不易凈化、難處理等特點。據 1998 年中國水資源公報資料顯示:這一年,全國廢水排放總量共 593 噸(不包括火電直流冷卻水),其中工業廢水排放數量 409 億噸,佔69%。實際上,排污水量遠遠超過這個數,因為許多鄉鎮企業工業污水排放量難以統計。
農業污染源包括牲畜糞便、農藥、化肥等,農業污水中,一是有機質、植物營養物及病原微生物含量高,二是農藥、化肥含量高。我國目前沒開展農業污染面上監測,據有關資料顯示,在1 億公頃耕地和 220 萬公頃草原上,每年使用農藥 110.49 萬噸。我國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國家之一,每年表土流失量約 50 億噸,致使大量農藥、化肥隨表土流入江、河、湖、庫,隨之流失的氮、磷、鉀營養元素,使 2/3 的湖泊受到不同程度富營養化污染的危害,造成藻類以及其他生物異常繁殖,引起水體透明度和溶解氧的變化,從而致使水質惡化。
生活污染源主要是城市生活中使用的各種洗滌劑和污水、垃圾、糞便等,多為無毒的無機鹽類,生活污水中含氮、磷、硫多,致病細菌多。據調查統計,1998 年我國生活污水排放量 184 億噸。
我國每年約有 1/3 的工業廢水和 90% 以上的生活污水未經處理就排入水域,全國有監測的 1200 多條河流中,目前 850 多條受到污染,90% 以上的城市水域也遭到污染,致使許多河段魚蝦絕跡,符合國家一級和二級水質標準的河流僅佔32.2%。污染正由淺層向深層發展,地下水和近海域海水也正在受到污染,我們能夠飲用和使用的水正在不知不覺中減少。

水污染頭號殺手

日趨加劇的水污染,已對人類的生存安全構成重大威脅,成為人類健康、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障礙。據世界權威機構調查,在發展中國家,各類疾病有 8% 是因為飲用了不衛生的水而傳播的,每年因飲用不衛生水至少造成全球 2000 萬人死亡。因此,水污染被稱做“世界頭號殺手”。
我國有 82% 的人飲用淺井和江河水,其中水質污染嚴重,細菌污染超過衛生標準的占 75%,受到有機物嚴重污染的飲水人口約 1.6 億。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自來水是安全衛生的。但是,因為水污染,如今的自來水已不能算是安全衛生的了。一項調查顯示,在全世界自來水中,測出的化學污染物有2221 種之多,其中有些確認為致癌物或促癌物。從自來水的飲用標準看,我國尚處於較低水平,自來水廠目前僅能採用沉澱、過濾、加氯消毒等方法,將江河水或地下水簡單加工成可飲用水。自來水加氯可有效殺除病菌,同時也會產生較多的鹵代烴化合物,這些含氯有機物的含量成倍增加,是引起人類患各種胃腸癌的最大根源。目前城市污染的成分十分複雜,受污染的水域中除重金屬外,還含有甚多農藥、化肥、洗滌劑等有害殘留物,即使是把自來水煮沸了,上述殘留物仍驅之不去,而煮沸水中增加了有害物的濃度,降低了有益於人體健康的溶解氧的含量,而且也使亞硝酸鹽三氯甲烷等致癌物增加,因此,飲用開水的安全係數也是不高的。據最新資料透露,目前我國主要大城市只有 23% 的居民飲水符合衛生標準,小城鎮和農村飲水合格率更低。水污染防治當務之急,應確保飲用水合格。為此應加大水污染監控力度,設立供水水源地保護區。
人們已意識到不能以破壞生態環境來發展經濟,這樣的代價太大了。我國已提出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和保護人民的身體健康的戰略,對整治水域污染採取了一系列強有力的措施。我們決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為了人類的健康和生存,為了擁有潔凈的水環境,保護水資源,當從現在做起!

核污染報道

美國60萬工人討回公道 受核輻射獲賠4億
《華盛頓郵報》報道,美國政府答應要“糾正過去所犯的錯誤”,向當年因生產核武器而遭受核輻射的 60多萬工人賠償4億美元。
該報稱,政府已擬出一份賠償計劃草案,規定向因核輻射而患癌症的工人賠償10萬美元。而成千上萬的其他工人也可提出賠償申請。草案還規定,即便醫療記錄遺失或毀損,也可享受政府提供的福利。能源部部長理查森確認了由美國國民經濟司起草的這份草案的細節。據知情者透露,在最初的5年內計劃賠償額高達4億美元。據悉,在過去50年內,美國為生產7萬件核武器而在全國16個大型工廠及幾十個小型工廠雇傭了60多萬名男女工人。工人們在最近幾次聽證會上作證稱,他們長時間暴露在核輻射和有毒化學物質的環境中。美國政府於今年1月首次承認有這一現象存在,受害的工人比常人更容易患癌症。
英國一核電廠泄漏百人疏散( 2000年4月10日)
英國今天發生核電廠泄漏意外,超過150人需要疏散。英國能源部發言人表示,在英格蘭南岸一間核電廠發生的泄漏氣體意外不是泄核災難,公眾毋須擔心。
發言人指出,核電廠泄漏的是二氧化碳。肇事的核電廠建於1983年,有2個反應堆,每天生產1,100兆瓦的電力。
日本JOC公司將為核泄漏事故賠償近億美元 (2000年3月7日)
共同社”星期日報導:主管發生日本最嚴重的核事故的那座鈾處理廠的那家公司預料至少將支付9300萬美元的賠償費。據“美聯社”3月5日自東京報導,1999年9月30日在JCO公司在東京東北70英里的東海村的設施發生的事故中有一名工人喪命,數百人受到輻射。工人們違反了安全規章,在桶里把硝酸和濃縮鈾混合在一起,引起了未受控制的原子反應,用了好幾個小時的時間才控制住。“共同社”說,事故發生時在該地區居住和工作的大約400人因為在泄漏事故中直接受到輻射而要求得到賠償,雖然他們之中沒有任何人受到高劑量的輻射。另有三千多項賠償要求,其中包括對農業、漁業、服務業企業受到的損失給予賠償的要求。“共同社”說,東海村的官員們在星期六在JCO公司與當地居民和企業進行談判之後,對賠償要求進行了估算。JCO公司發言人鈴木克禮不願對這一估計數字發表意見。但是,他說該公司計劃在本周宣布迄今所收到的所有賠償要求的總額。鈴木說,JCO公司在去年年底已經付出了4930萬美元的賠款。“共同社”說,JCO公司及其母公司住友公司計劃使用公司基金和930萬美元保險金的錢來解決這些賠償要求。
日本發生重大核事故 (1999年10月1日)
今天上午,位於日本茨城縣東海村的一家核燃料加工公司--JCO東海事業所的試驗樓內發生一起重大核泄露事故。該事業所3名工作人員直接受到核輻射傷害,其中兩人因受害嚴重而導致神志不清。據推測,此次核事故很有可能成為日本歷史上首次發生的核裂變臨界狀態下的一起最嚴重的事故。
據當天的《朝日新聞》(晚報)報道,此次核事故發生在核燃料生產過程當中。事故發生約1小時后,緊靠該核設施的道路上,泄漏出的放射線量數值比通常狀態下高出16000倍。在兩公里之外的測定地點,幾分鐘內測出的數值比通常狀態約高出10倍。
據悉,當天下午4時以後,JCO東海事業所周邊地區放射線量再次急劇上升。據推測,很可能是試驗樓內再次發生了核裂變臨界事故。因事態嚴重,當地政府通知東海村方圓10公里以內的居民採取緊急避難措施,令大家儘快關閉門窗,並在10月1日早晨之前不要出門。距東海村較近的常盤高速公路一所休息站也被迫關閉。
事故發生的當天下午,日本科技廳緊急成立了“事故對策總部”,科技廳長官有馬朗人親任對策總部部長。此外,原定於10月1日小淵組建新內閣之事,也由於此次重大核事故而不得不延期。

越南怪胎遍地

越戰期間,美軍為了不給北越軍隊留下藏身之地,向茂密的叢林撒下了一種落葉劑——橙劑。30年後的今天,越南人才明白過來,他們為何會生出成千上萬的怪胎。
1968年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黎輝背著一袋大米走在越南中部地區的叢林小道上。突然,一陣水霧從天而降,淋了他一身,黎輝順手在臉上抹了一把,覺得這種霧水粘乎乎的,還帶點水果味兒。當時還是南越部隊士兵的他不止一次遇到這種事了,對於這種大晴天“下雨”的情形他不覺得奇怪,直到他的第4個兒子出世。黎越雄是1987年出生的,一出生身子右半邊就是癱瘓的,頭部奇大,身體瘦小,智力有障礙。現在黎輝知道了導致兒子殘廢的罪魁禍首———越戰期間將自己淋濕的水霧。其實,當年美軍在越南播撒橙劑,其用意只是為了將叢林的葉子脫去,不給北越士兵留下藏身之地。據戰後美政府解密文件透露,從1961年到1971年,美軍在當時的南越約1/10的土地上灑下了2000萬加侖的落葉劑。之所以叫它橙劑,是因為這些液體保存在鼓形圓桶里,而圓桶的標籤是黃色的。
其實,美國士兵也蒙在鼓裡。從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在越南服過兵役的的美軍人員中許多人得了奇怪的病,他們的後代也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生理缺陷。一個代表2萬名老兵的團體曾經狀告生產落葉劑的DOW化學公司和蒙桑托公司,並最終獲得了1億8000萬美元的賠償。
在七八十年代出生的許多越南嬰兒一出生就有各種各樣的缺陷。越南紅十字會橙劑受害者基金會的執行主任黎高大說,橙劑將影響幾代越南人。二惡英是橙劑中最容易使人致癌的成分,是世界上毒性最大的物質之一。加拿大研究人員已經發現,即使是在1971年美軍停止噴灑橙劑后出生的青少年,他們的體內也留有大量的二惡英。加拿大人研究人員克里斯說,如果是在美國,受污染地區早就被宣布為高危險區,需要立即進行清除工作。但越南沒有錢讓受害地區的人遷移,也沒有錢為土壤清毒。現在,成千上萬的越南人仍生活在這些地區,照舊在土地上種糧食,在河流中打魚。44歲的范新只是在一個噴灑過橙劑的地區當過建築工人,可回到家鄉生的兒子也有嚴重的智力障礙,天生沒有腿,兩隻腳長在臀部上。橙劑造成的後果是越戰留給越南人最痛苦的災難之一,美國政府一直拒絕承認橙劑是導致越南人生子有缺陷的原因。美國駐越南大使道格拉斯說,在沒有進行科學的分析之前,不能夠把這兩者聯繫起來。
五角大樓矢口否認,他們害怕會有大量的越南人起訴。國防部長科恩前不久在訪問越南時說,美國政府願意與越南政府一起對此事進行調查,政治分析家認為這是為解決此事邁出的最有意義的一步。越南政府在這個問題上左右為難。一方面科學家和醫生沒有充足的資金對土壤和人體組織進行細緻的研究,另一方面,越南政府官員還擔心,如果過分強調越南所受到的橙劑污染,會損害越南的旅遊業和農產品出口。最近經過談判,美國政府答應給越南一定的研究經費,但越南政府希望美國給患疾病的越南老兵以經濟補償。美國政府現在每個月援助受橙劑危害的美國老兵5000美元,而越南政府每個月只能給老兵發3到7美元不等的補助,補助的多少還要根據他們患病的嚴重情況和殘疾等級來定。越南紅十字會的一位官員說,我們沒有更多的資金,這也是我們為什麼需要美國人幫助的原因。

戰爭中的核污染

南斯拉夫聯盟國防部長助理佩特科維奇將軍日前表示,“除科索 沃地區外,南斯拉夫塞爾維亞共和國西南部的烏日策等8個地區也遭到北約A—10攻擊機上約3000—5000枚貧鈾彈的襲擊,總計鈾238重 量約為1—1.5噸。統計資料表明,受污染地區每一公斤樣品土壤中 的核放射性活度為20—23.5萬貝克,而所允許的核放射性活度應僅 為200貝克,因此該地區已災難性地受到核放射性物污染。”
佩特科維奇將軍是在有關北約轟炸對南生態環境所造成的後果的 新聞發布會上講這番話的。他說,據南軍方所掌握的資料表明,北約共對科索沃地區的100多處目標發射有貧鈾彈,但是除科索沃地區外,政府已採取措施,這些受污染地區已被隔離,並正在通過各種方式以逐步減輕受污染地區的核放射性強度,同時也希望世界各國能為清除 污染提供幫助。
南斯拉夫發展、科技與環境保護部部長娜達·什利亞皮奇在發布 會上說,由南斯拉夫專家和國外專家調查後作出的“北約轟炸對南造成的後果報告”表明,除軍事目標外,北約對南的工業設施、包括化工企業也進行了大範圍的轟炸,對南的生態環境造成巨大災難性後果。
地學詞典-人文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