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真
唐代高僧的法號
守真(700~770),亦稱“堅道守真”、“堅道守直”,天台宗(法華宗)、律宗、禪宗、密宗、華嚴宗等數宗並弘高僧,中國禪宗八世,中國禪茶先祖、中國茶道先祖。
守真,唐代錢塘(現杭州主城區)人,俗姓范,齊信安太守瑝的第八代孫,字堅道。公元726年(開元十四年),從蘇州支硎寺圓大師受具足戒,法號“守真”(《宋高僧傳》等記為“守直”)。后入湖北當陽玉泉寺,師從天台宗玉泉系“惠真”三年(“至荊府依真公,三年苦行”),習天台宗、律宗。又從禪宗北宗神秀法嗣“普寂”習禪宗(“普寂大師傳楞伽心印”),為中國禪宗八世。後到京都從中國密宗始祖善無畏習密宗(“至無畏三藏受菩薩戒香”)。又“入五台山,轉《華嚴經》三百遍”。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移住大林寺。公元767年,移住杭州靈隱寺傳法(“移籍天竺,住靈隱峰,時大曆二年業也”)。公元770年,大曆“五年三月寓於龍興凈土院”。大曆五年(公元770年)三月二十九日,守真大師終老於杭州龍興寺,享年71歲(“此月二十九日告終於茲地,春秋七十一,僧臘四十五” )。
守真圓寂后,僧眾為之起塔,其高徒釋皎然撰《唐杭州靈隱山天竺寺故大和尚塔銘》;塔址未記,或為終老地杭州龍興寺。【北宋】贊寧《宋高僧傳》卷十四有《唐杭州天竺山靈隱寺守直傳》,【清】孫治初輯、徐增重修《靈隱寺志》卷三《住持禪祖》部分有“堅道守直律師”傳記,【清】張大昌撰《龍興祥符戒壇寺志》卷八僧伽列傳有《靈隱堅道守直禪師傳》。
堅道守真禪師(700~770),亦稱”守直律師”,唐代”錢塘(現杭州主城區)人,俗姓范,齊信安太守瑝的第八代孫,字堅道,從蘇州支硎山支硎寺圓大師受具足戒“,法號“守真”(《宋高僧傳》等記為“守直”)。后“尋禮天下二百餘郡”,於公元730年之前入湖北荊州玉泉寺,“普寂大師傳楞伽心印”,為中華禪宗八世。
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移住大林寺。又至長安,至善無畏三藏“受菩薩戒香”。又入五台山,轉《華嚴經》三百遍。
塔銘
“五年三月,寓於龍興凈土院”,即大曆五年(公元770年)三月移住杭州龍興寺(現存杭州龍興寺遺址)。大曆五年(公元770年)三月二十九日,守真禪師終老於龍興寺,享年71歲。
堅道守真禪師在杭州龍興(現存杭州龍興寺遺址)圓寂后,其高徒【唐】皎然禪師為之撰《 唐杭州靈隱山天竺寺故大和尚塔銘(並序)》。該《塔銘》貞元八年(公元792年)朝廷敕浙西觀察使、牒送京都集賢殿御書院和湖州刺史於頔徵集皎然禪師詩文集名《晝上人集》(又名《皎然集》、《杼山集》)中有收錄(此書在清代收錄於《四庫全書》)。宋代的《文淵英華》,清代的《全唐文》也收錄該《塔銘》文。
1、 “至荊府依真公,三年苦行”,即入古荊州玉泉寺惠真學天台宗(法華宗)法三年
守真大師參習天台宗(法華宗),入古屬荊州的玉泉寺(現宜昌當陽玉泉寺)從惠真學法華(天台)宗法三年之久。此事迹, 《(守真)塔銘》記載為:“后至荊府依真公,三年苦行”。《宋高僧傳》卷一四《守直傳》記載為:“后抵江陵,依真公,三年練行。”
守真大師為什麼入古荊州玉泉寺,並師從惠真苦行三年呢?
上述問題,皎然為守真大師撰寫的《唐杭州靈隱山天竺寺故大和尚 塔銘》、《宋高僧傳》卷一四《守直傳》等均無記載。不過,我們可以換個角度,考察玉泉寺的背景、惠真的生平、惠真的門徒(即守真的師兄弟們)來做個探究。
唐荊州玉泉寺,即現宜昌市當陽玉泉寺,位於現湖北省當陽(唐屬荊州)城西南12公里玉泉寺村玉泉山東麓,東漢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普凈禪師創建,智者大師(538-597)建為天台祖庭之一,神秀禪師建為禪宗北宗祖庭。東漢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普凈禪師遊歷天下名山時,見玉泉山山清水秀,使在山麓結茅為庵。南朝時敕建覆船山寺(唐玉泉寺前身)。隋文帝敕建“玉泉寺”,天台宗實際創始人智者大師住持。荊州玉泉寺建築宏偉,人文薈萃,與浙江天台的國清寺、江蘇南京的棲霞寺、山東長清的靈岩寺並稱“天下叢林四絕”。在18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文人墨客如李白、孟浩然、元稹等留下讚美玉泉寺的優秀詩篇500餘首。當陽玉泉寺,在天台宗(法華宗)、律宗、禪宗北宗、密宗等傳播過程中有著
玉泉寺為天台宗(法華宗)祖庭之一。天台宗實際創立人智顗(yǐ,538-597),俗稱“智者大師”,俗姓陳,字德安,南朝~隋代荊州華容(今湖北公安縣)人,在陳代光大元年(567)至陳都金陵(今南京)瓦宮寺,開講《法華經》(全稱《妙法蓮華經》),樹立新的宗義,判釋經教,奠定了天台宗(法華宗)之基礎。陳太建七年(575)智顗轉入“臨海郡始豐縣”(現台州市天台縣)天台山 “佛隴銀地”建庵開山;陳太建十年(578年),陳宣帝為智顗創建之“佛隴銀地”庵敕名“修禪寺”,由吏部尚書毛喜題篆匾額送安寺門。智顗此次在天台山傳法,歷十年,開創了天台宗(法華宗)。陳至德三年(585)三月,智顗再回到金陵傳法,為陳少主於太極殿講《大智度論》、《仁王般若經》經等。陳亡,智顗上廬山隱修;隋開皇十一年(591),受揚州總管晉王楊廣(即後來的隋煬帝)之請到揚州為之授菩薩戒,受封“智者”的稱號。隋開皇十二年(592),智者大師回至故鄉荊州,並擴建當陽(唐屬荊州、現屬宜昌)覆船山寺,隋文帝聞知,即為新建寺院敕賜寺額“玉泉寺”。在 此後的兩年時間裡,智者大師於玉泉寺完成《法華玄義》和《摩訶止觀》的講述,它們與此前完成的《法華文句》合稱“天台三大部”,並還收了許多弟子。智者大師在荊州的弘法活動,建立了“天台宗玉泉系”,又稱“荊南正法”,對天台宗的發展意義重大。天台宗玉泉寺系,在 智者大師(538-597)后的傳承世係為灌頂(561-632)、道素(?-?)、宏景(634-712又名弘景)、惠真(673-751)。
釋灌頂(561~632),亦稱慈雲灌頂,隋、唐時僧人,天台宗五祖。俗姓吳,字法雲。原籍常州義興(今江蘇宜興),后遷臨海章安(今屬浙江),故又稱章安大師、章安尊者。7歲從慧拯出家,20歲受具足戒。南朝陳後主 至德元年(583)到天台山修禪寺師從智顗,侍左右,直至智顗去世。智顗的天台三大部(《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訶止觀》)均由灌頂記錄整理成書。智顗思想,多經他傳播才得以流傳。灌頂承繼天台宗法系,接掌國清、玉泉兩大叢林,並鞏固了天台教團的組織。灌頂自身思想著作,有隋大業十年(公元614年)開著的《涅盤玄義》、《涅盤經疏》,歷經五年才告完成。除了上述著作外,灌頂編著有天台宗史書《國清百錄》(《大正藏》第四十六冊有收錄)和《智者大師別傳》(《大正藏》第五十冊有收錄),以及天台宗教義《天台八教大意》、《觀心論疏》等。灌頂的弟子,有智威等。灌頂的詳細生平,可研讀《大般涅盤經玄義》卷下之自述經歷,輔之以《國清百錄》等史料,及道宣《續高僧傳》。
守真大師在玉泉寺的師傅是“惠真”(673-751),師從“惠真”三年。此事迹,皎然撰《(守真)塔銘》的記載為:“至荊府依真公,三年苦行”。荊府,指荊州大都督府。 “真公”,即僧惠真(673-751),號蘭若和尚,俗姓張,南陽人,坊州刺史張大禮之子,師承法華(天台)宗玉泉系僧恆景。文學家李華為惠真所撰《荊州南泉大雲寺故蘭若和尚碑》記載:“和尚諱惠真,南陽冠族張氏也。父大禮,銀青光祿大夫坊州刺史,靈降左闕,慶延仁宗。太夫人陳氏,誦《法華經》,屢有祥應。既誕和尚,體益康寧,而衾褥彌潔。每啼,聞誦經,則止而聽之。六歲發言,輒諧經義。七歲誦書,日記萬言,默誦《法華經·安樂行品》,因舍儒學,專精大乘。年十三剃度,隸西京開業寺,事高僧滿意... 手績成部,名曰《毗尼孤濟蘊》... 撰《菩提心記》,示心初因,開佛知見.... 當陽宏景禪師,國都教宗,帝室尊奉,欲以上法靈鏡,歸之和尚。表請京輔大德一十四人,同住南泉,以和尚為首。”。“升堂入室者則必親授”。支持佛家各宗并行不悖,殊途同歸,碑記載:“或問:南北教門,豈無差別?對曰:家家門外有長安道。”751年二月八日,“天寶十年既望,北首右脅卧,入禪定,中夜而滅,享齡七十九,經夏六十。”唐代名臣、文學家李華為之撰《荊州南泉大雲寺故蘭若和尚碑》(《全唐文》卷三一九有收錄)。
此外,守真或還受教於同門師兄弟們——惠真嫡傳弟子正知、法璨、僧一行(683~727)、彌陀承遠(712-802)等。李華《蘭若和尚碑》載:“弟子正知、法璨等..正知闍(shé)梨持和尚心印,法璨闍梨轉和尚義輪”(“闍梨”義為和尚)。《玉泉寺志》(卷二)亦記載:“正知、法璨二師,皆受業於惠真法師,行解兼優,名稱普聞。正知法師專演禪法,法璨法師兼弘解儀。玉泉禪、教兩宗并行於世,皆二師之力”。此外,原屬北宗禪系普寂門下的一行禪師(683~727年)也曾從惠真修習律學。李華《蘭若和尚碑》記載:“一行禪師服勤規訓,聰明辨達,首出當時。既奉詔徵,泣辭和尚,而自咎曰:‘弟子於和尚法中,痛無少分。’後與無畏譯《毗盧經》,義有不安,日以求正,決於一言,聞者洗心。每謂以法授人,不宜容易,從人受法,鮮克有終。”據《宋高僧傳》卷五記載,一行在“禮寂為師,出家剃染”后,得師許可,四處求學,“因往當陽,值僧真,纂成《律藏序》,深答毗尼”。惠真還有一個著名的弟子彌陀承遠(712-802),柳宗元、呂溫皆為其撰碑,亦一時之選,其下傳五會法師法照,法照至代宗時為國師,影響頗著。
通過上面對玉泉寺的背景、守真的師傅——惠真的生平、守真的師兄弟們(即惠真的其它門徒)的探究,可以看到,守真大師能從玉泉寺取得多種佛法:1、從惠真學習法華(天台)宗法;2、從惠真學習律學。另外,基於玉泉寺,惠真還有機緣轉入禪宗北宗神秀法嗣普寂禪師處修習禪宗;與其師兄“僧一行”習密宗,並為他後來“至無畏三藏受菩薩戒香”提供機緣。第1項目項前文已。接下來,再就后三項做探究。
2、守真大師對律宗的傳播
守真大師(守直律師)對律宗的傳播也有很大貢獻。此事迹, 《(守真)塔銘》記載:“講《起信宗論》三十餘遍,《南山律鈔》四十遍,平等一兩,小大雙機。”所以,贊寧編《宋高僧傳》時,就將《唐杭州天竺山靈隱寺 守直傳》置於“卷十四明律第四卷之一”。【清】孫治撰 《靈隱寺志》,在卷三《住持禪祖》內,也按“堅道守直律師”闡述。迄今,靈隱寺官網上,《靈隱寺歷史上的律學高僧》一文也以守真大師開篇。
守真大師(守直律師)修習律學,源於其在古荊州玉泉寺(現宜昌當陽)師承惠真三年,主修法華(天台)宗法時,也繼承天台宗玉泉系“數宗並弘”之特點,亦從惠真兼修律學。
法華宗(天台宗)玉泉系的特點是“數宗並弘”,法、律、禪等並傳。釋恆景天台學(法華學)與南山律學並傳,到惠真時以律為“立宗之本”。呂澂先生在《中國佛學源流略講》中談到灌頂之後的天台宗發展狀況時,說:“只有灌頂門下恆景(律師,兼學天台)的弟子鑒真....”,認為恆景已主律學而兼天台。所以,守真大師的律學,出於其師惠真,源於其師公恆景。
守真大師的律學成就之一,是“度人無數”。其代表,是培育出了律宗“三清”。其中,最著名的是湖州吳興皎然律師。【清】孫治撰《靈隱寺志》,在卷三《住持禪祖》內,也記為“皎然清晝律師”。靈隱寺官網《靈隱寺歷史上的律學高僧》一文,次敘“皎然清晝律師”。貞元八年(公元792年),朝廷敕浙西觀察使、牒送京都集賢殿御書院和湖州刺史於頔征其文集,得詩筆五百四十六首,分為十卷,名《晝上人集》(又名《皎然集》、《杼山集》),納於延閣書府。皎然禪師是禪宗南宗、北宗、牛頭宗之融通禪師,曾作《能秀二祖義門贊》詩:“二公之心,如月如日。四方無雲,當空而出。三乘同軌,萬法斯一。南北分宗,亦言之失。”作有《唐鶴林和尚法門義贊》等與禪宗牛頭宗有關詩文。陸羽《茶經》之《八之出》中記載:“錢塘生天竺、靈隱二寺”,還把杭州“天 竺、靈隱二寺”所產的茶定為當時全國名茶之一,因此 守真大師住靈隱寺時已有種茶、飲茶之習俗。守真大師是皎然禪師之戒師,皎然是唐代著名的禪茶詩僧,是中國禪茶祖師和中國茶道祖師,因此守真大師可以說是中國禪茶之先祖。
此外,按《塔銘》,守真大師還有“顯明弟子蘇州辨秀,湖州惠普、道庄,越州清江、清源,杭州擇鄰、神偃,常州道進”等。
越州清江律師,以律學和詩歌文名。清江律師即皎然為守真大師撰寫的《唐杭州靈隱山天竺寺故大和尚塔銘》記載之“顯明弟子蘇州辨秀,湖州惠普、道庄,越州清江、清源,杭州擇鄰、神偃,常州道進”等中的“越州清江”,為著名詩僧,幼出家,代宗大曆初至杭州師從守真。歸越州開元寺后,又從曇一學《四分律》。大曆八年(773)至南陽從慧忠習禪觀。大曆、貞元間以能詩聞名於江南,與詩人皎然齊名,與當時詩人交往頻繁。晚年住襄州辨覺寺,約卒於憲宗元和間。其詩多送別贈答及行旅抒懷之作。贊寧《宋高僧傳》卷十五有為“明律第四卷之二”有《唐襄州辯覺寺清江傳》,《全唐詩》存詩1卷。
3、守真大師又從普寂禪師,為中國禪宗八世、杭城禪宗始祖、中國禪茶先祖
《(守真)塔銘》記載,守真又獲“普寂大師傳楞伽心印”,為什麼呢?這個問題,可以從玉泉寺、普寂的師傅——禪宗北宗始祖神秀、普寂本人的生平等得到答案。
當陽玉泉寺,除了是“天台宗玉泉系祖庭”,也是“禪宗北宗祖庭”,大唐國師禪宗北宗神秀(606~706)的道場。神秀禪師從蘄州黃梅縣東山禪寺(現稱“五祖寺”)出來后再玉泉寺創建了禪宗北宗,然後受武則天之請攜帶普寂等入京弘法,神秀在京都圓寂后被唐中宗兆允歸葬當陽玉泉寺,而普寂禪師
神秀禪師(606~706),與禪宗南宗慧能(638-713)同師出蘄州黃梅縣東山禪寺(現湖北省黃岡市黃梅縣五祖鎮五祖寺)中國禪宗五祖弘忍(602~675)。唐儀風年間(676—678),神秀自黃梅五祖來到玉泉寺,在玉泉寺東東的下院“度門寺”駐錫傳禪20餘年,朝野欽重。久視元年 (公元700年),武則天聞其功德,遂命天冠郎中張昌期前往玉泉請神秀赴京。大足元年 (公元701年),神秀應武則天皇帝之請到東京洛陽弘法,在俸內道場供養,受到特殊禮遇。武則天“屈萬乘之尊,親加跪禮迎接”,王公士庶皆望塵拜伏,時稱“兩京(長安、洛陽)法主、三帝(武則天、唐中宗、唐睿宗)國師”。神龍二年 (公元706年)二月二十八日午夜,神秀大師圓寂於洛陽天宮寺。三月二日,唐中宗賜謚號“大通禪師”,並根據神秀遺願,下詔歸葬神秀禪師與當陽玉泉寺東之下院度門寺楞伽峰。神秀傳禪法於普寂(651~739);普寂再傳禪於一行禪師(683~727年)、守真大師(700~770年)等。
守真大師的禪學恩師,為禪宗北宗始祖神秀(606~706)法嗣——普寂禪師(651~739),“姓馮氏,蒲州河東人...初聞神秀在荊州玉泉寺,寂乃往師事凡六年。神秀奇之。盡以其道授焉...”久視元年(700),因神秀被武則天遣使迎往洛陽,普寂跟隨入京。“中宗(683~684、705~710在位)聞秀高年,特下制令普寂代本師統其法眾”。神龍二年(706)神秀圓寂后,普寂順理成章就帶領僧眾。開元初,前往嵩州嵩陽寺闡揚禪法,立碑文表明禪宗法統。《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一·列傳第一百四十一·《方伎》記載:“開元十三年(725),敕普寂於都城居止。時王公士庶,競來禮謁。普寂嚴重少言,來者難見其和悅之容,遠近尤以此重之。二十七年(739),終於都城興唐寺(732年唐玄宗改罔極寺為“興唐寺”、現西安市碑林區炮房街 49 號名罔極寺),年八十九。時都城士庶曾謁者,皆制弟子之服。有制賜號為"大照禪師"。及葬,河南尹裴寬及其妻子,並衰麻列於門徒之次,士庶傾城哭送,閭里為之空焉。”“神秀,禪門之傑,雖有禪行,得帝王重之,而未嘗聚徒開堂傳法。至弟子普寂,始於都城傳教,二十餘年,人皆仰之。”守真在玉泉寺從惠真參習天台宗、律宗時,應該有從神秀和普寂在玉泉傳人中聽了解到禪宗北宗,並之後離開玉泉寺,前往京都師從普寂大師。
守真從普寂大師參習禪法的時間應該是不早於開元十七年(729),不遲於開元二十六年(738);地點是在長安或東都洛陽,不是當陽玉泉寺。第一,普寂大師久視元年(700)因其師傅神秀被武則天遣使迎往洛陽跟隨入京不在玉泉寺,故 守真師在京都從普寂,不是玉泉寺。第二,前文已論述守真大師受戒於蘇州支硎寺圓大師的時間,應為公元726年(唐玄宗開元十四年),此後守真在玉泉寺師從惠真三年,故守真在京都師從普寂在公元729年(唐玄宗開元十七年)之後。第三,守真在京都師從普寂,應不遲於普寂終於都城興唐寺的公元739年(開元二十七年)。第四,守真“至開元二十六年,有制舉高行,道俗請正名,隸大林寺”,即 不遲於開元二十六年(738)離開京都。
守真在普寂門下之師兄,有僧一行禪等。《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一·列傳第一百四十一·《方伎》記載: “武三思慕其學行,就請與結交,一行逃匿以避之。尋出家為僧,隱於嵩山,師事沙門普寂。睿宗(684~690、710~712在位)即位(710年),敕東都留守韋安石以禮征。一行固辭以疾,不應命。後步往荊州當陽山,依沙門悟真以習梵律。開元五年,玄宗令其族叔禮部郎中洽齎敕書就荊州強起之。一行至京,置於光太殿,數就之,訪以安國撫人之道,言皆切直,無有所隱。開元十年,永穆公主出降,敕有司優厚發遣,依太平公主故事。一行以為高宗末年,唯有一女,所以特加其禮。又太平驕僣,竟以得罪,不應引以為例。上納其言,遽追敕不行,但依常禮。其諫諍皆此類也。一行尤明著述,撰《大衍論》三卷,《攝調伏藏》十卷,《天一太一經》及《太一局遁甲經》、《釋氏系錄》各一卷。時《麟德歷經》推步漸疏,敕一行考前代諸家曆法,改撰新曆,又令率府長史梁令瓚等與工人創造黃道游儀,以考七曜行度,互相證明。於是一行推《周易》大衍之數,立衍以應之,改撰《開元大衍曆經》。至十五年卒,年四十五,賜謚曰‘大慧禪師’。”
所以,守真大師在玉泉寺修習天台宗、律宗佛法后,又前往京都,在普寂門下學習禪宗北宗,獲“普寂大師傳楞伽心印”。
大曆二年(公元767年),守真大師移住天竺靈隱寺,守真大師的《塔銘》記載:“后移籍天竺,住靈隱峰,時大曆二年”,【宋】贊寧《宋高僧傳》卷十四之《唐杭州天竺山靈隱寺守直傳》、【清】孫治《靈隱寺志》等也有記載。筆者研讀杭城佛教文獻,常關注禪宗在杭州傳播之路徑。目前所見,守真大師(700~770)為杭城禪宗之最早者,比徑山法欽禪師建中初(780年前後)移住杭州龍興寺早十餘年,應為杭城禪宗之始祖。
另外,守真大師的高徒湖州吳興皎然律師,禪學功夫深厚,也有人稱之為皎然禪師,為中華茶道始祖、禪茶始祖,與其摯友茶聖陸羽(《茶經》作者)共同奠基中國茶文化。
4、守真大師從善無畏三藏學密宗,受菩薩戒香,為杭州密宗始祖
守真大師傳習法華(天台)宗、律宗、禪宗外,還傳習了密宗,師從著名的中國密宗祖師——善無畏。此事迹, 《(守真)塔銘》的記載為:“至無畏三藏受菩薩戒香”。
守真大師為什麼又師從於中國密宗祖師、“開元三大士”之首的 善無畏呢?
一方面,守真大師在當陽玉泉寺從惠真修習天台宗時,天台宗之本經《法華經》第二十六品“陀羅尼品”,即為密宗思想。另一方面,守真在普寂門下的 師兄僧一行亦修行密宗,曾助“密宗開元三大士”之善無畏譯《大日經》,並於元十二年(724)寫成《大日經疏》。
善無畏(公元637~735),是中印度摩伽陀國高僧,甘露王的後裔,十歲就統領軍隊,十三歲繼承焉荼國王位,施行仁政,深得軍民愛戴。后因諸兄嫉妒其能而引起內亂。善無畏勇猛鎮暴,但仍大赦其兄,並讓出王位。因感悟世間無常,乃毅然出家學佛。後於唐玄宗開元四年(公元716年)到長安,唐玄宗親自接見。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善無畏隨駕入東京洛陽,奉詔於福先寺(原址在明代被洛水沖毀后北移為現洛陽市城東的“大福先寺”)譯出《大日經》。善無畏於開元二十年上表奏請返回印度,但未得准許。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十一月七日在洛陽福先寺示寂,世壽九十九,法臘八十,塔於龍門西山,今洛陽廣化寺址,原名善 無畏祖師塔院。唐肅宗干元元年(758年),郭子儀(唐代軍事家、757年平定安史之亂——收復西京長安、東都洛陽)奏請改善無畏三藏塔院為廣化寺,“弟子前左補闕趙郡李華”撰《大唐東都大聖善寺故中天竺國善無畏三藏和尚碑銘並序》,恆府長慶寺沙門戒成書,當寺沙門恆秀篆額,於塔院側建碑。善無畏三藏為中國密宗祖師,唐代密宗胎藏界的傳入者,與金剛智、不空合稱開元三大士。
我們再看下守真師從善無畏時的師兄弟們——即善無畏的其他付法弟子。善無畏的入門弟子,主要有一行、寶思、明畏、玄超、義林、智嚴、喜無畏、不可思議(新羅僧)、道慈(日僧)等。 《無畏三藏和尚碑銘》關於其弟子一行記載:“法侶高標,惟尊奉長老寶思,其餘皆接以門人之禮。禪師一行者,定慧之餘,術窮天地,有所未達,咨而後行。”公於寶思、明畏二弟子記載:“弟子寶思禪師,戶部尚書榮陽鄭公善果曾孫也;明畏禪師,琅琊王氏;並高族上才,超然自覺,自心言為樂說之辨,妙用即禪那之宗。入和尚之室,惟茲二人”。
關於守真大師參禮密宗“開元三大士”之善無畏三藏的時間,應遲於唐玄宗開元四年(公元716年)善無畏從天竺到達長安,早於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十一月七日在洛陽福先寺圓寂。具體時間、地點,還有待考察。不過, 《(守真)塔銘》明確記載守真“至無畏三藏受菩薩戒香”,守真大師從無畏三藏參學密宗,並受菩薩戒香,這兩點是確鑿的。
大曆二年(公元767年),守真大師“移籍天竺,住靈隱峰”,入杭州傳法。大曆五年(公元770年)移住於杭州龍興寺,並終老於杭州龍興寺,乃至塔於龍興寺。守真大師為密宗在杭州的傳播做出了重大貢獻,為杭州密宗之先祖。杭州龍興寺舊址內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龍興寺唐經幢,其經文為《佛頂尊勝陀羅尼經》,為佛教密宗之經文。守真大師修習密宗,“至無畏三藏受菩薩戒香”,並於晚年終老於杭州龍興寺,為後來開成二年(公元837年)刻立龍興寺“佛頂陀羅尼經幢”奠定了教義基礎。
5、守真大師對華嚴宗的傳播
守真大師對華嚴宗的傳播也有貢獻。皎然為守真大師撰寫的《唐杭州靈隱山天竺寺故大和尚 塔銘》記載:“...乃發殊願,誦持《華嚴》。遂於中宵夢神人施珠一顆,及覺惘然,如珠在握。是歲入五台山,轉《華嚴經》三百遍,追宿心也。”
守真大師晚年移住杭州靈隱寺、龍興寺,應有弘傳《華嚴經》,為龍興寺僧南操、靈隱寺僧道峰在杭州龍興寺講《華嚴經》奠定基礎,曾任杭州刺史的白居易為杭州龍興寺撰《華嚴經社石記》;以及北宋“華嚴中興教主”曲水凈源入住杭州龍興寺,高麗國王子——僧義僧遠涉重洋入龍興寺凈源門下修行近半年。
總而言之,守真大師為天台宗、禪宗、律宗、密宗、華嚴宗等數宗並弘的大師。
1、師承:
(1)從蘇州支硎寺圓大師受具足戒;
(2)從玉泉寺惠真三載系天台宗、律宗;
(3)從中國密宗始祖——無畏三藏系密宗,受菩薩戒香;
(4)從普寂大師(禪宗北宗神秀法嗣),習禪宗。
2、高徒:
(1)皎然(字清晝)之身戒,亦忝門人。幸參四子之科,獨許一時之學
(2)其他顯明弟子,有蘇州辨秀,湖州惠普、道庄,越州清江、清源,杭州擇鄰、神偃,常州道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