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城燕麥
吉林白城市特產
白城位於北緯45度,地處松嫩平原與科爾沁草原交會地帶,光照充足(2919小時/年)、晝夜溫差大(可達13—14℃)、種植時間長(最長可達159天)、水質好(地表、地下水均達到國家環境質量標準三類標準值)、土地弱鹼性(PH8.1—8.3)。由於適宜的地理條件、獨特的氣候條件、優良的生態條件,孕育出高品質的“白城燕麥”:蛋白質含量高,佔17.5%;可溶性膳食纖維(β-葡聚糖)含量高,佔5.5%;脂肪含量高,佔7.5%;籽粒大、種皮薄、腹溝淺、表面光潔,著殼率低,易蒸煮熟化。“白城燕麥”內在品質、外觀特性,都明顯優於國內其他種植區,因為品質優良被評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是中國第一個得到地理標誌保護的燕麥產品。
2006年10月26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白城燕麥”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燕麥為禾本科植物,是一種低糖、高營養、高能食品。白城燕麥具有早熟、優質、耐寒、耐旱、耐鹽鹼等特性,對土壤的適應性很強,能自播繁衍。
白城燕麥
白城燕麥與國內同類產品對比,其蛋白質含量>16.5%,而國內其他地區所產的燕麥蛋白質含量一般為13.6%—16.7%;白城燕麥脂肪含量為5.0%左右(一般食用型燕麥脂肪含量在5%左右為宜),而國內其他地區所產燕麥脂肪含量為5.5%—7.6%。特別是白城燕麥膳食纖維含量較高,達5.26%—5.64%,而國內其他地區所產燕麥膳食纖維含量最高僅達5%。膳食纖維能促進腸胃蠕動,利於排便,熱量低,升糖指數低,降脂降糖,是優質補品,從燕麥中提取的功能因子也被廣泛的應用在醫藥、食品添加劑和化妝品等領域中。
綜合分析,燕麥中含有以下功能保健成分:
燕麥中特有的“β—葡聚糖”具有降低膽固醇、平穩血糖的功效。20世紀60年代以來,全世界有1000多份研究報告,詳細論述了具有多種生理活性功能的天然多糖“β—葡聚糖”在調節人體血脂、血糖、軟化血管、預防高血壓、提高肌體免疫力、降低心血管發病率等方面有保健功能。燕麥亞糊粉層細胞壁構成材料中的“β—葡聚糖”含量明顯高於其他穀類食物。因此,燕麥是公認的降低血脂的功效型食品。
膳食纖維
燕麥中多孔的可溶性纖維能降低人體血液中總膽固醇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含量,增加膽汁酸的排泄,減輕心臟病及各種血管疾病的危險;燕麥中所含的複合碳水化合物與“β—葡聚糖”在人體消化過程中能有效控制血糖濃度,平緩飯後血糖上升,具有防治糖尿病的功效;燕麥膳食纖維中的水溶性纖膳食維,可以改善消化功能,促進胃及腸道蠕動,潤腸通便將人肌體內積存的毒素、廢物等有害物質及時排出體外,改善便秘,減少疾病。
多種酶類
脂肪
燕麥,自古享有“食療兼備”的美譽。中國古籍中記載:燕麥性平,味甘,歸肝、脾、胃經,能益脾、養心、斂汗、潤腸、通便。漢代古書中記載:燕麥可用於產婦催乳及嬰兒營養不良、老年人年老體弱等病症。據考古學家考察:古代埃及后妃們用燕麥來洗浴,能常葆青春。
現代醫學界也對燕麥的醫藥功能進行了廣泛的臨床試驗,結果表明經常食用燕麥,對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都有明顯療效。
白城燕麥
白城燕麥品種
白城燕麥大粒型品種千粒重為23.7—30克;小粒型品種千粒重為14.2克左右,是適合燕麥米加工的理想新品種。白城燕麥具有早熟和優質特點,生育期76—83天。品質優良,籽粒蛋白質含量16.58—18.96%。脂肪含量為5.31—6.0%,一般食用型品種脂肪含量在5%左右為宜。
國內燕麥品種
國內同類型燕麥品種千粒重為22.3—24.8克。生育期相對較晚,為88—90天。蛋白質含量為13.6—16.7%,脂肪含量為5.5—7.6%。國內其他地區還沒有千粒重為15克左右,適合燕麥米加工的小粒型新品種。
白燕1號
春性,幼苗直立,深綠色,分櫱力較強,株高103.2厘米,莖稈較強,穗長13.4厘米,側散穗,小穗串鈴形,穎殼白色,主穗小穗數27.2個,主穗粒數73.6個,主穗粒重1.4克。籽粒短橢圓形,淺黃色,屬於小粒型品種,千粒重14.2克,容重704.2克/升。子粒蛋白質含量為18.17%,脂肪含量為5.31%;灌漿期全株蛋白質含量11.39%,粗纖維含量26.42%;收穫后干秸桿蛋白質含量4.67%,粗纖維含量34.88%。出苗至成熟83天左右。
春性,幼苗直立,深綠色,分櫱力較強,株高99.5厘米,穗長19.0厘米,側散穗,小穗串鈴形,穎殼黃色,主穗小穗數10.5個,主穗粒數39.3個,主穗粒重1.11克,活稈成熟。籽粒性狀:籽粒橢圓形,淺黃色,表面光潔,千粒重30.0克,容重706.0克/升。籽粒蛋白質含量為16.58%,脂肪含量為5.61%;灌漿期全株蛋白質含量12.11%,粗纖維含量27.40%;收穫后干秸桿蛋白質含量5.12%,粗纖維含量34.95%。出苗至成熟81天左右。
白燕3號
春性,幼苗直立,深綠色,株高80.6厘米,莖稈較強,穗長15.0厘米,側散穗,小穗串鈴形,穎殼白色,主穗小穗數25.8個,主穗粒數67.5個,主穗粒重1.21克。籽粒橢圓形,淺黃色,表面光潔,千粒重23.7克,容重688.0克/升。籽粒蛋白質含量為18.17%,脂肪含量為5.40%;灌漿期全株蛋白質含量11.47%,粗纖維含量25.47%;收穫后干秸桿蛋白質含量4.18%,粗纖維含量35.56%。出苗至成熟76天左右。
白燕4號
春性,幼苗直立,深綠色,分櫱力較強,株高107.0厘米,穗長19.8厘米,側散穗,小穗串鈴形,穎殼白色,主穗小穗數22.3個,粒數40.5個,主穗粒重1.05克。籽粒紡錘形,淺黃色,表面光潔無絨毛,外觀性狀極佳,千粒重27.5克,容重684.2克/升。籽粒蛋白質含量為18.34%,脂肪含量為5.52%;灌漿期全株蛋白質含量11.82%,粗纖維含量27.40%;收穫后干秸桿蛋白質含量4.21%,粗纖維含量36.14%。出苗至成熟83天左右。
白燕5號
白城燕麥
白城市位於吉林省西部地區,北部、西北部和西南部與內蒙古自治區接界,處于吉林、黑龍江和內蒙古三省交界處。東西寬211千米,南北長230千米,總面積25767平方千米。地形總趨勢是西北部為略高的低山、丘陵,向東南次第減緩為慢崗、沙壠,中部、東部是較低洼的平原。海拔130—660米。轄洮北區、洮南市、鎮賚縣、通榆縣、大安市5個縣(市、區);是松遼平原和科爾沁草原的交匯處,全市有耕地74萬公頃,草原面積為59萬公頃。自然條件適合燕麥生長。
在吉林省西部白城地區,土壤肥力中等,主要土壤為風沙土、淡黑鈣土、礫石底黑土。土壤有機質含量在1.28%—3.42%,全氮含量0.12%—0.22%,全磷含量0.07%—0.20%,全鉀含量1.4%—2.5%,土壤pH值7.0—8.8。這些土壤條件對燕麥生長有利。
白城市屬於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其主要特點是:春季乾旱多大風,風向多為西南,平均風速4—5米/秒,最高時達24米/秒,大於8級風日數平均35.4天,大風多集中在4—5月份,此時正是農田裸露的季節。夏季溫熱雨量集中;秋季晝夜溫差大;冬季漫長而寒冷;四季分明。全市年平均氣溫為5.2℃,無霜期為130—160天。全市降水量在390毫米—410毫米之間,屬於半乾旱特殊生態區。全市年平均日照時數2884.9小時。能滿足燕麥生長需要,尤其是燕麥收穫后,還可以複種一茬優質燕麥飼草;另外,在當地還可以成功實現一年兩季雙熟燕麥生產,這在北緯45度左右地區是一個成功的實踐,具有非常重要意義。
白城市每年清明節前後(3月下旬至4月5日),晝夜溫差較大,天氣冷暖交替無常,其他作物無法播種,由於燕麥是一種耐低溫、耐寒的作物,完全可以適應這樣的環境。白城市年平均日照時數2884.9小時,光照充足,為燕麥生長以及干物質積累提供了富足的能量基礎。特別是白城四季晝夜溫差明顯已經成為當地的主要氣候特點,而晝夜溫差明顯的氣候條件是燕麥澱粉、可溶性纖維素積累以及糖類碳水化合物向飽和脂肪酸、不飽和脂肪酸轉化的最有利條件。此外,燕麥中蛋白質的積累與風旱的自然條件有直接的關係,拔節期和臘熟期土壤水分不足,將非常有助於燕麥子實中蛋白質含量的提高,白城市屬半乾旱生態區,在不灌溉的情況下,土壤含水量基本保持在15%以下,如果通過合理的灌溉和施用氮肥,控制土壤水分,在不造成減產的情況下,可以有效的提高燕麥子實中蛋白質的含量。這也是白城燕麥的千粒重、蛋白質等項指標優於其他地區燕麥品質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白城市有充足的地下水資源,地下水位較高,而且沒有污染,為燕麥的正常生長提供了優質的水資源和良好的灌溉條件。所以,白城燕麥在當地有著獨特的地域優勢和區位優勢。
白城市以農業和畜牧業為主,由於農業自然條件較差,生態環境脆弱,使這一地區的燕麥等特色作物在農牧業生產中佔有重要地位。按照當地的地理環境、資源條件和氣候特點,針對白城市土壤風化、沙化、鹼化、退化的實際情況,吉林省白城市農業科學院(吉林省燕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經過多年試驗研究,選育出了7個適於白城市種植的燕麥新品種,進行了大面積的推廣,在白城的特殊生態環境下表現出耐旱、耐瘠、穩產、高產、優質等的優良特性。用白城燕麥新品種生產的加工原料,品質優良,加工性能良好,特別是小粒型燕麥新品種,生產的燕麥米適口性非常好,可以與大米同時蒸煮,同步煮熟,方便快捷,市場潛力巨大。另外,結合當地的氣候條件和生產實際情況,白城燕麥還可採用雙季栽培、麥后複種,達到糧食增產目的和解決飼草飼料不足等問題。白城燕麥已經成為當地農區牧業(以農促牧)、牧區農業(以牧養農),實現農牧互促、協調發展的有效作物。
白城地理
中國是裸燕麥的原產地之一,古書中對燕麥早有記載。在《爾雅·釋草》中名為“蘥”(讀yuè),《史記·司馬相如傳》中稱“簛”(讀si),《唐本草》中謂之“雀麥”。《本草綱目》說:“燕麥多為野生,因燕雀所食,故名”。此外,《救荒本草》和《農政全書》等古籍中,都有記述。唐代劉夢得有“菟葵燕麥,動搖春風”之句,說明燕麥在中國栽培利用歷史悠久,且各地皆有分佈,特別是東北、華北、青藏高原和內蒙古一帶牧區或半牧區栽培較多。東北地區、華北的長城內外和陝南秦巴山區高寒地帶,由於氣候涼爽,自古就廣泛種植燕麥。
在中國古代,對燕麥的利用歷史也較早。而且不僅作為牲畜飼用的飼草,而是作為可食用的食品和作為一種藥物,《陝西通志》即有燕麥“炒食佳”的記述,燕麥不僅營養豐富,而且醫用價值也很高。對諸如動脈硬化、冠心病、高血壓等老年性疾病及糖尿病、脂肪肝等症,食用燕麥食品均有預防和輔助療效。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說:“燕麥性味甘,平,無毒,有潤腸、通便作用,治難產等症”。漢古籍中記載燕麥可用於產婦催乳、治療嬰兒營養不良和老人體衰等症。中醫認為,燕麥味甘性平,能治虛汗。
吉林西部白城地區浩瀚無比,許多游牧民族在這裡發展壯大,成為一方霸主。滿清入關以後,為了鞏固政權,防止異族強大,將居住在此地區的大多數居民逐離出去,並封為內蒙古哲里木盟科爾沁右翼旗札薩克郡王領地。當時這裡人跡稀少,自然資源得到了充分的保護。燕麥作為本地的優質草種,在這裡也得到了繁衍生息,以有多個野燕麥原生種保存下來,成為寶貴的種質資源。
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札薩克自招外旗蒙戶,放荒洮兒河夾心荒地4.2萬多垧。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東北蒙地全面開禁,清政府設局丈放,盛京將軍曾祺督辦科爾沁右翼三旗荒務。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清政府與札薩克郡王達成協議,蒙荒局遷到此地。隨著清末屯兵戍邊的政策的實施,在白城市的地域內大面積開荒種田,人口日益增加,農牧業生產規模日益擴大。燕麥也由自然繁殖開始向規模化人工種植過渡。據《靖安。鄉土志》記載:“拓民墾荒,多植黍谷。亦有新墾者,植雀麥,麥實杵面可食,秸飼畜。”可見,百年前的白城農民就對燕麥的生長特性有了許多的了解,並進行有規模的種植與利用。
因白城土地肥沃,墾荒的人口大量湧入,越來越多,逐步造成了對土地的過度墾荒、超載放牧和掠奪性經營,土壤風化、沙化、鹼化、退化現象日益嚴重,到20世紀中葉,已不復見“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景象。然而,燕麥具有較強的耐旱、耐瘠、適應性強等特點,使其在這種脆弱的生態環境下能夠保存、延續並發展壯大,形成了具有獨特區域優勢的作物,是重要的糧、經、飼、葯多用作物,成為了吉林省西部地區生態農業及可持續發展一個新的亮點。
1998年以來,白城市和加拿大開展中加燕麥合作研究項目,培育出19個燕麥新品種,在燕麥新品種選育、栽培技術集成、燕麥產品研發、生物修復改良鹽鹼地等領域取得了顯著的科研成果。白燕1號至白燕10號燕麥系列品種能大量吸收土地中的鹽分,燕麥生長的地方,其周圍的雜草也長得非常好,對改善白城脆弱的生態環境具有重要作用。它不僅具有了很強的抗性(抗旱、抗風沙),而且產量更高,裸燕麥產量達到每公頃1500公斤,乾草產量每公頃10噸以上。以全國燕麥蕎麥產業體系首席科學家任長忠為帶頭人的燕麥科技創新團隊,為白城燕麥產業形成與發展提供了持續有力的科技支撐。
自2001年起,吉林省、白城市農發辦開始加大對白城燕麥產業化的扶持力度,先後在白城市青山鎮、洮兒河鎮的退化草原上建立了燕麥良種繁育與示範基地。2006年11月白城燕麥通過了國家審定,成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是中國第一個得到地理標誌保護的燕麥產品。
2016年,立足豐碩的燕麥科技研究成果和近20年廣泛的國際科技合作優勢,白城市謀劃了中加燕麥國際產業園項目,全力打造“東方燕麥之都”。
2008年,白城種植燕麥已擴展到7000多公頃,種植面積已延伸到內蒙古、黑龍江等地。
2010年,白城燕麥播種面積擴大到1.3萬公頃。
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連續四年,白城燕麥作為地方特色產品,進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進入人民大會堂。
2006年10月26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白城燕麥”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白城燕麥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以吉林省白城市人民政府《關於界定白城燕麥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的函》(白政發[2006]15號)提出的範圍為準,為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區、大安市、洮南市、鎮賚縣和通榆縣等5個縣、市、區現轄行政區域。
(一)品種
白燕號系列品種。
白城燕麥
選擇具備水澆條件,土壤肥力中等以上的地塊,要求地勢平整,集中連片,便於管理。
(三)栽培技術管理
1.整地:可秋翻整地,也可春翻整地。耕翻深度18至20厘米,翻后耙細、拖平。
2.施肥:
農家肥:結合秋翻或春翻整地,施入優質農家肥15至22.5平方米/公頃作為底肥。
3.播前灌水:在秋翻或春翻整地的基礎上,打畦、築埂,進行畦田灌水。
4.種子選擇:種子純度和凈度達到98%以上,發芽率85%以上。
5.播種:
(1)播前整地:播前灌水5至10天後,拖平畦埂,為播種做好準備。
(2)播種期:3月20日至4月5日。
(3)播種方式:機械播種行距為15至20厘米;剎瓣播種行距要求20厘米。
(4)播種量:按公式進行計算。
(5)播種深度:播後有噴灌條件的地塊,播種深度為3厘米。播后做畦的地塊,採用深種淺出的保苗措施,播種深度為5厘米。
(6)播后鎮壓:播種后及時進行鎮壓。
6.田間管理:嚴格執行“三灌水、一追肥”的田間管理措施。三灌水:在燕麥三葉期、五至六葉期(時間約在三葉期后15天左右)和開花期進行灌水。後期灌水可根據降雨情況,酌情增減灌水次數,防止土壤水分過大,造成燕麥倒伏。一追肥:結合三葉期灌水,追施尿素75至100千克/公頃。
7.收穫:
白城燕麥
(2)晾曬:脫粒后及時進行晾曬、清選,含水量降到12.5%以下,安全入庫。
(四)生產技術管理
在加工過程中,不改變白城燕麥的外觀特徵和內在成分。
加工工藝:原料→清選→去石→研磨→精選→定量→包裝→成品。
(五)質量特色
1.感官特色和蒸煮品質:
白城燕麥籽粒飽滿,腹溝較淺,種皮淺黃色,硬度適中,粒形為長卵圓形或卵圓形。蒸煮易熟化,不回生。
2.理化指標:
水分≤12.5%,蛋白質≥16.5%,β—葡聚糖(β—Glucan)≥5.0%,脂肪≥5%。
白城燕麥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吉林省白城市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由國家質檢總局公告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