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半島歷史
朝鮮半島歷史
朝鮮半島歷史是指朝鮮半島地區範圍內從朝鮮文明產生到現在的歷史,暨現今朝鮮和韓國領土範圍內的歷史。“朝鮮”一詞最早出現於中國古籍《山海經》。
朝鮮半島的歷史包括11個階段,分別是:史前時期、傳疑時期、“三國時期”、統一新羅時代、后三國時期、高麗時代、朝鮮王國、大韓帝國、日據時期、朝韓分治和現代。
朝鮮半島
“朝鮮”一詞在朝鮮的史書《三國遺事》被用來稱呼“古朝鮮”即檀君朝鮮(神話杜撰,產生於12世紀),“箕子朝鮮”、“衛滿朝鮮”。從周朝至漢朝的中國史書,“朝鮮”只是指朝鮮半島北部的地區,為中國郡縣下的地方政權,朝鮮半島南部則被稱為 三韓(即辰韓、馬韓、弁韓)。公元前194年燕人衛滿推翻箕子朝鮮准王,國號仍稱“朝鮮”,史稱衛滿朝鮮。西漢元封二年(前109年)漢武帝東征朝鮮,設立四郡,此後“朝鮮”一詞長期消失在中國典籍中。直到14世紀晚期明朝太祖朱元璋選中朝鮮為該國國號。韓國官方採用近代神話傳說檀君古朝鮮為朝鮮歷史開端。但也不否認孔子曾經提及的東方君子國箕子朝鮮。但實際上二者並無聯繫,僅僅因為朱元璋賞賜李成桂國號為朝鮮,不是一個民族,也沒有延續性(相差2400年!)。
公元4世紀以後,發源於吉林的中國少數民族高句麗在鴨綠江流域興起,兼并北部的各部落國家及漢四郡。在南部,百濟消滅了馬韓54國。辰韓也由12國合併為新羅。朝鮮半島形成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國鼎立時期,韓半島學者稱其“三國時代”。
公元7世紀新羅在唐朝的幫助下統一朝鮮半島大同江以南,史稱“統一新羅時代”。904年,新羅僧人金弓裔建立“泰封”。918年,泰封大將王建以弓裔行為不軌和濫用權力而推翻其統治,改國號為“高麗”。高麗王朝是個以佛教為國教的國家。高麗在朝鮮半島維持了近500年的歷史,直到1392年,高麗大將李成桂建立“朝鮮王朝”。1896年,中日甲午戰爭后,中日馬關條約中協定了清朝承認朝鮮自主,當時日本控制下的朝鮮宣布終止與清朝的冊封關係,日本扶持建立了臨時性、過渡性的大韓帝國傀儡政權。1910年“日韓合併”。不願被日本統治的大韓民國臨時政府於1919年4月13日在中國上海成立,並於1940年到達中國重慶,並與國民政府協商同意正式確定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在重慶辦公。
1945年2月,二戰結束后,根據雅爾塔會議的安排,朝鮮半島由美、蘇、英、中4國共同託管。此後朝鮮半島因蘇美勢力範圍被劃分為南北兩塊並分別建政,北部蘇聯勢力範圍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以及南部處於美國勢力範圍內的“大韓民國”。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因蘇聯等共產主義國家缺席,導致當時美國主導的聯合國安理會通過聯合國安理會84號決議,成立聯合國軍支援南韓。1953年,聯合國軍支援的南韓同蘇聯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支持的北朝鮮最終簽署停火協議,從此朝鮮半島沿三八線非軍事區劃分為兩個國家。
韓國江華支石墓
琵琶形銅劍
辰國也只見於中國古籍中的記載,辰國被認為是三韓(辰韓,馬韓,弁韓)的前身。而也有觀點認為辰國為韓半島南部受到箕子朝鮮影響的部落。目前人們對辰國的認識很少,典籍中對辰國的記載也很少。
箕子朝鮮是在公元前12世紀到前2世紀期間由箕子在朝鮮半島北部與當地原住民一起所創立的政權。根據《史記》記載,箕子朝鮮是商朝的遺臣紂王的叔父箕子建立。《尚書大傳》中也說周武王封箕子於朝鮮之地。
根據史記,燕國的將軍衛滿率移民進入朝鮮,並成為箕子朝鮮的宰相。於公元前194年在平壤一帶建立衛氏政權,推翻了箕子朝鮮的政權,稱“衛滿朝鮮”。公元前109年,漢武帝從海陸兩路進攻朝鮮,未成功,又從海陸兩路派來增援部隊,公元前108年夏,部分大臣叛變投降,朝鮮右渠王(衛滿的孫子)被殺,衛滿朝鮮滅亡。漢武帝在衛滿朝鮮領域內設置漢四郡。
公元前6,7世紀的石劍
根據正史《三國史記》,公元前18年,百濟在馬韓領地中建立,並逐步將馬韓取替。辰韓中的6個部落發展成新羅。弁韓被伽倻所吸收。伽倻後來又與新羅融合。
這一時期的主要特點是鐵器的廣泛生產和運用。由於鐵的應用,使得更加堅硬和銳利的武器與農業工具成為現實。這加快了政治上的統一和權力與財富的集中。
進入4世紀以後樂浪郡被高句麗吞併。同時南部的百濟、新羅利用中國勢力退出半島的時機發展自己的勢力。百濟完全消滅了馬韓54國。辰韓也由12國合併為新羅。在公元前後(《三國史記》記載在公元前一世紀中),朝鮮半島形成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國鼎立時期。史稱“朝鮮三國時期”。
韓半島學者所指的朝鮮半島三國時代與中國三國時代的不同,它不是由一個國家分裂而形成而是三國不同發展而形成的,最後也未統一到同一個國家。“三國時代”一詞存在爭議,高句麗歷史應該歸屬中國。
王氏高麗史學家新羅王室後裔金富軾在其《三國史記》中把中國東北的高句麗納入朝鮮史系列,製造了一個所謂的三國時代。但高句麗與百濟、新羅屬不同民族(百濟底層、新羅屬古韓族,不在中華民族範疇之內)、不同政權性質,高句麗並不因遷都平壤或因金富軾的《三國史記》就改變民族屬性,就改變政權性質———它仍屬中華民族範疇。《三國史記》著於1145年距離668年高句麗滅亡已經有近五百年的時間差距。在金富軾的《三國史記》中,無論是在該書的體例編排,還是內容的詳略程度上都可以了解到王氏高麗人是以新羅為正統的。
傳說高句麗建立者朱蒙的兩個兒子因繼承問題逃離王國到馬韓,大致在今首爾的位置建立了百濟王國。百濟吞併了馬韓部落,並在4世紀時達到鼎盛時期,統治了朝鮮半島西部的大部分地區。后受到高句麗擴張的進攻,都城被迫遷往熊津(今公州),后又再次遷往泗沘(今扶余郡)。
佛教在384年從高句麗傳入百濟,受到百濟歡迎,此後,百濟在傳播文化方面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將許多文化傳播至日本,包括漢字和佛教。660年百濟為新羅和唐朝的聯軍所滅。
476年的朝鮮三國
503年,王國正式更名新羅。6世紀中葉前,新羅吞併了伽倻。新羅最初是高句麗的盟友。隨著高句麗的南部擴張,新羅改與百濟聯盟。在從百濟搶到漢江流域后,新羅與唐朝聯盟。新羅和唐朝的聯軍征服了百濟和高句麗后,新羅又將唐朝的軍隊趕出了朝鮮半島,並最終統一了大同江以南的地區。
中國邊疆民族扶餘人在吉林南部興起建立高句麗,建國初始,國土位於今天的中國的境內,但隨著313年侵略樂浪郡並逐漸擴張,延伸至今朝鮮和韓國的部分地區。5世紀好太王和長壽王統治期間,高句麗進入鼎盛時期,之後的1個世紀里,仍然保持了在朝鮮半島強勢的實力,控制了朝鮮半島大部分地區及中國東北的遼東半島。高句麗屬於中國的封建割據政權,因此為了消滅高句麗,隋唐年間,中原正統王朝為了統一不斷與高句麗交戰,高句麗開始不斷陷落,668年為唐朝與新羅聯軍所滅。
668年,在唐朝與新羅在滅掉伽倻和百濟之後滅亡了高句麗,高句麗故土歸屬唐朝,新羅統一原先的三韓故地加上百濟。從此朝鮮半島進入統一新羅時代。隨著朝鮮主體史學和韓國媒體的大肆渲染,認為此段歷史為南北國時代,即南部為統一新羅,北部為渤海國。
新羅從百濟奪取到漢江流域后,疆域抵達黃海並於唐朝結為盟友。660年新羅和唐的聯軍攻滅百濟。668年攻克高句麗。滅亡高句麗后,唐朝試圖在朝鮮半島建立統治導致羅唐戰爭。新羅最終打退唐朝統一朝鮮半島大部分,定都慶州,史稱“統一新羅”。
9世紀末,各地農民起義,900年部隊將領甄萱稱王,建后百濟國,定都光州;903年起義的僧侶金弓裔稱王,於新羅北及西北建泰封國(先號摩震國),定都鐵原史稱后高句麗。后高句麗、后百濟和原新羅並稱為“朝鮮后三國時期”。918年後高句麗將軍王建發動政變,后統一后三國建立高麗王朝,新羅時代結束。
新羅金冠
九世紀中期,此類暴動頻繁發生,地方豪族多有舉兵,號稱將軍、城主等,脫離新羅統治。其中甄萱、北原的梁吉及其部下弓裔等為有力的勢力。甄萱是尚州出身的農民,在西南海建立軍功被升為將領。892年以完山(今全州)為根據地起兵,攻佔武珍州(今光州)獨立。后糾集周邊豪族以擴大勢力,900年自稱“后百濟王”,於朝鮮半島西南部建立“后百濟”。弓裔是新羅王族後裔,891年起兵反新羅,隨梁吉於江原道等地作戰。898年以松岳(開城)為都於北部建立了“后高句麗”,901年推翻梁吉自行稱王,建立獨自的年號與官制。后高句麗904年改國號為“摩震”,911年改為“泰封”。
如此形成新羅、后百濟、后高句麗三國鼎立的局面。松岳豪族出身的王建在弓裔麾下多建軍功,918年推翻弓裔,以開城為都建立“高麗”並稱王(太祖)。王建繼續合併地方豪族增加勢力,935年吞併新羅,936年攻滅后百濟,重新統一朝鮮半島。
918年,王建以弓裔行為不軌和濫用權力而推翻了他,並尋求和得到了地主和商人們的支持(此時地主和商人的政治和經濟勢力都已遠遠勝過新羅政府),自己稱王,改國號為“高麗”。王建立國后,採取了敵對后百濟,但與新羅友好的策略。935年合併新羅,936年吞併后百濟。統一朝鮮后三國后,王建封天子,遷都於自己的家鄉松岳,並改稱為開京(即今朝鮮開城)。統一后三國后,王建僅統治了7年他的兒子就繼位了。由於王建娶了新羅皇室的公主為妻,並維持了朝鮮半島貴族以前的勢力範圍,因此新羅貴族在王建去世后也沒有挑戰高麗統治朝鮮半島的合法性。
高麗契丹戰爭
高麗敬天寺石塔
高麗與女真關係
朝鮮半島東北部的一些女真部落曾為高麗的臣屬,向高麗朝貢。女真氏族首領接受高麗授予的武官官職有將軍、寧塞將軍、歸德將軍、柔遠將軍、懷化將軍等;文官管職有大相、大匡、元甫、正甫、大丞等。由於這些女真部落位於高麗東北部而稱為“東女真”或“東北女真”。
完顏部統一了女真后,女真變得強大開始向高麗挑釁並最終征伐高麗。由於近百年的和平,高麗那時沒有一支強大的軍隊。面對女真的征伐,高麗肅宗下令讓高麗所有軍人上陣抵抗侵略,但卻不敵征伐的女真。不過在尹瓘的說服下,女真後來撤退。女真撤退後,尹瓘感到高麗缺乏一支精湛的部隊,於是重組高麗軍隊並培訓一支精銳部隊。1107年,尹瓘率領一支1萬7千人的重組部隊攻打女真並最終取勝。勝利后尹瓘在朝鮮半島東北部修建了9座城堡(九城)。1108年,高麗宮廷大臣爭鬥。高麗新君主睿宗令尹瓘撤兵。1115年,女真建立起金國,不久滅了遼國。金國的崛起,割斷了高麗與中國宋朝和其它鄰國的聯繫。由於受到孤立,高麗國力開始削弱。
武人政權
1170年,鄭仲夫,李義方和李高等幾位高麗武臣因不滿高麗毅宗和文臣對武官的欺壓發動政變,建立高麗明宗傀儡政權, 開始了武人政權的對高麗的統治時期。高麗毅宗被流放。1179年,高麗年輕的將軍慶大升奪得大權。他本想整治腐敗,恢復高麗君主的權力,但卻在1183年病故。他的部下李義旼奪得大權。李義旼腐敗而殘暴,1197年被相對傳統派的崔忠獻暗殺。崔忠獻奪得大權后,將明宗退位,選高麗神宗為王。在之後的61年,高麗便由崔氏政權統治,高麗君主只是一個傀儡而已。1204年,高麗神宗病故后。崔忠獻又連續更換了兩任高麗君主,直到1213年,找到了聽話的高麗高宗。在崔忠獻之後,崔氏政權先後由其後裔掌權。
蒙古高麗戰爭
高麗大藏經
高麗內部對蒙古的征伐存在兩派。文派反對與蒙古交戰,而以崔氏家族為首的武派則堅持繼續抗蒙。1258年崔氏政權首領被文派殺害后,蒙古與高麗達成和平協議,同意保留高麗的國家主權和傳統文化,高麗首都則遷回開城。忽必烈即位后,高麗成為其藩屬,後設征東行省,高麗國王兼任行省達魯花赤。高麗君主從忠烈王開始娶蒙古公主為妻,高麗君主繼承人按照約定,必須在元大都以蒙古人的方式長大成人後,方可回高麗。
1388年,高麗禑王派都統使李成桂進攻遼東。李成桂反對出兵,發動政變,1392年在開城廢黜國王自立,高麗滅亡。
14世紀末,高麗王朝經過長年戰爭和蒙古帝國的入侵已經岌岌可危。1388年,中國明朝派特使要求高麗歸還開元路。高麗重臣崔瑩藉此準備與明開戰,並派李成桂出兵入侵遼東半島。李成桂的軍隊在威化島遭遇大水士兵不願遠征,多有逃亡者。李成桂多次請求撤軍回國但都遭到崔瑩拒絕。最終導致李成桂發動兵變,推翻了高麗禑王的統治,並立王禑之子王昌為王。李成桂發現王昌復辟企圖后,將王禑和王昌處死並立王瑤為王。1392年,李成桂清除了高麗宮廷反對派首領鄭夢周。在流放王瑤到原州市后,登基建立朝鮮王朝,結束了高麗王朝近500年的歷史。李成桂還通過招撫、武力征服朝鮮半島東北地區的女真部落,進一步加強了對該地區的管轄,使其疆域達到圖們江。
朝鮮王位,景福宮勤政殿
太宗即位后廢除了王子和貴族的私兵制度以預防反叛並通過修改土地稅法,普查人口使國家收入翻了一番。另外太宗發布法律要求議政府的任何決定必須經朝鮮國王同意後方可生效,結束了高麗以往由宮中大臣通過商議決策的傳統,使王權得到鞏固,為其王位繼承者世宗的統治打下良好基礎。1418年8月,世宗在其父太宗退位前兩個月登基。1419年5月,世宗在太宗的建議和指導下己亥東征清除對馬島的倭寇。1419年9月,對馬島大名被活捉帶回朝鮮宮中。1443年,癸亥條約簽訂。對馬島大名被授權每年與朝鮮進行50船的貿易,向朝鮮朝廷進貢並負責防止倭寇對朝鮮海港的侵擾。在北部邊疆,世宗建立了“四郡六鎮”用於防衛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擾。1433年,世宗派金宗瑞出兵攻打明建州女真諸部鞏固朝鮮北方疆域。在世宗統治期間,朝鮮的科技、文化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世宗最為人紀念的貢獻是創造諺文。由於世宗的功績,世宗被尊稱為“世宗大王”。
景福宮
士林派首領趙光祖
朝鮮王朝中期黨派紛爭奪越演越烈,國力削弱,倭寇與后金征伐使國家幾盡毀滅。宣祖統治時期,士林派重新掌權但很快分裂成為東人黨和西人黨兩派。東人黨又分裂為南人黨與北人黨。西人黨又分為老論派和少論派。隨著權利在這些黨派的更迭,隨之而來的是血腥的清剿和相互不斷的報復。1589年的己丑獄事就是其中一例。東人黨的鄭汝立有個抗擊倭寇的組織,成員們進行軍事訓練。這個組織宣揚沒有階級的社會,因此其性質和目的受到人們的質疑。西人黨的首領鄭澈負責調查此事。鄭澈指控鄭汝立密謀造反,並藉此事清剿與鄭汝立團體有任何牽連的東人黨。最終有千名東人黨被處死或流放。
景福宮勤政殿
壬辰倭亂使朝鮮國力銳減。此時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正在中國東北統一女真族。1618年,努爾哈赤公布對明的《七大恨》后,開始攻打明。努爾哈赤和明都想聯合朝鮮,使光海君處在進退兩難之地。光海君打算中立。但由於明幫朝鮮擊退了倭寇,朝鮮的大臣們大多數都支持幫助明打女真。1619年,朝鮮就曾在薩爾滸之戰中派兵支援明。1623年,仁祖反正,光海君被廢。仁祖即位后,開始執行更公開的助明打女真的策略。不過1624年,李適造反使得朝鮮軍中大亂。李適造反被平定后,仁祖仍需在漢陽部署重兵以維護首都穩定,使防衛北部邊疆的軍力不足。1627年,努爾哈赤的侄子阿敏帶領3萬女真部隊征伐朝鮮,史稱“丁卯胡亂”。雙方最後議和訂立“兄弟國的盟約”。朝鮮停止使用明天啟年號並遣王子李覺赴后金為人質。后金、朝鮮互不侵犯對方的領土。由於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下,朝鮮大臣認為明助朝鮮擊退倭寇,朝鮮理當與明交好抗擊后金。這最終導致1636年皇太極攻打朝鮮,迫使朝鮮成為清的藩屬國,史稱“丙子胡亂”。仁祖之後的孝宗,曾試圖北伐清朝,但無果。朝鮮開始閉關鎖國,與外界僅進行少量交往。
釜山塔前的李舜臣雕像
朝鮮肅宗和英祖統治時期,為了防止黨派的爭奪,朝鮮君主採取對黨派一視同仁的政策。朝鮮官員的任命與其所處的黨派分離。朝鮮英祖和正祖統治時期,朝鮮開始出現復興。正祖統治時期開展了更為開放的社會改革政策,得到實學者的廣泛支持。朝鮮的社會文化在這一時期得到長足發展。
水原華城
1876年,明治維新后的日本依靠西方先進武器迫使朝鮮簽訂了《江華島條約》,取得了自由勘測朝鮮海口、領事裁判權、貿易等權利。外強的入侵和朝鮮腐敗統治使民眾不滿。1894年1月11日,全琫准在全羅北道發起東學黨起義,提出“輔國安民,斥倭斥洋,盡滅權貴”。此次事件最終升級成為甲午戰爭(1894年–1895年)。1895年4月17日,清投降,《馬關條約》簽署,朝鮮不再是清的藩屬國。為了遏制日本,明成皇后試圖拉攏中國和俄國成為日本的絆腳石。1895年,明成皇后在景福宮玉壺樓被日本暗殺並焚屍,史稱“乙未事變”。日本駐朝鮮全權公使三浦梧樓被認為是乙未事變的主導者。
興宣大院君
1905年,日本在旅順口海戰戰勝沙俄,雙方簽署了《朴次茅斯和約》,日俄戰爭結束。1905年11月17日,日本與朝鮮簽訂《乙巳條約》,日本成為朝鮮的保護國。1906年,日本在漢城(今首爾)設立“統監府”。伊藤博文成為日本在朝鮮的第一任統監。為維護朝鮮主權獨立,1907年,高宗派3名特使到海牙和平會議,指控日本的侵略,呼籲各國的聲援。但是在殖民主義盛行的20世紀初,日本對朝鮮半島的保護國地位被認為是理所當然,因此高宗的特使沒能挽救大韓帝國。日本以高宗派特使到海牙和平會議違反乙巳條約為由逼其讓位給其子純宗。
1909年伊藤博文在哈爾濱被朝鮮民族主義者安重根刺殺身亡。
朝鮮總督府
韓國臨時政府
1919年3月1日,朝鮮半島因日本禁止在學校內使用朝鮮民族語言,展開大規模反抗活動。柳寬順等青年學子在今日漢城鍾路區的塔洞公園發表“三一獨立宣言”,並把獨立宣言傳遍全國。這些獨立活動引起國民對日本統治者的反抗,並衝擊各地的日本警察機關,而引致日本警察的暴力鎮壓。史稱“三一運動”。同年,韓國獨立運動領導人先後在海參崴、上海、漢城成立臨時政府。最後,三處臨時政府合併於上海,成立“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臨時政府獲得中華民國孫中山領導的護法政府以及法國、波蘭等國的承認。1939年上海淪陷后,臨時政府幾次遷移,最終於1940年9月遷至當時中國的戰時陪都重慶。在中國政府幫助下,韓國復國運動人士在中國成立“韓國光復軍”和“朝鮮義勇隊”。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臨時政府於12月9日向日本宣戰。1942年5月15日,中國軍事委員會決定將兩支武裝合併為韓國光復軍,交由臨時政府直接統轄。1945年11月23日,大韓民國臨時政府遷回國內,光復軍也於次年返國。
朝鮮共產黨武裝抗日
從1932年起,朝鮮共產黨人金日成領導的游擊隊在蘇聯的支持下於中國東北開展抗日游擊活動。金日成抗日部隊曾在1937年佔領朝鮮半島北部的普天堡鎮,1941年被迫退出到蘇聯。
獨立后的內戰
1945年日本投降,以北緯38度線(三八線)為界,分別由蘇聯紅軍和美國陸軍接收。三八線以南成立了美國軍政廳,以北則由蘇聯軍事政府統治。1947年2月,金日成建立了朝鮮半島第一個無產階級獨立政權——北朝鮮人民委員會,金日成被推選為委員長。另一面大韓民國首任總統李承晚在日本投降后回到朝鮮半島,作為右翼勢力領袖展開反託管運動,主張南部單獨建國。1947年秋,美國在聯合國提出朝鮮半島問題,聯合國通過一項決議,要求朝鮮半島舉行自由大選,選出政府後,佔領軍撤軍。1948年,選舉僅在南部舉行。在選舉結果的基礎上,8月15日,大韓民國宣布成立,李承晚在美國的支持下當選總統。北部反應迅速。9月9日,在蘇聯的支持下,金日成宣布成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1950年6月,在蘇聯的支持下,金日成部隊發動了針對大韓民國政府的朝鮮戰爭,朝鮮人民軍剛開始一路勝利,將南韓軍壓制到釜山一帶,於是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部隊在仁川登陸,朝鮮人民軍面臨被攔腰斬斷之勢,被迫撤退,並被美軍一路壓制到鴨綠江一帶。此時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蘇聯協商后介入,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幫助朝鮮向南發動戰爭。經過反覆的拉鋸戰以後,雙方最終決定1953年7月27日以臨時分界線(三八線)為界,“中國人民志願軍—朝鮮人民軍聯軍”與美國主導下的“聯合國軍”簽定停戰協定,並由聯合國指派永久中立國瑞士及瑞典駐軍於共同警備區域,以監察兩國在邊境的軍事行動。
南北分治
1953年7月27日韓朝雙方在板門店簽訂休戰協議后,雙方不時都有小規模衝突,而雙方的社會、經濟發展亦迥異,至今仍然處於分治狀態。
大韓民國(或稱南朝鮮或南韓)於1948年8月15日在朝鮮半島南部正式建國。其建立源於1919年在中國上海成立的一個流亡政府大韓民國臨時政府。朝鮮半島在日韓併合后,“韓國民族獨立運動”興起。金九等人流亡中國並建立流亡政府。該臨時政府未曾受到任何國家的認可。而中國國民政府當時雖然沒有正式承認大韓民國臨時政府,但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給予其極大的幫助,如協助訓練地下武裝及情報人員,並幫助其在國際社會擴大影響。
日本全面侵華后,大韓民國臨時政府隨當時抗日的中華民國政府於1940年到達中國重慶。並於1940年9月17日在重慶成立韓國光復軍總司令部,李青天將軍出任總司令,李范奭將軍出任參謀長。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12月9日,大韓民國臨時政府發表對日宣戰聲明書,正式對軸心國宣戰。
1945年2月,根據雅爾塔會議的安排,朝鮮半島由美蘇中3國共同託管。二戰結束后,由於蘇聯和美國就朝鮮半島的共管無法達成共識,1948年,半島被劃分為南北兩塊勢力範圍:蘇聯勢力範圍內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簡稱北朝鮮)以及美國勢力範圍內的大韓民國(簡稱韓國、南韓或南朝鮮)。1950年6月25日,北朝鮮進攻韓國,朝鮮戰爭爆發。在蘇聯等共產主義國家缺席下,當時由美國等主導的聯合國決議發動聯合國軍支援韓國。聯合國軍支援的韓國同蘇聯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抗美援朝支持的北朝鮮最終在1953年7月27日簽署停火協議,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與大韓民國沿三十八度線非軍事區分界而治。
朝韓分治后,韓國經歷了民主與獨裁統治的反覆交替。第一共和國處於李承晚的獨裁統治之下,直至1960年統治崩潰,民主的第二共和國建立,卻在不久后被軍隊推翻。之後從第三到第五共和國,韓國都處于軍政府的威權統治之下。1987年之後,第六共和國開始逐漸建立起一個自由民主的政府。
在外交方面,自朝鮮戰爭后,韓國與美國建立了軍事同盟關係,而美軍則一直駐紮在韓國境內。1992年8月盧泰愚大統領宣布與台灣當局“斷交”,轉而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並將上億美元的“台灣大使館”資產移交中國。1991年,韓國與朝鮮同時分別加入聯合國。韓國共與188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歷史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或稱北朝鮮或北韓)成立於二戰後的1948年。從1948 年起至1994年金日成一直是朝鮮的國家最高領導人。在金日成死後,其子金正日接任國家最高領導人。由於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及前蘇聯的資助,朝韓分治後到70年代朝鮮在經濟方面一度領先韓國,1969年被朴正熙領導的南韓政府追過。隨著前蘇聯的瓦解及原共產主義國家一個接一個的脫離共產主義行列,朝鮮在國際舞台上更顯孤立。朝鮮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了官方所稱的“苦難行軍”。聯合國2008年報告稱,朝鮮三分之一的婦女和5歲以下的兒童營養不良。朝鮮人均壽命與15年前相比縮短了3.4歲,減至69.3歲。同時,新生兒和產婦死亡率增高,分別由千分之十四增至千分之十九和由十萬分之五十四升至十萬分之七十七。據推算,朝鮮在20世紀90年代中葉之後的10年間因糧食困難損失了61萬人。2000年由韓國前總統金大中積極推行陽光政策,後來的盧武鉉也致力於緩解朝韓雙方長期的對峙。關於朝鮮核問題的六方會談在時斷時續中進行而且毫無進展,朝鮮現已宣布退出。
2009年5月26日,朝鮮進行了第二次核試驗。第二天,因韓國加入“防擴散安全倡議”,宣布退出《朝鮮停戰協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