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疾病

動物疾病

動物機體受到內在或外界致病因素和不利影響的作用而產生的一系列損傷與抗損傷的複雜過程,表現為局部、器官、系統或全身的形態變化和(或)功能障礙。在健康情況下,動物與其環境之間保持一種動態平衡,機體的結構和功能處於正常狀態;疾病則使這種平衡受到破壞。在這一過程中,若損傷大於機體的防禦能力,則疾病惡化,甚至導致死亡;反之則疾病痊癒,機體康復,間或遺留某些不良後果。

範疇


從廣義講,動物疾病研究的對象涉及與人類有關的一切動物,但獸醫工作者通常以與人類關係最密切、經濟價值最大的家畜疾病為研究和防治的主要對象。

分類


傳染病

其病原包括病毒、細菌、立克次氏體、衣原體、霉形體和真菌等微生物。特點是:①每一種傳染病都由一種特定的微生物所引起,而且宿主譜寬窄各不相同。如豬瘟和炭疽分別是由豬瘟病毒和炭疽桿菌所引起的;豬瘟只能感染豬屬動物,而炭疽則幾乎能感染所有哺乳動物,包括人類;②具有傳染性。病原微生物能通過直接接觸(舐、咬、交配、觸碰等),間接接觸(空氣、飲水、飼料、土壤、授精精液、乳汁等),死物媒介(畜舍用具、污染的手術器械等),活體媒介(節肢動物嚙齒動物、飛禽、人類、兩棲爬行動物等)從受感染的動物傳於健康動物,引起同樣疾病。③分別侵害一定的器官、系統甚或全身,表現特有的病理變化和臨診癥狀。④動物受感染后多能產生免疫生物學反應(免疫性和變態反應),人類可藉此創造各種方法來進行傳染病的診斷、治療和預防(見家畜傳染病)。

寄生蟲病

寄生蟲主要包括原蟲、蠕蟲和節肢動物3大類。前二者多為內寄生蟲,後者絕大多數為外寄生蟲。寄生蟲多有較長的發育期和較複雜的生活史,有的需要在一種、甚至幾種宿主體內完成其發育,多數寄生蟲都有其固定的終宿主。它們可以通過直接接觸(如疥蟎、馬媾疫錐蟲、鉤蟲絲狀蚴、血吸蟲尾蚴),吞入含感染性蟲卵、幼蟲或卵囊等的土壤、飲水或飼料(例如蛔蟲、圓線蟲、球蟲)以及蜱、虻等外寄生蟲作媒介(例如血液原蟲)而傳播(見家畜寄生蟲病)。

普通病

主要包括內科、外科和產科疾病3類。內科疾病有消化、呼吸(家畜)、泌尿、神經、心血管、血液造血器官、內分泌、皮膚、肌肉、骨骼等系統以及營養代謝、中毒、遺傳、免疫、幼畜疾病等,其病因和表現多種多樣。外科疾病主要有外傷、四肢病、蹄病、眼病等。產科疾病可根據其發生時期分為懷孕期疾病(流產、死胎等),分娩期疾病(難產),產後期疾病(胎衣不下子宮內膜炎、生產癱瘓)以及乳房疾病、新生幼畜疾病等。隨著畜牧業對家畜繁殖率和家畜品質要求的提高,產科學的領域已擴展到人工授精、胚胎移植以及交配和輸精感染及不育症的防治等,從而又分化出母畜科分支(見家畜內科病,獸醫產科)。但上述分類並非絕對的。有些原蟲所致的疾病如球蟲病弓形蟲病、梨形蟲病和錐蟲病等由於傳播、流行和表現方式與傳染病非常相似,有些學者也將其歸入傳染病。由蟠尾絲蟲侵害馬項韌帶所致的鬐甲瘺,既是一種寄生蟲病,又可歸屬於外科病。腫瘤之能用手術切除者屬於外科疾病,非手術所能達到者為內科疾病。至於因重視幼畜的培育及強調幼畜的解剖生理特點而設置的幼畜病分支,其內容則傳染病、寄生蟲病和普通病三類俱備。分類為便於敘述和應用,並無不可逾越的界限。

群發病

一般傳染病、寄生蟲病、中毒和營養缺乏病多為群發,但也有例外,如破傷風雖為一種傳染病,但必需有破傷風梭菌存在於缺氧的深創傷中才能發生,故僅散發。有些傳染病如鉤端螺旋體病以及部分寄生蟲病,如弓形蟲病和血吸蟲病在畜群中常表現為隱性感染,多屬散發,僅偶有群發。

散發病

在群發疾病中,又可根據其流行方式分為地方性、流行性和大流行性疾病。普通病雖多為散發,但某些中毒疾病和營養缺乏、特別是微量元素缺乏疾病,由於其病因多與某一地區飼料和土壤的特性有關,亦常呈地方性流行。在傳染病和寄生蟲病中,有的因其病原(例如炭疽桿菌、惡性水腫梭菌及其芽孢)常存在於某一地區的土壤中,或者其中間宿主(如含血吸蟲尾蚴的螺、帶梨形蟲的蜱)只限於某一水域或者地區中,所以只呈地方性流行。但大多數烈性傳染病如牛瘟、豬瘟、雞新城疫等常同時在廣大地區蔓延發生,以流行性疾病著稱;其中部分尚可同時迅速在洲際散播,構成大流行或世界性流行。

其他分類


動物疾病還可分為本土疾病和外來疾病。在國際交往頻繁,旅遊和貿易十分發達的情況下,外來疾病常通過各種交通工具中的蚊、蠅、蚤、虱、臭蟲、蟑螂、老鼠和伴隨動物、進口的家畜和野獸、冷凍精液和胚胎,以及畜產品和其他貨物傳入本國。嚴防外來的動物疾病,已成為國境和口岸檢疫的重要任務。動物疾病的為害

歷史


據歷史記載,動物疾病中以烈性傳染病所引起的經濟損失最為嚴重。如18世紀歐洲各國牛瘟流行,僅法國自1713~1766年牛即病死1100萬頭;19世紀末,南美各國牛瘟大流行,900萬頭牛死亡90%以上;中國在20世紀30~40年代,每年死於牛瘟的牛達100~200萬頭。有些傳染病如口蹄疫所引起的直接死亡數字雖然不大,但因乳、肉產量大幅度下降,以及施行交通封鎖、隔離、消毒等措施,所造成的經濟損失也很驚人。寄生蟲病和普通病由於多呈隱襲性或慢性,其後果是造成發育遲緩、生產能力降低、產品質量低劣、使役能力減弱,以及間斷而持續的死亡,導致的損失也是嚴重的。在一些國家,傳染病現雖已被消滅或得到控制,但寄生蟲病和普通病所致的損失則日益突出。據估計,美國每年因家畜疾病所致的損失約佔畜產總值的 5~10%。發展中國家的損失可能較此高3~5倍。在中國,根據1980年疫病普查的典型材料推算,家畜因病死亡數占存欄數的比例分別為:豬10%,牛2.5%,羊8%,馬、騾、驢均3%,禽20%。
除經濟損失之外,由於家畜傳染病和寄生蟲病中能傳染給人的達160種以上,也嚴重為害人類健康,並使公共衛生受到嚴重威脅(見人畜共患疾病)。

演變


野生動物雖也患有各種疾病,但因其群體甚小,密度不高,故傳播不廣,流行不烈,多趨於自行息止,一般為害有限。一經馴化成家畜以後,群體擴大,密度增高,首先是傳染病和寄生蟲病的傳播迅速,流行劇烈。又因人類對家畜都有特定的需求,或令使役勞動,或供肉、乳、卵、毛,或數者兼備,而迅速眾多地繁衍後代,更幾乎是共同的要求。這樣就使由於家畜長期地處於不同的緊張狀態下(見應激)而產生各種疾病,如役畜多易患運動器官疾病,乳畜常罹乳房炎,而消化和生殖系統疾病則幾為各種家畜所共有的常見病、多發病。
人類首先對流行劇烈的傳染病進行了干預。隨著許多烈性傳染病漸被消滅或受到控制,一部分獸醫工作者將注意力轉向一些為害嚴重的寄生蟲病,製成了許多廣譜高效的驅蟲葯;同時對一些常見多發的普通病的病因、病理進行了較深入的研究,對其診斷和防治方法作了改進,減少了損失。但是,獸醫對疫病的人工干預、病原-宿主-環境之間生態關係的改變、畜牧業經營的日益集約化以及環境污染的不斷加重,又使動物疾病隨之發生了某些新的變化,主要表現如下述。

變化


無論在歐洲、日本或中國,豬瘟近年來都有逐漸轉為慢性和非典型性的傾向;歐洲的豬丹毒病程也明顯趨於慢性,從而造成診斷和防治上的困難。其原因尚未完全闡明,但不少學者認為與疫苗的普遍注射,致使病原的致病力發生變異有關。近20餘年來,不少學者先後從非典型豬瘟病例分離出致病力低的毒株,鑒定為豬瘟病毒的血清學變種;還證明慢性豬瘟病豬的血清中存在病毒-抗體的複合物,認為它的發病機理可能與此有關。又如非洲豬瘟(不同於普通豬瘟)當其剛從非洲傳到歐洲和南美洲時,表現為急性和超急性出血性疾病,流行性強,病死率極高。但目前此病在常發地區已成為地方流行性疾病,其流行病學和臨診表現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出現了很多亞急性和慢性病例,可能也是由於病毒與抗體相結合,形成免疫複合物所致。

產生


與抗菌藥物特別是抗生素在動物疾病防治中的濫用以及被廣泛用作促進生長的飼料添加劑等有關。這一方面導致機體內正常菌叢失去平衡,一些對抗生素不敏感的真菌乘機崛起而引起一些不易治療的疾病;另一方面使多種原來對抗生素敏感的細菌的抗藥性不斷增強,產生了一些抗藥的菌株,長期盤踞在畜群體內和周圍環境中,一旦牲畜的抵抗力削弱,便引起一些難於用藥物治癒的疾病。這些頑固的真菌疾病和抗拒藥物治療的細菌疾病統稱為“醫院內感染”,是借用自人醫的一個名詞。其存在實際並不限於獸醫院,還見於畜舍和畜群中,構成對獸醫師的一項新挑戰。在家畜寄生蟲方面也有類似的抗藥現象,迫使藥物學家必須不斷尋找和合成更有效的驅蟲新葯。
在一些“古典”的單病因特殊傳染病逐漸被消滅或控制之後,一些致病力微弱、分佈廣泛、原來只作為條件病原而與牲畜維持共生的微生物如某些大腸桿菌變形桿菌、綠膿桿菌、布魯氏菌、產氣莢膜梭菌、霉形體、酵母菌、腸病毒、呼腸孤病毒、腺病毒皰疹病毒和輪狀病毒等,就在機體被內在或外界不利因素削弱時乘虛而入,表現高速的繁殖力和急劇散布的傾向。所引起的各種多因素傳染病,如養狗場咳嗽、豬萎縮性鼻炎、牛和豬的地方性肺炎、某些幼畜疾病如一部分仔豬和羔羊痢疾等,都有飼養管理和衛生方面的缺陷為其促進因素。這類疾病癒來愈困擾著一些發達國家的畜牧業,成為單病因獸疫逐漸消滅後代之而起的重要問題。
隨著畜牧業經營的集約化、工廠化以及對高額產量的追求,畜體負累日重,經常處於一種緊張狀態之中,在飼養管理和營養條件不能與這樣的高產要求相適應時,便極易引起營養代謝疾病。例如營養不足、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硒、鈷、銅、鐵、碘、鋅等)缺乏、鈣磷代謝失調等,能分別造成家畜發育不良、生長遲緩、骨質疏鬆、肌肉無力、生產性能和勞動力下降、產品質量低劣、對其他致病因子的抵抗力減弱等後果,甚至可使家畜因營養衰竭而死亡。但亞臨診病例一般不易察覺。
另外,由於工業和交通日益發達而排出的大量廢渣、廢氣、廢水,以及因農藥的廣泛應用而產生的各種毒物污染,也使各種家畜和水族首受其害。工廠排出的有毒煙塵多降落在牧場飼草之上,最易為牲畜所攝入而引起中毒。中國山西省陽高縣許家窯為一氟毒地區,在該地距今10萬年的古人類遺址中已發現人牙和動物骨骼中有氟中毒病變,但該病以前只限於上述土壤或飲水中含氟量較高的地區。如今則凡有煉鋁廠、磷肥廠、鍊鋼廠、陶瓷廠等排出的含氟廢氣的地方都常使周圍數十里內無法飼養牲畜。至於各種家畜因食入發霉飼料而引起的真菌毒素中毒,如甘薯黑斑病中毒、玉米有毒鐮刀菌中毒、玉米黃麴黴中毒等更是屢見不鮮。此外,還曾發生過牛櫟樹中毒、蕨中毒以及綿羊棘豆草中毒和萱草根中毒等。至80年代初期,中國的家畜中毒疾病已達160餘種,其中植物中毒40餘種。有些微量元素不足時可以引起營養缺乏症,過量時也可引起中毒。有些工業和農藥殘毒可以貯集於畜產品中,有些真菌毒素例如黃麴黴毒素不僅能使動物致癌、致畸和破壞免疫力,還都能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危害人類健康。

生態失調


動物在天然情況下有時也有生態失調現象,但工廠化飼養卻使生態失調幾乎成為一種經常狀況。這主要是由於家畜被禁錮於擁擠狹小的畜舍和籠圈,與自然界隔絕,缺乏運動和遊憩的場所,被剝奪了與陽光、雨露、草場、溪水接觸的條件,失去了自由覓食、沙浴、振翅、互相依偎、舐吮、斗戲和自然交配等機會。它們只能靠人類提供的有限空間和所謂全價飼料,實即單調的食譜而生活,卻要為人類生產高額的各種產品。這樣一種生活條件不可避免地會對家畜的行為和習性產生深刻影響,從而使各種生態失調疾病增多,表現為畜舍疲憊、刻板症、互相啄咬、同類殘食等,終致繁殖率下降,產量減少,壽齡縮短,經濟效益低落。

人類健康


動物疾病的研究雖然主要為了減少疾病對家畜的危害,從而保證畜牧業的發展,但它同時也對醫學的進展起過巨大促進作用,對人類健康直接作出過許多重要貢獻。例如近代醫學上最早證實的細菌性疾病是動物炭疽(1878),最早證實的人和動物的病毒性疾病是牛的口蹄疫(1897)。首先發現的昆蟲傳播的疾病是牛的得克薩斯熱(1893),其後才發現蚊傳播瘧疾黃熱病以及虱、蚤傳播斑疹傷寒。更為突出的例子是E.琴納於1796年發現牛痘苗可以預防天花,從而使人類通過種痘,於20世紀70年代在全世界範圍內基本消滅了這種可怕的傳染病。L.巴斯德於1882~1885年創製預防炭疽和狂犬病的疫苗,使這兩種嚴重的人畜共患疾病受到了控制。R.柯赫於1882年證實人和動物的結核病都是由他所發現的結核桿菌所致,並接著製成結核菌素,用以診斷人和牛的結核病。繼而法國的醫學家A.L.C.卡爾梅特和獸醫學家C.介朗從一株牛型結核桿菌培育出卡介苗(BCG),對防治人的結核病作出了傑出貢獻。1911年,F.P.勞斯最先證明使雞胸肌中的纖維肉瘤傳遞於另一些雞的病原為一種病毒,乃發現病毒致癌的先驅。闡明人類流行性感冒來源的依據也來自對家畜和鳥類流行性感冒的研究,近年興起的遺傳工程疫苗,也是首先在牛的口蹄疫上研製成功的。同時,主要服務於防治群體疾病的獸醫學,對公共衛生也有啟發意義。除此而外,動物疾病的研究還從下列各方面協助和促進了醫學的發展:

預警系統


動物在某些人類疾病,特別是營養缺乏症和中毒疾病容易發生的地方,也常有同樣的疾病,而且發生於人患病之前,或比人更為嚴重,故可作為人病的預警。如近年來發現中國家畜患缺硒症的地方,恰好也是人類克山病的發病地區,這就為克山病的病因和防治提供了重要啟示。20世紀50年代發生於日本九州熊本縣的水俁病,首先是由獸醫師在當地病貓的中樞神經系統中查出,然後確定人病的診斷的。另如農藥、化學藥物、放射性物質和其他環境污染毒物的中毒,也常先表現於家畜而後發生於人,因而有助於人類對這些疾病的監測。

模型塑造


已知至少有 300種人類疾病可以用動物作為模型來研究其病因、病理、病的發生和發展過程、患者的抗病機理以及診斷和防治方法等。如可以用豬研究動脈粥樣硬化風濕性關節炎,用豬和猴研究消化道潰瘍,用牛和豬研究卟啉病,用牛研究妊娠中毒,用狗研究胰腺炎濕疹、瘙癢以及用多種動物研究青光眼齲齒牙周病、腎結石等。許多藥物包括多種抗菌藥物(如磺胺、抗生素)、抗瘧葯(如阿的平、伯氨奎)和驅蟲葯(如四氯乙烯、吡喹酮)都是先在動物模型疾病或自然病例驗證其療效后才應用於人類疾病的治療的。

比較


比較醫學是醫學和獸醫學的交織點,故有人稱之為“廣義醫學”。它以獸醫學的知識、技術和資源為基礎,通過人類與動物的解剖、生理、病理、病象、免疫機理以及疾病流行規律和診斷治療方法的比較研究,為醫學提供多方面的寶貴資料,促進醫學基礎和臨床學科的發展。獸醫學在遺傳缺陷、致癌物質和殘留毒物試驗、實驗用動物學、實驗外科、器官移植、人造器官生物醫學方面的作用正日益顯示其強大的生命力。尤其是在宇航醫學中,動物疾病和獸醫技術更是無可代替的研究手段。

特點


(1)動物疾病是在一定條件下由於病因與動物機體作用而產生的結果。只有查明病因,才能根據病因進行治療。例如豬的腹瀉有多種原因.有消化不良、中毒性腸炎、細菌性腸炎病毒性腸炎等,所採取的防治措施也不一樣;
(2)動物疾病是一個完整機體反應。局部發生的病變,一定會反映到相關的部位乃至整個機體的變化;
(3)當動物發生疾病時,生產性能(諸如使役性能、膘情、產蛋、泌乳、繁殖力等)下降,這是動物發生疾病的顯著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