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葯山村的結果 展開

葯山村

湖南省津市市葯山鎮葯山村

葯山村,又名岳山村,位於湖南省津市市葯山鎮(2015年棠華鄉渡口鎮合併成葯山鎮),現有人口2000人,總面積平方800公頃。有耕地3000畝,其中水田2400畝,旱地、山包600畝。葯山村歷史距今近1394年。其境內葯山寺,是國家重點寺院,中國禪宗曹洞宗發源地。道觀白雲觀所在地白雲山是道教64福地之一。

葯山歷史


葯山,因文革,被改名岳山,以盛產藥材而得名;以救漢王劉秀而著名;以唐高僧惟儼經論東渡而馳名。座落在湘西北常德地區津市境內,在常德臨澧、津市、(澧縣)交匯處。這裡地理環境優越,是東漢戰略要地。早在東漢(公元前206年)王劉秀立位登基之後,古剎葯山就名揚天下。有“寺有十萬禪僧”之傳聞,有“騎馬關山門”、“日有千人拱手,夜有萬盞明燈”之盛景。葯山寺位於湖南省常德市津市市葯山鎮葯山村(原棠華鄉岳山村)。
葯山村[湖南省津市市葯山鎮葯山村]
葯山村[湖南省津市市葯山鎮葯山村]
自唐以來,就是我國著名的佛教文化聖地,唐貞元初年(705年),南嶽石頭希遷的法嗣弟子惟儼,帶著弘揚禪宗南宗的使命從南嶽移居葯山。惟儼因此振譽十方,遐邇喧然,成為南中國禪系中頗具影響的一代禪師。惟儼親手創建的葯山寺,歷經滄桑,幾度興廢。清初復建的古葯山寺,佔地48畝,前有山門戲台,依次有天王殿、韋馱殿、大雄寶殿、觀音殿、方丈樓,主殿兩旁有供諸佛諸祖的側殿及配房數十間,其規模之雄偉,佛殿之巍峨,佛像之高大,在國內都是少見的,是祖國傳統文化寶庫中的一份珍貴遺產。后因歷史變遷被毀,佛殿蕩然無存。隨著宗教政策的落實,十方檀越紛紛要求修復葯山寺,報經津市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湖南省津市市葯山寺修復委員會,該會為莊嚴國土,利樂有情,推動佛法常轉,領導和修復委員會,作出了全面修復葯山寺的規劃,第一期工程修復惟儼墓塔,第二期工程即復建大雄寶殿,1996年已告竣建成。葯山村不僅師佛教文化名地,還是國學國教文化。翊武中學座落於津市市渡口鎮的東山上。學校成立於抗戰最艱難時期的1943年,由歸國華僑、湘鄂教育視察專員許和鈞先生遵循辛亥革命先驅、民國開國元勛蔣翊武先生遺願所辦。創辦不久因為戰亂過日本,為了躲避過日本遷址到津市市棠華鄉葯山寺,抗戰勝利以後津市市渡口鎮的東山。津市市棠華鄉葯山寺創辦小學、初中,在七十年代還創辦過“半工半讀”高中,現建有參加過“半工半讀”師生集資修建的紀念亭,並立有碑銘。

葯山地理


葯山寺位於湖南省常德市津市市葯山鎮葯山村境內,原名慈雲寺。葯山,為武陵余脈。山勢連綿,丘林崗坡。葯山寺位於葯山鎮岳山村,最高處海拔151.6米。《直隸澧州志·山川》...東經——東經114°59′°北緯——北緯29°37′°葯山寺地處常德市鼎城雙橋坪塗家坪村、臨澧縣鰲山村,津市市棠華鄉葯山村交界之處。距常德市市區50公里,距津市市市區50公里,距津市市棠華鄉政府10公里。葯山寺北連津市之商城,南攜武陵之名郡。東吸洞庭之甘泉,西接安福之古都。是湘西北水陸運輸樞紐。省道S205、S302、S306和二廣高速貫市而過。葯山寺距離常德桃花源機場80公里,可飛抵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傍津市市而過的澧水距葯山寺40公里。澧水東入洞庭湖,常年可通航500噸級船隻,可直達長沙、武漢、上海,是湖南省六大良港之一。聞名全國的津市米粉是中國三大米粉之一,在北京、廣州、武漢、西安等城市已超過5000家分店。
葯山村[湖南省津市市葯山鎮葯山村]
葯山村[湖南省津市市葯山鎮葯山村]

葯山旅遊


葯山村[湖南省津市市葯山鎮葯山村]
葯山村[湖南省津市市葯山鎮葯山村]
津市市的名勝古迹——葯山寺與津市市的“關山煙樹”澧州八景之一,是明朝園圃。與“大同寺”古剎,與“中武當”道觀,均始建於唐朝,歷來為朝拜聖地,在國內外享有盛名。“中武當”道觀前有雌雄二井,左清右濁,不盈不竭,成為奇觀。大同寺傳為九祖道場,東方初祖達摩禪師曾津市不僅轄區內有眾多名勝古迹,而且與四周許多中外聞名的旅遊點相連。往東不足一日,即可到達煙波浩渺的八百里洞庭,一睹岳陽古樓的雄姿,領略“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的洞庭風光;往南不足一日,即可到達沅水河畔,欣賞桃花源的美景,探覓陶淵明筆下的“福地洞天”;往西不足一日,即可到達著名的武陵源風景區,飽覽張家界、索溪峪的水光山色;往北不足一日,即可到達葛洲壩,觀賞秀麗的三峽風光。
津市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集山川湖泊平原於一身,風景蔚為壯觀。西南丘陵,諸峰納雲吐霧,籠秀積翠;東北平原,河流蜿蜒曲折,湖汊縱橫交錯,可謂山青水秀,風景別緻。津市山川形勝天造地設,不乏旅遊之處;歷史悠久,不乏名勝之地。有位於南郊的省級嘉山風景區,風景秀麗,景色宜人,全景區分為車諸營輝、文華雙井、觀音靈池、櫻花古洞、紅流涌月、石嶺樵歌、岩灣晚唱、菡萏薰風和孟姜女祠、車胤故里等10個景點。在古老而又年輕的湘北大地上。葯山寺瑰麗的水色山光,眾多的名勝古迹,豐富的人文景觀,使津市這顆璀燦的明珠,放射出更加迷人的光輝。

葯山交通


自唐朝開始,津市佛道盛行,僧尼日增,寺廟廣建,至清已然“九廟十八宮”。它們歷經風雨,或荒於人事,或毀於戰火,今尚存葯山寺、古大同及中武當三處。葯山寺就在被水沖刷過的津市市葯山鎮葯山村(原棠華鄉岳山村),有著得天獨厚的水運之利。上溯澧水至澧縣、石門慈利、大庸、桑植。順流澧水入洞庭是去常德、益陽、長沙、岳陽、武漢的航運水道。往北從澧水入虎渡河可進湖北沙市、宜昌。澧水支流涔水、澹水在市境內小渡口與澧水匯合。澧水為津市溝通了東南西北的黃金水道。津市成為了澧水與洞庭湖、湘西山區與濱湖平原、鄂西南與湘西北的交通樞紐。到清朝雍正年間,津市已是“市長數里,約萬餘戶”。為維護此處治安,澧州府在此設立“嘉山巡檢司”。到清朝中葉,津市已是“舳艫蟻集,商賈雲臻,連閣千重,炊煙萬戶”的商業重鎮。這時的津市街長7里,依水附形,有街巷48條。到清朝末年,津市憑藉著優良的交通優勢發展成湘鄂邊境和九澧流域的中心商埠。隨商業需求形成的手工加工業也日漸興起。“湖南的津市,湖北的沙市”並稱商埠雙雄,聲名遠播。葯山寺現居湘北幹線旁,湘高速邊,交通極其方便。

葯山經濟


葯山村總面積平方800公頃。有耕地3000畝,其中水田2400畝,旱地、山包600畝。人口2000人,人均年平均收入7500元,正在小康水平邁進。這裡煙雲繚繞,迷霧縱橫,雨水充沛,光照充足,土地肥沃。盛產稻粱豆麻、桑蠶棉花、蓮藉魚蝦。沼澤生篙苞菱角,山樑長茂林藥草。竹林茂密、山果繁多。春筍鮮菇不少,珍禽異獸頗多。光中草藥就有好幾百種。有歌訣:1、麥冬天冬、山茯苓;山鹿芍藥、雞血騰。山楂柴胡、骨碎蒲;黨參尾參、土苦參。桂枝、靈之、滛羊鶴;杜仲、黃柏、有桔梗菖莆艾蒿土大黃;蹄香、桑椹、鑽岩精。2、九龍蛋、山苦瓜滾龍草海金沙半邊蓮、半枝蓮;座山虎,四兩麻。骨牌草、接骨木鳳尾草矮地茶白芨毛薑、土管仲;還有七葉一枝花……在澧洲志中都有盛蘆芍藥而得名的記載,吸來不少商家光臨惠顧。
葯山寺院前是葯山村街道。商客排長龍,巷人如潮湧。山珍滿地攤,鮮魚堆成山。街道擁擠,熱鬧非凡。車水馬龍,絡繹不竭。

葯山禪寺


寺院興廢
葯山寺位於湖南省津市市葯山鎮葯山村,原名慈雲寺始建於唐初,相傳曾有唐“尉遲敬德督建”石碑。唐貞元至太和年間(785—840),續有擴建,殿宇雄偉,有大佛殿、戲台等20多進,長約一公里,俗傳“跑馬關山門”。唐高僧惟儼於德宗貞元年間從衡山移居葯山寺,一時禪風大振。周圍百公里的官吏均到此參拜,並賦詩留墨,惜多失散。后葯山寺損后修,修后損。
葯山村[湖南省津市市葯山鎮葯山村]
葯山村[湖南省津市市葯山鎮葯山村]
葯山寺1983年以來,日本佛教界權威人士四次組成尋根參拜團到葯山寺參拜。惟儼圓寂后,葬於葯山,墓塔名化城唐僧撰碑銘。碑、塔年久湮滅,明崇貞十三年重修,墓碑尚存。遺址有一座明代大鐵鐘和古樟,羅漢松多株。現闢為重點佛教場所,列入國家重點寺廟。
寺院興廢:惟儼親手創建的葯山寺,歷經滄桑,幾度興廢。清初復建的古葯山寺,佔地四十八畝,后因歷史變遷被毀,佛殿蕩然無存。該寺最後兩次重建修整分別是一九九○年和一九九六年。修復和建成的主要佛教建築有大雄寶殿、千手觀音殿、山門、僧寮等。
大殿按原寺規模和風格修復,正殿供奉釋迦牟尼佛、阿難迦葉,兩邊供奉十八羅漢。大殿工程耗資人民幣五百萬元,除呈請政府資助外,全部建設資金由葯山寺籌劃募集。
歷史沿革
葯山村[湖南省津市市葯山鎮葯山村]
葯山村[湖南省津市市葯山鎮葯山村]
葯山寺開山祖師是惟嚴禪師,傳承法係為曹洞宗祖庭,唐貞元初年(七○五年),南嶽石頭希遷的法嗣弟子惟儼,帶著弘揚禪宗南宗的使命從南嶽移居葯山。他致力于振興禪風,擴充寺宇,傳授禪法,一時海眾雲會,使禪宗南宗得以發揚光大。惟儼因此振譽十方,遐邇喧然,信眾遍及高麗、日本、東南亞及世界各地;成為南中國禪系中頗具影響的一代禪師。葯山寺位於洞庭湖西麓津市棠華鄉葯山。唐貞元元年(785年),衡山“石頭和尚”希遷禪師弟子惟儼雲遊到此,建寺就法,名曰葯山寺。惟儼悟禪通慧,傳其月夜長嘯,聲震澧陽90里,今葯山長嘯峰由此得名。大和八年(834年),惟儼圓寂,唐文宗賜謚弘道大師,立銘樹碑,曰化成塔。惟儼第四代法僧洞山良價著《寶境三味歌》,第五代法僧曹本寂著《寒山子詩集》,同創中國五大禪宗之一的曹洞宗,並於南宋時傳入日本。兩人圓寂后均葬於葯山和尚包。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日本佛教尋根參拜團80餘人前後兩次抵葯山祭祖。該寺規模宏偉,綿延里許,有“跑馬關山門”之說。今存關公殿、佛殿、觀音殿、東西廂房及惟儼禪師墓、化成塔銘碑、和尚包等遺跡。
歷史文化
葯山寺位於湖南省津市市葯山鎮葯山村,自唐以來,就是我國著名的佛教文化聖地,唐貞元初年(705年),南嶽石頭希遷的法嗣弟子惟儼,帶著弘揚禪宗南宗的使命從南嶽移居葯山。
大殿按原寺規模和風格修復,正殿塑:釋迦牟尼、阿難、迦葉,兩邊塑十八羅漢。大殿工程耗資人民幣500萬元,除呈請政府資助外,全部建設資金由葯山寺籌劃募集,這不僅是灃州佛教界的殊勝因緣,亦是海內外佛子信眾之所望,對弘揚佛法,發展旅遊事業,都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
葯山寺開山祖師是惟嚴禪師,傳承法係為臨濟宗,該寺清初曾經重建,最後兩次重建修整分別是1990年和1996年。寺內現已修復和建成的主要佛教建築有大雄寶殿、千手觀音殿、山門、僧寮等。寺內有唐朝所鑄大鐘一口,被視為該寺鎮山之寶。寺內還有古代種植榔樹樟樹四株,樹齡已達八百多年。該寺有僧人墓塔二座,一座為唐朝惟嚴祖師塔,一座為現代名僧百深禪師塔。另有碑刻12塊,珍藏佛經12部。
葯山村[湖南省津市市葯山鎮葯山村]
葯山村[湖南省津市市葯山鎮葯山村]
葯山寺現任住持為明影法師,北京大學畢業,師從凈慧法師
文物遺存
葯山寺位於新洲以南的葯山鎮葯山村,原名慈雲寺,始建於唐初,相傳曾有唐“尉遲敬德督建”石碑。
1983年以來,日本佛教界權威人士四次組成尋根參拜團到葯山寺參拜。惟儼圓寂后,葬於葯山,墓塔名化城,唐伸撰碑銘。文物遺存:寺內有唐朝所鑄大鐘一口,被視為該寺鎮山之寶。寺內還有古榔樹(約2000多年樹齡)、樟樹四株、羅漢松等(約1000多年樹齡),平均樹齡已達八百多年。該寺有僧人墓塔二座,一座為唐朝惟嚴祖師塔,一座為現代名僧百深禪師塔。另有碑刻十二塊,珍藏佛經十二部。古寺鐘一幀(現存歷險文廟),紅岩寨、白雲山、掛莽山、筆架山、僧人嶺、虎山”“五龍一虎”鎮守葯山是玉皇大帝指派的傳說。有鰲魚山七姑山太陽山、月亮山、貓兒山金雞岩、雷打岩、牛肚心、清水堰、八寶湖···一一可見。

葯山傳說


葯山寺是佛教文化名地,神話傳奇頗多。亦是國學國教文化名址,桃李遍及天下。
1、鍥而不捨的故事
相傳惟儼大師僅憑一棍一缽朝南海,帶來楠苗廟井栽的故事。事情是這樣的:寺院有幾個大和尚,幾十個小和尚。按佛教經論要朝拜南海后領回佛旨后,才能設立寺院組織。由於寺院經費困難,叫誰去,都要帶盤纏才能動身。老和尚正在為難,惟儼大師向老和尚請命。並說我不要分文,去一趟南海朝拜佛祖,並領回佛旨。
老和尚是當家的和尚,寺院內都要聽他的安排。這時老和尚很賞識惟儼,就召集寺院所有僧人大會宣布。惟儼若不帶分文盤纏,到南海朝拜歸來,領欲回佛旨。我寺就由他管理,寺院內都要聽他安排。
2、忠貞救主的故事
早在西漢(公元前206年),葯山古剎,只有三間窄小的寺廟,僅供一個僧人享用。
一日,雲霧迷漫,狼煙飛舞,馬蹄巨鳴。飛一般一匹高大黑馬來到寺前,一壯士急下馬跪拜胖僧施救。
胖僧見壯士彬彬有禮,才氣襲人。沒多想,把壯士帶進寺院。因寺院太小,沒處藏身。
只有將大水缸揭開蓋子,請壯士入缸。壯士一愕,沒多想,縱身躍入缸內。
胖僧雙手一合蓋上缸蓋,又急忙在馬尾巴上繫上鞭炮點燃,猛然大黑馬狂馳而離。
半晌,狂風怒吼,飛沙走石。一匹大白馬追馳而來。
一到寺前,一莽漢大聲吼道:胖和尚,剛才一大黑馬來過此地?邊說邊揮動大刀。
胖僧拱手答道:看見了,沒落馬進寺,朝西急馳而奔。
莽漢跳下大白馬,將寺院內外查看好幾遍,急忙挑開大水缸蓋,只看見滿滿一缸清水。有用手捧水喝之意,胖僧急忙供上茶來。說,請您飲茶,茶比水更止渴,又送上供品。
莽漢抓了一把供品后才匆匆離去。在葯山、武陵、臨澧一帶流傳的“白馬趕黑馬,路還道百把”就是從此時才開始的。
又過了半晌,胖僧兩手一合,念念有詞。叫壯士出缸,並用齋飯招待壯士。因怕王莽返馳追來,壯士急問胖僧可何心愿,他日我定報答。胖僧拱手道:壯士大業若成,就給我建座能容十來個和尚寺廟吧!
壯士欲起身離去,胖僧拱手道:壯士從水路離去,我給你一葉小舟。在嘯峰塔點上燈作標示,垂直向北而行。因此相傳“嘯峰塔頂點明燈,照亮八百里洞庭”也就是從此時才開始相傳的。
他日壯士劉秀果成大業。剛立位,為了報答胖僧“救命之恩,明燈指程”。於是在葯山古剎大興土木。傳說規模宏大,能容十萬禪僧。於是有:“騎馬關山門”、“日有千人拱手,夜有萬盞明燈”的傳聞,說明寺院的宏偉博大。
但由於漢王立業不久,耗資巨大,財力空乏。到公元9年,寺院內外建築都沒完工就停下來了。葯山寺也就因此而傾城著名。現有南海楠、羅漢松、百年榔、千年樟、古井、殘碑、嘯峰庵、嘯峰塔為鑒。還有紅岩寨、白雲山、掛莽山、筆架山、僧人嶺、虎山——即“五龍一虎”鎮守尚存,見正了一切。
3、貪得無厭的故事
相傳在“五龍一虎”鎮守的山藥山寺,有一條山脈叫筆架山。筆架山峰有一座嶺叫僧人嶺。傳說嶺上有個小廟,廟內住著一僧人,廟裡有“自來米缽”。廟外有水,山上有柴,山樑有菜。廟內有一個岩缽,每天都會自來一升米,可供這個僧食用。
有一日,僧人自覺孤獨無聊。很孤獨,想找個伴。於是找來鑽子將這自來米缽擴大,好供2個食用。不巧這個自來米缽一擴大,從此也就無米自來了。僧人只好哭喪著坐在嶺上思過,從此此山嶺就是僧人嶺了。
4、古井抽樹修廟宇
很古很古以前,葯山寺內有一口古井。寺內外外所有人都是靠在這口井裡擔水做飯,這口井水清爽甜口,味道極佳。相傳在葯山大廟修建時,傳說有個人是神仙下凡。那時沒有大車,沒有起重機,靠肩膀硬抗,木料的運輸存在問題。於是這個下凡神仙為了減輕做工人的體力負擔,使用仙法。木料的運輸就是從古井一根一根抽上來的。通過這件事後,夥伴們才知道有一百個木工做活,但吃飯時只有九十九人,那個不吃飯的人就是下凡神仙。
這個下凡神仙見木料抽上來了許多許多,就問那個木工頭領。木料有了沒有?那個木工頭捎了捎後腦答道,夠了。於是井中還停著一根的一截。宅院快到完工時,木工頭比比畫畫,怎麼也不生機,硬還差一根大梁,這可急壞了木工頭。木工頭就叫了幾個木工到井裡去拉,怎麼也拉不動。於是木工頭硬著頭只好向下凡神仙求救。下凡神仙說,你不是說有了嗎?木工頭不好意思地答道,我失誤了。下凡神仙說,你再叫人去拉吧!於是拉起來一根后再也拉不動了。木工頭又比比畫畫,大小有誤怎麼也不生機,只得又去求下凡神仙。
下凡神仙說,你去把你在做工時刨下來的刨葉子堆在那根小了點木料上吧。對好了再來找我。木工頭只好照著做。將刨葉子堆后,下凡神仙念念有辭,蚊扇一扇,一陣風起,一根大梁急成。至今廣為流傳。
津市市棠華鄉岳山村不僅是佛教文化名地,還是國學國教文化名址。津市市翊武中學原創地就座落於津市市葯山寺。現遷至津市市渡口鎮的東山上。學校成立於抗戰最艱難時期的1943年,由歸國華僑、湘鄂教育視察專員許和鈞先生遵循辛亥革命先驅、民國開國元勛蔣翊武先生遺願所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