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皇家園林

明清時期建造的歷史遺跡

明、清是我國園林建築藝術的集大成時期。

歷史介紹


明清時期的皇家園林-園林藝術的集盛時期
明清時期的皇家園林
明、清是我國園林建築藝術的集大成時期,此時期規模宏大的皇家園林多與離宮相結合,建於郊外,少數設在城內的規模也都很宏大。其總體布局有的是在自然山水的基礎上加工改造,有的則是靠人工開鑿興建,其建築宏偉渾厚、色彩豐富、豪華富麗。
明、清的園林藝術水平比以前有了提高,文學藝術成了園林藝術的組成部分,所建之園處處有畫景,處處有畫意。
明、清時期造園理論也有了重要的發展,出現了明末吳江計成所著的《園冶》一書,這一著作是明代江南一帶造園藝術的總結。該書比較系統地論述了園林中的空間處理、疊山理水、園林建築設計、樹木花草的配置等許多具體的藝術手法。書中所提“因地制宜”、“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等主張和造園手法,為我國的造園藝術提供了理論基礎。
元、明、清三代皆建都北京,從元朝元大都到後來易名北京,明清兩代它又是政治文化中心。北京的西郊,自然條件比較好,經幾代修建,成了園林勝地。
明清皇家園林
明清皇家園林
這一時期宮苑園林的代表作是西苑太液池。至明朝天順年間,北海中海南海連在一起,總稱西苑,共同組成北京城內最大的風景區。現在的北海共有七十多萬平方米,其水面佔了—半以上,視野比較開闊。立於水面南部的瓊華島,是三海的重點,以它那高聳的白塔,玲瓏的山石和各種園林建築組成了一個整體。
北海的整個布局以白塔山為中心,形成湖中有山的四面景觀。白塔山是擴大北海時挖土堆山而成的。山高僅32.6米,周長973米,白塔高35.9米,據說當時是從北宋汴梁劫掠來大量的太湖石,並仿宋朝營建艮岳的意境和某些形式,疊山植樹。白塔山不高,但有峰石奇秀,林壑之美。如從白塔山頂俯瞰,春天繁花似錦,楊柳依依;夏日,北海水面上蓮葉一片,荷花映日;秋來,楓葉等樹木的色彩絢麗多彩;冬天,整個北海成了一片雪海,湖山銀裝素裹,使人耳目清新。
在總體布局上,東、南兩面有石橋與岸邊有機地聯繫在—起,更與東面的景山、故宮互相輝映。借景山、故宮於北海,構成了一幅景色壯麗的園林畫面。正如明朝人遊記中所說:“東望山峰倒蘸於太液波光之中,黛色嵐光,可悒可掬”。
如今,當你站在北海的西岸向東望去,遠借景山五亭,倒映水中,暗影浮動,為北海大為增色。白塔山之北,臨水有雙層的游廊,東起倚睛樓,西至分涼閣,共六十楹,中部有漪瀾堂、道寧齋二閣,從上層兩側之廊折下,是一組節奏韻律極好的獨特建築。在此處看山時,山坡上點綴假山,亭閣錯疊,洞室相通,高下曲折。北瞰碧波,視野開闊。這種遠眺近覽借景等手法,正是我國園林藝術中優秀傳統手法的運用。
清朝,尤其在乾隆年間,除重修增建瓊華島半月城、智珠殿以外,又在北海的東岸建畫舫齋等,在北海的北岸修建靜心齋、天王殿、琉璃閣、萬佛樓等。其中靜心齋是北海園的園中之園,而小園之中又用小的幾組院落和山石樹木組成多變的空間,堆石疊山的奇巧和空間層次的多變,實為佳構
明清宮苑,特別是清朝的園林,除繼承了歷代苑園的特點外,又有新的發展。它的特點是使用上的多功能,如聽政、看戲、居住、休息、遊園、讀書、受賀、祈禱、念佛以及觀賞和狩獵,栽植奇花異木等,如在著名的圓明園中,連做買賣的商業市街之景也設在其中,直可以說是包羅了帝王的全部活動。
還有一個特點是建造的數量大,特別是清朝,園林藝術裝飾豪華、建築尺度大、莊嚴,園林的布局多為園中有園。在有山有水的園林總體布局中,非常注重園林建築起控制和主體作用,也注重景點的題名,形成清代山水園林與建築宮苑的明顯特點。這種園林藝術的代表作,如北京西郊的圓明園、頤和園承德的避暑山莊以及故宮中的乾隆御花園,還有眾多的私家園林。
康熙統一中國后,成為清代的全盛時期,他修建禁中三海,又建靜明園暢春園、萬春園和熱河避暑山莊等。乾隆登位后,效法康熙,此人能書善畫,又喜歡遊覽風景名勝和園林。他曾六下江南,所見江南一些好的風景和園林建築的重要景觀,都仿製建造在宮苑中。他大興園林工程,幾乎把所有清代的離宮別苑都加以改建修飾。
康熙在位六十年,期間修建圓明園的工程一直未停過,后又雍、乾、嘉、道、咸五朝,一百五十年的經營,建成了我國歷代王朝前所未有的、世界園林史上奇迹的皇家園林——圓明園。清代帝王還廣收古今中外珍貴文物藏於園中,使風光絢麗的園林,同時成為宏偉壯麗的博物院。
乾隆在《圓明園圖詠》後記中,曾得意地寫道:“規模之宏敞,丘塹之幽深,風土草木之清佳,高樓邃室之具備,亦可觀止……。到過圓明園的一位法國天主教士,曾稱讚圓明園為“萬園之園”。
明清皇家園林
明清皇家園林
可惜這座世界上無與倫比的園林藝術傑作,宏偉壯麗的圓明園,世界上最豪華的瑰麗宮苑,卻在咸豐十年(1860年)十月,於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侵略者攻進北京,闖進圓明園,進行了瘋狂的搶劫。爾後,又在1860年的10月18日清晨,英國的一個騎兵加強團進園縱火,全園頓成火海,火勢三日不止。在短時間內,這個應用了無數的工匠、人力修建而成的千姿百態、美不勝收的圓明園,被焚掠殆盡。宏偉美麗的園林,已經變成灰燼,它不僅是損失了園中所藏中國歷代珍傳的文物和各種金器珠寶,更重要的是毀壞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明園,這是世界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和創傷,這在人類文化史上的損失是無法估計的,也深為世界人土所婉惜。
圓明園的興起到被英法帝國主義毀壞,從園林建設這一個側面也是清朝的興亡史。顯然清政府也想修復它,但始終未能如願,這與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國窮民窮有關。
清朝皇家園林的另一代表作,是位於北京西郊10公里處的頤和園,頤和園是由昆明湖萬壽山兩大部分組成,明代有西湖之稱,曾在此建園靜寺。清乾隆時期,在此挖湖堆土於湖東岸成為東堤,以此蓄湖水,改名萬壽山、昆明湖。在國靜寺舊地建大報恩延壽寺,又置亭、台、樓、閣、軒、榭之後,易名清漪園,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被毀。光緒十四年(公元1887年),慈禧挪用海軍軍費重修之後,改名頤和園。這座佔地290公頃的大型天然山水四林是中國最後的一座皇家園林,慈禧太后曾在這裡居住和處理朝政,因此頤和園具有“宮”和“苑”的雙重功能。
現存皇家園林最大的是避暑山莊,清初這裡還只是帝王狩獵途中的一座行官。由於這一帶地區峰奇水美,氣候宜人,又離京城較近,自康熙四十年(1701年)起,開始營建大型離宮別館。至乾隆年間,在山巒連綿起伏,松林蒼鬱的自然山地,建成了這座規模宏大的宮苑。
為修建皇家宮苑,無論是康熙還是乾隆,他們都遍訪名勝,看到名園美景,便命人記下,回京后即在園內仿造。他們曾游遍江南的無錫蘇州、杭州、嘉興揚州鎮江等地,被江南私家園林藝術中那種極為高超的藝術手法所吸引。
明清皇家園林
明清皇家園林
在宮宛園林中,許多造景皆模仿江南山水,吸取江南園林的特點。如頤和園中的諧趣園,是模仿無錫寄暢園;后湖蘇州街,是模仿蘇州江南水鄉風光;昆明湖上西堤六橋,是模仿杭州西湖蘇堤六橋;承德避暑山莊小金山,則是模仿鎮江金山寺的金山亭;避暑山莊的煙雨樓是模仿嘉興南湖的煙雨樓;文津閣是仿寧波天一閣等。圓明園中的許多景點與題名也多直接套用蘇抗的園林景觀題名,如“平湖秋月”、“三潭印月”、“雷峰夕照”、“獅子林”等等。眾多的景與題名,也都與江南著名園林藝術的景與題名對得上號,多處模仿江南園林的設計構思,或具體的布局手法。
不管是專供以宴為主的內苑北海,還是以清代皇帝“避喧聽政”、“避暑還涼”的圓明園、熱河避暑山莊、頤和園等,都有帝王受理朝政的宮殿以及朝署值衙,作為大臣視事的功能作用。以上類型的園林,我們都統稱它為皇家園林。皇家園林的藝術特點也就在於:存山淡冶如笑,宜游;厚山青翠欲滴,宜觀;秋山明凈汝妝,宜登;冬山慘淡好睡,宜居。
幾百年間,北京除修建過規模宏大的帝王宮苑外,還興建了大量的宅園。明清時期,城市宅園發展較快,其中著名的私家園林有五十餘處,清朝時期有一百多處。如有名的北京恭王府邸園,至今還保存得比較完整。又因為它有“大觀園”之疑,更引起人們的重視。

主要景點


恭王府是府邸與宅園相結合的園林建築。府邸部分由三組氣魄雄偉的宮殿式建築組成,而從府邸進入園林部分,是一道恰如縮小了的城關,把府邸與園子分割開來,這在我國的園林設計布局中是非常罕見的。它把城牆的門洞作為入後花園的園門,在城門洞拱卷的上面,有花崗石一塊,上刻“榆關”二字,點出了與一般園林入口的不同,城牆上還保存著完整的城垛口。
明清皇家園林
明清皇家園林
恭王府
府邸在城牆之南,園邸在城牆之北,城牆東西向布置。城牆南北兩側皆疊置以青石為主的假山,攀登假山,即可登上城牆。假山低處,城牆顯露,假山高處,又可俯視城牆,假山與城牆渾為一體,處理得非常得體自然。
站在“榆關”之頂,只見東端豎有非常顯眼的青石一塊,上刻“翠雲嶺”三字。妙在這“翠”字上,點出了恭王府邸園城市山林的意境。北部園景軒謝隱約,竹影扶疏,林木參差,蔥籠蔭郁,正是“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的好去處。
從“榆關”下行,沿著山澗小徑,石級時而上下蜿蜒,時而有平台過渡。到了山下的北部,回頭望去,那假山簇擁著城牆,象馬蹄形一樣兜抱全園。以青石為主疊成的假山,使人有山石崢嶸,群峰聳翠,剛勁挺拔之感。前行,穿過“青雲片”洞門,迎面有一塊五米多高的太湖石峰,上刻“福來峰”三字,也有人稱為飛來峰,此石既有嶂景的作用,也有景觀的作用。
在這奇峰異石之東,有青石假山對峙。在青石假山東面有方井一口,據說汲水順石槽可流至“流杯亭”內。這裡疊石檀木,增建亭宇,布置自然、秀雅,使人有坐石可品泉、憑欄可觀花的清意幽新之感。
在“福來嶺”之北,有一池清水橫在眼前,在這水池北岸南望時,才發覺它的妙處所在。假山水面遙相呼應,山水多變,高下有致,近處獨峰聳翠,秀映清池,使人絕無孤山獨水之感,又有隱露于山林中的城牆。正有“一城山水半城湖,全城盡在湖水中”的畫意。在這裡,方使人體會到此種山、城、水、亭、綠化等組景的布局手法之奧妙了,真可堪稱園林藝術的佳作,這也是恭王府與其它園林藝術極為不同的重要藝術特點。
從這裡往東,有一組“鳳尾森森,龍吟細細”的小庭院,幽深而清靜的院落內迴廊曲折,翠竹搖曳,清意幽新的庭院建築成了邸園中的小園,與山石水景區形成封閉與開朗的對比,成為園中之園。傳說,這裡曾是林黛玉住過的“瀟湘館”。此庭院有迴廊與戲樓和該園的主要建筑後堂相連接。後堂位於園邸中軸線的中心,在這後堂的北面,便是全園的主景部分:觀月台。
觀月台在假山的頂部,山前臨一池湖水,池中點以玲瓏的山石,假山石腳的結構是下為洞,上為台,湖石疊置橫卧懸挑很有章法,台上建榭,下為洞壑,洞內正中,有康熙手書“福”字碑。洞之東西各有爬山洞,盤上洞頂,是自然??樹是全園中軸線上最高點——觀月台了。
站在這觀月台上,俯視全園,使人聯想起《紅樓夢》第七十六回中,史湘雲對景色的逼真描寫:“這山上(凸碧堂)賞月雖好,總不及近水賞月更妙。你知道這山坡底下就是池沿,山凹里近水一個所在,就是凹晶,可知當日蓋這園子,就有學問,這山之高處,就是凸晶,山之低洼處,就叫凹晶……這兩處,一上一下,一明一暗,一高一曲,一山一水,就是特因玩月而設此地,有愛那山高月小的,便往這裡來;有愛那皓月清波的,便往那裡去”。
順著史湘雲當年指點的山澗登道,下到“凹晶”處看時,果然使人會聯想起曹雪芹所描繪的一番情景,“只見天上一輪皓月,池中一個月影,上下爭輝,如同置身於晶宮殿室之內,微風一過,粼粼然皺碧疊紋,真令人神清氣爽”。身臨其景,確有心曠神怡之感。
從觀月台北面沿疊石假山下來,到最後一排書齋,依它為主組成了最後部一進庭院。它是全園的收尾處。這裡的登山盤道與書齋建築相連,山腳懸挑與建築台基相接,下面騰空的台基與東西走向的通道組成了別出心裁的立體交通。游完全程,會感到我國古典園林的造園家所提出的“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四條園林藝術空間的處理標準,在恭王府中皆兼有之。
恭王府整個園邸平面成方形,東西長約170米,南北寬約150米,總面積約38.5畝。由於恭王府園邸中某些景點與曹雪芹所描寫的大觀園景點有許多相似之處,使該園成了注目之地。而目前的恭王府,至今保存尚完好,這確實是非常可貴的,1983年已經開始修整。
至於這所府邸和園邸是否就是《紅樓夢》中的榮國府,確實難講。但是就在這深宅大院里,類似賈母賈政、王熙風、薛寶釵等這樣的人物,在這裡住過,大致是可以肯定的。到底是曹雪芹以它為模特兒來寫“大觀園”,還是恭王府中的園邸以曹雪芹所設計的大觀園的意境來布置恭王府,這都需要以認真的態度來考證。
明清皇家園林實例
1、北京明清宮殿——西苑(三海)
明清皇家園林
明清皇家園林
明代西苑是在元代太液池的基礎上加以發展而成的。元代太液池只有北海和中海兩部分,明代又開鑿南海,於是形成了中、南、北三海,清代在三海中進一步興建。
由於三海緊靠宮殿,景物優美,所以成為帝王居住、遊憩、處理政務等的重要場所。清代帝王在城內居住時,常在西苑召見大臣,處理國政,宴會王公卿士,接見外蕃,召見與慰勞出征將帥,武科校技等,都在南海惇敘殿、涵元殿瀛台紫光閣等舉行,冬天還在西苑舉行“冰嬉”。
紫禁城皇宮殿宇的莊嚴與三海的自然條件,生動地形成對比,愈顯得三海景色的幽美自然。三海本身布局的成功之處主要把狹長的水面處理得毫無呆板,而是靈活生動,各有其姿態。
明清皇家園林
明清皇家園林
北海在三海中面積最大,形狀不規則,瓊華島突出於水中,島的面積較大,也相當高,用土堆成。島山選山石建殿宇,島頂在元明時代原有廣寒宮,是皇帝賜宴群臣的地方;清代順治八年,在此改建成一座白色喇嘛塔,構成北海整個園林區的中心,對整個北海起到收斂凝聚的作用。乾隆時,又在島山添建了一些亭台樓閣,如悅心殿等建築以及構山築洞,並在島北面修建了弧形長廊,使北海更加壯麗。廊的中部有漪瀾堂、遠帆閣等建築,使長廊不感平整呆板。島的石洞工程很大,藝術水平也相當高,好處是在山石間有堂榭房屋,房屋內又有山石摻合在一起,使人感到建築是在自然之中,而自然又引進室內。
島的美妙處,還因為有一座拱橋和島南的團城作陪襯。一座是全鰲玉煉橋,是北海和
明清皇家園林
明清皇家園林
中南海的分界,用大理石砌成,共有九孔,在瓊華島與團城之間有一座永安橋,起著團城與瓊華島的聯繫作用,兩橋之間巍然高聳的團城,上有承光殿(元代為儀天殿),另有亭樹、山石、廊瓦等,登此頂可以俯瞰三海。
北海西岸建築物很少,東岸看到一些土山與樹木,北岸有幾組宗教建築,如西天、闞福寺等。而整個布局中,重點是集中在瓊華島上,重點突出,主次分明。
中海是南海和北海聯繫過渡的狹長水面,兩岸樹木茂密,園林建築較少,僅在東岸露出萬壽殿一角和水中立一小亭,西岸也只露出紫光閣片段。南海水面比較小而圓,水面卻十分清幽,在碧波清清的湖水中,構置島嶼,稱為瀛台,島上建築物都比較低平,遠遠看去,高出水面卻十分協調。
明清皇家園林
明清皇家園林
南海中的“靜谷”一組庭院,可以說是南海中的園中園了,是一個十分精美的遊憩園,該院中疊石構洞和亭橋的擺布等可以稱得上是小園中絕妙的園林藝術之精品。
2、圓明園
在北京的西北郊有西山香山玉泉山、萬壽山等。在這一帶山陵的東南則是沃野平疇,又有玉泉流經其間,風景佳麗,氣候宜人,為建築苑園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所以清代帝王的苑囿多向這一帶發展。於是就有了圓明園、長春園和萬春園組成的圓明三園
明清皇家園林
明清皇家園林
為了滿足帝王的游心賞思,尋幽探勝的要求,圓明園收盡天下名勝。還在雍正做皇太子的時候,康熙於1709年把原來是明代的一個廢墅賜他建園。初建成后,康熙賜名叫圓明園。從1709年開始興建到1860華焚毀為止,前後共經歷161年。
雍正之子乾隆做皇帝時,六下江南,凡看到所喜愛的奇花異石,就移置到圓明園中,
明清皇家園林
明清皇家園林
不能移置的就仿造。如杭州南宋德壽宮舊址的“芙蓉”石,玲瓏刻峭,乾隆看了十分喜愛,用手拂拭,拍馬獻媚的官吏心頓神會,就趕快把芙蓉石運至北京獻上,乾隆就把它安置在長壽園的倩園太虛室的庭院中,並賜名青蓮朵。圓明園中平湖秋月,南屏晚鐘,雷峰夕照是模仿西湖十景,連命名都相同。1737年(乾隆二年),乾隆又命畫院的朗世寧、唐岱沈源等畫出圓明園全圖。
明清皇家園林
明清皇家園林
圓明園共佔地二千五百畝,是我國園林藝術史上的罕世珍品,也是我國園林藝術歷史發展到清代時期一個綜合的傑作。宏偉壯麗的圓明園內造景繁多,有四十八景,萬春園和長春園各有二十景,三園共一百零八景。每一景由亭、台、樓、閣、殿、廊、榭、館等組成。
圓明園大致可分為五個重要的景區。一區為宮區,有朝理政務的正大光明殿等;二區
明清皇家園林
明清皇家園林
為後湖區;三區有西峰秀色、問樂園、坐石臨流等,其中有一景叫舍己城,城中置佛殿,城前還有買賣街,仿蘇州街道建成,是皇帝后妃們買東西的地方。福海則為第四區,中心為蓬島瑤台,福海周圍建有湖山在望、一碧萬頃、南屏晚鐘、別有洞天、平湖秋月等景點共十多處;第五區有關帝廟、清曠樓、紫碧山房等。
明清皇家園林
明清皇家園林
乾隆時的圓明園將蘇杭等處的許多風景名勝仿建於園內,出於清朝統治者的獵奇心理,在西洋教士朗世寧、蔣友仁等的聳動下,仿照歐洲洛可可”式建築,出現了有西歐建築風格的諧奇趣、儲水摟、萬花樓、方外觀、海宴堂、遠瀛觀線法山等石構建築。雕刻華麗、繁多,也很精細。其中以遠瀛觀最為宏偉,觀前有用西方水法所建的噴水池。這一區異國情調的建築,豐富了圓明園的景色。
明清皇家園林
明清皇家園林
圓明園建築雖然有西方建築形式引入,但仍不失我國傳統的園林建築風格。它吸取了歷代宮殿建築的優點,建築形式上有所創新。一反過去那種宮殿建築不變的積習,園內各組建築可分為許多單體,有三間、五間,或出廊,或帶袍廈,或工字形或乙字形,式樣繁多,變化多端。園內的木構建築多不用斗拱與琉璃瓦,而多是青瓦、卷棚頂,顯得比較素雅。
明清皇家園林
明清皇家園林
內部裝修較之宮殿更為精緻。嘉慶時在園內構竹園一所,兩淮鹽政承辦紫擅裝修二百餘件,有榴開百子、萬代常壽、芝仙祝壽等花樣。嘉慶22年,園中接秀山房落成,兩淮鹽政承辦紫檀窗兩百餘扇及寶架、地罩地,俱用揚州周制(明朝末年揚州周姓工匠創此法,故名。其以金銀、寶石、珍珠翡翠水晶瑪瑙青金石象牙等物,鑄刻山水樓閣、人物花卉、蟲鳥於紫檀漆器上)。嘉慶時裝修如此豪華,乾隆時也可以想
明清皇家園林
明清皇家園林
見。以裝修取勝,也是圓明園建築的一個重要方面。
在園林景現的組織上,圓明園有三個建築區,福海四周建築區,后湖以北的建築區,前湖周圍的建築區。這三個建築區結合地形和水系,巧妙布置。有的四面臨水,猶如江南水鄉;有的湖山對景,明快舒暢,如南屏晚鐘等景;有的正面臨水,以水取勝;
明清皇家園林
明清皇家園林
有的就低地而構,造成山崗環抱之勢。這種天工的造化與人工相結合,使自然更美。
圓明園非常注意與環境的和諧協調,在紅花、綠樹、湖光、碧池、溪澗、山色、曲徑、白雲、藍天之中,點綴著亭、台、樓、閣的建築。宮殿建築金瓦紅牆、壯麗宏偉;有的建築輕巧絢麗,而其中德買賣itle="點擊查看原圖" href="http://www.baike.com/uploads/10/11684333463172000003113184.jpg" target="_blank">
明清皇家園林
明清皇家園林
宛如蜃樓;麗蓬島瑤台則勝似海外仙境;琉璃寶塔金壁輝煌;九孔石橋樸素大方。圓明園由於整個布局毫無生硬拼湊的感覺,園林建築與環境氣氛和諧,景物協調,因而符合清代帝王的“寧神受福,少屏煩喧”及“而風上清佳,惟園居為勝”的思想要求。
明清皇家園林
圓明園的特點一是水景豐富,它以福海和后湖作為造園的中心。單是福海,這一片水面就佔去了將近三分之一的面積,沿著水面的岸邊,構置建築景觀,因水成景,形成波光浩淼,景色優美的重要水區。
第二個重要的特點是建築類型多。一是宮殿式建築較多,而且多是左右對稱的布置,如正大光明殿、大定門、左右朝房、安佑宮、淳化齋等,又都是比較重要的建築物;二是宗祠寺廟建築,如關帝廟、正覺寺、舍己城等,三是仿造南方園林風景的建築,多是環山繞水的布置,是比較成功的;四是在中國古典園林中出現了西洋樓,這是皇家宮苑中的先例。
3.避暑山莊
清初,康熙皇帝為了籠絡蒙古族以及避暑的需要,在承德興建了行宮避暑山莊。此後,直到清朝末年,皇帝后妃每逢夏天常來這裡避暑,或在秋初時,在避暑山莊之北的圍場打獵,並會見蒙古貴族們。承德是打獵出發和歸途的中間站,因此更增加了它的重要性。
避暑山莊的總面積約為560公頃,它的特點是園內圍進了許多山嶺,只有五分之一左右的平地,而平地內又有許多水面,這與圓明園、頤和園的布局上有所不同。園的周圍繞以防禦性的磚石構築的宮垣,似宮城一般,宮垣高約一丈,厚約五尺。四周設六個門,南面有麗正門、德匯門、碧峰門,東邊及東北、西北各一門,形成與一般皇家園林的不同特點。
居住和上朝理政的行宮區,布置在山莊南端的山崗上,構築正宮松鶴齋和東宮三部分,緊靠承德市。宮區正南向,正宮大殿為“淡泊敬誠殿”,是皇帝接見王公大臣和朝理政務的正殿,全用楠木構築,又稱楠木殿。正殿後是一長排“十九間房”是居住區。過夾道是正宮後院,正中是幢高二層的“煙波致爽”樓(康熙第一景),在樓的左右,都置有供后妃居住的四合小院。樓后另有高樓突起,叫“雲山勝地”(康熙八景),人於樓上可遠眺近覽避暑山莊的勝景。原宮區建築較多,但有些已不復存在。
整個山莊西北高東南低,東南有泉水聚集的湖泊和平地,西部及北部是地勢起伏的山丘,這裡林木茂密。山莊的湖水總稱塞湖,在廣闊的湖水區四周,群山環抱,宛如天然畫屏。常年不斷的默沁、湯泉等溫泉和茅溝河、賽音河河水,滋潤著漫山的林木花草,寒冬不結冰,夏日涼爽宜人。
清代皇帝選擇這塊山常綠、水常清、天常藍的地方作園址,充分利用熱河泉源和數條山澗,因地就勢,加以人工穿鑿,形成鏡湖、澄湖、上湖、下湖如意湖等水景區。其間又用楊柳依依的長堤或橋相聯,形成水面的深遠、曲折、含蓄、多變的園林藝術意境。又疊石堆山於湖中,構成了月色江聲洲、如意洲、金山洲等眾多的洲與島,豐富了水面的變化與層次。隨著水面的曲折變化,將樓、台、亭、榭等,或倚岸臨水,或深入水際,或半抱水面,或掩映於綠樹鮮花叢中,皆以因水成景,因水而秀。而那熱河泉水,蒸汽瀰漫,更為奇霧。雨中山莊,湖光浩淼,更有魅力。
避暑山莊湖洲區中的重要一景金山,三面臨湖,一面溪流。山石堆疊,峭壁峻崖,層層斜上,山勢雄奇秀麗,構成湖區極為重要的高視點和構圖中心。山上樓閣,下築亭台,臨湖背山,環如半月,波光岩影,佳麗異常。整個布局緊湊而有韻律。在人工金山島這個有限的面積中,有不同的層次和變化的空間,而蒼松翠柏幾株,又突破了平野橫空之感。在遠望金山之景的觀賞線上,前有波平如鏡的湖面與清幽濃重的金山倒映,後有溪水,遠處真山淡雅清晰,成為前景金山的餘韻,而金山則又為遠景的序曲,形成了一種有前奏,有高潮,有餘韻的強烈的節奏感,給人以極好的藝術享受。
起伏的山巒橫卧在避暑山莊的西北部,松雲峽、梨樹峪、松林峪等幽谷奇峽環抱湖洲,園林建築不施彩繪,不加雕飾,清雅宜人。這裡有許多景觀是其他皇家園林所沒有的,如萬樹園的大片榆樹,山谷區的水泉溝、松林峪,大面積的古松林,姿態奇特。梨樹峪到春天時一片梨花盛開,有梨花伴月的詩境。秋天梨熟,一片豐收景象。
園外東、北兩面的外八廟,借景於避暑山莊,這是該園的另一特點。八大廟中的普陀宗乘與須彌福壽寺等是仿藏等地的建築形式,各具異態,蔚為壯觀,為山莊大為增色。
康熙時期,避暑山莊有三十六景,到乾降又增三十六景,共七十二景,景景各異。當遊人循徑登高,立於山顛,鳥瞰山莊園林時,但見由島洲堤橋分割成的若干水景區,湖水清波蕩漾,萬樹成園,水面植菏,亭台樓閣隱露其間,澗泉潺潺,長流不斷,山光水色,競秀爭奇。這時人們就會發現,由行宮區、湖洲區、谷原區、山嶺區組成的山莊園林意境,憑著這一帶的天然勝地,人工為之,巧奪天工,妙極自然。
4、清漪園(頤和園)
清漪園在北京城西北郊約10公里,公元1888年光緒把英法侵略者焚毀的清漪園修復后,改稱為頤和園。
在一千多年前,北京的頤和園還只是一座荒山。山前的湖泊在元代疏浚后,作為通惠河的一個水源。明代,人們在這裡開闢田壠,種植水稻和菱、蓮等水生植物,為原來的荒山、水源增了一點景色,始有北國江南水鄉風景之感。為此,有人把這裡比作杭州西湖。
到了清代,乾隆皇帝看上了這一帶的自然山水,開始建園。挖湖堆山,兩年後初具規模,並命名為”清漪園”,將西湖命名為”昆明湖”。原來純樸自然的山水,經過造園家的巧妙布置,逐漸成為峰巒凝碧,洞壑幽深,碧波蕩漾,綽約多姿,秀美的湖山景色。
公元1860年,清漪園如同圓明園一樣,遭受到英法帝國主義侵略軍的破壞,幾乎全部焚毀。1888年又重新修復,改名頤和園。1900年,在“八國聯軍”侵佔時,頤和園又遭到極大的破壞,直到1903年才修復成現在我們所見到的情景。
頤和園的面積約為285公頃,其中水面約佔五分之四。它的總體布局是根據所處自然地勢條件和使用要求,因地制宜地劃分成四個景區:東宮門和萬壽山東部的朝庭;萬壽山的前山部分;后湖及萬壽山的後山部分;昆明湖的南湖及西湖部分。
頤和園不僅是一個供遊憩的園林,它同時還具有宮廷的作用。東宮門是頤和園的正門,這裡布置了一片密集的宮殿式建築,以示皇家園林嚴肅、莊重的氣派。東宮門的仁壽殿,是清朝皇帝處理朝政的宮殿,慈禧在這裡受朝理政,並度過了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仁壽殿的西側樂壽堂便是慈禧太后的住處。為了取得園林氣勢,在庭院中布置山石盆景等,建築採取了灰瓦卷棚頂,以區別於故宮的建築,使整個建築在均衡對稱的布局中,有一定的活潑性。
園中主體建築佛香閣,作為全園的構圖中心。它北面依山,以取山林意境;南面臨湖,故得看水的意境。從臨湖的牌坊經排雲門、排雲殿、佛香閣直達山頂的智慧海,構成一條明顯的中軸線,而且層層上登,仰之彌高,氣魂雄偉。佛香閣原是仿黃鶴樓設計修建的,閣基為八方式,閣高達38米,堂皇富麗為全園建築之冠。置於萬壽山前山的正中,地位適中得體,起到了控制全園的作用。
沿著昆明湖邊,東起於樂壽堂,西到前山的最西端,建了一條728米長廊。它象—條紐帶把前山上下的各組建築聯繫在一起,並且成為各組建築中的大過道,可以在這裡散步,或坐在欄桿上欣賞遠近建築和大自然的景色。長廊建築本身在一定距離內又布置了亭子或通到臨湖的軒榭,把它分成有節奏的段落,又蜿蜒曲折。長廊把萬壽山與昆明湖連繫在一起,既起空間分割作用,又有使園林空間有機過渡的作用,豐富了空間的變化與層次。
頤和園後山的景色與前山迥然不同。後山山路盤旋上下,曲折自然,道旁松柏掩映,鳥語聲聲,山下一條彎曲的河水,忽寬忽窄,間以石、木橋樑,沿溪流緩行,綠水清新,非常幽靜,眼耳俱適,心曠神怡。
頤和園的東北角,後山的東端,地??這是一個園中之園,以水池為中心,在水面周圍布置亭、台、樓、榭,用游廊、小橋相連,配以古樹修竹,又有滿池荷花,自成一個與外界隔絕的寧靜小天地。
頤和園南部的昆明湖,是一片廣闊的水面。用築堤和洲島的分隔將湖面劃分為四個湖口。昆明湖的十七孔橋是仿盧溝橋,每個石欄柱頂部都有石獅子,姿態各異,猶如一道長虹飛架湖上,使水面既分割又有聯繫,湖山大為增色。在西堤上又建了不同形式的六座橋樑,有玉帶橋界湖橋、練橋、鏡橋、駝背橋等,它們的姿態與自然景色十分協調。這種水面分割的辦法,增加了湖面的空間層次和深遠感,把寬闊的昆明湖點綴得更加生動秀麗。
據記載,清朝的統治者,因無限傾慕杭州西湖的秀美,曾要求在清漪園中再現西湖的景色,因此清漪園的布局與設計,在許多地方都取法於杭州西湖,深受江南園林的影響。如西堤六橋仿杭州蘇堤六橋,還有仿杭州西湖湖心亭式的島嶼。水面的形狀也盡量模仿西湖,也有“雷峰塔”式的報恩寺塔(後為佛香閣),也有模仿無錫寄暢園的諧趣園等。但清漪園也結合自己特有的條件和要求,比杭州西湖來得富麗濃冠,具有許多不同的風格和處型方法,也顯示出帝王的驕奢豪華的生活享受。但由於自然條件所限,無論是水面或綠化方面與杭州西湖的自然景觀還是實難相比的。
頤和園的總體布置是繼承了中國造園的傳統手法。頤和園是以山水風景為主的山水宮苑,遼闊的湖跟巍峨的山是平面和立面的對比,是動和靜的對比,成為對比的湖和山又互相借鑒,而呈現了湖光山色的多種形態,蕩舟湖上時,萬壽山及其豪華壯麗的建築群是視景的焦點,身在山上時,昆明湖水清波堤橋輝映又成為風景的焦點。
頤和園的後山與前山具有完全不向的情調,它是一處非常幽靜的地帶。前山和後山,或廣闊明朗的昆明湖和曲折幽靜的后湖,這種對比手法的處理,在頤和園中是很成功的。
在頤和園也運用了中國造園中巧妙的借景手法。如布置一些適當的眺望點,使西山、玉泉山諸峰的景色組織到園裡來。至於園內各組景色則通過曲徑、高台、游廊、亭閣串聯繫起來,互相襯托,極盡變幻之能事。
頤和園的建造也動用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營建了許多美麗的景物。如雄偉軒昂的佛香閣及豐富多彩、形式各異的眾多建築。臨湖的雕石欄桿,大量的疊石山和饒有風趣的建築小品:什錦燈窗牆、銅牛等。
清漪園是中國現存古代園林中規模大,最華麗,而保存又比較完整的一個例子,尤其是國內建築物有很高的創造性。它的精神體現了幾千年來我國造園技術和藝術傳統的積累。
明清時期的江南私家園林
明、清是我國園林建築藝術的集成時期,此時期除建造了規模宏大的皇家園林之外,封建士大夫們為了滿足家居生活的需要,還在城市中大量建造以山水為骨幹、饒有山林之趣的宅園,作為日常聚會、游息、宴客、居住等需要。
封建士大夫的私家園林,多建在城市之中或近郊,與住宅相聯。在不大的面積內,追求空間藝術的變化,風格素雅精巧,達到平中求趣,拙間取華的意境,滿足以欣嘗為主的要求。
宅園多是因阜掇山,因窪疏地,亭、台、樓、閣眾多,植以樹木花草的“城市山林”。在數量上幾乎遍布全國各地,其個比較集中的地方有北方的北京,南方的蘇州、揚州、杭州、南京。其中江南的私家園林是最為典型的代表。
江南私家園林是以開池築山為主的自然式風景山水園林。江南一帶河湖密布,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又有玲隴空透的太湖石等造園材料,這些都為江南造園活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條件。
江南園林不僅在風格上與北方園林不同,在使用要求上也有些區別。江南園林以揚州、無錫、蘇州、湖州、上海、常熟、南京等城市為主,其中又以蘇州、揚州最為著稱,也最具有代表性,而私家園林則又以蘇州為最多。為此,蘇州又有“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之稱。
文化古城揚州,至清朝康熙、乾隆年間,大小園林已有百餘處,為此,有“揚州以園事勝”的說法。由於揚州地處南北之間,它綜合了南北造園的藝術手法,形成揚州園林具有所謂北雄南秀皆備的獨特風格。從隋、唐開始,揚州由於經濟繁榮,富商大賈麋集,文人雅士薈萃,對揚州園林的發展起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地處江南水鄉的蘇州,城市中水道縱橫、氣候適宜,植物繁茂,花草樹木品種豐富,當地又產湖石,疊石掇山的技巧高明,造園條件特別優越,物資又很豐富。為此,富饒的蘇州,成了官僚豪富掠奪和享樂的一個重要地方。明清封建社會末期,經濟發達的江南地區,就成了私家園林的集中地,蘇州的造林活動達到高潮,官僚地主爭相造園,一時成為風尚,造園之風達三百餘年之久,蘇州也就成為私家園林的集中地。
皇家園林一般總是帶有均衡,對稱、壯嚴豪華以及威嚴的氣氛。而江南地區的私家園林,多建在城市,並與住宅相聯。佔地甚少,小者一、二畝,大者數十畝。在園景的處理上,善於在有限的空間內有較大的變化,巧妙地組成千變萬化的景區和遊覽路線。常用粉牆、花窗或長廊來分割園景空間,但又隔而不斷,掩映有趣。通過畫框似的一個個漏窗,形成不同的畫面,變幻無窮,堂奧縱深,激發遊人探幽的興緻。有虛有實,步移景換,主次分明,景多意深,其趣無窮。
如蘇州拙政園,園中心是遠香堂,它的四面都是挺秀的窗格,像是畫家的取景框,人們在堂內可以通過窗格觀賞園景。遠香堂的對面,綠葉掩映的山上,有雪香雲蔚亭,亭的四周遍植臘梅東隅,亭亭玉立的玉蘭和鮮艷的桃花,點綴在亭台假山之間;望西,朱紅棟樑的荷風四面亭,亭邊柳條搖曳,春光月夜,倍覺雅靜清幽。國內植物花卉品種繁多,植樹栽花,富有情趣,建築玲瓏活潑,給人以輕鬆之感。
巧於因借是江南園林的另一特點,利用借景的手法,使得盈尺之地,儼然大地。借景的辦法,通常是通過漏畝使國內外或遠或近的景觀有機地結合起來,給有限的空間以無限延仰,使人游來意無免有時也用國內有國,大國包小國,造成空間多變,層次豐富,這種園中之園,又常在曲徑通幽處,在你感到“山重水複疑無路”隊卻又“柳暗花明又一村”,使之產生“迂迴不盡致,雲水相忘之樂”。有時遠借他之物、之景,為我所有,豐富園景。
江南私家園林大都是封建文人、士大夫及地主經營的,比起皇家園林來可說是小本經營,所以更講究細部的處理和建築的玲瓏精緻。江南私家園林建築的室內普遍陳設有各種字畫、工藝品和精緻的傢具。這些工藝品和傢具與建築功能相協調,經過精心布置,形成了我國園林建築特有的室內陳設藝術,這種陳設又極大地突出了園林建築的欣賞性。
如蘇州留園的楠木廳里,傢具都由楠木製成,室內裝飾美觀精緻、樸素大方,形成了一個欣賞性的典雅的室內環境。室內布局一班都採用習慣的對稱手法,牆壁上的字畫掛屏以及室外的石案、石墩等,也部採取對稱的布局,在重複中富有節奏。室內外裝修與傢具陳設品均以棗紅、黑、栗殼等三色為主要色調,從而與園林其他部分的紫青色、白色相調和呼應,體現了園林建築室內外設計的寧靜要求。這恰恰與皇家宮殿建築追求豪華壯麗,用大紅大綠的色調形成強烈的對比。
楹聯、詩詞、題詠與園林相結合,利用文學的手段深化人們對園林景色的理解,啟發人們的想象力,使園林更富有詩情畫意的手法在江南園林中也是極為成功的。造園匠師們善於用文學上形象思維的藝術魅力來美化園景,廳、堂、亭、謝上的楹聯常常是賞景的說明書。如拙政園中《海棠春塢》指的是庭內種有海棠的小院,宜春日小憩;《荷風四面》亭指的是四面臨池的小亭,宜夏夜納涼;《待霜》亭周圍遍植桔樹,宜深秋登臨;《雪香雲蔚》亭附近遍植臘梅,宣冬日踏雪。文聯辭對兼有書法之妙,更引入欣賞。
這一時期也有更多的文人畫家參與園林的設計與造園實踐,明朝有著名的張南陽、周秉成、計成等,清代有張鏈、張然、葉眺等。他們既善長繪畫、又是造園家。其中計成總結了造園的理論,著有《園冶》一書;張漣疊白沙翠竹與江村石壁;計成疊影園山;石濤疊片石山房、萬石園等。他們的實踐和理論,大大地促進了江南園林藝術的發展。
明清江南私家園林的造園意境達到了自然美、建築美、繪畫美和文學藝木的有機統一。與一般藝術不同的是,它主要是由建築、山水、花木組成的綜??美,又高於自然,而又不露人工斧鑿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