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衡
李國衡
李國衡(1924年—),男,漢族,江蘇省揚州市人。上海第二醫科大學教授、主任醫師,附屬瑞金醫院中醫骨傷科終身教授,系“魏氏傷科”傳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5年定為上海市名中醫。李教授為魏氏傷科學術流派的繼承與發展,作出不懈的努力,在國內甚至海外產生較大的影響。
1938年師承滬上名醫魏指薪(魏氏21代行醫人),李國衡天賦聰穎,勤奮好學,刻苦耐勞,不僅學醫,還要習武,深得魏師賞識。1943年滿師以後,繼續隨師執業。在老師的薰陶下,治 傷醫技日益長進,從而由師徒關係而成為翁婿關係。其後建立翁婿診所,每日門診有四百人次左右。1956年隨同岳父進入上海第二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主持傷科業務並擔任中醫教研組副主任。1962年調至附屬瑞金醫院、上海市傷骨科研究所。歷任瑞金醫院傷科副主任、主任,中醫教研組副主任,上海市傷骨科研究所副所長,中華全國中醫藥學會理事,中華全國中醫藥學會骨傷科學會副主任委員,中國中醫研究院客藉教授,上海市中醫學會傷科學會主任委員。現任上海市傷骨科研究所顧問,上海中醫藥大學、上海市中醫藥研究院專家委員會名譽委員。中國中醫藥學會骨傷科學會顧問,《中醫骨傷科雜誌》編委會副主任委員,上海市中醫文獻館館員,《上海預防醫學》雜誌編委會委員。
曾獲1960年上海市文教戰線先進工作者稱號。1996年獲中央保健委員會表彰獎狀,受到江澤民同志等黨和國家領導親切接見,是上海第八屆、第九屆人大代表,上海市第九屆人大常委會委員。1990年定為全國第一屆老中醫學術經驗繼承班指導老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5年定為上海市名中醫。
李教授醫道出自名家傳授,並在臨床中善於取長補短,既擅長傷科手法,又精於辨證用藥。在醫療中不論門診或病房,均能做到細析病情,辨證施治,療效確切,受到廣大病人愛戴。在教學上培養了多名研究生、進修生、學生及中低年資醫生。遠在60年代初期編著出版了《傷科常見疾病治療法》,80年代初期在魏師心傳口授下整理出版了《魏指薪治傷手法與導引》。主編《中國骨傷科學·整骨手法學》,《魏指薪教授誕辰百年學術討論集》,《中醫治療疑難雜病秘要》傷骨科分科,參加《中醫骨傷科學》等編寫工作。本人總結髮表切合實用的論文五十餘篇。參加上海市傷骨科研究所論文彙編1~6輯的編輯工作,使魏氏傷科學術推及全國,不少方葯為廣大醫療機構所採用。
三、“魏氏傷科手法治療肘后血腫的療效與機理研究”1990年獲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科技進步獎二等
李國衡
李國衡教授循循善誘地向他的學生傳授魏氏傷科的手法與藥物專長,並且還把自己當做病人,體驗他的學生學的手法操作雖然當時他們是一對一的教學,但他每次都是認認真真地做好每一次講課的筆記。李國衡教授不僅教學生業務,更教會了學生應該怎樣做人,怎樣做一名合格的醫生。李國衡教授對每一個病人都持有認真的態度,病人無論身份高低,李國衡教授都望、聞、問、切,耐心解釋,開方的時候還不時地鼓勵病人,讓他們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作為一名醫生面對每天幾十號的病人,做到如此始終如一,是多麼的不容易。2001年時,李國衡教授就想要把魏氏傷科治療肩周炎的一種獨特“壓掌掏肩”法進行機理研究。可惜,李國衡教授走得太匆忙。但可以告慰李國衡教授的是,2005年學生正式為這個項目申請到了市科委的基金資助,現已在臨床與他的學生一起開始進行這個課題的研究。
古人曰:上善若水,厚德載物。李國衡教授的一生也許沒有驚天動地的事迹,而李國衡教授以幾十年如一日,點點滴滴的為人,兢兢業業做事的學者風範,顯現出高尚的個人魅力和道德感召力,點化著他的學生和周圍的人。
李國衡
摸診”在秘傳中有:“輕摸皮,重摸骨,不輕不重摸筋肌”的教誨。同時要求摸診時應根據部位,先後有序,輕重恰當,耐心細緻,以防疏漏。《醫宗金鑒正骨手法要旨》中,手法論述頗詳:“夫手法者,謂以兩手安置所傷之筋骨,使仍復於舊也。”“蓋一身之骨體。既非一致,而十二經筋之罹列序篇,又各不同,故必素知其體相,識其部位,一旦臨證,機觸於外,巧生於內,手隨心轉,法從手出。或拽之離而複合,或推之就而複位。或正其斜,或完其闕。”這裡指出人體各部骨節結構不同,筋經羅列亦各有序屬,故要熟悉解剖,選擇相應手法。魏氏傷科十分重視人體筋骨結構與功能,臨床辨證中患側與健側反覆作對比,做到心中有數,力求施法正確。魏氏秘傳中要求:“手觸於外,測知其內,法隨病至,細析癥狀,心靈手巧,全賴功夫。”《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講:“但傷有重輕。而手法各有所宜,其痊可之遲速,及遺留殘疾與否,皆關乎手法之所施得宜,或失其宜,或未盡其其法也。”又雲“雖在肉里,以手捫之。自悉其情,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稱為手法也。”臨床實踐深知當前雖處於科學儀器發達時代,自有其優越性,但損傷之症手摸檢查仍不可缺少,儀器尚不能完全代替。摸其外而知其內須依賴功夫。所謂功夫,一是要積累經驗熟練應用,二是要有練功基礎。有了基本功腕指即能靈活有力,感應靈敏。施法時部位準確,深達病源,迅速敏捷,恰到好處。
魏氏傷科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和幾代人的實踐,對人體不同部位,不同損傷設制了一系列不同形式的導引。其中有剛有柔或剛柔相濟。姿勢齊全,療效確切。我們認為:手法是一種被動正骨理筋方法,而導引是一種自動正骨理筋方法,兩者結合相輔相成,發揮了協同作用。
魏氏傷科對損傷內治是根據不同階段而用不同治法,即早期宜攻,中期宜和,後期宜補。《證治準繩》中引述劉宗原云:“所以損傷一證,專從血論,但須分其有瘀血停積而亡血過多之證。”“皮不破而內損者,必有瘀血,若金刃傷皮出血,或致亡血過多。二者不可同法兩治。有瘀血者,宜攻利之,若亡血者,兼補而行之。”閉合性損傷為蓄血證,早期宜攻,開放性損傷為失血證,早期即宜和攻補兼施,因而不能同治而治。
魏氏傷科秘傳中曾有:“治傷之法,重在實效。”無全身癥狀則外治,有全身癥狀則內外兼治。這在《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中就有:“但出血不多,亦無瘀血者。以外治之法治之。”青少年或兒童骨折,尤其是兒童屬純陽之體,骨折後生長修復很快,除早期有癥狀表現須作內治外,中、後期單純外治即可。
1938年受業於滬上傷科名醫魏指薪,以後隨師開業。1949年與業師由師徒關係而成為翁婿關係。40年代起,當時的翁婿傷科診所就得到廣大病員所信賴。著有《傷科常見疾病治療法》、《魏指薪治傷手法與導引》,主編《中國骨傷科學·整骨手法學》、《中醫治療疑難雜病秘要》傷骨科部分,參加編寫《中醫骨傷科學》等著作六部,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李教授是魏氏傷科學術流派的繼承者,從事臨床醫學、教學、科研工作五十餘年,深得魏氏學術真諦並有所發展。他認為各種損傷可以歸納為內傷與外傷兩大類。內傷以臟腑、氣血為主,應用傳統望、聞、問、切四診,取得資料后再用陰陽、表裡、寒熱、虛實八綱歸納,確定損傷部位和病理性質。外傷以筋骨皮肉脈為主,臨床檢查突出“望、比、摸”三法。望:觀察局部腫脹、畸形、膚色、姿態、破損等程度;比:患側與健側作對比,存在何種異常;摸:雙手對患處仔細揣摸。魏氏傷科非常重視“摸診”,素有“輕摸皮,重摸骨,不輕不重摸肌筋”,“能摸觸其外,測知其內”的見解。根據部位不同,要求摸診時輕重恰當,先後有序,分清損傷類別及主次痛點。李教授強調臟腑氣血損傷可反映到體表,肢體外傷也可影響臟腑氣血,因此,他認為內傷與外傷均須運用傳統四診結合“望、比、摸”檢查,才能作出較全面的診斷。
李教授認為,年齡有大小,損傷有輕重,在用藥上應有所側重,更不能濫施藥物。損傷后全身癥狀反映不明顯者,則應著重外治;單純內傷則應著重內治;外傷與內傷並存,局部與全身癥狀表現明顯者,則應內外兼治。他用內服藥大多是頭、二汁內服,藥渣搗爛后蒸敷或煎水外洗。用於外傷如此,有些內傷亦用此法;不僅宿傷,而且新傷在損傷后1天即考慮熱敷。內服與外敷並用,可迅速改善全身與局部氣血循環,祛瘀生新,促使損傷組織儘早修復。
跌打損傷,人體組織必然發生不同程度的紊亂,如骨折移位、關節脫位及半脫位、骨錯縫、筋出槽,或內傷氣滯血凝等,在治療上須依賴手法正骨理筋,理氣活血,以達到“骨正筋柔,氣血以流”的目的。魏氏傷科擅長手法,李教授更吸取各家之長,尤善於用手法治療。他的手法可分為基本手法與臨床應用兩個方面,基本手法有單式、複式的不同,臨床應用有常法與變法的區別特彆強調辨證施“法”,針對不同疾病及疾病不同階段表現,採用不同手法加減。
在臨床治療上李教授還重視應用導引療法。魏氏傷科導引方法主要為軀體運動,既有全身動作,又有局部動作,用於各類損傷的全過程中,但又不干擾損傷的正常修復條件。它與手法,一種是被動肢體運動,一種是自動肢體運動,兩者相輔相成,可提高臨床療效。
李教授專長骨傷科,對骨折的治療積累豐富經驗和有效方葯。如對股骨粗隆間骨折治療,首先予以手法複位,助手將患肢外展20~30度,緊握足踝向後拔伸牽引,並在患側股骨大粗隆外側墊棉墊,術者運用手掌叩擊該部。在縱向牽引的側向叩擊震蕩作用下,可促使斷端的複位。複位後下肢予以沙袋固定及藥物內服外用。李教授強調骨折手法複位的重要性,它可為骨折癒合及後期功能康復創造良好條件。
治療髖關節脫位,李教授採用無麻醉手法複位。患肢屈髖屈膝上提,當股骨頭移向髖臼時,根據脫位方向,或外展,或內收,並由助手直接推拉股骨頭使之複位。曾治8例新鮮脫位複位后卧床休息,外敷活血消腫藥,沙袋固定二周後下地行走,六周后恢復工作。經後期隨訪,上法治療無一例發生股骨頭無菌性壞死與創傷性關節炎。改變了以往需在麻醉下複位,石膏固定三個月的常規治療方法。
李教授對治療損傷引起四肢關節血腫主張一次手法擠散血腫,迅速解除癥狀,恢復關節功能。如膝關節髕上區滑囊血腫的治療,一手拇、食二指緊緊按住股骨內、外側髁,掌心按住腫脹處;另一手緊握患側足跟,先使膝關節過伸,將血腫向下擠壓,而後再使膝關節屈曲。在過伸或屈曲時可聽到“卜落”血腫擠散的聲音,標誌手法成功。手法作用主要使血腫關節內壓力產生驟然變化,血腫可從應力最集中點處向低壓區域擴散,由此可解除關節內由於積血張力增高所造成的對關節囊神經末梢的刺激而產生的劇烈疼痛和關節活動限制。李教授等曾對肘后血腫進行造影及解剖學模擬手法治療研究,並對22例肘后血腫進行手法前後關節活動範圍測量,結果治療前42±200,治療后11±200,(P<0.001),兩者有顯著差別。
在長期臨床中,李教授對魏氏傷科繼往開來,研製定多種損傷有效方葯,現舉數方分列如下。
續骨活血湯
主治:骨斷、骨碎、腫脹疼痛。
按:骨折治療重在活血祛瘀,止痛長骨。方中歸尾取《本草正義》所云意“歸尾主通,逐瘀自驗”。地鱉蟲破血逐瘀力強,咸寒,有小毒,用量不宜過重。若痛甚加延胡索9g,參三七3g;不寐者加朱茯神12g,棗仁9g;便秘者加大黃4.5g。
理氣活血止痛湯
主治:胸肋內傷,氣滯血凝疼痛,呼吸不暢。
按:氣機不暢,血瘀凝滯為本病關鍵,故李教授多用理氣要葯桔絡配合活血止痛藥物應用,桔絡為桔瓤之筋膜,性味苦平,善於順氣通絡。佐以枳殼、佛手片以寬胸氣止痛。若胸悶氣急者加旋覆花(包)9g,開心果9g;痛甚加延胡索9g,降香片1.8g。
蒸敷方
主治:腰背勞損,風寒濕痹證,髖部慢性損傷。
按:軀幹部肌肉肥厚,慢性勞損、痹證作痛,外用洗方一則使用不便,二則藥力不易深達病所發揮作用。故李教授採用蒸敷劑。將上藥共研細末,裝入布袋內,葯袋隔水蒸熱敷患處。本方一般夏季不宜應用。
相關圖書
ISBN:9787117100175
出版社:人民衛生
2008-07-01 第1版
開 本:16開
頁 數:150頁
李國衡,78歲,上海魏氏傷科繼承人,上海市骨傷科研究所顧問,治傷手法注重“輕摸皮,重摸骨,不輕不重摸筋肌”,同時重視導引療法,學生眾多。該書重點介紹上海李國衡傷科經驗。具體內容包括魏氏傷科源流、李國衡治傷學術思想總結、李國衡治傷經驗撮要、李國衡治療腰傷導引拾粹、李國衡治傷醫案等。該書可供各大專院校作為教材使用,也可供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員作為參考用書使用。
一、魏氏傷科源流
(一)魏氏傷科發展簡史
(二)魏氏傷科學術醫技特長
(三)魏氏傷科治法與方葯
二、李國衡讀書心要與臨證要訣
(一)李國衡讀書心要
(二)李國衡臨證要訣
三、李國衡治傷學術思想總結
(一)辨傷當明氣血、臟腑、部位
(二)治傷重視氣血,調攝脾胃
(三)理傷推崇手法
(四)臨證輔以導引
四、李國衡治傷經驗撮要
(一)損傷性血瘀證
(二)腰椎間盤突出症
(三)骨質疏鬆症
(四)“骨錯縫”、“筋出槽”疾病
(五)頸椎病
(六)胸椎間盤突出症
(七)跟痛症
(八)強直性脊柱炎
五、李國衡治療腰傷導引拾粹
(一)導引鍛煉的作用
(二)導引鍛煉要點
(三)腰椎病常用導引
六、李國衡治療腰傷外用器械介紹
(一)熱敷治療床
(二)熱敷治療床方葯配製及作用
(三)適應證和禁忌證
七、李國衡治傷醫案
(一)腰椎骨質增生/脾腎虛損證
(二)腰椎滑脫症/肝腎偏虛證
(三)腰椎椎管狹窄症/脾腎兩虛,濕阻瘀滯證
(四)脊柱骨質疏鬆症/脾腎虧虛證
(五)腎虛腰痛/腎虛,心陰不足證
(六)血虛腰痛/氣血兩虛證
(七)風寒濕腰痛/風寒濕邪中於腰脊證
(八)風濕腰痛/風濕阻絡證
(九)強直性脊柱炎/邪犯腰脊,氣血痹阻證
(十)腰肌勞損/經絡氣血不暢證
(十一)腰臀筋膜勞損/氣虛濕阻證
(十三)腰椎間盤突出症/血瘀阻滯證
(十四)腰椎壓縮性骨折/骨斷、血瘀氣滯證
(十五)腰椎橫突骨折/骨斷筋傷證
(十六)骶髂關節錯位/氣滯血瘀證
(十七)肱骨近端骨折/骨斷筋傷證
(十八)下肢熱痹/下焦濕熱內阻證
(十九)肘內側副韌帶損傷/氣血瘀滯證
(二十一)肩周炎/邪人經絡,氣血壅阻證
(二十一)胸椎間盤突出症/督脈氣血阻滯證
(二十二)骨質疏鬆症/脾腎虛損證
(二十三)產後腰痛/肝腎不足,氣血虧虛證
(二十四)菱形肌勞損/氣陰兩虛證
(二十五)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勞損筋傷證
(二十六)膝關節滑膜炎/熱毒瘀滯證
(二十七)痛風性關節炎/下焦濕熱毒證
(二十八)腰椎間盤突出症(緩解期)/脾腎不足證
(二十九)腰部挫傷/氣血阻滯證
(三十一)腰椎滑脫症/氣滯血瘀,肝腎不足證
(三十一)腰椎骨關節病/肝腎虧損,脾運失健證
(三十二)腰椎滑脫症伴椎管狹窄/肝腎不足,氣血不和證
八、李國衡治傷文選精粹
(一)髖關節脫位
(二)經絡學說在傷科手法中的指導作用
(三)腰椎退行性病變的成因和辨證施治
附錄 魏氏傷科部分傳人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