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發作

抑鬱發作

抑鬱症又稱抑鬱障礙,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臨床特徵,是心境障礙的主要類型。臨床可見心境低落與其處境不相稱,情緒的消沉可以從悶悶不樂到悲痛欲絕,自卑抑鬱,悲觀厭世,甚至有自殺企圖或行為。

發展概況


我國與世界的抑鬱症患病率比較情況如下:
註:1.大多數報道將我國抑鬱症患病率確定在3%~5%的區間,但有報道稱達到了6.1%。
2.我國抑鬱症發病率地區差異較大。
3.30年間,報告的抑鬱症發病率暴增10~20倍,現在仍然呈上升趨勢;不排除有的以“世界衛生組織數據表明”的字眼作了錯誤(虛假)報道,故本數據可能不準確。
抑鬱症是世界第四大疾病,預計到2020年將成為第二大;但我國對抑鬱症的醫療防治還處在識別率低的局面,地級市以上的醫院對其識別率不足20%,只有不到10%的患者接受了相關的藥物治療;而且,同時,抑鬱症的發病(和自殺事件)已開始出現低齡(大學,乃至中小學生群體)化趨勢。
綜上所述,對抑鬱症的科普、防範、治療工作亟待重視,抑鬱症防治已被列入全國精神衛生工作重點。
世界我國
抑鬱症患者人數3.22億 (無精確數據)
患病率4.4% (4.2±1.9)% 

病因


迄今,抑鬱症的病因並不非常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生物、心理與社會環境諸多方面因素參與了抑鬱症的發病過程。生物學因素主要涉及遺傳、神經生化、神經內分泌、神經再生等方面;與抑鬱症關係密切的心理學易患素質是病前性格特徵,如抑鬱氣質。成年期遭遇應激性的生活事件,是導致出現具有臨床意義的抑鬱發作的重要觸發條件。然而,以上這些因素並不是單獨起作用的,強調遺傳與環境或應激因素之間的交互作用、以及這種交互作用的出現時點在抑鬱症發生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影響。

臨床表現


抑鬱症可以表現為單次或反覆多次的抑鬱發作,以下是抑鬱發作的主要表現。
1.心境低落
主要表現為顯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抑鬱悲觀。輕者悶悶不樂、無愉快感、興趣減退,重者痛不欲生、悲觀絕望、度日如年、生不如死。典型患者的抑鬱心境有晨重夜輕的節律變化。在心境低落的基礎上,患者會出現自我評價降低,產生無用感、無望感、無助感和無價值感,常伴有自責自罪,嚴重者出現罪惡妄想和疑病妄想,部分患者可出現幻覺。
患者思維聯想速度緩慢,反應遲鈍,思路閉塞,自覺“腦子好像是生了銹的機器”,“腦子像塗了一層糨糊一樣”。臨床上可見主動言語減少,語速明顯減慢,聲音低沉,對答困難,嚴重者交流無法順利進行。
3.意志活動減退
患者意志活動呈顯著持久的抑制。臨床表現行為緩慢,生活被動、疏懶,不想做事,不願和周圍人接觸交往,常獨坐一旁,或整日卧床,閉門獨居、疏遠親友、迴避社交。嚴重時連吃、喝等生理需要和個人衛生都不顧,蓬頭垢面、不修邊幅,甚至發展為不語、不動、不食,稱為“抑鬱性木僵”,但仔細精神檢查,患者仍流露痛苦抑鬱情緒。伴有焦慮的患者,可有坐立不安、手指抓握、搓手頓足或踱來踱去等癥狀。嚴重的患者常伴有消極自殺的觀念或行為。調查顯示,我國每年有28.7萬人死於自殺,其中63%有精神障礙,40%患有抑鬱症。因抑鬱症而自殺的不乏名人,包括梵高海明威三毛張國榮徐行、李曉、羅賓·威廉姆斯喬任梁等。消極悲觀的思想及自責自罪、缺乏自信心可萌發絕望的念頭,認為“結束自己的生命是一種解脫”,“自己活在世上是多餘的人”,並會使自殺企圖發展成自殺行為。這是抑鬱症最危險的癥狀,應提高警惕。
4.認知功能損害
研究認為抑鬱症患者存在認知功能損害。主要表現為近事記憶力下降、注意力障礙、反應時間延長、警覺性增高、抽象思維能力差、學習困難、語言流暢性差、空間知覺、眼手協調及思維靈活性等能力減退。認知功能損害導致患者社會功能障礙,而且影響患者遠期預后。
5.軀體癥狀
主要有睡眠障礙乏力食慾減退、體重下降、便秘、身體任何部位的疼痛、性慾減退、陽痿、閉經等。軀體不適體訴可涉及各臟器,如噁心、嘔吐、心慌胸悶、出汗等。自主神經功能失調的癥狀也較常見。病前軀體疾病的主訴通常加重。睡眠障礙主要表現為早醒,一般比平時早醒2~3小時,醒后不能再入睡,這對抑鬱發作具有特徵性意義。有的表現為入睡困難,睡眠不深;少數患者表現為睡眠過多。體重減輕與食慾減退不一定成比例,少數患者可出現食慾增強、體重增加。

檢查


對疑為抑鬱症的患者,除進行全面的軀體檢查及神經系統檢查外,還要注意輔助檢查及實驗室檢查。迄今為止,尚無針對抑鬱障礙的特異性檢查項目。因此,目前的實驗室檢查主要是為了排除物質及軀體疾病所致的抑鬱症。有2種實驗室檢查具有一定的意義,包括地塞米松抑制試驗(DST)和促甲狀腺素釋放激素抑制試驗(TRHST)。

診斷


抑鬱症的診斷主要應根據病史、臨床癥狀、病程及體格檢查和實驗室檢查,典型病例診斷一般不困難。國際上通用的診斷標準一般有ICD-10和DSM-IV。國內主要採用ICD-10,是指首次發作的抑鬱症和複發的抑鬱症,不包括雙相抑鬱。患者通常具有心境低落、興趣和愉快感喪失、精力不濟或疲勞感等典型癥狀。其他常見的癥狀是①集中注意和注意的能力降低;②自我評價降低;③自罪觀念和無價值感(即使在輕度發作中也有);④認為前途暗淡悲觀;⑤自傷或自殺的觀念或行為;⑥睡眠障礙;⑦食慾下降。病程持續至少2周。

治療


1.治療目標
抑鬱發作的治療要達到三個目標:①提高臨床治癒率,最大限度減少病殘率和自殺率,關鍵在於徹底消除臨床癥狀;②提高生存質量,恢復社會功能;③預防複發。
2.治療原則
①個體化治療;②劑量逐步遞增,儘可能採用最小有效量,使不良反應減至最少,以提高服藥依從性;③足量足療程治療;④儘可能單一用藥,如療效不佳可考慮轉換治療、增效治療或聯合治療,但需要注意藥物相互作用;⑤治療前知情告知;⑥治療期間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和不良反應並及時處理;⑦可聯合心理治療增加療效;⑧積極治療與抑鬱共病的其他軀體疾病、物質依賴、焦慮障礙等。
3.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是中度以上抑鬱發作的主要治療措施。目前臨床上一線的抗抑鬱葯主要包括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製劑(SSRI,代表藥物氟西汀帕羅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西酞普蘭艾司西酞普蘭)、5-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製劑(SNRI,代表藥物文拉法辛度洛西汀)、去甲腎上腺素和特異性5-羥色胺能抗抑鬱葯(NaSSA,代表藥物米氮平)等。傳統的三環類、四環類抗抑鬱葯和單胺氧化酶抑製劑由於不良反應較大,應用明顯減少。
4.心理治療
對有明顯心理社會因素作用的抑鬱發作患者,在藥物治療的同時常需合併心理治療。常用的心理治療方法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療、認知行為治療、人際治療、婚姻和家庭治療、精神動力學治療等,其中認知行為治療對抑鬱發作的療效已經得到公認。
近年來出現了一種新的物理治療手段——重複經顱磁刺激(rTMS)治療,主要適用於輕中度的抑鬱發作。

預防


有人對抑鬱症患者追蹤10年的研究發現,有75%~80%的患者多次複發,故抑鬱症患者需要進行預防性治療。發作3次以上應長期治療,甚至終身服藥。維持治療藥物的劑量多數學者認為應與治療劑量相同,還應定期門診隨訪觀察。心理治療和社會支持系統對預防本病複發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應儘可能解除或減輕患者過重的心理負擔和壓力,幫助患者解決生活和工作中的實際困難及問題,提高患者應對能力,並積極為其創造良好的環境,以防複發。

心理癥狀群


抑鬱發作包含許多心理學癥狀,可以分為心理學伴隨癥狀(焦慮、自責自罪、精神病性癥狀、認知癥狀以及自殺觀念和行為,自知力等等)和精神運動性癥狀(精神運動性興奮精神運動性激越等)。

焦慮

焦慮與抑鬱常常伴發,而且經常成為抑鬱症的主要癥狀之一。主觀的焦慮癥狀可以伴發一些軀體癥狀,如胸悶、心跳加快、尿頻、出汗等等,軀體癥狀可以掩蓋主觀的焦慮體驗而成為臨床主訴。

自責自罪

病人對自己以往的一些輕微過失或者錯誤痛加責備,認為自己的所作所為人別人感到失望。認為自己患病給家庭、社會帶來巨大的負擔。嚴重時病人會對自己的過失無限制的“上綱上線”,達到妄想的程度。

精神病性癥狀

主要是妄想或者幻覺。內容與抑鬱狀態和諧的稱為稱為與心境相和諧的妄想,如罪惡妄想、無價值妄想、軀體疾病或者災難妄想、嘲弄性或者譴責性的聽幻覺等等;而內容與抑鬱狀態不和諧的稱為與心境不和諧的妄想,如被害或者自我援引妄想,沒有情感色彩的幻聽等等。這些妄想一般不具有精神分裂症的特徵,如原發性、荒謬性等等。

認知癥狀

抑鬱症伴發的認知癥狀主要是注意力和記憶力的下降。這類癥狀屬於可逆性。隨治療的有效而緩解。認知扭曲也是重要特徵之一,如對各種事物均作出悲觀的解釋,將周圍的一切都看成是灰色的。

自殺觀念和行為

抑鬱症患者半數左右會出現自殺觀念。輕者常常會想到與死亡相關的內容,或者感到活著沒有意思,沒勁;再者會有生不如死,希望毫無痛苦的死去;之後則會主動尋找自殺的方法。抑鬱症病人最終會有10%-15%死於自殺。偶爾病人會出現所謂的“”擴大性自殺“”,病人可在殺死數人後再自殺,導致極其嚴重的後果。因此它絕非一種可治可不治的“良性”疾病,積極的治療干預是十分必要的。

運動性遲滯或激越

多見於所謂“內源性援引”病人。精神運動性遲滯病人在心理上表現為思維發動的遲緩和思流的緩慢。病人將之表述為“腦子好像是沒有上潤滑油”。同時會伴有注意力和記憶力的下降。在行動上表現為運動遲緩、工作效率下降。嚴重者可以達到木僵的程度。激越病人則與之相反,腦中反覆思考一些沒有目的的事情,思維內容無條理,大腦持續處於緊張狀態。但是由於無法集中注意來思考一個中心議題,因此思維效率下降,無法進行創造性思考。在行為上則表現為煩躁不安,緊張激越,有時候不能控制自己的動作,但是又不知道自己因何煩躁。

自知力

相當一部分抑鬱症病人自知力完整,主動求治。存在明顯自殺傾向者自知力可能有所扭曲甚至缺乏對自己當前狀態的清醒認識,甚至完全失去求治願望。伴有精神病性癥狀者自知力不完整甚至完全喪失自知力的比例增高。雙相障礙抑鬱發作患者自知力保持完整的程度不如單相抑鬱症患者。

軀體癥狀群


睡眠紊亂,食慾紊亂,性功能減退,非特異性軀體癥狀如疼痛、周身不適、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等等。

睡眠紊亂

是抑鬱狀態最常見的伴隨的癥狀之一,也是不少病人的主訴。表現為早段失眠、中段失眠、末段失眠、睡眠感缺失等等。其中以早段失眠最為多見,而以末段失眠(早醒)最具有特徵性。與這些典型表現不同的是,在不典型抑鬱症病人可以出現貪睡的情況。

食慾紊亂

主要表現為食慾下降和體重減輕。食慾減退的發生率大約為70%左右。輕者表現為食不甘味,但是進食量不一定出現明顯減少,此時病人體重改變在一段時間內可能不明顯;嚴重者完全喪失進食的慾望,體重明顯下降,甚至導致營養不良。不典型抑鬱症病人則可見有食慾亢進和體重增加。

性功能減退

可以是性慾的減退乃至完全喪失。有些病人勉強維持有性行為,但是無法從中體驗到樂趣。

精力喪失

表現為無精打采,疲乏無力,懶惰,不願意見人。有時與精神運動性遲滯相互伴隨。精力不足或過度疲勞是抑鬱發作的核心癥狀。

晨重夜輕

即情緒在晨間加重。病人清晨一睜眼,就在為新的一天擔憂,不能自拔。在下午和晚間則有所減輕。此癥狀是“內源性抑鬱症”的典型表現形式之一。有些心因性抑鬱患者的癥狀可能在下午或者晚間加重,與之恰恰相反。

非特異性軀體癥狀

抑鬱症病人有時以此類癥狀作為主訴,因而長期在綜合醫院門診遊盪。與疑病症不同的是這類病人只是訴說這類癥狀,希望得到相應的治療,但是並未因此而產生牢固的疑病聯想,認為自己得了不治之症。當然,抑鬱症伴發疑病癥狀並不少見。這類非特異性癥狀包括頭痛或者全身疼痛,周身不適,胃腸道功能紊亂,心慌氣短乃至胸前區疼痛,尿頻、尿意等等,常在綜合醫院被診斷為各種周圍神經功能紊亂。

抑鬱症危害


1、將人逼至絕境
危害後果最嚴重的就是病人自殘、自殺思想行為的出現。抑鬱心境會引起抑鬱症病人的思想消極、悲觀,總是沉浸在自我譴責、自卑之中,對前途悲觀絕望。
2、肉體折磨不斷
危害不僅在於精神健康的損害,而且它也會帶來非常多身體上的癥狀。比如食慾減退、乏力等。這些身體的不適可涉及到各器官,自主神經功能失調的癥狀較常見。抑鬱症病人的身體癥狀往往查無實據,且多為非特異性的,難以定位,但不一定要排除軀體疾病。
3、持久的情緒不良
抑鬱症危害常見的一點,就是會讓病人體驗到最為痛苦、惡劣的心境。並且這種悲觀情緒是無明顯外因出現的,因此非常難解決,讓得抑鬱症病人的心情總處在悲觀厭世之中。另一方面,抑鬱與焦慮總是伴隨而來,以更年期抑鬱症為代表,這類患抑鬱症病人不僅心情抑鬱,同時還會出現莫名其妙的精神緊張、驚恐不寧的焦慮情緒
4、毀掉人的精神
抑鬱症危害巨大的第二點體現,就是它能將一個原本充滿精力的正常人變得整天無精打采,嚴重者還會出現呆若木雞的狀態。並且,抑鬱症病人對周圍一切事情都沒有興趣可言,對工作、學習沒有一點兒熱情,思想反映遲緩,平素依著整潔的人也變的不修邊幅。
5、剝奪人的睡眠
抑鬱症病人常有頑固性睡眠障礙,表現為失眠、難以入睡、早醒、睡眠規律紊亂,睡眠質量差等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