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誠信的結果 展開

誠信

漢語詞語

誠信是一個漢語辭彙,讀作 chéng xìn 。誠信是一個道德範疇,是公民的第二個“身份證”,是日常行為的誠實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統稱。泛指待人處事真誠、老實、講信用,一諾千金等等。但一般主要是指兩個方面:一是指為人處事真誠誠實,尊重事實,實事求是;二是指信守承諾。

詞句釋義


誠信∶以真誠之心,行信義之事。誠,真實,誠懇;信,信任,證據。所以說,誠信,是誠實無欺,信守諾言,言行相符,表裡如一。

名詞概述


誠
《禮記·祭統》:是故賢者之祭也,致其誠信,與其忠敬。《北齊書·堯雄傳》:雄 雖武將,而性質寬厚,治民頗有誠信。《新唐書·曹華傳》:“華 雖出戎伍,而動必由禮,愛重士大夫,不以貴倨人,至廝豎必待以誠信,人以為難。葉適 《太府少卿李公墓誌銘》:故參知政事 吳興 李公,以誠信質直事 孝宗郭沫若 《蘇聯紀行·六月三十日》:一位大領袖倒不在乎每宴一次客,一定要來一套大演說的。誠信已孚,思想已移諸實踐,不說話比說話還要偉大。

誠的含義

“誠”,是 儒家為人之道的 中心思想,立身處世,當以誠信為本。宋代理學家朱熹認為:誠者,真實無妄之謂。“誠”是一種美德。《名人名言》∶“誠即天道,天道酬誠”。言行須循天道,說真話,做實事,反對虛偽。意思為誠實。

信的含義

信
《說文解字》認為“人言為信”,程頤認為:“以實之謂信。”可見,“信”不僅要求人們說話誠實可靠,切忌大話、空話、假話,而且要求做事也要誠實可靠。而“信”的基本內涵也是信守諾言、言行一致、誠實不欺。
“誠”主要是從天道而言,“信”主要是從人道而言。故孟子曰:“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
“誠”本是自然固有之,效法天道、追求誠信,這是做人的道理、規律。二者在哲學上雖有區別,但從道德角度看,“誠”與“信”則是同義等值的概念,故許慎在《說文解字》云:“誠,信也。”“信,誠也。”基本涵義都是誠實無欺,信守諾言,言行相符,表裡如一,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在一般意義上,“誠”即誠實誠懇,主要指主體真誠的內在道德品質;“信”即信用信任,主要指主體內誠的外化。“誠”更多地指“內誠於心”,“信”則側重於“外信於人”。“誠”與“信”一組合,就形成了一個內外兼備,具有豐富內涵的辭彙,其基本含義是指誠實無欺,講求信用。千百年來,誠信被中華民族視為自身的行為規範和道德修養,在基本字義的基礎上形成了其獨具特色並具有豐富內涵的誠信觀。信的意思是相信。
“誠”與“信”作為倫理規範和道德標準,在起初是分開使用的。孟子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中庸》中也說:“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信的基本含義是指遵守承諾,言行一致,真實可信。最先將“誠”與“信”連在一起使用的是在《逸周書》中:“成年不嘗,信誠匡助,以輔殖財。”“父子之間觀其孝慈,兄弟之間觀其友和,君臣之間觀其忠愚,鄉黨之間觀其信誠。”這裡的“信誠”實際上表達的是“誠信”的意思。就是說,從一般意義上,誠信是指誠實不欺,講求信用,強調人與人之間應該真誠相待。

相關事例


關羽事例

關羽(160-220年),本字長生,后改字雲長,河東郡解縣(今山西運城)人,東漢末年名將,早期跟隨劉備輾轉各地,曾被曹操生擒,於白馬坡斬殺袁紹大將顏良,與張飛一同被稱為萬人敵。
1、徐州兵敗,關羽被困土山。曹操派張遼以“三便”勸關羽降曹:一者可保甘,糜二夫人的安全;二者可不背桃園之約;三者可留有用之身。關羽回答:“你有‘三便’,我有‘三約’:一、今降漢不降曹;二、請給二位嫂子俸祿,單獨居住,不論何人不許入門;三,只要一旦知道皇叔的下落,辭曹歸劉而去。三者缺一不可。
三約體現了關公對漢室,對劉皇叔的忠誠,在文字上約法三章,表明他對兄弟桃園結義承諾的踐約之志。
2、關公《夜讀春秋》是關公故事中最著名的一個典故。
徐州兵敗后,關公與曹操約法三章,暫居曹營。曹操敬重關公,為了籠絡他,賜給他珍貴物品,關羽卻拒之不受;幾日一宴請,關羽從不亂吃喝;給關羽大宅,關公卻將內宅分給老兵,自己住外間;派多名美女伺奉他,他卻叫美女去服侍嫂子。曹操無法,安排劉備的兩個夫人和關公同居一屋室。關公仍不動色,秉燭獨坐在門外,專心致志讀《春秋》,通霄達旦,毫無倦色。曹操想通過美色來詆毀關公,從而達到要挾逼其就範目的。自古“英雄難過美人關”的信條在關公身上失去了靈驗。
關公夜讀春秋,通霄達旦給出三個信息:一是關公面對美色坐懷不亂,二是通霄甘做兩個嫂嫂守護衛士,三是《春秋》儒學道義對關公定力的影響。反映出的實質就是:不僅僅是關公對皇兄的忠義的承諾,更反映出關公誠實守信的品質本性,這一天性經《春秋》儒學道義的熏染,升華成華夏民族最寶貴的忠義誠信的道德典範。千古流傳,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其他事例

3、曾參,春秋末期魯國有名的思想家、儒學家,是孔子門生中七十二賢之一。他博學多才,且十分注重修身養性,德行高尚。
一次,他的妻子要到集市上辦事,年幼的孩子吵著要去。曾參的妻子不願帶孩子去,便對他說:“你在家好好玩,等媽媽回來,將家裡的豬殺了煮肉給你吃。”孩子聽了,非常高興,不再吵著要去集市了。這話本是哄孩子說著玩的,過後,曾參的妻子便忘了。不料,曾參卻真的把家裡的一頭豬殺了。妻子看到曾參把豬殺了,就說:“我是為了讓孩子安心地在家裡等著,才說等趕集回來把豬殺了燒肉給他吃的,你怎麼當真呢。”曾參說:“孩子是不能欺騙的。孩子年紀小,不懂世事,只得學習別人的樣子,尤其是以父母作為生活的榜樣。今天你欺騙了孩子,玷污了他的心靈,明天孩子就會欺騙你、欺騙別人;今天你在孩子面前言而無信,明天孩子就會不再信任你,你看這危害有多大呀。”
4、郭沫若小時候很淘氣,但是很孝順。有一次,他的媽媽得了一種“暈病”,郭沫若聽說芭蕉花可以治這種病。這種花賣得很貴,並且難得一開,於是他就和哥哥一起跑到一座花園內找這種花,恰好那座花園裡的芭蕉開了一朵大黃花,郭沫若和哥哥把花偷偷地摘下來送給了媽媽。媽媽雖然知道郭沫若這樣做是孝順她,可是兒子的行為很讓她傷心。從此,郭沫若再也不偷拿別人的東西了。
5、汽車維修店一個顧客走進一家汽車維修店,自稱是某運輸公司的汽車司機。“在我的帳單上多寫點零件,我回公司報銷后,有你一份好處。”他對店主說。但店主拒絕了這樣的要求。顧客糾纏說:“我的生意不算小,會常來的,你肯定能賺很多錢!”店主告訴他,這事無論如何也不會做。顧客氣急敗壞地嚷道:“誰都會這麼乾的,我看你是太傻了。”店主火了,他要那個顧客馬上離開,到別處談這種生意去。這時,顧客露出微笑,並滿懷敬佩地握住店主的手:“我就是那家運輸公司的老闆。我一直在尋找一個固定的、信得過的維修店,我今後常來!”
6、宋慶齡有次與一所小學約定去看小學生,可是到了約定日期,天下起了大雨,同學們都以為宋慶齡奶奶不能來赴約了,但宋慶齡仍冒雨前往。
7、早年,尼泊爾的喜馬拉雅山南麓很少有外國人涉足。後來,許多日本人到這裡觀光旅遊,據說這是源於一位少年的誠信。一天,幾位日本攝影師請當地一位少年代買啤酒,這位少年為之跑了3個多小時。第二天,那個少年又自告奮勇地再替他們買啤酒。這次攝影師們給了他很多錢,但直到第三天下午那個少年還沒回來。於是,攝影師們議論紛紛,都認為那個少年把錢騙走了。第三天夜裡,那個少年卻敲開了攝影師的門。原來,他在一個地方只購得4瓶啤酒,於是,他又翻了一座山,趟過一條河才購得另外6瓶,返回時摔壞了3瓶。他哭著拿著碎玻璃片,向攝影師交回零錢,在場的人無不動容。這個故事使許多外國人深受感動。後來,到這兒的遊客就越來越多。
8、18世紀英國的一位有錢的紳士,一天深夜他走在回家的路上,被一個蓬頭垢面衣衫襤褸的小男孩兒攔住了。“先生,請您買一包火柴吧。”小男孩兒說道。“我不買”紳士回答說。說著紳士躲開男孩兒繼續走,“先生,請您買一包吧,我今天還什麼東西也沒有吃呢”小男孩兒追上來說。紳士看到躲不開男孩兒,便說:“可是我沒有零錢呀”,“先生,你先拿上火柴,我去給你換零錢”。說完男孩兒拿著紳士給的一個英鎊快步跑走了,紳士等了很久,男孩兒仍然沒有回來,紳士無奈地回家了。
第二天,紳士正在自己的辦公室工作,僕人說來了一個男孩兒要求面見紳士。於是男孩兒被叫了進來,這個男孩兒比賣火柴的男孩兒矮了一些,穿的更破爛。“先生,對不起了,我的哥哥讓我給您把零錢送來了”“你的哥哥呢?”紳士道。“我的哥哥在換完零錢回來找你的路上被馬車撞成重傷了,在家躺著呢”,紳士深深地被小男孩兒的誠信所感動。“走!我們去看你的哥哥!”去了男孩兒的家一看,家裡只有兩個男孩的繼母在招呼受到重傷的男孩兒。一見紳士,男孩連忙說:“對不起,我沒有給您按時把零錢送回去,失信了!”紳士卻被男孩的誠信深深打動了。當他了解到兩個男孩兒的親父母都雙亡時,毅然決定把他們生活所需要的一切都承擔起來。
面對誘惑,不怦然心動,不為其所惑,雖平淡如行雲,質樸如流水,卻讓人領略到一種山高海深。這是一種閃光的品格——誠信。

作用


誠信是人必備的優良品格,一個人講誠信,就代表他是一個講文明的人。講誠信的人,處處受歡迎;不講誠信的人,人們會忽視他的存在;所以我們人人都要講誠信。誠信是為人之道,是立身處事之本。

立人之本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認為人若不講信用,在社會上就無立足之地,什麼事情也做不成。

齊家之道

唐代著名大臣魏徵說:「夫婦有恩矣,不誠則離。」只要夫妻、父子和兄弟之間以誠相待,誠實守信,就能和睦相處,達到家和萬事興的目的。若家人彼此缺乏誠信、互不信任,家庭便會逐漸四分五裂。

交友之基

只有「與朋友交,言而有信」,才能達到「朋友信之」,推心置腹、無私幫助的目的。否則,朋友之間充滿虛偽、欺騙,就絕不會有真正的朋友,朋友是建立在誠信的基礎上。

為政之法

左傳》云:「信,國之寶也。」指出誠信是治國的根本法寶。孔子在足食、足兵、民信三者中,寧肯去兵、去食,也要堅持保留民信。因為孔子認為「民無信不立」,如果人民不信任統治者,國家朝政根本立不住腳。因此,統治者必須「取信於民」,正如王安石所言:「自古驅民在信誠,一言為重百金輕」。

經商之魂

在現代社會,商人在簽訂合約時,都會期望對方信守合約。誠信更是各種商業活動的最佳競爭手段,是市場經濟的靈魂,是企業家的一張真正的「金質名片」。

心靈良藥

古語云:「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只有做到真誠無偽,才可使內心無愧,坦然寧靜,給人帶來最大的精神快樂,是人們安慰心靈的良藥。人若不講誠信,就會造成社會秩序混亂,彼此無信任感,後患無窮。正如《呂氏春秋·貴信》篇所說,如果君臣不講信用,則百姓誹謗朝廷、國家不得安寧;做官不講信用,則少不怕長,貴賤相輕;賞罰無信,則人民輕易犯法,難以施令;交友不講信用,則互相怨恨,不能相親;百工無信,則手工產品質量粗糙,以次充好,丹漆染色也不正。可見失信對社會的危害何等大啊!
綜觀而言,誠信對於自我修養、齊家、交友、營商以至為政,都是一種不可缺少的美德,可見誠信在人類社會非常重要的。

相關名言


1.以信接人,天下信人;不以信接人,妻子疑之。——楊泉
2.人之所助者,信也。——《周易
3.圖大者,當謹於微。——呂近溪
4.信用既是無形的力量,也是無形的財富。——松下幸之助
5.推人以誠,則不言而信矣。——王通《文中子·周公》
6.良心是由人的知識和全部生活方式來決定的。——馬克思
7.信用是難得失的,費十年功夫積累的信用,往往由於一時的言行而失掉。——池田大作
8.理智要比心靈為高,思想要比感情可靠。——高爾基
9.言必信,行必果。——孔子《論語·子路
10.老老實實最能打動人心。——莎士比亞
11.如果要別人誠信,首先要自我要誠信。——莎士比亞
12.信不足,安有信。——《管子
13.意志薄弱的人,必須不會誠實——拉羅什夫利
14.把“德性”教給你們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錢。這是我的經驗之談。在患難中支持我的是道德,使我不曾自殺的,除了藝術以也是道德。——貝多芬
15.沒有誠實何來尊嚴。——西塞羅
16.對自我真實,才不會對別人欺詐。——莎士比亞
17.貧而無諂,富而無驕。——子貢
18.禍莫大於無信。——傅玄
19.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孟子》
20.在一個人民的國家中還要有一種推動的樞紐,這就是美德。——孟德斯鳩
21.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蔡鍔
22.侈而惰者貧,而力而儉者富。——韓非子
23.貧不足羞,可羞是貧而無志。——呂坤
24.獲取信用是要付出很高代價的——傑羅爾德
25.誠者,天之道;思誠者,人之道也。——《孟子。離婁上》
26.生活的理想,就是為了理想的生活。——張聞天
27.人背信則名不達。——劉向
28.誠信為人之本。——魯迅
29.人不守信,無異於叫旁人對他失信。——英國
30.我們就應注意自我不用言語去傷害別的同志,但是,當別人用語言來傷害自我的時候,也就應受得起。——劉少奇
31.誠實是人生的命脈,是一切價值的根基。——德萊塞
32.入於污泥而不染不受資產階級糖衣炮彈的侵蝕,是最難能可貴的革命品質。——周恩來
33.真誠與樸實是天才的寶貴品質。——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34.真話說一半常是彌天大謊。——富蘭克林
35.要正直地生活,別想入非非!要誠實地工作,才能前程遠大。——陀思妥耶夫斯基
36.誠實是最好的政策。——富蘭克林
37.在一個人民的國家中還要有一種推動的樞紐,這就是美德。——孟德斯鳩
38.忠誠需要完完全全的真實。——夏爾丹
39.信是立身之本,恕乃接物之要。——王永彬
40.虛偽永遠不能憑藉它生長在權力中而變成真實。——泰戈爾
41.美德有如名香,經燃燒或壓榨而其香愈烈,蓋幸運最能顯露惡德而厄運最能顯露美德也。——培根
42.民無信不立。——孔子
43.小信誠則大信立。——韓非子
44.養心莫善於誠。——荀子
45.對於事實問題的健全的決定是一切德行的真正基礎。——誇美紐斯
46.虛偽的真誠,比魔鬼更可怕。——泰戈爾
47.一個人最悲哀的事情無過於良心的死滅。——郭沫若
48.當你背叛別人時,你也背叛了自我。——辛格
49.誠實是人生的命脈,是一切價值的根基。——德萊
50.真誠是一種心靈的開放。——拉羅什富科
51.如果要別人誠信,首先要自我要誠信。——莎士比亞
52.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孔子
53.我寧願以誠摯獲得一百名敵人的攻擊,也不願以偽善獲得十個朋友的讚揚。——裴多菲
54.人類最不道德處,是不誠實與怯懦。——高爾基
55.以誠感人者,人亦誠而應。——程頤
56.凡人立於天地間,遇事必當之以"誠",而後人始信其為人,乃得有為人之價值。尚詐術者,何能立名建業。——呂鵬搏
57.實話可能令人悲哀,但勝過謊言。——瓦·阿扎耶夫
58.沒有誠實哪來尊嚴——西塞羅
59.當今世界的所有惡劣品質中,不真誠是最危險的。——阿爾及利亞
60.生命的短促,只有美德能將它留傳到遙遠的後世。——莎士比亞
61.坦白是誠實和勇敢的產物。——馬克·吐溫
62.你務必以誠待人,別人才會以誠回報。——李嘉誠
63.誠實是一個人得以持續的最高尚的東西。——喬臾
64.失掉信用的人,在這個世界上已經死了。——哈伯特
65.誠實是力量的一種象徵,它顯示著一個人的高度自重和內心的安全感與尊嚴感。——艾琳·卡瑟
66.沒有誠實何來尊嚴。——西塞羅
67.誠實是智慧之書的第一章。——傑弗遜
68.失去了信用的人,就再沒有什麼能夠失去的了。——緒儒斯
69.信用難得易失。費年功夫積累的信用往往會由於一時的言行而失掉。——池田大作

古籍闡述


古籍中,對誠信之道的論述頗多,現摘其要者加以闡述。
「無信人之言,人實不信。」(《詩經·鄭風·揚之水》)
·無誠信品德的人說的話,人是不應當相信的。所以,要使他人相信自己,就必須做誠實之人。
「君子之言,信而有規,故怨遠於其身;小人之言,僭而無征,故怨咎及之。」(左丘明《左傳·昭公八年》)
·君子之言,誠實而有證據,所以怨恨遠於其身;小人之言,越分妄言,又無根據,所以遭致怨禍。要求人說話要誠實、要有根據,切忌無實事根據的胡言亂語。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孔子《論語·學而》)
「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論語·述而》)
·孔子教導學生時,提倡「文」(即為《詩》、《書》、《禮》、《樂》等典籍),「行」、「忠」、「信」並重,希望學生能做到博學多聞(文)、敦品勵行(行)、盡忠職守(忠)、誠實不欺(信),把智育與德育結合起來,才能做一名德才兼備的人。
「儒有不寶金石,而忠信以為寶。」(戴聖編《禮記·儒行》)
·儒者重德,故不以金玉為寶,而以「忠信」為寶。可見,儒者是把「忠信」作為修身養性、齊家治國的法寶。
「古者禹湯本義務信而天下大治,桀紂棄義背信而天下大亂。故為人上者,必將慎禮義、務忠信然後可,此君人者之大本也。」(荀子《荀子·強國》)
·古代聖王禹、湯,循義講信而天下大治;暴君桀、紂,棄義背信而天下大亂。所以,作為國君一定要慎禮義、講忠信,然後才能治國。這是「君人者之大本也」。由此證明誠信是治國之本。
「或問信,曰:『不食其言』。」(揚雄《法言·重黎》)
·所謂信實,就是指不違背和忘記自己的諾言,一定要信守承諾,說到做到,言行一致。
「信者,誠也,專一不移也。」(班固《白虎通義·性情·論五性六情》)
·從一定意義上,信就是誠,誠就是信,二者相通,基本內涵都是真實無欺。無論說話做事,都是誠實可信的。 「誠,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周敦頤《周子全書·通書·誠下》)
·誠是五常(仁、義、禮、智、信)的基礎,是人的各種善行的根源。可見,「誠」在儒家道德體系中是何等的重要。
「信者,無偽而已。」(程顥、程頤《河南程氏遺書·卷一》)
·所謂「信」,就是無「偽」意思。既不說假話,亦不做假事;既不自欺,亦不欺人。一切言行皆以誠實為本,排除一切虛偽、虛假。
「夫信者,人之大寶也。國保於民,民保於信。非信無以使民,非民無以守國。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鄰。善為國者,不欺其民;善為家者,不欺其親。」(司馬光《資治通鑒·卷二》)
·「誠信」是人的法寶,因為「國保於民,民保於信」。君無信用不能使民,失去民心則不能守國。所以古代聖王不欺四海,五霸不欺四鄰。善治國者,不欺其民;善齊家者,不欺其親。可見,信在治國齊家中是何等重要。
「誠則是人,偽則是禽獸。」(黃宗羲《孟子師說·卷七》)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誠信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之一,只有人具有誠信美德,而禽獸則是不講誠信的。如果人只求物質私慾而不講誠信,就是失人性的禽獸行為。
老子:「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第八十一章》)
·誠信之言不華美,華美之言不實,因為誠信之言是質樸無華。
孔子:「信近於義,言可復也。」(《論語·學而》)
·強調人講信用要符合「義」,只有符合「義」的話才能實行。
孟子:「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孟子·離婁上》)
·肯定「誠」是天的運行規律,追求誠信之道才是做人的道理。
荀子:「恥不信,不恥不見信。」(《荀子·非十二子》)
·恥於自己不能有「信」德,而不恥於不被別人信任。
劉安:「人先信而後求能。」(《淮南子·說林訓》)
馮躍利書法作品誠信鑄金
馮躍利書法作品誠信鑄金
·應先看他是否講信用,然後再論及他的能力如何,說明信重於能。諸葛亮:「勿持功能而失信。」(《出師表》)
·不要仗持有功勞、有才能就失信於人。
王通:「推之以誠,則不言而信。」(《中說·周公》)
·只要能夠推心置腹,以誠相待,不用言說也會相互信任。
程頤:「誠則信矣,信則誠矣。」(《河南程氏遺書》卷二十五)
·誠實就會有信譽,講信譽就是誠實,可見「誠」與「信」是相通的。
朱熹:「誠者,真實無妄之謂。」(《四書章句集注·中庸章句》)
·誠信就是真實而無虛假。
曹端:「一誠足以消萬偽。」(《明儒學案》卷四十四《語錄》)
·一個誠實的行為足以消解千萬種虛偽。

相關


講求

講誠信,並不是說說,很多人說得容易做起來難。這大概就是人真而不誠、誠而難信的一種劣根性緣故,他們以利益確定誠信,以自私和貪婪玩弄誠信。
在現實社會生活里,我們做人做事什麼都不缺,缺的是人心,缺的是誠信,弄得人去尋找誠信的機會和條件。有的人只是要求別人有誠信講誠信,而自己就很難用誠信來對待他人。在文明發展的今天,更應該體現人事的誠信度,結果卻令君大失所望。
可以說,它是普遍存在於我們的人事里,一旦人丟掉了誠信,人性就顯得可惡、可怕、可恥。本不稀罕的更稀貴了,從而體現了人的道德品質和良知良心的迷失。
真可謂說是說,做是做,因人而異、因事而異、因玩笑而戲弄誠信。在失缺了道德的人群里,還能聽到它的聲音。

準則

誠信是做人的基本準則,但究竟怎樣才算是有誠信?這部分將為你介紹誠信的準則,並看看中國古代哲賢如何實踐誠信之道。
1.戒欺
「戒欺」,即不自欺亦不欺人。《禮記·大學》說:「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意謂真誠實意就是不自欺。宋代哲學家陸九淵也說:「慎獨即不自欺。」即使在閑居獨處時,自己的行為仍能謹慎不苟且,不會自欺。中國現代學者蔡元培先生說過:「誠字之意,就是不欺人,亦不可為人所欺。」可見,戒欺是誠信的重要準則之一。
楊震「不受四知金」
東漢名臣楊震在赴任東萊郡太守的途中,經過昌邑縣。昌邑縣令王密是他過去推薦的秀才,王密深夜帶十斤黃金私贈給楊震。楊震說:「老朋友了解你,你卻不了解老朋友,這是為什麼呢?」楊震回答說:「天知,神知,你知,我知,怎麼說沒有人知道呢?」王密聽了這番話,很羞愧地走了。楊震「不受四知金」的故事,說明他的道德修養已達到了不自欺的「慎獨」境界。只有在沒有人監督的情況下,能做到不自欺,才算是真正的「誠信」。
胡雪岩與「戒欺」牌匾
著名徽商胡雪岩在杭州胡慶余堂藥店中,向內掛了一塊「戒欺」的牌匾。他在跋文中寫道:「凡貿易均著得欺字」,「餘存心濟世,誓不以劣品弋取厚利」,「採辦務真,修制務精,不至欺余以欺世人。」胡慶余堂藥店之所以能夠蜚聲於海內外,生意興隆,其秘訣就在於「戒欺」二字。這則故事說明,「戒欺」二字是企業成功的秘訣,也是企業家的無價之寶。
2、過而能改
《左傳·宣公二年》曰:「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孔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韓愈曰:「告我以吾過者,吾之師也。」陸九淵曰:「聞過則喜,知過不諱(忌諱),改過不憚(畏懼)。」古人申居鄖曰:「小人全是飾非,君子惟能改過。」由此可見,中國古代哲賢認為如何對待過錯,是君子與小人的重要區別之一。
中國古代哲人強調知過即改,這是誠實的一種表現。《孟子·滕文公下》載有一則寓言:有一個人每天都偷鄰居家的雞,有人勸告他說:「這不是有道德者的行為。」那人回答說:「那麼,我打算減少一些,一個月只偷一隻雞,然後停止偷雞。」這則寓言說明,如果已經知道這樣做是不道德的,就應立即改正,何必等到!所以,人對於過錯應該「遷善如風之迅,改過如雷之烈」。一定要與過錯一刀兩斷,徹底改正。
①東坡悔續菊花詩
蘇東坡與王安石私交甚厚,經常在一起切磋詩詞。有一次,蘇東坡去王安石家拜訪,恰逢王安石不在家,蘇東坡只見書桌上有一首未完成的詩,只有兩句:「昨夜西風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
蘇東坡看后,心中好笑,認為菊花怎能像春天裡的花一樣,在一夜之間落得滿地花瓣?於是,他續上「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譏嘲王安石。
王安石回到家看到續詩,心想:「真是少見多怪!」後來,蘇東坡被貶到湖北黃州當團練副使。有一晚,一陣秋風過後,第二天院內菊花被颳得滿地金黃。此時,蘇東坡深愧自己妄自續詩,見識短淺。
回到京城后,他即當面向王安石認錯。王安石稱讚說:「知錯能改,是難能可貴的啊!」從此以後,蘇東坡十分謙虛謹慎,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3、信守承諾
《左傳·僖公十四年》曰:「棄信背鄰,患孰恤之。無信患作,失援必斃。」意思是說,若自己喪失信用,背棄鄰國,遇到禍患有誰會同情自己。失去了信用,一旦禍患發生,沒有人來支援自己,就必定會滅亡。由此可見,重諾守信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我們對別人許下諾言,就須認真對待,對自己的承諾負責,切勿掉以輕心,失信於人。在平日待人處事時,我們可先從守時開始做起,然後對家人、朋友信守承諾,以誠信待人。
①劉廷 式堅娶盲女
劉廷式本是農家子弟,與鄰女定有婚約。后離別數年,劉廷式入太學讀書,並考中進士。劉廷式回鄉時,準備與鄰女成親。這時才得知鄰公已死,其女雙目失明,家道中落。不過,劉廷式並不因此違背婚約,還選好日子準備完婚。鄰女打算退婚,她說:“我如今雙目失明,形同廢人,門不當戶不對,怎能嫁你為妻呢?”劉廷式回答說:“既然我早與鄰翁有約,豈可因翁死子疾而違背婚約?”結果,二人終成眷屬,家庭和睦,並生數子。
4、誠信待人
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誠信是人的修身之本,也是一切事業得以成功的保證。《河南程氏遺書》卷二十五云:“學者不可以不誠,不誠無以為善,不誠無以為君子。修學不以誠,則學雜;為事不以誠,則事敗;自謀不以誠,則是欺其心而自弄其忠;與人不以誠,則是喪其德而增人之怨。”說明“誠”對於“做人”、“做事”是何等的重要!
①宋就以誠感人
宋就曾在梁、楚交界處當縣令,梁、楚邊亭四周都種瓜。由於梁亭人勤勞,所以瓜長得很好;而楚亭人懶惰,所以瓜長得不好。
於是,楚亭人心生嫉妒和惱恨,在深夜踐踏和扯斷梁亭的瓜藤。梁亭人發現后,去請示縣令宋就,認為要報復,去踐踏楚亭瓜藤。宋就即搖搖頭說:“怎麼可以這樣做呢?與人結怨,是招禍的門徑。人家對我們不好,我們也對人家不好,這多麼狹隘呢!你們如果聽我的話,那應以誠感人,每夜派人暗中為楚亭澆瓜地,不要讓他們知道。”
楚亭人每天早晨到瓜地一看,知道梁亭人已把瓜地澆過了,瓜長得愈來愈好。楚國縣令和楚王知道這件事後,深深被宋就以德報怨的行為所感動,自覺慚愧,就以重禮對梁王表示感謝,並請求兩國交好。
5、言行一致
中國古代哲人要求言行一致,《禮記·中庸》曰:“言顧行,行顧言。”切不可“自食其言”、“面諾背違”、“陽是陰非”,所以朱熹認為“信是言行相顧之謂”,要求“口能言之,身能行之”,這才是“國寶”;如果“口言美,身行惡”,那是“國妖”,是君子所不取的。孔子說過:“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意思是說,從前孔子對於人,只要聽了他講的話,就會相信他的行為;孔子對於人,當聽了他講的話后,還要觀察他的實際行為。在這裡,孔子肯定道德實踐是評價誠信品格的標準。
①季札贈劍
吳國宗室季札,在出使北方大國途中,順道訪問了徐國國君。徐君非常喜歡季札的寶劍,但知它是吳國國寶,所以不好意思索要。
季札心知徐君很喜歡這寶劍,想立即將它送給徐君,但礙於自己仍需前往其他國家,所以需要帶著這寶劍以代表吳國出使。於是,季札心中暗暗向徐君許下諾言:“當我結束這次行程后,我會再到徐國,屆時定將這寶劍送給您。”
後來,當季札返回徐國時,徐君已死。季札來到徐君墓前,便將寶劍掛在徐君墓旁的樹上。隨從連忙問道:“人都死了,還贈他寶劍幹什麼?”季札說:“我早在心中答應將這寶劍送給徐君,如今徐君雖已離世,但不可因此改變我的承諾,我仍要履行諾言。”
②破鏡重圓
南朝陳國將亡時,駙馬徐德言預料妻子樂昌公主將會被人掠去,於是打破一面銅鏡,各拿一半,作為日後重見時的憑證,並約定每逢正月十五日,就在市集賣這半面鏡子,以探聽對方的消息。
陳國亡后,樂昌公主為楊素所佔,徐德言每逢正月十五日便到京城賣鏡,年復一年,終在某年見到一人叫賣破鏡,與所藏半鏡相合,於是題詩曰:“鏡與人俱去,鏡歸人未歸。無復嫦娥影,空留明月輝。”樂昌公主見到此詩,悲泣不食。楊素知道此事後,便讓公主與徐德言重新團圓。
③一諾千金
秦朝末年,楚國有一個叫季布的人,他這個人個性耿直,而且非常講信用,只要他答應的事,就一定會努力做到,也因此他受到許多人的稱讚,大家都很尊敬他。
他曾經在項羽的軍中當過將領,而且率兵多次打敗劉邦,所以當劉邦建立漢朝,當上皇帝的時候,便下令捉拿季布,並且宣布:凡是抓到季布的人,賜黃金千兩,藏匿他的人則遭到滅門三族的懲罰。可是,季布為人正直而且時常行俠仗義,所以大家都想保護他。起初季布躲在好友的家中,過了一段時間,捉拿他的風聲更緊了,他的朋友就把他的頭髮剃光,化裝成奴隸和幾十個家僮一起賣給了魯國的朱家當勞工。
朱家主人很欣賞季布,於是專程去洛陽請劉邦的好朋友汝陰侯滕公向劉邦說情,希望能撤銷追殺季布的通緝令,後來劉邦果真赦免了季布,而且還給了他一個官職。

自我鞭策

為何社會愈文明,失信的現象卻嚴重呢?當你實踐誠信之道時,會否感到無從入手?不用擔心,我們從日常生活各方面出發,不論在學業、人際交往,以至將來在工作、營商、政治等方面,教你如何實踐誠信之道,並以中國歷史小故事,說明個中大道理。誠信之道,由你做起!
人類沒有真誠,生活便沒有分量。讓我們在真誠中舒展心靈的雙翼,在真誠中領略世界的風采。留住真誠,生命便有了前進的依託;留住真誠,你我便有心靈的共鳴。讓我們在誠信里感受溫暖,讓我們在誠信里憧憬未來。

現狀反映


失信面面觀

在現今世界各地,失信的現象十分嚴重,造成信用危機,影響經濟發展,擾亂生活秩序。例如,在中國大陸,有些政府官員欺上瞞下,貪污情況嚴重。在商業交易中,假冒偽劣商品屢禁不止,中國約有35% 的企業被假冒偽劣產品侵權,此類產品的產值年均高達13,000億元。商家對顧客態度冷漠敷衍、虛假廣告、毀合約、作假帳的現象相當普遍。凡此種種,不勝枚舉。在香港,從20世紀70年代至今,也發生過不少驚人的貪污案件,如“葛柏案”、“律政高官受賄案”、“圓洲角短樁醜聞”,至於街頭行騙、盜竊、信用卡賴帳等現象俯拾皆是。
在現今中國學界,失信的現象尤其嚴重,學術詐騙、項目造假、論文抄襲等的舉報和揭露不勝枚舉。例如,西安交通大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李連生存在嚴重學術詐騙行為,科技部公開撤銷其昔日獲得的2005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獲獎項目“渦旋壓縮機設計製造關鍵技術研究及系列產品開發”,他因學術造假被西安交通大學解除了教師聘用合同。

失信的原因

現代社會急功近利,物慾橫流,現代人雖利用科技創造了物質財富,但自己反被物質財富所奴役。現代人每天營營役役,為的是賺多點錢,以提高生活水平和物質享受,但道德價值觀念卻開始失落。在物質主義、功利主義和享樂思想的衝擊下,現代人普遍認為見利忘義、投機取巧比中國傳統美德如誠信、刻苦、勤奮更為重要,社會崇尚金錢、權力,以此作為衡量個人成功與否的標準。反觀人類的精神世界、生命價值、崇高理想、道德情操則被逐漸遺忘。
當現代人意識到自己可以積極爭取權利和利益時,卻錯誤地認為自由就是無規定和不受約束地為所欲為,因此人們往往為了一己私利而不擇手段,損人利己,將道德規範、承諾信譽、合約法律置之度外,作出種種自私行為。例如中國大陸的經濟開始急促發展,但信用制度、市場規則尚未健全,於是一些見利忘義的人就鑽制度、法律不完備、執法不嚴的空子,不講信用,形成現今「見利忘信」現象,而導致了一連串的嚴重後果。

自我修養

儒家十分重視修身為本的思想,認為齊家、治國、平天下,都以自我修養為根本。
子路是孔子的門人,有一天子路問孔子:“如何才能成為一個君子?”孔子答:“修己以敬(謹慎)。”子路又問:“這樣就足夠嗎?”孔子答:“修己以安人。”子路再問:“這樣就足夠嗎?”孔子答:“修己以安百姓。”孔子這裡是把“修己”作為“安人”、“安百姓”的前提,孔子認為君子應先慎重地培養、訓練自己的道德品質,然後再去治人,再去治百姓。孟子也明確地闡述了“修身”與“家”、“國”的關係,他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由此孟子作出結論:“君子之守(操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荀子從“修身”的社會效應角度指出:“以修身自強,則名配堯、禹。”“故君子務修其內而讓之於外,務積德於身而處之以遵道(遵從道德原則),如是則貴名(美好的名聲)起如日月,天下應之如雷霆。”荀子認為其理想人物聖人和大儒,都具備道德上最高的品格。若一個人能實踐道德,便會正如聖賢般留下美好的名聲,天下百姓就會如雷霆般擁護他。
儒家經典《大學》對修身與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關係作出了更為具體、更為系統的表述,當中指出:“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由此,《大學》邏輯地得出結論說:“自天下以至於庶人,壹是(皆是)皆以修身為本。”可見不論是什麼人,都以修身養性為根本。
根據“修身為本”的思想,要求每個人在求學階段,務必先從自己修身養性做起,不斷地磨練自己的誠信品格,諸如在日常生活中嚴格地要求自己做到不自欺亦不欺人,不護短亦不造假,在無人監督時亦能自律,勇於改過等。正如晚清重臣曾國藩所說:“天下無現成之人才,亦無生知之卓識,大抵皆由勉強磨練而出耳。”

學業

在學校讀書是人生重要的求知階段,在學習過程中,可能會犯上不少錯。明代理學家王陽明說過:“夫過者,自大賢所不免。”即使是聖賢,也不可能無過失。不過,我們應持誠實態度對待過錯,知錯即改,不文過飾非,弄虛作假。只有不斷地改正錯誤,才能超越自己,從中吸取教訓知識,走向成功之路。
孟子曾說:“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通常人們很難看到自己的缺點,若有別人對自己給予善意的批評,當事人會受益匪淺。東漢尚書令左雄曾推舉冀州刺史周舉為尚書,后因左雄推薦貪官馮直為將帥,周舉以此上書皇帝,揭發左雄罪狀。左雄知道自己的過失后,即賠禮謝罪,說:“我曾是馮直之父的部下,又與馮直是好朋友;現在周舉以此來揭發我,這確實是我過錯。”天下之人因此更加尊重左雄。
在學業中犯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文過飾非,隱瞞錯誤的僥倖心理。實際上,只要是犯了錯誤(如說謊、考試作弊等),遲早會被人發現。傳說宋代奸臣秦檜與妻子王氏在東窗下密謀殺害忠臣岳飛。秦檜死後,王氏叫道士招魂,看見秦檜在陰間受審。秦檜對道士說:“可否代為通傳我的妻子,東窗的事已被發現了。”可見紙包不住火,“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在學校求知,是一個艱苦的學習過程。求學時應抱著“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態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可以不懂裝懂,欺世盜名。同時,學貴在勤,勤能補拙,歷代不少名人都是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求學,如“蘇秦發憤刺股”、“匡衡鑿壁偷光”、“車胤囊螢勤學”等,成功非僥倖,只有誠實、刻苦、排除萬難的人才能成功的。

人際交往


在人際交往中營造一種和諧的關係,這是每一個人所期盼的。為了營造這種和諧的關係,我們平日與人交往時,務必做到以下幾點:

以誠相待

誠信[漢語詞語]
誠信[漢語詞語]
東晉高道葛洪在《抱朴子·交際》中,反對“匿情而口合”、“面從而背憎”,故我們應以真情實意對待朋友,不可口是心非,隱瞞實情。真誠是友誼的生命,如果對朋友詐偽而無真誠之情,這只是“烏集之交”。只有肝膽相照的朋友,才是“腹心之友”。西漢文學家、哲學家揚雄於《法言·學行》曰:“朋而不心,面朋也;友而不心,面友也。”若交朋友而不交心,不能開心見誠,這種缺乏真誠的友誼是難以持久的,故人際交往貴在真心、交心與知心。

以信相交

誠信[漢語詞語]
誠信[漢語詞語]
朋友之間必須誠實忠信,《論語·學而》曰:“與朋友交,言而有信。”一旦欺騙朋友,朋友也不會信任自己,便會破壞了大家的友誼。而真的朋友,能做到如《禮記·儒行》所言:“久不相見,聞流言不信。”就算大家很久沒見,當聽到有關朋友的謠言,彼此仍能互相信任。

以道義相交

將人際交往建立在道義的基礎上,彼此皆以道義為原則,這是一種君子之交。北宋著名文學家歐陽修在《朋黨論》中深刻地分析說:“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小人所好者利祿也,所貪者貨財也。當其同利之時,暫相黨引以為朋者,偽也。及其見利而爭先,或利盡而交疏,則反相賊害……君子則不然。所守者道義,所形者忠義……以之修身,則同道而相益……終始如一。”真正的君子之交以道義為基礎,真心相待,友誼是持久的。相反,小人之交以勢利為基礎,虛假造作,友誼是短暫的。

以平等相交

誠信[漢語詞語]
誠信[漢語詞語]
將友誼建立在志同道合、情趣相投的基礎上,貴者一方不應以自己的年資、地位、權勢、財富作為交友的資本,彼此應當相互尊重,做到正如《法言·修身》所言:“上交不諂,下交不驕。”遇到顯貴的人,不會因此奉承巴結;遇到寒微的人,不會因此傲慢自大,這正是平等之交的可貴之處。

工作


當你日後離開校園,投身社會工作時,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應如何實踐誠信之道呢?那麼,請你緊記這三個要訣:

身為下屬

應具有敬業精神,凡事做到精益求精,完成本職工作,切不可弄虛作假,偷奸耍滑,欺騙上司。《管子·乘馬》篇曰:“非誠賈(不是誠實的商人)不得食於賈(以商謀生),非誠工不得食於工,非誠農不得食於農,非信士不得立於朝。”只有以誠實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工作,方可事業有成。所謂「為事不以誠,則事敗」,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故誠信是百行之源,也是成事之本。

身為上司

若日後你成為別人的上司后,你在用人時,必須奉行“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原則。宋代歐陽修曾在《論任人之體不可疑札子》曰:“任人之道,要在不疑。寧可艱於擇人,不可輕任而不信。”任人之道有二個要點:一是選人一定要選准,要選德才兼備的賢者;二是一旦選准,就要信任他,放手使用他,充分發揮他的聰明才智,使其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康熙皇帝在《庭訓格言》中,亦注意到“為人上者,用人雖宜信(信任),然亦不可遽信(「急於相信」)。在下者,常視上意所向而巧(虛偽不實)以投之。一有偏好(特別的或不正當的愛好),則下必投其所好以誘之。”這就是說,上司對於下屬應當用人不疑,這是對誠實君子而言;而對那些曲意逢迎、極力投其所好的人,必須加以警惕,並對他進行了解和考察,以辨其真偽,切忌輕信。

同事之間

誠信是中國的傳統美德,同事之間更加應該注意——要以誠相待,切不可互相猜疑,各懷鬼胎。古人云:“以誠感人者,人亦誠而應。”誠信具有雙向性的,只有自己以誠對待同事和朋友,才能得到他人以誠相報。這樣,同事之間的關係更為和諧融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營商

從營商角度來看,“誠信”主要有以誠待客、貨真價實、公平買賣、信守合同、償還借貸、不做假帳等。有一位外國專家曾講過一句話:“誠實是最好的公共關係政策。”商家只有以誠待客,方能贏得顧客盈門。
徽州商人吳南坡宣示:“人寧貿詐,吾寧貿信,終不以五尺童子而飾價為欺。”所以,他出售的“南坡布”貨真價實,深受顧客信任。久而久之,四方顧客都十分相信“南坡布”。只要去買布,看見是吳南坡的鋪面,不管精惡長短,買了就走。

為政

若你將來畢業后打算從政,應如何實踐誠信之道呢?正如《呂氏春秋·貴信》所言:“君臣不信,則百姓誹謗,禮稷不守;處官不信,則少不畏長,貴賤相輕;賞罰不信,則民易犯法,不可使令。”對於從政者來說,取信於民是最為重要的。只有政府守信,賞罰分明,人民才能信賴政府,遵紀守法,所以對於政府來說,禍莫大於無信。
西晉大臣、文學家傅玄在其著作《傅子·義信》中,援引了2個歷史典故說明這一道理。其一是昏君周幽王為取悅寵妃褒姒,以烽火戲弄諸侯,失信於諸侯而亡國。其二是春秋時期,齊襄公令連稱、管至父戍守葵丘,時正值瓜熟,答應他們瓜熟時由他人接替。結果,齊襄公失信,二人以此借口作亂,並弒齊襄公。傅玄就此作出結論:“王者體信,而萬國安;諸侯秉信,而境內和。”只要君主與諸侯互相信任,信守諾言,取信於民,天下自然太平。可見,取信於臣民是何等的重要。
從政者最重要是取信於民,如何做到取信於民呢?其一是為官清廉,其二是秉公執法。明初名儒梁寅在石門山講學,其中一名學生初為官,前去請教梁寅。梁寅認為做官的三個要訣為“清”、“慎”、“勤”。所謂“清”,即是反貪倡廉;“慎”即是為官慎重認真,不馬虎從事;“勤”即勤敏執政,力戒懶惰。這樣,方可取信於民。

中西觀點


西方哲學家、倫理學家與中國聖賢一樣,都十分重視誠信之道。究竟西方人眼中的誠信之道是怎樣的,這與中國的誠信之道有何不同?美國第一任總統華盛頓、著名發明家愛迪生是如何實踐誠信之道?相信大家都聽過“金斧銀斧”這個寓言故事,但當中寓意你又領略多少?以上問題,本部分將為你一一解答。西方哲賢看誠信
西方哲賢對誠信之道的詮釋,並不像中國儒家經典般有條理和系統。現主要挑選出幾位較具代表性的西方哲賢,談談他們眼中的誠信之道。
人生修養
誠信[漢語詞語]
誠信[漢語詞語]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Aristotle)認為人類如果只會譏諷而不務實,這是一種不足;而言過其行,名過其 實,這又是一種虛誇。所以,他在《尼可馬克倫理學》(Nicomachean Ethics)一書中提出「信實是虛誇和譏諷的中道」,並肯定只有既不過譽亦非不足的中道之信實,才是一種美德。
法國歷史學家托克維爾(Alexisde Tocqueville)主張以誠實的態度對待生命。他指出「生命既不是受苦,也不是歡樂,生命只是我們必須做的事業。我們必須誠實經營這事業,直到生命終結。」所以,我們在生命歷程中,要做老實人,說老實話,做老實事。
人際關係
英國著名詩人、戲劇家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認為誠信是最能使人安心的東西。而美國著名科學家、文學家、外交家班哲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進一步認為人與人之間和人生中最重要的幸福,莫過於真實、誠意和廉潔。英國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認為:“從來最有能力的人,都是有坦白直爽的行為、信實不欺的名譽的。”
英國小說家喬治·艾略特(George Eliot)更具體強調朋友、夫妻、父子和同伴之間要以誠相待、肝膽相照。她曾說過:“兩個靈魂結合一起,在彼此的工作、成就與不幸中互相支援,直到最後告別的靜默時刻降臨,這是何等美妙的事。”
政治
希臘著名哲學家伊壁鳩魯(Epicurus)對政治的誠信十分重視,他認為國家起源於自由人的“共同協定”,所以誠實地遵守這一項協定是人們的義務。西方著名社會學家吉諾維希充分肯定誠信在治國中的重要作用,他認為:“信任是國家唯一的支撐物,也是國家穩定的維持物。”
經濟
美國著名學者佛蘭克林從理性的角度出發,認為誠信是一種工具,而信用就是金錢,他說過:“要記住,信用就是金錢。如果一個人把他的金錢放在我這裡,逾期不取回,那就將利息或者在那段時間用這筆錢可以得到的一切給了我。只要一個人信用好、信譽高,並且善於用錢,這種所得的總額就相當可觀。”這就是說,信用是一種能為人們帶來物質財富的精神資源。所以,在市場經濟中,必須充分發揮這種無形資產的社會功能。
德國著名哲學家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充分肯定誠信在商業社會中的作用,指出“大商店的老闆是珍惜自己的聲譽的。假如他們出售劣等的摻假的貨物,最吃虧的還是他們自己”,“大零售商在自己的買賣里投下大宗資本,騙局一旦被識破,就要喪失信用,遭受破產。”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Max Weber)指出倫理道德對於社會經濟的發展,是一種重要的“支持性資源”。

比較誠信之道

相同之處
中西思想家均肯定誠信之道是維持人類社會發展秩序的基礎,並肯定誠信的基本含義都是誠實不欺。
相異之處
由於社會制度和文化傳統的差異,中西方在誠信之道上,也有不同之處: “原善說”與“原罪說”
中國人的誠信之道建立在“原善說”的基礎之上,儒家認為人類生而具有善性,具有仁愛的“良心”,只要通過自身修養即可求得誠信之道,認為誠信源於人類的“良知”。
西方的誠信之道則是建立在“原罪說”的基礎之上,基督教認為人類生而有罪,所以種種災難隨著原罪而來到人間。因此,只有相信上帝是萬物的終極真理,是至善的化身,是人類道德的最終根源,相信只有上帝會贖人類的罪,拯救人類的靈魂,人類才能求得至善和幸福。
著名神學家奧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e)認為,我們“只有照著信心而生活,而且我們只能夠這樣做,以我們的信心與祈禱,盼望那給我們以信心之上帝會幫助我們。”他認為信仰源於神。奧古斯丁以《聖經》中的“誠信即智慧”為根據,宣稱信仰既高於理性,也高於知識,只有信仰才能給人類以真理,使人類道德完善。

誠信倫理

中國人所講的誠信主要是一種“身份”倫理,而西方人所講的誠信則是一種“契”倫理。
在古代中國自然經濟社會裡,主要是在家族、部落和村鎮等狹小的範圍內講誠信,這是身份網路中的一種宗法親情倫理。主要要求臣民對君主的忠誠,子女對父母的順從,妻子對丈夫的忠貞,完全是一種人身依附關係,而不是建立在彼此人格完全平等的基礎之上。如果臣民、子女、妻妾試圖擺脫這種依附關係,就會受到家族和國家的嚴厲懲罰,以至死刑。
西方的誠信之道則是隨著商品與貨幣經濟的發展,提出的一種互利互惠的契約倫理。西方社會契約論者皆把誠信視為人的一種承諾、履約的道德法則,把道德與法治結合起來。西方學者格勞修斯(Hugo Grotius)指出守約是人的本性,人們訂立契約,就會產生民法。他認為“有約必踐”、“有罪必罰”。英國政治哲學家托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從人性自私論出發,認為人生來是自私的,只會維護自己之利益。人類必須通過訂立社會契約,由國家以法律指導人民的行為,以謀求共同利益。為了保證利益的實現,就必須履行已訂立的契約。他進一步認為守約為正義之源,無契約即無正義,有約而不遵行即為不義。

誠信守則


立身誠為本,處世信為基
養德始於真,修業成於勤
忠誠報祖國,榮恥銘於心
信仰須高潔,立場當堅定
精誠探真知,獨創著文章
評獎要真實,考試應自警
真摯敬師長,坦誠待同學
文明行網路,是非應辨明
花銷要適度,兼職重信譽
誠實求助貸,守信還款清
客觀薦自我,鄭重許承諾
踏實幹事業,契約必踐行

守則緣起

《大學生誠信守則》(以下簡稱《守則》)系西南大學黨委書記黃蓉生教授主持的教育部2006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當代大學生誠信制度建設及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研究成果,《守則》為大學生的學習、工作和日常生活提供了誠信規範,對引導大學生樹立誠信意識、踐行誠信美德具有重要意義。
《守則》成文過程歷時近四年,2010年3月《守則》的試行文本定稿。其間,《守則》得到了社會各界,特別是大學生的高度關注。《中國教育報》曾給予專題報道,在全國大學生中引起了強烈反響。廣大大學生通過網路論壇、來信等方式給《守則》的修訂提出了近萬條建議。課題組召開大學生專題座談會6場,聽取各方意見,六易其稿,最終形成《大學生誠信守則》(試行)。

守則釋義

守則共12句,分為總述(第1,2句)、政治誠信(第3,4句)、學習科研誠信(第5,6句)、交往誠信(第7,8句)、經濟誠信(第9,10句)、就業誠信(第11,12句)五部分;單句採用五言形式,為“2+1+2”句式,即“名詞(副詞)+動詞+名詞(副詞)”。在音韻上,偶句押韻,押ing(in)韻。
總述兩句,總領全文,論述誠信作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傳統文化的精神追求,是為人處事之本、養德修業之源。

分述

在政治信仰方面,從忠誠報祖國、銘記社會主義榮辱觀、堅定政治立場等角度出發,倡導大學生在政治生活中以誠信為價值取向,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勇擔政治責任和歷史使命,自覺踐行政治信用。
在學習科研方面,從追求真知、創新學術科研、真實評優評獎、嚴守考試紀律等角度出發,號召大學生堅守誠信學習品德,杜絕學術欺詐、考試作弊等不良行為,共同營造良好的學習科研風氣。
在人際交往方面,從師生交往、同學交往、網路交往等角度出發,提倡大學生以誠實守信的人格素養作為人際交往的基礎和前提,構建和諧人際關係。
在經濟生活方面,從大學生日常花銷、校園兼職、助學貸款等角度出發,要求大學生科學理財、守信還款,自覺抵制惡意拖欠助學貸款等不正之風,將誠信作為經濟生活中最基本的道德準則。
在就業創業方面,從求職自薦、簽訂協議、踏實工作、履行義務等角度出發,號召大學生遵守誠實守信的道德規範,將誠信理念貫穿職業生涯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