磺胺葯類
磺胺葯類
是用於治療全身性細菌感染的一類人工合成的抗菌藥物。
磺胺類葯是最早用於治療全身性細菌感染的一類人工合成的抗菌藥物,基本化學結構是對氨基苯磺醯胺。常用的有3類:
第一類是作用於全身的磺胺嘧啶(SD)及磺胺甲基異惡唑(SMZ)等;
第二類是作用於腸道的磺胺脒(SG)及肽磺噻唑(PST)等,治療潰瘍結腸炎的柳氮磺吡啶;
第三類是外用的磺胺醋醯鈉(SC)、磺胺嘧啶銀(SD-Ag)及磺胺米隆等。該類藥物的抗菌作用比較弱,但它是一個廣譜抗菌葯,故有其應用價值。4位遊離氨基為抗菌必需基團,若氨基上的氫原子被醯胺化,則抗菌作用消失;若被其他基團取代,則需經水解釋放出遊離氨基才具有抗菌活性。
由於它可產生明顯的腎毒性(老年患者尤甚)及骨髓抑制、皮疹等,故目前作用於全身的復方製劑只有復方新諾明(SMZ+TMP)、增效聯磺(SD+SMZ+TMP)還廣泛用於臨床。二者的半衰期是SD17小時,SMZ為11小時,故二者都只須一日服用2次,短期服藥時,只須多飲水即可。服藥時間超過3天或流腦治療需加量服藥時,則應伴服碳酸氫鈉,以利安全。如重症流腦,需輸注SD時,稀釋液應採用生理鹽水,稀釋量應小於200毫升,以便在2小時內輸完,以免在空氣影響下,析出SD結晶。
磺胺類藥物為人工合成的抗菌葯,用於臨床已近50年,它具有抗菌譜較廣、性質穩定、使用簡便、生產時不耗用糧食等優點。特別是1969年抗菌增效劑——甲氧苄氨嘧啶(TMP)發現以後,與磺胺類聯合應用可使其抗菌作用增強、治療範圍擴大,因此,雖然有大量抗生素問世,但磺胺類葯仍是重要的化學治療藥物。
用於全身感染的磺胺葯,口服后迅速在小腸上段被吸收,一般經2~4小時血中濃度達到高峰,長效磺胺較慢,約4~6小時左右。用於腸道感染的磺胺葯,口服難以吸收,在腸道內保持較高濃度而發揮抑菌作用。
細菌對磺胺葯較易產生抗藥性,當劑量、療程不足時更易發生。其中以葡萄球菌最易產生,其次為痢疾桿菌、大腸桿菌、肺炎球菌和鏈球菌。各種磺胺葯間有交叉抗藥性,當磺胺葯與TMP合用時,不僅使前者的抗菌作用增強,而且還可減少或延緩抗藥性的發生。
臨床上治療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磺胺嘧啶(SD)為首選,其次可選磺胺甲基異惡唑(SMZ)、或SMZ+TMP。預防用藥可選用磺胺甲氧吡嗪(SMPZ)、磺胺鄰二甲氧嘧啶(SDM,)。
對於泌尿道感染,例如由大腸桿菌、變形桿菌等引起的腎盂腎炎、膀胱炎、尿道炎等可選用磺胺異惡唑、磺胺間甲氧嘧啶(SIZ、SMM),因其乙醯化率低,排泄較快、尿中原形葯達80%~90%,且溶解度大,在尿中不易析出結晶,也可用SMZ+TMP。
對於腸道感染,如腸炎、菌痢等,可用磺胺脒、酞磺胺噻唑、琥磺噻唑(SG、PST、SST),后兩者極少吸收,不良反應少見,療效也較SG為好。近年來,由於抗藥菌珠的增多,對於腸道感染,磺胺葯已不作為首選,但用SMZ+TMP對菌痢有較好療效。
對於局部感染外用藥磺胺酯醯鈉(SA)療效較好。它在水中的溶解度較大,其鈉鹽接近中性,對組織刺激性很小;常用10%~30%溶液滴眼來治療結膜炎、沙眼等。灼傷感染和創面感染可用甲磺滅膿(SML),該葯對於綠膿桿菌作用較強,在壞死組織及膿液中仍有效。缺點是應用時局部有疼痛、燒灼感。磺胺嘧啶銀SD-Ag(燒傷寧)抗菌效力較SML強,且有收斂作用,而無明顯刺激性,適用於燒傷、燙傷的創面感染。
磺胺類的不良反應較為常見,其中有的比較嚴重。磺胺類可造成腎臟損害,當它從腎臟排泄時,因尿液濃縮使尿中藥物濃度增高,容易在腎小管內析出結晶,損傷腎小管引起結晶尿、血尿、蛋白尿,重者可發生尿少、尿閉甚至尿毒症。
為了預防、避免腎臟損傷,在應用SD及大劑量SMZ時,應同時服用等量碳酸氫鈉,以鹼化尿液,增加藥物溶解度。同時應囑病人多飲水,使每天尿量在1500ml以上,以降低尿中藥物濃度。避免長期用藥,連續用藥一周以上者,應定期查尿,如果出現結晶尿、血尿等立即停葯。此外,老年人、腎功能不良、脫水、少尿及休克病人慎用或不用。
磺胺類藥物也會引起過敏反應,有皮疹、葯熱等,常於用藥后數天至數周出現;嚴重者可導致剝脫性皮炎。極少數患者可發生多形滲出性紅斑,有時造成死亡。過敏反應以長效磺胺類較易出現,又因它們排泄慢,過敏反應一旦發生,即使停葯,反應仍可繼續發展;加以其血濃度低,療效差,故已少用。局部給葯尤易致敏,所以除主要供局部外用類外,其他磺胺類應盡量避免使用。此外,用藥前要詢問有無磺胺類藥物過敏史;過敏反應一經出現,應改用其他抗菌葯,並用抗過敏葯處理。
磺胺類藥物還有造成對血液系統的傷害,尚可影響中樞神經系統,引起頭暈、頭痛、全身乏力等,並可引起噁心、嘔吐等消化道癥狀。為安全起見,駕駛員或高空作業者應盡量謹慎使用。
甲氧苄胺嘧啶又名TMP、磺胺增效劑、抗菌增效劑,是一種非磺胺類抗菌葯,其抗菌譜和磺胺類葯相似而作用較強。當與磺胺葯或抗菌素合用時,能顯著提高前者的抗菌效果。和磺胺葯合用不僅增強療效,而且能減少抗藥菌株的產生。因易產生抗藥性,故很少單獨使用。
甲氧苄胺嘧啶口服吸收迅速,服后l小時左右血中濃度即可達到高峰,可維持7小時,目前主要與磺胺甲基異惡唑合用治療傷寒、急性及慢性支氣管炎、肺炎、布氏桿菌病、菌痢、腎盂腎炎、尿路感染等。口服,每次0.1~0.2克,每日2次。
本品副作用輕微,有時可能出現噁心、嘔吐、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現象,少數病人出現葯疹,一般停葯后可恢復。長期服用或大劑量連續用藥時,應注意血像變化。肝、腎功能不良者應慎用,妊娠早期及早產兒、新生兒不宜使用。
根據葯代動力學特點和臨床用途,本類藥物可分為:
(1)口服易吸收可全身應用者,如磺胺甲噁唑、磺胺嘧啶、磺胺林、磺胺多辛、復方磺胺甲噁唑(磺胺甲噁唑與甲氧苄啶SMZ-TMP)、復方磺胺嘧啶(磺胺嘧啶與甲氧苄啶SD-TMP)等;
(2)口服不易吸收者如柳氮磺吡啶(SASP);
(3)局部應用者,如磺胺嘧啶銀、醋酸磺胺米隆、磺胺醋醯鈉等。
一、適應症
復方磺胺甲噁唑可治療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卡他莫拉菌所致的呼吸道感染,流感嗜血桿菌、肺炎鏈球菌和其他鏈球菌所致的急性中耳炎,大腸埃希菌等敏感株引起的反覆發作性、複雜性尿路感染、傷寒和其他沙門菌屬感染,卡氏肺孢菌肺炎,以及星形奴卡菌病。復方磺胺嘧啶亦可作為腦膜炎奈瑟球菌腦膜炎的預防用藥。磺胺林與甲氧苄啶合用對間日瘧及惡性瘧原蟲(包括對氯喹耐葯者)有效。磺胺多辛與乙胺嘧啶等抗瘧葯聯合可用於氯喹耐葯蟲株所致瘧疾的治療和預防。
2.局部應用磺胺類葯:磺胺嘧啶銀主要用於預防或治療Ⅱ、Ⅲ度燒傷繼發創面細菌感染,如腸桿菌科細菌、銅綠假單胞菌、金葡菌、腸球菌屬等引起的創面感染。醋酸磺胺米隆適用於燒傷或大面積創傷后的銅綠假單胞菌感染。磺胺醋醯鈉則用於治療結膜炎、沙眼等。柳氮磺吡啶口服不易吸收,主要用於治療潰瘍性結腸炎。
二、注意事項
2.本類藥物引起的過敏反應多見,並可表現為嚴重的滲出性多形紅斑、中毒性表皮壞死松解型葯疹等,因此過敏體質及對其他藥物有過敏史的患者應盡量避免使用本類藥物。
5.本類藥物可致腎損害,用藥期間應監測腎功能。腎功能減退、失水、休克及老年患者應用本類藥物易加重或出現腎損害,應避免使用。
6.本類藥物可引起腦性核黃疸,因此禁用於新生兒及2月齡以下嬰兒。
7.妊娠期、哺乳期患者應避免用本類藥物。
8.用藥期間應多飲水,保持充分尿量,以防結晶尿的發生;必要時可服用鹼化尿液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