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魔術

中國魔術

中國是魔術的發源地之一。公元前500年,祖先便有了“連環”的記述。“中國魔術解”均被稱作“中國環”。魔術也是我國對外文化交流活動中開展得最早的領域之一。

簡介


中國魔術
中國魔術
中國是魔術的發源地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我國的漢代《百戲》中就對魔術有了介紹,我國古代將魔術稱為“幻術”。公元前500年,祖先便有了“連環”的記述,迄今世界眾多魔術大師表演的“環扣可 解”均被稱作“中國環”。魔術也是中國對外文化交流活動中開展得最早的領域之一。《史記》記載,公元前108年,安息王“以大鳥卵及黎軒善眩人獻於漢”,來中國表演魔術。東漢張衡的《西京賦》也記載了來自西域的魔術師“吞刀吐火”、“劃地成川”等魔術節目。
隋唐時期,和日本、印度等國的魔術交流就更多了,南宋、明、清時代,以“藏挾”見長的古彩戲法,以及《神仙幻術》、《鵝幻彙編》等魔術專著,對日本及西方的魔術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中外魔術的大交流出現在清末民國初年,一方面是英國的瓦納、日本的松旭齋天一、義大利的卻菲洛、美國的鄧脫等許多外國著名魔術師是的來華表演,一方面中國的先輩戲法藝人朱連奎韓秉謙、郎德山等遠涉重洋去國外獻藝,帶回許多外國魔術節目。在此基礎上,穆文慶韓敬文、莫悟奇、張慧沖等前輩大膽繼承並借鑒了中外魔術的精華,取長補短,融會貫通,逐漸形成了現代中國的魔術。

發展


魔術在我國古代稱“幻術”或“眩術”,魔術表演者叫“幻人”或“眩人”。
中國魔術
中國魔術
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也是世界上幻術發祥地之一。幻術在我國起源很早。由於過去的社會未予重視,把它列入“左道旁門之術”,所以這方面的資料十分零碎。正史記載首見於西漢時代,稗史中有關資料則可追溯到夏周。據載遠在公元前1562年夏朝的第17帝履癸:“棄禮儀,求倡優侏儒,而為奇偉之戲。”
說明當時已有正式的雜技、幻術演出。
《列子古注今譯·湯問篇》載有巧匠偃師者,製造了一個能歌善舞的木頭機器人:“巧夫頁其頤,則歌合律;捧其手,則舞應節。千變萬化,惟意所適。”其機關設計和製作工藝是相當精巧的。無怪乎連春秋戰國時代著名設計家墨翟也自愧不如。
漢書西京雜記》(凡六卷)載有秦末“東海黃公”的故事:“有東海人黃公,少時為術,能制蛇御虎,佩赤金刀,以絳繪束髮,立興雲霧,坐成山河。及衰老,氣力羸憊,飲酒過度,不能復行其術。秦末,有白虎見於東海,黃公乃以赤刀往厭之。術既不行,遂為虎所殺。”
張衡在《西京賦》中亦云:“東海黃公,赤刀粵祝,冀厭白虎,卒不能救,挾邪作蠱,於是不售。”這要算是我國記載得最早的一位幻術師兼馴虎大師。
漢代吸取秦朝失敗的經驗教訓,對農民採取一定的妥協政策,從而鞏固了統治地位。漢武帝雄才大略,大興水利,使農業得到了發展,工商業也隨之發達起來。農業也支持了戰爭。武帝先後兩次派張騫通西域中外文化交流開創了一個新紀元。西域的幻術也隨之正式傳入東土漢朝既出兵反擊南、北匈奴,又加強了與西南少數民族的聯繫,使當時的封建社會出現了極為強盛的局面。
一時的國泰民安,帝王將相們窮奢極侈就變本加厲起來。漢武帝尤喜為“角抵之戲”和“魚龍曼延之戲”。信任方士之言而“好仙道”冀圖永遠享樂,長生不老。這一切為西漢時代雜技、幻術的興盛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具有代表意義的就是“魚龍曼延”。
魚龍”,說的是一頭龐大的象徵吉祥的人工彩扎巨獸,由人扮演。出場后,先在庭上戲耍,忽而躍入池中立即化成一條大的比目魚,噴水吐霧。倏忽之間,又在水霧中變成一條八丈長的黃龍(“海鱗變而成龍”),再跳到地上搖頭擺尾(“化成黃龍八丈,出水敖戲於庭,炫躍日光”)。
曼衍”(曼延也),“巨獸百尋,是為曼延”,即一種相當巨大拖延很長的彩扎大獸。穿場繞行之間,忽然從曼延的背上變出了神山仙境(“神山歘忽,忽從背現”《張衡賦》)。
今天,我國的魔術家們大都認為這是中國最早的大型幻術表演。作者們對此看法不完全贊同。我們認為,更準確地講,它是一種傳統的民間節日燈會遊戲,如同流傳至今的龍燈、獅舞(可在大獅子肚內突然生出小獅子來)一樣,用以誌慶吉祥豐收的喜悅。《鵝幻彙編》的魚龍變幻製作圖也證明它確屬燈戲。然其聲勢之浩大,變化之離奇,機關之巧妙都不能不令人嘆服我們祖先的聰慧靈巧。因此,我們同意有的魔術家的看法,“魚龍曼延”和傳統的中外巨型魔術是有很大區別的。只是從“變”的意義來看可以認為它是我國最早的大型幻術而已。
據《漢書·張騫李廣列傳》記載:“騫即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烏孫發驛道送騫,與烏孫使數十人,馬數十匹,報謝,因令窺漢,知其廣大。”“而大宛諸國發使隨漢使來,觀漢廣大,以大鳥卵及犛盱眩人獻於漢,天子大悅。”
《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載:“永寧元年,撣國玉雍由調復遣使者詣闕朝賀,獻樂及幻人,能變化吐火,自支解,易牛馬頭。”
撣國者,今緬甸北境怒江湄公河之間,現居撣人為其後裔。
犛盱即黎盱,乃埃及亞歷山大城(後為羅馬所征服,即大秦)。眩人即幻人。並不是有的魔術師誤解的“為西藏地區的氂牛”。
眾所周知,古埃及是人類歷史上最早出現階級和國家的地區。其曆法、金字塔建築工程、幾何學、醫學解剖等科學技術幾千年前已相當發達,亦為世界上魔術發祥地之一。遠在公元前3700多年(我國的夏商時代),埃及魔術師就能在宮廷通道上,將一隻跑著的活鵝當眾斷頸殺死,又立即續頸使之復活,任其走去(見埃及博物館存的手抄本《維斯特卡紙草》)。說明當時他們的魔術水平已相當高超,所以才把“犛盱眩人”和罕見的鴕鳥蛋視作珍寶獻於漢。這些幻術藝人在東海之濱的首次演出就大受漢武帝及朝臣們的讚賞。為此後宮廷幻術的發展奠下了良好的基礎。
值得探討的是這批羅馬來的幻人是否是外國最早來華獻演的魔術家呢?從《拾遺記》一書中可以看出,遠比漢朝早1000多年的周朝已記載有:“周成王七年,南陲之南,有扶婁之國,其人善能機巧變化,易形改服,大則興雲起霧,小則入於纖毫之中,綴金玉毛羽為衣裳,吐雲噴火,鼓腹則如雷霆之聲。或化為群犀巨象獅子龍蛇火雞之狀,或變虎兕,口中生人,備百戲之樂......神怪倏忽,炫麗於時。樂府皆傳此伎。......故俗謂之婆猴伎,則扶婁之音,訛替至今。”
《拾遺記》秦方士王嘉所撰,共十卷。所記述的內容,文詞都甚豐富。唯荒誕者不少,以史傳相證,又多不合。可以斷定,上述一段描述必有言過其實之處。然能機巧變的事實也確乎存在。否則不會有”於時,樂府皆傳此伎,俗謂‘婆猴伎’之謂也”。
又,周成王的曾孫周穆王在位時:“西極之國有化人來,入水火,貫金石,反山川,移城邑;乘虛不墜,觸實不亥,千變萬化,不可窮極。”
上述一段中“反山川,移城邑”不應解釋為“傾覆山川,移動城池”,而是說的視覺上的差異,即幻人手中串珠上有一神像,像肚上具有小孔。觀者通過孔洞朝天看,雲水相連,波浪綿綿;向地看,佛像端坐,彩雲四護;平看則光華萬道,晃動不已......作者之一,幼時在一外來僧人手中親試此物,饒有趣味。
由此可見,我國幻術受外來影響頗早,除西域外,南邊多來自印度、緬甸。似乎南邊的傳入尤早於西方,唯不及後者之影響深遠而已。
漢光武帝為了讓人民相信他是“授命於天”,生來就該做皇帝的,大力提倡妖妄之術,使東漢時期妖術盛行。《後漢書·方術傳》除了郭玉、華佗等少數醫生外,其餘均是著名妖人。這種妖人妖術就是戰國、西漢傳下來的方士和神仙術。如當時有“縮地術”的費長房者,系東漢汝南人,從佛公學仙,能乘竹杖騰空,以杖投地,則化為龍。
東漢後期,佛教逐漸流行,給予了某些妖人創立宗教的啟示。他們把方士所有的神仙術與《老子》書中的“穀神不死”“玄牝之門”結合起來創立了道教。作為宗教傳播重要手段的幻術日益發展了起來。
公元3世紀至6世紀末,其間凡300餘年,為我國六朝時期。中原長期戰亂。一方面是當時以黃河流域為中心的經濟文化遭到嚴重的破壞,另一方面多種民族大融合使南北技藝得到互相交流。我國幻術在漢代發展的基礎上,又向前跨進了一大步。記載詳細而又生動具體的要算《後漢書·左慈傳》:
左慈字元放,廬江人也。少有神通。嘗在司空曹操坐。操從容顧眾賓曰:‘今日高會,珍饈略備,所少吳松江鱸魚耳。’放於下坐應曰:‘此可得也。’因求銅盤貯水,以竹竿餌釣於盤中,須臾引一鱸魚出。操大拊掌笑,會者皆驚。操曰:‘一魚不周坐席,可更得乎?’放乃更餌鉤沉之,須臾復引出,皆長三尺余,生鮮可愛。操使目前劊之,周浹會者。操又謂曰:‘既已得魚,恨無蜀中生薑耳。’放曰:‘亦可得也。’操恐其近即所取,固曰:‘吾前遣人到蜀買錦,可過敕使者,增市二端。’語頃,即得姜還,並獲操使報命......”
“后操出近郊,士大夫從者百許人,慈乃為酒一升、脯一斤,手自斟酌,百官莫不醉飽。操怪之,使尋其故,行視諸罏,悉亡其酒脯矣。操懷不喜,因坐上收欲殺之,慈乃卻入壁中,霍然不知所在。”
明人的著作中,列周秦至南宋著名之人,也記有:
“慈以簪畫杯,酒中斷,飲其左,以其半與操,以杯擲屋棟似鳥飛之狀,一坐屬目,失慈所在。”
其他有關左慈的神奇記載還很多,諸如“即刻種姜”“擲杯飛鳥”“死羊復活”等等。“左慈戲曹”的故事《後漢書》《搜神記》《太平御覽》《法苑珠林》等都有詳細而雷同的記載。可見左慈確系我國古代一位傑出的近台魔術大師。他能隨機應變即興演出。特別是他的“釣魚”“種姜”“取酒不竭”等表演可謂技藝精湛、令人折服。至於那些什麼“酒脯搬運”“尋視諸罏,悉亡其酒脯矣”以及“金簪分酒”等,則多屬文人騷客神話或誇大之作,即使今天也難達到這個水平。
左慈的幻術表演不同於犛盱眩人的吞刀、吐火、自支解;也不同於集體人群的大型“魚龍曼延”,而是當時新興的藝術性很強的表演術。足以說明距今2000多年以前中國民間的幻術水平是何等高超。
約在公元前500年,相當於我國周靈王時期,佛教在天竺(印度)開始興起併流傳開來,傳入我國是西漢末年。正式在統治階級里流傳的最早記載是公元65年(漢明帝永平八年),天竺阿育王大弘僧使朝見漢帝明帝劉庄不信佛法,天竺僧人就憑空變出一座七級浮圖(塔)使漢明帝大驚,於是下詔開始在朝廷提倡佛教。實際上“塔”是用“摺疊法”藏在僧使袖內的。
佛教得以流傳,除了它當時反對婆羅門教的特殊地位,不排斥下等人入教,用人民易於了解的方言宣傳“因果報應”等唯心主義哲學,麻痹被壓迫的勞動人民,使其喪失鬥志,幻想來世之外,還有個十分重要的手段,就是神通變化的法術(幻術)。把一些幻想的東西化虛為實演變出來。這是令人信服的最有效方法。
佛教的創始人喬達摩·悉達多系位於尼泊爾和印度邊境上一個部落的王子,29歲出家修行,7年成佛,意即“覺悟者”,也稱“釋迦牟尼”,一生傳教40多年。
釋迦牟尼本人也是個多才多藝善施“咒術”(即善變幻術)而又能開“千人弓”的武術家。傳教時,除用說教惑人之外,還以他非凡的本領和神奇莫測的幻術演變使聽眾雲集,並且達到使人心悅誠服的效果。
後漢時期,天竺高僧康僧會用“空手取珠”變出一粒五光十色,不為槌擊所傷的“舍利子”騙取了吳主孫權的寵信。
晉后十六國時期,在我國佛教得以流行與三大僧人的傳教關係極為密切。在佛圖澄釋道安鳩摩羅什三人中,除佛圖澄的大弟子釋道安“無變化技術可以惑人”,主要靠哲理醉人心外,其餘二人都是會變幻術的僧人。
佛圖澄到洛陽,自稱400餘歲,能聽鈴聲知吉凶;在手掌上塗抹藥物后能看到千里之外的事物。311年投奔石勒18騎之一信奉佛教的郭黑略。郭引佛圖澄見后趙王石勒,勒問:“佛道有何尊嚴?”,佛圖澄當場在一隻缽內盛入清水,須臾之間長出荷葉、蓮花來。一套“缽內生蓮”的幻術把一代殺人不眨眼的魔王騙住了。石勒是一個吃過很多苦,極殘忍而又很機智的人,他覺得這種法術可利用來欺騙將士和鼓舞鬥志,於是在軍中倡導佛教。之後,石勒曾屢試佛圖澄,由於得到了郭黑略等信徒的預先密告,佛圖澄都顯示了“未卜先知”的法力,從而使石勒真正信服佛教。
譯經專家鳩摩羅什是龜茲國人。公元384年苻堅遣大將呂光滅了龜茲國,鳩摩羅什即隨呂光軍東來,時年41歲。他本身除佛學精湛兼擅長漢文之外,亦精於幻術。屢以“食針”等手段降服其他僧侶和群眾。
所以說,佛教獲得普遍的信仰,一是靠它的“法術”(幻術表演);二是對有知識的人則傳以哲學。幻術與哲學是佛教流行的兩個車輪,缺一不行。
隋朝由於開渠了大運河使黃河、長江兩大流域統一,經濟文化比起秦漢南北朝有很大進步。它是個短促的、富饒的、對歷史有一定貢獻的朝代。隋的商業、手工業、造船術等都很發達。朝廷的巧匠之一何稠,能為隋煬帝六合城。征高麗時,一夜之間,合成一座周圍八里,高十仞的大城,城上立杖建旗,布列甲士。次晨高麗人望見驚為神功。
公元606年,隋煬帝招集周、齊、梁、陳樂家子弟以及全國樂人及散樂(又稱“百戲”即雜技幻術)大集東京,在芳華苑積翠池旁由隋煬帝檢閱散樂。有舍利獸先來跳躍,忽然,水滿街道,到處是黿、鼉、龜、鱉。又有鯨魚噴霧,掩蔽日光。轉眼間化成黃龍,長七、八丈(魚龍曼延)。又,二人分左右行走,頭上各頂一長竿,竿上有人舞動並能同時跳到對方竿上,即“頂竿”;又有神鰲負山,幻人吐火等技藝。在當時真可謂“千變萬化,曠古莫儔”。
公元610年,隋煬帝於5月15日夜間,在皇城端門外大街上設置盛大的百戲場,為西域人演出百戲。燈火照耀如同白晝,聲聞數十裡外。演出規模最多一次達30000餘人,可謂空前。足見隋朝的雜技、幻術已相當的成熟。
唐代前期國勢強盛,商業生產發展,城市繁榮,宗教興旺等諸種因素使唐代的幻術不僅有了很大發展,並且開始東傳到日本。日本正倉院保存的古畫中就有唐代的“入壺舞”“卧劍上舞”。
到了宋代,我國民間的幻術(戲法)更有了長足進步。這仍然和宋代的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發達,各種手工業、手工藝的發展分不開的。
由於制瓷手工業的精進,藝人們已經可以用“藏厭法”變出大瓷碗,大瓷缸等彩品;火藥也開始應用到幻術中......
宋代外患頻繁,國力薄弱,國家不能養活大規模的宮廷雜技藝人。為了謀生糊口,這些藝人被迫流落江湖,拖兒帶女四處賣藝。這種情況是宋代以前所罕見的。
他們當中條件差的藝人,吃穿無著,不論街邊、茶樓、廣場、空地,只要熱鬧之處,便見縫插針,臨場表演招引觀眾。條件好一些的藝人則彼此聯合起來,臨時用欄桿、繩索拉起圍子,搭成大棚進行節目豐富的串場表演。這在當時叫“瓦舍”,是我國民間遊樂園的雛形。
不論是集體表演的“瓦舍”或是個體流浪者“撂地”演出,藝人們都要儘力出新招,顯身手,方能迎得更多的觀眾。生活的壓力造成了彼此競爭,這便是宋代民間幻術得到很好發展的另一原因。他們已開始形成各種“專業”,如專演“吞鐵彈”的張九哥;“吐五色水”和“旋燒泥丸”的藝人小健兒;甚至有女幻術家多人。這些專業演員互相組織起來進行表演就形成了“社”。林遇仙、趙十一郎、趙家喜、渾身手、張賽哥、王小仙、姚遇仙、趙念五郎、趙世昌、趙世祥、耍大頭、金寶、施半仙、金逢仙、小關西、陸壽、包顯、女姑姑、施小仙共19位幻術藝人組成的“雲機社”就是我國最早的一個魔術團。
當時杭州的著名幻術師杜七聖,以其拿手幻術“七聖法”而獲此藝名:他在廣場或空地上,可以當眾把人頭“切下”,再用“符法”將人頭接上。由於他的演技高明,人們不解其奧妙,所以每次都當場出售“靈符”。
正由於民間幻術的廣泛出現,人們見多了,就日益發覺幻術是“人力所為”,不再相信它是宗教法力或神魔之術。這在認識上不能不算是一大飛躍。
元朝以來,雄兵黷武,向外擴張,戰亂不斷。各種文藝和雜技、幻術均處於冷落凋零境況。
清初,漢族人民反對異族統治,到處都是反清復明的抵抗運動。白蓮教興起以來,利用各種形式的幻術進行傳教,擴大影響。
明、清兩代起義軍首領中,擅長雜技、幻術者不乏其人。明朝,山東蒲台縣農民軍首領唐賽兒是位女尼,她領導的起義軍達數萬人之多,遍布許多州、縣,對皇室震懾極大。不幸,永樂十八年,為安遠柳升所敗,被擒下獄。雖然“三木被體,鐵鉉擊足”,但她很快就逃脫遁去。說明她不僅“通諸術,凡衣食財物皆能以術運致”,而且武功甚好。其他,如明朝繩伎紅娘子,清代白蓮教的領導人齊王氏等都是些身手不凡的女藝人。
在那種以拳、棍、刀、槍為主要武器的年代里,朝廷對身懷絕技的藝人十分畏懼,認為是“匪類的根源”。“踹索者......必能作賊,宜禁之”。他們下令解散雜技團體,甚至屠殺和拘捕雜技藝人,手段極為殘忍。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民間的雜技、幻術的發展。
另方面,由於朝廷的荒淫、享樂的需要,清代宮廷之中,仍設有專門的御用藝人。特別是慈禧太后統治的年代里,經常將一批優秀的民間藝人召進宮廷去當值演出。當時流行的幻術節目如“土遁金杯”“大變金錢”“小變銀錢”“來去飛水”“羅圈”“一席全飛”“十杯香茗”等等的表演“門子”與方法和今天常見的魔術幾無區別。
值得一提的是繼宋之後,明、清兩代人們對幻術認識有了進一步的提高。“黃金有假,戲法無真”。更出現了我國前所未有的兩本幻術書籍。其一,是明代陳眉公所著《神仙戲術》,載有傳統幻術20多套,所惜,此書在國內失傳,據考日本可尋蹤跡;其二是清代唐再豐編著的《鵝幻彙編》,共總結了320多套清代幻術、戲法,是一部很有歷史價值的幻術專著。
回顧整個歷史,不難看出,我國的幻術形成於古代夏朝以前。西漢時代更受佛教和西域幻術的影響。從那時候起,中國古代的幻術就已經相當成熟了。

作品


中國最早的魔術是三國時期的《釣魚》 ,一直到當今社會還有人在表演。
外國最早的魔術是三杯,也叫三仙歸洞,有人說這是中國傳出去的,也有人說起源於印度。
就像中國人必了解中國歷史一樣,作為一個中國魔術愛好者也必須要了解中國的魔術史。
清代中葉以後,中國藝人一部分飄零海外,歐美和日本的魔術團體也不斷來華演出,促進了中外魔術的交流,中國魔術師們在保持自己魔術的傳統習慣的基礎上,吸收了大量的外國魔術的表演形式、內容、技巧,逐漸形成了中國魔術舞台上今天這樣五花八門的節目。

趙莊魔術


據有關資料顯示,魔術,在中國歷史上,原被稱作“幻術”、“眩術”、“戲法”、“魚龍之戲”,直到一百多年
中國魔術
中國魔術
中國魔術前西洋魔術傳入中國后,才改稱魔術。人們把魔術的“魔”字,分解為上邊一個麻痹的“麻”字,下邊一個搗鬼的“鬼”字,通常戲稱,指的就是只要你一麻痹,他就開始搗鬼了。有人把魔術總結為四句話,即:“聽起來神出鬼沒,演起來偷梁換柱,看起來捧腹大笑,點破了恍然大悟。”所謂的魔術又是中國最為古老也最有生命力的神秘娛樂文化之一,中國民間魔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據南北朝時期任昉述異記》記載,中國民間魔術已有五千多年的歷史。
近代時期,中國民間魔術雖不比上現代的西方魔術有著大舞台,大組合,大製作的燈光、特技和音響下製造出來的魔幻感覺和恢弘氣勢。但是中國魔術由多種文化元素相結合,各個短小精悍不得不令人稱奇叫絕,在外籍人士眼中,演繹著中國東方傳統文化的又一個傳奇。
可是,由於當今多元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的進駐,對我們很多傳統文化的巨大衝擊。魔術會不會也像和我們的戲曲、相聲等傳統曲藝一樣,日漸衰落枯萎?帶著與其相關的種種問題,記者在好友的引導下驅車百餘公里來到了2006年9月被中國雜技家協會命名為中國魔術之鄉的寶豐縣。找到了聞名省內外的魔術之鄉——趙莊。
趙莊魔術來歷就像魔術一樣有些傳奇色彩,據記者在有關資料里查到:趙莊能有今天,是和歷史分不開的。早在兩千多年前,趙莊鄉就以“汝水作帶(指北依汝河),虎狼為壁(指南臨虎狼爬嶺),山清水秀,老幼競藝”而聞名。
相傳在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大將養由吉在趙莊鄉周營村住過。當時,周營村僅有10餘戶人家,村北石河自西北向東南繞村而過,南面不遠是石八嶺,林木蔥鬱,風景秀麗,環境幽雅,年輕的養由吉因愛其山水,遷居該村,拉弓射箭,習武演練,並為村民傳教武藝,接濟貧苦村民。
據說,當地曾發現唐代瓷枕,另外尚存有木中營村唐代建築“雲水寺”壁畫,據此專家推斷,這裡的魔術至少在唐代已經出現,而後繁盛於明清,而今日的興盛乃是歷史的傳承。
趙莊鄉魔中營(現多稱木中營)村雲水寺,如今還存留一些建築,這個約建於唐宋年間的寺院,在寺內大佛殿前三間卷棚內東西牆壁上,繪畫出不少傳說與節目表演。其中東牆有一民間藝人,口中吐出熊熊火焰,然後又從口中拉出許多彩條,整個畫面顯得活靈活現、栩栩如生、滑稽幽默。西壁上,則是“吞劍”表演,只見魔術藝人將一柄長長的劍正向喉嚨里緩緩送去,看得人驚心動魄。
1988年,岔河寺村村民丁發記在院內挖糞坑時,發現一宋代三彩瓷枕,上面兩頭高,中間低,空心,正面畫有“雙獅子斗寶”的精緻圖案,造型細膩,表演逼真,色調適中,小巧玲瓏,使人百看不厭。此外,寄料社村出土的漢磚也有這樣形似的雜耍圖案。從這些文物中不難看出,當時雜技戲法已成為這裡人們的文娛活動方式。也許,這些就是趙莊魔術淵源的最好說辭依據吧。
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那是一種廟堂之高與俚俗之低的自然存在。所以民間藝術在萎縮,所以專家學者呼籲挽救民間文化。但寶豐魔術似乎是個例外,寶豐魔術不需要挽救,它正在不斷成長,正以令人不可思議的速度發展壯大。所以說,寶豐縣魔術文化起源於唐宋,發展於明清,鼎盛於當今。
新中國成立之前,該縣趙莊鄉周營村一帶的農民為養家糊口,背井離鄉賣藝。“過去玩魔術的人被認為是不務正業,死後入不了祖墳。
然而,現如今魔術登上了大雅之堂,老少都喜歡看,真讓人高興。”據說,全鄉36000多口人,光大小魔術團體就有數百家,在趙莊幾乎家家都有人在外表演,人人幾乎都會一、兩手魔術節目。外出參加表演的20000多人,佔了全鄉的百分之七十之多,每年收人更是近億元。
在趙莊的影響下,寶豐全縣,參與魔術雜技這一文化產業的人數就達5、6萬人之多,名列全國魔術從業人數之最,其收入高達3個多億。

術語


任何一門學問都有它的專業術語,魔術也不例外。 “術語”用大白話來說就是“行話”,江湖藝人稱為“切口”。這些語言是舊社會同行之間打交道用的一種暗語,是用來保守業務和內部秘密的。在舊社會,倘若你能說出一口流利的江湖術語,就可以被當作“自己人”看待,給予某些方便和優待。有人認為這些江湖術語和江湖“黑話”一樣,屬於舊的封建事物,應予以廢除。而且現代人不知道這些術語,也可以正常學習、表演。這種看法是錯誤的。
首先,魔術作為一門學問,和其它學問一樣也應該有術語。這些術語是根據專業需要逐漸行成的,而不是隨便定下的。其次,術語有它的特殊作用。這些術語是約定俗成的,語言精鍊,言簡意賅,而且概念明確,毫不含糊。如果用一般語言來描述,不但言語啰唆說不清楚,還容易泄露秘密。不過,我們必須注意到一點:舊社會的江湖藝人走南闖北賣藝謀生,難免沾染上一些不良習氣,以致於魔術術語中摻雜不少江湖黑話。我們現代人應該能夠理解舊社會江湖藝人的時代局限性,對魔術術語去粗取精,發揚光大。
首先是介紹一些國內的老一輩魔術家留下來的一些常見的魔術術語:
(一)中國魔術常用術語
使活的—主演 門 子—魔術的秘密機關 漢 —葯的總稱
量活的—助手 扒門子—偷別人的門子 儲 —錢、鈔票
文 活—就是魔術過 活—把門子告訴別人 簾 —紙條
武 活—就是雜技 把 子—鐵棍一類的道具 苗 —棉線
落 活—古彩戲法 符 子—用布做的方巾 硬 苗—鐵絲
卡 活—魔術前的準備工作 囊 子—布袋 不 鑽—不懂得
利 子—中國戲法 滾 子—雞蛋 轉不轉—懂不懂的意思
洋利子—外國魔術 花 花—紙 得不得—會不會的意思
志 河—專業演員 搖 風—扇子 剛 口—道白
票 友—業餘演員 開花子—傘 諞 —交代了的 的意思
空 子—就是外行 過 梁—彩桌 汗 條—小手帕
埝 子—觀眾 擺 風—旗子 尖 —真的
聲 點—樂隊 亮 子—燈 惺 —假的
托 —彩物 穴眼—是指前站聯繫的演出點 活 —節目
收 托—收場 頂 天—帽子 響 —演出效果好
粘 托—把彩物掛在身上 草啃子—香煙 溫 —演出效果不好
出 托—把彩物變出來 崩星子—火柴 播 演—指導演出、排練
回 托—把彩物變沒了 起丟子—起大風 馬 前—要快點
漂 托—交代的意思 擺 啦—下雨 馬 后—要慢點
拋 托—失手變漏了 瓢把子—領頭人 好—形容面貌美
失 托—變幻不成功,但觀眾沒看破 瓤 子—在巨型魔術中被變幻的人 海 —桌子和台板上 開的窟窿
(二)古彩戲法道具專用術語:
粘 —— 身上夾帶各種道具叫粘托或掛托。
擺 —— 在身上掛東西,也叫爬。
合 —— 身上掛東西所使用的特製的鉤子。
過 —— 身上夾帶道具所使用的布口袋。
月 —— 身上夾帶水碗特製的布口袋。
別 —— 身上掛道具起插銷作用的小工具。
捧 —— 助手“拋衫”,即要求主演交代長袍或者脫掉。
開 —— 演員變鴿、兔等動物時,特製的一種工具,能控制動物老實聽話。
表演使用的動物術語:
尖嘴子—雞子 雲嘴子—鴿子 月嘴子—兔子 扁嘴子—鴨子
數目字代用的術語:
1 — 柳 2 — 越 3 — 汪
4 — 則 5 — 中 6 — 伸
7 — 星 8 — 張 9 — 愛 10 — 足

困境


少有專場演出

當美國魔術大師大衛·科波菲爾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他堪稱神奇的魔術表演在中國贏得萬千粉絲的時候,中國魔術師們就已經發現,國內已經很多年沒有過魔術專場演出了。雖然魔術在中國源遠流長,但被國人稱作變戲法的魔術,一直以來只是大型綜藝晚會或者雜技表演中的串場小品,在中國魔術師是很難像大衛·科波菲爾那樣承擔起一場完整的演出的。

無專業培養機構

國家一級演員、著名魔術師秦鳴曉是中國魔術界的領軍人物,他在接受記者的電話採訪時,談到中國魔術的發展表示,“大衛·科波菲爾自己的私人圖書館里有各種魔術書籍8萬冊,而我們的國家圖書館,有關魔術的藏書不到100冊,中國有著豐富的傳統魔術資源,可是缺少系統的整理,隨著一些老藝人的去世,這些資源正在逐漸流失。而從根本上講,制約中國魔術發展的是魔術人才的培養方式,依然處於靠師父言傳身教的階段,沒有系統的教學方案,沒有科學的魔術教材,更沒有一所專業的學校,在美國這種學校多達數十所。”秦鳴曉告訴記者,這麼多年來,他自己在物色學生的同時,一直還希望籌辦一所專業的魔術學校。

缺少創意

中國魔術師和西方魔術師的區別,秦鳴曉表示:國外的魔術總能夠吸引觀眾是因為國外的魔術師敢於想象,他們很在意誰是第一個想出這個點子的。相比之下,中國魔術與國外魔術的差距是資金、技術等全方位的,但最重要的一點表現在創作觀念上。秦鳴曉說,中國的魔術師一直重視的都是“求加法”,你能變出一個,那我就要變出兩個、三個,直到變到頂點為止。這樣其實很制約中國魔術的發展。另外,我國不少魔術師在很大程度上放不下架子。其實魔術的本質就是娛樂性強,而我國的魔術甚至還要根據晚會宗旨設計魔術內容。

缺少商業化運作

“大衛的魔術其實和中國魔術的許多技巧都是一樣的,只是在處理方法上不同而已。”講到魔術的發展秦鳴曉說,“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沒有一個節目是由魔術師自己發明的。大衛的表演,我至少能看懂85%。因此,如果具備資金等一定條件,在中國‘克隆’大衛的節目是沒有問題的。”
既然技術不是壁壘,那麼,為什麼中國沒有誕生大衛式的魔術巨星,中國的魔術中也鮮有那種把火車變走、穿越長城、讓自由女神像消失的大手筆呢?對此,秦鳴曉的解釋是,魔術分巨型魔術、舞台魔術、徒手魔術等很多種類,從傳統上說,中國魔術比較注重的是徒手魔術,意即講究手上的技巧活兒,強調的是個人。而大衛的魔術並非單靠個人力量就能實現,可以說是商業化運作的一種結果,這就造成了類似中國電影和美國大片的區別。

流派


十八世紀末葉,西洋魔術開始陸續傳入中國。魔術是英語MAGIC的意譯,從其語源來分析,希臘文波斯古代僧侶的意思。MAGIC通常分為白魔術和黑魔術,黑魔術是藉助魔鬼的妖術。可見魔術與宗教的關係是密切的。
中文“魔”是梵文魔羅”的略稱, 《正字通·鬼部,引《譯經論》: “古‘石’作‘磨’,梁武帝改從鬼。” (一說乃譯人義作,不始自粱武)宗教認為魔能擾亂身心,破壞好事。
把英語MAGIC譯成魔術是十分恰當的,魔術的本義就是惑人的妖術,做為藝術可以解釋為神奇的藝術,和我國原有的幻術的含義是一致的。但魔術與幻術就定義來講,也有微妙區別。 “魔”字是就其術對觀眾的作用而言;使人著魔,而“幻”宇則是就其術的特點而言:慷忽變幻。從文字方面推敲稱“幻術”更為確切,所以至今有一些演員沿用“幻術”的名稱,但約定俗成魔術的叫法已經更為昔遍。
現代魔術在中國興起之後,與中國的傳統幻術相融合,經老一代藝術家的不斷再創造,逐漸形成了南北兩個流派。和京劇中的麒派、馬泥相似,雖同一藝術表演,但各具特色。派不同之處,具體在表演形式和舞台形象等方面體現出來。
北派的表演形式是由一人擔任主演,另外一人擔任助演,即固定由一個人使活,固定由一個人量活(也有設兩名助手的)。當主演者表演時,助演必須密切配合主演的動作,擔托,捧、扶、拉、推、送等工作,同時助演還要和主演者對口說白,二人一問一答,隨聲附和,並且要在自己面部做出悲,喜、驚、怒等表情,配以富有幽默感的動作,近似於相聲演員
的表演。有些重要的機密門子,往往掌握在助演手裡,雖然名義上是助演,實際上在演出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所以有“三分使活七分量”之說。
南派演員表演的時候,也由一人擔任主演,由二人至若干人擔任助演。一些巨型魔術團隊則由四人至七,八人分別擔任前後台工作。在表演進行之前,台上助演全部出場,排成八字形分站左右兩旁,等主演者出來時,左右助演隨即退入側幕,注意著主演者的動作,根據表演需要,助演們及時而又恰當地從兩側配合出場,逆行接拉、托捧,推扶等工作。每個節目完畢又立即退下,待下個節日開始時,再出場工作。整個表演過程和啞劇一樣,沒有對口說白,只是一個又一十節日的連續演出。指南派老藝人介紹,早在三十年代,南派也有過對口說白和幽默動作等,後來由於節目內容日漸增多,把這些對白和動作擠掉了。
再從節目內容等方面比較;北派偏重於手彩,以技巧細膩勝人,富於生活情趣,南派多以巨型為主,以精巧華麗著稱,想象力強。北派把魔術的神秘寓於穩重之中,表演起來滴水不漏,耐人尋味,南派把魔術師的智,慧寄於快速之中,如同迅雷閃電,一氣呵成。
總的來說,南北兩個流派,各有其特點和長處,但也都有不足之處。北派的優點是:
1.主演與助演各一個,長期合作,比較固定。主演的一舉一動,助演都能體會其意圖,易於做到配合默契,收到“以假當真”的預期效果。
2.主演與助演二人,邊說邊演,過程交代得比較清楚,也易於突出重點。
3.對口說白,詞句幽默,生動有趣,可以加強觀眾的欣賞興趣。
4.每場演齣節目雖少,但能使觀眾把每個節目都看得比較清楚(北派一般每場演出三十分鐘,共表演五至七個小節目,最後以一個中型或巨型魔術收場)。
但北派也相對地產生了以下的缺點:
1.表演時往往對口說白占的時間太長,形成相聲化,演出的魔術節目少了,不符合觀眾希望多欣賞魔術節目的要求。
2.一般講求表演技巧結合對白,而不太重視服裝、道具和舞檯布置等美化藝術。創新節目少,經常是一些老節目,連續演出多年不換。
南派魔術表演形式有以下幾個優點:
1.主演一個人—貫到底,不用固定的對白助手,專業性強,場面壯麗大方,適合於各種場地演出。
2.不用對口說白,省了時間,使節目內容增多,分期更換,—般演三十分鐘,能表演小型,中型,大型節目十五—二十個(南方稱為閃電表演形式)。
3。講究服裝、道具的美化,特別重視舞台畫面藝術,創新較多。
南派魔術表演也同樣有缺點;
有時舞台上陳設道具太多,演出過程中助手上下過於頻繁,影響觀眾的視線集中。同時,閃電式的表演動作,雖能讓觀眾欣賞較多的節目,但前一個疑點尚未破除,后一個幻象又展現眼前,使觀眾看得眼花繚亂,看了後面的就忘了前面的,不能對每個節目留下深刻印象。
南北兩個流派的形成,與各地區的政治經濟生活有關。上海是我國主要的通商口岸,與外國接觸較為頻繁,因而有利於模仿和革新。京津一帶經過明清兩朝慘淡經營了五,六百
年,所以習慣於講傳統、求穩健。在北方對白幽默的表演形式早巳時興,“道光初年,以國喪不演戲,大家酒館,輒以戲法弄碗,雜以詼諧,為佑筋之具,自此風行一時。” (清·錢泳輯),可見中國戲法在北方的影響是較為深遠的。
對於南北兩派表演形式的發展趨向,曾引起許多專業演員和業餘愛好者的爭論。一種意見認為,魔術藝術是屬於智慧技巧的表演藝術,而不屬於說唱藝術,因此它主要是依靠演員的表演技巧,配合道具,才能做到神奇變幻.吸引觀眾收到預期的效果。我國古典戲法, 《籮圈獻彩》、 《仙人摘豆》、 《巧結連環》等節目,一演就響,關鍵在於演員的精湛技藝和精彩表演。另一種意見認為魔術已成為綜合性藝術,要有紅花有綠葉,恰當地運用語言藝術以加強效果也是必要的。各扦己見,看法不一,因此,對兩種流派應做具體分析,揚長避短,擇善面從,形成新的流振。
此外,滑稽魔術應屬於另一種流派。解放后滑稽魔術有了很大的發展,創作了一些優秀節日,但是要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滑稽魔術流派,還需要努力實踐。
總之,無論哪一種流派的形成都不是偶然的,既然能夠長期流傳,有群眾基礎,就有存在的道理,不該有門戶之見,應根據藝術規律和觀眾的喜歡去發展。我們僅有兩種流派不是多了,在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前提下,需要發展更多的流派。
效果分類
(一)從歷史角度分:中國魔術可以分為“中國古代魔術”和“現代魔術”;經常在一些表演當中看到某人擅長“古典戲法”,即屬於中國古代魔術中的一種。
(二)按原理與技術分:(這種分類不是絕對的,表演時可以根據不同的需要交叉使用不同的原理與技術)
手法類——以手法技術為主,必須勤練才能表演。
器械類——以巧妙設計的機關、器械、道具來進行表演。
心理類——根據心理學的原理來進行魔術表演。
科技類——以化學、物理等自然科學知識作為依據來進行表演。
(三)按道具與規模分為:巨型魔術、中型魔術、小型魔術
(四)按照演出場地分為:舞台魔術、宴會魔術、街頭魔術(也稱為近景魔術)
(五)按照魔術的專題分:某位魔術師擅長某種道具的魔術,常把同一道具的魔術組合在一起演出,形成一個專題。專題魔術包括:硬幣魔術、撲克魔術、逃脫魔術、絲巾魔術、繩索魔術、海綿球魔術等等。
(六)按魔術效果分:
一位美國魔術師達里爾·費茲奇(Dariel Fitzkee)曾在他的著作《The Trick Brain》中為魔術的效果做了以下的分類:
1.製造(Production)─包括出現、製造和繁殖(分裂)。
2.消失(Vanish)─將固體遁形。
3.移位(Transposition)─將固體由這方遁形至它方出現。
4.改變(Transformation)─質與形的改變。
5.穿透(Penetration)─一個固體物毫髮無傷的穿過另一個固體物。
6.復原(Restoration)─將完全破壞的東西恢復原狀。
7.賦予生命(Antimation)─使無生命物自己會動。
8.漂浮(Antigravity)─改變其重力。
9.吸引力(Attraction)─神奇的吸附力,也是改變重力,但須有另一個有形的物體來吸附。
10.刀槍不入(Invulnerability)─反人體自然現象。
11.反自然物現象(Physical Anomaly)─反常或畸形的人或動物。
12.跟觀眾比賽(Spectaor Failure)─請觀眾上台照著做,結果卻不一樣。
13.共同反應(Sympathetic Reaction)─操縱某一物體,而另一相同物體則有同樣反應。
14.控制力(Control)─用意志力控制無生命物。
15.辨識力(Identification)─以視覺以外之感官辨識文字或物體。
16.讀心術(Thought Reading)─讀取對方心中所想。
17.思想傳送(Thought Transmission)─將心中所想以非口述傳達給他人。
18.預言(Prediction)─預測將要發生的事。
19.超感應力(Extra Sensory Perception)─就是俗稱的ESP
附:《十九種魔術的基本效果》
(1) 變來 (production):出現,變多(人或物)。
(2) 反自然物理 (physical anomaly):包括人離開影、無頭美人、人首蜘蛛、拿開拇指等。
(3) 變去 (vanish):消失,使看不出。
(4) 使觀眾失敗 (spectator failure):魔術師用某力量令觀眾不能做某種事。
(5) 易位 (transportation):從一處消失而從別處出現。
(6) 控制力 (control):魔術師用內力 (不用手) 能支配生物或死物之動作,如響鐘、自動伸手等。
(7) 變形 (transformation):改變大小、形狀、性質、顏色、記號等。
(8) 辨認術 (identification):如認出觀眾之牌桌 (多用於牌類、亦用於顏色,魔術師或觀眾可認出)。
(9) 穿過 (penetration):硬物通過硬物。
(10)讀心術(thought reading):魔術師能知道觀眾所想,觀眾亦可將所想寫下以作對照。
(11) 破還原 (restoration):某物件之部份或全部破爛肢離還原。
(12) 他心通 (thought reading):使某甲能知道某乙所想之事物。
(13) 自動 (animation):使死物如有生命般活動。
(14) 預言術 (prediction):先記下某事物之發生,如頭條新聞等。
(15) 反地心吸力 (anti-gravity):人或物之動作反地心吸力。
(16) 第六感術 (extra-sensory perception):如用手指頭來看東西,用鼻嗅顏色,用手指感覺牌點等。
(17) 使變同、共鳴 (sympathetic reaction):兩人或兩物或以上作出同一結果。
(18) 特技 (skill):用真技術或道具幫助,做出特別效果。
(19) 不能傷害術 (invulnerability):包括食火、行茅火炭、行劍上、食玻璃、食刀片、針釘割舌等。

戒條


(一)要尊重同道.
(二)要認真練習.
(三)未練習熟練前不作表演.
(四)不無代價教授魔術.
(五)不公開魔術的秘密.
(六)不在表演前說出魔術效果.
(七)不在同一觀眾前表演同一套魔術.
(八)要以正途發展魔術
說明:
(四)不無代價教授魔術:
是否要和其它人交流才可以教授還是要其它人把給錢我才可教授?和魔術師之間的交流當然並不在此限。
之所以有這個規條,是因為以前沒什麼魔術愛好者,有的只是專業的魔術師,魔術是他們賴以維生的技藝。要把這種技藝傳授給另一個人,當然不可以完全沒有代價。大部份情況下,他只在有金錢收入或其它得益的時候才表演魔術。另外,在普通觀眾的眼中,魔術就是“秘密”。如果秘密揭穿了,魔術就好像再沒有意義了。他們並不會想及背後要付出的時間心血, 也不會想及除了秘密之外的東西。
這裡還涉及一個問題就是,專業魔術師不想令普羅大眾覺得魔術是一種免費的娛樂,而他們的表演是應該有相應的收入作為回報。魔術也不是一種隨手可得的玩意,它是有價值的東西,要知道它的秘密,一定要付出代價。如果學魔術不用付出代價,那麼魔術就不再有價值。
(五)不公開魔術的秘密.
我試過朋友問我是怎樣變的,我說魔術是不能教,但他說魔術不能教但為何你可以學懂,怎可能不教他。這另我啞口無言,我該怎樣回答才好呢?
魔術是一種很迷人的藝術,每個人看完之後,都有好奇心,想知道秘密. 但十個人當中只可能有一個(或更少)在知道了秘密后,願意花時間去練習,然後再表演出來。魔術並不是不可以教授,但是應該教授予那個肯花時間和努力的人。你可以告訴你的朋友,圖書館里有教授魔術的書,如果他有興趣的話,可以去借,如果他真的有興趣,願意花時間學習,最基本的付出總是應該的。
(六)不在表演前說出魔術效果.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除了一些魔術手法有很抽象的名字外,一般的魔術節目很少有名字。因為魔術師不能在表演前說齣節目的表演效果。因為那樣會使下面的節目失去神秘感。失去了神秘感魔術就丟失了一半。
(七)不要在同一觀眾前表演同一套魔術.
如果隔了一段時間,可否再表演同一魔術呢?
如果有三個觀眾,只有其中一個看過那麼我應該不應該表演?
這條的原意是說,觀眾也是很聰明的,如果我們把同一個效果在他們面前表演幾次,他們就會有充足的時間去想, 從而猜到這個魔術的表演方法。
這條的目的是令觀眾沒有時間去想。如果某位觀眾以前曾看過這個魔術,你依然可以表演,但不應該連續的在他面前表演這個魔術數次。
有時,我們會使用同一個技巧,表演同樣的效果好幾次, 但這並不一定是錯的. 前面的幾次相同效果的出現,可能會令某些觀眾心裡有一個結論或猜測,當他們覺得自己是對的的時候,第二重的效果完全否定了他們的想法。
(八)要以正途發展魔術
魔術是一門有著一千多年歷史的藝術。它的發源地也是中國。但是社會上有不少人認為魔術是騙人的把戲。我認為,人們之所以有這樣的認識是因為,有不少人在利用魔術騙錢騙物!告訴別人這是特異功能。更有一些人,學習魔術的目的是為了去賭博,出老千。這些都是不正當的。這也就超出了魔術的範圍。所謂正途發展魔術,就是利用魔術帶給觀眾歡樂。給表演者信心,讓你成為眾人的焦點。

名人


劉謙,榮獲無數國際獎項肯定的魔術表演者。表演足跡遍布世界各地,並多次受邀至國際性魔術大會擔任嘉賓演出。其前衛的風格及驚人的創意,俱獲海內外同行之讚賞。是在全世界的同業間,最具知名度的台灣魔術師。非凡的國際觀及不斷的自我充實是他的獨特之處,為了充實專業領域及格局,同時還涉獵音樂,舞台美術,劇場,工業設計,電視,廣告,攝影等等的藝術相關知識。在業界有「魔術活字典」的稱號。
1990年春,世界雜技的權威機構——美國國際魔術家協會的秘書長專程來津,聘請曾國珍魔術師為該會榮譽會員。
我國雜技界的領導現場也讚譽道:在當今中國魔術師的排行里,現年88歲的曾老藝人是名列前茅的。
曾老的的確確是雜技界的驕傲。正象著名詩人魯藜為第二本《魔術師曾國珍》題詩所贊:曾國珍出官海入文海,一瞬間成為水陸交通巨擘及國際著名魔術師,乃人間奇迹,更是創造奇迹的奇才。
中國雜協成立時,曾國珍選為顧問,擔任雜協一、二屆名譽理事。中國雜協天津分會名譽理事。市文聯第一、二屆委員、市雜技團藝術諮詢組成員……
魔術師曾國珍先生在幾十年的魔術生涯中,從不保守,刻意創新為人正派、追求執著,一身正氣,愛國愛民。的確,曾老是中國魔術界的驕傲。

知識產權


魔術雖然不構成著作權法意義上的作品,但完全可以構成商業秘密,從而享受商業秘密法或者反不正當競爭法的保護。按照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十條的規定,商業秘密是指不為公眾所知悉、能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具有實用性並經權利人採取保密措施的技術信息和經營信息。Trips協議第三十九條第二項也作出了類似規定。據此,某種信息是否構成商業秘密必須具備三個基本要件:一是商業新穎性,二是價值性,三是保密性。魔術師創作的魔術完全符合這三個構成要件。首先,魔術師的魔術講究的是新穎、別緻,與現有魔術的最大限度的區別,能滿足觀眾的好奇心,具有商業上的新穎性,可以使魔術師在同行業中保持優勢地位。其次,魔術能夠通過魔術師的表演加以再現,並因此給魔術師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具有價值性。再次,魔術的生命力在於它不為觀眾知曉的神秘色彩,魔術師對外總是守口如瓶,觀眾雖然絞盡腦汁想破解魔術師的魔術,但結果基本上都是無功而退。這說明,魔術師具有強烈的保密意識,並且採取了足夠的保密措施來保護自己的秘密。大衛的魔術為什麼具有那麼大的吸引力?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大衛保密工作做得好,至今無人能夠破解其魔術秘密。總之,魔術作為一種綜合性的信息,具有商業新穎性、價值性和保密性,完全符合商業秘密的特徵,應當作為商業秘密,通過單行的商業秘密法或者反不正當競爭法加以保護。在我國,保護商業秘密的基本法律是反不正當競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