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祖李淵(566年12月21日—635年6月25日),字叔德。唐朝開國皇帝(618年6月18日-626年9月4日在位)、軍事統帥,唐太祖李虎之孫,唐世祖李昞之子。
大業九年(613年),遷衛尉少卿。隋世祖東征高句麗時,負責督運糧草。大業十一年(615年),率兵擊破毋端兒起義軍。大業十二年(616年),率兵抵禦突厥,屢傳大捷。大業十三年(617年),出任太原留守。面對隋朝土崩瓦解,殺死太原副留守王威、高君雅,起兵於晉陽。帶領李建成、李世民等率兵南下,順利攻取長安。擁立隋世祖之孫代王楊侑為帝,遙尊隋世祖為太上皇,年號義寧,自領大丞相,加封唐王。
義寧二年(618年),得知隋世祖遇弒后,逼隋恭皇帝楊侑禪位,建立唐朝,年號武德。命秦王李世民統兵,擊敗隴西軍閥李軌、消滅西秦薛舉父子、擊退劉武周和宋金剛、擒獲夏王竇建德,迫降洛陽王世充,平定各地農民起義及地方割據勢力,完成了統一全國的大業。武德九年(626年)六月,發生玄武門之變后,冊立李世民為皇太子,傳位退居大安宮,自稱太上皇。
貞觀九年(635年)駕崩,謚號太武,廟號唐高祖,安葬於唐獻陵,上元元年(674年)改謚神堯皇帝,天寶十三載(754年)累謚“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
大事件
開皇元年(581年),隋高祖受
北周靜帝禪讓,建立
隋朝。隋高祖任命
李淵為
千牛備身(皇帝的禁衛武官)。由於
李淵的姨母是隋高祖的
獨孤皇后,所以隋高祖特別親近器重
李淵,累轉譙(今安徽亳縣)、岐(今陝西鳳翔)、隴(今陝西隴縣)三州刺史。當時有個善於
相面的人叫史世良,曾經說
李淵骨法非常,將來必建立帝業,並希望它能潔身自愛,保護自己。
李淵聽了之後非常自負。
大業九年(613年)春,隋世祖征伐
高句麗時,
李淵在懷遠鎮督運糧草。同年農曆六月,
楊玄感利用民憤舉兵反隋,
李淵奉隋世祖之命鎮守弘化郡(今甘肅慶陽縣),兼知關右諸軍事。在此期間,
李淵廣交天下豪傑,遭到隋世祖的猜疑。恰好有詔書命
李淵去隋世祖巡行所到之地,
李淵因病沒有去。當時
李淵的外甥女王氏在後宮,隋世祖問王氏:“你的舅舅怎麼遲遲不來?”王氏回答說李淵病了,隋煬帝又問:“病的要死了嗎?”
李淵知道以後日益恐懼,因此無節制地飲酒、收受賄絡自污以自保。
大業十一年(615年),
李淵調任山西河東慰撫大使,到達龍門時,遇上了
母端兒農民起義,
李淵領兵擊敗了起義軍,收編萬餘人,實力大增。又擊
絳州賊柴保昌,降其眾數萬人。第二年(616年),他升為右驍衛將軍。
突厥侵犯邊塞,隋世祖便讓他和馬邑郡守王仁恭一同北擊突厥。但他們的兵馬很少。
李淵便選出擅長騎射的兩千騎兵,吃住騎射仿效
突厥兵,給
突厥看他們閑暇時的射獵馳騁。
李淵有另外挑選善於射箭的士兵作為埋伏。等和
突厥兵遭遇時
李淵便下令埋伏攻擊,結果打敗
突厥。
大業十三年(617年),隋世祖
大業十三年(617年),
李淵正式任太原留守、
晉陽宮監,成為這一地區最高軍政長官。
李淵奉命率兵征討歷山飛賊甄翟兒,與甄翟兒遭遇在
河西郡(今山西
汾陽)的
雀鼠谷,
李淵大獲全勝。在鎮壓農民起義的過程中,
李淵招降納叛,不斷擴充自己的實力。
李淵之子
李世民知隋必亡,暗中結交豪傑,招納逃亡之人,網羅各種人才。
題跋像
下起兵反隋的隊伍蜂擁而起,隋世祖所在的江都(今江蘇揚州)被孤立了。晉陽令劉文靜、
晉陽宮監裴寂都是
李世民的密友。
李世民就和晉陽縣令劉文靜密謀起兵。起兵造反的計策確定后,李淵還不知情。李世民想實情相告,又擔心李淵不聽。李世民私下找到裴寂商議,裴寂就選了晉陽宮的幾個美女,乘李淵喝醉酒之後,陪他過夜。然後,裴寂把李世民的謀划告訴了李淵,李淵大驚。裴寂說:“安排宮女侍奉,事情暴露后是要殺頭的,我這麼做就是為了要勸你下定決心起兵啊。”李世民乘機向李淵彙報了整個計劃。李淵開始時堅決不同意,還表示要把李世民送去報官。過一會兒李淵還是答應了起兵,對李世民說:“我愛護你,怎麼忍心去告發你呢!”
大業十三年(617年)農曆二月,李淵治下駐馬邑(今山西朔州市)的鷹揚府校尉
劉武周發動兵變,殺死馬邑太守
王仁恭,據馬邑而自稱天子。農曆三月,劉武周攻破樓煩郡,進佔
汾陽宮,並與突厥勾結,圖謀南下爭奪天下。隋世祖聞訊后大怒,要提李淵到江都治罪。在此危急情勢下,李世民說:“事情緊急,可以舉事了。”其周圍的心腹裴寂、許世緒、武士眜等也紛紛勸李淵起兵,李淵終於下定了反隋的決心。於是,李淵借口防備劉武周和
突厥南下,派李世民、劉文靜、
長孫順德、
劉弘基等人到各地募兵,在很短的時間裡便招到數千人。
太原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看到李淵
招兵買馬,懷疑李淵要造反,便密謀騙李淵父子到晉祠祈雨,除掉李氏,向隋煬帝邀功請賞。不料,這一密謀被晉陽鄉長劉世龍獲悉,告知了李淵。大業十三年(617年)農曆五月十五日,李淵、李世民先發制人,指使開陽府司馬劉政會告發
王威、
高君雅二人暗中勾結突厥,引突厥入寇中原,藉此將二人囚禁。農曆五月十七日,恰巧數萬突厥軍隊進攻晉陽,李淵立刻名正言順地命人將兩人推出斬首。六月,又遣二子李建成、李世民率軍攻殺拒命的西河郡丞
高德儒。同時,李淵又設下
空城計,嚇退了突厥的軍隊。接著,李淵開始作起兵反隋的準備工作。
大業十三年(617年)農曆七月,李淵率軍三萬誓師,以“廢昏立明,擁立代王,匡複隋室”的名義正式起兵直趨關中。在發布的檄文里他斥責隋世祖聽信讒言,殺害忠良,
窮兵黷武,致使民怨沸騰。誓師后,李淵與長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揮師南下,先後破守
霍邑(今山西霍縣)的隋鷹牙郎將
宋老生、渡黃河,對守河東的隋將
屈突通圍而不攻。迅速向西南挺進。當時,隋世祖遠在
江都(今江蘇揚州),關內隋軍力量薄弱;中原
瓦崗軍與
王世充激戰方酣,均無暇西顧。因此李氏父子進軍神速,
大業十三年(617年)農曆十一月初九日攻入
長安。
十一月十三日,李淵宣布遙尊隋世祖為
太上皇,擁立其孫
代王楊侑為帝,改元
義寧,是為隋恭帝。隋恭帝進封李淵為唐王、大丞相、尚書令,以李建成為唐王世子;李世民為京兆尹,改封秦國公;封
李元吉為齊國公。李氏父子完全控制了關中局勢。
唐朝建立之初,疆土只限於關中和河東一帶,尚未完全統治全國,因此,李淵經常派遣兒子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出征,逐步消滅各地割據勢力。
武德元年(618年)農曆六月,
李世民攻打據有今甘肅蘭州等地的
薛舉、
薛仁果父子,農曆九月薛舉戰死,農曆十一月俘殺薛仁果,平定了西北廣大地區。
武德九年(626年),
突厥侵犯
唐朝邊境,
李建成向李淵建議,由
李元吉做統帥出征突厥。在
皇太子的東宮中擔任率更丞(主管計時的官員)職位的
王晊,已被秦王李世民收買,成為李世民在東宮的眼線,他悄悄告訴李世民:“李建成想藉此控制秦王的兵馬,並準備在昆明池設伏兵殺秦王。”於是李世民決定先發制人。
晉陽起兵是李世民的謀略,李淵曾答應他事成之後立他為太子,但李淵建立唐朝後,卻改立李建成為太子。天下平定后,李世民功名日盛,李建成隨即聯合
李元吉,排擠李世民。李淵的優柔寡斷,也使朝中政令相互衝突,加速了諸子的
兵戎相見。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626年7月2日),李世民在帝都
長安城宮城
玄武門附近射殺
皇太子李建成、齊王
李元吉,史稱“
玄武門之變”。事後,李世民殺
李建成、李元吉諸子,並將他們從
宗籍中除名。李淵讓出軍政大權給予秦王李世民,三天後(六月初七癸亥日,626年7月5日),
李世民被立為
皇太子,李淵下詔說:“自今以後軍國事務,無論大小悉數委任太子處決,然後奏聞皇帝。”
畫像
李淵做太上皇以後,開始的幾年是在
太極宮生活的。一直到貞觀三年(629)農曆四月,他才從
太極宮遷出,搬到了大安宮。
在大安宮生活期間,
李淵除了參加
李世民舉行的一些宴會外,幾乎不曾離開過大安宮。李世民經常到九成宮(即
隋朝的仁壽宮,位於今陝西麟游)避暑,李淵也不願意出行。
貞觀八年(634)農曆十月,李世民決定在宮城的東北方向營建大明宮,作為太上皇的“清暑之所”。(由於第二年李淵病死,大明宮沒有李建成,一直到唐高宗之世,大明宮才漸成規模。)
貞觀九年(635年)農曆五月,李淵因病駕崩於垂拱前殿,年六十九歲。
廟號唐高祖,初謚太武皇帝(后改謚、加謚為神堯皇帝、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同年農曆十月,安葬於
獻陵(今陝西三原縣內),其妻竇氏也加號太穆皇后祔葬。
李淵稱帝后,百廢待舉。他一面組織力量進行統一全國的戰爭,一面注意加強政權建設。唐朝前期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制度,在李淵時期基本上初具規模。
政治體制方面,李淵繼承了隋朝的制度,又有一些發展。唐朝中央建立政治制度概括地說是三省六部二十四司。三省是尚書省、中書省和門下省。尚書省掌管全國政令,是命令的執行機關。下屬共有六部,即吏、戶、禮、兵、刑、工。吏部掌管官吏的選用、考核與獎懲;戶部掌戶籍和賦稅;吏部掌禮儀和科舉;兵部掌軍事;刑部掌刑獄;工部掌土木工程;每部又分四司來作為辦事機關。中書省負責皇帝詔書的起草,是決策機關。門下省則審核中書省起草的詔書,不合適的駁回修改。監察機關是御史台,職責是監督、彈劾文武百官。
地方的政權機構基本是兩級,即州和縣。長官分別是刺史和縣令。刺史每年要巡查各縣,考核官員政績,還負責舉薦人才。縣令要負責一縣的各種事務,官很小,卻是最繁忙的官員。
唐朝賦役制度主要是均田制和
租庸調製。
均田制:丁男授田一頃,包括口分田八十畝,永業田二十畝。對於貴族田地也有限制:從親王到公侯伯子男,授田數從一百頃到五頃不等。在職的官員從一品到九品,授田數從三十頃到二頃不等。此外,各級的官員還有職分田,用地租補充,作為俸祿的一部分。均田制對土地的買賣也做了限制,官僚和貴族的永業田和賜田可以買賣,百姓在貧窮無法辦理喪事時可以賣永業田,從人多地少的地方往人少地多的地方搬遷時也可以出賣永業田。
唐高祖李淵在實行均田制的基礎上,又實行了租庸調製:受田的農民,每丁每年要交粟二石,這是租;每年交絹二丈、綿三兩,或者交布二丈五尺,麻三斤,這是調;每丁每年服役20天,不服役可以折算為每天絹三尺,這是庸。假如官府額外加了役期,加夠15天則免調,加30天免租調。每年的加役最多30天。唐朝的租庸調製與隋朝的相比,用庸代替服役的條件放寬了很多,更有利於農民從事農業生產。
• 制度
半身像
唐朝軍事制度為府兵制,是一種職業兵制。這種制度創始於西魏的宇文泰時期,經過北周、隋朝,沿用至唐朝。在太原起兵進軍長安的途中,李淵就逐步將手下軍隊納入了府兵制度中。府兵制將練兵權和領兵權分離,以防止將領擁兵自重,對抗中央。府兵制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礎上,是兵農合一的制度,士卒平時在家生產,戰時出征。農閑時由兵府負責操練,提高戰鬥力。在隋文帝時期,曾實行過這種制度。府兵的重要職責是輪流到京師或者邊塞服役,叫做“番上”,戰時則出征禦敵。在服役期間,士兵可以免除自身的租和調,但不論“番上”還是出征,所需的兵器和衣服糧食等都要由自己負責籌備。府兵制從根本上減輕了國家的負擔,它不但能擴大兵源,也能保證戰鬥力。而北方的游牧民族如突厥,其騎兵來源和府兵制相似,但都是牧民組成,平時沒有什麼軍事訓練,所以,在和訓練有素的內地軍隊的較量中,雖然他們總在數量上佔優勢,但戰鬥力卻很弱,經常打敗仗。
•對外戰爭
唐朝開國后,許多地方還在分裂之中,農民起義軍和隋朝殘餘將領割據各地。李淵在長安安定之後便開始了長達10年的統一戰爭。
隋朝滅亡后,唐朝的帝王承襲了隋朝傳下來的人才選拔制度,並做了進一步的完善。由此,科舉制度逐漸完備起來。
在文化教育方面,李淵推崇儒學,儒家的經書是教學的重要內容,如《周易》、《
左傳》、《
禮記》、《
尚書》。
在文化貢獻方面,李淵下詔編撰了《
藝文類聚》,這是一部類編圖書,引用的古籍共有一千多種,為後人保存了很有價值的歷史資料。李淵還下詔開始修訂各朝歷史。
李淵對佛教採取抑制政策。在唐朝初年,最早反佛的是相州鄴人
傅奕。李淵在做隋朝地方太守時和傅奕結識,李淵建立唐朝後任命他為太史令。武德七年(624年),傅奕請求滅佛,認為佛教宣傳的是“不忠不孝”的思想,迷惑百姓。傅奕所提倡的儒家思想是用忠孝來達到鞏固政權的目的,而佛教卻與此背道而馳。但李淵最後沒有採取措施實施傅奕的滅佛思想。
有一個叫史世良的人,善於給人相面,他告訴高李淵說:“您的骨骼驚奇,必為一國之主,願您自愛,不要忘記鄙人說的話。”於是,李淵有了遠大的目標。
竇氏是京兆平陵(今陝西興平)人,父親竇毅在北周是
上柱國,母親是
北周武帝的姐姐襄陽長公主。竇毅認為自己的女兒不是等閑之輩,在選佳婿時想了一個辦法:讓人在門屏上畫了兩隻孔雀,凡是兩箭各射中一隻孔雀眼睛的,就招為女婿。前邊有幾十人都沒有射中,到李淵這兒兩箭都射中了。竇毅歡喜不已,便讓女兒嫁給了李淵。
竇氏的聰明超出了一般人。隋煬帝看到李淵的臉上皺紋多,便戲稱李淵是“阿婆”,李淵回了家很不高興,竇氏問清原因,馬上賀喜道:“這是吉兆啊,你繼承的是唐國公,‘唐’便是‘堂’,‘阿婆面’就是指‘堂主’啊!”竇氏指的是李淵將來要做皇帝,取代隋煬帝。
唐獻陵為唐高祖李淵的陵寢。李淵死後,唐太宗李世民依東漢光武帝原陵之規格修築獻陵。該陵座北朝南,封土為陵,呈覆斗型,平面呈長方形,陵園為夯築城恆,四面各壁一門,門外各置石虎一對。陵墓陪葬區位於陵園東北,現存有封土67座,除襄邑李神符在三原縣境內外,其餘均在渭南市富平縣境內。
《
舊唐書》:“有隋季年,皇圖板蕩,荒主燀燎原之焰,群盜發逐鹿之機,殄暴無厭,橫流靡救。高祖審獨夫之運去,知新主之勃興,密運雄圖,未伸龍躍。而屈己求可汗之援,卑辭答李密之書,決神機而速若疾雷,驅豪傑而從如偃草。謳謠允屬,揖讓受終,刑名大剗於煩苛,爵位不逾於珝軸。由是攫金有恥,伏莽知非,人懷漢道之寬平,不責高皇之慢罵。然而優柔失斷,浸潤得行,誅文靜則議法不從,酬
裴寂則曲恩太過。奸佞由之貝錦,嬖倖得以掇蜂。獻公遂間於申生,小白寧懷於召忽。一旦兵交愛子,矢集申孫。
匈奴尋犯於便橋,京邑咸憂於左衽。不有聖子,王業殆哉!”贊曰:“高皇創圖,勢若摧枯。國運神武,家難聖謨。言生床笫,禍切肌膚。《鴟鴞》之詠,無損於吾。”
《
新唐書》贊曰:“自古受命之君,非有德不王。自夏后氏以來,始傳以世,而有賢有不肖,故其為世,數亦或短或長。論者乃謂周自后稷至於文、武,積功累仁,其來也遠,故其為世尤長。然考於《世本》,夏、商、周皆出於黃帝,夏自鯀以前,商自契至於成湯,其間寂寥無聞,與周之興異矣。而漢亦起於亭長叛亡之徒。及其興也,有天下皆數百年而後已。由是言之,天命豈易知哉!然考其終始治亂,顧其功德有厚薄與其制度紀綱所以維持者何如,而其後世,或浸以隆昌,或遽以壞亂,或漸以陵遲,或能振而復起,或遂至於不可支持,雖各因其勢,然有德則興,無德則絕,豈非所謂天命者常不顯其符,而俾有國者兢兢以自勉耶?唐在周、隋之際,世雖貴矣,然烏有所謂積功累仁之漸,而高祖之興,亦何異因時而特起者歟?雖其有治有亂,或絕或微,然其有天下年幾三百,可謂盛哉!豈非人厭隋亂而蒙德澤,繼以太宗之治,制度紀綱之法,後世有以憑藉扶持,而能永其天命歟?
《
劍橋中國隋唐史》: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唐高祖是中國一切史書中最受貶低的一位君主。他的聲譽之所以蒙受損失,第一是因為事實上他的統治時期很短,而且是夾在中國歷史上兩個最突出的人物的統治期的中間:他前面的統治者是大壞蛋隋煬帝,他後面的則是被後世史家視為政治完人的唐太宗。第二,已如上述,是因為他建立唐王朝的功績被他的接班人精心地掩蓋了。實際上,唐高祖舉兵反隋時儘管已年過五十,上了年紀,他仍然不失為一個有雄心壯志而又生氣勃勃的和幹練的領袖人物。有充分材料可以證明,他具有不凡的抱負,而且毫無疑問,恰恰是他策劃了太原起事,並勝利地引導唐軍進抵隋都。他對李密和東突厥人的外交攻勢使得唐軍能奪取大興城,並且使得唐軍能組織和加強在陝西的力量而無虞敵軍的阻礙。後來,他的大赦、封官許願和大加賞賜的政策,再加上李世民在戰場上的勝利,有助於使新王朝取得很多必要的支援,並且促成了全國的重新統一。也正是唐高祖其人建立了初唐的制度和政治格局。武德之治,從任何現實標準來衡量,都算得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從其結果來看,唐王朝已經打下了堅實的行政、經濟和軍事基礎。總而言之,唐高祖為他兒子的輝煌統治奠定了必不可少的基礎。
蘇轍:唐高祖起太原,其謀發於太宗,諸子不與也。及克長安,誅鋤群盜,天下為一,其功亦出於太宗。蓋天心之所副予,人心之所歸向,其在太宗者審矣。至立太子,高祖以長立建成,建成當之不辭。於是兄弟疑間,卒至大亂。夫建成不足言也,其咎在高祖。
張燧:古今殺降之甚者,莫甚於唐高,而項羽、白起弗與焉。薛仁杲降則殺之,王仁本降則殺之,蕭銑降則又殺之,其他蓋不勝數也。或謂出太宗意,然而太宗未嘗殺頡利也。獨當時何無一言救止豈其力不能得之,文靜之死,而無及於數子耶!
毛澤東:倜儻豁達,任性真率,寬仁容眾,遇事無斷制。
唐朝建立第一件事就是晉陽起兵。晉陽起兵誰是首功,歷史上有兩個答案,或者是李世民,或者是李淵。
李世民首謀論
《舊唐書·高祖本紀》:“太宗與晉陽令劉文靜首謀,勸舉義兵。”
《新唐書·高祖本紀》:“高祖子世民知隋必亡,陰結豪傑,招納亡命,與晉陽令劉文靜謀舉大事。計已決,而高祖未之知,欲以情告,懼不見聽。”
《
新唐書·太宗本紀》:“高祖起太原,非其本意,而事出太宗。”
《舊唐書·太宗本紀》記載:“時隋祚已終,太宗潛圖義舉,每折節下士,推財養客,群盜大俠莫不願效死力。”
《
資治通鑒》記載:淵與裴寂有舊,每相與宴語,或連日夜。文靜欲因寂關說,乃引寂與世民交。世民出私錢數百萬,使龍山令高斌廉與寂博,稍以輸之,寂大喜,由是日從世民游,情款益狎。世民乃以其謀告之,寂許諾。
《
舊唐書·裴寂傳》是另外的一種記載:大業中,歷侍御史、駕部承務郎、晉陽宮副監。高祖留守太原,與寂有舊,時加親禮,每延之宴語,間以博弈,至於通宵連日,情忘厭倦。時太宗將舉義師而不敢發言,見寂為高祖所厚,乃出私錢數百萬,陰結龍山令高斌廉與寂博戲,漸以輸之。寂得錢既多,大喜,每日從太宗游。見其歡甚,遂以情告之,寂即許諾。寂又以晉陽宮人私侍高祖,高祖從寂飲,酒酣,寂白狀曰……高祖曰:“我兒誠有此計,既已定矣,可從之。”
李淵主謀論
有歷史學家根據當年的紀錄考證,提出反隋是李淵本人意思的說法。依據是李淵起兵時,李世民年紀尚幼。
據《
冊府元龜》記載,李淵以北周天和元年(566年)十一月丁酉(儒略曆12月21日,格里曆12月23日)生於長安。
據《
舊唐書》太宗在貞觀八年三月甲戌(初三)上壽,推其天和元年應為4月8日。
2003年12月,張振龍教授在論文《唐高祖李淵生地考》中提出李淵出生在陝西省西安市
高陵區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