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史簡編
中國史簡編
本書由山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兼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長安作璋編著。本書基本反映了建國以前中國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和特點,並吸收學術界一些最新研究成果。
本書一是縱向的“通”,也就是弄通歷史的來龍去脈,或者叫做縱向聯繫、逆向考察和順向考察;二是橫向的“通”,也就是要弄通事物與其左鄰右舍的關係,或者叫做橫向聯繫。例如每一個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
第一編原始社會
第一章我國境內的原始人群
元謀人蘭田人北京人丁村人
第二章氏族公社
第一節母系氏族公社
母系氏族公社的產生母系氏族公社的繁榮和社會
結構
第二節父系氏族公社和原始社會的解體
父系氏族公社的形成父系氏族公社的經濟
父系氏族公社的變革和原始公社的解體我國古史傳
說中的原始社會
第二編奴隸社會
第一章奴隸社會的形成和發展――夏、商
第一節我國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夏
夏朝奴隸制國家的建立和鞏固階級關係和社會經濟
的發展夏朝的滅亡
第二節奴隸社會的發展――商
商的興起和建國社會經濟的繁榮商朝的滅
亡
第二章奴隸社會的繼續發展――西周
第一節西周的建立和奴隸制國家的強化
西周的建立西周初年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奴隸制國家的強化
第二節西周社會經濟的發展
井田制和農業生產手工業和商業
第三節國人暴動和西周滅亡
國人暴動和共和行政西周滅亡
第三章奴隸社會的瓦解――春秋
第一節春秋時期的列國形勢――大國爭霸
周室東遷和齊、晉稱霸秦楚相繼爭霸
“弭兵”運動和吳、越爭霸
第二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封建生產關係
的產生
農業生產力的提高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生產關係的
產生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
第三節奴隸和平民的革命鬥爭
奴隸主貴族的腐朽統治奴隸起義和平民暴動
第四章奴隸制時代的文化
第一節哲學思想
天命觀與重民思想《周易》的樸素唯物辯證法思想
第二節文學、史學與藝術
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重要歷史文獻《尚書》
我國最早的編年史《春秋》青銅藝術與玉器雕刻
音樂舞蹈
第三節科學技術
天文曆法數學醫藥學
第四節文字和教育
甲骨文和金文教育
第五節社會風俗
衣食住行婚姻喪葬
第三編封建社會
第一章封建社會的開端――戰國
第一節地主階級的奪權鬥爭和變法運動
地主階級的奪權鬥爭與戰國七雄各國的變法
封建制度的確立
第二節封建經濟的飛躍發展
農業生產的發展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
第三節戰國時期的文化
思想領域的“百家爭鳴’文學、史學和藝術
科學技術教育社會風俗
第二章秦的統一和秦末農民戰爭
第一節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封建國家的建立
―――秦
封建兼并戰爭與秦的統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
制度的建立秦始皇鞏固統一和專制集權的各項措
施經濟的發展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
第二節陳勝、吳廣領導的第一次農民大起義
秦的暴政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大起義
第三章強盛的西漢王朝和綠林赤眉起義
第一節漢初恢復封建統治秩序的各項政策
地主階級政權的重建“與民休息”政策和“文景
之治”
第二節西漢的社會經濟和階級關係
社會經濟的發展統治階級對農民的剝削
第三節封建中央集權統治的鞏固
打擊割據勢力加強皇權確定新的選官制度
財政的集中獨尊儒術
第四節西漢時期國內各民族聯繫的加強與中
外關係
匈奴東北各族與中朝、中日關係張騫通
族
第五節王莽改制和綠林、赤眉起義
西漢後期的社會危機和王莽改制綠林赤眉起義
東漢的建立
第四章東漢豪族地主勢力的發展和黃巾起義
第一節東漢鞏固封建統治的措施和社會經濟的發展
鞏固封建統治的政治經濟措施社會經濟的發展
第二節東漢豪族勢力的發展和封建依附關係的
加強
豪族地主勢力的發展大地主田莊和封建依附關係
第三節東漢時期的各少數民族與中外關係
匈奴的分裂和班超出使西域東北地區的各少數民
族羌漢人民聯合的反抗鬥爭三韓倭國
與交趾
第四節黃巾起義
外戚宦官專政黃巾起義
第五章秦漢時期的文化
第一節經學和哲學
經學董仲舒王充
第二節文學、史學和藝術
文學史學藝術
第三節科學技術
《周髀算經》和《九章算術》造紙術的發明
華佗的外科手術
第四節教育
官學私學
第五節社會風俗
衣食起居婚喪節俗
第六章三國鼎立
第一節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軍閥混戰和曹操統一北方赤壁之戰和三國鼎立局
面的形成
第二節魏蜀吳三國的政治和經濟
魏國的政治和經濟蜀國的政治和經濟
吳國的政治和經濟
第七章從西晉的短期統一到南北對峙局面的形成
第一節西晉的短期統一和各族人民的反晉
鬥爭
西晉的短期統一士族門閥統治下的西晉內政
西晉末年各族人民的反晉鬥爭和西晉滅亡
第二節東晉十六國和南北對峙局面的形成
苟安江南的東晉王朝北方十六國割據和祖逖等的
北伐秦晉淝水之戰與南北對峙局面的形成
第八章南朝和北朝
第一節南朝社會經濟的發展
宋、齊、梁、陳的更替江南經濟的發展和大地主封
山占水南朝士族的腐朽沒落
第二節北朝的民族大融合
北魏統一北方和孝文帝改革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北魏末年各族人民的起義和北魏的分裂北
齊、北周的建立和北周統一北方
第九章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化
第一節哲學與宗教
滅論》
第二節文學、史學和藝術
文學史學和地理學藝術
第三節科學技術
祖沖之和圓周率天文學的成就賈思勰的
《齊民要術》機械製造醫學
第四節教育
官學私學
第五節社會風俗
飲食服飾婚喪節俗
第十章隋朝的統一和隋末農民戰爭
第一節隋初的政治與經濟
隋朝的建立與統一政治與經濟改革社會
經濟的發展與大運河的開鑿
第二節隋場帝的殘暴統治和隋末農民大起義
隋煬帝的暴政隋末農民大起義隋朝的滅
亡和唐朝的建立
第十一章唐朝的強盛
第一節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
唐太宗和“貞觀之治”唐初各項制度的建立
從武則天的統治到開元盛世
第二節唐朝社會經濟的繁榮
農業手工業商業和交通經濟重
心開始南移
第三節唐朝的民族關係
東突厥和西突厥回紇��南詔
第四節唐朝的對外關係
新羅日本印度西亞和北非諸國
第十二章唐朝的衰落和唐末農民戰爭
第一節唐朝中後期的社會危機
安史之亂和藩鎮割據宦官和朋黨均田制
的破壞和地主田莊的發展唐政府的財政危機和兩
稅法的實行
第二節唐末農民大起義
唐末社會矛盾的激化黃巢大起義唐朝的
滅亡
第十三章隋唐時期的文化
第一節哲學和宗教
義思想
第二節文學史學和藝術
文學史學藝術
第三節科學技術
雕版印刷術火藥的發明天文學家僧一行
孫思邈和《千金方》建築
第四節教育
第五節社會風俗
第十四章北宋、遼夏金的關係
第一節五代十國
五代十國的更替五代十國的政治和經濟
周世宗的改革
第二節北宋的政治和經濟
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權的加強階級關係和賦役制
度專賣制度社會經濟的發展
第三節北宋的農民起義和政治改革
江起義
第四節遼的興起及其與北宋的關係
遼的建立遼的政治和經濟遼與北宋的關
系
第五節西夏的興起及其與北宋的關係
西夏的建立西夏的政治和經濟西夏與北
宋的關係
第六節金的建立及其與遼、北宋的關係
金的建立金滅遼和北宋
第七節回鶻、西遼和大理
回鶻諸汗國西遼大理
第十五章南宋與金的對峙
第一節南宋的偏安和南北人民的抗金鬥爭
南宋的建立北方人民的抗金鬥爭岳飛等
人領導的抗金鬥爭
第二節南宋的農民起義和經濟發展
鐘相楊么起義南方經濟的發展
第三節金的政治和經濟
封建制度的建立和發展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紅襖軍起義
第十六章元朝的統治和元末農民戰爭
第一節元朝的統一和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
蒙古的興起和蒙古國的建立元朝的統一
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
第二節元朝的社會經濟和對外交流
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對外交流的頻繁
第三節元代的社會矛盾和元末農民大起義
社會矛盾劉福通等領導的紅巾軍起義
朱元璋的統一戰爭和元朝滅亡
第十七章五代遼宋夏金元時期的文化
第一節哲學思想
理學陳亮和葉適的反理學思想
第二節文學、史學和藝術
文學史學繪畫藝術
第三節科學技術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指南針應用於航海火
葯應用于軍事沈括和《夢溪筆談》郭守敬
李誡和《營造法式》
第四節教育
學校書院
第五節社會風俗・
第十八章明朝的政治、經濟和對外關係
第一節明朝前期的政治和經濟
明朝前期的經濟戶籍和賦役制度封建專
制主義的加強靖難之役和遷都北京唐賽
兒等農民起義
第二節明朝與國內各族的關係
明朝與蒙古族的關係明朝與東北各族的關係
明朝對西北地區的管轄明朝對西南地
區的管轄明朝對台灣的管轄
第三節明朝的對外關係
鄭和下西洋華僑對開發南洋的貢獻東南
沿海軍民的御倭鬥爭援朝戰爭中國人民
反對歐洲殖民者的鬥爭
第四節明朝中後期的資本主義萌芽和城鎮人民的
反稅監鬥爭
民的反稅監鬥爭
第十九章明末農民戰爭和清軍入關
第一節明末農民大起義
明後期政治的腐敗和階級矛盾的尖銳化明末農民
大起義的爆發大順政權的建立和明朝滅亡
第二節清軍入關和人民的抗清鬥爭
清軍入關和大順政權的失敗各地人民的抗清鬥爭
鄭成功的抗清鬥爭和收復台灣
第二十章清朝前期的統治
第一節清朝前期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恢復社會經濟的措施農業和工商業的恢復和發展
資本主義萌芽的緩慢發展和僱工的反抗鬥爭
第二節清朝封建專制統治的加強和各族人民
的反抗鬥爭
封建專制統治的加強各族人民的反抗鬥爭
第三節清朝的統一和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
平定三藩設立台灣府抗擊沙皇俄國侵入
黑龍江流域的鬥爭平定準噶爾貴族的叛亂
平定回疆貴族的叛亂西藏的金瓶制和雲貴的改土
歸流清朝對南海諸島的管轄
第二十一章明清時期的文化
第一節哲學思想
王守仁和李贄黃宗羲顧炎武和王夫之
第二節文學和藝術
小說戲曲書法與繪畫
第三節考據學、史料學和地理學
考據學史學和史料學地理學
第四節科學技術
宋應星的《天工開物》
第五節西學東漸與中學西傳
西學東漸中學西傳
第六節教育
學校書院
第七節社會習俗
服飾住宅婚喪習俗
第四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上編)
第一章鴉片戰爭
第一節禁煙運動
鴉片戰爭前夕的中國和世界鴉片的輸入
中國的禁煙鬥爭
第二節鴉片戰爭的經過
英國發動侵略戰爭三元里人民的抗英鬥爭
東南沿海和長江下游的戰鬥
第三節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中英《南京條約》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
條約》鴉片戰爭后中國社會的變化人民群
眾反侵略鬥爭的繼續
第二章太平天國運動和第二次鴉片戰爭
第一節太平天國運動的興起
洪秀全和馮雲山的早期反清活動金田起義
第二節太平天國前期的勝利發展
定都天京太平軍的北伐和西征捻軍和各
地少數民族響應起義《天朝田畝制度》及各項政策
第三節第二次鴉片戰爭
沙俄乘機侵吞中國大片領土“辛酉政變’
和中外反動派開始勾結
第四節太平天國後期的鬥爭
太平天國領導集團的分裂太平天國為爭取形勢好轉
而鬥爭經營江浙和保衛安慶的失敗中外
反動派的聯合鎮壓和天京陷落太平軍余部和捻軍的
繼續戰鬥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原因及其歷史意義
第三章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
第一節洋務運動
外國在華政治經濟勢力的擴大洋務派舉辦軍事工業
和新式陸海軍的建立洋務派創辦的民用企業
第二節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
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的出現和民族資產階級的產生中
國無產階級的產生和早期鬥爭
第四章中國邊疆地區的新危機和中法戰爭
第一節中國邊疆地區的新危機
美日對台灣的侵略俄英對新疆的侵略英
國對雲南和西藏的侵略
第二節中法戰爭
法國對越南的侵略中法戰爭與《中法新約》的簽訂
第五章甲午中日戰爭和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
第一節中日戰爭・
日本侵華戰爭的準備中日戰爭的爆發和經過
《馬關條約》中國軍民反抗日本強佔台灣省的鬥爭
第二節帝國主義陰謀瓜分中國的活動
列強在華強佔“租借地’和劃分“勢力範圍’帝國
主義對中國的資本輸出
第六章戊戌變法
第一節維新變法運動的興起
中國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康有為和梁啟超等人的維
新變法活動維新派與封建反動勢力的論戰
第二節百日維新及其失敗
百日維新變法的失敗
第七章義和團運動
第一節義和團運動的興起和發展
義和團運動的興起義和團運動的發展
第二節反對八國聯軍的戰爭
八國聯軍侵華與京津義和團的戰鬥中外反動派聯合
鎮壓義和團和《辛丑條約》的簽訂沙俄侵佔中國東
北
第八章辛亥革命
第一節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的興起
民族危難的加深和不斷高漲的人民反抗鬥爭孫中山
領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開始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
傳播資產階級革命團體的廣泛建立
第二節中國同盟會的成立及其革命活動
同盟會的成立及其政綱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論戰
同盟會領導和影響下的武裝起義清政府
“預備立憲”的騙局
第三節武昌起義的勝利和中華民國的成立
辛亥革命前夜的群眾鬥爭和保路運動武昌起義和各
省區的響應中華民國的成立
第四節辛亥革命的失敗及其歷史意義
帝國主義破壞中國革命與袁世凱竊取民國政權辛亥
革命的歷史意義和經驗教訓
第九章反對北洋軍閥統治的鬥爭
第一節反對袁世凱的鬥爭
國民黨的建立與“二次革命”袁世凱復辟帝制和列
強的瘋狂侵略護國運動與洪憲帝制的覆滅
第二節反對段祺瑞的鬥爭
軍閥割據局面的出現段祺瑞操縱北京政權與張勳復
辟護法運動
第十章中國革命的新曙光
第一節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和無產階級的
壯大
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無產階級的壯大
第二節新文化運動
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十月革命的影響和馬克思主義開
始在中國傳播
第十一章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文化
第一節社會政治思想
龔自珍、魏源與思想領域內的新變化太平天國對封
建舊思想舊文化的衝擊西方資產階級政治思想和文
化的傳播
第二節史學與文學藝術
戲劇繪畫與雕塑
第三節科學技術
數學家李善蘭、華衡芳化學家徐壽鐵路
第四節教育
洋務教育維新派教育近代資本主義教育
的發展辛亥革命前後的教育
第五節社會風俗
衣食住行與娛樂活動社會禮俗與歲時節令
(下編)
第十二章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創立
第一節五四愛國運動
五四運動前夕的中國五四愛國運動的爆發
五四愛國運動的初步勝利
第二節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共產主義小組的出現及其活
第三節中國共產黨民主革命綱領的制定
帝國主義共同宰割中國和北洋軍閥混戰民族經濟的
衰退中國共產黨民主革命綱領的制定
第四節中國工人運動的第一次高潮
香港海員大罷工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京
漢鐵路工人大罷工
第十三章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建立和革命運動的
高漲
第一節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建立
第二次護法運動和孫中山的轉變中國共產黨民主革
命統一戰線方針的確定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
大會
第二節革命運動的高漲
南方革命運動的高漲北京政變和孫中山北上
第三節五卅運動和廣東革命根據地的統一
五卅運動省港大罷工廣東革命根據地的
統一
第四節中國共產黨反對國民黨右派和國家主義
派的鬥爭
反對戴季陶主義的鬥爭反對西山會議派的鬥爭
反對國家主義派的鬥爭共產黨人對中國
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中山艦事件和“整理黨務案”
第十四章北伐戰爭
第一節國民革命軍的北伐
直奉軍閥的反革命聯合北伐軍的勝利進軍
第二節工人的英勇戰鬥和農村大革命
漢口、九江英租界的收回上海工人的武裝起義
以湖南為中心的農村大革命毛澤東的《湖
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
第十五章國民黨右派的叛變
第一節蔣介石集團的叛變
帝國主義加緊干涉中國革命四一二反革命政變
第二節汪精衛集團的叛變
反革命包圍中的武漢政府七一五反革命政變
第十六章中國紅色政權的創立和發展
第一節國民黨反動統治的建立
國民黨的“統一”國民黨“訓政’的開始
南京政府的親帝反蘇外交
第二節工農紅軍和井岡山根據地的創建
八一南昌起義八七會議和湘贛邊界秋收起義
廣州起義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建
第三節國民黨新軍閥的混戰
國民黨新軍閥的混戰“國民會議’
第四節紅色政權的發展
中國共產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毛澤東關於中國
紅色政權的理論農村革命根據地和工農紅軍的發
展古田會議和土地革命的開展紅軍三次反
“圍剿”戰爭的勝利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
政府的成立
第五節中間政派的出現及其活動
第三黨的成立和活動國民黨改組派的成立和解散
人權派的出現和消失
第十七章全國人民的抗日民主運動
第一節九一八事變和全國抗日民主運動
的高漲
九一八事變全國抗日民主運動的高漲
一二八事變和上海抗戰
第二節全國抗日民主運動的起伏
蔣介石“安內攘外”的反動政策四大家族官僚資本
開始形成全國抗日民主運動的起伏
第三節紅軍的長征
第四次反“圍剿”的勝利和紅色區域的建設第五次
反“圍剿”的失利和紅軍長征的開始遵義會議
紅軍長征的勝利
第十八章由國內戰爭向全國抗日戰爭的轉變
第一節華北事變和一二・九運動
華北事變國民黨親英美派和親日派的分化
南京政府的幣制改革和經濟建設一二九運動
第二節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策略的
確定
瓦窯堡會議和毛澤東《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
中國共產黨的逼蔣抗日方針
第三節西安事變
全國抗日民主運動的繼續發展西安事變及其和平
解決
第十九章全國抗日戰爭的開始
第一節全國抗日戰爭的爆發和第二次國共合作
的建立
七七事變和八一三事變第二次國共合作的建立
台港澳同胞和海外僑胞對抗日戰爭的支援
世界各國對中日戰爭的不同態度
第二節國民黨的抗戰路線和正面戰場的抗戰
國民黨的片面抗戰路線正面戰場抗擊日軍大舉進
攻
第三節中國共產黨的抗戰路線和敵後戰場的
開闢
中國共產黨的全面抗戰路線(994)敵後抗日戰場的開闢
毛澤東的《論持久戰》
第二十章抗日戰爭的戰略相持
第一節日本侵華策略的變化和汪精衛集團的
投敵
相持階段的到來和日本侵華策略的變化汪精衛集
團的投敵和汪偽政權的成立
第二節正面戰場的繼續抗戰和國民黨當權者
的積極“反共”
正面戰場抗擊日軍的有限進攻國民黨當權者的積
極“反共”活動皖南事變
第三節中國共產黨堅持抗戰和團結的鬥爭
敵後戰場成為抗戰的重要支柱中國共產黨維護抗
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鬥爭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論》
第四節中國民主政團同盟的成立
抗戰初期中間勢力的政治態度中國民主政團同盟
的成立
第五節太平洋戰爭的爆發與日本在中國的殘
酷掠奪和“掃蕩”
太平洋戰爭的爆發日本在中國的殘酷掠奪和“掃
盪”
第六節正面戰場抗戰的失利和國民黨統治的
腐敗
正面戰場抗戰的失利和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國民黨
統治的腐敗大後方人民民主運動的高漲
第七節中國共產黨和敵後抗日軍民的艱苦
鬥爭
敵後戰場的反“掃蕩’鬥爭中國共產黨的整風運
動解放區的大生產運動敵後戰場的局
部反攻
第二十一章抗日戰爭的勝利
第一節抗戰勝利前夕國共兩黨的不同路線
中國國民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的路線中國共產
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的路線
第二節抗日戰爭的勝利
抗日軍民的大反攻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
第二十二章中國共產黨爭取和平民主和積極準備自衛
戰爭
第一節重慶談判和政治協商會議
抗戰勝利后的時局和中國共產黨的方針重慶談判
解放區的自衛反擊戰和國統區的反內戰運動
停戰協定和政治協商會議
第二節美蔣布置全面內戰
蔣介石撕毀停戰協定和政協決議美帝加緊幫助蔣
介石布置內戰
第三節解放區軍民積極準備自衛戰爭
解放區的練兵、生產和減租運動東北革命根據地
的建立
第二十三章人民解放戰爭的開始
第一節全面內戰的爆發
國民黨反動派發動全面內戰中國共產黨粉碎蔣介
石進攻的方針
第二節人民解放軍的戰略防禦
粉碎國民黨軍的全面進攻粉碎國民黨軍的重點進
攻
第三節國民黨反動派的政治經濟危機
國統區人民運動的高漲
第二十四章全國解放戰爭的勝利
第一節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進攻
整軍運動中共中央十二月會議人民解
放軍戰略進攻的發展
第二節國民黨反動派的掙扎與孤立
“戡亂總動員”和“行憲國大’美帝對國民黨敗
局的挽救國統區人民運動的進一步高漲
中間路線的破產
第三節人民解放軍同國民黨軍的戰略決戰
三大戰役的勝利國統區財政經濟的崩潰
國民黨“和平”攻勢的破產
第四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國民黨在大陸統治的
覆滅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第二十五章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文化
第一節哲學
李大釗、蔡和森對唯物史觀的早期傳播艾思奇的
《大眾哲學》和李達的《社會學大綱》毛澤東的
第二節史學
研究毛澤東的《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
第三節文學藝術與出版
偉大的文學家魯迅郭沫若和茅盾在文學上的成就
等在藝術上的成就解放區文藝的成就
鄒韜奮在出版事業上的貢獻
第四節科學技術
傑出的地質學家李四光中國近代氣象學的奠基人
聯合制鹼法橋樑專家茅以升著名數學
家華羅庚
第五節教育
勤工儉學運動壬戌學制中華職業教育
社晏陽初的平民教育梁漱溟的鄉農
學校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抗大”式
的教育
第六節社會風俗
婚姻家庭衣冠住行歲時節令
再版說明
三版附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