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小中風的結果 展開

小中風

暫時性缺血中風

小中風(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常在爆發性中風(主要中風)前的幾個小時或幾天內發生,醫學上稱這現象為中風預兆。小中風的醫學名為暫時性缺血中風,是由於小血塊阻塞血管而發生的,發作迅速。小中風發生前,通常會有明顯的徵兆。包括突然間口齒不清、說話模糊、身體局部麻痹、四肢無力、失去平衡力、老眼昏花、視力出現問題等等,這些癥狀可維持幾分鐘至數小時。發生小中風后,大部分患者會在一兩個星期內發生大中風,如果能在小中風發生時及時治療病情,病人的生命較有保障。

引起原因


小中風
小中風
高血壓動脈硬化為本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故多見於中老年人根據其病理變化分為出血性和缺血性腦血管病兩大類
Ⅰ顱內出血
一蛛網膜下腔出血
1. 動脈瘤破裂引起:(1)先天性動脈瘤;(2)動脈硬化性動脈瘤;(3)細菌性動脈瘤
2.血管畸形 3.動脈硬化 4.顱內異常血管網症 5.其他 6.原因不明
二腦出血
1.高血壓腦出血 2.繼發於梗塞的出血 3.腫瘤性出血 4.血液病引起
5.動脈炎引起 6.藥物引起(抗凝劑血栓溶解劑如尿激酶等)
7.腦血管畸形動脈瘤引起 8.其他 9.原因未明 三硬膜外出血 四硬膜下出血
Ⅱ腦梗塞(頸動脈系統及椎一基底動脈系統)
腦血栓形成 1.動脈粥樣硬化引起 2.各類動脈炎引起 3.外傷性及其他物理因素
4.血液病如紅細胞增多症等 5.藥物 6.其他原因
二腦梗塞
1.心源性 2.動脈源性 3.其它(脂肪栓氣栓瘤栓寄生蟲栓靜脈炎栓等)
三腔隙性梗塞
五其他
一頸動脈系統 二椎一基底動脈系統 Ⅳ腦供血不足 Ⅴ高血壓腦病
顱內動脈瘤 一先天性動脈瘤 二動脈硬化性動脈瘤
三細菌性動脈瘤 四外傷性假性動脈瘤
五其他
小中風
小中風
Ⅶ.顱內血管畸形 一腦動靜脈畸形 二海綿狀血管瘤 三靜脈性血管畸形四Galen靜脈瘤 五頸內動脈海綿竇瘺 六毛細血管瘤病 七腦一面血管瘤病
八顱內一顱外血管交通性動靜脈畸形
九其他
腦動脈炎 一感染性動脈炎 二大動脈炎(主動脈弓綜合征)
三彌散性紅斑狼瘡 四結節性多動脈炎 五顳動脈炎
六閉塞性血栓性脈管 七鉤端螺旋體動脈炎
八其他
Ⅸ腦動脈盜血綜合征 Ⅹ顱內異常血管網症 Ⅺ顱內靜脈竇及腦靜脈血栓形成
海綿竇血栓形成 二上矢狀竇血栓形成 三直竇血栓形成 四橫竇血栓形成
五其他
Ⅻ腦動脈硬化症

疾病先兆


心腦血管病發生前數小時甚至一個月之內會出現一些先兆癥狀,如口歪眼斜、突然頭疼、說話不清、全身發熱等,這些先兆癥狀就稱之為小中風,表明了心腦血管疾病正在形成,要及時採取一些處理措施。可能出現的先兆癥狀如下:

口眼歪斜

突然口眼歪斜,口角流涎,說話不清,吐字困難,失語或語不達意,吞咽困難,一側肢體乏力或活動不靈活,走路不穩或突然跌倒。

頭痛頭暈

突然出現劇烈的頭痛,頭暈,甚至噁心嘔吐,或頭痛頭暈的形式和感覺與往日不同,程度加重,或由間斷變成持續性。

肢體麻木

面、舌、唇或肢體麻木,也有的表現眼前發朦或一時看不清東西,耳鳴或聽力改變。

意識障礙

意識障礙,表現精神萎靡不振,老想睡覺或整日昏昏沉沉。性格也一反常態,突然變得沉默寡言,表情淡漠,行動遲緩或多語易躁,也有的出現短暫的意識喪失。

乏力嘔吐

全身疲乏無力,出虛汗,低熱,胸悶,心悸或突然出現打嗝、嘔吐等。
這些小中風的癥狀不一定都出現,但只要有其中一則先兆癥狀出現,就是中老年人中風警報,要特別警惕。此時,應讓病人保持安靜,及時卧床休息,避免精神緊張,盡量少搬動,最好就地治療,經過簡單處理后在趕緊送往醫院,切忌慌亂

臨床表現


TIA的臨床表現如下:
1、頸內動脈系統TIA:頸內動脈系統血管供應限及大腦前3
小中風
小中風
小中風
小中風
/5的結構。運動功能障礙最常見,其主要的表現為對側肢體的無力、笨拙、使用不靈活。特別是上臂,有時也累及面部、腿或整個半身,可單獨或同時發生。一般被描述為肢體“發沉”、“發死”或“不能活動”。感覺功能障礙的表現,主要為偏側舌頭或面部針扎樣感覺,也可見於同側肢體的麻木感,但總的來說,肢體的癥狀往往為腦組織受破壞后的陰性表現,而非癲病等刺激性病灶導致的陽性表現;如果患者僅僅表現為單側肢體的感覺或(和)運動障礙,則有時難以與推一基底動脈系統TIA鑒別,因為運動和感覺傳導通路的行程中,兩個血管系統供應其不同部位。這就需要了解兩個系統血管所支配的大腦區域中各自的特殊生理功能。頸動脈系統血管所支配的腦組織中的一些高級皮質功能,如言語功能等。但急性出現的說話困難,兩個血管系統的TIA有時難以鑒別。體象障礙常提示前循環障礙導致頂葉後部局灶缺血。而其他高級皮質功能,如失用症、認知障礙等,需要特殊的神經心理檢查方法檢查,故不適宜在臨床工作中運用。單眼視力障礙伴對側肢體癥狀,提示為頸動脈系統TIA。頸動脈提供眼部循環的供血,其病變導致發作性黑膜,但同向偏盲亦可引起視力缺失,應注意鑒別。同時出現雙側的運動或感覺功能喪失,提示為腦幹缺血。在老年人中突然出現雙眼失明,常提示為雙枕葉梗死。TIA患者就診時很難發現殘留的陽性體征,如果大夫發現其發作,則可發現與癥狀相符的陽性體征(包括長束體征或局部神經核團受損的體征)。而.對血管的其他檢查則可以發現導致TIA的可能病因,如頸動脈分叉處的雜音提示頸動脈狹窄,但嚴重的狹窄或梗阻,則反而無雜音。檢查眼底,有時可以發現流過視網膜血管的柱子,從而證實是微栓子所致的TIA。2、椎-基底動脈系統TIA:癥狀椎-基底動脈缺血,主要累及腦幹、枕葉、額葉內側。椎-基底動脈系統TIA的診斷不容易,其異常可見如下表現:眩暈、共濟失調、復視、言語困難、相吉困難、吞咽困難、摔倒發作、單側或雙側視覺缺失、短暫性全腦遺忘症、單側或雙側面部麻木、單側或雙側感覺
喪失、偏癱或雙側肢體癱瘓甚至四肢癱瘓、記憶力障礙等。而屬於領枕葉的高級皮質功能障礙(如忽視、失用症等),由於要通過特殊的神經心理檢查法檢查才能發現,故不列入臨床觀察項目。多數情況下,孤立的癥狀難以作出明確的定位診斷,往往需要幾個癥狀同時發生。眩暈為推-基底動脈缺血最常見的癥狀,然而該癥狀實際上更常見於軀體疾患或前庭末梢器官的病變。視覺喪失為第二位常見癥狀。眩暈應與頭暈、暈厥、意識模糊及“頭髮輕”相區別。眩暈是一種自身或周圍環境在運動的幻覺。單純眩暈合併有其他腦幹或領枕葉功能障礙才考慮診斷TIA(但實際上,有時單純的眩暈在頭部MRI上也可發現相應的新的缺血病灶)。有時眩暈與共濟失調難以鑒別。發生於腦幹的病變有一些特殊的癥狀,如復機、吞咽困難、摔倒發作。復視是最有用的腦幹神經功能損害的癥狀;面部及嘴部針刺及麻木感也可出現,可能伴有對側肢體的感覺及運動癥狀(交叉性的感覺運動障礙);雙側感覺喪失,或不同的發作中出現不同側的偏癱,常提示為椎-基底動脈TIA的發作;耳聾及耳鳴不常見。

輔助檢查


小中風
小中風
1、頭部CT:行頭部CT檢查的主要目的是明確顱內可能引起TIA樣表現的其他結構性病變的性質,如腫瘤、慢性硬膜下血腫、巨動脈瘤、血管畸形、腦內小的出血灶等。
2、頭部MRI及新的磁共振技術頭部MRI在發現腦內缺血性病變的靈敏性方面比頭部CT明顯高,特別是在發現腦幹缺血性病變時更佳
3、頭部SPECT及PET檢查:SPECT是用影像重建的基本原理,利用放射性示蹤劑的生物過程,放射性示蹤劑注入血液循環后,按腦血流和腦代謝情況進行分佈,並以CT技術進行斷層顯影和重建,而達到了解腦血流和腦代謝之目的。SPECT在TIA中發現腦血流量減低區的時相上較頭部CT及MRI發現得早。PET是利用CT技術和彌散性放射性核素測定局部腦血流量和局部腦代謝率的方法。PET是當前研究腦功能、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病理生理和治療中腦血流和腦代謝監視的最有效的工具。
4、腦血管的影象學檢查包括有創傷的腦血管造影及無創傷性的腦血管造影。
(1)動脈血管造影為腦血管造影技術中的金標準。常用的技術為經股動脈穿刺血管造影。TIA患者的腦血管造影,主要表現為較大的動脈血管壁(頸內動脈及顱內大動脈)及管腔內有動脈粥樣硬化性損害,如潰瘍性斑塊、管腔狹窄、完全性閉塞。動脈造影的陽性率為40%~87%,以頸動脈顱外段及椎動脈為主。
小中風
小中風
(2)無創傷性的腦血管檢查包括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螺旋CT、數字減影腦血管造影(DSA)。上述檢查方法與動脈血管造影相比,顯然無論從靈敏度還是特異度來說均較後者差。但其非創傷性、可重複性和簡單易行的優勢也是很明顯的,而且當與多普勒技術聯合運用時,則可大大提高腦血管檢查的可靠性。
5、非侵入性腦血管檢查包括經顱多普勒超聲(TCD)檢查及頸動脈雙功能多普勒超聲檢查,經食管多普勒超聲檢查。
6、實驗室檢查包括血液學方面的檢查、血生化方面的檢查及特殊檢查(如免疫學的檢查)。
7、其他檢查如頸椎片可以發現頸椎對椎動脈的影響。

疾病診斷


小中風
小中風
TIA缺乏診斷標準和常規評估方法,由於各自病史和癥狀不同,以致無法確立最佳常規檢查程序。對於50歲以上、首次檢查不能明確的患者,我們建議遵循以下診斷程序。第一步應全面檢查:全血及血小板計數;血脂、血糖甚至糖耐量凝血酶原時間及部分凝血活酶時間;血沉;ECG、TCD、頭顱CT或MRI。第二步為明確病因,經胸或食管心臟超聲檢查、MRA、腦血管造影以及抗磷脂抗體(APAs)、抗心脂抗體(ACAs),為更進一步可篩選血栓前狀態,可作蛋白C、蛋白S、抗凝血酶Ⅲ、凝血酶時間的檢查等。
早期診斷的線索(1)下述情況提示為頸內動脈系,頸動脈搏動減弱或測不出,顳淺動脈搏動消失(頸總動脈);眼眶部雜音;於頸總動脈分叉處的局限性雜音;視網膜動脈壓降低(正常兩眼相差<10%);眼底鏡檢查可見栓子。(2)下述情況提示椎-基動脈系:由於突然改變姿勢、頭伸展或旋轉,以及上肢運動而引起的癥狀;體位性低血壓;與病人年齡相比血壓較低,兩上肢收縮壓相差20mmHg以上。

鑒別診斷


1、局灶性癲癇:癲癇發作常為刺激性癥狀,如抽搐、發麻癥狀,常按皮質的功能區擴展。老年患者局灶性癲癇常為癥狀性,腦內常可查到器質性病灶。過去有癲癇病史或腦電圖有明顯異常(如癲癇波等),有助鑒別。
2、有先兆的偏頭痛:其先兆期易與TIA混淆,但多起病於青春期,常有家族史,發作以偏側頭痛、嘔吐等自主神經癥狀為主。而局灶性神經功能缺失少見。每次發作時間可能較長。
3、內耳眩暈症:常有眩暈、耳鳴、嘔吐。除眼球震顫、共濟失調外,很少有其他神經功能損害的體征和癥狀。發作時間多較長,可超過24小時,反覆發作后常有持久的聽力下降。一般起病年齡較輕(如梅尼埃症)。內耳眩暈症還見於良性位置性眩暈。
4、昏厥:亦為短暫性發作,但多有意識喪失,天局灶性神經功能損害,發作時血壓過低。
5、顱內佔位病變:偶有顱內腫瘤、腦膿腫、慢性硬膜下血腫等佔位病變,在早期或因病變累及血管時,引起短暫性神經功能損害。但詳細檢查可發現神經系統陽性體征,長期隨訪可發現癥狀逐漸加重或出現顱內壓增高,腦成像和血管造影都有助於鑒別。
6、眼科病:視神經炎青光眼、視網膜血管病變等,有時因突然出現視力障礙而與頸內動脈眼支缺血癥狀相似(即發作性黑朦),但多無其他局灶性神經功能損害。
7、短暫性全腦遺忘症(TGA):常發生於中老年人,發作時出現順行性遺忘,通常伴有逆行性遺忘,逆行性遺忘的時間可上溯達數周、數月、甚至更長。每次發作可持續數小時,之後患者恢復記憶並能回憶起過去的事情,但會永遠忘掉發作期的記憶。除了有些頭痛、噁心、迷惑外,患者意識清楚,無其他神經系統癥狀。患者可以進行日常生活甚至開車,但可能會重複問同樣的問題,這是由於有順行性遺忘的緣故。通常上述現象需要與願症、酒精中毒性遺忘或部分複雜性癲癇相鑒別。該病的預后很好,雖可以複發,但不會有引起較嚴重的腦血管病變的危險。這一點與其他的腦缺血不同。
8、原因不明的摔倒發作常影響中老年女性,總是在行走時發作,發作前無先兆,無意識喪失,也無肢體無力。可以反覆發作,也可神秘的消失。該發作的原因不明,也無較嚴重的預后。突發的雙下肢無力可見於腦幹缺血,雙大腦前動脈由同一側頸內動脈供血而梗阻時。
9、精神因素:癔病性發作嚴重的焦慮症,過度換氣綜合征等神經功能性紊亂有時類似TIA,應注意鑒別,更要避免將短暫腦缺血發作誤診為神經官能症

疾病治療


小中風
小中風
小中風約有1/2~3/4患者在3年內發展為腦梗塞,經過治療可使小中風終止發作,或發作減少者佔79.6%,不治療自動停止發作者僅佔20.38%。因此,對小中風應當進行積極治療,降低血液粘稠度,調整血液的高凝狀態,控制和維持血壓在正常範圍內,終止和減少小中風,預防或推遲腦梗塞的發生。
1、抗血小板聚集治療 主要是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釋放,使之不能形成微小血栓。此類藥物安全簡便,易被患者接受。常用腸溶阿斯匹林,50~100毫克,每日1次;潘生丁50~100毫克,1日3次。
2、擴溶治療 低分子右旋糖酐及706代血漿具有擴溶、改善微循環和降低血液粘度的作用,常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或706代血漿500毫升靜滴,每日1次,14天為1療程。
3、抗凝治療 若患者發作頻繁,用其他藥物療效不佳,又無出血疾患禁忌者,可抗凝治療。如肝素可用超小劑量1500~2000μ加5%~10%葡萄糖500毫升靜滴,每日1次,7~10天為1療程。必要時可重複應用,療程間隔時間為1周,但在應用期間,要注意出血併發症。
藻酸雙脂鈉是一種新型類肝素類藥物,能使纖維蛋白原和因子Ⅷ相關抗原降低,使凝血酶原時間延長,有抗凝,溶栓,降脂降粘的作用。可口服或滴服,口服50~100毫克,1日3次;靜滴2~4毫克加10%葡萄糖500毫升,20~30滴/分,10天為1療程,可連用2~3個療程。
4、擴血管治療 可選用培他定、腦益嗪西比靈、喜得鎮、卡蘭片等。常用劑量:培他定10毫克,每日3次;腦益嗪25毫克,每日3次;西比靈6毫克,每日兩次;喜得鎮3毫克,每日3次;卡蘭片5毫克,1日3次,口服。
5、活血化瘀中藥丹參川芎、桃仁、紅花等,有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環,降低血液粘度的作用,對治療小中風有一定作用,可選用。
腦血管造影或多普勒證實有顱內動脈狹窄者,藥物治療無效時,可考慮手術治療。

康復期治療


實驗及臨床研究表明,由於中樞神經系統存在可塑性,在大腦損傷后的恢復過程中,具有功能重建的可能性。
目前認為腦中風引發的肢體運動障礙的患者經過正規的康復訓練可以明顯減少或減輕癱瘓的後遺症,有人把康復看得特別簡單,甚至把其等同於“鍛煉”,急於求成,常常事倍功半,且導致關節肌肉損傷、骨折、肩部和髖部疼痛、痙攣加重、異常痙攣模式和異常步態,以及足下垂、內翻等問題,即“誤用綜合征”。
不適當的肌力訓練可以加重痙攣,適當的康復訓練可以使這種痙攣得到緩解,從而使肢體運動趨於協調。一旦使用了錯誤的訓練方法,如用患側的手反覆練慣用力抓握,則會強化患側上肢的屈肌協同,使得負責關節屈曲的肌肉痙攣加重,造成屈肘、屈腕旋前、屈指畸形,使得手功能恢復更加困難。其實,肢體運動障礙不僅僅是肌肉無力的問題,肌肉收縮的不協調也是導致運動功能障礙的重要原因。因此,不能誤以為康復訓練就是力量訓練。
恢復期治療目的就是改善頭暈頭痛、肢體麻木障礙、語言不利等癥狀,使之達到最佳狀態;並降低腦中風的高複發率。
1、科學準確用藥,預防腦梗塞複發
腦中風屬於高複發不可逆性的慢性腦血管意外,病人出院后仍需按醫生囑咐規律服藥,控制好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動脈硬化的基礎病變,並定期到醫院複查。
2、儘早、積極地開始康復治療
如前所述,腦中風形成後會留下許多後遺症,如單癱、偏癱、失語等,藥物對這些後遺症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而通過積極、正規的康復治療,大部分病人可以達到生活自理,有些還可以回到工作崗位。有條件者最好能到正規的康復醫院進行系統康復。如因各種原因不能到康復醫院治療者,可購買一些有關方面的書籍和錄像帶,在家自己進行。康復宜及早進行。病後6-12個月內是康復的最佳時機,半年以後由於已發生肌肉萎縮及關節攣縮,康復的困難較大,但同樣也會有一定的幫助。
3、日常生活訓練
患病後許多以前的生活習慣被打破,除了要儘早而正規地訓練患肢,還應注意開發健肢的潛能。右側偏癱而平時又習慣使用右手(右利)的患者,此時要訓練左手做事。衣服要做得寬鬆柔軟,可根據特殊需要縫製特殊樣式,如可以在患肢袖子上裝拉鎖以便去看病時測量血壓。穿衣時先穿癱瘓側,后穿健側;脫衣時先脫健側,后脫患側。
4、面對現實,調整情緒
俗話說:“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此話用在腦血管病人身上更貼切。面對既成事實,應調整好情緒,積極進行康復以儘早重返社會。嚴重的情緒障礙患者可請醫生幫助,使用抗抑鬱劑,如百憂解,對腦血管病后的抑鬱焦慮情緒有良好的作用。
5、後遺症的功能恢復護理
(1)語言不利 語言障礙的病人情緒多焦躁、痛苦。醫護人員要多接觸病人,了解病人痛苦,讓病人保持心情舒暢,消除緊張心理。必須儘早地誘導和鼓勵患者說話,耐心糾正發音,從簡到繁,如“e”、“啊”、“歌”等,反覆練習堅持不懈。並配合針刺啞門、通里、廉泉等穴,這利於促進語言功能改善和恢復。
(2)肢體功能障礙 急性期護理上要注意將癱瘓肢體置放功能位置,以防肢體發生攣縮畸形,多採用仰卧位和側卧位。在病人病情穩定情況下,多利用可以家用型的肢體運動康復儀指導和輔助其進行功能鍛煉,從簡單的屈伸開始,要求活動充分,合理適度,避免損傷肌肉和關節,每天2~4次,每次5~30分鐘。並配合藥物治療,按摩患側肢體,針刺曲池、合谷、足三里等。囑病人經常用熱水浸泡患側肢體,促進其血液循環。
(3)口角歪斜 臨床上常見病側眼瞼閉合不全、口角下垂、不能皺額、閉眼、鼓腮、吹哨。病人常常產生消極情緒,失去治療信心。護士應同情關心病人,給予精神鼓勵,以便取得信任,舒其情志。飲食上宜給易於消化、富於營養流質或半流質飲食。配合針刺頰車地倉、迎香、四白。鼓勵病人多做眼、嘴、臉部運動,並經常按摩局部。

疾病預防


1、一級預防(指未發生卒中前預防發生動脈粥樣硬化和小動脈硬化)。
2、認真管理血壓。戒煙,戒酒,有中風家族史和其他血管危險因素的人定期查血小板聚集功能。
3、二級預防(指發生卒中后預防複發)。主要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藥物,同時仔細尋找病人中風的危險因素。
4、適當控制脂肪的攝入,飲食忌過咸,過甜。

疾病發展


小中風5年內易發生腦梗死
我國現有約500-600萬中風患者,75%的患者不同程度喪失勞動能力,40%左右重度致殘。對人的健康而言,腦中風給人帶來的影響相當於人體發生了“強烈地震”,而小中風就像是震前的白光,成為腦溢血的預警信號。因此,如果發生小中風后,能早期、及時、有效地診斷與治療,是防患於未然、預防中風偏癱的關鍵。
小中風為健康亮黃牌
小中風是指一過性腦缺血發作,也稱為小卒中,是由於腦組織局部缺血所引起的。患者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如2-3分鐘),產生半身麻木,一側手和胳膊麻木和發沉,行走不便,還可能出現語言不利、口齒不清的癥狀。但是這種反應都具有一過性,在發作后24小時之內自行緩解,並且沒有明顯的後遺症。
小中風的癥狀轉瞬即逝,發作時間可能極短,很多人都未能給予重視,認為癥狀消失了就好了,卻不知小中風是中風的預警信號,如果錯過了及時預防的時機,很可能導致中風。據統計,小中風發生后,50%患者5年之內至少發生一次腦梗死,如果診斷或治療不當,其中10%腦梗死發生在小中風發作之後的90天之內。
小中風發作具有“刻板性”
依據腦血管供應腦細胞血液的部位,小中風發作的臨床表現具有固定模式,表現出兩組癥狀。一組是頸內動脈供血系統表現,即眼動脈短暫缺血出現的一過性黑蒙,短時間緩解;單獨累積到一側手和手臂的肢體麻木和發沉,行走不便,還可出現語言不利、口齒不清的癥狀。另一組是椎基底動脈供血系統表現,癥狀是雙眼視物模糊、嘔吐、走路不穩、發音障礙、吞咽困難、突然跌倒等癥狀。
小中風初次發作之後,病人常會反覆發作。有的患者一天可發作幾次,有的幾個月發作1次。
小中風后48小時建立治療方案
按照國際公認的診斷標準規定,小中風引起的神經功能障礙持續時間不應超過24小時。但事實上,只要癥狀持續時間超過1-2小時,多數患者就可以有腦梗死的後果。
由於小中風發生后的腦梗死事件的高發率,48小時之內要建立合理的病因檢測和治療方案。如果患者有急性神經功能障礙,並有小中風再發可能性存在,必要時需要住院診斷和治療。
“五要領”遠離腦中風威脅
腦血管意外防不勝防,專家強調:平時預防是遠離中風威脅的唯一方法,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加以重視。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及時治療可能引起中風的疾病,如動脈硬化、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病、高粘滯血症、肥胖病、頸椎病等。高血壓是發生中風最危險的因素,也是預防中風的一個中心環節,應有效地控制血壓,堅持長期服藥,並長期觀察血壓變化情況,以便及時處理。
第二,重視中風的先兆徵象,如頭暈、頭痛、肢體麻木、昏沉嗜睡、性格反常。一旦小中風發作,應及時到醫院診治。
第三,消除中風的誘發因素,如情緒波動、過度疲勞、用力過猛等。要注意心理預防,保持精神愉快,情緒穩定。提倡健康生活方式,規律的生活作息,保持大便通暢,避免因用力排便而使血壓急劇升高,引發腦血管病。
第四,飲食要有合理結構,以低鹽、低脂肪、低膽固醇為宜,適當多食豆製品、蔬菜和水果,戒除吸煙、酗酒等不良習慣。每周至少吃三次魚,尤其是富含ω-3脂肪酸的魚類,或者服用深海魚油。ω-3脂肪酸能夠調節血液的狀態,使血液較不容易形成凝塊,進而防止腦梗塞。
第五,戶外活動(特別是老年人)應注意保暖。應在室內逐步適應環境溫度,調節室內空調溫度,不宜過高,避免從較高溫度的環境突然轉移到溫度較低的室外。
此外,中風患者還要注意平時外出時多加小心,防止跌跤;起床、低頭系鞋帶等日常生活動作要緩慢;洗澡時間不宜過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