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科耶夫
法國哲學家、外交家
目錄
亞歷山大科耶夫
1933年移居法國后,提出自己的哲學論題“后歷史”,這個論題在許多方面界定了我們對後現代,以至我們生活的當下的理解。事實上,自從幾十年前“後現代說”出現以來,我們不斷遭遇各種終結論,不僅是歷史的終結,還有主體性、藝術的終結,以及人的死亡,尤其是作者的死亡,當代文化中創造和出新已經不可能了。這些論調發端於1933至1939年科耶夫在巴黎高等實用學院講授的關於喬治·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爾《精神現象學》(1807)的課程。常來聽講的都是當時法國最重要的知識分子,如喬治·巴塔耶、雅克·拉康、安德烈·布勒東、莫里斯·梅洛-龐蒂和雷蒙·阿隆。科耶夫的講稿在巴黎知識分子圈流傳,讀者甚眾,其中最著名的是雅克-保羅·薩特和阿爾貝·加繆。當時這些後來更名為“研討課”的講座獲得了近乎神話的地位,直到今天仍是如此。
儘管歷史即將終結的說法已不新鮮,但科耶夫的論述有與眾不同之處。他指出,跟通常所想的不同,歷史的終點並不在未來等著我們,而是過去就已經發生了,那是在拿破崙戰爭時期——這一點已被黑格爾哲學證明了。根據科耶夫的說法,歷史是隨著法國大革命走向終結的,因為法國大革命使人的欲求得到了普遍的承認。所以,我們生活在歷史結束之後的后歷史環境里已經很久了,只是還沒有充分意識到這一狀況而已。
戰後,科耶夫完全放棄了哲學研究,因為在歷史終結之後空談哲理對他來說不再有任何意義。相反,他開始投身於外交事務,成為一名政府官員。作為法國駐歐共體的代表,科耶夫成了當今歐盟的締造者之一。他起草的關於歐洲共同體海關稅則的協定至今仍是歐洲經濟體系的重要核心之一。1968年,科耶夫在歐共體的一次會議上因心臟病去世。可以說,科耶夫就像是現代官僚體系中的阿蒂爾·蘭波——一個自覺充當后歷史時期官僚秩序殉道者的哲學作家。
年輕時的科耶夫
當科耶夫在講台上宣告“歷史的終結不是在未來,而是在過去”的時候,台下坐著的,是喬治·巴塔耶、雅克·拉康、雷蒙·阿隆這些法國知識分子。更多受到科耶夫影響的人並不在現場,比如加繆、薩特——整個巴黎知識界都在傳閱科耶夫的課程講稿。
科耶夫在日本
科耶夫是誰?如果說普通讀者對這個名字很陌生,那麼他的全名恐怕更少有人聽說:亞歷山大·弗拉基米洛維奇·科耶夫尼科夫。在蘇俄時期,科耶夫不過是一個因為在黑市販賣肥皂而差點判處死刑的17歲男孩。也就在同一年,他偷偷越過國境進入波蘭。因為被誤當作間諜,他在波蘭的監獄里呆了一段時間,最終到了德國。在雅斯貝爾斯的指導下,他沉迷於從佛陀到黑格爾的宏大世界里,悠然取得了博士學位。然後,作為康定斯基的侄兒,曾經的俄羅斯上流社會中的紈絝子弟,科耶夫帶著漂亮的夫人移居巴黎,繼續他的奢靡生活。可是1930年股市崩盤,他投資的乳酪業股票“樂芝牛”將他所有的積蓄化為烏有。他不得不搬到郊外,另找工作。從1933年開始到1939年,每周一的下午五點半,他都在巴黎高等學校定期舉辦關於黑格爾的研討班,找點零花錢。
他喜歡別人叫自己為“科耶夫”。這樣稱呼他的人很多,他們中包括雷蒙·阿隆、梅洛-龐蒂、雅克·拉康、安德列·布勒東、喬治·巴塔耶等等。而這些人都可以算得上科耶夫的學生。整整六年,這些聲名赫赫的人物一直坐在研討班的課堂里,聽科耶夫講黑格爾哲學。在科耶夫的培養下,這群法國知識界的菁英被後人稱為“3H一代”,3H分別代表三個以H開頭的名字:黑格爾、胡塞爾和海德格爾。只有薩特沒有來聽科耶夫的課,而本來他是可以從中獲益頗多的。
那時候,科耶夫不過三十齣頭。有人說,每一次和科耶夫對話都讓他“支離破碎,猶如被人反覆戕害,最終窒息並被釘在十字架上。”而雷蒙·阿隆毫不猶豫地把科耶夫列為平生所遇到的三個真正卓爾不群的心靈之一。他的學生們幾乎一致認為,科耶夫“在思想上絕對地統治了一代人”。
以賽亞·伯林1947年在巴黎也曾和科耶夫見過面,談話中他對科耶夫說:“很遺憾我們對古希臘的智者們了解太少。我們關於他們的知識大部分來自於他們的反對派——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這就像我們只從蘇聯教科書了解伯蘭特·羅素的觀點。”
科耶夫回答說:“噢,不是那樣的。要是我們只從蘇聯教科書了解伯蘭特·羅素的觀點,我們可能認為他是一個嚴肅的哲學家!”伯林對科耶夫的評價是:“我所見的最理智最風趣的人”。
列奧·施特勞斯是古典哲學大家,因為他的美國弟子們在小布希那裡登堂入室,近年來更被學界勢利眼們稱為新保守主義政治的教父。他和科耶夫早在20年代的德國就認識,兩人的學術方向截然不同,但施特勞斯終其一生都堅持將他重要文章的列印稿寄給科耶夫,期待後者予以回應。而科耶夫大筆一揮,就在施特勞斯的《什麼是政治哲學》一文的後面批了幾個字:“施特勞斯=神學”,引得後學研討不休。
卡爾·施米特,這位被科耶夫認為是“惟一值得交談的德國人”,前納粹的桂冠法學家,一直將敵我關係視為政治最根本的基礎。科耶夫卻輕蔑地告訴他,政治的根本標準不是敵我關係,而是為了承認而進行的鬥爭。所謂敵我關係不過是黑格爾辯證法中的一刻,終將因為人們彼此承認而隨著政治的消亡而消亡,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只有管理,沒有政治的“世界國”。科耶夫對人類前景的描述,讓施米特憂心忡忡了一輩子。
可是這樣一個在思想上統治了一代人的人,忽然卻遁入官場,專心做起了政府幕僚。1939年,他在法國財政部的對外經濟聯絡處做顧問,和一幫高傲的技術統治論者一起工作,主要負責歐洲經濟統一方面的談判事務。直到1968年去世,科耶夫一直是深受法國政府倚重的高級經貿顧問,法國總理眼中“傑出的法國談判代表”,“其它商業代表團的噩夢”。
科耶夫本人顯然意識到了身邊朋友們的困惑與不解,他解釋說:“生活是一出喜劇,但是我們必須認真地表演它。”
但如果對科耶夫的思想稍有深入,便不難理解他的出格之舉。在他看來,無論是馬克思還是海德格爾,他們超越黑格爾的企圖都失敗了,而他才是黑格爾哲學的真正傳人。科耶夫認為,1806年,黑格爾在耶拿(Jena,德國城市,拿破崙曾在這裡大破普魯士軍隊)親眼目睹拿破崙跨上馬背,在那一刻他意識到了後者對世界以及歷史的重大意義,而那一刻正是歷史終結的一刻,也是哲學走向終點的一刻。
在科耶夫的眼中,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戰爭之前,如同人們創造出神祗或者善的先驗概念來統治自己,又迫不及待地將這些偶像打碎,人們也因為自己製造的各種觀念而爭鬥。這些爭鬥既發生在人、階級和民族之間,也發生在宗教、智識等意識形態之間。但歸根結底,這些爭鬥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滿足我們對平等承認的渴望。而隨著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戰爭,人類互相承認的理念得以建立。在此之後,和平與繁榮成為全人類的共同目標,人類已經抵達彼岸,成為彼此平等的、心滿意足的公民和消費者。在他看來,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戰爭之後的歷史一無是處,舞台上上演的晚近兩個世紀發生的一切:戰爭、革命、侵略、政變和大屠殺,不過是過去重大歷史事件的衍生物罷了。
既然人類有了共同的理念,那麼作為思考理念的工具,哲學的任務也隨之終結。科耶夫認為,思想者的任務就是在政治上用黑格爾的智慧管理事物,協助打造“普世而同質的國家”,也就是全球化的世界。在普適的和平與繁榮觀念下,國家進入“人生的星期天”,而包括政治在內的所有意義深遠的人的激情將從生活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快樂人”隨心所欲的遊戲。這種“快樂人”不僅是尼采筆下的“最後的人”,甚至在根本上不再屬於真正的人。就像科耶夫所描述的:
“實際上,人的時代的終結或者說歷史的終結——即是說嚴格意義上的人類或者自由的、歷史的個體之決定性的毀滅——直接意味著行動一詞在完全意義上的無效。實踐意義上,它意味著戰爭和血腥革命的消失。也包括哲學的消失:既然自此人類自身不再有任何本質上的改變,所以也就不再有什麼理由去改變建立在人類對世界和自身理解基礎之上的真正原則。但是其餘的部分仍可能被保留,儘管尚無定數,譬如藝術、仁愛、遊戲等等,簡言之,就是一切令人快樂的事物。”
也許,“快樂人”的世界實際上是一個讓人恐懼的人性喪失之所,“一切令人快樂的事物”也讓人生疑。但如今,一個全球化的時代已經降臨。生活在如此時代的我們無論幸運還是不幸,了解一下那個預言家總是好的。相當程度上,科耶夫是一個精準的預言家。在上個世紀30年代,當大多數知識分子還在設想資產階級民主和資本主義必將被共產主義或者法西斯主義取代時,他已經預感到一個依據理性組織起來的世界官僚政治體系的形成。他所要做的,就是通過歐洲聯盟和第三世界的發展來促成歷史終結的真正降臨。事實上,法國二戰后的國際戰略、歐洲共同體的誕生、關貿總協定的簽署,他在其中都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有人說他是法國政府中影響力僅次於戴高樂將軍的人,而今不少人認為他就是歐盟的理論之父。至此,古怪的科耶夫遁入官場的古怪之舉就大可理解了。
《法權現象學綱要》是俄裔法國哲學家亞歷山大·科耶夫的一部深刻闡釋其哲學思想的著作。科耶夫的法權-政治哲學的首要特質是世俗化,在他那裡,“人性”(而非“神性”)和“現代性”(而非“古典”)才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方向,文明的盡頭將是一個充分人性化的普世均質的社會。在這方面,科耶夫的思想與索洛維約夫、施特勞斯等人截然不同。法權現象首先被科耶夫簡要地概括為“正義的實現”,法律性活動作為一種獨立於其它政治性、宗教性、道德性、文化性活動的現象被提了出來。科耶夫將整個人類社會演變建立在各種法權關係發展的基礎上:在形而上層面,他運用黑格爾的辯證法,明確提出“貴族的平等性正義”、“資產階級的等價性正義”和“公民的合題性正義”三種法權,並詳細闡述其中“正”、“反”、“合”的演變規律;在形而下層面,作者對各種法律現象進行了分類,分析了各種公法、私法,國際法、國內法,以及它們與法律性本質之間的關係。由此,科耶夫獨特的法權-政治哲學體系得以建立。
《黑格爾導讀》是亞歷山大·科耶夫1933年到1939年間在巴黎高等學校講解黑格爾《精神現象學》的課程,它並不是純粹的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的導讀。在這部由他的學生的筆記整理而成的著作中,科耶夫融入了他自己的存在主義思想。因此,在某種程度上,這是一部獨立的哲學著作。
為什麼說科耶夫的黑格爾解讀在20世紀的作品里可以為那麼多人稱頌?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揭示了黑格爾思想的當代意義,並且明確告訴人們,我們正在按照黑格爾的理念,走向歷史的終結。科耶夫的一些話,說得十分精闢,比如他在冷戰時期就斷言"蘇聯人和中國人只是目前還貧窮的美國人而已"。這一席話,直到今天,依然警誡我們自己在世界上所處的位置……
亞歷山大·科耶夫
作者:(法)多米尼克·奧弗萊
20世紀的歐洲思想家,恐怕沒有誰的命運像亞里山大·科耶夫那樣奇異:他久享哲學盛譽,卻從不追求學術職業;他講授了六年“歷史終結”,最後卻轉戰政界;他致力於維護法國、歐洲以及不發達國家的利益,但從未放棄過哲學思考。
科耶夫到底是誰?他意味著一種分裂的、謹慎而隱秘的存在:他出席各種各樣的國際會議,同時保留著雙重的精神歸屬。有關他的種種傳聞,是真實的煙火還是海市蜃樓?他點燃了——或者說為別人點燃了——怎樣的火?
多米尼克·奧弗萊的傳記致力於重塑這一無與倫比的人物的命運與傳說。我們從中既發現科耶夫逸文遺稿的迴響,也聽到他曾思考與經歷過的時代的喧囂。本書不同於一般傳記慣用的單純的歷史編纂,也並非對主人公精神發展史的簡單梳理,而是讓科耶夫的思想與特定的時代、環境和事件穿插對接,進而對他的整個人生和思想歷程予以重構,通過現象學令人繚亂的敘事,重新解讀多重分裂的科耶夫,深刻揭示整整一代歐洲知識分子的精神歷程。
(本年譜收於《法權現象學綱要》,華夏出版社,2011年。陳怡君根據奧福萊特《科耶夫傳》頁599-602翻譯,邱立波校。)
5月11日(俄國舊曆四月二十八日),亞歷山大·科耶夫(Alexandre Kojeve)誕生於莫斯科。他的父親拉基米爾·科耶尼科夫出身富商家庭,他的母親名叫亞歷山德拉·米特羅凡諾夫娜·奧查科娃,二人均生於莫斯科。科耶夫的祖母科迪亞·提西娃在嫁給他祖父之前曾有過一段婚姻,並在第一任婚姻生下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即科耶夫的大伯。
1904年7月,科耶夫的父親因日俄戰爭應召入伍,1905年3月陣亡於滿洲里。科耶夫的母親在此次戰役中隨父親一起上前線,在戰場上結識了他父親的戰友蘭庫爾。亞歷山德拉出身莫斯科以個富裕的銀行家和實業家的家庭,丈夫死後她獨自返回莫斯科。科耶夫的童年在一間旅館里度過,該旅館位於莫斯科阿巴特區街,現已成為一個紀念館。
科耶夫進入莫斯科著名的私立中學梅德韋尼柯夫(Medvenikov)高中讀書。
康定斯基在柏林展出作品《藍色騎兵》(Der Blaue Reiter),並於施篤姆畫廊(Der Sturm)舉辦展覽。
科耶夫開始接受私塾教育。此後數年,他學習了拉丁文、法文、英文和德文。
俄國情勢全面惡化,1916年至1917年的冬天異常嚴寒,俄國鄉村遭遇飢荒,這場飢荒後來擴及城市地區。彼得堡爆發二月革命。接著又發生十月革命。科耶夫時年15歲,開始寫《哲學思想筆記》(或稱《哲學日記》)。在此期間,蘭庫爾成為科耶夫的繼父。蘭庫爾為保護家中地產免受搶劫,回到鄉間居住,被一夥強盜殺害。這似乎讓科耶夫非常傷心。
科耶夫家在莫斯科的公寓以及康定斯基的公寓遭查封。
內戰席捲俄國。布爾什維克黨與反革命勢力對峙。
由於食物短缺日益嚴重,科耶夫與年輕友人開始做黑市買賣,被新政府政治警察契卡逮捕並投入監獄。在監獄,他目睹了其他年輕人被槍決的情景,自己也時感朝不保夕,但後來靠家人的關係脫身。
康定斯基進入人民教育委員會工作,受命重組二十二個地方的美術館。
科耶夫在梅德偉尼柯夫高中繼續念書直到1919年初,但由於內戰,大學入學考試無法正常舉行,科耶夫決定前往波羅的海國家;在萊堡高中(註冊)求學。考試於6月11日舉行。考試結束后,科耶夫返回莫斯科,嘗試到大學註冊學習。由於家庭出身的原因,入學申請被拒。當時他想從事文獻學和哲學研究。
科耶夫決定離開俄國。即便如此,科耶夫後來卻說他在監獄中時已了解到共產主義革命的必要性。他與朋友喬治·維特(George Witt)準備出國,這是這年年末的事情。
科耶夫行程圖/by OCAT
8月10日,科耶夫去義大利旅行,在羅馬期間,他在博蓋斯(Borghese)公館嘗試寫《非存在哲學的原則》(Les Principes de la Philosophie de L'InExistant),並將之應用於藝術方面。這一時期科耶夫在哲學上的探索,最主要的是受佛教啟發的形而上學和美學。
9月底,科耶夫留在德國斯特阿姆梅因。
11月15日左右,維特帶珠寶回到柏林,兩人分享了這筆財富。科耶夫在柏林待了一個月。寫了3B筆記。
1920年至1921年冬季學期,科耶夫精修德文,以便繼續在海德堡求學。
夏季學期,科耶夫在海德堡大學註冊。自1919年“斯巴達克團”運動失敗后,德國情勢每下愈況。具有浪漫色彩的海德堡大學雖聲名卓著,但當時哲學名人除卡爾·雅斯貝爾斯(Karl Jaspers)之外,其他人都已離去。
科耶夫最初選讀的是哲學和東方與文學。他連續三學期選修了雅斯貝爾斯的課。並開始於卡氏通信。其間他學習了梵文、藏文和中文,還跟隨巴布諾夫(Von Bubnoff)學習俄國文學。他避開了海德格爾(Heidegger)的課,故意不修胡塞爾(Hussel)的課。
其間這位年輕哲學家最感興趣的是東方哲學。
夏季學期在海德堡大學度過。
1922年至1923年冬學期,科耶夫決定去柏林與維特會合。維特當時正如其所願地與電影界人士交往,生活放蕩不羈。科耶夫到柏林后在柏林大學註冊。
慕尼黑已被納粹控制。
從1924年的冬學期一直到1925年夏學期,科耶夫返回海德堡大學讀書,遇到他未來的妻子,西西麗·列奧尼多芙娜·舒塔克(Cecile Leonodovna Shoutak)。她是亞歷山大·科瓦雷(Alexandre Koyre)的姨子。科耶夫與亞歷山大·科瓦雷因此結實並成為好友。科瓦雷從1922年開始在巴黎高等研究院教授臨時課程;他早年曾跟隨胡塞爾從事研究。科耶夫不時返回柏林找他的朋友維特。
2月25日,科耶夫在海德堡大學以優異成績通過博士論文答辯,主題為哲學及東方語文學(梵文與中文),指導教授為雅斯貝爾斯。他的博士論文是關於俄國神學家弗拉基米爾·索洛維約夫(Vladmir Soloviev),題目是《索洛維約夫的宗教哲學》(Die Religiose Philosophie Wladimir Solowjeffs)。
5月和6月科耶夫決定跟西西麗去巴黎生活,他當時24歲。為做好準備,他們多次往返德國和法國。
5月和6月,住在位於卡特爾法基路(Quatrefages)4號的艾米塔酒店(Hotel Emitage)。10月到12月,住在巴黎六區基拉爾路11號的馬萊盧博酒店(Hotel Malherbe)。
科耶夫的母親1926年夏天到法國看他,這是她唯一一次來法國,由丈夫陪同。她的丈夫由於從事科學工作,此後便再也未能離開蘇聯。
搬進巴黎第十七區的盧諾路3號(Rue des Renaudes)。同年1月11日,科耶夫與西西麗以時速方式結婚,婚禮在第五區市政廳舉行。因為手頭闊綽,這對年輕夫妻開始過的優哉游哉的社交生活。科耶夫與在巴黎的俄國人往來頻繁,但他避免與白俄羅斯人又過於密切的交往。他在索邦大學讀書。1926至1933年在科瓦雷引薦下,科耶夫一直在巴黎高等研究院讀書。科耶夫在那裡特地修習宗教哲學和東方語言學,範圍涉及印度、中國和日本,也研究伊斯蘭教,並時常到巴黎的教父學大圖書館(Bibliotheque patristique de Paris)學習。
科耶夫夫婦在巴黎移居,從一家酒店換到另一家酒店,他們曾經住過福基拉爾路上的馬萊盧博酒店。
1928年至1931年間,科耶夫在索邦大學學習數學和物理學,並接受這些領域的特殊課程。他學習康托(Cantor)的數學,比較過古典物理學與最新的物理學學士,這或許是因為他參與了科瓦雷所主持的某些工作。在從事這種研究的過程中,科耶夫找到了整個形而上學的第二部的鑰匙,他稱之為獲理學(Energologie)。這是理解黑格爾式知識體系的基礎,也是科耶夫科學認識論的基礎。
科耶夫與堂姐妹奧利奇卡(Oletchka)及莉迪亞(Liletchka)接觸頻繁,莉迪亞嫁給了著名考古學家亨利·施里曼(Henri Schliemann)和索菲·因佳斯托洛門諾斯(Sophie Engastromenos)的孫子梅拉(Mela)。特洛伊城和邁錫尼稱就是由他的祖父和祖母發現的。
這一時期,科耶夫的朋友喬治·維特住在柏林,並於1931年迎娶女影星達格沃(LiL Dagover),她在1920年因出演《卡里加里醫生》(Le Cabinet du Dr.Caligari)走紅。
科耶夫鏡頭下的俄羅斯/by OCAT
2月,科耶夫開始了與大伯父康定斯基的重要通信。最先寫信的是科耶夫。此前,科耶夫曾去看過伯父的畫展。當時康定斯基住在德索(Dessau),他任教的包豪斯被納粹趕出了魏瑪。
3月,科耶夫試圖讓他的母親和繼父再次來巴黎。
6月,科耶夫得知蘇聯當局沒有批准他們的簽證,理由是彼得·康德拉提耶夫從事科學研究。此前,科耶夫的母親曾嘗試從邊境偷渡,但沒有成功,還坐了三個月牢,這讓科耶夫深感不安。
股市崩盤,科耶夫投資在“樂芝牛”公司上的股票化為烏有。富裕生活從此結束。
科耶夫了解到克里姆林宮新任領導人的殘酷。
科耶夫既無法國國籍也無法國的博士學位,無法在法國擔任哲學教授,他曾想過回德國。科瓦雷提供了幫助,讓科耶夫在由他創辦的《哲學研究》上撰寫書評。
科耶夫在科學哲學學會發表了一系列關於量子物理學的演講。
科耶夫用俄文寫他第一步體系性的著作《無神論》(l' Atheisme)。
10月22日,科耶夫與西西麗離婚。根據他與康定斯基的通信,那是一段非常痛苦的時光。
1月底,科耶夫經濟狀況惡化,不得不撤離其原先的住所,遷至另一間公寓,地址是樊維斯(Vanves)的黎賽路(Lycee)15號,他在那裡居住一直到他去世。
蘇聯面臨飢荒,社會形勢惡化。
科耶夫在高等研究院的民族學研究所學習,他跟巴塔伊(Bataille)一起出席了科瓦雷主持的研習班。
完成《古典物理學和現代物理學中的決定論理念》(L'idee du Determinisme Dans la Physique Classique et Dans la Physique Moderne)。
撰寫《從胡塞爾到海德格爾》(de Husserl a Heidegger)。同時雅克·拉康也提交了題為《從與人格的關係看偏執狂》(De la Psychose Dans Ses Rapports Avec la Personalite)的醫學博士論文。
1月21日,科耶夫提交《索洛維約夫的宗教哲學》。該文刊於1934年11月的《宗教史與宗教哲學史紀要》,同時取得高等研究院的畢業證書。
2月28日,德國國會失火,共產黨領導人被捕。
3月23日,國會授予希特勒全部權力。達肖及布新瓦爾德集中營成立。托洛斯基到法國。
6月,科耶夫準備向索邦大學將他先前撰寫的物理學論文作為國家博士學位論文提交,但他最終放棄了這個題目。
夏天,科瓦雷接受任命到開羅主持一系列哲學演講,他提議由科耶夫接替他在索邦高等研究院的位置,教授“黑格爾的宗教哲學”。科耶夫很擔心是否會被聘用。在經濟狀況惡化之後,他非常需要一份正式工作維持生計。他最終得到了1933-1934年度高等研究院的宗教學教職,接替研究主任科瓦雷。科耶夫不僅要講授“黑格爾的宗教哲學”,還要講授俄國的現代宗教哲學。他只有一個夏天的備課時間。在多次研讀黑格爾《精神現象學》之後,他找到了由拿破崙所體現的歷史終結這個切入點。開始教書時,科耶夫剛滿三十一歲。這個課是解釋《精神現象學》的,每周一上課,持續六年,一直持續到1939年。
9月,康定斯基避開了納粹的迫害。希特勒上台後,柏林的包豪斯完全的倒閉。康定斯基在科特達修小住了一段,帶著妻子住在巴黎納伊一個面向維勒里昂山的公寓里。這處公寓是科耶夫幫他找的。
史塔維斯基(Stavisky)事件引發2月6日的大騷動。因為這場騷動,達拉第耶(Daladier)總理被迫辭職,由右翼激進派的杜美格(Conseil de Doumergue)出任總理。德國黨衛軍頭目希姆萊(Himmler)創立蓋世太保。
科耶夫繼續授課,並以《黑格爾哲學中的死亡理念》(L'idee de la Mort dans la Philosophie de Hegel)為題作了兩場講演。
科耶夫用法文、德文和俄文寫了數篇論文、筆記和書評,發表在各種期刊上。做了一些法文翻譯:與巴黎國立圖書館館員柯賓合譯《為了社會主義的理念》(Fur Sozialistische Idea)(11月18日出版)。並準備與費舍德神父(R.P. Fessard)合譯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
科耶夫與當時還是年輕學生的妮娜·伊凡諾夫結識。伊凡諾夫後來成為科耶夫的伴侶,直到他去世。科耶夫去柏林旅行並順道幫康定斯基購買繪畫材料。
主持研習班,領海還有四個跟“現實的辯證法與現象學方法”有關的講座。
馬若蘭(Robert Marjolin)通過阿隆(Raymond Aron)認識了艾里克·韋伊(Eric Weil)並向其學習德文。1938年,又通過韋伊介紹開始出席科耶夫的講習班。
拉法爾(Pierre Laval)總理6月份開始執行嚴厲的通貨緊縮政策,以失敗告終。他於1936年1月辭職。
研習班繼續進行。
科耶夫去布魯塞爾旅行。
科耶夫寫了一篇關於康定斯基的文章《為什麼要具體》。此文是他與康定斯基數次討論起藝術應康定斯基的要求而做。康定斯基將該文手稿附上註記后寄還給科耶夫,但這篇文章直到1966年才發表。
1月1日,布拉姆(Leon Blum)被激進派成員打傷。5月5日,人民陣線(le Front Populaire)在一次以“麵包、和平、自由”為口號的右翼宣傳活動后,贏得大選。布拉姆組閣,馬若蘭也參與決策。6月7日在總理府達成協議。弗朗哥在西班牙開始領導推翻共和制的政治運動。
科耶夫寫關於佛教、泰勒士和萊布尼茲等問題的文章,並寫了題為《布爾喬亞的知識人浮士德》的文章。
研習班進入《精神現象學》第六章的B和C部分,主要內容是拿破崙之前基督教世界的發展。
科耶夫撰寫關於海德格爾的文章。
1月,科耶夫入籍法國。與康定斯基的書信聯繫終止。
康定斯基共有57件作品被納粹定為“頹廢藝術”,被沒收出賣。
1月6日,墨索里尼加入日本和德國的反共協定。
1936年至1937年,科耶夫為了取得文獻管理員的資格,參加並通過了古文獻學校的考試,被文森特現代圖書館聘為臨時館員(只有入籍法國十年以上的人方可成為正式文獻管理員)。以後直到戰爭爆發,他每天都與德比賽(M. Debizert)一起工作半天。
馬若蘭與布拉姆決裂,開始猛烈抨擊社會主義派。
7月7日,日本發動侵華戰爭。
布拉姆內閣被主張清除猶太人的極右派激烈批評。6月21日,布拉姆內閣因為上議院反對,提出辭職。伺候六個月,法國政府由以肖當(Chautemps)為首的人民陣線(Le Front populaire)主導。
12月4日,科耶夫在社會學研究社召開唯一一次講座,主題是“黑格爾諸理念”。這次講座是巴塔伊在該社於11月20日成立后,為使科耶夫共同參與該社的活動倡議的。
研習班進入《精神現象學》第七章“宗教”。馬若蘭通過阿隆結識科耶夫,從此熱心出席科耶夫的講座。
3月,布拉姆被要求再次組閣,但由於上議院反對而失敗。4月達拉第耶重新掌權。4月10日,人民陣線主導的政府告終。
7月25日,胡塞爾去世,享年79歲。海德格爾此前很久已被提名繼任弗萊堡大學的教職。薩特寫《噁心》,海德格爾寫《什麼是形而上學》。
研習班最後一年,進入《精神現象學》第八章。
文森特圖書館在巴黎貝德國佔領后關閉。此前科耶夫已收到動員令。他屬於最後一批被動員的人,可以繼續待在巴黎。當時他沒有工作,被編派到盧艾伊的軍團,經常有兩天假期,可以回家。
5月10日,科耶夫所在部隊被派往古爾丁(Courtine)山區。5月23-24日,部隊又移至梅松-拉斐特(Maisoons-Laffitte),當時科耶夫正好在過24小時的假期。
5月25日,德軍進入阿爾登(Ardennes),科耶夫在梅松-拉斐特找不到他所在的部隊,因為部隊已經先行離開。5月30日,英法聯軍前線潰敗,之後法軍大敗。
6月14日,德軍進入巴黎,未遇任何抵抗。6月16日,法國副總理貝當繼任總理,他在廣播中宣布停止戰鬥,並向德國和義大利正式提出停戰要求,之後命令停止動員。
最後被動員的科耶夫最終沒被送上戰場。停戰後的兩個月,士兵被遣送回家。6月18日,戴高樂將軍呼籲進行抵抗。7月10日,貝當宣布法國維希政府成立。科耶夫寫《關於權威問題的筆記》。
夏季,科耶夫穿過德國佔領區與自由區的邊界,逃往馬賽,希望從那裡離開歐洲區美國。伊凡諾夫也想走這條路但被捕,科耶夫將她救出。
科耶夫和伊凡諾夫在馬賽安頓下來。
在韋伊的妻子和姨子所在的洛特河流域的格拉瑪村寫完《法權現象學綱要》。
馬若蘭、莫內、阿爾凡、伊爾希等人開始討論歐洲重新統一問題。
1944年,加入抵抗陣營,並曾冒生命危險試圖策反一個韃靼連隊。
科耶夫想反悔巴黎,但因為馬賽遭到轟炸,為了確定伊凡諾夫是否安全,他5月又返回了馬賽。
6月6日,盟軍在諾曼底登陸。8月15日,盟軍在法國南部登陸。8月25-26日,巴黎解放。當年秋天,法國全境解放。
11至12月,在莫內的推薦下,法國經濟部長法郎斯(Pierre Mendes France)任命馬若蘭為對外經濟關係局局長。
12月13日,康定斯基在納伊去世。
1944年8月至1946年1月,戴高樂將軍組織臨時政府,其中有共產黨人。
1月5日,東線蘇聯軍隊大舉進攻,距柏林只有80公里。
2月11日,雅爾塔協定。
4月12日,羅斯福去世。
4月15日,攻佔柏林的最後一戰打響,德軍抵抗蘇聯紅軍總共20天。
5月5日,希特勒自殺。
5月7日,德國臨時政府宣布無條件投降。
8月27日,科耶夫完成並呈交了《法國國是綱要》及“科耶夫計劃”(Projet Kojevnikov)
9月2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馬若蘭約見科耶夫,並特別為其安排職位。
秋季,莫內要求馬若蘭擔任主管現代化配備事務的副首長。在伺候二十年間,馬若蘭參與了法國西歐的重建。他親手從事的重建工作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1946年和1948年的法國計劃,二是從1947年6月至1952年的馬歇爾計劃,三是從1956年的歐洲共同體其間《羅馬條約》簽署。
1945年底,經濟部對外關係局新任局長盧瑟里耶成為科耶夫的新上司。
科耶夫在《批評》雜誌發表《黑格爾、馬克思和基督教》
1月20日,戴高樂將軍辭職,第四共和國的艱苦歲月開始。
科耶夫出版《黑格爾導讀》(Introduction a la Lecture de Hegel)
在莫內推動下,法國政府採納了現代化計劃。
經濟危機在法國及歐洲日益加劇。在雙邊協議框架內以分散的方式提供了重要援助(140億美元)。
6月5日,馬歇爾出任美國國務卿,發起援助歐洲的計劃,條件是該計劃以共同合作的方式進行。
3月24日,五十三個國家共同簽署《哈瓦那憲章》。科耶夫是法國代表團成員之一。以該憲章為基礎,創建了國際貿易組織,但美國國會沒有批准這個憲章,因此憲章沒有生效,只有《關稅與貿易總協定》保留下來。這個協定由二十五個國家在1947年協商訂立。
科耶夫在為了促進經濟合作而成立的各部合作委員會秘書處表現積極。後來擔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的施威策爾曾擔任過秘書長。
北大西洋公約國組織成立。
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經濟互助會成立。
筆記《歐洲經濟合作組織的困難與希望》。
筆記《關於落後國家的發展》。
克拉皮耶擔任外交部長舒曼的辦公室主任。
筆記《聯合國促進就業計劃報告與法國對於貿易自由化的主張》。
筆記《商品協定(關於錫礦工作小組)》。
筆記《關於二十世紀後半期人類的筆記,關於歐洲投資銀行法律資格的政治經濟推斷》。
筆記《貿易政策》。
5月,莫內、魯特和伊爾希起草《歐洲煤鋼共同體計劃》
5月10日,《舒曼計劃》被提交至倫敦討論。科耶夫開始思考《舒曼計劃》。
筆記《從商品協定產生的可能性的某種關係看“第四點政策”》。
筆記《舒曼的提議與歐洲經濟合作組織》。
筆記《歐洲投資銀行計劃》。
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
筆記《歐洲投資銀行與朝鮮事件》。
筆記《歐洲軍備勢力與歐洲投資銀行》。
10月11日,科耶夫在《批評》雜誌第41期和第42期上發表《哲學家的政治行動》,作為對施特勞斯《論僭政》一文的回應。
5月,為巴塔伊的著作作序。
筆記《批准關稅和貿易總協定》。
由於美國國會不打算批准《哈瓦那憲章》,科耶夫建議法國政府批准《關稅和貿易總協定》。
筆記《“第四點政策”與科倫坡計劃》。
科耶夫在《批評》雜誌發表評論格諾文學作品的文章《智慧的小說》。
美國研製出氫彈。
1月,杜勒斯出任美國國務卿,12月,杜勒斯開始鼓吹“大規模核報復理論”。
科耶夫感染結核病,必須停止經濟部的工作,也必須戒煙。上司來看望他,他曾經說,“我準備死了。”上司安慰他,“不會的,今天的人們不會因為結核病死去。”科耶夫開玩笑說,“但會因為飢餓死去。”科耶夫因此不僅保住了薪水,還加了薪。伺候科耶夫開始寫關於知識體系的著作。他寫了《理性的異教哲學史》(L'Essai D'une Histoire Rasisonnee de la Philosophie Paienne),共1200多頁。
開始寫《康德》(Kant)。分析黑格爾哲學體系的《概念、時間和話語》在此前的1952年也已寫了兩篇緒論。
蘇聯也研製出氫彈。
克拉皮耶出任對外經濟關係局局長。
年末,沃姆瑟出任法國外交部經濟財務局局長。
科蒂(Rene Coty)出任法國總統(直到1958年)。
科耶夫、克拉皮耶和沃姆瑟成為法國政府高層中著名的“三劍客”。
10月,科耶夫在Deucalion發表《概念與時間》。
科耶夫建議加亞在不對外公布的情況下讓貨幣貶值。
1月,時值黑格爾《精神現象學》出版150周年,科耶夫受洛特萊西教授之邀,前往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訪問。
1月16日,科耶夫在杜塞爾多夫用德文發表演講《從歐洲視角看殖民主義》。
3月23日,六個國家簽訂《羅馬條約》,歐洲共同市場誕生。《羅馬條約》創立了歐洲經濟共同市場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
10月,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
10月,科耶夫赴蘇聯旅行。在海德堡求學的布魯姆(Allan Bloom)在10月26日和11月29日致信科耶夫,談論對於《伊西多爾生平》的詮釋和新柏拉圖學派的問題,科耶夫提到他關於朱利安大地的發現。布魯姆為自己的論文《奧賽羅》辯解,並對《哈姆雷特》和《威尼斯商人》提出新的解釋。
科耶夫發表《朱利安大帝及其書寫藝術》,其中他提出了字裡行間的閱讀方法。
筆記《歐洲共同體與自由貿易區》。
從1954年開始,阿爾及利亞戰爭導致了法國人的分裂。1958年5月13日,阿爾及爾的法國人發起暴動,在軍隊及薩蘭將軍的支持下,法國第四共和國結束。6月,戴高樂將軍使法國免於內戰,9月28日,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成立。
11月,第二次柏林危機。
筆記《自由貿易區;對法國立場的建議》。
12月,卡斯特羅成功推翻古巴獨裁者巴蒂斯塔。
科耶夫第一次訪問日本,並滿懷激情地回到法國。做關於阿斯旺大壩的筆記。
科耶夫遊歷各國的攝影作品/by OATC
歐洲經濟共同體開始出現生產激增的奇迹,日本也有同樣表現,美國則相對開始衰落。
9月,科耶夫在日內瓦參加國際會議。此時,在羅奧蒙特舉行的以辯證法為主題的國際學術研討會也邀請科耶夫參加,他不得不放棄。
年末,石油輸出國組織成立,法國研製出原子彈。
1月,美國國務卿拉斯科(Dean Rusk)解釋用核武器進行“層級報復”的理論。
筆記《歐洲經濟共同體和農業問題》。4月,由流亡在外反對卡斯特羅的古巴人組成的軍隊試圖在古巴豬灣登陸失敗。
8月12日-13日,柏林牆建成。
筆記《關稅和貿易總協定代表的活動計劃》。
筆記《計劃第二版》。
11月,“不結盟運動”形成。
筆記《法國對於穀物研討會的看法草案》。
1961年,科耶夫在日內瓦舉行的關稅和貿易總協定會議中發言。
筆記《穀物研討會,關稅和貿易總協定》。
筆記《關於聯合國亞洲暨遠東經濟委員會東京會議的會期》。
7月8日,巴塔伊在巴黎去世。
10月中旬至10月29日,古巴導彈危機。
筆記《肯尼迪談判》,為“肯尼迪回合”的談判做準備。
筆記《不發達和地區主義》。
筆記《試論未來十年英國問題的解決方案》。
6月,科耶夫作為法國代表團代表,出席聯合國於日內瓦舉行的關於世界貿易及發展問題的籌備會議。這次會議由於對國際貿易用如下雨傘的比喻做了說明而取得重大成功。國際社會經常遭到暴風雨襲擊。富國自己可以撐傘,但窮國沒有傘可撐,只好淋雨。因此後者會抗議說不公平,並主張把傘收起來。富國則說:在把傘遞給你們之前,你們可以來我們傘下躲雨。這個例子證明,窮國已不再願意接受富國的保護傘。按照現在的國際貿易體制窮國要蒙受各種損失,所以,只要窮國和富國的差距拉大,就應該停止各種根本不會讓這種損失消失的援助。窮國批評關稅和貿易總協定的自由貿易原則費用增加,而富國設立的關稅壁壘則不利於窮國製造的物品向富國輸出。科耶夫為不發達地區辯護,並對“肯尼迪回合”談判寄予厚望。
8月至9月,《向巴塔伊致敬》出版,格諾撰文,但科耶夫沒有寫文章。
筆記《決定法國主張的各種條件》。
約翰遜當選美國總統。
“肯尼迪回合”談判展開,科耶夫參加。
戴高樂積極對抗兩大陣營,一面出訪南美,一面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
7月10日,科耶夫接受經濟財政部長德斯坦提名,獲得法國榮譽軍團勳章。早在1954年的時候,穆沙就曾提議授此榮譽給科耶夫,獲得了沃姆瑟的支持。
中國研製出原子彈。
6月15日至18日,科耶夫小住布拉格。
筆記《關稅和貿易總協定中的多方貿易交涉。全球穀物協議計劃》。
3月,法國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機構。
筆記《工業優先的體制,我們在這個體制當中可以採取何種立場》。
筆記《在工業製成品問題上可以給予不發達國家的特惠關稅》(補充)。
筆記《“肯尼迪回合”談判和給予不發達國家的特惠問題》。
9月,戴高樂訪問柬埔寨,公開批評美國的越南政策。
10月,沃姆瑟離開外交部,赴莫斯科就任法國駐蘇大使。克拉皮耶也在此前就任法國銀行總裁。“三劍客”只剩科耶夫一人,他感到相當寂寞。
科耶夫發表他在1936年寫的關於康定斯基的文章《為什麼要具體》。
科耶夫在1967年拍攝的中國。/by OCAT
筆記《工業優先的體制》。
筆記《關稅和貿易總協定將來的行動和英國不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的問題》。
8月至9月,受布萊之邀,以一個非洲人的筆名在“和諧發展研究與培訓研究所”的機關刊物《發展與文明》上發表關於工業優先問題的文章。
赴日本旅行。
在從日本回國途中,在莫斯科逗留一天,拜訪沃姆瑟。這是兩人最後一次見面。
科耶夫葬於布魯塞爾的公墓
學生運動。阿隆與科耶夫通電話,擔心事件的後續發展。科耶夫從事件的後續發展中看到了革命的動向。
6月4日,科耶夫在布魯塞爾一場共同市場的會議時突發心臟病去世。
《黑格爾導讀》,姜志輝譯,譯林出版社,2005。
《法權現象學綱要》,邱立波譯,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
《科耶夫的新拉丁帝國》,邱立波譯,華夏出版社,2008。
《論僭政》,施特勞斯、科耶夫著,收錄施特勞斯《論僭政》、科耶夫的評論和科耶夫-施特勞斯通信集,華夏出版社,2006。
《權威的概念》,姜志輝譯,譯林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