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濕熱體質的結果 展開

濕熱體質

中醫用語

所謂濕,即通常所說的水濕,它有外濕內濕的區分。外濕是由於氣候潮濕或涉水淋雨或居室潮濕,使外來水濕入侵人體而引起;內濕是一種病理產物,常與消化功能有關。中醫認為脾有“運化水濕”的功能,若體虛消化不良暴飲暴食,吃過多油膩、甜食,脾不能正常運化而使“水濕內停”;且脾虛的人也易招來外濕的入侵,外濕也常困阻脾胃使濕從內生,所以兩者是既獨立又關聯的。

所謂熱,則是一種熱象。而濕熱中的熱是與濕同時存在的,或因夏秋季節天熱濕重,濕與熱合併入侵人體,或因濕久留不除而化熱,或因“陽熱體質”而使濕“從陽化熱”,因此,濕與熱同時存在很常見。

病因


1.先天稟賦
2.嗜煙酒、常熬夜
日久會出現牙齒黑,舌苔黃膩,滿嘴口氣,身上味道也大。長期帶下色黃,下體異味很大,白帶多黃。
3.滋補不當
如吃很多銀耳燕窩冬蟲夏草烏雞白鳳丸等,滋補不當,滋補過度會催生或者加重濕熱體質。
4.肝鬱氣滯
長期情緒壓抑,借酒澆愁。
5.環境
長期生活在濕熱環境,如廣東。亞健康狀態多見濕熱體質。

臨床表現


1.一般表現
肢體沉重,發熱多在午後明顯,並不因出汗而減輕;舌苔黃膩,脈數。具體表現因濕熱所在不同的部位而有差別:在皮肉則為濕疹或疔皰;在關節筋脈則局部腫痛。但通常所說的濕熱多指濕熱深入臟腑,特別是脾胃的濕熱,可見脘悶腹滿,噁心厭食,便溏稀,尿短赤,脈濡數;其他如肝膽濕熱表現為肝區脹痛,口苦食慾差,或身目發黃,或發熱怕冷交替,脈弦數;膀胱濕熱尿頻、尿急,澀少而痛,色黃濁;大腸濕熱見腹痛腹瀉,甚至里急后重,瀉下膿血便,肛門灼熱、口渴
2.型體特徵
形體偏胖或消瘦;常見體征:面垢油光、多有痤瘡粉刺、常感口乾口苦、眼睛紅赤、心煩懈怠、身重睏倦、小便赤短、大便燥結或黏滯、男性多有陰囊潮濕、女性常有帶下增多。病時上述徵象加重;舌象:舌質偏紅怠黃膩;脈象:多見滑數;心理特徵:性情急躁、容易發怒;適應能力:不能耐受濕熱環境。常見的皮膚病:痤瘡、濕疹、銀屑病汗皰疹,濕癬、脂溢性皮炎、酒糟鼻等。易患黃疸、火熱症、癰瘡癤腫等病症。

辨證施治


一般要分濕重還是熱重。
1.濕重
化濕為主,可選用六一散三仁湯平胃散等。
(1)六一散成分:滑石甘草。功能主治:清暑利濕。用於感受暑濕所致的發熱、身倦、口渴、泄瀉、小便黃少;外用治痱子。注意事項:若陰虛,內無濕熱,或小便清長者忌用。孕婦忌服。
(2)三仁湯成分:杏仁白蔻仁薏苡仁、飛滑石、白通草半夏竹葉厚朴。功效:清利濕熱,宣暢氣機。注意:杏仁用量不宜過大,常用量為15g,過量后易出現呼吸困難甚至窒息,死亡。
(3)平胃散成分:蒼朮、厚朴(姜制)、陳皮(去白)、甘草(炙)。功效:燥濕健脾,消脹散滿。脾虛無濕或陰虛之人,症見舌紅少苔,口苦而渴,或脈數者,都禁用。
2.熱重
清熱為主,可選用連朴飲茵陳蒿湯,甚至葛根芩連湯
(1)連朴飲成分:制厚朴、川連薑汁炒、石菖蒲、制半夏、香豉、焦梔、蘆根。功效:清熱化濕理氣和中
(2)茵陳蒿湯成分:茵陳蒿梔子大黃。功效:清熱利濕退黃。
(3)葛根芩連湯成分:葛根黃連黃芩炙甘草。功效:清泄里熱,解肌散邪。
在化濕或清熱的總原則下,再根據某些特殊表現選擇相應的中藥,如濕疹、疔皰加野菊花紫花地丁苦參白蘚皮等;關節腫痛加桂枝、忍冬藤、桑枝等;腹瀉甚至痢疾白頭翁地榆車前子等;血尿可加小薊草、茅根石葦扁蓄等。

飲食宜忌


1.宜食祛濕食物
2.忌食食物
甜食、甘甜飲料(如可樂雪碧等)、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八角、蔥等)、酒、肥甘厚味(如肥魚大肉)。

預防


因熱往往依附濕而存在。所以,應注意起居環境的改善和飲食調理,不宜暴飲暴食、酗酒,少吃肥膩食品、甜味品,以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避免水濕內停或濕從外入,這是預防濕熱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