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梁氏的結果 展開
- 源於陝西、甘肅等地的姓氏
- 宋朝抗金女英雄
- 古老的中國姓氏
梁氏
古老的中國姓氏
梁紀,山西稷山人,以忠孝聞名。梁氏,是個非常古老的中國姓氏。師,貞,丈人吉,無咎。
目錄
梁姓起源
關於“梁”字:
梁姓所用的“梁”字,其最早的含義是和土木工程的營造緊緊連接在一起的。“梁”是流水小橋,也是捕魚的壩堰,梁姓先祖居住的陝西韓城又有不少形似橋樑的“梁山”,七溝八梁,無梁不成山。
《詩經》卷之六《大雅•大明》曰:“造舟為梁,不顯其光。”《國語•周中》曰:“九月除道,十月成梁。”這裡的“梁”,就是架在河流上的橋,所以其注云:“成梁所以便民,不使涉也。”有了小橋,人們就不需要赤腳趟水,當然給百姓帶來很大便利。“梁”字除了有橋樑的含義之外,在古代還有河堤的意思。地處河南黃河故道上的開封城,歷史上稱為“大梁”,之所以這樣稱呼,並不是因為這裡有大的橋樑,而是因為那裡有許多大的矮壩堰,利用它可以捕魚,滿足人們的口腹之慾。《詩經》卷之二《邶•谷風》曰:“毋逝我梁,毋發我笱。”這裡的“梁”,就是“魚梁”,即在河邊築起的矮堰,站在矮堰邊,可以用竹子編織的笱,捕撈泥鰍之類的小魚。孔子有個學生就叫“梁(魚+亶)”。“鱧”就是泥鰍、黃鱔之類的小魚。《韓非子•內儲說》卷上《七術》云:“似蛇,蠶似蠍。”所以,孔子的學生要把“梁”字和“鱧”字連接在一起,以此來表達自己的姓名。
黃河故道上有捕魚的矮堰,地處西北黃土高原的夏陽就不可能有此物了。嬴姓之後,在夏陽被封為梁伯,則主要是因為這裡有座古今聞名的“梁山”。《禹貢》上有“治梁及岐”。《詩經》卷之六《大雅•韓奕》則有“奕奕梁山,維禹甸之”。梁山古屬同州府,即今天的陝西省韓城市。
梁姓來源主要有五:
一、是出自嬴姓,為帝顓頊裔孫伯益之後
據《元和姓纂》所載,嬴姓伯益傳至第十六世孫非子,因善於畜牧而出名,周孝王很高興,就封他在秦谷為附庸國,讓他恢復嬴姓,稱為秦嬴。其曾孫秦仲為周宣王大夫,征討西戎時不幸被殺。秦仲的五個兒子徵得周宣王的同意,率兵七干,再戰西戎。終於獲勝,恢復了被侵佔的疆土。周宣王大喜,便給秦仲的五個兒子一一加官封地,封二兒子康在夏陽梁山(今陝西韓城縣南),立國為呂,稱梁康伯。春秋時,梁康伯的後人梁伯喜歡大興土木,老百姓承受不了繁重的勞役和賦稅,紛紛逃亡國外。秦穆公便以拯救梁國人民的名義,於公元前641年攻滅梁國,其子孫便以國為氏,稱梁氏,史稱梁姓正宗。是為陝西梁氏。
《沈隱侯集•齊禪林寺尼凈秀行狀》云:“梁氏出自少昊,至伯翳佐禹治水,賜姓嬴氏。周孝王時,封其十六世孫非子於秦。其曾孫秦仲為宣王侯伯,平王東遷,封秦仲少子於梁,是為梁伯。漢景帝世,梁林為太原太守,徙居北地烏氏,遂為郡人焉。”由此可知,少昊氏——伯翳——非子——秦仲——梁伯,血脈相承,在春秋時期形成梁姓。據《山海經》等神話傳說記載,少昊氏是傳說中東夷部落的首領,名摯(一作質),號金天氏。他的母親名叫皇娥,父親是白帝之子,即太白之精。有一次,太白之精光臨人間,降落在西海之濱,在水的一方遇上了花容月貌的皇娥。兩人一見鍾情,彼此相愛,於是就玩起了美妙的遊戲,奏起了動聽的音樂。他們盡情地遊玩,放縱地嬉戲,一直玩到日落西山,晚霞爛漫,方才感到又飢又餓。他們二人便來到森林中採摘桑葚,解渴充饑。沒想到這西海之濱的孤桑之葚,葉紅葚紫,萬歲一實,吃完之後可以長生不老。二人吃飽之後,以桂樹為表,結薰茅為旌,刻玉為鳩,置於表端,以此作為愛慕之情的永恆紀念。然後,二人泛舟海上,“撫桐峰梓瑟,唱清越之歌”,度過了一段風流而浪漫的歲月。不久,皇娥有了身孕,生下了他們的愛情結晶,他便是少昊氏。
少昊氏能聽百鳥之語,辨百獸之音,因而能與各種禽獸自由對話,馴服牲畜,成為部落德高望眾的首領。在少昊氏做首領的部落之中,人們以小鳥作為自己的圖騰,以鳥命名自己的官員,設有工正和農正,管理手工業和農業。
少昊氏有八個兒子,天下之人謂之“八凱”。“八凱”的後嗣又有皋陶,皋陶的兒子是伯翳。伯翳“能議百姓,以佐舜禹撫馴鳥獸,舜賜姓嬴”。伯翳的後代有仲衍,長得是鳥身人頭,擔任夏帝的“大戊御”。仲衍生費仲,費仲生惡來、季勝。周武王討伐商紂王,殺死了惡來。另一個兒子季勝接續嬴姓的香火,生下造父,造父在周穆王身邊做官。周穆王遊覽西海之際,徐偃在國內犯上作亂,造父率領周穆王的軍隊,一日千里,討伐徐偃,最終平息叛亂。為表彰造父的戰功,周穆王封造父於趙城,因以為氏。不久,趙城失守,他又逃到趙夙,擔任了晉卿大夫。這一支嬴姓,以國為氏,改姓趙氏,就是趙武靈王那一族系。
惡來雖死,卻有後代非子活在人世。他繼承了祖先擅長馴服牲畜的一技之長,被周孝王封為侯伯。當時,強大的西周政權已經是到了強弩之末,國力江河日下,少數民族乘機入侵周朝邊界,掠奪周朝的財富和人口。特別是好戰而強悍的西戎,更是掠奪成性,變本加厲,燒殺不止,成為西周朝的心腹大患。
國難當頭,秦仲作為侯伯非子的曾孫,又被周宣王封為侯伯,並擔當起保家衛國的重任,只可惜秦仲“出征未捷身先死”,剛一與西戎交戰,就命喪黃泉。
好在秦仲身後還有五個能征善戰的兒子,為了給父親報仇雪恨,他們主動向周王室請戰,要求率兵西征,剿天西戎,收復失地,解除國家的心腹大患。周宣王很快就批准了秦仲五個兒子的請求,撥給他們7000匹良種戰馬,反擊西戎。
秦仲五子果然沒有辜負周宣王的一片苦心,奮勇殺敵,大敗西戎,威名遠揚。西周王朝為表彰五兄弟的赫赫戰功,封秦仲的長子為西陲大夫,封二兒子秦康為梁伯,封邑在夏陽梁山(今陝西省韓城市附近),定為梁國。梁伯好大喜功,經常在封邑內大興土木,修建宮室,搞得百姓怨聲載道,痛苦不堪。公元前641年,秦穆公率大軍進攻梁國,梁國土崩瓦解。梁伯的子孫為懷念故土先祖,就以梁為姓,形成梁氏。宋人鄭樵《通志》也認為:“梁氏,嬴姓,伯爵伯益之後秦仲,有功於周平王,封其少子康於夏陽梁山,今為同州縣,猶有新里城。新里,梁伯所城者。《樂史》云:新里在澄城,僖十九年,秦取之,子孫以國為氏。”這部分梁氏,在後來移居河東的不少。
二、是出自姬姓
《潛夫論•志氏姓第三十五》云:“昔者,聖王觀象於乾坤,考度於神明,探名歷之去就,省群后之德業,而賜姓命氏。”這說明,姓氏是君王依據自然天象,而對王公子弟賦予的特殊稱號,以此來表彰他們的功德。《國語•晉語》記載:“凡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簡、僖、姑、儇、依是也。”姬姓原本是黃帝的姓氏,只有黃帝的嫡傳之子有資格繼承這個姓氏。所以,黃帝正妻嫘祖所生的兩個兒子玄囂、昌意,就成為姬姓的合法繼承人。玄囂,又名青陽,居於江水一帶。昌意居若水,娶蜀山氏之女昌仆,生高陽氏。高陽氏就是顓頊,他生於若水,居於帝近(今河南濮陽東南),擔任過北正之官,主要管理民事。高陽氏之後在商朝末年建立西周,實行分封制,將姬姓子孫分封到神州各地。周平王的兒子姬唐封於南梁(今甘肅隴西一帶),其後代就以梁為姓。所以,邵思《姓解》、《廣韻•路國記》都認為:梁姓直接由姬姓演變而來,是黃帝的正宗傳人河東之梁氏——土生土長的又一支梁姓。
三是以邑命氏
河東梁氏也是由地名得姓。“晉有解梁城,高梁、曲梁之地,此則以邑命氏者也。”(鄭樵《通志》)故夏陽梁氏產生之前的梁姓人物,有一部分是河東梁姓。西周的梁鴦,春秋之時的梁弘、梁由靡、梁五、梁嬰父等等,皆為河東梁氏,這一點從多種典籍上的記載可以證明。
梁鴦是周宣王牧正的役人,能夠馴服各種禽獸,因而被周宣王招至園庭之內,飼養虎狼之類動物,無不馴順。周宣王向梁鴦請教馴獸的技巧,梁鴦說:“我不違背動物的要求使動物發怒,也不迎合動物的需求使它們歡樂,我的內心沒有順逆,則就被禽獸視為同類,所以能彼此溝通。”言外之意是向周宣王傳達治國的方略。梁鴦在世時,夏陽梁姓還沒有形成,這個生活在秦晉交界地帶上的梁氏人物,泰半可能是晉人,也有一部分來自黃河對面的夏陽。
這些來自晉國的梁姓人物,不是出謀劃策的士大夫,就是率兵打仗的赳赳武夫,文武雙全,在春秋戰國之際,頗有威名。晉國有兩位梁弘,一個是曲沃武公的戰車軍官,曾在汾水之濱大敗晉哀侯,並俘獲晉哀侯與欒共叔,此事發生在桓公三年(公元前709年)春。另一個梁弘是襄公的大夫。據《左傳》記載: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27年),秦國的軍隊討伐鄭國,沒有成功,於是便順手牽羊,滅掉了滑而班師回朝。此舉激怒晉國的軍隊,他們興師動眾,討伐秦軍,在觳(今河南三門峽市西)大敗秦軍,俘獲了秦國丞相百里奚的兒子百里孟明,給秦軍以沉重的打擊。
梁由靡是春秋時期晉國的大夫,獻公在位時,跟隨里克討伐狄人,駕御戰車,敗狄於採桑(今山西寧縣境)。梁由靡認為狄人沒有廉恥,放縱他們必然遺患無窮,不如乘勝追擊,徹底打敗他們。里克卻認為不可,遂止。後來狄人果然又來侵晉。
由於河東梁姓人氏能征善戰,入相出將,聞名遐邇,後來被朝廷遷往甘肅和寧夏一帶,形成最著名的安定烏氏梁姓。
“魏”是西周時期的諸侯國。姬姓,位於現在的山西省芮城縣。晉獻公攻滅魏之後,把它改成畢萬的封地。畢萬的後代魏斯與韓、趙三家分晉,列為諸侯,定都安邑(今山西運城一帶),國號“魏”。為躲避秦國的威脅,魏遷都大梁,又稱梁。大梁即今天的河南開封,到了魏文侯少子畢統治的時候,魏國為秦所滅,畢之後代以國為姓,形成開封梁姓。
五、少數民族改姓梁氏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北方的長城內外,活躍著不少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無疑要算匈奴、鮮卑、羯、氐、羌。由於匈奴族在兩漢時期,多次與劉姓皇族通婚,他們的後代便放棄胡姓,改為漢族劉姓。像十六國時期的劉淵、劉聰、劉曜等人,他們就是改姓漢姓的匈奴人。北魏孝文帝入主中原,大力推行漢化改革,一大批鮮卑貴族開始說漢話、穿漢服、姓漢姓。身份較高的鮮卑人分別被賜為元氏、長孫氏、穆氏、陸氏、賀氏、劉氏、樓氏、嵇氏、尉氏等十大貴姓。地處代北的拔列蘭氏,在這次漢化活動中被改為梁姓。所以,王圻《續文獻通考》認為“梁氏有二,伯益之後,封於梁,以國為氏。又有拔列蘭氏改為梁氏,魏姓也。”在這一時期,也有一部分胡人改姓梁氏,像梁國兒等人就是如此。清朝時期,世代居住在鐵嶺一帶的滿族良佳氏又改姓梁氏,給梁姓氏族增添了不少新鮮血液。
蒙古族
在河南省汝陽縣的陶台堡,那裡生活著一支與眾不同的梁姓氏族,他們就是由蒙古族皇親國戚的後裔演變成的大家族。這個家族的先祖為也先帖木兒,他是元世祖忽必烈的第五個兒子,他的兒子和克齊在至元十七年(1280年)世襲父親的封號,出任雲南王,後來又改封營王,他的女兒嫁給了蒙古沈王。
梁銘,《明外史》有傳,官至征西將軍,封保定伯爵。據《名山藏勛封記》記載:“梁銘,汝陽人,嗣父燕山護衛百戶,從靖難守戰,積功為都督府僉事。”洪熙元年(1425年),他擔任參將,出鎮寧夏,不久去世。是否擔任過征西將軍,正史不載。
梁銘的兒子梁瑤,繼承了父親的封爵,在交趾當兵。正統十四年(1449年),他擔任副總兵,鎮壓鄧茂七發動的農民起義,因軍功受到嘉獎。沒想到鄧茂七手下的殘餘勢力,寧死不屈,再次發動起義,使梁瑤受到降職處分。景泰二年(1451年),梁(王缶)
擔任“平蠻將軍”,到湖南、貴州鎮壓韋同烈的民亂,經過三年苦戰,平息了民亂,他因此進封流侯,加祿五百石世伯。天順元年(1457年),梁(王缶)晉陞為總兵,鎮守陝西,又在涼州平叛中榮立戰功。七年之後,他被朝廷召回,封世侯,去世后贈蠡國公。梁瑤多次掌管兵權,從不濫殺無辜。他的兒子都在軍中當兵,南征北戰,多次立功,被朝廷授予要職,均辭而不受,深受時人褒揚。
梁鑒是在明朝初年由汝陽遷往南京的,當時居住在江寧府葛仙鄉。由於子孫繁衍較快,人丁興旺,梁氏家族分別居住在邵上村、向上村、滌口村、湖墅村等四村,其中湖墅村的人數最多、勢力最大。
湖墅部位於會城南八九十里許,出聚寶門,有小河可達,循岸需行走一日。這裡地勢平坦,土地肥沃,特別適宜水稻和桑樹的種植。人口大多以農業為主,讀書做官的不太多。有梁志仁者,見於典籍。據《明外史》記載:“梁志仁,南京人,保定侯銘之裔也。萬曆末,舉於鄉。崇禎六年,授衡陽知縣,調羅田邑。豪江猶龍與賊通,志仁捕下獄。猶龍知必死,潛導羅汝才別校攻城。志仁偕典史單思仁、教諭吳鳳來、訓導盧大受,督士民守御。已而城陷,志仁持長矛巷戰,殺六賊,力屈被系,使跪不屈,賊怒,碎其肢體而焚之。妻唐被逼,亦大罵遇害。思仁等亦不屈死。”由此可知,《明外史•梁志仁傳》誤把梁鑒之後,誤當做梁銘之後,但這也恰好,證明他們肯定是梁成的後代,世居河南汝陽。梁銘的後代後來移居到河北保定,後代有梁傅、梁任、梁永福、梁繼藩、梁世勛、梁天秩。
到了梁氏第二十世,梁寶善的一支遷居到廣西桂林,在由桂林去湖南的途中,梁家的老人途中患疾,卒於舟中。正當梁家人左右為難的時候,聽說當地有位姓梁的人,就去拜訪。一打聽,才知道是保定府遵化郡的同族兄弟,姓名梁竹君。梁竹君慷慨解囊,出錢出地,幫助他們安葬老人,其喪禮如同家人。
咸豐初年,洪秀全、楊秀清在廣西發動“金田起義”,太平軍兩次進攻桂林,給梁氏家族造成很大恐慌,大家都想去逃難,其曾祖不肯搬遷。正好梁朝議的兒女親家黃金門在湖南永川縣任職,於是去投靠了黃金門,黃金門退職之後,與梁氏人家回到長沙,不久便投靠了梁竹君,在湘潭定居下來。
此支梁氏,前後出過進士1人,舉人9人,貢監21人。三品官1人,四品官1人,五品以上官17人,八品以下官15人。有90歲以上的老壽星2人,八十歲以上的老壽星8人,七十歲以上的老人20人,60歲以上的老人31人。
宕昌羌
羌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他們的祖先是三苗之後,西周之初,他們的先祖曾經隨周武王討伐商紂。漢朝時,羌族有先零羌、燒當羌等,世代居住在漢朝邊地,不斷騷擾內地,成為邊患。他們主要分佈在金城、會寧、安鄉、西平等地,逐水草而居。《風俗通》說:“羌者,其先本戎賤,主牧羊,故羌字從羊。”他們的風俗習慣是:“氏族無定,或以父名母姓為種號,妻後母,納嫠嫂,如北狄之俗,故國無鰥寡,種類繁織。” 《廣志》上說:“羌與北狄同,其人魯鈍,饒妻妾,多子女,一人生子數十,或至數百。”這種特殊的生育觀念,對於生活在惡劣環境下的羌族,無疑是繁育後代、延續種族的法寶。
羌族梁姓的始祖,是南北朝時期的梁勒,《北史》上記載為“梁(勒心)”。據《周書•異域傳》記載:“有梁勒者,世為酋帥,得羌豪心,乃自稱王焉。其界自仇池以西,東西千里,帶水以南,南北八百里,地多山,部眾兩萬餘落,勒孫彌忽始通使於後魏。”仇池位於甘肅成縣西北的洛谷鎮,是羌族梁姓的重要居住地。由歷史記載可知,他與中原地區的聯繫始於梁勒的孫子梁彌忽,先後保持了九代人。後來,梁企定與渭州人鄭五丑發動叛亂,與中原政權進行對抗。朝廷於是派遣大將軍豆盧寧和王勇等人前去鎮壓,平定了宕昌羌的騷亂。保定元年(561年)梁彌定派遣使者貢獻方物,要求講和。不久,他又送來了生禽猛獸,討好北周。保定四年(564年),梁彌定再次發動叛亂,入侵洮州。洮州總管李賢把他們驅逐出境。一年之後,梁彌定又聯合吐谷渾入侵石門,李賢再次給予迎頭痛擊,將宕昌羌驅逐出境。梁彌定的屢次侵擾,激怒了北周武帝宇文邕,周武帝當即派遣大將軍田弘率大軍追擊宕昌羌,將他們大部殲滅,把他們的故地改為宕州。這支梁姓除少部分作鳥獸散,逃向荒漠之外,定居下來的逐漸被漢化
在其他羌族部落中,也有不少梁姓人物。據《萬姓統譜》記載:“梁覽,字景(睿攵),魏金城人,世為西羌部落。”他的曾祖梁穆就是一個羌族部落首領,由於他把抱罕城奉獻給北魏,因此被北魏封為臨洮公。他的祖父梁(顯頁)官至尚書,封南安公。他的父親梁釗,任河州、華州的刺史,封新陽伯。梁覽本人作戰勇敢,屢立戰功,官至太傅,封安德郡公。
居住在甘肅天水一帶的氐族人梁讜、梁熙兄弟。他們雖然是少數民族,卻在民族融合中接受了漢人的先進文化,並成為博學多才、妙筆生花的天下,名士。時人諺語說:“關東堂堂,二申兩房,未若二梁,瓊文綺章。”
梁讜的弟弟梁熙,也以文藻清麗建重於時,但名氣和官職卻比兄長遜色許多。
氐族
氐族是西夷之別種,號曰“白馬”,三代之際就建立了國家制度。秦漢以來,世代居住在岐隴一帶,與梁氏的發源地很近,故氐族中的梁姓為數不少。
略陽氐人梁平老,他才識明敏,令行禁止,有王佐之才。苻堅非常欣賞他,傾身呵護,無微不至,很快成為莫逆之交。苻生當皇帝時,荒淫奢侈,對酒當歌,喝醉了經常借酒發瘋,胡亂殺人,搞得滿朝文武大臣人人自危。梁平老當時擔任御史中丞,很有正義感。他先去找苻堅商議,決定處死苻生,為國除害。梁平老說:“大臣們在朝一日,如度十年。主上失德,上下嗷嗷,人懷異志。燕晉二方,伺隙而動,恐怕禍亂髮生的時候,國傢俱亡,這是你殿下的事情,應該及早下手。”苻堅認為梁平老說的有道理,就同意了他的行動方案,尋找機會處死了苻生。苻堅即位,梁平老升任尚書左僕射,並作為全權大使,都督北蕃諸軍的軍事行動,后又升任鎮北將軍,加開府儀同三司,封朔方侯。建元八年(372年)十一月,梁平老積勞成疾,與世長辭,謚曰“桓”。梁平老在鎮十餘年,鮮卑、匈奴對他是又怕又愛,敬而遠之。他的兒子梁成,擔任過中壘將軍、兗州刺史、荊州刺史,主管荊州、揚州各州軍事事務。後來,他又領護南蠻校尉,配兵一萬,鎮守襄陽。不久又轉任衛軍將軍,駐守洛澗。淮南戰役失敗后,梁成被東晉將士所殺。
後秦將領梁國兒,不知屬於什麼民族,史籍稱“西胡人”,意即西域的少數民族。梁國兒身強力壯,擅長騎射,在姚萇的手下當鎮北將軍。他作戰勇猛,身先士卒,隨姚萇南征北戰,立下的大小戰功不計其數,被封為平興侯,進位侍中。梁國兒忠誠樸實,有少數民族不拘小節的習慣。他曾在平涼為自己建了一座陵墓。時常帶領妻妾到墓中飲酒行樂,喝到盡興之時,就站到靈床上放聲高歌,當時的人或以此為笑料,當面譏諷梁國兒,而他卻不當一回兒事。由於他性情開朗,不拘小節,一直活了八十多歲去世。
隋唐之前,梁姓名人多為行伍出身,南征北戰,東征西討,居無定處,四海為家,其宗族足跡遍布大江南北。科舉制度產生之後,梁姓人氏又轉向科舉取士,希望通過科舉考試,金榜題名,光宗耀祖。僅梁顥一族,一次就出了三個進士,一門出了十幾個進士。這些文化名門世家,就像蜂蝶逐花,總是隨著文化、政治中心的轉移而到處遷徙。從長安、洛陽、汴梁、餘杭,到揚州、益州、福州、廣州、香港,梁姓人氏中的文人墨客,總是走在中國文化的風頭浪尖上,展示了一個古老家族的深厚文化底蘊。像近代中國的梁啟超、梁實秋、梁漱溟,他們都堪稱中國文化的一代宗師。特別是在香港、澳門、台灣等現代化城市,一腳踩下去,就能踩出幾個梁姓人氏來。像天皇影星梁朝偉、著名作家梁鳳儀、流行歌星梁詠琪,都是家喻戶蹺的大眾人物。反倒是在梁氏的發源地,那裡卻沒有太多的梁姓人家。
梁姓遷徙史
梁姓在晉代以前集中繁衍於北方各地,且以西北為主要的分佈地區。秦漢之際梁姓散居於河東(今屬山西),漢景帝時,有梁林為太原太守。西漢末年,梁氏自河東遷居北地(今陝西耀縣、富平一帶)。漢平帝時,梁姓後裔已分為兩支:一居安定(今甘肅東部及寧夏大部分地區);一居扶風(今陝西關中西部一帶)。梁姓南遷是西晉“永嘉之亂”之時,有梁芳以族隨晉渡江,便大舉繁衍於錢塘(今浙江杭州)、合浦(今屬廣東河浦)之間,其後梁遐開基福建福州,是為閩、粵始祖。隋唐時期,梁姓在南方又有了新的發展。宋末因金兵入主中原,直到蒙古軍南下,梁姓再次南遷,至元、明梁姓在廣東、福建、浙江已發展成大族,並遍及全國各地。
香港地區的梁姓,一般來自廣東的番禺、新會、順德、南海等地;台灣的梁姓,一般來自江蘇、浙江和福建。據統計,在1946年以前,80%的台灣人都來自福建,其中漳州人、泉州人最多。國民黨敗退台灣之後,台灣的漢族人口急劇上升,約佔全島人口的89%。
移居海外
遠在西漢時期,被稱為“樂浪郡”的朝鮮就有了漢人、漢姓。到了隋唐時期,由於隋煬帝三征高麗都以失敗告終,大批漢人作為俘虜留在了高麗,其中當然包括一部分梁姓人口。公元 892年,新羅發生農民起義,起義領袖就是一位名叫“梁吉”的新羅人。梁吉是北原小京(今江原道原州)的地方豪族人士,因不滿社會現實,乘機發動農民起義。他信任貴族出身的僧人弓裔,讓他帶兵攻打溟州酒泉郡,弓裔利用手中的權力,招兵買馬,擴大勢力,於897年宣布自立。梁吉率兵攻打弓裔,雙方在非惱城進行決戰,梁吉戰敗身亡。時至今日,朝鮮和韓國境內依舊生活著許多梁姓人口,像乒乓球運動員梁英子、實業家梁玉京等都是舉世聞名的梁姓人氏。
越南古稱安南、交趾,在歷史上與中國交往很多,聯繫也十分密切,生活在這裡的梁姓人也為數不少。例如發生在1917年的越南太原士兵反法武裝起義,其領導人之一就是梁玉眷。梁玉眷原為越南在日本的留學生,畢業於日本的振武學校,后加入越南的光復會組織,因從事革命活動,於1915年在香港被英國當局逮捕。出獄后,梁玉眷又於1917年,與鄭文艮一起發動士兵起義,佔領太原市。由於雙方力量對比懸殊,起義失敗,梁玉眷光榮就義。
美國,從1943年至1965年,共接納華人66145人,其中梁姓人只有137人。1965年,美國補充修改了移民法,華人人美人數明顯增加,到1980年,美國的華人數量已達806040人。從1981至1990年,華人數量從80萬猛增到 164.5萬人,約佔美國人口的6%,其中的梁姓人數沒有記載。
加拿大自1967年實施新移民條例后,華人數量增長很快。1967年,加拿大全國共有華人7.9萬人,1991年增加至58.6萬人,其中多倫多25萬人,溫哥華15萬人。從1858年首批廣東籍華工抵達加拿大,大量的廣東人就開始了他們的美洲之行,特別是來自廣東台山、開平、新會、恩平的“四邑人”數量最大,約佔華僑人數總量的78.5%,主要從事飲食、雜貨、房地產、服務業。
梁姓分佈
北京
華北是梁姓的重要發源地,許多梁姓家族就是從這裡遷移到世界各地的。在北京,晉、冀等地的某些中心城市和鄉村,那裡也集中了許多完整的梁姓宗族。據近來對1982年全國人口普查資料的統計分析,梁姓人口約佔北京人口的0.813%,位居第21位。像梁啟超家族、梁實秋的後代,都生活在首都北京。梁思成與林徽因的一子一女,一個在新華社工作,一個在出版部門工作。梁思永與李福曼的獨生女梁柏有,畢業於北京農業大學,長期在植物科研部門工作。梁思庄與吳魯強的女兒在北京大學工作,連北京大學的副校長也是梁姓人物。梁思達的女兒梁憶冰,畢業於北京農業大學,在農業部植物檢疫實驗所擔任研究員。兒子梁任堪,畢業於河北農業大學,現任職於內貿部。梁思禮的女兒梁紅、梁旋;均在北京工作。梁實秋的女兒則在中國社科院工作。英年早逝的作家梁左和電影喜劇演員梁天,也都是大家十分熟悉的公眾人物。
山西在山西晉南的梁家灘,那裡生活著整村整村的梁姓家族。這些村落位於黃河大轉彎處,距離梁姓的發源地夏陽(今陝西韓城)和解梁(今山西臨猗西南)都非常近,他們是否是中國最古老的梁姓,由於沒有家乘譜牒的記載,我們已無從考證。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默默無聞,名不見經傳,很少有著名歷史人物出現。宋元時期,這裡只出現了幾位義軍首領和草莽英雄。明清時期,這裡出生的幾位梁姓名人,不是知縣,就是知府,基本上是清一色的芝麻官。整個山西也就出了幾個梁姓名人,影響也十分有限。
據《山西通志》記載,明清時期影響較大的梁姓人物分別是梁綸、梁格、梁紀、梁明翰、梁綸是山西曲沃人,字文音。正德癸酉年的舉人,授隆慶知州,勤勞廉明,性格耿介,忠君愛民,只做了七年官,就主動要求回家務農,著《稽古葉聲》三卷,享年81歲。
梁格,字君正。嘉靖己未進士,授濟陽知縣。濟陽縣就是今天的河南省蘭考縣,老百姓自古以來喜歡爭鬥訴訟。梁格下車伊始,別涉慝,察情偽,對無事生非者進行嚴厲懲處,對忠厚老實之民進行大力表揚,使爭鬥訴訟事件大幅減少,人民生活日趨安定。梁格又清查戶口,查出無名隱田數萬畝,使數千農民有了田種。他又罷免無名之稅,定賓旅之式,供梓宮戢閹寺之橫,白禹城久滯之冤,自奉貶損,纖毫不取,甚有美政,因此升南兵科給事中。途經平陽府,聽說母親病故,憂傷過度,逾年而卒。著作有《窺易集》、《四書古義補》。
梁紀,山西稷山人,以忠孝聞名。《山西通志》說他是梁格的長子,嘉靖己酉舉人,和父親中進士的時間相差15年。梁紀貫通經史,勛以聖賢,曾經為父親守墓三年。鄉里舉薦他去做官,梁紀以母親年老病多,需要他照顧為借口,不肯赴職,躬自給母親端茶上飯三十餘年。他後來在母親的勸說下,勉強登上公車,忽然夢見母親病重,中途而返。觀風使多次表彰他的高潔品德,並向朝廷作了彙報。朝廷特賜他在都察院做事。凡後生執經問業,向他請教者,後來都在科舉場上有不凡成就。所著《樗櫟子》等書共計14種,享年八十二。
梁明翰是山西孝義人,嘉靖丁未年進士,授刑部主事,升郎中、陝西慶陽府知府。梁明翰平易近民,關心百姓疾苦,做官沒有架子。後轉按察司副使,處理回民起義,他耐心撫降,巧妙化解了這場民族糾紛。梁明翰“天性孝友,雖與諸弟分門立戶,凡有儲蓄,絕不吝惜”。他賑災恤孤,助人為樂,是歷史上少有的清官。官至四川按察使,享年八十三。
河北
河北地區的梁姓主要分佈在石家莊,正定,保定,蔚縣和與山西大同接壤的地區。石家莊。正定的梁姓,多為明朝兵部尚書梁夢龍家族之後,基本分佈在京石沿線的城市和鄉鎮里。
梁夢龍,字乾吉,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的進士。他出生在河北真定,即今天的石家莊市下屬的正定縣。考中進士后,被授予兵科給事中,歷任刑部都給事中、順天府丞。因京察拾遺,出任河南副使,三遷河南右布政使,隆慶四年(1570年)升任右僉都御史,巡撫山東,第二年升為右副都御史。當時,正值張居正在朝廷當宰相,梁夢龍討好張居正,深受他的喜愛,特意把梁夢龍提拔為戶部右侍郎,不久又改為兵部右侍郎、兵部左侍郎、右都御史,總督薊、遼、保定的軍事防禦,先後在永莫堡、丁字泊、馬蘭峪、養善木、紅土城、寬奠、廣寧、右屯、錦養、大寧堡取得不俗戰績,因此受到萬曆皇帝的嘉獎,擢升兵部尚書。為了加強北京地區的防禦,他又主持黃華鎮、古北口一帶長城邊牆的修建,因此加太子少保。張居正死後,張四維當上了宰相,梁夢龍怕張四維排擠自己,就通過馮保向權貴賄賂金錢,勉強被安排了個吏部尚書的職務,沒有超過一個月就被罷免,在家度過了晚年。梁夢龍的後代有一部分就生活在河北正定。
河北蔚縣的梁氏是宋元間戍守邊疆的梁姓軍人的後代,蔚縣古稱蔚州,隸屬山西的大同府管轄,故蔚縣的梁氏族譜通常寫作“山西蔚州梁氏族譜”。蔚州梁氏的第一代始祖是梁友才,家有數十頃良田,仗義好施,不與人爭,是當地有名的大戶人家。元末之際,許多梁姓人遷往南方,惟獨梁友才的後代還居住於此。明朝洪武年間,梁姓的一支遷往真定,就形成了梁夢龍這一支梁氏。蔚州梁姓的譜系是:
河北蔚州的梁姓還有一部分來自河南新野。河南新野人梁震,曾擔任榆林衛指揮使,嘉靖七年(1528年)改任都指揮僉事,不久又升任陝西總兵、右都督,鎮守大同。明朝的將領帶兵打仗,一般喜歡依靠自己的家丁,之所以喜歡重用自己的家丁,是因為“兩軍相接,全恃將勇,將勇則兵亦作氣隨之。然將亦非恃一人之勇也,必有左右心膂之驍悍者,協心并力,始氣壯而敢進,則兵亦鼓勇爭先,此將帥所貴有家丁親兵也。”梁震所率領的500名家丁,都是清一色的梁姓家奴,驍勇異常,作戰十分勇敢。而大同地處邊塞,民風粗獷,卒驕兵狂,經常因為小事製造事端,連續殺死好幾名總兵、巡撫。等梁震來到了大同,那些驕兵悍卒,憚其家丁眾多,皆帖然不敢放肆。梁震去世之後,這些梁姓家丁沒有去處,朝廷下詔,將這些家丁全都編人軍伍。接替梁震職務的後續將領,依靠這些家丁,安撫驕卒,屢立奇功。退伍后的梁姓家丁,就散居在大同、蔚州一帶,形成了梁姓群落。
廣東
廣東梁姓約佔全省人口的4.7%,占漢族梁姓的35%,是梁姓人口分布最稠密的地區,中國當代的著名人物,其中姓梁的人絕大多數來自廣東。
廣東的梁姓主要分佈在東莞、順德、新會、南海、中山、佛山、南雄及粵東的一些地區,他們主要是從江西、湖南、湖北、福建移居而來。移居時間基本上集中在宋元、明清之際,移居原因則五花八門,十分複雜。
據筆者對《當代中國名人錄》上的專家學者的統計分析,榜上有名的40位梁姓教授、專家,其中來自廣東的有16人,約佔總數的40%。他們分別是來自廣東中山市的梁樹權院士、來自廣東南海的梁祖德教授、來自廣東順德的梁曉光教授、來自廣州的梁棟材教授、來自廣東南海的梁世雄教授、珠海市市長梁廣大、來自廣東順德的梁創韜教授、來自廣東開平的梁寒光教授、來自廣東高州的梁俊華教授、來自廣東中山的梁小琴教授。此外還有廣東魔術團團長梁義、劇作家梁漢倫等。
明清和民國時期,是梁姓人士在中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舞台上大顯身手的時代,而地處沿海的廣東作為對外開放的橋頭堡,最先接觸到外來文化,思想活躍,眼界開闊,人才輩出,其中不少是梁姓人士。
江西省
江西省吉安縣出了不少馳名中國的高級將領,像梁必業、梁興初是參加過長征的中將,梁仁芥是少將。
浙江
據《甬上樑氏譜稿》十卷本、《浙江奉化梁家墩梁氏宗譜》四卷本、《浙江黃岩霓嶴山東梁氏宗譜》記載,寧波、麗水、定海、錢塘是古代梁姓遷移南方和海外的中繼站,許多著名梁姓人物的源流都可以追溯於此,浙江的錢塘(今浙江杭州市)本是文人墨客雲集之地,山清水秀,人傑地靈,文化教育發達,歷朝歷代都有傑出的歷史人物出現。錢塘人梁仲人,字大舉,號梅谷,曾擔任陝州(今河南三門峽)判官,卓有異政,清白聞遠。家素饒裕而自奉儉約,好士喜施。身材高大,喜歡高談闊論,昂然如鶴立雞群,翰林檢討王洪特意為他寫了一本《梅谷先生傳》。
一、姓氏源流
梁氏,是個非常古老的中國姓氏。據史料記載,嬴姓伯益的後裔有個叫非子的人,非常善於養馬。於是周孝王便讓他負責養馬,結果養馬業得到了很大發展。周孝王就封秦邑給他,被稱為秦嬴。非子的曾孫秦仲,是周宣王大夫,奉命征討西戎,不幸被西戎所殺。後秦仲的五個兒子率兵繼續攻打西戎,他們團結一致,同仇敵愾,終於打敗西戎,收復了失地。秦仲的小兒子被封在梁,建立了梁國,稱梁康伯。梁康伯以後的君主稱梁伯。他十分喜歡建造華麗的宮殿,時常大興土木,人民不堪其苦,紛紛外逃。後來秦穆公滅了梁國,改稱梁地為少梁。亡國后的梁國子孫,大部分逃到了晉國,他們以原來的國名為姓,就是梁氏。
另外還有以封邑名作姓氏的一支梁氏。春秋時期,晉國有解梁城、高粱、曲梁等地。晉惠公用五個城賄賂秦國,其中就有解梁城。被封在解梁、高粱、曲梁等地的後代就用封地名"梁"作為自己的姓氏
到了北魏時,少數民族代兆的撥列蘭氏也改姓梁,於是梁姓的家族又多了一支。
二、遷徙分佈
根據《梁氏族譜》記載,梁益耳是梁康伯的玄孫,居河東(郡治在今山西夏縣西北禹王城),是為河東梁氏開基祖。梁鱔是康伯的九世孫,晚年居住在曲阜(今屬山東),其子梁聰又遷到鄆州(今約山東沂水縣附近)。西漢平帝末年,梁益耳的20世孫梁橋徙居安定(大約在今甘肅涇川縣北涇河北岸),是安定梁氏的開基宗祖;還有一支移居扶風(今陝西興平縣東南)。東漢時,除上述的地區之外,近河南和江南的一些地方已經有梁氏居民。西晉時,有梁芬,其女為晉懷帝后,因晉室離亂,舉族跟隨晉室渡江,子孫在錢塘(今浙江杭州)、合浦(今屬廣西)等地間繁衍。梁芬之孫梁遐,在東晉做官,因為桓玄篡位,被迫跟隨隨晉安帝逃到福建洛陽縣三山裡,後來在此定居,就成為了梁氏入閩的始祖。
唐代以前,梁氏的居住地又擴展到今天河北、青海、四川、湖南等省的一些地方。世居陸渾的梁肅,在安史叛軍入洛陽后,"竄身東下,旅於吳越"。梁遐的21世孫梁頎,在唐代移居泉州惠安縣黃淡村;25世孫梁熙嘏,在北宋時遷入廣東順德石蠟,其4世孫梁孟堅又遷至福建寧化石壁鄉。在此之後,這一支梁氏開始在閩粵發展繁衍。到了清康熙末年,有部分人移居台灣,進而又有人遠徙海外開基立業。
三、郡望堂號
【堂號】梁氏的堂號主要有兩個,"儀國堂"和"保善堂"。宋時右丞相梁克家,風度修整,原則性強,雖近親、權、幸(權是大官,幸是寵官),也按原則辦事,好人賴以保全。被封為儀國公。
另還有"安定"堂號。
【郡望】
主要有安定郡、扶風郡、天水郡、河南郡等。
安定郡是西漢元鼎三年設置的,相當於今天的甘肅景泰、靖遠、會寧、平涼、涇川、鎮原及寧夏中寧、中衛、同心、固原等地。東漢移至臨涇(今甘肅鎮原東南),東晉又移治安定(今甘肅涇川北一帶)。這支梁氏,其開基始祖是春秋時晉國大夫梁益耳。
漢武帝時的太初元年,設置右扶風,是三輔之一。三國魏時改名置郡,相當於今天的陝西麟游、乾縣以西,秦嶺以北一帶地區。這支梁氏,出自漢時安定梁氏的分支。
天水郡,西漢元鼎三年設置,相當於今天的甘肅通渭、靜寧、泰安、定西、清水、庄浪、甘谷、張家川等縣及天水市西北部、隴西東部、榆中東北部地。這支梁氏,出自氏族梁氏。
河南郡,是漢高帝改秦三川郡而設置的,相當今河南黃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賈魯和上游地區及黃河以北原陽市。這支梁氏,多出自於匈奴族梁氏。
四、歷史名人
梁姓英才輩出,代不乏人。
世人熟悉的成語"舉案齊眉"的故事就是東漢時期的梁鴻與妻子孟光所傳流下來的。梁鴻家境貧寒而博學多才。因為其詩作諷刺了官府的腐敗、奢靡而遭受達官貴人的迫害,後來不幸病死。據載,每天歸家,其妻孟光"為具食,舉案齊眉",以示敬愛。
梁姓最顯赫的家族是東漢時以梁竦為首的安定烏氏梁氏。章帝的時候,梁竦有兩女,都被封為貴人。小貴人生和帝。後來和帝即位。其孫是梁商,順帝時任大將軍,總管朝政,死後由子梁冀繼位。梁冀的妹妹梁納為順帝皇后,稱梁太后,另一個妹妹是桓帝皇后。梁氏一門前後七個侯,三個皇后,六個貴人,兩個大將軍,可謂滿門顯貴。
東漢時有隱士梁鴻;大書法家梁鵠,他的作品受到曹操的喜愛,並且寫詩加以稱讚。
趙時有戌卒起義領袖梁犢;
唐代有天文儀器製造家、畫家梁令瓚,文學家梁肅;
北宋有權知開封府的梁顥,官至太尉、開府儀同三司;南宋有女將梁紅玉,抗金義軍首領梁興,畫家梁楷;
明代有戲曲家梁辰魚;明末清初有建築工匠梁九;
清代有江南提督梁化鳳,詩人梁佩蘭,東閣大學士掌翰林院學士梁詩正,東閣大學士兼軍機大臣梁國治,書法家梁章鉅、梁延楠;
近現代有曾於1921年出任國務總理的梁士詒;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維新變法倡導者梁啟超;森林學家梁希;建築學家梁思成;考古學家梁思永。當代,有美國華人銀行家梁淑儀。
另外,值得一提的梁氏子孫是婦孺皆知的晉朝人梁山伯。他和祝英台的千古愛情絕唱,使千萬人為之感動。現代梁姓分佈以廣東省居多,香港特別行政區亦不少,此外湖南,福建,廣西,四川,江蘇,北京,陝西和山西已有少量分佈!當代梁姓及其分佈
梁姓發源於夏陽,成長於西北,壯大於華南,是中國第21位大姓。在廣東、廣西、四川、山東、山西、江蘇、湖南、湖北、福建、香港、澳門等地,集中了我國梁姓人口90以上。梁姓人口不公分佈在大江南北、長城內外,而且分佈在越南、朝鮮等地。海外的梁姓人口主要在美國、加拿大,法國也有了梁姓人的身影。
梁姓在北京居中第21位,許多名門望族的後代就生活在首都有北京,是華北的大姓之一。
河北地區的梁姓主要分佈在石家莊、正定、保定、蔚縣和與山西大同接壤的地區。石家莊、正定的梁姓,多為明朝兵部尚書梁夢龍家族之後,基本分佈在京石沿線的城市和鄉鎮里。
華中梁姓的分佈,主要集中在河南省的登封、汝陽,湖南省的湘潭、長沙、耒陽(蔡倫故居),湖北省的新洲、武漢,江西省的吉安等地,他們在歷史上的名氣很大,人數卻只佔梁姓人口極少的一部分。
華東地區的梁姓、主要分佈在浙江寧波、麗水、黃岩、杭州、奉化,江蘇的揚州、武進、安徽的六安、亳州,福建的泉州等。
港台地區是梁姓人口較為集中的地區,許多海外名流不是出生於此,就是成名於此。
師:
[shī] [ㄕˉ]
(師)
鄭碼:KDAL,U:5E08,GBK:CAA6
筆畫數:6,部首:巾,筆順編號:231252
“師”的名稱,在夏、商、周時就有了。而“師”字最早的出現是在甲骨文中,甲骨文中有“文師”之稱。以後,西漢的董仲舒用了“師”一詞,司馬遷用了“師表”一詞,他們都著重在師的表率作用這點上。
地水師
師,貞,丈人吉,無咎。
夫能自訟,則不至於相訟矣。相訟而不得其平則亂,亂則必至於用師。勢之不得不然,亦撥亂之正道也。但兵凶戰危,非老成有德之丈人何以行之?佛法釋者,蒙而無過,則需以養之;蒙而有過,則訟以改之。但眾生煩惱過患無量,故對破法門亦復無量。無量對破之法名之為師,亦必以正治邪也。然須深知葯病因緣,應病與葯,猶如老將,善知方略,善知通塞,方可吉而無咎。不然,法不逗機,葯不治病,未有不反為害者也。
《彖》曰:師,眾也;貞,正也;能以眾正,可以王矣。剛中而應,行險而順,以此毒天下,而民從之,吉,又何咎矣。
用眾以正,謂六五專任九二為將,統御群陰,此王者之道也。兵者不得已而用之,猶葯治病,故名為毒天下。佛法釋者,師是眾多法門,貞是出世正印也。能以眾多法門正無量邪惑,則自利利他,可以為法王而統治法界矣。剛中則定慧莊嚴,隨感而應,雖行於生死險道,而未嘗不順涅盤。以此圓頓妙藥,如毒鼓毒乳,毒於天下,而九界之民皆悉從之吉,又何咎矣。
《象》曰:地中有水,師;君子以容民畜眾。
地中有水,水載地也。君子之德猶如水,故能容陰民而畜坤眾。容民即所以畜眾,未有戕民以養兵者也,為君將者奈何弗深思哉?佛法釋者,一切諸法中,悉有安樂性,亦悉具對治法,如地中有水之象。故君子了知八萬四千塵勞門,即是八萬四千法門,而不執一法,不廢一法也。此是善識通塞,如撫之則即民即兵,失之則為賊為寇。
初六,師出以律,否臧凶。
《象》曰:師出以律,失律凶也。
大司馬九伐之法名之為律。師出苟不以律,縱令徼幸成功,然其利近,其禍遠,其獲小,其喪大,故凶。孟子所謂“一戰勝齊遂有南陽”,然且不可也。佛法釋者,初機對治之法,無過大小乘律。若違律制,則身口意皆悉不善而凶矣。
九二,在師中,吉,無咎,王三錫命。
以大將才德,膺賢主專任,故但有吉而無咎也。陳旻昭曰:“九二以一陽,而五陰皆為所用,不幾為權臣乎?”故曰“在師中,吉”,以見在朝則不可也。佛法釋者,有定之慧,遍用一切法門自治治他,故吉且無咎,而法王授記之矣。
《象》曰:在師中吉,承天寵也;王三錫命,懷萬邦也。
自古未有無主於內,而大將能立功於外者。九二之吉,承六五之寵故也。為天下得人者,謂之“仁”,故三錫命於賢將,即所以懷萬邦。佛法釋者,承天行而為聖行梵行等,所謂“一心中五行”,故為法王所寵,而授記,以廣化萬邦也。
六三,師或輿屍,凶。
《象》曰:師或輿屍,大無功也。
不中不正,才弱志剛,每戰必敗,不言可知。佛法釋者,不知四悉因緣,而妄用對治,反致損傷自他慧命。
六四,師左次,無咎。
《象》曰:左次無咎,未失常也。
雖柔弱而得正,不敢行險,徼幸以自取敗,故無咎也。佛法釋者,此如宣律師不敢妄號大乘。
六五,田有禽,利執言,無咎。長子帥師,弟子輿屍,貞凶。
《象》曰:長子帥師,以中行也;弟子輿屍,使不當也。
柔中之主,當此用師之時,仗義執言以討有罪,固無過也。但恐其多疑,而不專任九二之長子,故誡以弟子輿屍,雖正亦凶。佛法釋者,田中有禽,妨害良禾,喻心有煩惱,妨害道芽也。利執言者,宜看經教以照了之也。然看經之法,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若能深求經中義理,隨文入觀,則如長子帥師;若但著文字,不依實義,則如弟子輿屍,雖貞亦凶。此如今時教家。
上六,大君有命,開國承家,小人勿用。
《象》曰:大君有命,以正功也,小人勿用,必亂邦也。
方師之始,即以失律凶為誡矣!今師終定功,又誡小人勿用,夫小人必徼幸以取功者耳。蘇氏云:“聖人用師,其始不求苟勝,故其終可以正功。”佛法釋者,正當用對治時,或順治,或逆治,於通起塞,即塞成通,事非一概。今對治功畢,入第一義悉檀,將欲開國承家,設大小兩乘教法以化眾生,止用善法,不用惡法。儻不簡邪存正,簡愛見而示三印一印,則佛法與外道幾無辨矣。
師卦:行陷而順,中上卦
這個卦是異卦(下坎上坤)相疊。“師”指軍隊。坎為水、為險;坤為地,為順。兵凶戰危。用兵乃聖人不得已而為之但它可以順利無阻礙的解決矛盾,因為順弧形勢,師出有名,故能逢凶化吉。
銘:
(銘)
míng
“銘”是古代刻在器物上(多見於青銅器,墓碑,石等載體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功德的文字,後來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是用韻的,內容大多數簡短,特別是刻於器物上申鑒戒的銘文,銘文常由生活中一些小事上升到對生活的哲理性認識,言簡意賅,雅俗共賞。文字短小精悍卻構思精巧,內容樸素而義理深邃,形式活潑且易誦易記,對我們觀察生活、思考生活、表現生活有很大的啟示,很值得我們反覆閱讀、玩味。銘不僅是古文字研究的內容;而且有著十分重要的史料價值,對歷史研究意義重大。多記載當時君主的功過以及當時社會的方面如交易,律法,祭祀等
鑄、刻或寫在器物上記述生平、事迹或警誡自己的文字:銘刻。銘文。銘志。墓誌銘。座右銘。
在器物上刻字,表示紀念,永誌不忘:銘記。銘心。銘骨。銘諸肺腑(喻永記)。
中國古代用於銘刻的文字逐步形成的一種文體,如《文心雕龍》有《銘箴》篇。
五筆:QQKG
筆畫數:11;
部首:釒;
筆順編號:31115354251
【動】
(形聲。從金,名聲。從金,與鐘鼎器物有關。本義:在器物上雕刻文字)
同本義〖engrave〗
銘者,自名也。自名以稱揚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後世者也。——《禮記·祭統》
銘,明旌也。——《禮記·檀弓》
銘書於王之大常。——《周禮·司勛》。注:“銘之言名也。”
名,題勒也。——《字林》
其銘有之。——《國語·晉語》。注:“刻器曰銘。”
銘功會稽嶺。——李白《古風五十九首·三》
又如:銘功(在金石上刻文字來記下功勛);銘戒(在金石等物品上,刻下言辭,以為勸誡);銘勒(鐫刻金石,以記述功德)
牢記不忘〖imprint〗
銘心立報,永矣無貳。——《三國志·周魴傳》
又如:銘佩;銘意(刻記於胸中的心志);銘戢(表示感謝別人的恩惠而深藏於心裡);銘篆(比喻感激很深,沒齒難忘);銘戴(感戴人的恩惠,銘刻於心,永遠不忘)
銘
míng
【名】
為著確立持久的或公開的記載而刻寫或題寫的文辭(古多刻於鐘鼎,秦漢以後有的刻在石碑上)〖inscription〗
鐘鼎之銘。——《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又如:墓誌銘;商湯《盤銘》;正考父《鼎銘》
刻寫或題寫的格言〖inscribedorwrittenmaxim〗。如:座右銘;硯銘
銘旌,即明旌〖afuneralstreamerbearingthetitlesofthedeceased〗。舊時豎在靈柩前標有死者官銜和姓名的旗幡。如:銘旌七尺(高官或其父母的銘旌)
銘記
míngjì
〖engraveonone'smind;alwaysremember;enshrineintheheart;learnbyheart〗牢記在心中
時刻銘記
銘刻
míngkè
〖inscription〗刻在器物上的文字
古代銘刻
銘刻
míngkè
〖engraveonone'smind〗銘記
銘刻在心
她的音容笑貌都銘刻在他的記憶中
銘牌
míngpái
〖nameplate〗裝在機器、儀錶、機動車等上面的牌子,標有名稱、型號、規格及出廠日期、製造者等字樣
銘文
míngwén
〖inscription〗
指碑文
硬幣、勳章、獎章、紀念章、印章、器物上的文辭(大多鑄成或刻成)
銘心
míngxīn
〖bearinmind;engravedinone'sheart;imprintonone'smind〗銘刻在心上,指感念不忘
銘心
míngxīn
〖inscription〗銘文
銘心刻骨
míngxīn-kègǔ
〖imprint;beengravedonone'smindforever〗比喻感念極深,永遠不忘(多用於對別人的感激)。也說“銘心鏤骨”、“刻骨銘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