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氏

中華姓氏之一

任姓,中華姓氏之一,5000年前黃帝賜封的12個基本姓氏(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嬛、依)之一,是一個十分古老而又具有光榮傳統的姓氏。任氏以華夏族(漢族)為主,在《百家姓》中排第58位。

任姓(“任”作姓時讀音rén); 任氏以漢族為主,也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人口約五百三十二萬餘人。

2021年2月8日,公安部發布2020年全國姓名報告,其中任姓排名第49位。

姓氏起源


任氏 2張
任氏
● 源流一
任姓淵源
黃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為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嬛、依等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屬二姓。
《國語·晉語》中胥臣解釋說:“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
史記》載:黃帝,少典之子。任姓出自黃帝少子禺陽的後代,屬於帝王賜姓、以國名為氏。據《唐書·宰相世系表》及《左傳正義》記載,任氏是五千餘年前黃帝賜封的十二個基本姓氏之一,是一個十分古老而又具有光榮傳統的姓氏。《姓纂》:“黃帝二十五子,十二人以德為氏,一為任氏,六代至奚仲,封薛,魏有任座,秦有任鄙。”
《通志·氏族略》:“或雲黃帝二十五子,十二人以德為姓,一為任氏,六世至奚仲封薛。又雲黃帝之孫顓頊少子陽封於任,故以為任氏。又任為風姓之國,實太皞之後,主濟祀,今濟州任城即其地。任姓之任,任國之任子孫,皆以任為氏。”
隱公十一年左傳疏:“任姓,謝、章、薛、舒、呂、祝、終、泉、畢、過,言此十國皆任姓也。”
因黃帝造車,任姓自稱軒轅氏、人皇、皇族,又因奚仲造車,任姓自稱軒轅皇族。西周初期,有謝氏、章氏、薛氏、舒氏、呂氏、祝氏、終氏、泉氏、畢氏、過氏這十個姓氏,都是任氏後裔的封國,是由任氏分支出來的。又據《左傳》上有一句話說:“不敢與諸任齒”,其中所謂的“諸任”,指的就是這十個姓氏,為西周貴族大姓,因此不敢與其爭辯,可見當時任氏族的顯赫。
傳說軒轅黃帝敕建任國,並將任國賜予少子禺陽,禺陽以此賜姓任,傳說任國,民風淳樸,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無官無吏,無兵無征,無稅無賦,無貧無富,無貴無賤,民無害人之心,也無欲無求,卻怡然自樂,太平永壽,任國的子民都願生生世世為任國人,是遠古時代的大同世界。
● 源流二
源於風姓,太皞伏羲氏
《左傳》僖公二十一年說:“任、宿、須句、顓臾,風姓也,實司太暤與有濟之祀。”
任姓乃太暤之後,出自太皞(伏羲)之後裔的封地任國(即任城),屬於以國名為氏。任姓專門負責祭祀太皞和濟水,精通伏羲八卦天文曆法、河流祭祀,擅長琴瑟。《通志·氏族略》記載,周朝初期,周成王尋找上古帝王太皞氏(太昊)的後裔,分封於任(今濟寧任城)、宿(今山東東平)、須朐(今濟寧)、顓臾(今山東平邑柏林鄉)四國。後來在春秋晚期,魯國執政上卿季孫想要討伐附庸的顓臾國,還被孔子譏諷為“禍起蕭牆”。春秋戰國時,弱小的任國先後游刃於魯、宋、齊等大諸侯國,直至戰國末期的七雄之間依然頑強地存在。到了秦始皇統一中國后,方廢黜了任國而置任城縣。
又少皞(少昊,生於窮桑,活動於任城、曲阜微山一帶),名摯,有摯國,任姓。少皞封百鳥為官,善彈琴瑟,死後乘鳳凰上天封為西方白帝。人稱少皞金天氏,為五帝之一。
● 源流三
源自帝俊
任姓兩支
帝俊-禺號-淫梁-番禺-奚仲-吉光
帝俊-禺號-儋耳-無骨-無繼-無腸
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帝俊生禺號,禺號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為舟。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為車。
帝俊娶妻有羲和,常羲,娥皇等三人,帝俊生子,其中就有任姓。帝俊的兒子禺號,賜姓為任。禺號-淫梁-番禺-奚仲-吉光,皆任姓。禺號-儋耳-無骨-無繼-無腸,皆任姓。
有儋耳之國,任姓,禺號子,食谷。北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鳥身,珥兩青蛇, 踐兩赤蛇,名曰禺強。
有牛黎之國,有人無骨,儋耳之子。
有繼無民,繼無民(也作“無繼”),任姓,無骨子,食氣、魚。
又有無腸國,是任姓,無繼子,食魚。
任姓的禺號,生淫梁,淫梁生番禺,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
任姓的禺號,生儋爾,儋耳生無骨,無骨生無繼,無繼生無腸。
其中淫梁的那一支任姓就是作舟造車的奚仲祖先。番禺造舟,奚仲造車。
儋耳則是另一支任姓。其中禺強(又名禺京)封為北海之神,乃軒轅神胄,為北海海神,風神
● 源流四
源於天干第九位“壬”
遠古部落聯盟時期,炎黃先祖,登泰山祈禱,天乃降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神州依據天意,兩兩而合,命名五大宗族,並鑄十鼎,永銘天德。其中,皇族標記“丁壬”。
皇(丁壬)。任地(今任城)為大本營。壬人首領稱“皇”,皇手持規矩,由此衍生其他重要部落。壬娶丁,壬丁合文,誕生“皇”字,丁+壬=皇=車。自稱規矩皇族、人皇、軒轅(因皇族是造車的,皇祖奚仲為夏車正),規矩或車是皇族任氏象徵圖騰。皇族發明了車,為紀念皇族功德,將壬丁合文,又創造了新字“車”,由此,軒轅皇族,名震華夏。壬所生的人,將壬加人,自稱“任”。壬人又稱仲,為何?任氏以壬為父,以丁為母,將“壬”“丁”兩字疊加鑲嵌合文,又形成“中”字。壬+丁=中,“中”又加“人”字旁,是為“仲”(人+壬+丁=仲),任氏自稱仲,表明是壬丁之後。所以任又稱仲,帶仲字都屬於任氏,例如奚仲、摯仲氏任、仲虺,仲即任氏,含有丁的信息。中即壬丁合文,中=皇。中亦為中華之中,號中華、中原、中國,執中守一,不逾矩,墨守成規,中華聖賢皆明察皇中本義,謹遵規矩皇訓。壬乃辛之子,為紀念辛,武王伐紂后,又將皇族任氏封在薛。
帝(癸戊)。癸+戊=帝。皇族的兒子戊即帝族,戊娶癸,產生了帝族,帝(羲)字即戊癸合文。癸+戊=帝(或“羲”、“舜”字)。戊手持斧鉞,武威四方。戊人自稱“我”(戊變體)。帝族後代稱呼戊為“先(戊人)”,戊的命令稱為“告(戊口)”。癸的後代,誕生了兩個重要的姓氏:姜、姚(癸+女=姜=姚)。
夏(甲己)。甲+己=夏。己甲連讀為夏音。甲為農神,即神農氏,夏人建立夏朝。傳至太康失國少康被迫逃亡任城,她母親緡,就是皇族任氏之女。壬生女為己,己就是夏人首領妻子廟號。少康在外祖父皇族任氏的幫助下,驅逐東夷,夏人在戰鬥中發明了鎧甲,故命名為“甲”,夏人身穿鎧甲,不畏弓矢,大破東夷,史稱少康中興。湯武革命后,成湯將夏人封在杞,以紀念夏人是己的後代。
殷(乙庚)。庚+乙=殷。乙庚連讀為殷音。盤庚遷殷,史稱殷朝
商(辛丙)。辛+丙=商。高辛後代建立商朝。上辛下丙,即商字。辛+丙=商。商和殷是宗親同盟國。
● 源流五
源於官位,出自商、周初期官吏壬,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壬,即西周初期六卿之一的的地官之長,就是後世的大司徒,后加“亻”偏旁俗稱任。在典籍《周禮·地官》中記載:“任,即壬,大司徒之職,以鄉三物,敎萬民而賓興之。”主要職責就是掌管土地和國民,負責國內田地耕作和徵發勞役。漢元壽二年(公元前1年),改丞相為大司徒。到了東漢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改稱司徒。南北朝時期的北周政權,依《周禮》置六官,大司徒為地官府之長,以卿任其職。
在大司徒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其先祖的官職古稱為姓氏者,稱任氏。
● 源流六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
⑴.滿族舒舒覺羅氏,滿語為Susugiolo Hala,屬於滿族老姓之一,源出遼國初期的古老的渤海國靺鞨族,世居黑龍江中下游兩岸。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任氏。
⑵.滿族仁佳氏,滿語為Iingiya Hala,世居司旺堡(今黑龍江鐵力)。清朝初期即多冠漢姓為任氏、仁氏。
● 源流七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今哈尼族瑤族回族土族羌族水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任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任氏,世代相傳。
● 源流八
源於契丹族,出自遼國時期人皇王耶律·倍之子耶律·宣,屬於避難改姓為氏。人皇王,是遼太祖耶律·阿保基之長子耶律·倍的封號。遼天顯元年(公元926年),遼太祖滅渤海國,在其地重建東丹國,封耶律·倍為人皇王,用漢族法制統治其地。遼天顯元年(公元927年)農曆8月,人皇王歸朝。農曆11月,人皇王率群臣請於太后:“皇子大元帥勛望,中外攸屬,宜承大統。”太后從之,是日耶律·德光即皇帝位,是為遼太宗。遼天顯三年(929年)農曆9月己卯,遼太宗幸人皇王府邸,後派遣人皇王出使後唐政權。遼天顯六年(932年)農曆3月辛未,遼太宗召大臣商議軍國大事。人皇王妃蕭氏率東丹國僚屬覲見。不久,人皇王在統治集團內部鬥爭中慘敗,因而投奔後唐末帝李從珂。遼天顯十一年(後晉天福二年,937年)農曆閏11月,後晉高祖石敬瑭率軍攻至河陽(今河南孟州),李從珂窮途末路,要耶律·倍與他相陪一起自殺。耶律·倍不從,李從珂就派人將其殺之,然後李從珂舉族自焚。後晉高祖下詔收其士卒戰歿者瘞(堆)於汾水之上,以京觀(古代將陣亡者的屍體堆築成丘,稱作“京觀”)。
耶律·倍被殺害后,其子耶律·瑄攜族分逃以避禍難,並相約以父親“人皇王”之首字諧音漢字“任”為姓氏,其後代均稱為任氏,世代相傳。
● 源流九
源於巴民族,出自秦、漢時期板楯族後裔,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魏書》記載:“巴夷帥中有任氏。”在《魏書》所指的“巴夷”,就是歷史上人們所稱的“板楯蠻”,是先秦末期至漢朝時期活動於川東地區的古民族,為古代巴人的一支,又稱作白虎夷、白虎復夷、賨人、巴人等。板楯民族主要分佈於川東,在四川閬中一帶。在兩漢時期主要有羅、朴、督、鄂、度、夕、龔這七個姓氏。板楯民族擅長弩射,長於狩獵,沿今嘉陵江流域居住。因為該民族在作戰過程中使用木板為楯,衝鋒陷陣,至死不退,因此被稱為“板楯蠻”。相傳,還在秦昭襄王嬴則當政時期,板楯民族就曾協助秦國除虎患,因有大功,秦昭襄王特賜以土地,並免征賦稅。漢朝初期,板楯民族掉過頭來大力協助漢高祖劉邦大戰秦軍,為漢高祖定鼎關中立下了赫赫功勛,並且由於其俗喜歌舞,還創有著名的《巴渝舞》,所以得到了漢高祖的高度讚賞,將其收為漢朝廟堂舞的一部分,並下詔“板楯世減其賦”。
到了南北朝時期,板楯民族中出現了漢姓任氏,應為漢民族融入的結果,其淵源有待進一步考證。
● 源流十
源於黨項族,出自西夏王朝黨項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黨項民族,是鮮卑拓拔氏的後裔分支,創建有著名的西夏王朝(990~1227年)。在西夏政權當中,多仿采宋朝的漢制,包括機構、官位、禮制、文字、司法、生產與生活方式等,雖然兩國世為敵對國家,戰爭頻乃,但民間往來並沒有斷絕,在文化、貿易上時有往來,甚至包括婚姻等。在北宋仁宗趙禎寶元元年(西夏景宗大慶三年,1038年)李元昊稱帝之前,黨項民族中未見有漢姓任氏,多有漢姓李、趙二氏,是為唐朝貞觀八年(634年)鮮卑拓拔部黨項氏族首領拓跋·赤辭降歸唐朝後,由唐太宗李世民賜姓為李氏。吐蕃民族北上擴展后,散居在今甘肅南部與青海境內的黨項部落內遷至慶州(今甘肅慶陽)、夏州(今陝西靖邊北白城子)一帶。到了唐朝末年,黨項部首領拓跋·思恭因參與輔助唐朝鎮壓了黃巢起義,升任夏州定難軍節度使,再次被賜姓為李氏,同時賜封其妻室族係為趙氏,李思恭進爵為夏國公。從此,夏州鮮卑拓跋氏皆改稱李、趙二氏。宋太宗趙匡義即位后,授黨項部落首領李繼捧為彰德軍節度使,發兵前往接收統治權力。李繼捧的族弟李繼遷堅決反對降附北宋王朝,率領族屬逃奔夏州東北三百里的地斤澤(今內蒙古伊克昭盟鄂托克旗),建立政權反抗宋朝。李繼遷,就是西夏王朝開國景宗皇帝李元昊的祖父。
因此,黨項民族中的任氏,當為與宋朝漢民族聯姻的結果。南宋理宗趙昀寶慶三年(成吉思汗鐵木真二十二年,1227年),蒙古汗國滅西夏,黨項任氏族人大部分遷逃江南宋地,逐漸漢化,成為漢族任氏的一支。

姓氏文化


● 郡望
任姓在長期的繁衍過程中,形成的郡望如下:
東安郡:治所在今浙江富春縣。
● 堂號
水薤堂:水薤堂是非常著名的一個。這個堂號和東漢名士任棠有關。
任棠,生卒年不詳,上邽(今甘肅省天水市)人。他學問很大,不願出仕為官,就在家教書為生,是當時著名隱士。既然是名士,地方上的官員免不了前來來拜訪。面對殷勤前來的父母官,任棠卻常常避而不見。東漢時,天水郡改稱漢陽。不久,新任漢陽太守龐參到任,依例前去拜訪老者以及賢者,任棠自然在此之列。龐參是河南緱氏人,他文武兼備、謀慮深遠,年少時被推舉為孝廉,出任左校令。當時邊患頻繁,他主張屯邊備戰,行休養生息之道,減輕賦稅以待養精蓄銳,可謂憂國之士。另外,他為官正直,處事幹練,聲譽甚佳。不過,龐參在任棠這裡,並沒有受到什麼歡迎。龐參到時,任棠正在家等候。見到新的太守,任棠既不迎接也不說話,只是把從地里剛拔出的一顆薤(一種雜草)擺到桌子上,又在堂前放了一盆清水,隨後抱著小孫子跪在堂前。龐參就被這樣晾在一邊。隨同龐參而來的主簿十分惱火,連忙呵斥任棠狂傲之至,竟敢怠慢太守。明理通達的龐參卻揮手制止,他瞅瞅這桌上地下的兩樣東西,又看著堂前任棠,沉思良久,終於悟出了任棠的用意。他回頭對隨去的屬員說:任棠這是在教導我:放一盆清水是希望我做一個清官;拔一株大薤,是希望我能剷除欺壓百姓的豪強;他抱著孫兒長跪在堂前,是希望我能夠愛惜民力,撫恤老弱病幼。他,不愧是賢人啊。既然悟出來了,龐參就欣然拜謝而去。隨後,龐參在漢陽太守任上,抑強扶弱,實施惠政,發展生產,很得民心。後人就由任棠和龐參的這次交往,概括出兩個成語:拔薤誅茅,置水之情。前者意為:居官應剛直不阿,敢於誅除強暴;後者意為:陳述民間疾苦,希望當權者廉潔自持,體察民情。由是,任棠用清水和大薤暗示龐參廣興仁政之事成為了一段佳話,留下了“任棠水”之名,為人稱頌,後世任姓族人就以“水薤”為堂號來紀念這位任姓先人。任姓其它堂號有“九真”、“玉知”、“敘倫”、“吏部”等。

遷徙分佈


任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十八位,屬於大姓系列,人口約四百二十萬九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35%左右。古老廣居的任姓之間不結婚、不聯姻。
先秦時期,任姓主要活動於重慶、山東、河南、湖北地區。秦漢時,任姓已擴散到陝西、四川、甘肅、廣東、江蘇、浙江等地。三國兩晉時,任姓的分佈更為廣泛,但其主體仍在北方和中原地區。宋朝時任姓已移民福建。清初任姓進入了台灣。
宋朝時期,任姓大約有35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46%,排在第四十七位。任姓第一大省是四川,約佔全國任姓總人口的31%。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四川、山東、河南,這三省任姓大約佔全國任姓總人口的70%。其次分佈於湖北、甘肅,這兩省的任姓又集中了任14%。全國的任姓主要分佈於長江以北地區,形成了以西部川隴、中部豫鄂、東部齊魯為中心的三塊任姓聚集區。
明朝時期,任姓大約有31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33%,排在第七十位。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20%。主要分佈於北方的任姓,長期的籍劣戰亂使其受到了嚴重的衝擊。明朝時期,山西為任姓第一大省,約佔全國任姓總人口的21.8%。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山西、山東、浙江、四川四省,大約佔全國任姓總人口的61%。其次分佈於江蘇、河北、陝西、河南,這四省的任姓又集中了21%。宋元明期間,任姓的分佈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由中原地區向東南、向西遷移。全國重新形成了北方山西、西部四川、東部山東、東南江浙四塊任姓人口聚集地區。
據《史記·南越列傳》載,秦始皇時置南海郡,治所在番禺縣(今廣州),有南海尉任囂,所以秦代已有任氏徙居今廣東。任氏在漢代已分佈於今四川、河南的許多地方,同時,今江蘇、浙江、甘肅等省已有任姓居民。三國以後,任氏分佈更為廣泛,如西晉任旭為章安人(今浙江臨海),東晉任延皓為平州人(今山西太原),南朝陳任忠為汝陰人(今安徽阜陽),唐朝任迪簡為萬年人(今陝西西安),任濤為高安人(今屬山西)。南宋有紹興進士任文薦,為閩縣人(今福州),說明至遲在宋代已有任氏遷閩。大約自清代始,閩、粵任氏有徙居海外者,如新加坡現有任姓華人,並建立有宗親組織。
另據《史記·南越列傳》所載,南海尉任囂曾矯詔使趙佗立國,這說明秦代已有任姓徙廣東。至漢時,任姓已散居於我國北方的山東、山西、河南、陝西一帶,南方則居四川、江蘇、廣東等地。可見,任姓在漢之前即已南遷。漢時有世居沛地(今江蘇省徐州)之任敖,其後有子孫遷陝西渭南
當代任姓的人口已達420萬,是全國第五十八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35%。從明朝600年中任姓人口由31萬增到420餘萬,增長了約13倍多,任姓人口的增長速度與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基本相同。在全國的分佈如今主要集中於河南、河北、山西、山東四省,大約佔全國任姓總人口的39%。其次分佈於陝西、遼寧、四川、安徽、江蘇,這五省的任姓又集中了30%,河南為任姓第一大省,約佔了全國任姓總人口的11%。全國形成了以豫冀晉魯為中心的北方任姓分佈區、長江以南少任姓的布局。在近600年期間,任姓人口流動的特點是由東南部向華中、華北強勁地回遷。任姓在人群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表明:在豫魯大部、冀京津、陝晉、遼寧大部、內蒙古東南和江西中部、寧夏大部、甘肅東部、湖北北部,任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達0.63%以上,中心地區可達到1.5%以上,上述覆蓋面積約佔了總國土面積的18.3%,居住了大約51%的任姓群體。在河南東南、山東南部、湖北大部、皖蘇北部、川渝、雲南大部、貴州西部和北部、甘肅中部、內蒙古東北部、吉林大部,任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42%一0.63%之間,其覆蓋面積約佔了總國土面積的18%,居住了大約26%的任姓群體。
堂號
"水薤堂":東漢時候任棠有奇節,不肯做官,隱居教授。太守廖參去訪問他,他一句話不說,只拔了一顆薤,端了一杯清水放在桌上,自己抱著小孫子坐在門下。太守明白了他的意思:"一杯水是要我太守為官必須一清如水;拔一顆大薤世告訴我要為人民辦好事,必須把財大勢大的土豪拔除;抱著幼孫當戶,是要我留心照撫孤兒。

歷史名人


任不齊:(前545-前468):字子選,孔子七十二賢弟子之一,著有《任子遺書》十二篇:《三才》、《為學》、《忠孝》、《言行》、《治道》、《進賢》、《刑賞》、《禮教》、《樂訓》、《燕居》、《問答》(上、下篇)。
任鄙:(生卒年不詳):任不齊五世孫,生活在距今二千三百年左右,秦始皇前的秦武王時代。著名勇士。《史記》有秦人諺語記載:“力則任鄙,智則樗里。”任鄙當時是大力士,“扛鼎抃牛者”。
任囂:(前?-前208):任不齊七世孫,秦始皇二十五年秦首次進兵嶺南失利后,任囂、趙佗率軍再入嶺南,於秦始皇三十三年統一嶺南。首任南海郡尉,並節制嶺南南海、象郡、桂林三郡,故稱“東南一尉”。以番禺(今廣州)為郡治,在今倉邊路附近修築番禺城,史稱任囂城。前208年病逝。
任延:(生卒年不詳):字長孫,宛城(今河南南陽)人,東漢名吏。十二歲時,熟讀《春秋》、《易經》等,有“任聖童”之稱。漢光武帝初年(公元25年)二十三歲時任九真(今越南河內以南一些地區)太守,延教以墾關配匹之道,五年之後,糧食豐收,婚嫁有度,人民生活大改善,生了子女,多以任為名。《後漢書》載《任延善政》:顯宗拜潁川太守。永平二年,征會辟雍,因以為河內太守。視事九年,病卒。
任敖:(前?-前179):秦代沛縣人,西漢開國名臣。
貂蟬
貂蟬:(原名任紅昌)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曾登場於歷史小說《三國演義》,與西施楊玉環王昭君並稱中國古代四大美女。
任安:(生卒年不詳):字少卿,曾任益州刺史、北軍使者護軍等職。
任丘:(公元前51—公元14),姓任名丘,字鳳嶺。西漢渤海郡狸康縣城南九龍崗(今河北省任丘市長豐鎮南)人。鄚州巡海使(防禦使、知州)。
任光:(公元?-29):字伯卿,南陽宛(今河南南陽)人。東漢雲台二十八將之一。
任尚:(公元?-118):東漢將領。
任峻:(公元?-204):字伯達,河南中牟(今屬河南)人。東漢末天下大亂,他勸中牟令楊原代理河南尹,被任為主簿。不久歸附曹操,任騎都尉,娶操從妹為妻。操每出征,常留守,供應後勤。曾任典農中郎將,主持許下屯田,獲得成功,保證了軍糧供應。魏文帝時謚成侯。
任棠:(生卒年不詳):字季卿,上邽(今甘肅省天水市)人,東漢著名學者。
任昉:(公元460 -508):南朝梁著名文學家,字彥升,樂安博昌(今山東廣饒縣)人,仕宋、齊、梁三朝。
任雅相:(生卒年不詳):唐高宗時宰相,在位時間不長,曾為壩江道行軍總管、燕然都護等。唐顯慶四年(公元659)以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封安樂縣公,兩年後卒于軍中。
任伯雨:(公元1047-1119):字德翁,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進士。
任得敬:(公元?-1170):西夏臣。原為宋西安州(寧夏海原西)通判。
任環:(公元1519-1558):字應乾,長治(今屬山西)人。明代著名抗倭將領。嘉靖二十三年進士。歷任蘇州同知、按察僉事、右參政。著有《山海漫談》。
任濬:(任俊,濬同浚)(1595—1656年),字文水,號北海,又號海汪,博山區南博山鎮下庄村人,崇禎四年(1631年)進士,先後任芮城知縣、榆次知縣、蘇松巡按御史、兵部右侍郎。右僉都御史、河南巡撫。順治年間,授戶部右侍郎督理錢法,后調任總督倉場侍郎,都察院右都御史。順治11年-12年任刑部尚書。
任大椿:(公元1738-1789):清經學家。字幼植、子田,江蘇興化人。乾隆進士。累官陝西道監察御史。工文辭。曾充《四庫全書》纂修官。博搜材料,綜合精考,考釋古代名物,著《弁服釋例》、《深衣釋例》、《釋繒》、《小學鉤沉》、《字林考逸》等。
任天篤:(公元1740-?),河南偃師人。乾隆中,巡撫何裕成言天篤九世同居,高宗賜以詩,賚鏹帛,表宅里。吏問天篤何術能不析產,天篤曰:“不忍也!”人傳其語,謂視張公藝書“忍”字義尤大而遠。
任化邦:(公元?-1867):清末捻軍將領。小名柱,安徽蒙城人。

姓氏排名


2021年2月8日,公安部發布2020年全國姓名報告,其中任姓排名第49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