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6條詞條名為黃良的結果 展開
黃良
植物
大黃(異名:黃良)
【來源】本品為蓼科植物掌葉大黃RheumpalmatumL.、唐古特大黃RheumtanguticumMaxim.exBalf.或藥用大黃RheumofficinaleBaill.的乾燥根及根莖。
【性味歸經】苦,寒。歸脾、胃、大腸、肝、心包經。
【功能主治】瀉熱通腸,涼血解毒,逐瘀通經。用於實熱便秘,積滯腹痛,瀉痢不爽,濕熱黃疸,血熱吐衄,目赤,咽腫,腸癰腹痛,癰腫疔瘡,瘀血經閉,跌打損傷,外治水火燙傷;上消化道出血。酒大黃善清上焦血分熱毒。用於目赤咽腫,齒齦腫痛。熟大黃瀉下力緩,瀉火解毒。用於火毒瘡瘍。大黃炭涼血化瘀止血。用於血熱有瘀出血者。
【應用】
3.用於產後瘀滯腹痛,瘀血凝滯、月經不通,以及跌打損傷、瘀滯作痛等。在使用時須配合活血行瘀的藥物,如桃仁、赤芍、紅花等同用。此外,大黃又可清化濕熱而用於黃疸,臨床多與茵陳、梔子等葯配伍應用;如將本品研末,還可作為燙傷及熱毒瘡瘍的外敷藥,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
【用法用量】煎服,3~30g,用於瀉下不宜久煎。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患處。
【注意事項】本品苦寒,易傷胃氣,脾胃虛弱者慎用;婦女懷孕、月經期、哺乳期應忌用。
大黃始載於《神農本草經》 ,列為下品。 《吳普本草》云:“生蜀郡北部或隴西(今四川北部、甘肅西部。”《名醫別錄》亦謂:“生河西山谷及隴西(今甘肅)。”可見自古大黃就以甘肅、四川北部為主要產地。《本草圖經》曰:“大黃,正月內生青葉似蓖麻,大者如扇。根如芋,大者如碗,長一二尺,傍生細根如牛蒡,小者亦如芋。四月開黃花,亦有青紅似蕎麥花者。莖青紫色,形如竹。”所述青葉似蓖麻、根如芋、開黃花的特徵,與藥用大黃RheumofficinaleBail1.相符,而開青紅似蕎麥花的特點與掌葉大黃R.palmatumL.和唐古特大黃R.palmatumL.Var.tanguticumMaxim.exBalf.一致。 《本草圖經》所附大黃附圖,基生葉具長柄,葉寬卵圓形,具淺或深裂,根莖粗大,具殘存托葉鞘,與大黃屬掌葉組植物特徵吻合。綜合上述大黃的產地、形態、附圖,可以認為古今所用大黃是一致的。
大黃含有蒽類衍生物、苷類化合物、鞣質類、有機酸類、揮髮油類等。
1.蒽類衍生物分為:⑴遊離蒽醌衍生物,如蘆薈大黃素(aloeemodin)、土大黃素(chrysaron)、大黃酚(chrysophanol)、大黃素(emodin)、異大黃素(isoernodin)、蟲漆酸D(laccaicacidD)、大黃素甲醚(physcion)、大黃酸(rhein);⑵結合蒽醌化合物,有大黃酸、蘆薈大黃素、大黃酚的單和雙葡萄糖甙;大黃素、大黃素甲醚的單糖甙;蒽酚和蒽酮化合物:大黃二蒽酮(rheidin)、掌葉二蒽酮(palmidin)以及與糖結合的甙如番瀉甙(sennoside)A、B、C、D、E、F等。
2.苷類化合物:土大黃甙(rhaponticin)、3,5,4’-三羥基芪烯一4’-O-β-D-(6’-O-沒食子醯)葡萄糖甙(3,5,4’-trihydroxy-stilbene-4’-O-β-D-(6’-O-gallayl)-glucoside)、3,5,4’-三羥基茋烯-4’-O-β-D-吡喃葡萄糖甙(3,5,4’-trihydroxystilbene-4’-O-β-D-glucopyranoside)。
3.萘衍生物:torachrysone-8-O-β-D-glucopyranoside,torachrysone-8-(6′-oxaly)-glucoside及決明松(torachryson)。
尚含有有機酸:蘋果酸、琥珀酸、草酸、乳酸、桂皮酸、異丁烯二酸、檸檬酸、延胡紊酸等。
大黃中還含有揮髮油、脂肪酸及植物甾醇等。
對消化系統的影響
(1)瀉下作用:
作用表現:一般在服藥后6~10小時排出稀便。
瀉下有效成分:認為主要是番瀉甙類。
瀉下作用機理:番瀉甙在腸道細菌酶的作用下分解產生大黃酸蒽酮,大黃酸蒽酮可刺激大腸粘膜,使腸蠕動增加而瀉下。另外還可抑制腸細胞膜上Na+、K+—ATP酶,阻礙Na+轉運,使腸內滲透壓升高,保留大量水分,促進腸蠕動而瀉下。
(2)利膽、保肝
(4)抗胃及十二指腸潰瘍
對血液系統的影響
(1)止血作用:
特點:作用確切、見效快。
止血有效成分:α-兒茶素、沒食子酸。
止血作用機理:促進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功能;增加血小板數和纖維蛋白原含量;降低抗凝血酶Ⅲ活性;使受傷局部的血管收縮
(2)降血脂:
降低總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極低密度脂蛋白及過氧化脂質。
抗感染作用
(1)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抗菌譜:
抗菌有效成分:大黃酸、大黃素、蘆薈大黃素。
抗菌作用機理:影響葉酸的酶系統;抑制細菌核酸和蛋白質合成;抑制細菌生物氧化酶系統;誘生干擾素。
(2)抗炎、解熱作用
(3)免疫調節:蒽醌衍生物可抑制非特異性免疫功能。
本品為蓼科植物掌葉大黃RheumpalmatumL.、唐古特大黃RheumtanguticumMaxim.exBalf.或藥用大黃RheumofficinaleBaill.的乾燥根及根莖。秋末莖葉枯萎或次春發芽前採挖,除去細根,颳去外皮,切瓣或段,繩穿成串乾燥或直接乾燥。
【性狀】
本品呈類圓柱形、圓錐形、卵圓形或不規則塊狀,長3~17cm,直徑3~10cm。除盡外皮者表面黃棕色至紅棕色,有的可見類白色網狀紋理及星點(異型維管束)散在,殘留的外皮棕褐色,多具繩孔及粗皺紋。質堅實,有的中心稍鬆軟,斷面淡紅棕色或黃棕色,顯顆粒性;根莖髓部寬廣,有星點環列或散在;根木部發達,具放射狀紋理,成層環明顯,無星點。氣清香,味苦而微澀,嚼之粘牙,有砂粒感。
【鑒別】
本品橫切面:根木栓層及皮層大多已除去。韌皮部明顯;薄壁組織發達。形成層成環。木質部射線較密,寬2~4列細胞,內含棕色物;導管非木化,常1至數個相聚,稀疏排列。薄壁細胞含草酸鈣簇晶,並含多數澱粉粒。根莖髓部寬廣,其中常見黏液腔,內有紅棕色物;異型維管束散在,形成層成環,木質部位於形成層外方,韌皮部位於形成層內方,射線呈星狀射出。粉末黃棕色。草酸鈣簇晶直徑20~160μm,有的至190μm。具緣紋孔、網紋、螺紋及環紋導管非木化。澱粉粒甚多,單粒類球形或多角形,直徑3~45μm,臍點星狀;復粒由2~8分粒組成。
取本品粉末少量,進行微量升華,可見菱狀針晶或羽狀結晶。
取本品粉末0.1g,加甲醇20ml浸漬1小時,濾過,取濾液5ml,蒸干加水10ml使溶解,再加鹽酸1ml,置水浴上加熱30分鐘,立即冷卻,用乙醚分2次提取,每次20ml,合併乙醚液,蒸干,殘渣加氯仿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大黃對照藥材0.1g,同法製成對照藥材溶液。再取大黃酸對照品,加甲醇製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為對照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試驗,吸取上述三種溶液各4μl,分別點於同一以羧甲基纖維素鈉為黏合劑的硅膠H薄層板上,以石油醚(30~60℃)-甲酸乙酯-甲酸(155:1)的上層溶液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五個橙黃色熒光主斑點;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橙黃色熒光斑點,置氨蒸氣中熏后,日光下檢視,斑點變為紅色。
【檢查】
土大黃苷取本品粉末0.2g,加甲醇2ml,溫浸10分鐘,放冷,取上清液10μl,點於濾紙上,以45%乙醇展開,取出,晾乾,放置10分鐘,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不得顯持久的亮紫色熒光。
乾燥失重取本品,在105℃乾燥6小時,減失重量不得過15.0%(附錄ⅨG)。
總灰分不得過10.0%(附錄ⅨK)。
酸不溶性灰分不得過0.8%(附錄ⅨK)。
【含量測定】
照高效液相色譜法(附錄ⅥD)測定。
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用十八烷基硅烷鍵合硅膠為填充劑;甲醇-0.1%磷酸溶液(85:15)為流動相;檢測波長為254nm。理論板數按大黃素峰計算應不低於1500。
對照品溶液的製備精密稱取大黃素、大黃酚對照品各5mg,分別置50ml量瓶中,用甲醇溶解並稀釋至刻度,搖勻;分別精密量取大黃素溶液1ml、大黃酚溶液2ml,分別置25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搖勻,即得(大黃素每1ml中含4μg、大黃酚每1ml中含8μg)。
供試品溶液的製備取本品粉末(過四號篩)約0.1g[同時另取本品粉末測定水分(附錄ⅨH第二法)],精密稱定,置50ml錐形瓶中,精密加甲醇25ml,稱定重量,加熱迴流30分鐘,放冷,再稱定重量,用甲醇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濾過,精密量取續濾5ml,置50ml圓底燒瓶中,揮去甲醇,加2.5mol/L硫酸溶液10ml,超聲處理5分鐘,再加氯仿10ml,加熱迴流1小時,冷卻,移置分液漏斗中,用少量氯仿洗滌容器,併入分液漏斗中,分取氯仿層,酸液用氯仿提取2次,每次約8ml,合併氯仿液,以無水硫酸鈉脫水,氯仿液移至100ml錐形瓶中,揮去氯仿,殘渣精密加甲醇10ml,稱定重量,置水浴中微熱溶解殘渣,放冷后,再稱定重量,用甲醇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濾過,取續濾液,即得。
測定法分別精密吸取上述兩種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5μl,注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
本品按乾燥品計算,含大黃素(C15H10O5)和大黃酚(C15H10O4)的總量不得少於0.05%。
【炮製】
大黃除去雜質,洗凈,潤透,切厚片或塊,晾乾。
酒大黃取凈大黃片,照酒炙法(附錄ⅡD)炒干。
熟大黃取凈大黃塊,照酒燉或酒蒸法(附錄ⅡD)燉或蒸至內外均呈黑色。
大黃炭取凈大黃片,照炒炭法(附錄ⅡD)炒至表面焦黑色、內部焦色。
【性味與歸經】
苦,寒。歸脾、胃、大腸、肝、心包經。
【功能與主治】
瀉熱通腸,涼血解毒,逐瘀通經。用於實熱便秘,積滯腹痛,瀉痢不爽,濕熱黃疸,血熱吐衄,目赤,咽腫,腸癰腹痛,癰腫疔瘡,瘀血經閉,跌打損傷,外治水火燙傷;上消化道出血。酒大黃善清上焦血分熱毒。用於目赤咽腫,齒齦腫。熟大黃瀉下力緩,瀉火解毒。用於火毒瘡瘍。大黃炭涼血化瘀止血。用於血熱有瘀出血症。
【用法與用量】
3~30g,用於瀉下不宜久煎。外用適量,研末調敷
【注意】
孕婦慎用。
【貯藏】
置通風乾燥處,防蛀。
【製劑】
大黃流浸膏
~~~~~~~~~~~~~~~~~~~~~~~~~~~
--2.植物
蓼科(Polygonaceae)大黃屬(Rheum)多年生草本。根狀莖及根供藥用(見彩圖大黃)。栽培種主要為掌葉大黃(R.palmatum),次為唐古特大黃(R.palmatumvar.tanguticum)和藥用大黃(R.officinale)。中國用大黃於醫藥有悠久歷史,西漢初已成批運銷歐洲。為中國主要出口藥材之一。
掌葉大黃莖中空,高2米左右。根狀莖及根部肥厚,黃褐色。基生葉有長柄,葉片廣卵形,掌狀半裂;莖生葉互生,具膜質鞘狀托葉。圓錐花序,頂生,夏季開淡黃色花。瘦果有3翅。唐古特大黃葉片深裂,裂片窄長。藥用大黃的葉片則為淺裂,裂片呈寬三角形。喜涼爽乾燥氣候,耐寒。適宜陽光充足的環境和排水良好、土層深厚的砂質壤土。忌連作。用種子繁殖時,育苗移栽或直播均可。春季或秋季播種,而以秋播為好。如用子芽繁殖,可於收穫根莖時切取子芽種植。用種子或子芽育成的幼苗均在次年秋季定植。栽后3~4年,在莖葉枯萎時採挖根狀莖及根,陰乾或烘乾即成商品。主要病蟲害有大黃輪紋病、大黃炭疽病及金花蟲等。青海、甘肅等地主產掌葉大黃和唐古特大黃,商品稱“北大黃”。四川、貴州、雲南等地主產藥用大黃,商品稱“南大黃”。
大黃根狀莖含大黃酸、大黃素、大黃酚、蘆薈大黃素、大黃素甲醚等遊離蒽醌衍生物,均無致瀉作用。另含以上物質的葡萄糖苷及番瀉葉苷A、B、C等結合狀蒽醌衍生物,均有致瀉作用。此外尚含鞣質等。大黃根狀莖及根有清熱瀉下、破積去瘀、抗菌消炎等作用。生用為峻下藥,炮製后使用為緩下藥。炒炭后又可用於止血。小劑量服用時有健胃、收斂作用。
~~~~~~~~~~~~~~~~~~~~~~~~~~~~~~~~~~~~~~~~~~~~~~~~~~~~~~~~~~~~~~~~~~~~~~~~~~~~~~~~~~~~~~~~~~~~~~~~~~~~~~~~~~
3.大黃
【內容介紹】:
大黃(《本經》)
【異名】黃良、火參、膚如(《吳普本草》),將軍(李當之《葯錄》),錦紋大黃(《千金方》),川軍(《中藥材手冊》),峻(藏名)。
【來源】為蓼科植物掌葉大黃、唐古特大黃或藥用大黃的根莖。
【植物形態】①掌葉大黃,又名:葵葉大黃、北大黃、天水大黃。
多年生高大草本。
根粗壯。
莖直立,高2米左右,光滑無毛,中空。
根生葉大,有肉質粗壯的長柄,約與葉片等長;葉片寬心形或近圓形,徑達40厘米以上,3~7掌狀深裂,裂片全緣或有齒,或淺裂,基部略呈心形,有3~7條主脈,上面無毛或稀具小乳突,下面被白毛,多分佈於葉脈及葉緣;莖生葉較小,互生;葉鞘大,淡褐色,膜質。
圓錐花序大形,分枝彎曲,開展,被短毛;花小,數朵成簇,互生於枝上,幼時呈紫紅色;花梗細,長3~4毫米,中部以下具1關節;花被6,2輪,內輪稍大,橢圓形,長約1.6毫米;雄蕊9,花藥稍外露;子房上位,三角形,花柱3,向下彎曲,柱頭頭狀,稍凹,呈V字形。
瘦果三角形,有翅,長9~10毫米,寬7~8毫米,頂端微凹,基部略呈心形,棕色。
花期6~7月。
果期7~8月。
生於山地林緣半陰濕的地方。
分佈四川、甘肅、青海、西藏等地。
②唐古特大黃,又名:雞爪大黃。
多年生高大草本,高2米左右,與上種相似。
莖無毛或有毛。
根生葉略呈圓形或寬心形,直徑40~70厘米,3~7掌狀深裂,裂片狹長,常再作羽狀淺裂,先端銳尖,基部心形;莖生葉較小,柄亦較短。
圓錐花序大形,幼時多呈濃紫色,亦有綠白色者,分枝緊密,小枝挺直向上;花小,具較長花梗;花被6,2輪;雄蕊一般9枚;子房三角形,花柱3。
瘦果三角形,有翅,頂端圓或微凹,基部心形。
花期6~7月。
果期7~9月。
生於山地林緣較陰濕的地方。
分佈青海、甘肅、四川。
西藏等地。
③藥用大黃,又名:南大黃。
多年生高大草本,高1.5米左右。
莖直立,疏被短柔毛,節處較密。
根生葉有長柄,葉片圓形至卵圓形,直徑40~70厘米,掌狀淺裂,或僅有缺刻及粗鋸齒,先端銳尖,基部心形,主脈通常5條,基出,上面無毛,或近州'脈處具稀疏,的小乳突,下面被毛,多分佈於葉脈及葉緣;莖生葉較小,柄亦短;葉鞘簡狀,疏被短毛,分裂至基部。
圓錐花序,大形,分枝開展,花小,徑3~4毫米,4~10朵成簇;花被6,淡綠色或黃白色,2輪,內輪者長圓形,長約2毫米,先端圓,邊緣不甚整齊,外輪者稍短小;雄蕊9,不外露;子房三角形,花拄3。
瘦果三角形,有翅,長約8~10毫米,寬約6~9毫米,頂端下凹,紅色。
花果期6~7月。
多生長於排水良好的山地。
分佈湖北、四川、雲南、貴州等地。
以上植物的莖或嫩苗統稱為大黃莖,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採集】9~10月間選擇生長3年以上的植株,挖取根莖,切除莖葉、支根,颳去粗皮及頂芽,風乾、烘乾或切片曬乾。
【藥材】①北大黃為掌葉大黃及唐古特大黃的乾燥根莖。
商品有兩類:一西寧大黃:多加工成圓錐形或腰鼓形,俗稱蛋吉,長約6~17厘米,直徑約3~10厘米;外皮巳除去或有少量殘留,外表黃棕色或紅棕色,可見到類白色菱形的網狀紋理,俗稱錦紋(系由灰白色薄壁組織與棕紅色射線交錯而成),有時可見菊花狀螺旋形星點,一端常有繩孔。
質地堅硬,橫斷面黃棕色,顯顆粒性(習稱高粱碴),微有油性,近外圍有時可見暗色形成層及半徑放射向的橘紅色射線,髓部中有紫褐色星點,緊密排列成圈環狀,並有黃色至棕紅色的彎曲線紋,亦稱錦紋。
氣特殊,味苦而微澀。
主產於青海同仁、同德等地。
此外,尚有涼州大黃、河州大黃和岷縣大黃,亦皆屬西寧大黃一類。
其中涼州大黃又名涼黃、狗頭大黃,因其整個的形有如狗頭,頂端平圓;下部漸細而鈍圓,品質亦佳,產於甘肅武威、永登等地。
二銓水大黃一般為長形,切成段塊,個大形圓者常縱剖成片,質地較松,內色較西寧大黃淡,錦紋不甚明顯,斷面星點亦排成圈環狀,其它與西寧大黃相似。
主產於甘肅銓水、西禮等地。
屬於銓水大黃型的商品,尚有文縣大黃、清水大黃、庄浪大黃等數種,產於甘肅文縣,成縣、清水等地。
②南大黃又名:四川大黃、馬蹄大黃。
為藥用大黃的乾燥根莖。
多橫切成段,一端稍大,形如馬蹄,少數亦呈圓錐形或腰鼓形,長約6~12厘米,直徑約5~8厘米,栓皮已除去,表面黃棕色或黃色,有微彎曲的棕色線紋(錦紋)。
橫斷面黃褐色,多空隙,星點較大,排列不規則,質較疏鬆,富纖維性。
氣味較弱。
商品有雅黃、南川大黃等,主產於四川阿壩藏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涼山彝族自治州及雅安、南川等地。
此外,陝西、湖北、貴州、雲南、西藏等地亦產。
以上各種大黃,均以外表黃棕色、錦紋及星點明顯、體重、質堅實、有油性、氣清香、味苦而不澀、嚼之發粘者為佳。
另有一種山大黃為同屬植物波葉大黃的根莖及根,又稱苦大黃。
常呈不規則圓柱形,外表紅褐色而黃,無橫紋,質堅而輕,斷面無星點,無錦紋,有細密而直的紅棕色射線。
氣不香,味苦而澀。
質次。
服後有腹痛感。
【炮製】生大黃(又名:生軍):原葯揀凈雜質,大小分檔,燜潤至內外濕度均勻,切片或切成小塊,曬乾。
酒大黃:取大黃片用黃酒均勻噴淋,微燜,置鍋內用文火微炒,取出晾乾(大黃片100斤用黃酒14斤)。
熟大黃(又名:熟軍,制軍):取切成小塊的生大黃,用黃酒拌勻,放蒸籠內蒸制,或置罐內密封,坐水鍋中,隔水蒸透,取出曬乾(大黃塊100斤用黃酒30~50斤)。
亦有按上法反覆蒸制2~3次者。
大黃炭:取大黃片置鍋內,用武火炒至外面呈焦褐色(存性),略噴清水,取山曬乾。
《雷公炮炙論》:凡使大黃,銼蒸,從未至亥,如此蒸七度,曬乾。
卻灑薄蜜水,再蒸一伏時,其大黃劈如烏膏樣,於日中曬乾用之。
【性味】苦,寒.①《本經》:味苦,寒。
②《吳普本草》:神農、雷公:苦,有毒。
扁鵲:苦,無毒。
李氏:小寒。
③《別錄》:大寒,無毒。
④《藥性論》:味苦甘。
【歸經】入胃、大腸、肝經。
①《湯液本草》:入手、足陽明經。
②《綱目》:足太陰,手、足陽明,手、足厥陰五經血分葯。
③《本草經解》:入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陰心經。
【功用主治】瀉熱毒,破積滯,行瘀血。
瀉熱通腸,涼血解毒,逐瘀通經。
用於實熱便秘、積滯腹痛、瀉痢不爽、濕熱黃疸。
①《本經》:下瘀血,血閉,寒熱,破症瘕積聚,留飲宿食,蕩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谷('水谷'一作'水穀道'),調中化食,安和五臟。
②《別錄》:平胃,下氣,除痰實,腸間結熱,心腹脹滿,女子寒血閉脹,小腹痛,諸老血留結。
③《藥性論》:主寒熱,消食,煉五臟,通女子經候,利水腫,破痰實,冷熱積聚,宿食,利大小腸,貼熱毒腫,主小兒寒熱時疾,煩熱,蝕膿,破留血。
④《日華子本草》:通宣一切氣,調血脈,利關節,泄塑滯、水氣,四肢冷熱不調,溫瘴熱痰,利大小便,並敷-切瘡癤癰毒。
⑤《綱目》:主治下痢亦白,里急腹痛,小便淋瀝,實熱燥結,潮熱譫語,黃疸,諸火瘡。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用於瀉下,不宜久煎),1~4錢;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水或醋調敷。
【宜忌】凡表證未罷,血虛氣弱,脾胃虛寒,無實熱、積滯、瘀結,以及胎前、產後,均應慎服。
①《本草經集庄》:黃芩為之使。
②《藥性論》:忌冷水。
惡乾漆。
③《本草經疏》:凡血閉由於血枯,而不由於熱積;寒熱由於陰虛,而不由於瘀血;症瘕由於脾胃虛弱,而不由於積滯停留;便秘由於血少腸燥,而不由於熱結不通;心腹脹滿由於脾虛中氣不運,而不由於飲食停滯;女子少腹痛由於厥陰血虛,而不由於經阻老血瘀結;吐、衄血由於陰虛火起於下,炎爍乎上,血熱妄行,溢出上竅,而不由於血分實熱;偏墜由於腎虛,濕邪乘虛客之而成,而不由於濕熱實邪所犯;乳癰腫毒由於盱家氣逆,鬱郁不舒,以致營氣不從,逆於肉里,乃生癰腫,而不由於膏粱之變,足生大疔,血分積熱所發,法咸忌之,以其損傷胃氣故耳。
⑤《本經逢原》:腎虛動氣及陰疽色白不起等證,不可妄用。
【選方】①治傷寒陽明腑證,陽邪入里,腸中有燥屎,腹滿痛,譫語,潮熱,手足濈然汗出,不惡寒,痞滿燥實全見者,,以此湯下之:大黃(酒洗)四兩,厚朴(炙,去皮)半斤,枳實(炙)五枚,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二升,去滓,納大黃,更煮取二升,去滓,納芒硝,更上微火一兩沸,分溫再服,得下,余勿服。
(《傷寒論》大承氣湯)②治大便秘結:大黃二兩,牽牛頭末五錢。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
有厥冷,用酒調三錢,無厥冷而手足煩熱者,蜜湯調下,食后微利為度。
(《素問病機保命集》大黃牽牛丸)③治熱病狂語及諸黃:川大黃五兩(銼碎,微炒)。
搗細羅為散,用臘月雪水五升,煎如膏,每服不計時候,以冷水調半匙服之。
(《聖惠方》雪煎方)④治泄痢久不愈,膿血稠粘,里急后重,日夜無度,久不愈者:大黃一兩,細銼,好酒二大盞,同浸半日許,再同煎至一盞半,去大黃不用,將酒分為二服,頓服之,痢止。
(《素問病機保命集》大黃湯)⑤治婦人經血不通,赤白帶下,崩漏不止,腸風下血,五淋,產後積血,症瘕腹痛,男子五勞七傷,小兒骨蒸潮熱等證,其效甚速:錦紋大黃一斤,分作四份;一份用童尿一碗,食鹽二錢,浸一日,切曬;一份用醇酒一碗,浸一日,切曬,再以巴豆仁三十五粒同炒,豆黃,去豆不用;一份用紅花四兩,泡水一碗,浸一日,切曬;一份用當歸四兩,入淡醋一碗,同浸一日,去歸,切曬。
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溫酒下,取下惡物為驗。
未下再服。
(《醫林集要》無極丸)⑥治產後惡血衝心,或胎衣不下,腹中血塊等:錦紋大黃一兩,杵羅為末,用頭醋半升,同熬成膏,丸如梧桐子大,用溫醋化五丸服之,良久下。
亦治馬墜內損。
(《千金方》)⑦治久患腹內積聚,大小便不通,氣上搶心,腹中脹滿,逆害飲食:大黃、芍藥各二兩。
上二味末之,蜜丸,服如梧桐子四丸,日三,不知,可加至六、七丸,以知為度。
(《千金方》神明度命丸)⑧治大人小兒脾癖,並有疳者:錦紋大黃三兩,為極細末,陳醋兩大碗,砂鍋內文武火熬成膏,傾在新磚瓦上,日晒夜露三朝夜,將上藥起下,再研為細末;後用硫黃一兩,官粉一兩,將前項大黃末一兩,三味再研為細末。
十歲以下小兒,每服可重半錢,食后臨卧米飲湯調服。
此葯忌生硬冷葷魚雞鵝一切發物。
服藥之後,服半月白米軟粥。
如一服不愈時,半月之後再服。
(《昔濟方》於金散)⑨去五臟濕熱穢濁。
治飲食停滯,胸脘脹痛,頭暈口乾,二便秘結:大黃十斤,切作小塊,用泔水,浸透,以側柏葉鋪甑,入大黃,蒸過曬乾,以好酒十斤浸之,再蒸收曬乾。
另用桑葉、桃葉、槐葉、大麥、黑豆、綠豆各一斤,每味煎汁蒸收,每蒸一次,仍用側柏葉鋪甑蒸過曬乾,再蒸再曬。
上四味,治下篩,患者以生熱湯浴訖,以暖水服方寸匕,日三,覆取汗,或利便瘥。
丁強人服二方寸匕。
(《千金方》水解散)⑾治眼暴熱痛,眥頭腫起:大黃(銼,炒)、枳殼(去瓤,麩炒)、芍藥各三兩,山梔子仁、黃芩(去黑心)各二兩。
上五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食后臨卧服。
(《聖濟總錄》大黃湯)⑿治心氣不足,吐血衄血:大黃二兩,黃連、黃芩各一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
上二味,溫地黃汁一沸,納人黃(末)攪之,空腹頓服,日三,瘥。
其脈遲緊者,膿未成,可下之,當有血;脈洪數者,膿已成,不可下也:大黃四兩,牡丹一兩,桃仁五個個,瓜子半升,芒硝三合。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納芒硝,再煮沸,頓服之,有膿當下,如無膿當下血。
(《金匱要略》大黃牡丹湯)⒂治肺壅,鼻中生瘡,腫痛:一川大黃一分(生用),黃連一分(去須),麝香一錢(細研)。
上藥,搗細羅為散,研入麝香令勻,以生油旋調,塗於鼻中。
一杏仁一分(湯浸,去皮、尖,研為膏),川大黃一分(生為末)。
上藥相和令勻,以豬脂調塗鼻中。
(《聖惠方》)⒃治奶癰:川大黃、粉草各一兩。
上為細末,以好酒熬成膏,傾在盞中放冷,攤紙上貼痛處,仰面卧至五更。
貼時先用溫酒調(服)一大匙,明日取下惡物,相度強弱用藥,羸弱不宜服。
(《婦人良方》金黃散)⒄治癰腫振焮不可觸:大黃搗篩,以苦酒和貼腫上,燥易,不過三,即瘥減不復作,膿自消除。
(《補缺肘後方》)⒅治口瘡糜爛:大黃、枯礬等分。
為末以擦之,吐涎。
(《聖惠方》)⒆詒火丹赤腫遍身:大黃磨水頻刷之。
(《救急方》)⒇治凍瘡皮膚破爛,痛不可忍:川大黃為末,新汲水調,搽凍破瘡上。
(《衛生寶鑒》如神散)(21)治湯火灼傷:庄浪大黃(生研),蜜調塗之,不唯止痛,又且滅瘢。
(《夷堅志》)(22)治從高墜下,及木石所壓,凡是傷損,瘀血凝積,氣絕欲死,並久積瘀血,煩躁疼痛,叫呼不得及折傷等:大黃一兩(酒蒸),杏仁三七粒(去皮、尖).上研細,酒一碗,煎至六分,去滓,雞鳴時服,次日取下瘀血即愈。
若便覺氣絕不能言,取葯不及,急擘開口,以熱小便灌之。
(《三因方》雞鳴散)(23)治打仆傷痕,瘀血滾注,或作潮熱者:大黃末、薑汁調塗。
一夜,黑者紫,二夜,紫者白也。
(《瀕湖集簡方》)
【臨床應用】①用於血小板減少症及止血用酒洗大黃10克,甘油5毫升,苯甲醇2毫升,製成注射液100毫升。
每次2毫升,肌肉注射。
對血小板減少症每日1次,手術后止血用每日2次。
將此粉16克加水至100毫升,振蕩后沉澱過濾。
用時取棉球浸藥水壓迫出血處。
經應用於500餘人次外傷出血,證明止血效果良好,未見不良反應及副作用。
此外,對晚期血吸蟲病食道靜脈破裂出血患者,用大黃炭1.6克,白芍炭1.6克,加葡萄糖粉(或細白糖)30克共研細末,小量分次干吞(於1天內吞完)。
治療10例,均達到止血效果。
一般平均在7~8天能起床活動。服用該葯后可見噁心消失、胃部舒適、大便逐漸恢復正常,並無迅速腹水蓄積後遺症出現。
②治療口腔炎、口唇潰瘍及毛囊炎等用生大黃3~8錢,煎取150~500毫升(每劑最多使用2天),供漱口、濕熱敷及洗滌用,每天4~6次。
治療前先清洗局部,除凈分泌物。
本法對於一般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的口腔炎、口唇潰瘍、皮膚毛囊炎及頭部癤腫等炎性疾患均有效,局部培養金黃色葡萄球菌的轉陰日數亦比較迅速。
③治療燙傷先取陳石灰10斤除凈雜質,過篩,投入鍋內用文火炒松,再投人大黃片5斤,共同拌炒,俟石灰炒至帶桃紅色、大黃炒至灰黑色時,即出鍋篩去石灰;將大黃攤開冷卻后研成細粉備用。
用時先以生理鹽水清洗創面,而後撒布大黃粉。
如有水泡應刺破;撥開表皮,排凈泡液后再撒藥粉。
如僅見局部紅腫,則可用麻油或桐油將大黃粉調成糊狀塗患處。
換藥時如發現傷處潰爛,應拭去膿液、膿痴后再撒藥粉。
在夏季可行暴露療法。
共治療415例,均獲顯著效果,且療程短,無副作用,愈后無疤痕。
④治療臁瘡(下肢潰瘍)用生大黃5~7錢,研成極細粉末;另取甘草捶碎,去凈纖維,取細粉約為大黃的1/5量,共研極細。
先用溫開水洗凈瘡面,揩乾后均勻撤布藥粉,再用千層(又名千張或百頁,為純黃豆製成品,以薄而韌者為良)覆蓋包好。
如有滲液外流,可聽其自然,第2天再洗。
每日換藥1次。
輕者換藥3~6次,重者8~9次,即可新生肉芽。
此時不可再洗,藥粉可少用或不用,但千層必需每日一換。
當結痂牢固時會發生癢感,不可揭去痂蓋,隔5~7日或7日以上,痴蓋自然脫落。
治療12例均愈,其中1例病程達13年,經用藥粉6日,貼千層20餘日,便結痴而愈。
⑤治療小兒蛔蟲性腸梗阻用大黃粉蜜合劑(生大黃粉5錢,炒至微黃的米粉3錢,蜂蜜2兩,加適量溫開水調勻),每小時服1次,每次約1湯匙,全劑分12次服完;至排出蛔蟲為止。
經治6例均排出蛔蟲,癥狀解除而愈。
排蟲最多者達60餘條。
排蟲后均無持續腹瀉現象。
⑥治療腸脹氣用大黃1兩研成細末,加適量醋調成糊狀,敷於兩側湧泉穴上,每次二小時,必要時可敷2~3次。
臨床觀察6例,一般敷藥后一小時即出現腸腔蠕動感和肛門排氣現象,自覺腹脹減輕,有腸鳴音。
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的漢學家們甚至根據中國《二十五史》寫出了「大黃史」,列出它們在各個朝代的故事。十八世紀六、七十年代,大黃由中國和俄國傳入歐洲,並成為食用植物。十八世紀末,緬因州的一名種菜農民把大黃的種籽由歐洲帶來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