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閩粵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規劃
贛閩粵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規劃
贛閩粵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規劃,是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2〕21號,以下簡稱《意見》)精神,進一步細化實化各項政策措施,科學謀划原中央蘇區及周邊地區振興發展,特制定本規劃。
規劃以原中央蘇區為核心,統籌考慮有緊密聯繫的周邊縣(市、區)發展,規劃範圍不等同於原中央蘇區範圍。規劃範圍包括:湖南省醴陵市、江西省贛州市、吉安市、新余市全境及撫州市、上饒市、宜春市、萍鄉市、鷹潭市的部分地區,福建省龍岩市、三明市、南平市全境及漳州市、泉州市的部分地區,廣東省梅州市全境(含梅州市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五華縣、豐順縣、大埔縣、平遠縣、蕉嶺縣)及河源市、潮州市、韶關市的部分地區*,規劃總面積21.8萬平方公里,2013年末總人口4748萬,地區生產總值14650億元。
本規劃是指導上述區域發展的行動綱領和編製相關專項規劃、布局重大項目的重要依據,規劃期為2014—2020年。
目錄
區位條件優越。緊鄰東南沿海地區,是珠三角、廈漳泉、長三角地區的直接腹地,區內有京九、向莆鐵路,合福、滬昆客專和大廣、濟廣、廈蓉、福銀、滬昆、長深、泉南高速公路等交通主幹道,是內地通向東南沿海的重要通道。
生態地位重要。是贛江、閩江、東江、撫河、信江、九龍江、汀江、梅江等重要河流的源頭地區,是我國南方重點林區和重要的生態屏障,其中,南嶺、羅霄山是山地森林生物多樣性生態區,武夷山、戴雲山是中亞熱帶生物多樣性寶庫。
產業特色明顯。臍橙、茶葉等特色農業和稀土、鎢、金、銅、鋰等特色礦產品加工業具有較強的競爭力,電子信息、機械製造、輕工紡織、新能源、醫藥、鋼鐵、建材化工等產業初具規模。
隨著《意見》全面實施和政策扶持力度進一步加大,原中央蘇區進入振興發展的關鍵時期,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深入發展,東部沿海產業向中西部地區加速轉移,為該區域振興發展注入強勁活力。新型工業化、城鎮化潛力巨大,擴大內需戰略全面實施,重大基礎設施日趨完善,為發揮該區域比較優勢、實現跨越式發展創造了良好環境。隨著CEPA(內地與香港、澳門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和ECFA(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順利實施,以客家文化、閩南文化為紐帶的海內外交流交往更加活躍,為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和吸引客家宗親、華人華僑回鄉投資興業提供了更便利條件。
同時,該區域發展中還面臨著諸多挑戰。集中表現在:發展基礎薄弱,有一半的縣屬於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和國家級、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資源型產業比重大,精深加工水平低;缺乏具有較強輻射帶動能力的中心城市,縣域和小城鎮發展滯后,城鎮化率明顯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社會事業發展滯后,民生問題較為突出,城鄉公共服務水平差距大;體制機制不活,對外開放程度不高,投資發展環境有待改善。必須牢牢抓住機遇,奮力攻堅克難,努力加快振興發展。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的各項決策部署,全面落實《意見》精神,進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擴大開放,著力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有序承接沿海地區產業轉移;著力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增強發展的支撐能力;著力加快新型城鎮化進程,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著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高生態保障能力;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實提高公共服務能力,努力走出一條欠發達地區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新路子,使廣大人民早日過上富裕幸福的生活,與全國同步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
認真貫徹落實《意見》精神,科學確定贛閩粵原中央蘇區的發展戰略定位,打造革命老區扶貧攻堅示範區,全國有色金屬產業基地、先進位造業基地和特色農產品深加工基地,重要的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我國南方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以及紅色文化傳承創新區、著名生態和文化旅遊目的地。
到2020年,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人均主要經濟指標接近全國平均水平;基礎設施體系趨於完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和能源保障體系基本形成;特色優勢產業集群進一步壯大,現代產業體系基本建立;中心城市集聚能力不斷提升,新型城鎮化進程明顯加快;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取得顯著成效,單位生產總值能耗及污染物排放量進一步降低;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同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努力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與全國同步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
贛南核心圈。包括江西省贛州市和撫州市廣昌、黎川、南豐縣。以贛州市中心城區為龍頭,依託贛州、龍南、瑞金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及贛南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三南”(全南、龍南、定南)加工貿易重點承接地和瑞(金)興(國)於(都)經濟振興試驗區等平台,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礦產品精深加工、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和現代服務業,對接融入珠三角和海峽西岸經濟區,有序承接產業轉移,打造區域核心增長極。優化贛州城市功能與布局,加快瑞金、龍南兩個次中心城市建設。
閩西核心圈。包括福建省龍岩市、三明市。依託龍岩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等平台,承接沿海地區產業轉移,發展壯大機械裝備、有色金屬、農產品加工、物流、旅遊等優勢產業,扶持培育光電新材料、節能環保、稀土深加工等新興產業,構建特色鮮明、配套完善的現代產業體系。加快龍岩、三明中心城區擴容提質,規劃布局城際快速通道,重點培育長汀和尤溪,聯動發展上杭、永定、永安、沙縣等縣。
粵東北組團。包括廣東省梅州市(含梅州市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五華縣、豐順縣、大埔縣、平遠縣、蕉嶺縣)和河源市龍川縣、和平縣、連平縣,潮州市饒平縣,韶關市南雄市。培育壯大新型電子、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四大產業集群,促進梅州中心城區擴容提質,把梅州市打造成粵閩贛邊區域性中心城市、廣東省綠色崛起先行市和文化旅遊特色區、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經梅汕高鐵、梅河高速公路,向東經饒平打通出海口,向西聯動龍川、和平、連平、南雄等山區縣,打造海陸聯動的城鎮密集帶。
贛中組團。包括江西省吉安市。以井岡山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為平台,依託京九鐵路、贛粵高速、泉南高速、武吉高速等快速通道,重點建設吉泰走廊,積極發展電子信息、先進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綠色食品等產業,建設新型工業化產業(電子信息產業)示範基地。
贛東組團。包括江西省撫州市宜黃縣、崇仁縣、南城縣、資溪縣、金溪縣和樂安市,上饒市廣豐縣、鉛山縣、上饒縣、橫峰縣、弋陽縣和鷹潭市余江縣、貴溪市。依託撫州中心城區,加強與閩浙合作,主動承接長三角和福建沿海地區產業轉移,推進沿向莆產業集聚帶、信江河谷經濟帶、鷹潭(貴溪)銅產業循環經濟示範區建設,著力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有色金屬加工基地、光學產業基地、精密微型元件基地以及水工產業基地。加快三清山、龍虎山、大覺山、武夷山旅遊聯動發展,打造重要的生態和文化旅遊目的地。
贛西組團。包括江西省新余市和宜春市袁州區、樟樹市,萍鄉市安源區、蓮花縣、蘆溪縣。依託新余、宜春、萍鄉中心城區,重點打造新能源、生物醫藥、新材料、裝備製造、節能環保、鋼鐵等產業板塊,鼓勵新余統籌城鄉發展、袁州低碳發展等平台建設。
閩西北組團。包括福建省南平市。以南平中心城區為核心,依託鷹廈鐵路、武夷山機場、閩江內河航道以及城市沿江快速通道等重大交通基礎設施,積極承接長三角和福建沿海地區產業轉移,培育發展食品加工、竹木加工、機電製造、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等產業,打造閩浙贛邊區域性中心城市和重要交通樞紐。推動武夷山與泰寧等地旅遊聯動發展,構建大武夷旅遊經濟圈。
閩南組團。包括福建省漳州市薌城區、龍海市、南靖市、平和縣、詔安縣、華安縣、雲霄縣、漳浦縣和泉州市安溪縣、永春縣、德化縣、南安市。以漳州薌城區、古雷半島等為節點,依託沿海港口和快速通道,重點發展裝備製造、光電、海洋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紡織服裝、日用陶瓷、建築建材等製造業和茶葉、花卉等特色農業。加強與台灣地區產業合作,促進閩台產業對接。
以優勢資源為基礎,以科技創新為動力,加快構建特色鮮明、結構合理、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
以吉泰盆地、贛撫平原等商品糧基地和產糧大縣為重點,加快實施糧食生產重大工程,建設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和一批種子繁育基地,不斷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做強臍橙、蜜桔、甜(蜜)柚等柑橘產業,加快建設國家臍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推進標準化有機果園建設,加大柑橘危險性病蟲害防控力度,著力打造優質臍橙產業基地和柑橘產業基地。著力發展茶產業,大力提升茶葉品質,建設全國重要的茶產業基地。實施油茶低產林改造,推進高產示範區建設,打造全國重要的油茶深加工基地。積極發展白蓮、食用菌、蔬菜、畜禽、水產品、中藥材、花卉苗木等特色農產品,積極推動毛竹、油茶示範基地建設。積極發展休閑農業、設施農業,支持研發、推廣適宜丘陵山區的中小型農機具,加快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加快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台灣農民創業園建設。推進農產品出口加工基地建設,擴大特色優勢農產品出口。加強農產品註冊商標和地理標誌保護。支持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
稀土產業。以贛州為核心,建設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稀土產業基地,大力發展稀土磁性材料、發光材料、儲氫材料及其應用產業鏈。建設稀土產學研合作創新示範基地和南方離子型稀土資源高效開發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加強稀土標準化技術研究。按照國家稀土產業總體布局,積極推動資源整合重組,在贛州組建大型稀土企業集團,建設南方離子型稀土戰略資源儲備基地。
有色金屬產業。在控制鎢精礦生產總量的基礎上,著重發展高性能鎢硬質合金材料及配套工具,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鎢產業基地。大力發展銅材精深加工,建設鷹潭(貴溪)銅基新材料產業基地。提升鋰資源開發利用技術,打造碳酸鋰生產基地。提升錫礦、錳礦、鉬礦、金銀、鉛鋅、鋁礦開採和深加工水平。
電子信息。加快關鍵技術研發、引進及成果轉化和應用示範,培育引進龍頭企業,重點發展電子元器件、計算機、通訊終端、數字視聽、安防安保設備、車載電子、半導體照明等產品,建設全國重要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
汽車產業。積極引進大型企業集團,加快形成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支持國內整車企業在贛州設立分廠。依託新能源汽車驅動電機、鋰電動力電池和專用永磁材料等產業基礎,培育建設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
機械製造。重點提升工程機械、運輸機械和環保設備製造水平,促進數控機床、發配電設備、特種電機、水族機電、精密基礎件等產業集群化發展,培育高鐵材料及設備、通用航空裝備、應急裝備製造等產業。
輕工紡織。大力發展智能家電、模具、傢具製造、食品加工、紡織服裝、眼鏡、玩具等產業,打造優勢品牌,強化產業配套和專業化市場建設,壯大一批輕工產業集群。
醫藥產業。加快中成藥、西藥、保健食品及化學原料葯、醫藥化工等企業集聚,培育和引進醫療器械研發生產企業,努力形成以創新藥物研發和先進醫療設備製造為主體的產業鏈。
新能源產業。培育壯大光伏太陽能、風電設備製造、綠色照明等產業,加速產業鏈延伸,加快核心技術自主創新,支持新能源產品推廣綜合利用。
旅遊業。實施革命遺址保護規劃,加大革命遺址保護和修繕力度,保護好中央蘇區烈士陵園、東固革命烈士陵園等紅色文化教育基地。運用管理好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永新三灣改編舊址、古田會議紀念館、閩西革命歷史紀念館等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以井岡山、瑞金、興國、上杭、長汀為核心,高起點建設一批紅色旅遊精品景區和經典線路,構建原中央蘇區紅色旅遊圈。發揮武夷山、南嶺山、羅霄山等生態優勢,深入挖掘歷史文化資源,加強旅遊資源整合,加大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建設投入力度,建設國際知名的生態文化旅遊目的地。加快贛州、吉安國家旅遊扶貧試驗區建設。推動龍岩、三明與贛州、撫州,南平與鷹潭、上饒建立旅遊產業經濟協作示範區。支持梅州加快建設生態文化旅遊特色區。
金融業。引導境內外銀行、保險、證券、信託、金融租賃等金融機構設立經營性分支機構,推動後台服務中心、金融外包服務企業進駐。按照“總量控制、合理布局、審慎審批”的原則,有序建設各類要素市場和多層次資本市場,鼓勵民間資本發起設立民營銀行、金融租賃公司和消費金融公司,支持符合條件的小額貸款公司轉為村鎮銀行。創新金融服務縣域經濟業務模式,鼓勵縣域法人金融機構將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於當地貸款,提供普惠性金融創新服務。鼓勵發起設立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加快具備條件的農村信用社改製成以縣(市)為法人的農村商業銀行。探索社會資本多樣化融資模式,設立創業投資基金和特色產業基金,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上市。支持電子商務企業開展網路小額貸款創新試點。積極開發新的保險品種,支持保險資金投資基礎設施和重點產業項目。推動國內期貨交易所在條件成熟時設立相關期貨交割倉庫。
物流業。以區域交通樞紐城市為節點,依託交通基礎設施網路和沿海重點港口,建立多種運輸方式緊密銜接配套的綜合物流體系。完善陸地港口岸服務功能,促進區域通關資源共享,加快發展公鐵海空聯運。推動建設物流園區、物流通道、樞紐場站等物流基礎設施,打造一批區域性物流中心。引導製造業和商貿企業開展物流業務外包,提升第三方物流發展水平。依託“萬村千鄉市場工程”農家店,發展農村連鎖經營、物流配送等現代流通方式,構建農村市場流通服務網路。支持有條件的城市建設共同配送網路。
文化產業。充分挖掘紅色文化、客家文化、閩南文化、茶文化等特色文化資源,大力發展廣播影視、演藝娛樂、數字出版、數字綠色印刷複製、動漫遊戲、工藝美術等文化產業,培養創意人才,開發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特色文化產品和服務,做大做強一批骨幹文化企業。支持建設國家級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和贛州、吉安印刷包裝產業基地。推動建設海峽兩岸客家文化(贛州)交流基地、黎川和上猶油畫創意產業園、安溪鐵觀音茶文化主題園區、梅州麓湖山文化產業園等。
新興服務業。大力發展信息服務業,推動贛州、龍岩、梅州、吉安、新余、三明等市創建國家電子商務示範城市。鼓勵發展科技研發、工業設計等高技術服務業,規範發展法律諮詢、信用評估、廣告會展、培訓認證等商務服務業。積極發展會展業,培育知名會展品牌。培育發展健康服務業及相關支撐產業。
傳統服務業。優化城鄉商業網點結構和布局,推動傳統商貿、餐飲和休閑娛樂融合發展。建立完善城市家庭服務體系,積極發展社區養老、家政服務、社區照料和病患陪護服務等服務業態,推動創建一批居民服務示範社區。
按照統籌規劃、合理布局、適度超前的原則,推進交通、能源、水利和信息等基礎設施項目,加快建設功能完善、安全高效、保障有力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增強區域發展支撐能力。
鐵路。加強對外鐵路通道建設,密切與周邊城市和沿海港口城市的高效連接,形成縱貫南北、連接東西的鐵路網路。建設昌(南昌)吉(安)贛(州)鐵路客運專線、贛(州)龍(岩)鐵路擴能、南(平)三(明)龍(岩)、岳(陽)吉(安)等鐵路項目,抓緊開展 鷹(潭)瑞(金)梅(州)、浦(城)梅(州)、贛(州)井(岡山)、梅(州)汕(頭)等鐵路項目前期工作,規劃研究贛(州)深(圳)鐵路客運專線、贛(州)韶(關)鐵路複線、吉(安)建(寧)鐵路等項目。
公路。推進國家高速公路擁擠路段擴容改造,加強國省道改擴建,提高重大通道通行能力。積極推進通縣二級公路建設和紅色旅遊景區公路建設。加快國家公路運輸樞紐建設,提高運輸集散能力。
有序發展火電,研究論證瑞金電廠二期,建設撫州電廠、粵電大埔電廠“上大壓小”工程等電源點項目。合理開發贛江、閩江、九龍江水能資源,開工建設井岡山等水電站。大力發展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開發利用。繼續加強電網建設,加快特高壓輸電通道和500千伏、220千伏輸變電工程建設,加強城鄉電網升級改造,推進電網智能化和輸配協調發展。實施西氣東輸三線、新疆煤制氣外輸管道等工程,加快推進天然氣儲備設施建設,實現縣縣用上天然氣。建設樟樹—吉安—贛州、泉州—贛州、惠來—梅州—贛州成品油管道,提高成品油供應保障能力。積極推動創建國家新能源示範城市和國家綠色能源示範縣。
實施城鎮防洪、江河治理和山洪災害防治工程,加快推進重點水利樞紐建設,進一步完善山洪災害防治體系,提高贛州、龍岩、梅州等城市和縣城、重點鄉鎮防洪能力與供水保障能力。支持贛江、撫河、汀江、九龍江、閩江、梅江上游防洪工程建設,加快實施中小河流治理。實施上猶江引水、引韓濟饒供水等水資源配置工程,加強城市和縣城應急備用水源地建設。開工建設一批大中型水庫,“十二五”期間全面完成規劃內中型及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加快實施規劃內大中型病險水閘除險加固。加快章江等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支持撫州廖坊節約環保型生態農業示範區建設,開展中小型灌溉排澇泵站更新改造,加快推進“五小”水利工程。支持深山地區建設小微型農田水利設施。
第四節 提升信息化水平
實施數字城市、智慧城市等重大工程,建設數字化城市管理平台。推進光纖寬頻網路建設,實現“十二五”末所有鄉鎮都有網際網路寬頻介面和學校等社會公益機構寬頻網路接入,城市和農村家庭寬頻接入能力基本達到20Mbps和4Mbps。實施移動通信網路升級工程,實現3G移動通信網路覆蓋城鄉、4G移動通信網路建設穩步推進。全面推進電信網、網際網路和廣播電視網“三網融合”,推動創建國家信息消費試點示範市和下一代網際網路示範城市。加快公共信息服務平台和業務應用平台建設。
按照建設生態文明的要求,以江河源頭保護為重點,加大生態建設與環境整治力度,提高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水平,著力構建生態安全屏障。
開展東江源、撫河源、贛江源、閩江源、九龍江源、新豐江源生態補償試點,建立東江、汀江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加強天然林資源保護,加大防護林、公益林建設和森林管護投入力度,嚴格執行林地保護利用規劃,大力推進中幼齡林撫育,推廣種植鄉土闊葉樹,發展楠木、紅豆杉等珍貴樹種。實施低質低效林改造並在贛州市、萬安縣開展試點。支持各級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建設,加大野生動植物保護力度。支持福建加快建設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支持有條件的市(縣)積極創建生態文明示範工程試點市(縣)。探索建立南方草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加大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力度,繼續實施崩崗侵蝕防治等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推動撫州、梅州和有條件的縣創建水土保持生態文明示範市(縣),總結推廣“長汀經驗”。加快生態移民搬遷、地質災害移民搬遷步伐,儘快完成“漁民上岸”工程。研究將貢江、撫河、北江、東江、閩江、九龍江、汀江(韓江)、信江源頭和以武夷山、羅霄山、玳瑁山山脈為核心的區域中部分縣(市)補充納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範圍。
加強贛江、閩江等重點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推進跨流域、跨區域生態環境協同保護。大力推進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完成贛州、龍岩、梅州等市歷史遺留礦山環境綜合治理,加快龍南等稀土礦區、崇義等鎢礦礦山、安源等採煤沉陷區和上杭紫金山金銅礦區生態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積極推動重點區域重金屬污染防治。加強大氣污染防治,加大工業鍋爐、窯爐整治力度,加強對石化、鋼鐵產業和有色金屬加工等行業布局的環境保護論證。加快污水處理設施和污泥處理處置工程建設。加強城鄉飲用水水源保護以及陡水湖、萬安、仙女湖、棉花灘、飛劍潭、延平湖等水庫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加快城市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提高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水平。推進清潔農村工程、測土配方施肥和土壤有機化提升工程,支持發展農村沼氣,加大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力度。
建立和完善節能減排統計、監測和考核體系,強化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審查、環境影響評價、水資源論證。推動贛州等市開展工業園區冷熱電多聯供、分散式清潔能源中心試點,鼓勵發展節能服務產業。將贛州、宜春、龍岩列為國家“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城市”。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加強水源地保護和用水總量管理,深入開展節水型企業創建,確保區域發展與水資源承載能力相協調。積極發展循環經濟,推動國家級開發區和重點產業園區實施循環化改造,支持創建國家循環經濟示範城市(縣)。推進土地資源節約利用,建設綠色礦山、發展綠色礦業,建立和完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深入開展共伴生礦、尾礦和大宗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加快建設贛州稀土、鎢礦資源綜合利用示範基地,促進城市生活垃圾和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推進贛州、南平全國低碳城市試點和萍鄉、新余、大余等資源枯竭城市經濟轉型。支持新余推進發展環保服務業試點。
大力發展社會事業,加大扶貧開發力度,加快建立健全覆蓋城鄉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
加快發展學前教育,實施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推進城區義務教育學校擴容和標準化、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和邊遠艱苦地區農村學校教師周轉宿舍建設,到2015年基本解決小學、初中大班額和寄宿生住宿問題。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改善普通高中辦學條件。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實施職業教育能力建設工程,辦好職業院校,打造職業培訓實訓基地。提高高等教育辦學水平,推動與國內外知名高等學校合作辦學,扶持優勢特色學科專業建設。繼續實施重點高校面向農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鼓勵贛州、吉安等地探索開展教育改革發展試驗。
加強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和醫療服務體系建設。加強市、縣級醫院建設,支持有條件的地市建設具有區域影響的綜合醫院,支持有條件的中心城區設立兒童、婦產、老年病、腫瘤等專科醫院,允許80萬人口以上、具備三級醫療設置基本標準的縣(市)建設三級醫院,支持有條件的縣(市)建設專業特色醫院,提升重大傳染病、地方病、職業病等重大疾病防治能力和水平。加強醫療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加大對全科醫生培養基地建設投入。加強基本藥物臨床應用指南和處方集培訓,促進基本藥物合理使用。積極推進公立醫院改革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加快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設,提升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療裝備水平和服務能力。強化贛州食品藥品檢驗檢測能力,建設瑞金、龍南等區域性食品藥品檢驗檢測機構。推動於都建設衛生計生醫藥產業聚集區域。推進人口計生服務體系建設。
加大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設施建設力度,2015年前實現縣級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平台基本覆蓋,2020年前實現市、縣、鄉三級公共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平台全覆蓋。大力發展農村特色產業和小微企業,努力增加就業崗位。大力開展就業援助,幫助就業困難人員和零就業家庭解決就業。對企業吸納就業困難人員就業的,按規定給予相應的社會保險補貼。加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力度,有序組織勞動力輸出。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落實創業小額擔保貸款貼息支持。加大撫恤補助資金支持力度,有效保障優撫對象等人員各項撫恤待遇落實。建立完善統籌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實現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全覆蓋,逐步實現社會保障一卡通。完善城鄉低保制度,實現應保盡保,合理提高低保標準和補助水平,健全殘疾人社會保障和服務體系。完善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和城鄉醫療救助制度。加快社會福利體系建設,實現每個縣建設一所綜合性社會福利中心,每個鄉鎮建設一所敬老院。推進贛州殘疾人集中康復安居“康樂”工程和養老服務、社會救助、城鄉社區綜合服務平台建設。加強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加大棚戶區改造投入力度,擴大利用住房公積金貸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設試點範圍。
支持市縣圖書館、文化館(藝術館)、博物館及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村及社區文化室、農家書屋等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建設城鄉閱報欄(屏)。鼓勵社會力量捐助和興辦公益性文化事業。加快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等文化惠民工程,支持高山無線發射台站建設,統籌有線電視、直播衛星、地面數字電視等多種覆蓋方式,提高廣播電視覆蓋水平和入戶率,爭取到2020年實現戶戶通廣播電視。重點做好各級文物單位的保護工作。加強國家和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及歷史文化傳統街區保護,保護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傳統村落、文物古迹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加大對採茶戲、贛劇、漢劇等地方劇種的扶持力度。支持城鄉公共體育設施建設,支持有條件的地區發展特色體育產業。
全面實施羅霄山片區區域發展和扶貧攻堅規劃(2011-2020年),加大扶貧資金投入。指導福建、廣東省加大對閩西北、粵東北等貧困地區支持力度。鼓勵長(汀)連(城)武(平)等地開展扶貧開發試驗。實施教育扶貧工程,開展以職業教育實現就業脫貧試點,每年選送一批貧困山區學生接受免費職業教育。加大以工代賑、易地扶貧搬遷、整村推進等工程投入力度,加快改善貧困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加大行業扶貧力度。啟動返貧救助計劃,對因災、因病返貧的困難群眾給予救助。實施扶貧小額貸款,積極發展貧困村互助資金組織,開展農村貧困戶勞動力就業技能培訓。創新支農資金管理體制機制,整合各類扶貧資金,引導民間組織和企業參與扶貧開發。
實施中心城市帶動戰略,加快新型城鎮化進程,加強縣域發展和新農村建設,構建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新格局。
推動贛州科學定位城市功能,依法依規適時啟動行政區劃調整,增設市轄區,提升中心城區綜合服務功能。培育發展龍岩、梅州、吉安、撫州、三明、南平等城市,適當擴大城市規模,強化輻射帶動作用。加強城市公共交通、供電、供排水、供氣、園林綠化、污水垃圾處理等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教育、衛生計生、文化等公共服務設施,提升綜合服務功能。推進產城融合,強化產業集聚區生活服務功能。編製實施城市環境總體規劃,加強城市環境管理。
發揮比較優勢,積極參與區域產業分工,壯大主導產業,加快培育特色鮮明的縣域經濟。提升開發區發展水平,培育壯大一批骨幹企業和產業集群。開展省直管縣和擴權強縣改革試點,賦予縣級更大發展自主權,建立縣級財政穩定增長機制,具備條件的可依法依規適時適度增設縣級市。支持寧都、會昌、永定開展縣域經濟科學發展體制創新試驗。按照城市規劃建設標準推進縣城建設,引導公共資源配置向縣城傾斜,完善城鎮服務功能,培育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小城市。實施小城鎮建設示範工程,支持條件較好的重點鎮加快發展,打造一批工業強鎮、商貿特色鎮、旅遊名鎮和美麗宜居小鎮。深化小城鎮綜合改革建設試點,探索對吸納人口多、經濟實力強的鎮賦予同人口和經濟規模相適應的管理權。
加強村莊規劃建設,加大空心村整治力度,完成農村危舊土坯房改造,優化居住點布局。大力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十二五”末全面完成規劃確定的農村飲水安全任務,支持有條件的農村地區發展規模化集中供水。加強農村電網建設與改造,加快解決農村供電設施過負荷、電壓低等突出問題。繼續推進農村公路建設,加強縣鄉道改造和連通工程,注重安保工程和危橋改造,加大農村公路養護力度。加快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全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因地制宜開展垃圾集中處理和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實施農村河道治理。積極推進農村社區建設。鼓勵贛州開展美麗宜居鄉村建設試點。
建立城鄉規劃協調機制,統籌縣域城鎮、農村村落、基本農田保護布局。推動城鎮公共設施網路向鄉村延伸,規劃建設城鄉統一的就業服務、社會保障、社會救助等公共服務設施,促進城鄉基礎設施共建共享。加快建設覆蓋城鄉、方便快捷的公交客運網路,推進農村客運網路化和線路公交化,逐步實現城鄉公交體系有效銜接。統一城鄉戶口登記制度,促進城鄉居民在就業、就學、就醫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加快推進贛州市統籌城鄉發展試驗區建設。
建立完善區域內和區域間更加緊密的合作機制,探索區域聯動發展新模式,打造高水平開放合作平台,建立內陸開放型經濟體系。
完善產業分工協作體系,實現產業對接、錯位發展。探索跨行政區域產業合作發展新模式,推動贛州與龍岩共建贛閩產業合作區,積極探索政策共用、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機制。加快贛粵、閩粵產業合作區建設步伐,促進定南—和平、詔安—饒平等跨省縣縣經濟合作。推進建立統一市場,加快發展區域性商品、產權交易和人力資源市場,加強科技資源、信用體系、市場准入、質量互認、社會保險等對接。加強跨省重大基礎設施的統籌規劃、協同建設,開展區域內高速公路等收費項目聯網結算。在區域專項規劃編製、政策協調、生態環境聯防聯治、聯合執法等領域探索建立合作新機制。進一步發揮贛閩粵跨省區域協作組織的作用,完善市長聯席會議機制。加快重點地區一體化進程,推動中心城區與周邊地區同城化發展。鼓勵區域內開展幹部交流活動,加強民間交流力度,積極推動共建招商平台。
強化與珠三角、廈漳泉、長三角等沿海地區的經貿聯繫,加緊打造以贛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為核心,以贛州“三南”至廣東河源、瑞金興國至福建龍岩產業走廊為兩翼的“一核兩翼”開放合作新格局。全面深化與台港澳地區在農業、環保、電子信息及服務貿易等領域的合作交流,大力推進產業對接專業園區建設。研究建設贛州航空口岸,提升梅州航空口岸對外開放水平。鼓勵潮州港、詔安港與相關沿海地區加強區域合作,全面深化區域通關業務改革,提升對外開放水平。支持符合條件的地區按程序申請設立綜合保稅區,推進電子口岸建設,實現“一站式”通關服務。支持符合條件的省級開發區按程序申請升級為國家級。加快建設贛南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推動贛州“三南”(全南、龍南、定南)、龍岩、吉泰走廊加工貿易重點承接地和三明沙溪流域、梅州—河源、上饒信江河谷產業承接集中區建設。
支持與湖南平江、瀏陽、醴陵、攸縣、茶陵、炎陵、安仁、永興、資興、桂東、汝城、北湖、蘇仙、宜章、桂陽、嘉禾、耒陽、臨武等縣聯動發展,研究支持湖南原蘇區發展的有關政策措施,研究設立湘贛經貿合作試驗區。加快跨省市鐵路和高速公路、省際連接線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城際客運公交化建設。加強旅遊合作,合作打造紅色旅遊精品線路。全面加強扶貧開發合作共建,推進實施羅霄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
加強與浙江開化、慶元、龍泉等縣(市)產業合作,推進贛東開放合作創新。實施旅遊聯動發展戰略,做強區域生態文化旅遊品牌,形成著名的生態旅遊目的地。進一步完善鐵路、公路、航空設施,發展商貿物流產業。
推動與福建寧德等原閩東蘇區聯動發展,完善落實支持原閩東蘇區發展的政策措施,加快鐵路、高速公路、深水港口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合作建設內陸無水港和產業園區,合力打造生態旅遊精品線路,構建閩浙贛邊界出海重要通道。
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推進行政審批事項公開化、透明化、標準化和信息化。支持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和中小企業,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基礎設施、公用事業和社會事業等領域建設。探索非上市公司股權轉讓的有效途徑。加快推進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確權登記發證工作,完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流轉機制。加快建設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服務體系,全面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推進林權抵押貸款,健全林業要素市場,加快林木、林地規範有序流轉。推動三明南方林區綜合配套改革。開展生態公益林林木蓄積量增長激勵機制試點,對重點水土流失區新增蓄積量予以獎勵。積極開展節能量、碳排放權、水權交易試點,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建設跨區域碳交易市場。建立綠色經濟核算體系,推動開展環境保護費改稅試點。加快推進金融改革創新,指導贛州開展網際網路金融創新。加快改革戶籍制度,全面放開小城市和建制鎮落戶限制,有序放開中等城市落戶限制,逐步把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轉為城鎮居民。支持贛州建設贛台經貿文化創新試驗區。加快建設瑞興於經濟振興試驗區和吉泰走廊。
全面貫徹落實《意見》提出的贛州市執行西部大開發政策,用好用足對贛南等原中央蘇區的各項扶持政策。在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和國外優惠貸款等資金時,參照執行西部地區政策。進一步加大對公路、鐵路、水路、民航、水利等建設項目的投入力度。推動組建股權基金,重點支持產業園區、中心城區及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適當調整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宏觀審慎政策參數,合理滿足其信貸投放需求。加大中央地質勘查基金、國土資源調查評價工程的資金投入。礦業權所得價款地方分成部分由省市縣國有地勘單位按一定比例分配,縣分成部分要充分照顧礦業權所在地鎮村利益。實行土地差別化政策,對新建高速公路、國省道幹線公路升級改造給予用地指標支持。國內汽車企業到贛州設立分廠生產整車不受兼并現有汽車生產企業的政策限制。支持開展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評估修改,合理調整各類用地規模、結構和布局。加快推進中央國家機關和有關單位對口支援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有關縣(市、區)工作,加大力度推動中央企業幫扶贛州產業發展。福建、廣東省要繼續完善省內對口支援機制,進一步加大對省內原中央蘇區支持力度。
江西省、福建省、廣東省人民政府要加強對本規劃實施的組織領導,有關市、縣要按照本規劃確定的功能定位、空間布局和發展重點,切實把規劃目標任務落到實處。國務院有關部門要結合各自職能,制定具體政策措施,做好與相關專項規劃的銜接和協調,在政策實施、項目建設、資金投入、體制創新等方面給予積極支持。國家發展改革委要加強對本規劃實施情況的跟蹤分析和督促檢查,會同江西省、福建省、廣東省人民政府適時開展規劃實施情況的評估工作,重大問題及時向國務院報告。涉及的重大政策和重大項目,在實施中按許可權和程序報批。完善規劃實施的公眾參與和監督機制,推動規劃順利實施。
* 本規劃範圍包括江西省贛州市、吉安市、新余市全境,撫州市黎川縣、廣昌縣、樂安縣、宜黃縣、崇仁縣、南豐縣、南城縣、資溪縣、金溪縣,上饒市廣豐縣、鉛山縣、上饒縣、橫峰縣、弋陽縣,宜春市袁州區、樟樹市,萍鄉市安源區、蓮花縣、蘆溪縣,鷹潭市余江縣、貴溪市;福建省龍岩市、三明市、南平市全境,漳州市薌城區、龍海市、南靖縣、平和縣、詔安縣、華安縣、雲霄縣、漳浦縣,泉州市安溪縣、南安市、永春縣、德化縣;廣東省梅州市全境(含梅州市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五華縣、豐順縣、大埔縣、平遠縣、蕉嶺縣),河源市龍川縣、和平縣、連平縣,潮州市饒平縣,韶關市南雄市,共108個縣(市、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