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方術的結果 展開

方術

術數和方技的統稱

方術,指方技和術數。而所謂方技,在古代指醫經經方、神仙術、房中術等等;術數陰陽五行生克制化的數理。《莊子·天下》:“天下之治方術者多矣。”成玄英疏:“方,道也。自軒頊已下,迄於堯舜,治道藝術方法甚多。

釋義


①古指關於治道的方法。”道教黃帝老子同尊祖師的根源也是從莊子的文章里宣傳出來的。在《莊子·大宗師》就說黃帝得道,升天成仙了;《在宥》篇中有廣成子向黃帝傳授“至道”。將黃帝尊為祖師的是道家的另一派神仙方士與黃老術士以及神仙方技家。這樣,將原來老莊學派以恢復事物的自然本性為終極目的的學說,轉變成為黃老學說以利用事物的自然本性為我所用。這給神仙信仰及道教以後的內丹術理論的出現埋下了伏筆。在道家系統中,老子的思想發展到戰國時代,形成了兩個主要學派,即黃老之學和庄學。兩者都繼承了老子的道論,但又加以不同的發展。就黃老之學來說,它使老子的道論向著更積極的方向發展,引出了一系列社會政治準則;而庄學則把道演化成了一種人生境界。由帛書黃帝四經》的發現,我們對老子思想發展的這兩種傾向看得更為清楚,同時,如前段所說,黃老之學本身的發展線索及顯學地位也更加明顯。不過這時讓莊子沒有想到的是,沒過多久,就有一些後學拿著他的“真人”主張,發展出了一個新的流派,那個流派叫做神仙家。
②另有縱橫中文網同名小說《方術》,作者俗人布衣。
③又,方,指方技。術,指數術。
方技,根據《漢書·藝文志》所云“方技者,皆生生之具,王官之一守也。太古有岐伯、俞拊,中世有扁鵲秦和,蓋論病以及國,原診以知政。漢興有倉公。今其技術晻昧,故論其書,以序方技為四種”及“醫經、經方、房中、神仙”四類“生生之具”的知識內容,所謂“方技”,是指通過醫藥學養生學、修鍊求仙等有關生命科學技術知識及迷信巫術的知識內容,使人達到祛病延年、健康長壽、長生不死的目的,並可“論病以及國,原診以知政”,是古代帝王的一種官職。
數術,又名“術數”。根據《漢書·藝文志·數術略》所云“數術者,皆明堂羲和史卜之職也。史官之廢久矣,其書既不能具,雖有其書而無其人。《易》曰:‘苟非其人,道不虛行。’春秋時有梓慎,鄭有裨灶、晉有卜偃、宋有子韋。六國時楚有甘公,魏有石申夫。漢有唐都,庶得粗觕。蓋有因而成易,無因而成難,故因舊書以序數術為六種”及“天文、歷譜、五行、蓍龜、雜占、形法”六類“羲和史卜之職”的知識內容,所謂“數術”,是指以陰陽五行生剋制化之理,以制定人事和國家的氣數。
“方技”與“數術”不同。“方技”有四類(醫經、經方、房中、神仙)皆是“生生之具”,而“數術”有六類(天文,歷譜,五行、蓍龜、雜占、形法)則是“羲和史卜之職”,但二者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如方技-醫經《黃帝內經》中“陰陽、五行、天文”等“生生之具”的有關知識內容,與數術-天文、歷譜、五行、蓍龜中“陰陽、五行、天文”等有關內容是融合的。《周易·繫辭》有“生生之謂易”,而“方技”則是“生生之具”。
李經緯鄧鐵濤中醫大辭典》:“術數:①道家修身養性的一種方法。一般指導引、按蹺、吐納等調攝精神、鍛煉身體的措施。《素問·上古天真論》:‘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②指方術氣數,即以陰陽五行生剋制化之理,附會各種迷信之說,以制定人事和國家的氣數。”

內容介紹


類別

在中國的幾大主要宗教中,在實踐方面最為看重的就是道教,由於它的主要追求目標是長生不死,所以就要有很多方法來實現這一目標,這些方法在中國文化中被稱為方術。方術的內容是很多的,主要的有以下幾項:

辟穀

辟穀是修行中自然會出現的一種現象,並不是修行的境界或者修行出來的能力,主要目的是為了凈化身體,辟穀中不吃食物而以服氣代替。

服食

也稱服餌,就是指服藥,也是一種修鍊方法。他們認為,只要靠服食就可以長生,所服的葯就是長生不老之葯。這些葯實際上是一些礦物的混合體,包括丹砂、金、銀、玉等,有時是煉成藥丸,有時是化為液體。

導引

也稱為道引,是一種養生健身的方法,早在公元前5-3世紀就普及了。它實際上是一種類似今天的體操氣功的運動,被道家作為追求長生不老的方法。道家認為,導引不但可以去病強身、消除疲勞,更重要的是可以除去體內的邪氣,保存正氣。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還有專門的圖冊來指導。

行氣

實際就是一種呼吸方法。道教對所謂的氣非常重視,這不僅反映在它的宗教理論中,而且體現在日常實踐中,有時也稱服氣食氣、吞氣、鍊氣等。行氣的方法很多,派別也很多。一般要點是,呼吸時要均勻、緩慢、細長,多吸氣,少出氣。有時也把行氣叫做吐納,意思就是吐出污濁的氣,吸進新鮮的氣。

房中術

在道教追求長生的手段中,有一種很重要的就是房中術。所謂房中術,就是關於性的藝術,是道家對性衛生、性心理和性技巧的總稱。在中國古代,它被道家作為一種長生的手段,而且其內容非常豐富。由於幾千年以來,中國一直是儒家思想佔據著統治地位,因此房中術就一直被看成是淫蕩和下流的色情產品。其實,房中術的主流是很健康的。當然,通過這種方法並不能真的成為神仙或長生不死。但是,道教的房中術包含了許多符合現代醫學的內容,有利於人的身體健康和婚姻幸福,可以說是一種健康的性學。

存想

也叫存思,意思就是在修鍊的時候,緊閉雙眼,靜心思考一個特定的對象,直到達到不用眼睛也能看到它的境界。道教認為,存想可以使人預知吉凶,長生成仙。甚至認為,如果修鍊的好,人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內臟。

煉丹

所謂丹,就是道家認為吃了能成仙長生的東西,又分為兩種,一是內丹,一是外丹。外丹實際上就是由一些礦物提煉而成的藥丸,一般包括丹砂、水銀、鉛及金銀等物。道家在煉丹時,往往是少數幾個人在一個非常隱秘的地方進行。這種方法在公元4-9世紀的中國非常流行,形成了一種社會風氣。但是,實際上,外丹作為一種化學材料,其毒性是非常大的,不少人因此而死去。外丹術不但是現代化學的先驅,而且為後來醫學以及火藥的發明作出了巨大貢獻。由於外丹的危害漸漸為人們所認識,因而後來道家就主要以煉內丹為重,即把自己的身體想象為煉丹用的鼎爐,而把自己的精氣作為葯,來進行修鍊。這一方法與現代的氣功類似,但又不完全是。

道術道器

古時的"方術"指關於治道的方法。《莊子》:"天下之治方術者多矣。"成玄英疏:"方,道也。自軒頊已下,迄於堯舜,治道藝術方法甚多。"古代把治方術的人稱作"方土",他們是"神仙"的化身。
神仙的最大特點在於:一是形如常人而能長生不死,二是逍遙自在,神通廣大。"方士"後來發展成"道士"即道教人士,他們以神仙崇拜為獨有特點。神仙傳說可追溯到戰國時期,一出自荊楚文化,一出自燕齊文化。《莊子》書中關於神人、至人、真人、聖人的文字,是對神仙形象最初的生動描述。如:"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至人神矣,大澤焚而不能熱,河漢沍而不能寒。"這種神人、聖人不食人間煙火,不怕水火侵害,騰雲駕霧,來去自由。《楚辭》中也有生動浪漫的神遊故事。《離騷》想象自己升天,"前望舒使先驅兮,后飛廉使奔屬,鸞皇為余先戒兮,雷師告余以未具,吾令鳳凰飛騰兮,又繼之以日夜。"《九章》吟道:"駕青虯兮驂白螭,吾與重華游兮瑤之圃。登崑崙兮食玉英,與天地兮比壽,與日月兮齊光。"既有這種神仙幻境,必有認真的追求者,而關鍵是如何突破生死大限,實現個體永生,於是有"不死"之方出現。
古代關於方術的記載很多。《戰國策》記載有人獻不死之葯於荊王
韓非子》也提到"客有教燕王為不死之道者"。神仙傳說流行較廣,而神仙方術的熱衷者主要是諸侯王,兩者同時盛行的地方是北方燕齊一帶。燕齊地臨大海,海天的明滅變幻,海島的迷茫隱約,航海的艱險神奇,都引發出人們豐富的聯想遐思。齊國都城臨淄的稷下學宮,在戰國時期人才薈萃,百家爭鳴,黃老思想十分活躍"黃老之學在歷史上有過重大影響,並逐漸演變為一種信仰,還從中發展出早期的道教之一太平道,后雖被鎮壓,但齊東通道之風長期不衰"其次,膠東半島三面環海,群山環抱"海天明滅,變幻無窮"海島迷茫隱約,引人入勝,航海艱險神奇富有刺激,海產豐富多彩,招人喜愛"特別是神奇的海市!山市,更易引起眾人對神仙生活的嚮往和遐思"這裡自古以來就有著濃厚的神仙傳說氣氛,是中國神話兩大來源之一的燕齊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列子·湯問》說,渤海之東有大壑,名“歸墟”,中有岱輿、員嬌、方壺、流洲、蓬萊五仙山,“其上台觀皆金玉,禽獸皆純編,珠纖之樹皆叢生,華實皆有滋味,食之皆長生不老。.......最後二山飄去不知蹤跡,只剩下方壺(方丈)、瀛洲、蓬萊三山了。據《史記》之《封禪書》、《孝武本記》、《秦始皇記》等記載,春秋戰國之時,齊威王齊宣王燕昭王、秦始皇等皆派人入海尋求長生之葯:
其一
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贏洲。此三神山者,其傳在渤海中,去人不還,患且至,則船風引而去"蓋嘗有至者,諸仙人及不死之葯皆在焉"其物禽獸盡白,而黃金白銀為宮闊"未至,望之如雲;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臨之,風輒引去,圖輒引去,終莫能至雲"世主莫不甘心焉"及至秦始皇並天下,至海上,則方士言之不可勝焉"始皇自以為主海上而恐不及矣,使人仍貴童男女入海求之"船交海中,皆以風為鮮,曰未能至,望見之焉,《封禪書》
其二
李少君言於武帝:/臣嘗游海上,見安期生,食臣棗,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萊中,合則見人,不合則隱"《孝武本記》
其三
齊人徐市等上書,言海上有三神山,曰蓬萊!方丈!贏洲,仙人居之"請得齋戒,與童男女求之"於是遣徐市發男童女數千人,人海求仙人"《秦始皇本記》所有這些入海求仙的行動,在膠東半島留下了大量的遺跡和史料,也留下了眾多關於海上仙山!仙藥!仙人的傳說,並由此孕育了膠東半島豐富多彩的神仙傳說文化,培育了廣大民眾特有的神仙文化心理結構"
稷下黃老道家神仙術為什麼首先在燕齊一帶地區產生呢?這裡有其特定的地理原因。在膠東半島的北部,遼東半島的南端,有一個由許多島嶼組成的廟島群島。在山東省蓬萊縣,經常可以望見廟島群島出現的"海市蜃樓"幻景。沈括在他寫的《夢溪筆談》中說:"登州海中,時有雲氣,如宮室、台觀、城堞、人物、車馬、冠蓋,歷歷可見,謂之'海市'。"這種自然現象,是由於光線經過不同密度的空氣層,發生顯著的 折射(有時會伴有全反射),當這種折射發生在一定的地理環境和氣象條件下,往往會把遠處的景物顯示在空中或地面上,出現"海市蜃樓"奇異幻景。在蓬萊縣海邊,由於當地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氣象條件,經常可以見到廟島群島的"蜃景"。當這種幻景世代相傳,並為眾多居民親眼目睹所證實,而他們還無法理解產生"海市蜃樓"的物理原因的時候,這就正好撥動了他們渴求長生不老的心弦。的確,這不是做夢,海面上的亭台樓閣,完全都是"真實"的,而且還可以看見有許多人在那裡活動。不過當人們走到它顯現的地方時,卻是虛無飄渺,空空如也。這種奇妙的現象使生活在這一帶的古人思索起來:這究竟是什麼原因?為什麼祖祖輩輩都傳說相同的內容?這大約就是傳說中的那個"永恆"世界吧?那麼,人怎麼能實現"不死"呢?古人曾相信有一種"不死葯",吃了以後就能長生不死。於是原來作為鬼神和人之間"中介人"的巫,為適應人們這種渴求長生不死的虛幻希望,就自稱他們能夠通神仙,提煉不死的丹藥,吃后能夠飛升上天。這就是神仙方術得以傳播的原因。
據《史記》載,神仙方術自秦漢以後發展更烈。秦始皇並有天下后,多次東巡沿海,冀有所得,派遣徐福發童男童女數千人入海求仙人仙藥。徐福又稱徐巿,秦時方士,為迎合始皇的迷信長生,上書說海上有三座神山,請得童男童女數千人,乘樓船入海,結果一去不返。秦始皇還派過韓終侯公石生等求仙人仙藥,結果用費甚巨而一無所得。雖然"燕齊海上之方士傳其術不能通,然則怪迂阿諛苟合之徒自此興,不可勝數也"。《史記》又說,這種方術"祠灶則致物,致物而丹砂可化為黃金,黃金成以為飲食器則益壽,益壽而海中蓬萊仙者乃可見,見之以封禪則不死,黃帝是也"。有人還說"黃金可成,而河漢可塞,不死之葯可得,仙人可致也"。方士們編造出黃帝鑄鼎、騎龍升天的神話,引得帝王大發感慨說:"吾誠得如黃帝,吾視去妻子如脫躧耳"。帝王一人好之,上下萬人趨之,"齊人之上疏言神怪奇方者以萬數","自此之後,方士言神祠者彌眾"。《史記》說與鄒衍同時,"宋毋忌正伯僑、充尚、羨門高、最後皆燕人,為方仙道,形皆銷化,依於鬼神之事"。神仙方術與貴族永享榮華的奢望相吻合,故多流行於權貴之中。春秋戰國時期的神仙傳說還是一種宗教神話,不是一種獨立的宗教。

歷史


起源

方術起源於原始社會的巫史。由於古代社會生產力和科學知識所限,人們相信天主宰著一切人事,人間的統治者受命於天,把自然界的日月星辰、風雲雨雪、山川草木、鳥獸蟲魚等的變異,視為災異和祥瑞的徵兆。相傳有“明堂羲和卜史”等官吏專門觀天文、察時變、紀吉凶,用卜筮來傳達天的意旨,並用祭祀來消災祈福。在龍山文化遺存中有大量燒灼過用作占卜的獸骨,說明這時已有了預卜命運的占卜。商代甲骨卜辭中,有許多日食、月食和風雲雨雪及祭祀天時諸神的記錄。周代認為天道與人事互相感應,人的行為能感應上帝,“天命靡常”,人君“敬德保民”,就能“祈天永命”。春秋時,人們把天上的十二星辰和二十八宿跟地上的州、國位置相對應,稱為“分野”,以星宿的變異來比附州、國的吉凶,使得天人之間發生更密切的關係。
殷、周之際出現的陰陽五行思想,到戰國時廣泛流行。講陰陽的《周易》和講五行的《洪範》都在這時成書。一切醫卜星相都以陰陽五行為原則而推演。齊人鄒衍把五行說附會到社會歷史變動上去,提出“五德終始”說,用水、火、木、金、土的相生相剋和終而復始的循環變化來說明王朝的興替。燕人宋毋忌、正伯僑、充尚、羨門高等則修方仙道,自詡能把靈魂從軀體中解脫出去,能接近鬼神。於是燕、齊沿海地區出現了一批講神仙術的方士。他們宣稱,渤海中有三神山:蓬萊、方丈和瀛洲。山上的宮闕都是用黃金和白銀築成的,住著長生的神仙,藏著不死的奇葯。齊威王、齊宣王和燕昭王聽信這些無稽之談,多次派人入海去尋找,但回來的人總是說:三神山遙望如雲,船到即沉入海底;靠近它,風就把它吹去。
秦始皇巡狩海上,信方士之說,派韓終等去求不死之葯,去而無返。又派徐巿(即徐福)造大船,帶五百名童男童女去尋求,也無結果。
漢武帝好神仙方術,嚮往黃帝的成仙登天,齊人因此上疏言神怪奇方的竟達萬餘人,著名的有李少君、少翁欒大公孫卿等人。他們或入海尋求蓬萊,或候祠神仙,以博取利祿富貴,但均無效驗,騙局時被揭穿。漢武帝聽從田千秋的勸諫,於徵和四年(前89),悉罷諸方士求神仙之事。但他希望能遇到真正的神仙,對方士仍加以籠絡。到漢成帝時,才在匡衡奏請下,罷去。後來由於漢哀帝常常生病,為了求福,又一度恢復,但一年之中祭祀三萬七千次,一無效果。此後就衰歇了。
漢武帝以後,一部分方士和儒生合流,製作圖讖(見讖緯),用陰陽五行來解釋儒家的經傳。王莽漢光武帝都加以利用而稱帝。光武帝更正式“宣布圖讖於天下”,成為法定的經典,稱圖讖為“內學”,原來的經書則稱為“外學”。另一部分方士則吸取黃、老和浮屠之說,宣揚符命災異、吉凶占應、祈福禳災、輪迴報應等,成為道教的先行者。漢順帝時,宮崇奏上他的老師于吉在曲陽所得的“神書”——《太平清領書》。今存的《太平經》即由此書演變而來,書中推崇圖讖,並摭取了一些佛教的義理,以陰陽五行解釋治國之道。《後漢書》列有華佗左慈費長房等三十五人的《方術列傳》上下篇。
用自然的變異來推測人事的吉凶禍福是唯心主義的,除去它附會的迷信觀念外,其觀察、記錄和用陰陽五行來說明自然的變異,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自然現象及其變化規律;有的方士從事煉丹和神仙之術,也積累了不少化學和醫藥的知識。因此,方術可以說是“科學思維的萌芽同宗教、神話之類幻想的一種聯繫”。中國古代的天文、曆數、醫藥、化學是和方術交織在一起,並且是從方術內部發展起來的。因此,對古代流傳下來的方術,需具體分析其內容,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並闡明其在科學發展過程中的作用,給予一定的歷史地位。

發展

伴隨神仙之說的產生,巫覡便利用之更為渲染神怪,有的並利用當時萌芽的科技,加以宗教渲染,以為求仙方術,游售於世。這樣的人就叫方士,或方術之士。
據《漢書·藝文志》記載:漢時將方術分為四類,即醫經.醫方.房中.神仙。《後漢書·方術列傳》中:包括天文、醫學、神仙、占卜、相術、命相、遁甲、堪輿等等。古人將一切技藝皆稱之為方術,不過我們這裡所講的乃是那些宣揚長生不死,認為服食及祭祀可以成神仙的人所兜售的神怪奇方。
我國古代傳說的方士有籛鏗「彭祖」.容成.歧伯.素女等。史籍記載最早的方士則為周靈王(五四五至五七一年)時的萇弘。《史記·封禪書》:
是時萇弘以方事周靈王,諸侯莫朝周,周力少,萇弘乃明鬼神事,設射狸首,狸首者,諸侯之不來者。依物怪以致諸侯。諸侯不從,而晉人執殺萇弘,周人之言方怪者自萇弘。
所謂設射狸首,即漢代魔腥巫術,足見方士萇弘乃巫覡之遺緒。
戰國時的方士及巫覡,專事服食與祭祀,他們只有方術而沒有理論,與諸子百家相比較,顯然黯然失色。戰國末期出了個方士叫騶衍,他將陰陽五行說相生相剋的原理與社會朝代之興衰更替結合,更推而論社會事物之變化。騶衍因此而得顯於諸侯,從而也啟發了其他方士。《史記·封禪書》中說:自齊威.宣之時,騶衍之徒論著終始五德之運,及秦帝而齊人奏之,故始皇採用之。而宋毋忌.正伯僑.充尚.羨門子高最後皆燕人,為方仙道,形解銷化,依於鬼神之事。騶衍以陰陽主運顯于于諸侯,而燕齊海上之方士傳其術不能通,然則怪迂阿諛苟合之徒自此興,不可勝數也。
由於秦始皇幻想獲得不死之葯,因而方術之士十分活躍。得到秦始皇寵信的第一個方士便是徐巿(福)。《史記·秦始皇本紀》:齊人徐巿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請得齋戒,與童男女求之。於是遺徐巿發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仙人。
徐巿入海求神葯,數年不得,費多,恐受譴,對始皇說:蓬萊葯可得,然常為大鮫魚所苦,故不得至。繼徐巿而得寵信的有燕人盧生和韓終、侯公、石生等。他們為秦始皇求仙人羨門及高誓及不死之葯,均歸渺茫。盧生入海還,托以鬼神事,奏籙圖書,說:亡秦者胡也。始皇乃使將軍蒙恬發兵三十萬人北擊胡。盧生還說秦始皇:方中,人主時為微行以辟惡鬼,惡鬼辟,真人至。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則害於神。真人者,入水不濡.入火不爇,凌雲氣,與天地久長。今上治下,未能恬淡。願上所居宮毋令人知,然後不死之葯始可得也。
秦代法酷,方不驗輒死。因求仙藥不得,方士盧生等潛逃。秦始皇大怒說:……悉召文學方士甚眾,欲興太平,方士欲煉以求奇葯。今聞韓等去而不報,徐巿等費以巨萬計,終不得葯徒奸利相告日聞。盧生等吾賜之甚厚,今乃誹謗我,以重吾不德也。盧生在咸陽者,吾使人廉問,或為訞言以亂黔首。
秦始皇遷怒於諸生,將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皆坑之咸陽,使天下知之,以懲后。他的長子扶蘇向他解釋諸生與方士不同,秦始皇更怒將扶蘇遠謫邊地,北監蒙恬於上郡
秦始皇之後,最寵信方士的便是漢武帝劉徹。第一個得他寵信的是方士李少君。《史記·孝武本紀》記載,李少君以祠灶、穀道、卻老方見漢武帝.帝尊之。李少君說:祠灶則致物,致物而丹砂可化為黃金,黃金成以為飲食器則益壽,益壽而海中神仙者可見,見之以封禪則不死,黃帝是也。臣嘗游海上.見安期生,食巨棗,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萊中,合則見人,不合則隱。
漢武帝信了李少君的話,於是親祠灶,而遣方士入海求蓬萊安期生之屬,而事化丹砂諸葯齊為黃金矣。后李少君病死,漢武帝不說他死了而說化去,又使黃錘、史寬舒受其方,求蓬萊安期生之屬。其後又有亳人薄誘忌奏詞泰一方。齊人少翁以鬼神方見帝,謂能以方術夜致武帝已亡之王夫人及灶鬼之貌,得拜文成將軍,獲嘗賜甚多;后因以帛書飯牛,雲牛腹有奇,武帝查覺后誅殺文成將軍。又有膠東宮人欒大,謊言嘗往來海中,曾見仙人安期、羨門之屬,黃金可成,不死之葯可得,仙人可致;武帝寵信欒大,拜為五利將軍,欒大常羽衣,夜祠欲以下神,欒大佩六印,貴振天下,而海上燕齊之間,莫不扼捥而自言有禁方,能神仙矣。
《史記·孝武本紀》載,後來欒大以方術不驗被誅。又有齊人公孫卿,為武帝至東萊山候神。這時武帝令入海求神仙的方士達數千人,復遣方士求神怪采芝葯以千計。公孫卿還說仙人好樓居,武帝令長安蜚廉桂觀,甘泉作益延壽觀,使公孫卿設具而候神人。一概終無所驗,武帝始怠厭方士之怪迂語矣。自元光二年(前一三三年)遣方士求神仙,到征和四年(前八九年)才悉罷諸方士候神人者,中間經過四十五年之久,此時漢武帝已六十八歲。他曾對群臣自嘆曰:向時愚惑,為方士所欺,天下豈有仙人,盡妖妄耳,節食服藥,差可少病而已。(《資治通鑒》卷廿二《漢紀十四》)
《漢書·藝文志》對神仙及專務神仙術的方士,作了一段評論: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於外者也。聊以盪意平心,同生死之域,而無怵惕於眠胸中。然而或者專以為務,則誕欺怪迂之文彌以為多,非聖王之所以數也。孔子曰:索隱行怪,後世有述焉,吾不為之矣。
總之,方仙道所信奉的神仙說,也就是以後道教的最基本的信仰與特徵,方士們所行之術,如人主微行方、祠灶、穀道.卻老方、求仙術、候神、望氣、導引、祠泰一、夜祀下神方、斗旗方、按摩方、芝菌方、重道延命方、燒煉等等,也都是後來道教所信行的道術。道教源出神仙家,方仙道為道教前身,這是歷史事實。
由於方仙道方術不驟,受到社會的攻擊,信仰和專務神仙說與方術的人,便不得不改弦更張。這就使神仙家有所分派,同源而異說,一派是仿效騶衍的方仙道,另一派是繼起的依附黃老之學的黃老道

四大分項


1、占星術。占星術起源很早,是以觀察星辰運行予言人事禍福的一種技藝,它充斥著中國歷史進程,每個朝代每個帝王都採用占星術,其精華是“天人感應”。如果不懂占星術,恐怕不會很好了解歷史事件。占星術來源於“占卜”,在殷商的甲古文有大量記載。有人認為,占星術從本質上是錯誤的,但在科學尚未發達的時代,占星術起碼能把社會生活與天象結合,這不失為一種當時可操作的辦法。利用“占星術”也可幫助了解許多歷史事件,如用天象考證了周武王滅紂的確切年份。
2、堪輿術。堪,天道也,輿,地道也,天地之代名。懷有此種技藝的人稱“風水先生”,研究住宅基地或墳地的形勢,又稱相宅墓地之法。又有算命先生,看八字,用易經陰陽五行推演人的命運,在舊社會很流行。還出現了“電腦算命”,在西方有時稱為“顱相學”。據一些人說,這是封建迷信的流毒,曾遭批判和拋棄,因為它宣傳宿命論,約束人的思想。但是,堪輿術至今還有很大的市場,特別是在海外,在華僑和外國人中影響不小。對於堪輿論,必須持慎重的眼光看待。
3、房中術在中國古代非常發達,是國人對性生活的深刻認識。班固漢書》中說:“房中者,情性之極,至道之際。”房中術出現很早,但直至魏晉南北朝才基本形成體系,是關於性生活的學問,其中有不少科學的內容,講求和諧的性生活,性健康,對避孕和懷孕亦有詳細的論述,還有治療性病的方法。據說其中的糟粕很多,如“多交少泄可延年”等之說。對房中術也要有科學分析的態度。
4、煉丹術是以煉製長生不老葯為目的的方術,源於秦漢,屬於道教,內容十分龐雜,大致可分為內丹和外丹:內丹是探討人體活力的學問,後來演變為內功,有的演變為氣功。這已被事實證明是行之有效的健身養生的方式。對於外丹就要慎重了,外丹是利用萬物的變化來製成丹藥,如百草藥,礦物葯,採用火法和水法炮製丹藥,或企圖用賤金屬Pb、Sn、Cu、Fe等製成貴重的葯金葯銀,目的一是致富,二是長生。
煉丹術在唐宋時期逐漸佔據重要地位,在社會生活中無處不見。它是在科學不發達的時代,帶有濃厚的封建迷信色彩,甚至在根本上說,其目的是不可能實現的。但煉丹術對科學作出了多方面的貢獻。它是化學的原始形式,完成了大量的化學實驗,實現了物質轉化,作出了許多科學發現,既有理論體系,又有工匠傳統。

有關小說


小說名稱:方術
作品大類:東方玄幻
簽約狀態:尚未簽約
寫作進程:更新中
主要內容:平靜的大學校園因為一些人而變得不再平靜,中國武術與土著巫術的對抗,還有密術邪術的糾葛,西方異能和東方異術的較量到底誰主沉浮?來自法國的殺手和日本的高手會有什麼樣的恩恩怨怨?這裡有撲朔迷離的命案,神乎其技的異術,還有神秘莫測的方氏家族,一切盡在《方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