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魯氏桿菌

一種革蘭氏陰性的不運動細菌

布魯氏桿菌(Brucella)是一種革蘭氏陰性的不運動細菌,無莢膜,觸酶、氧化酶陽性,絕對嗜氧菌,可還原硝酸鹽,細胞內寄生,可以在很多種家畜體內存活。布氏桿菌屬有馬爾他布氏桿菌(羊型布氏桿菌)、流產布氏桿菌(牛型布氏桿菌)、豬布氏桿菌和狗布氏桿菌、林鼠布氏桿菌、綿羊布氏桿菌等六種。布魯氏桿菌可寄宿在綿羊、山羊、豬、牛和狗等動物身上,人類通常通過接觸受感染動物的分泌物,或進食受污染的肉類或奶製品而遭感染,人與人之間的傳染較罕見,其病徵與流行性感冒相似。

概括介紹


布魯氏桿菌
布魯氏桿菌
美國將布魯氏桿菌視為一種“生物恐怖主義”威脅,加拿大早在20世紀80年代已消滅布魯氏桿菌,但部分國家(包括中國)仍不時出現這類病菌。美國軍方曾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製造生化武器時使用過布魯氏桿菌,后因無效而停止使用。
病原體是通過感染的動物(人畜共患病)的排泄物和污染的食物進行傳播的。開始發病時會伴隨著中度發燒,急性發作時夜間發燒會加重,肝大、脾大或淋巴結腫大是這個時期的特徵,體溫波動式的間歇性發燒是馬爾他布氏桿菌和豬布氏桿菌感染的特徵。
疾病不會自行痊癒或轉變成慢性病,對於慢性疾病,臨床癥狀有很多種,可能導致多個器官或臟器系統,骨骼或關節的病變,感染組織中可觀察到具有組織學特徵的肉芽腫。
細菌性心內膜炎如果不及時治療,將會有生命危險。臨床上,在布魯氏桿菌病的晚期可能出現喪失勞動能力、卧床不起、神經或精神病方面的癥狀。
引發疾病
詳解布魯氏桿菌感染髮作
詳解布魯氏桿菌感染髮作
布魯氏桿菌病又稱波浪熱,簡稱布病,是布氏桿菌所引起的,以長期發熱、關節疼痛、肝脾腫大和慢性化為特徵的傳染病。布病主要由染病的家畜引起人們的感染,主要家畜有綿羊、山羊等,而黃牛、水牛、奶牛及豬也可引起發病。引起人們發病的職業主要有接觸羊羔產仔、屠宰病畜、接觸病畜的皮毛、擠奶等;此外,食用了含布氏菌的牛奶、奶製品、水和肉類,吸入被布氏菌污染的塵埃也可引起布病的發生,但是布病不會引起人與人之間的傳染。
布病最初表現為高燒不退,臨床醫生不能明確發病原因,經規範的抗生素治療不見好轉。這是因為布氏桿菌躲在人類的細胞內繁殖,藥物難以達到,用藥后不能達到預期效果。如果布病的治療不徹底容易引起複發,所以爭取第一次發病就徹底治癒。如果沒有得到及時治療,發病半年後就可能轉變成慢性。嚴重的患者會發生關節變形,肌腱萎縮,肝硬化,形成殘疾或不育,喪失勞動能力等。因此,如果病人經長期抗生素治療高燒不退,要及時到市級疾控機構進行化驗,爭取儘早確診,規範治療。
醫學病理病菌由皮膚黏膜侵入,先在局部淋巴結內繁殖,形成病灶再進入血流,引起菌血症毒血症。病菌被單核巨噬細胞吞噬,帶到肝、脾、骨髓,形成新病灶,並反覆入血,形成波浪熱及全身臟器損害,由於變態反應及病原菌主要在細胞內繁殖,抗體及抗菌葯不易進入,故難以根治。病損幾乎涉及所有器官和組織,以肝、脾、淋巴結、骨髓等單核吞噬系統為最,基本病變為炎症和肉牙腫,並可有纖維變性,致使肝硬化和骨關節畸形。
感染途徑第一種途徑,通過很細小的傷口侵入的。第二種途徑,在解剖感染了布魯氏桿菌的牲畜時,病菌有可能會形成氣溶膠,可以通過口腔、眼結膜感染其他人。第三種途徑,口腔感染,比如在手沾染了感染布魯氏桿菌的牲畜屍體后,再吃東西也會感染。

感染癥狀


(1)運動系統:關節肌肉疼痛。出現膝關節、腰、肩、髖、肘等關節痛。 (2)神經系統:可引起神經乾涸神經根的損傷,導致神經痛。出現腰痛、臀部疼痛、腿痛等。(3)呼吸系統:部分患者發生間質性肺炎而出現咳嗽。(4)消化系統:急性期病人個別因肝臟損害較重,而出現尿黃、鞏膜黃染、肝區不適、食慾減退等消化道癥狀。(5)泌尿生殖系統:男性患者因睾丸炎附睾炎而出現睾丸疼痛及小腹痛。慢性期可出現精索神經痛,以致出現陽萎、遺精、性機能減退等。女性患者可出現乳房腫痛、腰痛、小腹痛、月經不調、閉經或流血過多,白帶過多、性慾減退、早產、流產、死胎等表現。還可發生腎炎、腎盂腎炎、膀胱炎

人體癥狀


首先出現的癥狀是發燒,體溫可達38—40度,不同人發燒的熱型差別較大。有的人體溫並不太高,波動於37—38度之間,持續時間長,處於長期低熱狀態;有的人體溫呈波浪狀,即高熱幾天,體溫降下來幾天,又開始高,反覆多次,所以布病又稱浪狀熱。還有的體溫忽高忽低,早晚變化大,病情兇險,呈弛張性發熱等等。當前主要是長期低熱者多。另一個特點是患者多汗,尤其發病初期更為明顯,晚上汗更多,汗質粘稠,多出現在頭胸部等。患者還經常出現骨關節疼痛、腫脹等。男患者易出現睾丸腫大(單例),女患者可有月經不調、流產、白帶過多等。發病初期不明顯,體溫逐漸下降時骨關節癥狀相繼出現。疼痛或骨關節活動障礙的部位多見於大關節。如,腰、骶、髖、肩、肘、膝等關節。常易誤診為風濕病。給布病患者查體時還可看到某些部位淋巴結腫大(部、腋下、鼠蹊部等),肝、脾腫大等。其他癥狀如乏力、食欲不振、精神倦怠等類似於感冒。總之,布病無明顯特徵性表現,癥狀是多種多樣的。
牲畜癥狀牛:該病潛伏期2周至6個月。母牛最顯著的癥狀是流產,常發生在第6—8周,流產時分泌物為灰白色,流產後排出污灰色或棕紅色惡臭分泌液,1—2周后消失。早期流產的胎兒產前多已死亡,後期生產的犢牛體弱不易成活。已流產過的母牛如果再流產,一般比第一次流產時間要遲,且易引發胎衣滯留,引發子宮炎,長期不育。如流產不發生胎衣滯留,則病牛迅速康復,又能受孕,但以後可能再度流產。公牛常見的是睾丸炎,睾丸腫大疼痛,觸之堅硬。布魯氏桿菌病還可造成關節炎,常見於膝關節和腕關節出現跛行。有時有乳房炎的輕微癥狀。
羊:發病癥狀與牛相似但不如牛明顯。母羊的流產發生於第3—4個月。公羊發生睾丸炎及附睾炎。其他癥狀可能還有乳房炎、支氣管炎、關節炎及滑液囊炎而引起跛行。
豬:流產多發生於妊娠期滿,即早產。早期流產常不易發現,因母豬常將胎兒連同胎衣吃掉。流產後胎衣滯留現象少見,子宮分泌液8天內消失。少數情況因胎衣滯留引起子宮炎和不育。公豬常見睾丸炎及附睾炎,全身發熱,局部疼痛不願配種。較少見的癥狀還有患豬皮下膿腫、關節炎、腱鞘炎等,如椎骨中有病變時,還可發生後肢麻痹。

預防方法


(1)加強檢疫提倡自繁自養,不從外地購買家畜。新購入的家畜,必須隔離觀察一個月,並做兩次布魯氏桿菌檢疫,確認健康后,方能合群。每年配種前,種公畜也必須進行檢疫,確認健康後方能配種。養殖場每年需做兩次檢疫,檢出的病畜,應嚴格隔離飼養,固定放牧地點及飲水場,嚴禁與健康畜接觸。
(2)定期免疫在布魯氏桿菌病常發地區的家畜,每年都要定期預防注射。在檢疫后淘汰病畜的基礎上,第1年做基礎免疫,第2年做加強免疫,第3年做鞏固免疫,從而達到凈化畜群的目的。
(3)嚴格消毒對病畜污染的畜舍、運動場、飼槽及各種飼養用具等,用5%克遼林或來蘇兒溶液、10—20%石灰乳、2%氫氧化鈉溶液等進行消毒。流產胎兒、胎衣、羊水及產道分泌物等,更要妥善消毒處理。病畜的皮,用3—5%來蘇兒浸泡24小時後方可利用。乳汁煮沸消毒,糞便發酵處理。
(4)病畜處理病畜以淘汰為宜。確需治療者可在隔離條件下進行。對流產伴發子宮內膜炎或胎衣不下,經剝離后的病畜,可用0.1%高錳酸鉀溶液、0.02%呋喃西林溶液等洗滌陰道和子宮。嚴重者可用抗菌素和磺胺類藥物進行治療。
(5)培育健康幼畜50%以上的隱性病畜,在良好的隔離條件下,用健康公畜的精液人工受精,從而培育健康幼畜。幼畜出生食初乳后隔離喂消毒乳和健康乳,經檢疫為陰性后,送入健康群,以此達到凈化疫場目的。

治療方法


(1)四環素類抗生素,並用鏈黴素治療:四環素每日2克,分四次口服,21天為一療程,可重複1-2個療程,療程間隔5-7天。第一療程時並用鏈黴素。成人每日1克,他兩次肌肉注射
(2)利福平,並用強力黴素治療:利福平成人每天600-900毫克,分兩次口服,並且每天早晨口服強力黴素200毫克,連服6周。
(3)磺胺治療:復方新諾明成人每次2片口服,每日3次,連服2周,以後每天2次。3周為一療程,可治2-3個療程,療程間的間隔5-7天。用此類葯治療後有一定複發率。
(4)對症治療:除抗生素治療外,應以對症治療。如失眠者可服用鎮靜葯,關節痛、頭痛等可服鎮痛葯,高燒者可輔以物理降溫或服解熱葯等。對慢性布病無特效藥物治療。我國一般採用中醫中藥治療。因慢性期病人的癥狀複雜,不同人表現不同。有的以過敏癥狀為主,有的以內分泌紊亂為主,更有的免疫功能低下等。醫生應依不同情況予以適當治療。

感染事故


2010年12月19號的一次羊活體動物實驗,造成了東北農業大學28名師生感染。這次實驗分為解剖,肢解,最後觀察羊內臟。整堂解剖課從上午一直持續到下午,它的結果卻是:28人感染嚴重布魯氏桿菌傳染病。
2011年6月,東北農業大學做出了對這一事件的《調查報告》,免去動物醫學學院院長、黨總支書記等人的職務。校方願意承擔治療的全部費用,並“根據患病學生三個療程結束后的治療結果,充分聽取患病學生和家長的意見訴求,儘快拿出賠償等善後問題的解決方案。”

事件


2013年4月,加拿大皇家騎警首次公布,尼爾森和身為同事的華裔妻子於偉玲於2010年10月在渥太華機場準備飛往中國時被警方截停。警方在尼爾森行李攜帶的一個兒童午餐袋內搜出17個裝有病原體的小藥瓶和一些山羊血,后證實小藥瓶盛載的是活的布魯氏桿菌。
2014年8月13日加拿大食品檢驗局前首席研究員、加拿大傑出傳染病學家克勞斯•尼爾森在法庭承認,他兩年前企圖將危險細菌走私到中國。尼爾森和於偉玲隨後在機場被捕,但於偉玲事後逃逸。尼爾森的犯罪動機仍然未明,他不惜拋棄自己傑出科學家的名聲和32年的職業研究生涯,鋌而走險竊取國家財物和走私危險物品。

物種歷史


布魯氏桿菌感染引起的布魯氏病(brucellosis),是一種人畜共患性全身傳染病,簡稱“布病”,又有地中海弛張熱、馬爾他熱、波浪熱等稱謂。羊種布魯氏桿菌致病力最強,曾有阿拉伯語文獻記載,羊因為感染這種細菌而得病流產。
1886年,蘇格蘭病理學家和微生物學家大衛·布魯氏(David Bruce),在地中海島國馬爾他擔任軍醫時,從死於“馬爾他熱”的士兵脾臟中首次確認並分離出了該細菌。後來的學者們為了紀念布魯氏,就將這種細菌命名為布魯氏桿菌。
20世紀50年代中期,布魯氏桿菌由於容易製造、不會引起無法控制的疫情等特點,成為美軍發展生物武器時率先嘗試的細菌。美國試驗性的細菌戰項目主要研究三種布魯氏菌:豬布氏桿菌;牛布氏桿菌;山羊布氏桿菌。二戰臨近結束時,豬布氏桿菌被率先開發。美國陸軍航空隊想要擁有生物作戰能力,化學兵部隊便在M114小炸彈里裝了豬布氏桿菌,這種小炸彈在二戰期間爆炸後會傳播炭疽病。但是在M114炸彈的運轉試驗中,美軍發現,這種細菌穩定性差、保質期短。因此美國陸軍航空隊將它作為一種臨時作戰能力儲備著。1971~1972年間,美國總統尼克松終結了極具威力的細菌戰,將美國兵工廠的布魯氏桿菌和其他殘存的生物武器全部銷毀。
1985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布魯氏菌病專家委員會,把布魯氏菌屬分為6個種19個型。
2011年恐怕是布魯氏桿菌“事迹”最多的一年。
2011年3月至5月,由於在解剖實驗中使用了未經檢疫的山羊,東北農業大學動物醫學學院27名學生和1名老師,陸續被感染確診為布魯氏病。
2011年6月,浙江寧波市鎮海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在對轄內兩家奶牛養殖場和一家屠宰場的工作人員進行抽血採樣時,也發現兩名屠宰場工作人員感染布魯氏病。到下半年,著名的飛鶴乳業也陷入了“布病危機”,上百頭奶牛和幾十名員工受到感染。
2013年8月,得克薩斯州農工大學的博士艾莉森·萊斯·費希特及其團隊聲稱,他們即將開發出一種供應美國軍方的疫苗,以防交戰對手使用布魯氏桿菌製成的生物武器。

形態特徵


一般來講,布魯氏桿菌各個種的形態幾乎一樣,染色后在普通光學顯微鏡下呈微小的球狀、球杆狀和卵圓形。羊布魯氏桿菌以球形和卵圓形多見,大小約0.3~0.6um。其他種布魯氏桿菌多呈球杆狀或短桿狀,比羊布魯氏桿菌也大些,約在0.6~2.5μm之間。塗片標本上無特殊排列,常單個存在,極少見到呈兩個相連或短鏈排列。無鞭毛不運動,無菌毛,不形成芽胞,毒力菌株有菲薄的微莢膜,多數人認為該菌也無莢膜。

細菌分型


1985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布魯氏菌病專家委員會,把布魯氏菌屬分為6個種19個型,即羊種布魯氏桿菌(3個型)、牛種布魯氏桿菌(8個型)、豬種布魯氏桿菌(5個型)、綿羊附睾種布魯氏桿菌(1個型)、沙漠森林野鼠種布魯氏桿菌(1個型)和狗種布魯氏桿菌(1個型)。對人致病的是豬、牛、羊、狗4個種,可以通過飲食和受傷的皮膚、粘膜直接傳染人類。其中,在馬爾他“首秀”的羊種布魯氏桿菌致病力最強。
布魯氏病目前已經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歸類為乙類傳染病,與我們更為熟悉的“非典”、“豬流感”、炭疽、艾滋病、狂犬病、乙肝等同屬一類傳染病。美國疾控中心(CDC)也因此認為它可以製成生化武器,並將其定義為“B類生物恐怖主義藥劑” 。

感染方式


感染過程
布魯氏桿菌經皮膚傷口或粘膜進入人體后,附近毛細血管中的吞噬細胞會率先鑽出來迎敵。只要免疫功能正常,任何侵入人體的不明外來生物都會受到免疫大軍的阻擊。倘若吞噬細胞沒能將病菌全殲,便會隨著布魯氏桿菌的“余部”一同順著淋巴液“漂流”到淋巴結,以便聯合駐紮在那裡的吞噬細胞,將這些病菌吞入“腹”中。
吞噬細胞會分泌消化酶徹底消滅敵“菌”。不過,布魯氏桿菌是胞內寄生菌,能適應細胞內的環境。如果人體沒有專門對付它的抗體,它就可以比非細胞內寄生的細菌更容易待在細胞內,並且由於身處正常細胞內,可免受人體體液中的特異性抗體和其他抗菌物質攻擊。如此,吞噬細胞的吞噬作用反而起到了保護布魯氏桿菌的效果。這時候,淋巴結就成了局部原發性病灶,一些強壯的細菌就會在吞噬細胞內就地取材,大肆進行代謝和繁殖活動,從內部逐漸瓦解吞噬細胞。
一批批布魯氏桿菌,重新進入淋巴循環和血液循環,就形成了“全身無中毒癥狀,但血液中可檢測出細菌存在”的菌血症。在血液里,吞噬細胞軍隊又來與布魯氏桿菌作戰,戰場隨血流擴展到全身。
隨後,這些被吞噬的布魯氏桿菌集中在肝、脾、骨髓等地開始繁殖,成了多發性病灶。當敵“菌”規模越來越大,吞噬細胞應接不暇時,布魯氏桿菌則在細胞外的血液中代謝和繁殖,從而造成敗血症,長時間引起間歇性發熱,也就是“波浪熱”、“弛張熱”之名的由來。
除了巨噬細胞被撐破,布魯氏桿菌同樣會陣亡。但是該細菌細胞壁上都帶有對宿主有害的脂質物質“內毒素”。布魯氏桿菌被摧毀時,內毒素會隨著破碎的屍體溶出,進入體液,就像死亡自爆一樣,給人體帶來最後的一次性毒害。一旦活著的布魯氏桿菌在體內控制了局面,患者就開始出現全身性癥狀,如盜汗、食欲不振、肝脾處淋巴結腫大、全身肌肉和大關節疼痛、以脊柱為首的骨骼疼痛無力等等。
內毒素可致病理損傷,若機體免疫功能正常,通過細胞免疫體液免疫清除病菌而獲痊癒。如果免疫功能不健全,或感染的菌量大、毒力強,則部分細菌逃脫免疫,又可被吞噬細胞吞噬帶入各組織器官形成新感染灶,有人稱為多發性病灶階段。經一定時期后,感染灶的細菌生長繁殖再次入血,導致疾病複發。組織病理損傷廣泛。臨床表現也就多樣化。如此反覆成為慢性感染。
傳播途徑
人類布病的傳染源主要是患布病的家畜(羊、牛、豬、鹿、貓、狗)。在農牧區,對人類危害最大的是患布病的羊。人通過接觸病畜的流產物、分泌物、排泄物(糞、尿)、乳、肉、內臟、皮毛以及被污染的水、土壤、食物、空氣、塵埃,經體表皮膚黏膜、消化道、呼吸道感染布氏菌。

診斷方法


人間布病診斷標準
(1)流行病學
發病前病人與家畜或畜產品、布魯菌培養物有密切接觸史,或生活在疫區的居民,或與菌苗生產、使用和研究有密切關係者。
(2)臨床表現
岀現持續數日乃至數周發熱(包括低熱)、多汗、肌肉和關節酸疼、乏力兼或肝、脾、淋巴結腫大和睾丸腫大等可疑癥狀及體征。
(3)實驗室檢查
布病玻片或虎紅平板凝集反應陽性或可疑,或皮膚過敏試驗后2448小時分別觀察一次,皮膚紅腫浸潤範圍有一次在2.0cm×2.0cm及以上。
(4)分離細菌
從病人血液、骨髓、其他體液及排泄物中分離到布魯菌。
(5)血清學檢查
SAT滴度為1:100及以上,對半年內有布魯菌菌苗接種史者,SAT滴度雖達1:100及以上,過2~4周后應再檢查,滴度升高4倍及以上,或用CFT檢查,CFT滴度1:10及以上,Coomb's滴度1:400及以上。
具備(1)(2)(3)者為疑似病例。
具備(1)(2)(3)(4)或(1)(2)(3)(5)者為確診病例。
實驗檢查陽性判定標準:
①病原分離已檢出布魯菌。
②試管凝集試驗:1:100(++)及以上。
③補體結合試驗:1:10(++)及以上。
④抗人球蛋白試驗:1:400(++)及以上。
⑤虎紅平板凝集試驗:血清0.03mL,檢查出現可見凝集。
⑥皮內變態反應:皮試后24、48小時分別各觀察一次,皮膚紅腫浸潤範圍有一次在2.5cm×2.5cm及以上(或6.25cm及以上)。人間布病實驗檢查的各種方法和要求,按照衛生部地方病防治司和農業部畜牧局主編的“布魯菌病防治手冊”和“布魯氏菌病診斷標準及處理原則”規定進行。
近年各國學者對血清學診斷方法,從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Casa等觀察了快速纖維素試紙(dipstick)試驗用於檢測布魯菌特異性抗體lgM的臨床應用以及和病程(期)的關係。該法操作簡便、快速。 Orduna等(2000)、Sera(2001)應用免疫捕獲凝集試驗診斷人類布病,並與傳統的血清法SAT、 Coomb’s進行了比較,都顯示了很好的敏感性、特異性。另外分支動態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SA)在布病的診斷方面的硏究也有大量報道。Bata等採用 DOT-ELISA檢測盒檢測人類布魯菌抗體,並與其他血清學凝集試驗進行比較,通過對120份疑似布病血清檢測,DOT-ELISA獲得陽性例數最多,提示 DOT-ELISA診斷布魯菌病優於RBPT、SAT、 Coomb's試驗。
畜間布病診斷標準
布病是人、畜共患傳染病,所以病畜診斷標準簡介如下(國標):①分離出布魯菌。②血清學正式試驗中試管凝集試驗陽性或補體結合試驗陽性。③初篩試驗中,一項或多項出現陽性,並有流行病學史和臨床癥狀者。判定時應排除其他疑似疾病和菌苗接種弓起的血清學反應。一般牲畜具備上述一項者即判定為病畜。種畜、奶牛等價值高的家畜,判定則更為嚴格一些,要結合臨床癥狀,被檢動物疫源史,或血清抗體有上升趨勢並超計一個滴度。
鑒別診斷
在布病的臨床實踐中,常遇到一些疾病的臨床表現與布病相似,給診斷造成困難,所以在疾病診斷過程中一定要注意鑒別診斷,避免延診、誤診、漏診。
(1)風濕熱。布病與風濕熱都有發熱及遊走性關節痛。主要區別是布病多以侵犯大關節為主,風濕病則以侵犯小關節為常見。在風濕病時,經常見到紅細胞沉降率加速,中性白細胞増多,心臟瓣膜常見損害。這在布病是罕見的。而淋巴結和肝脾綜合征在風濕病時極少看到。此外,水楊酸製劑,對風濕病有明顯療效,應用於布病只能起暫時緩解疼痛的作用。實驗室檢驗:風濕病抗“O”試驗為陽性,布病試管凝集和皮膚檢查等反應是陰性,而布病正相反。
(2)傷寒和副傷寒。傷寒和副傷寒都有持續發熱、肝脾大、白細胞減少,淋巴細胞增多,與布病相似。主要區別為傷寒起病急,髙熱,神昏譫語,煩躁不安,脈相對緩,體溫與脈搏的分離現象,薔薇疹以及消化系統癥狀等與布病不同。實驗室檢驗:傷寒為肥達氏反應陽性,傷寒菌培養陽性。由於副傷寒臨床表現與傷寒極為相似,所以與布病的鑒別要點基本同傷寒。
(3)結核。由於布病患者長期低熱、多汗、白細胞減少、淋巴細胞增多、血沉稍快,所以易誤診為結核,但結核病人全身中毒癥狀較重,明顯消瘦、咳嗽、痰中帶血。結核病很少有肝脾大。相應部位有結核病灶,分離到結核桿菌為主要依據。胸部X線的檢查對肺結核常有著決定性意義。
(4)瘧疾。兩者均有發熱、出汗、肝脾大、白細胞減少、淋巴細胞增多等相似表現。但瘧疾多為陣發性寒戰,高熱;典型發作具有發冷、發熱、出汗三個階段,末梢血塗片可發現瘧原蟲
(5)睾丸或附睾結核。體內多有原髮結核病灶,病變多先波及附睾,之後睾丸受累,並且往往留有局限性硬結。
(6)敗血症。敗血症常有化膿性傳染病灶,中毒癥狀嚴重,大多發生高熱,呈弛張熱者居多。嚴重病例可見神志不清。狂躁或譫妄,甚至出現昏迷或休克。白細胞計數多增高,以中性粒細胞增高顯著,多數患者有進行性貧血;血培養可以發現其他病原菌布病高熱時神志清楚,甚少譫妄。白細胞減少,淋巴細胞相對增多,試管凝集和皮膚過敏反應陽性。
(7)化膿關節炎。常查到原發感染灶,關節腫脹疼痛嚴重,關節積液為膿性且不易吸收,血常規化驗白細胞顯著增高。布病特異性實驗室檢驗為陰性。
需要進行鑒別的疾病還有許多:流感、土拉倫菌病、病毒性肝炎、耶爾森氏菌病、神經官能症等,應在診斷時分析鑒別。要進行細菌、病毒培養分離和血清免疫學試驗。

病理變化


一般來講,患病人體的器官和組織都會發生病理變化。
急性期表現為網狀內皮系統的瀰漫性炎症反應。並發展成傳染―反應性網狀內皮細胞增殖症。最易發生病變的為結締組織系統,其次是淋巴系統,血管系統和神經系統。布病病理學的主要特點:一是所有組織和器官都可發生病理變化,病變複雜,損害廣泛;二是不僅間質細胞改變,而且實質器官的細胞也發生變化。
皮膚
皮膚病變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經皮膚感染的人不一定出現原發性損害,即使有損害,也不明顯,臨床持續的時間也不長。繼發性損害的特點是發生部位不一,可有增生性肉芽腫、出血、結締組織層的纖維斷裂、水腫、毛細血管壁腫脹和血管通透性增強等變化。
淋巴結
在布病病變中,淋巴結是最易受累的,並且出現變化最早。初期是充血和漿液性滲出,繼之表現為瀰漫性或局灶性網狀內皮細胞增殖,形成類上皮細胞結節,即增生性肉芽腫。肉芽腫周圍除類上皮細胞外,還有淋巴細胞,嗜酸性粒細胞漿細胞
血管系統
布魯菌對血管系統損害廣泛並且病變明顯,既可累及小血管,亦可損害大血管,但主要侵入小動脈、毛細血管和毛細血管后靜脈。表現為血管內膜炎、血栓性脈管炎動脈瘤以及主動脈炎等。鏡下可見內皮細胞的壞死和脫屑,管腔內形成血栓,內皮下層細胞增生,在內膜下形成結節,血管中層有纖維素樣壞死,管壁有炎性細胞浸潤,可形成肉芽腫。
心臟
病變可累及心內膜、心肌和心包,發生特異性心肌炎、心內膜炎心包炎。主要組織學改變為布魯菌肉芽腫。
肝、脾
布病是一種傳染性網狀內皮細胞增殖症,所以具有豐富網狀內皮組織的肝臟和脾臟經常受到損害。肝臟主要表現為急、慢性肝炎,其特點是各種炎症過程依次交替岀現,主要表現為漿液性炎症,增殖性炎症,肉芽腫。脾臟由於網狀內皮細胞和淋巴細胞增生表現為脾大,並有肉芽腫形成,鏡下見網狀內皮細胞瀰漫性增生和毛細血管膠源性變化。
骨髓
可發生小的壞死、骨髓組織營養不良和出血性素質、再生障礙性貧血和纖維化等。有的急性和亞急性期病人發現骨髓樣細胞增殖,圓細胞的結節,多數漿液性水腫和漸進性細胞壞死。在慢性期見有髓樣細胞増殖,某些病例尚有圓細胞的病灶性浸潤。
肺臟
急性期可見病灶性卡他樣肺炎,炎症病灶通常局限於肺下葉。有時在肺內見到由類上皮細胞和巨噬細胞構成的肉芽腫。
泌尿生殖系統
腎臟主要是繼發性受累,表現為腎炎,岀現腎小球混濁腫脹,產生蛋白尿。羊布魯菌感染的急性期,常可岀現病灶間質性和瀰漫性腎小球腎炎。生殖器官變化較腎臟變化更為多見。如睾丸炎,附睾丸炎,子宮內膜炎,卵巢炎,輸卵管炎等。急性期睾丸內可見有血管周圍圓細胞的炎性浸潤灶。在疾病的慢性期,除了圓細胞浸潤之外,在睾丸間質出現類上皮細胞結節。同時尚有精細管的萎縮和間質硬化。
神經系統
末梢神經受累較多見,經過較輕。中樞神經受累少見,但經過嚴重,表現為腦炎、腦膜炎、脊髓膜炎和脊髓炎等。神經系統的主要病理變化為退行性、滲出性、增殖肉芽腫性和硬化性改變。
運動系統
運動系統的骨、關節、肌肉、韌帶均可受累。骨髓病變表現為增殖性多形細胞的成骨性炎性反應,同時有骨樣組織形成,骨骼肌可有急性或慢性炎症反應。結締組織內初期表現為漿液性出血性炎症,沿著血管走向,同時發生圓細胞浸潤。這種浸潤或完全消散,或被肉芽組織所代替,然後纖維化。在臨床上可經常見到關節炎,關節周圍炎、滑膜炎和腱鞘炎等。

臨床表現


人體
布病的臨床表現輕重不一,羊布魯菌引起的較重,豬布魯菌次之,牛布魯菌較輕,但與個體的防禦機能有關。近年來,布病多為輕型經過。不典型病例較常見。甚至在畜間檢出菌率相當高的地區,也很少發現急性典型病例,以隱性感染或慢性感染病人居多。
(一)潛伏期
本病潛伏期長短不一。一般為1~3周,平均2周。短的可以3天,最長者可達1年之久。潛伏期的長短與病原菌的菌型、毒力、菌量及機體抵抗力等諸因素有關。
(二)發病和前驅期癥狀
目前多數病例發病緩慢,少數病例發病較為急驟。在發病緩慢者中,有些布病患者可以看到所謂的前驅期癥狀。其臨床表現似重感冒,表現為全身不適、乏力、食慾減退、頭痛、失眠、出汗、肌肉或大關節疼痛等,有的可見淋巴結輕度腫大。有些病例可見便秘,腰及各部位肌肉和關節有輕度風濕樣疼,傍晩有輕度畏寒等癥狀。體檢可以發現患者微熱,傍晩為重;淋巴結輕度腫大。偶見肝脾和扁桃體腫大。前驅期持續時間變動甚大,短者幾天,長者為數周。起病急者,前驅癥狀不明顯,直接表現為急性期癥狀。
(三)急性期
1.發熱與多汗
此為臨床最常見的癥狀之一。典型熱型是波浪熱,也可見不規則熱間歇熱和弛張熱等。近年來,波狀熱已不多見,而以其他熱型常見。據我國布病患者熱型分析,主要有以下五種型:低熱型、波狀熱型,不規則熱型,間歇熱型,弛張熱型,而稽留熱罕見。發熱可持續數日,數周、甚至數月。發熱期常伴有大量岀汗,尤其在體溫下降期更明顯,有時濕透衣褲。大量岀汗使患者情緒緊張,煩躁,影響睡眠,由於大量出汗,有時候皮膚出現出血疹。
2.頭疼、乏力
多數病例都出現頭疼,尤其是急性期患者。乏力是所有病例的共同癥狀,尤以慢性期明顯,患者自覺無力,能吃不愛動,所以有人稱之為“懶漢病” 。
3.關節和肌肉酸疼
布魯菌侵及骨關節的發生率為10%~70%,主要累及1個或幾個關節。關節疼主要見於大關節,如髖、膝、肩、肘、腕、踝等,膝關節最常見,其次是骶髂關節、肩關節髖關節。關節疼痛多呈遊走性,類似風濕性關節炎,有時疼痛局限於某一部位,如慢性期病人。關節痛往往伴肌肉酸疼,多數病人可致關節強直和變形。部分患者可見關節紅腫,偶有化膿。亦可見滑囊炎、腱鞘炎及關節周圍炎。
4.神經疼
主要由於神經干或神經根受累所致,中樞神經受損表現為各種腦膜刺激癥狀,如頭疼、頸項強直。周圍神經受損表現為肋間疼、胸疼、肢疼等。1897年 Hugher首先提出神經布魯菌病是一種神經病學併發症。神經布病的發病率為0.%~25%,大約5%的布病病人發展成為神經布病。
5.淋巴結和肝脾大
患者多有局部淋巴結腫大,部位不一,與布魯菌侵入部位有關。多數患者肝臟和脾臟腫大,有壓痛。腫大的肝脾質軟、中等硬。由於肝臟損害,可岀現黃疸。經治療,腫大的肝臟、脾臟可縮小,常作為考核療效的指標之一。
6.生殖系統癥狀
布魯菌對其宿主動物的生殖器官有一種獨特的親和性,對男女生殖系統均可以造成損害。男性患者中有的可發生睾丸炎、附睾炎、睾丸膿腫等,多為單側性。少數男患者也可見精索炎鞘膜積液。女性患者可發生卵巢炎、輸卵管炎或子宮內膜炎、骨盆膿腫子宮頸炎和月經失調、痛經和閉經等。偶爾可致流產、早產、不孕。
(四)慢性期
病程長於1年為慢性期。慢性期可由急性期發展而來,也可直接表現為慢性期。如同時伴有發熱等急性期癥狀者稱為活動期,如無急性期表現則稱為相對穩定型。其表現多種多樣,無特異性,病人常有疲乏、多汗低熱、失眠、煩躁不安、面色蒼白、潮紅、水腫及全身疼痛等。部分病人表現為頑固性的關節疼或肌肉鈍痛,持續數年,反覆發作,久病可發生強直或攣縮。慢性患者心血管損害也很常見,表現為心內膜炎、脈管炎等。肝脾大不易完全恢復,病情反覆發作。
(五)病程及預后
布病的病程及預后,主要取決於布魯菌侵入門戶,感染菌量以及菌種、型,毒力和當時人體的生理狀態,治療方法等。布病病程長短不一,以3~12個月者居多。多數患者只要治療及時,治療方法得當,一般預后良好。有些患者不經治療往往1~3個月自然康復。但是,疲勞癥狀可能持續很長時間。然而也有些患者如不及時治療,易由急性轉為慢性,形成隱性病灶,反覆發作,遷延數年甚至幾十年,嚴重影響健康和勞動能力,甚至病灶纖維化后形成瘢痕,引起內臟器官的器質性改變或骨關節的變形強直,終生不愈。布病本身不易引起患者死亡,但是個別急性病例,由於極度的菌毒血症,腦膜炎,血小板減少,心內膜炎或其他更嚴重的併發症也可以死亡。
動物
1.牛
潛伏期2周至6個月。母牛最顯著的癥狀是流產,有弛張熱。流產最常發生在妊娠的第6~8個月。妊娠晚期流產者常見胎衣滯留,可發生慢性子宮炎,引起長期不育,有乳房炎的輕微癥狀。如流產胎衣不滯留,則病牛迅速康復,又能受孕,但以後可能再度流產,但大多數流產牛經2個月後可以再次受孕。流產後常繼續排出污灰色或棕紅色分泌液,有時惡臭,分泌液遲至1~2周后消失。產死胎、弱仔。公牛更常見的是睾丸炎、附睾炎及關節炎,睾丸、關節腫脹疼痛,最常見於膝關節和腕關節患病,滑液囊炎特別是膝滑液囊炎較常見,腱鞘炎比較少見。
2.綿羊及山羊
常不表現癥狀,而首先被注意到的癥狀也是流產。流產發生在妊娠后第3或第4個月,有的山羊流產2~3次,有的則不發生流產。流產前,食慾減退,口渴,委頓,陰道流岀黃色黏液等。其他癥狀可能還有乳房炎、支氣管炎、關節炎及滑液囊炎引起的跛行。公羊睾丸炎、綿羊附睾炎和乳山羊乳房炎常較早出現。
3.豬
最明顯的癥狀也是流產,多發生在妊娠第4~12周。有的在妊娠第2~3周即流產,有的接近妊娠期滿即早產。早期流產常不易發現,因母豬常將胎兒連同胎衣吃掉。流產的前兆癥狀常見沉鬱,陰唇和乳房腫脹,有時陰道流岀黏性或黏膿性分泌液。流產後胎衣澔留情況少見,子宮分泌液一般在8d內消失。少數情況因胎衣滯留,引起子宮炎和不育。公豬常見睾丸炎和附睾炎,睾丸及附睾的不痛腫脹多見,有時全身發熱,局部疼痛,不願配種。偶見皮下膿腫、關節炎、腱鞘炎等。後肢麻痹是椎骨中有病變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