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雒鄉

崇雒鄉

崇雒鄉地處閩北中心區域、閩浙贛交界地。

概況


總體概況

崇雒鄉位於閩北山城建陽市北部,地理位置東經118度71分-118度15分,北緯27度26分-27度33分,海拔180米。地處亞熱帶季風性溫潤氣候,年平均氣溫18℃,年均降水1700----2400毫米。集鎮所在地距離建陽市區31公里,距“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武夷山風景區30公里。轄區總面積109.1平方公里,設6個自治村,現有人口1.26萬人。境內有丘陵山地14萬畝、耕地2.5萬畝。是世界級名人、宋代法醫學鼻祖—宋慈的故鄉,素有“蓮果之鄉”美譽。2005年被南平地級市確定為“閩北產業集中區”區域之一。

前景與優勢

崇雒鄉位於閩北南平市發展定位於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綠色腹地。崇雒鄉優勢所在,便捷的交通設施:地處閩北中心區域、閩浙贛交界地,位於“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武夷山腳下,境內北聯浦(城)-南(平)高速公路,南接寧(德)-武(夷山)高速公路,距武夷山機場32公里,建陽火車貨運站14公里。成為未來閩北發展的核心區域。
獨特的生態環境:崇雒屬閩北少有的綠色生態區域,土地肥沃、光照充足、雨水充沛,因建有760萬立方米庫容量的小型水庫,形成獨特自然“小氣候”。耕地集中連片達20000餘畝,其中經省國土資源廳土地整理項目建設8500畝,森林覆蓋率達77.8%;種植業以規模山地果業為主導,現有以建陽桔柚蘆柑、臍橙等柑桔類為主的各類果園面積為12000畝,年出產果品3000萬公斤;境內龍井山、硯山、虹橋湖、宋慈墓等自然景觀---應茂林修竹、環境幽雅,是開發生態休閑旅遊項目的寶貴資源。
宋代理學家朱熹遊歷此地時寫下名篇《芹溪九曲》,至今保留著唐代咸通年間古寺---如是寺,香火延續千年不絕,民間民風淳樸,人們熱情好客。豐富的礦產資源,距集鎮3公里的北歷村在1973年經福建省地質大隊探明蛇紋石儲量11881.7萬噸,被確認為華東地區儲量最大隊探明蛇紋石礦區,礦石平均品位MG036.4%。GF 1994年由省冶金工業研究所提取輕質氧化鎂工藝獲得成功。尚待有實力集團企業投資開發。

歷史沿革


歷史文化

境內有丘陵山地14萬畝、耕地2.5萬畝。是世界級名人、宋代法醫學鼻祖——宋慈的故鄉,素有“蓮果之鄉”的美譽。2005年被南平地級市確定為“閩北產業集中區”區域之一。
深厚的文化底蘊:崇雒舊稱“雒田裡”,歷史文化悠久。這裡是世界法醫學鼻祖宋慈的故鄉,其陵園位於古村昌茂坊,被列為一級文物保護單位。

地名來源

崇雒地名來歷傳說為崇雒似船形,絡在街尾潭,古代風水先生認為要使這“船”永駐,還需加鎖,於是古街坊尾潭前架一座鎖形拱橋把“船”一絡再絡,遂名重洛后雅化為崇雒,崇雒山清水秀,民風淳樸現保存較完整的古建築有建於(860—873年)間的如是寺,距村落7.5公里,依山而建,規模較大。寺院空氣清新,寺院山腳下有風景秀麗的五豐水庫水庫有座紅橋稱虹橋仙湖山水風光連成一體,是個理想的休閑避暑勝地,我國古代傑出的法醫學家宋慈先生古墓就座落在崇雒村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沿革

一說境內以洪山為屏障,洛水為隘口,從“洪洛”變而為崇洛。宋、元時為崇洛里。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將崇洛、東田、欽仁三里合併為洛田裡,清改稱雒田裡。民國17年(1928年),屬將口第五區,21年設置第三區,25年屬將口第二區,29年設鄉。新中國成立后,屬將口第二區,1952年改屬彭墩七區。1954年彭墩改為二區,崇雒屬二區。1955年,崇雒改屬將口區。1958年底公社化,崇雒屬將口公社。1961年成立崇雒公社、白洋公社,1964年白洋併入崇雒公社。1984年撤公社,改名崇雒鄉。

地名變更

崇 雒 鄉 古 今 地 名 變 更
古地名今地名古地名今地名古地名今地名
雒田裡、三衢里崇雒鄉昌茂街昌茂坊茶 墩蔡 墩
前畲(石郎街)十郎街下 村下 春火山頭虎山頭
右 衢右 巨后 衢灣 尾中 衢中 巨
左 衢左 巨小 屏小 干

地理環境


區位氣候

崇雒鄉位於閩北山城建陽市北部,地理位置東經118度71分——118度15分,北緯27度26分——27度33分,海拔180米。地處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18度,初霜期最早出現在11月13日,最遲在1月4日,年均有霜天數23天,平均降水1700——2400毫米。

生態環境

獨特的生態環境:崇雒屬閩北少有的綠色生態區域,境內地勢平坦、土質肥沃、光照充足、雨水充沛,因建有760萬平方米庫容的小(一)型水庫,形成獨特自然“小氣候”。耕地集中連片達20000餘畝,其中經省國土資源廳土地整理項目建設4000畝,具備現代農業開發的基礎條件;山地為低緩丘陵地,以紅黃壤為主,人工林面積12萬畝,年採伐量10000立方米,森林覆蓋率77.8%;種植業以規模山地果業為主導,現有以柑桔為主的各類果園面積12000畝,年出產果品3000萬公斤;境內龍井山、硯山、虹橋糊等自然景觀——應茂林修竹、環境幽雅,是開發生態休閑旅遊項目的寶貴資源。

氣候數據


光照

日照
日照一般分為“可照時數”(排除地形、雲霧等影響)和“實照時數”(不排除地形、雲霧等影響)兩種。建陽站全年,平年可照時數4424.1小時,閏年4435.3小時,而年平均實照時數僅1802.7小時,日照百分率為4l%。一年中實照時數以7~9月較多,7月實照最多,2~5月實照較少。從1951~1980年,以1963年實照時數最多為2218.9小時,1975年最少僅15
建陽站各月可照時數與實照時數表 單位:時
項 目1月2月3月4月5月6月
可照時數328.3314.1閏325.4371.2383.8417.4414.1
實照時數110.687.799.0115.1117.1143.1
日照百分率(%)342827302835
項 目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
可照時數422.8404.6368.0354.7322.5322.3
實照時數250.6243.8202.0179.1138.8115.5
日照百分率(%)596155504436
輻射
建陽縣太陽輻射總量,以地面每平方厘米計,1月5.982千卡,2月5.57千卡,3月7.123千卡,4月8.431千卡,5月8.747千卡,6月9.476千卡,7月13.62千卡,8月13.478千卡,9月10.837千卡,10月8.968千卡,11月6.755千卡,12月5.724千卡。年均每平方厘米104.711千卡。境內所受的太陽輻射總量,7~8月份劇增,天氣酷熱;2月份輻射總量最低,天氣嚴寒。

氣溫變化

年季氣溫分佈
建陽縣各地年平均氣溫一般在攝氏15~19度之間。具有以下特點:氣溫自西北向東南遞增,等溫線走向與地形相仿,中部沿河盆地高於東西兩側山地,年平均在攝氏18度以上;冷區在黃坑鄉。四季氣溫分佈趨勢,基本與年分佈相仿。
年變化和年際變化
氣溫在一年之中以1月最冷,建陽氣象站平均攝氏7.1度,黃坑6.7度;7月最熱,建陽站平均攝氏28.1度,黃坑25.8度;最熱月與最冷月平均氣溫之年較差,建陽站平均攝氏21.0度,黃坑19.1度。
氣溫的時令變化,3~5月平均上升攝氏4度以上,12月到次年1月平均下降攝氏5度以上,但秋溫(10月)仍高於春溫(4月)。
累年各月的平均氣溫與年較差,1月建陽站攝氏7.1度,黃坑6.7度;2月建陽9.1度,黃坑8.7度;3月建陽13.2度,黃坑11.7度;4月建陽18.3度,黃坑16.9度;5月建陽22.2度,黃坑21.0度;6月建陽25.1度,黃坑23.1度;7月建陽28.1度,黃坑25.8度;8月建陽27.5度,黃坑25.7度;9月建陽24.8度,黃坑22.8度;10月建陽19.2度,黃坑19.1度;11月建陽13.9度,黃坑11.9度;12月建陽9度,黃坑7.9度。年均建陽18.1度,黃坑16.8度。年較差建陽21度,黃坑19.1度。
氣溫年際變化,以建陽站30年(1951~1980年)資料分析,年平均氣溫的逐年變化較小,平均偏差攝氏0.2度,最大偏差0.8度,最小偏差0.0度。年平均氣溫最高攝氏18.9度(1953年),最低17.5度(1976年)。若以平均氣溫距平大於或等於0.3度表示暖年,小於或等於零下0.3度表示冷年,則建陽站30年資料中,暖年有5年(1952年、1953年、1961年、1964年、1966年),冷年有3年(1655年、1962年、1976年)。
氣溫日變化和日際變化
氣溫的日變化,一般日出前最低,日出后逐漸上升,午後最高。日最低值出現的時間,春季6時,夏季5~6時,秋季6~7時,冬季7時左右。日最高值出現的時間,冬季15~16時,其他季節均在14時前後。
氣溫日較差,以建陽站與黃坑相比,一般情況,黃坑日較差比建陽站小,但冬季日較差則相反。最大日較差都出現在1月份(冬季),春季日較差較小。1951~1980年資料,建陽站年平均日較差攝氏19.5度,黃坑9.6度。1974~1976年資料最大日較差出現於1974年1月3日,建陽站攝氏23.6度,黃坑24.1度。
極端氣溫
建陽站極端最高氣溫一般出現在7~8月,通常在攝氏35~40度之間。30年中最高值攝氏41.3度(1953年8月10日和1971年7月31日)。年均最高氣溫24.3度。黃坑3年中(1974~1976年)最高值攝氏36.0度(1976年8月9日),年均最高氣溫22.4度。
日極端最高氣溫大於或等於攝氏35度的炎熱天氣,建陽站歷年平均在38天左右,一般出現在6~9月,其中以7月最多,佔全年40%;8月次之佔38%。大於或等於35度的最長連續日數是1953年,達40天(7月8日~8月16日),最短連續日數在1975年,僅3天(7月28日~7月30日);平均為13天。黃坑站大於或等於攝氏35度的日數甚少,在3年中(1974~1976年)僅出現過4天(其中7月有3天,8月1天)。
建陽站日極端最低氣溫一般出現在1月,通常在攝氏零下3.0度~零下8.0度之間,30年中最低值零下8.7度(1973年12月26日);年均最低氣溫14.2度。黃坑鄉在3年中最低值零下9.0度(1974年12月26日);年均最低氣溫攝氏13.0度。
日極端最低氣溫小於或等於攝氏3.0度的寒冷天氣,建陽站平均每年40天左右,主要出現在1月。小於或等於3.0度的最早日期10月27日,最遲日期次年4月9日。初終間隔日期多在90~130天,最長156天(1962年),最短69天(1972年)。
黃坑站的寒冷天氣,平均每年約50天,平均最早日期11月20日,平均最遲日期4月2日,間隔日數134天。
①註:表示氣溫在一日中變化的大小,即日最高氣溫與日最低氣溫之差。
降溫、冰霜
建陽一年四季都有冷空氣活動,只是夏季氣溫較高,溫度變化不明顯,不易被人們覺察。如把一次連續降溫大於或等於攝氏3度作為一次冷空氣過程,縣境各月均有冷空氣影響。全年平均達35.1次,其中以12月最多,平均3.9次,1月次之,平均3.7次。自6月明顯減少,7~8月最少,10月後又顯著增加,冷空氣活動最多年份是1969年達42次。影響建陽的冷空氣多數不太強,日平均氣溫24小時降溫值一般在3~5度之間,降溫大於或等於10度者次數較少,且多數出現在11~4月。
建陽站初霜最早10月29日(1987年),最遲1月4日(1957年),平均12月1日。終霜最早1月25日(1958年),最遲3月26日(1961年),平均2月23日。年平均霜日數23.2天,多數在12月~2月,尤以1月最多,平均達9.4天。霜期最長125天,最短49天,平均83天。無霜期最長316天(1957年),最短248天(1961年),平均282天,比黃坑多50天左右。黃坑初霜平均11月19日,終期平均4月2日,霜日比建陽明顯增加,年平均達49天,主要集中在11月~3月,尤以1月最多達15.7天。

季節更替

四季劃分
建陽季節更換交替最突出表現在氣溫變化上。詳見表2-3。
建陽縣時令表 表2-3
四季時分二十四節氣季節日期(公曆日/月)節氣平均溫度農時與農事
春2月26日~5月15日初春立 春3~5/29.0
雨 水18~20/210.3
仲春驚 蟄5~7/312.9
春 分20~22/314.7
季春清 明4~6/417.8
谷 雨19~21/420.7
夏5月16日~10月5日初夏立 夏5~7/521.9
小 滿20~22/523.3
仲夏芒 種5~7/624.7
夏 至21~22/626.9
季夏小 暑6~8/728.3
大 暑22~24/727.9
秋10月6日~11月30日初秋立 秋7~9/827.6
處 暑22~24/827.0
仲秋白 露7~9/924.9
秋 分22~24/922.2
季秋寒 露8~9/1019.2
霜 降23~24/1016.7
冬12月1日~2月25日初冬立 冬7~8/1114.5
小 雪22~23/1110.4
仲冬大 雪6~8/128.9
冬 至21~23/127.9
隆冬小 寒5~7/16.8
大 寒20~21/17.7
2月26日~5月15日
立春雨淋,陰陽濕濕到清明
一二月魚上游,來年欠豐收
未驚蟄先發雷,四十日不見天
春分秋分,晝夜對分
清明前後,種瓜種豆
清明斷雨,穀雨斷霜
清明要明,穀雨要淋
穀雨在月頭,秧苗搭成樓
小滿不滿,只種無管
夏至在月頭,當年不用愁
夏至在月底,當年勿大意
小暑雷雨大暑陰,小暑涼爽大暑熱
六月立秋冷得早,七月立秋冷得遲
立秋有雨兆豐收,立秋無雨萬人愁
白露無雨,百日無霜;十月無霜,明年無糠
重陽無雨看十三,十三無雨一冬干
重陽鳥洞洞,一年好收冬
寒露陰雨連,來日雨遲洗腳難
一冬霜,來年豐
12月1日~2月25日
立冬晴,一冬淋,立冬淋,一冬晴
小雪天朗,來年有旱
豬銜草,寒潮到
冬至有風雨,來年有大旱
冬至夜長,夏至日長
大寒不寒,牛馬不安
註:此表時間以建陽站為準。
地溫
地溫對各種農作物的根系生長有直接影響,了解其變化規律,可更好安排農業生產。
地面溫度 其溫度變化與氣溫大體一致,一年中1月最低,7月最高。建陽站地面年平均溫度攝氏35.2度,平均最低溫度14.1度。極端最高溫度48.5度(1962年1月21日),極端最低溫度-10.5度(1962年7月21日)。
地中溫度 按建陽站資料,以5、10、15、20厘米深的地中溫度為例,年平均溫度相差不多,均在攝氏21度左右,比年平均氣溫高約2.9度。變化幅度比地面溫度和氣溫小,並有變化速度較慢的落後現象。這種落後現象,隨地下的深度加深而更加明顯;地中溫差愈小,其年月日變幅也愈小。
建陽縣累年平均地中溫度,1月份5厘米深的地中溫度攝氏9.3度,10厘米深9.7度,15厘米深10.1度,20厘米深10.4度;3月份5厘米深15.1度,10厘米深15.1度,15厘米深15.1度,20厘米深15度;5月份5厘米深23.8度,10厘米深23.7度,15厘米深23.6度,20厘米深23.4度;7月份5厘米深31.6度,10厘米深31.3度,15厘米深31.1度,20厘米深30.8度;9月份5厘米深28.4度,10厘米深28.5度,15厘米深28.7度,20厘米深28.7度;11月份5厘米深16.9度,10厘米深17.4度,15厘米深17.8度,20厘米深18.1度;12月5厘米深11.4度,10厘米深12度,15厘米深12.4度,20厘米深12.8度。
氣壓
氣壓年變化與氣溫相反,全年以1月最高,1~7月逐月下降,7月最低;8~12月逐月上升。4~5月降壓值和9~10月升壓值為全年最劇,變化幅度分別為4.1毫巴和6.7毫巴。建陽站年平均氣壓994.0毫巴,歷年最高氣壓值為1016.6毫巴(1967年12月11日),最低值962.5毫巴(1956年8月2日)。
建陽站全年風向以靜風頻率最多,佔41%。北風頻率佔9%,東北偏北,佔7%,東北風最少,佔6%。全年風向以偏北風為主。季風影響顯著,風向季節性變換明顯,冬天多偏北風,夏天多偏南風。建陽站因受局部地形影響,一年中以偏北風為主,偏南風次之。風向日變化同地形與季節轉換有關,一般具有白天多偏南風,夜間多偏北風的特點。
建陽站年平均風速每秒1.3米,各月平均風速變幅較小,最大月與最小月每秒相差0.5米。最大風速主要出現在春夏兩季,歷年定時最大風速(4次觀測)出現在1964年7月24日,每秒28米,風向東南;瞬時極大風速每秒達42米(1974年7月18日),風向西南。但多數時間風速小,常在3級以下,4級(每秒大於或等於7米)較少。
建陽站平均總雲量與低雲量分別為7.3成和4.6成。一年中2~6月雲量較多,尤其5~6月雨季時更多;7~1月雲量較少,其中10月秋高氣爽,雲量最少。
據1951~1980年氣象資料,全年總雲量逐月平均數,1月7.1成,2月7.8成,3月8.1成,4月8.1成,5月8.3成,6月8.4成,7月7成,8月6.6成,9月6.6成,10月6.4成,11月6.7成,12月6.9成。總雲量多年平均最多月為5月9.6成,最少月為1月2.7成。低雲量逐月平均數,1月4.6成,2成5.3成,3月5.6成,4月5.5成,5月5.6成,6月5.1成,7月3.6成,8月4成,9月4.2成,10月3.6成,11月4成,12月4.6成。低雲量多年平均最多月為5月8.4成,最少月為1月0.9成。
陰天(日均總雲量在八成以上),歷年平均185.3天,佔全年總日數51%,其中3~6月陰天日數較多,均占該月日數的60%以上,5月達68%。晴天(日均總雲量在二成以下),歷年平均16.0天,佔全年日數4%,晴天日數,冬夏較多,9月最多,佔全月日數的80%,1月次之,約佔7%。
霧和能見度
建陽因地處雙溪交匯處,水汽充足,霧日較多,有“雖晴明亦如薄霧”之說。年平均霧日多達107天,其中10月到次年1月霧日較多,均占各該月日數35%以上。尤以12月最多為14天,持續時間在3~9小時,最長達13時20分。
建陽站霧日多年平均日數:1月10.7天,2月7.5天,3月7.3天,4月7.1天,5月5.1天,6月6.8天,7月7.8天,8月6.6天,9月8.6天,10月11.9天,11月13.6天,12月14天,全年霧日107天,月均8.92天。年最多與最少霧日:1月最多19天,最少2天;2月最多17天,最少1天;3月最最多13天,最少1天;4月最多11天,最少4天;5月最多10天,最少2天;6月最多14天,最少1天;7月最多15天,最少為零;8月最多14天,最少1天;9月最多17天,最少1天;10月最多24天,最少3天;11月最多22天,最少5天;12月最多26天,最少1天。月均最多日16.83天,最少日1.92天。
建陽站能見度,在1萬米或1萬米以上的次數達89.7%,小於1千米次數佔5.9%。一年之中以5~8月能見度較好,其中8月最好,一般都在4~5萬米以上;11~12月最差。這與霧的多少有關係。日中能見度以日出前後最差,中午最好,傍晚較差。

降水相關

降水的季節變化
降水量一年各月的變化,1~6月逐增,6月中旬達頂點;7月劇降,8~11月逐減,12月又稍增。其中以5~6月最多,佔全年的37%;11月最少,僅佔3%。
根據全年降水量的變化,一般可分為4個降水季節,即春雨、梅雨、颱風陣雨和秋冬少雨。各季期限每年不一,一般而言,3~4月為春雨,5~6月為梅雨,7~9月為颱風陣雨,10月到次年2月為秋冬少雨。境內只是南部小湖、水吉少雨區,而在春雨期雨量會多些。
春雨季 歷時約2個月,縣境各地季雨平均雨量多在360~460毫米之間,佔全年降水量的20~23%,最多可達500~600毫米,其特點是雨日多,雨量少,強度弱。
梅雨季 連續2個月,在正常情況下,春雨一結束,梅雨便接踵而來。它是縣境雨水的主要來源,各地平均多在650~900毫米之間,約佔全年雨量的37~39%,最多可達1080毫米,尤以6月更多,為全年之冠。梅雨期間陰雨綿綿,有時出現大雨暴雨,會造成澇災。特點是雨區廣、雨量多、強度大、雨時長、穩定少變。
颱風、雷陣雨季 斷續2~3個月。梅雨結束后,天氣較為穩定,有時熱帶輻合區浸入,帶來降水;有時颱風帶來大量暴雨。全縣各地季平均雨量多在350~500毫米之間,約佔全年的18~23%。它具有雨量變化大,降水強度大和地方性強等特點。
秋冬少雨季 歷時約5個月。這段期間雨水稀少,甚至連月滴水不下。全縣各地季雨量平均多在350~450毫米之間,約佔全年18~22%
降水日數
建陽站平均年降水日176.2天。一年之中主要在3~6月,約佔全年雨日的45%,尤以5月最多平均達21.7天,佔全年12%,5月中旬達全年最高峰,平均7.6天;10月份最少,全月平均僅8.9天,其中10月上旬平均2.7天,為全年雨日最少的一旬。
降水日數的年際變化很大。建陽站30年中雨日最多達210天(1973年),最少142天(1971年),兩者相差68天;但不一定降水日數多雨量就多,如1973年雨日最多,而年雨量卻不是最多,只屬正常。
建陽站年連續最長降水日數一般是10~24天,1975年長達34天,連續降雨多數出現在3~6月份;年連續最長無降水日數一般為12~25天,1979年長達37天,多數出現10月至次年2月。
建陽站累年各月最長連續降水與無降水日數表 表2-5
項目123456789101112
最長連續降水日數12172420312813131381116
雨量(毫米)64.9264.4300.9275.7525.7326.093.3228.5147.033.825.264.6
年份197319591952195119751956197319801958197819701965
最長連續無降水日數3336139913251623353731
年份1974196319771963196319611971197419661966197919791956
降雪、積雪
建陽縣多數年份有降雪,高山地區幾乎年年都有,且初雪較早,終雪更遲。年平均雪日為3天。最早雪日12月6日,最遲3月6日。有下雪不一定都有積雪。10年中,年平均積雪僅一天。1975年積雪最深為9厘米。1976年是降雪、積雪日數最多的一年,達10天,連續最長積雪日數達4天。
濕度
建陽站年平均水汽壓185毫巴,其年變化趨勢和氣溫相似。平均最大值一般出現在7月,最小值在1月,歷年極端最大水氣壓38.8毫巴(1960年9月3日),最小水氣壓1.7毫巴(1955年1月17日和1967年1月16日)。
相對濕度的變化決定於空氣中的水汽含量的多少和氣溫的高低,所以其年變化趨勢與水汽壓不同。每年5~6月雨季水汽含量較多,相對溫度平均值最大(水汽起主要作用);7~8月主要因氣溫高,蒸發快,飽和差也大,平均值最低(氣溫起主要作用)。年平均相對濕度82%,月平均最大是6月為85%,最小是7月79%。極端最小出現在秋冬,為零(1975年11月27日),因受乾冷的氣團控制,秋高氣爽,天氣乾燥,濕度很小。
相對濕度的日變化與氣溫相反。氣溫上升,水汽壓逐漸遠離飽和狀態;反之,氣溫下降,水汽壓接近飽和狀態。因此,最大相對濕度一般出現在溫度最低時,最小相對濕度則出現在溫度最高時。相對濕度的日變幅,夏季大於冬季。
蒸發
建陽縣境蒸發量一般與氣溫成正比,其年變化趨勢和氣溫相似。平均蒸發量以7~8月最大,1~2月最小;7月可達228.0毫米,2月只42.6毫米。平均年蒸發量1364.8毫米。一日極端最大蒸發量13.2毫米(1955年9月23日)。
建陽站各月平均蒸發量,據1954~1961年和1980年資料:1月44.4毫米,其中一日最大3.4毫米;2月42.6毫米,其中一日最大3.9毫米;3月69.8毫米,其中一日最大7.3毫米;4月108.5毫米,其中一日最大9.1毫米;5月113.4毫米,其中一日最大9.4毫米;6月151.9毫米,其中一日最大11.5毫米;7月228毫米,其中一日最大12.4毫米;8月194.1毫米,其中一日最大9.6毫米;9月164.8毫米,其中一日最13.2毫米;10月124.9毫米,其中一日最大7.7毫米;11月73.6毫米,其中一日最大5.9毫米;12月48.6毫米,其中一日最大3.9毫米。年平均蒸發量1364.8毫米,多年一日最大13.2毫米。
蒸發量與降雨量差值:1959年1月16日負21.6毫米,1964年2月8日負73.3毫米,1956年3月16日負114.9毫米,1955年4月26日負127.1毫米,1959年5月3日負207.1毫米,1957年6月30日負161.7毫米,1959年7月25日91.6毫米,1958年8月8日108.7毫米,1955年9月23日73.3毫米,1961年10月3日62.5毫米,1964年11月2日27.1毫米,1964年12月17日負5.3毫米。12月至次年6月降水量大於蒸發量。

物候相關

物 候
建陽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高山區與河谷盆地氣候差異明顯,播種時間相差一旬。山間小盆地,立春之後,草木滋生,過了驚蟄,蟲蛇活動;清明開始,播種各種蔬菜;立秋前後,播種秋冬作物;黃色金秋,是為收穫季節;仲冬開始播種小麥、油菜。
動物的生長活動,不僅受氣候影響,也受自然環境制約,即所謂“物竟天存”。民國時期,建陽舊縣衙(今公安局、法院處)、童游文廟和上坊鸕鶿林,每年秋季均有大量(約千隻)鸕鶿鳥棲息在樟樹上,次年春季飛往北方。后樟樹砍光,候鳥不來。本世紀50年代,經常有老鷹盤旋空中,忽而衝到地面捕捉小雞。這種當地鷹鳥,幾乎絕跡。
動物候
動物對氣候環境的變化,似乎有一種超前的感覺,並做出預先的反映,故有“螞蟻搬家,大雨就下”、“久雨鵲噪晴,久晴鵲噪雨”一類諺語。
燕子每年3月初旬出現,10月初旬消失。青蛙“驚蟄”到“春分”間始見,秋分前(10月初到中旬)消失。穀雨前,布穀鳥叫“布穀”;夏至金蟬鳴“知音”,至10月中知了消失;蛇“驚蟄”出洞,“寒露”前後入洞。
植物候
植物隨著氣候的變化,一般是春長、夏茂、秋熟、冬藏。
名 稱開 花成 熟
3月初旬6月下旬~7月底
3月中旬6月下旬~7月上旬
3月中旬7月下旬后
3月上中旬7月中旬~8月上旬
柑 桔3月中下旬10月下旬~12月上旬
楓 樹4月10月中旬~12月上旬
楊 梅3月中旬6月上旬~7月中旬
杉 樹3月10月下旬
馬尾松4月10月~11月
板 栗4月中旬9月下旬~10月下旬
柳 樹3月末~4月3月~4月
法 梧3月初旬10月
油 桐3月末旬9月~10月
柏 樹2~3月次年9~10月
樟 樹4月10月下旬
香 椿6月10月
石 榴5月8月
蔬菜物候
建陽縣蔬菜播種主要是春秋兩季。諺語說:“清明前後,種瓜種豆”、“芒種芒種,啥菜都種”。上半年的蔬菜超過“芒種”(6月5~7日),少有收穫。下半年的蔬菜又當別論,“七蔥、八蒜、九藠白(農曆)”。過了“大暑”之後,農民即相繼播種秋季蔬菜(蔬菜播種,按不蓋薄膜的正常時間)。
名 稱播 種開 花采 摘 期
辣 椒春 分清明、穀雨穀雨稍後
南京豆清明前後立 夏芒 種
黃 瓜清明邊谷 雨穀雨到立夏
冬 瓜清 明芒 種夏 至
花 生清 明夏 至大 暑
大 豆芒 種立 秋白 露
立 秋春 分寒露、霜降
大 蒜白 露次年2~3月立夏、小滿
大白菜立秋後次年2月秋 分
蘿 卜立 秋次年1~2月寒 露
馬鈴薯白 露次年1月穀雨前
麥 豆立 冬立 春驚蟄前後

水相關

溪 流
建陽縣溪流水域總面積213平方公里。幹流兩岸多數較陡,斷面多呈“V”字形,河床基石裸露。支流更為狹窄,河谷多呈深切曲流的“U”字形。源短流激,集流時間短,暴雨時容易成災。全縣共有溪流71條,其中較大的19條,流域50~200平方公里的有11條,200~500平方公里的有5條,超過1000平方公里的有崇陽溪、南浦溪、麻陽溪。
地表水
建陽縣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99.91億立方米,其中縣境地表河流多年平均年徑流量28.61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地下水年徑流量6.3億立方米,多年平均過境水年流量約65億立方米。水資源豐富,1988年平均每人佔有水量1.12萬立方米,超過全省人均佔有水量0.49萬立方米,但水質較差,基本上屬二級水。
境內地表水源完全靠降水量補給。縣境降水具有山地型特徵。降水量的大小、強弱和範圍,對水量的時空分佈起決定作用。全縣多年降水深1789毫米,摺合降水量60.52億立方米。
降水時間分佈
全年降水量的時間分佈,年內各季分配不均。一年中的降水量絕大部分集中在上半年,尤以汛期3~6月的雨量最多,約佔全年總雨量60%,其中5~6月佔全年總雨量的37%。7~9月多熱雷雨,氣溫高,蒸發量大,容易發生夏旱。10月到次年2月為秋冬少雨季節。降水量年際變化也很大,如黃坑站1975年的年降水量2881.4毫米,而1971年的年降水量僅1295.4毫米,兩者相差1586毫米。
地下水
建陽縣地下水採取降水量滲入法計算,多年平均地下水量6.3立方米。
地下水的主要補給來源同地表水一樣,是天空降水。建陽縣降水量大,持續時間長,森林覆蓋率高,植被情況好,所以地下水補給源豐富。
基岩山區地下水 主要賦存於風化裂隙、一般構造裂隙和斷裂破碎帶內。風化裂隙與構造裂隙主要發育於淺部,地下水分佈於低洼淺部地區,其水文條件好,循環途徑短,多為活水。水位埋深程度多依地形而變化,有以泉水狀態出露山溝、山坡腳下等低洼處。在厚度大於150米的梨山組地層,地下水多為層狀承壓裂隙水,單井涌水量每日約100噸,最大達1000噸。常見泉水量每秒0.01~0.22升。
在斷裂帶形成的補水空間,呈脈狀分佈。地下水多呈承壓狀態,富水性不均勻,多以斷裂帶的性質、破碎程度、規模大小、岩石性質等不同而異。常見泉水量每秒為0.039~0.325升,最大每秒達1.35升。
山間盆谷地地下水 它主要賦存於砂礫卵石層中,因其所處位置和泥沙成分不同,水量變化較大。分佈於一級階地全新統地層,一般單井水量每日達1000噸;二級階地的上更新統地層,一般單井水量每日達100~200噸;三級階地的中更新統地層,一般單井水量每日小於50噸。

土壤

紅壤為中亞熱帶性土壤,成土母質有火成岩的花崗岩,沉質岩的泥質岩、砂質岩。它在縣境分佈最廣,達272244.13公頃,佔全縣山地總面積的96.97%。大多數海拔高度在850米以下。紅壤土類包括紅壤土、粗骨性紅壤、黃土壤、暗紅壤4個亞類。
黃壤
黃壤屬中亞熱帶山地主要土壤類型,成土母質與紅壤相同,都是火成岩沉積岩。分佈面積僅次於紅壤,計5694.07公頃,佔山地總面積的2.03%。這類土壤分佈於黃坑、徐市兩鄉海拔960米以上的部分山地。黃壤土類包括黃壤,粗骨性黃壤2個亞類。
紫色土
紫色土是亞熱帶地區紫色砂質岩、紫色片岩、紫色砂礫岩與灰岩等發育的岩性土。分佈面積2407.07公頃,佔山地總面積的0.86%。縣內崇雒、莒口、將口、童游4鄉海拔250~800米之間的部分山地都有分佈。紫色土類只有酸性紫色土1個亞類。
農地土壤
水稻土為主要的耕作土壤,多由花崗岩、紫色片岩、第四紀的紅粘土發育,加上沖積物、殘積物和坡積物,經水耕熟化而成。1983年,全縣農業土壤耕地調查,農業土壤分4個土類,7個亞類,19個土屬,42個土種,總面積33959.92公頃。 (耕地類型分佈,參見《農業》篇)。
農地土壤類型表 表2-9 單位:公頃
總計33959.92
土類亞類土屬土種
潮土780.33
佔2.3%
潮土159.06潮沙土、泥沙土潮沙土19.20、泥沙土39.86
沙土621.27
沙泥土、黃沙土
灰沙土、烏沙土
千層沙土61.47、黃沙土359.33
灰沙土157.20、烏沙土43.27
水稻土28455.93
佔83.79%
滲育型水稻土
3666.67
黃泥田
3195.2
烏黃泥田13.53、淺灰黃泥田1847.47
黃泥土1099.07、淺灰黃泥沙田142.13
黃泥沙田112.13、黃泥骨70.87
紅泥田12紅土田8.67、紅泥沙田3.33
紫泥田170.53紫泥田170.53
白土田109.27
白鱔泥田77.27、白底田30.67
茹粉田1.33
沙質田179.67沙層田121.27、黃砂田58.40
瀦育型水稻土
13346.73
烏泥田86.47
烏泥田20.87、青底烏泥田32.40
黃底烏泥田33.20
灰泥田12299.53
灰泥田2863.4、青底灰泥田2976.6
黃底灰泥田4498.8、灰沙泥田1960.73
潮沙田960.73烏沙田37.07、灰沙田923.66
潛育型水稻土
11442.53
青泥田890.47青泥田890.47
冷爛田109552.06
淺腳爛泥田4353.6、深腳爛泥田5516.07
冷水田349.73、銹水田332.66
紅壤
4713.80
佔13.88%
紅土
4713.80
(茶果園土壤)
紅泥土
4702.27
灰紅泥土1258.13、紅泥土3138.94
紅泥骨305.2
紅泥沙土11.53灰紅泥沙土0.2、紅泥沙土11.33
黃壤9.86
佔0.03%
黃泥土9.86
(茶果園土壤)
黃泥土9.86
灰黃泥土1.33、黃泥土5.33
黃泥沙土3.2
蛇紋岩礦
主要分佈於北歷、吳中兩地點,其中崇雒北歷為中型礦床。此礦床為熱液變質成因類型。主要出露超基性岩,呈北東向展布,長1190米,寬230米,以豆莢狀岩牆產出。岩石已變質成蛇紋岩、滑石岩、透閃岩、蛭石岩等。屬雪峰期產物。蛇紋岩呈透鏡狀,長約1190米,平均寬124米,延深300米,面積0.15平方公里。礦石主要以利蛇紋石為主,次為纖維蛇紋石、葉蛇紋石等。
1993年全鄉轄6個村委會。總面積12782.6公頃(摺合127.8平方公里),其中山地10448公頃,耕地1566.86公頃。

行政區劃


轄區總面積109.1平方公里,設6個自治村。~201_崇雒村、~202_橫源村、~203_上社村、~204_上洋村、~205_后畲村、~206_右巨村。
崇雒村屬建陽市崇雒鄉所在地,位於建陽市北部,距縣城30公里,離南武路將口段僅14公里,交通便利,村莊總面積42290畝,現全村人口達3286人,820戶,轄區9個自然村17個村民小組。

人口結構


現有人口1.2萬人
崇雒鄉人口數據:
總 人口9482
4999
4483
家庭戶戶數2725
家庭戶總 人口(總)9419
家庭戶男4946
家庭戶女4473
0-14歲(總)2084
0-14歲男1066
0-14歲女1018
15-64歲(總)6606
15-64歲男3516
15-64歲女3090
65歲及以上(總)792
65歲及以上男417
65歲及以上女375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8751

財政金融


2008年,該鄉財政工作在鄉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鄉人大的監督和上級財政部門的支持指導下,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七大精神,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努力貫徹中央和省上農村稅費改革會議精神,緊緊圍繞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扶持農村各項產業發展,依法組織收入,促進了該鄉經濟建設和其他各項事業的發展。2008年該鄉財政收入為632.7萬元,財政總支出為558萬元,當年消除赤字74.7萬元。
崇雒人民勤勞、樸實、境內物產豐富,素有“蓮果之鄉”美稱,較為有名的有:白蓮、桔柚、食用菌等特產,崇雒人民在上級黨委、政府的領導下,積極發展特色產業,壯大經濟,崇雒人民願與社會各界共享資源,共謀發展。

產業規劃


農林產業:提供萬畝連片耕地,開發閩台農業合作項目(花卉、園藝、名優水果等產業)、木製品加工項目、果產品 綜合開發產業、畜牧水產業;
礦產業:面向礦業集團公司,綜合開發利用蛇紋石礦資源;
旅遊產業:“宋慈故里”文化產業開發、龍井山休閑度假區開發、千年古寺-如是寺宗教產業開發;
竭誠歡迎海內外客商前來投資興業!

交通運輸


便捷的交通設施:地處閩北中心區域、閩浙贛交界地,位於“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武夷山腳下,境內北聯浦(城)南(平)高速公路,南接寧(德)武(夷山)高速公路,距武夷山機場32公里、建陽火車貨運站14公里。成為未來閩北發展的核心區域。

娛樂休閑


如是寺----位於建陽市崇雒鄉(古稱雒田裡)蓮源峰下,距崇雒村東南7.5公里,舊名崇福院。始建於唐代咸通年間(860—874)。宋紹興元年(1131)暨存真(人稱暨公)來游,有神迎曰:“待吾師久矣。”里人詹公瑾為結庵居焉。元至正十九年(1359)重建,更名如是教寺。
明萬曆六年(1578)院毀,九年重建,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由教諭藍陳略捐俸,僧際顛募修。現存主殿為清乾隆、道光年間重建,光緒二十二年(1896)再修。座西北朝東南,面積約450平方米,木結構,三層重檐,脊背起翹,內頂為圓錐狀藻井,布滿裝飾性斗拱。大殿正中上方有道光十年書寫的“澤被萬民”橫匾,中間天井上方有敕建“如是祖殿”豎匾。匾額四周布滿木雕圖案,其設計與雕刻技藝堪稱“精美絕倫”。
寺內現存清乾隆重建碑記一方。門首有聯二副,一日:“蓮源山明水凈,如是竹影鐘聲。”一日:“天竺峰夕照寶蓮座,唐迄今名谷顯遺跡”。橫批為“如是現光”。共和國“文化大革命”初期(1966—1968),此寺遭嚴重破壞,1980年始逐步修復。1983年8月列入建陽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此後,寺院旁邊相繼建了附屬建築物,以供遊人住宿與膳食。2004年4月,建陽市三利鞋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梁玉行(皈依弟子)發現故里的如是寺殘破不堪,遂捐資33萬元對寺廟進行整修,同時重新整理印刷“暨公佛傳”,並賦贊詩三首。(其一:暨公佛傳勸世人,指明正理利有情。教化世人知覺醒,免墜地獄上大庭。其二:行善積德貧轉富,平平安安就是福。福壽綿長天上賜,子孫代代出賢嗣。其三:閱讀正理告他人,轉送流通公德心。經典善書信奉敬,諸佛諸神保佑人。)重修寺廟至2005年6月竣工,使之重煥光華,更顯金碧輝煌。現寺院總建築面積約2000餘平方米。寺院四周古樹環抱,實為避暑休閑勝地。

科學教育


無脊椎動物
扁形動物渦蟲笄蛭、薑片蟲等。
線形動物鉤蟲醋線蟲等。
環節動物 蚯蚓、沙蠶螞蟥水蛭(亦稱醫蛭)、山蛭(即草蛭)等。
軟體動物 蝸蟲、塘螺河螺田螺、河蚌、河蜆、角貝、石鱉、蚶、蛞蝓(即蜒蚰鼻涕蟲)等。
節肢動物 多足綱有蜈蚣、蚰蜒馬陸(又馬蛇、馬蚰、俗名百足蟲);甲殼綱有溪蝦、草蝦毛蟹水蚤(俗稱紅蟲或金魚蟲)、介殼蟲魚虱豐年蟲;蛛形綱有蜘蛛、盲蛛、蟎類、蜱;昆蟲綱有螟蟲(成蟲為螟蛾、螟蛉)、象甲蟲(即象鼻蟲)、薊馬、牛虻、蟑螂(即蜚蠊)、螳螂、竹節蟲(亦名麥稈蟲)、螽斯、蟋蟀、螻蛄(即土狗)、金龜子(亦稱金龜甲)、蚱蜢(即土螽、蠰溪)、(植食性)瓢蟲、叩頭蟲(即叩甲)、鐵甲蟲(俗稱硬殼蟲)、負泥蟲、金花蟲、蝽象、黏蟲、菜青蟲(即菜粉蝶、白粉蝶、菜白蝶)、天牛(俗稱鋸樹郎)。蜻蜓、捕食性瓢蟲、步行蟲紅蟻等為益蟲;蜉游、螢、蟬、灶馬(俗稱灶雞),大多數蝶類,屬中性昆蟲;蜜蜂、桑蠶是經濟昆蟲;大竹嵐自然保護區有金斑喙鳳蝶、寬尾鳳蝶等為稀有品種。
脊椎動物
魚綱 建陽縣淡水魚有83種、15科(見后附錄)、51屬,其中鯉科有47種,鮠科8種,鰭科5種,鰍科4種,主要魚類有青、草、鰱、鱅、鯽、鯉、鱖、鱸、鰻、鯰(即鯰,俗名青鯷)、鱔、鰍、黃非魚、絹、黃尾魚、鰌、鱒(即赤目魚)、鯿、金魚等數十種。大竹嵐保護區的武夷厚唇魚為珍稀魚種。
附:魚類名錄
鰻鱺科--鰻鱺
鯉科--青魚、草魚、南方馬口魚、寬鰭、□、赤眼鱒、金華似□、南方擬□、銀飄、□條、團頭魴大眼華鯿、細鱗斜頷鯝、扁圓吻鯝、圓吻鯝、須鱊、彩石鮒、大鰭刺鰟鮍、越南刺鰟鮍、□、鰱、溫州厚唇魚、半刺厚唇魚、帶半刺厚唇魚、台灣鏟頷魚、東方墨頭魚、鯉鯽、銀鯽、白鯽、鮒、唇□、花□、似□、麥穗魚、華鰁、福建華鰁、黑鰭鰁、短須頷須鮈、細紋頷須約、點紋頷須鮈、銀色頷須鮈、似鮈、棒花魚、福建棒花魚、北約、南方長須鰍鮀與中間鰍鮀。
平鰭鰍科--毛緣犁頭鰍、縱紋原纓口鰍、斑紋纓口鰍與擬腹吸鰍。
鰍科--藻鰍、紅唇薄鰍、武昌副沙鰍、長吻花鰍與泥鰍。
鮠科--黃顙魚江黃顙魚、粗唇鮠、西密鮠、白邊鮠、叉尾鮠、長鮠與鰻尾蛇。
鯰科--鯰,南方大口鯰
姚科--福建切胸姚。
鬍子鯰--鬍子鯰
合鰓科--黃鱔
鮨科--長體鱖大眼鱖斑鱖與白頭鱖、□鱖(S·Loo na wu)。
鱺魚科--莫三比克羅非魚、尼羅羅非魚
蝦虎科--普櫛蝦虎、溪櫛蝦虎。
鱧科--月鱧斑鱧
刺鰍科--刺鰍
兩棲綱 青蛙、棘胸蛙(即石鱗)、大蟾蜍(即癩蛤蟆)、蠑螈等。大竹嵐有兩棲類32種,其中珍稀動物有角怪、經甫雨蛙、武夷湍蛙等。
爬行綱 境內主要有龜、鱉、蜥蜴(通稱四腳蛇)、壁虎、石龍子、蛤蚧等。蛇類在爬行動物73種中佔56種。主要有滑鼠蛇、蟒蛇、錦蛇、花浪蛇、兩頭蛇、滑鼠蛇、紅環蛇、斑水蛇。有毒蛇類為眼鏡蛇棋盤蛇銀環蛇青竹蛇白節蛇龜殼花蛇鉛色水蛇、紫沙蛇等。
鳥綱 有山雞白鷳、鶚(俗稱毛角頂)、鸊鵜、野鴿、鵪鶉、鷓鴣鴛鴦八哥斑鳩、喜鵲、麻雀、啄木鳥、貓頭鷹、燕子、烏鴉、相思鳥、布穀鳥(即鳲鳩)、鵝(一名舒雁)、鶩(俗稱鴨)、鶯(一名黃鸝,亦名鶬鶊)、鷂、鷹、鳶(以上三種皆屬猛禽,近一二十年日益減少),白鷺竹雞子規(一名杜鵑)、翠鳥(即翡翠)、慈鳥等。大竹嵐自然保護區有鳥類234種,列入國家保護的有白鷳、黃腹雉、掛墩鴉雀等。
哺乳綱 有豹、山羊、野豬、豺、狼、猴、刺蝟、豪豬穿山甲、鼠、蚡(即田鼠)、熊、狐狸、麂、野兔、獺(分山獺水獺兩種)和黃鼬(俗名黃鼠狼)等,華南虎幾瀕絕跡。大竹嵐有脊椎動物100餘種,屬國家保護的有獼猴雲豹毛冠鹿黑鹿大靈貓小靈貓等12種。

對外交流


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戰略構想,閩北南平市發展定位於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綠色腹地。

其它相關


宋 慈(1186~1249年)
字惠父,南宋建陽縣童游里(今童游南山下)人。北宋時,他的高祖世卿從浙江建德縣來任建陽丞而家居建陽。父宋鞏曾任廣州節度推官,家境小康。宋慈從小受學於父,10歲時從學建陽縣學者、朱熹的高弟吳稚,並得到吳稚的同窗黃干、李方子等名人指教。他重視實踐,力求真知。南宋開禧元年(1205年),他進京入太學,深得太學博士真德秀的賞識,遂拜其為師。
嘉定十年(1217年)宋慈中乙科進士,授浙江鄞縣(今浙江寧波市)縣尉,遇父病未赴任。寶慶二年(1226年)始走上仕途,任江西省信豐縣主簿。安撫使鄭性之慕其有撥亂反治才,延入幕府參預軍事,多所贊助。任期屆滿,江西提點刑獄使葉宰聘宋慈為幕僚。宋慈協助鎮壓饑民暴動得以升任舍人。紹定四年(1231年),得福建路招捕使陳□推薦,宋慈得任長汀縣令。縣境百姓苦於鹽價高昂,從海口溯閩江,鹽運至長汀,要隔年才能運到。他蒞任之初,改從潮洲沿韓江汀江而至長汀,往返僅3月,大大節省運費。官府將鹽廉價出售,百姓無不謳歌載道。端平三年(1236年),同知樞密使魏了翁聘宋慈為幕僚。理宗嘉熙元年(1237年),他任職邵武軍(今屬福建),僅及周年,民有餘念。次年,浙西飢荒,宋慈奉詔入境,嘆曰:“強宗巨室,始去籍以避賦,終閉以邀利,吾當其謀爾。”於是實行“濟法”,將人戶分為五等;最富有者出存糧半濟半;較富有者只而不濟助;中等不濟也不;次貧者半濟助;赤貧者全濟,濟米由官府撥付,停徵一半租稅。富戶不敢違命,貧者得以度過荒年。
宋慈廉政愛民,執法嚴明,尤其是“於獄案,審之又審,不敢萌一毫慢易心”。嘉熙三年(1239年)升任司農丞知贛州。次年,提點廣東刑獄,發現所屬官員多不履行職責,有拘押數年的案犯,都未理清曲直。於是制訂辦案規約,責令所屬官員限期執行,僅8個月,就處理了200多個案犯。移任江西提點刑獄,為贛民作主,嚴辦違法的鹽販。淳祐五年(1245年),轉任常州知州,議重修《毗陵志》,開始編輯洗冤錄資料。任滿,轉任廣西提點刑獄,巡行各部,雪冤禁暴,雖偏僻惡溺處所,亦必親往視察。淳祐七年(1247年),任直秘閣、湖南提點刑獄使。是年冬,撰成《洗冤集錄》。
淳祐八年(1248年),任寶謨閣直學士,奉命巡迴四路,掌管刑獄。聽訟清明,決事果斷。翌年,升任煥章閣直學士、廣州知州與廣東經略安撫使。他忽患頭暈病,仍然參加祭孔典禮。從此委頓不起。同年三月初七逝世於廣州官寓,享年64歲。於次年七月十五日,歸葬建陽縣崇雒里(今崇雒鄉)建陽宋氏祖居地昌茂村。
宋理宗賜贈朝議大夫,譽他為“中外分憂之臣”,親自手書墓碑“慈字惠父,宋公之墓”。
豐富的礦產資源:距集鎮3公里的北歷村於1973年經福建省地質大隊探明蛇紋石儲量11881.7萬噸,被確認為華東地區儲量最大的蛇紋礦區,礦石平均品位MGO36.4%。於1994年由省冶金工業研究所提取輕質氧化鎂工藝獲的成功。尚待有實力集團企業投資開發。
產業規劃:
1、農林產業:提供萬畝連片耕地,開發閩台農業合作項目(花卉、園藝、名優水果等產業)、木製品加工項目、果產品綜合開發產業、畜牧水產業;
2、礦產業:面向礦產集團公司,綜合開發利用蛇紋石礦資源;
3、旅遊產業:“宋慈故里”文化產業開發、龍井山休閑度假區開發、千年古寺——如是寺宗教產業開發。

著名人物


宋代理學家朱熹
宋代理學家朱熹遊歷此地時寫下名篇《芹溪九曲》,至今保留著唐代咸通年間古寺——如是寺,香火延續千年不絕。民間民風淳樸,人們熱情好客。
宋慈(1186~1249年)
宋慈(1186~1249年),字惠父,福建建陽人。進士出身。歷任知縣、通判、提刑等職。在廣東、湖南、江西、福建等地主管司法行政期間,審理獄案素以民命為重,聽訟清明,雪冤禁暴,深得人民愛戴,因有“宋提刑”之稱譽。他以自己審案的檢驗實踐並參考前人的斷獄論述,於南宋淳祐七年(1247年)寫成《洗冤集錄》,為世界現存最早的一部法醫學專著。先後被譯成英、法、德、意、日、俄等多國文字。南宋淳祐九年(1249年),病歿於廣東任所。翌年,歸葬於建陽故里。墓在建陽市崇雒鄉昌茂村。歷代均有修理,外觀為石砌圓形墳丘,原墓碑刻“慈字惠父宋公之墓”(此碑現藏建陽市博物館)。1982年,重修墓道及周圍護坡,新建碑亭1座。 1961年,福建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周一鶚(1904~1984年)
又名惠生,建陽縣崇雒鄉后畲村人。他寓居福州叔父周翰家,在省立福高讀書,學習勤奮,成績優良。后考入國立北平(現北京)高等師範學校生物系深造。民國14年(1925年)畢業,轉赴法國入波亞芝野大學讀書。民國17年回國,先後在北平師範大學、北平農學院、中法大學輔仁大學和保定醫學院等院校任教授,還任過北平中國大學生物系主任。他除教學外,還積極從事社會活動,參加反蔣抗日工作。曾與章伯鈞、譚平山朱蘊山等人醞釀第三黨的組建工作,任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即第三黨,為農工民主黨前身)武漢市委書記、湖北省委書記、兼長江軍事特派員。民國20年下半年,擔任臨時行動委員會華北特派員,民國22年夏,曾短期離開北平,參加馮玉祥領導的民眾抗日同盟軍,任總司令部秘書。民國22年11月,十九路軍建立福建人民政府,他任文化委員會委員。民國27年夏,一鶚離開北平,到武漢《前進日報》任記者。同年8月,章伯鈞、黃琪翔、李濟深決定派一鶚回福建做策動陳儀的工作。他以中央賑濟委員會名義,來閩視察賑務。民國28年福建省主席陳儀留一鶚任省政府委員,兼任福建省賑濟委員會代主任委員等職。在任內,先後興辦崇安、建陽、邵武建寧寧化、寧陽和德化等7個縣墾務所。在建甌興辦織布、縫紉、磚瓦等13個難民工廠,還在建甌楓林、豐樂辦起兒童教養院,城郊七里街辦農業試驗場,安置沿海難民10餘萬人,工作卓有成績。
民國30年陳儀採用智囊徐學禹獻策,設立福建省公沽總局,一鶚堅決反對糧食公沽。民國31年陳儀電召一鶚赴重慶,擔任行政院物資局顧問、國家總動員會議糧鹽組主任與黨政工作考核委員會政務處組長等職。民國33年他赴台擔任台灣行政幹部訓練班中將副主任。翌年抗戰勝利,他隨陳儀赴台灣任行政長官公署民政處處長,兼任日僑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主持在台灣的日本僑民的管理與遣送工作。民國36年他離台回上海任中央銀行、中央信訪局物資配給顧問委員會委員。次年隨陳儀出任浙江省政府委員、省墾務委員會主任委員和全省農民學校籌備委員會主任等職。1949年初,策反陳儀的計劃失敗,遭到國民黨政府通緝。上海解放后,他在復旦大學任生物系教授,曾主動把從台灣帶回來的一批重要資料分別交給福建省和上海市有關部門。撰寫有關台灣的資料。在復旦大學生物系執教期間,負責籌建生物學教研室,愛護學生,關心青年教師成長。他治學嚴謹,講授專業知識深入淺出,條理性強,教學效果好。編有《無脊椎動物學》講稿,翻譯法文《昆蟲生理學》等書。“文化大革命”期間,調到圖書館工作,甘為教學和科研鋪路搭橋。工作勤勤懇懇,曾參加整理原震旦大學(后合併到復旦大學)留下的法文著作,為青年教師和圖書館業務骨幹講授法文。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后,受聘為農工民主黨中央委員會顧問,農工民主黨上海市委聯絡委員會副主任、寶山縣對台工作委員會副主任,積極參加農工民主黨和寶山縣政協活動,主動向台胞、台屬宣傳中共對台工作方針政策。還利用業餘時間,撰寫農工民主黨史和有關陳儀的資料。1984年6月,一鶚因久病醫治無效,在上海逝世,終年80歲。
周一凱(1919~1975年)
又名迪生,建陽崇雒鄉后畲村人。其曾祖父做木材生意起家,祖父周延祚捐款得官。父親周翰曾任福建省私立法政專科學校校長。
一凱少年時在福州讀書。其胞兄一夔留學美國回來,在南京中央政治大學任教授,一凱到南京讀中學,隨兄生活。在中學讀書期間,就在《大公報》上發表詩詞。后升入復旦大學讀書期間,曾到南開中學兼課。民國31年(1942年)復旦大學畢業,參加全國文官考試,名列第一。畢業后擔任國民黨中央社會部常務次長室專員等職。民國33年10月,他在重慶加入國民黨。次年1月升任國民政府軍政部部長(陳誠)辦公廳中校秘書。抗日戰爭勝利后,他因厭倦政治生涯,於民國35年3月辭職,脫離政壇,到台灣商學院任講師,后又轉到台灣大學任經濟學副教授,併兼任台灣《新生報》、《公論報》社論委員。民國38年1月,他接受福建省教育廳廳長梁龍光聘請,回福建任省教育廳主任秘書,兼任福建農學院農業經濟系教授。這年國民黨員總登記,他拒不參加,脫離國民黨。同年8月初,一凱到台灣探親,於當月15日乘坐台灣到福州的最後一次班機返回福州。
1949年8月17日,福州解放,一凱即參加革命工作。1951年6月任廈門大學農業經濟系教授。同年9月,往華東革命大學政治研究院學習,通過思想改造運動,交待了自己的歷史問題。1952年2月,奉調到晉江專區南安中學任教。因家屬在泉州,調泉州任二中語文教研組組長。積極參加泉州中學語文校際教研組活動,被定為中學5級教師。在歷次全區教學觀摩中都受到好評。1954年開始接受政治審查,1955年9月被晉江專署公安處逮捕轉省公安廳繼續審查。審查后,分配到泉州幼師任教,列入正式編製,經晉江專署教育局批准,由泉州二中補發其受審查期間工資。
1957年“大鳴大放”,一凱提出要內行領導內行,加強法治等問題,被錯劃為右派分子。1959年7月判刑5年,送德化勞動改造。因勞改期間表現好,於1962年9月提前釋放回家,靠妻汪儀美任教工資收入維持生活。1970年在群眾組織辯論中受牽連,被當作《刺桐評論》的黑後台,抓進拘留所。在押期間,被打致殘,1973年由其家屬認領回家醫治。1975年1月去世,終年57歲。1980年2月6日經泉州市人民法院落實政策,宣告無罪。1984年5月25日,中共晉江地委予以徹底平反。
歷代進士(職官)名表
嘉佑六年傅鎔江寧縣令雒田裡人
建炎二年(1128)范如圭紹興中為校書郎雒田裡人
革命烈士英名錄
王義山崇雒1945.1381團二連1950年廣東瓊山戰鬥犧牲
張志明崇雒井水1949.940軍120師1951年11月朝鮮平安南道寧通郡戰鬥犧牲
周狗仔崇雒后畲1949.887師211團9連1950年後無音訊,追認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