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愷帆
張愷帆
張愷帆(1908~1991),安徽省蕪湖市無為縣人。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區委書記、代理縣委書記、中共上海市寶山區委書記、滬西區委書記。后因叛徒出賣,被捕入獄。抗戰時期因國共合作獲釋,曾任新四軍第五支隊秘書長、來安縣委書記、皖南地委副書記兼組織部長、蘇皖邊區政府秘書長、合肥市委書記等職。
張愷帆
張愷帆7歲開蒙讀家塾,9歲時,周新書先生年邁辭館,父親請來吳鳳樓先生。吳有強烈的正義感,多才多藝,能書善畫。吳先生讚賞張愷帆才氣,鼓勵他學詩練字。先臨柳公權,后臨顏真卿,再臨何紹基、孫過庭,打下了紮實的書法基礎。他學詩、作詩也愈加勤奮,成了當地聞名的“小詩人”。父親受辛亥革命、五四運動影響,購買了很多進步書刊,向少年張愷帆展示了一個嶄新的世界。父親還常帶他參加農業生產勞動,讓他體味生活的甘苦。
張愷帆作品
1930年,中共蕪湖中心縣委多次指示無為縣委組織武裝暴動。同年12月,暴動隊伍200餘人在白茆鎮新華寺集中。在抵達六洲鎮后,敵倚仗堅固的工事頑抗。戰至天明,為免遭增援敵軍和六洲守敵的腹背夾擊,暴動隊伍撤出戰鬥,轉移到東鄉,繼續堅持游擊戰爭。
六洲暴動失敗后,張愷帆作為暴動領導者被國民黨當局通緝,家產被抄沒,家中房屋被夷為平地。隨著外部形勢的惡化,內部隱患也日益加劇,1931年,無為黨組織先後經歷了軍橋事件和真武殿事件,1933年,張愷帆同志因無為黨組織遭到破壞,與黨失去聯繫,和其他同志一道去上海找黨中央。並被留在上海從事地下工作。同年10月,由於叛徒的出賣,被國民黨逮捕入獄。直到1937年“七七事變”抗日戰爭爆發后,經過黨中央的交涉和鬥爭,國民黨迫於形勢釋放政治犯,張愷帆同志才於1937年8月獲釋,恢復了自由。
1937年11月,中共皖中工委成立,受中共駐南京辦事處領導(后改隸中共中央長江局),李世農任書記,張愷帆、桂蓬任委員。張愷帆同時負責巢縣工作。1938年4月,巢縣淪陷。張愷帆和馮文華組建了皖中第一個抗日地方武裝—巢縣黃山游擊大隊,馮文華任大隊長,張愷帆任政委。他們共同指揮了東山口、西山驛、河梢劉等戰鬥,雖規模不大,卻成功遏制了日軍對巢縣柘皋、黃山一帶的騷擾。1938年至1941年,張愷帆先後擔任巢縣抗日自衛大隊教導員、新四軍第五支隊司令部秘書長、中共來安縣委書記、中共津浦路東區委員會秘書長等職務。在每個工作崗位上,張愷帆都以他堅定的革命立場、充沛的精力、淵博的學識和處理紛繁事務的能力,深得組織的信賴和同志們的敬重。
張愷帆的故鄉無為屬皖中抗日根據地,他在皖中群眾和上層人士中有相當廣泛的聯繫和影響,1942年7月,皖中行政公署成立,並要張愷帆去擔任皖中行政公署副主任。張愷帆就任皖中行署副主任后,在黨內擔任黨組書記。行署下設民政、財糧、文教等部門,行使政權職能。張愷帆和呂惠生團結合作,努力奮鬥,行署在發展地方武裝、建立“三三制”政權、發展經濟支援主力、發展文化教育事業諸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績。
1944年12月,張愷帆以皖中行署副主任以及黨組書記身份,去皖南擔任中共皖南地委副書記兼組織部長。國民黨在皖南事變后,採用反革命策略,給新四軍開展皖南工作造成了很大困難。地委書記兼皖南支隊政委黃耀南和張愷帆等地委一班人,致力於建立健全黨的各級組織、建立各級政權和開展統戰工作。
1945年10月,蘇皖邊區政府在淮陰成立,李一氓任主席,張愷帆任秘書長。蘇皖邊區由原蘇北、蘇中、淮南、淮北4個抗日民主根據地合併而成,轄江蘇32個縣、安徽18個縣和河南3個縣。1948年 4月,華東人民解放軍攻克濰縣城,並任命擔任濰坊特別市市長的張愷帆調到東線兵團(譚震林、許世友率領)任前敵委員會秘書長, 1949年1月,淮海戰役勝利結束,張愷帆得到華東局批准,轉到地方工作。2月,張愷帆抵達蚌埠。4月,皖北區黨委組成,曾希聖任書記,黃岩、李世農分任第一、第二副書記,張愷帆是區黨委5名委員之一,併兼宣傳部長。渡江戰役勝利后的5月,張愷帆任中共合肥市委書記。1952年1月,中共安徽省委正式成立,張愷帆為12名委員之一,兼任統戰部部長。12月,張愷帆當選為安徽省第一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副主席。1953年,黃山建設委員會成立,張愷帆兼任主任。1954年8月18日,政務院任命張愷帆為安徽省人民政府副主席。次年3月,他在省第一屆人代會上當選為副省長。1956年7月,他在省第一次黨代會上當選為省委委員、常委、書記處書記、中共八大代表。1958年11月,他繼續當選副省長。1961年1月,任銅陵有色金屬公司副經理。1978年1月,當選省政協副主席。1979年1月,任中共安徽省委書記、省革命委員會副主任,省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二書記。1980年1月,任安徽省政協主席、黨組書記。1985年離休。
1991年10月29日,久經考驗的共產主義忠誠戰士、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張愷帆,在合肥病逝,終年83歲。骨灰安放於無為縣烈士陵園。
1920—1930
1920年,張愷帆進無為縣城,從崔海崖先生讀書。次年,張愷帆進入由英國教會辦的勵志小學讀書。英語教員王仙儔是個思想進步的知識分子,他向學生們宣傳:“天地間根本沒有上帝。外國人到中國來辦學,目的是奴役中國人。宗教是鴉片,是麻醉人的。” 1922年,與勵志小學唱對台戲的競存小學創辦,教員多為思想進步的青年,王仙儔任校長,張愷帆轉入競存小學讀書。學校請無為早期參加革命的盧光樓先生到校講演,宣傳反帝愛國思想,給張愷帆留下深刻印象。
民生中學是蕪湖反帝反封建的戰鬥堡壘,校長宮喬岩(后改名王少春)是中共早期黨員。中共黨員李克農、錢杏邨(阿英)等都是該校教員。1926年7月,北伐戰爭開始,張愷帆以極大的熱情投身於革命鬥爭,他在李克農的率領下,奔走呼號於江城街頭,宣傳革命,並參加了中共外圍組織蕪湖學生聯合會,在文書股負責寫傳單、寫標語。
1927年3月6日,北伐軍進駐蕪湖,並東進南京,大革命勝利的曙光已在望,但反革命的暗流也在涌動。3月23日,蔣介石縱容國民黨右派組織暴徒搗毀安徽省黨部、省總工會、省農民協會籌委會等革命黨派、團體機關。4月6日,蕪湖20萬民眾集會,強烈要求罷免以暴力勒索民財的省主席陳調元。19歲的張愷帆在如火如荼的革命鬥爭中表現英勇,經受了最初的鍛煉。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安徽國民黨右派以“清黨”為名,殘酷地捕殺共產黨員和革命志士,宮喬岩、李克農、阿英受到通緝,白色恐怖甚囂塵上,中共組織轉入秘密活動。血氣方剛的張愷帆原計劃投奔當時還在聯共反蔣的武漢政府,但聽說武漢方面局勢也不穩定,便回到無為,到新板橋小學任教員。不久,無為成立了中共無為特別支部,在特支指導下,張愷帆閱讀了《共產黨宣言》等馬列主義書籍,確立了對馬列主義的信仰。
大革命失敗后,工農運動在白色恐怖下走向低谷。在此嚴峻時刻,張愷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並擔任區委書記,不久又參加了縣委,仍擔任小學教員,以此為掩護,從事共產黨的革命活動。1929年,他參與領導了反對糧食奸商屯積居奇和偷運出境的鬥爭,把十幾萬斤糧食分給飢餓的農民。他在縣委的領導下,致力於發展黨員、組織農民協會、擴大黨的影響。全縣黨員迅速發展到五六十人,各級共產黨的組織紛紛建立。共產黨的外圍組織學生會、濟難會、少年先鋒隊先後成立,農民協會更是蓬勃發展,僅張愷帆所在的無為東鄉就有二三萬會員。縣委創辦了4開4版的報紙《紅旗》,張愷帆兼任主編,三五天或七八天出刊1期,刊發了許多為勞苦大眾所歡迎的內容,其中,《農民解放歌》、《打倒土豪劣紳歌》、《婦女解放歌》在民間廣泛流傳。國民黨當局終日惶惶不安,哀嘆:“無為縣是共產黨的狀元縣!”
在反對糧食奸商偷運糧食出境牟取暴利的鬥爭中,張愷帆雇了幾個鐵匠,晝夜趕製梭標,日夜巡邏。士紳們威脅責問張錫光:“你那個兒子很不安份!造了許多武器,想造反啦!”鬥爭中,農協犧牲了1人。地主奸商的打手也死了1人,地主奸商們抬著打手屍體告狀。國民黨當局沒抓到張愷帆,將張父抓去百般折磨,關押了兩個月。張父被勒索了2000元“賠償費”,方才獲釋。
1930年四五月間,中共蕪湖中心縣委(同年9月改為皖南特委)多次指示無為縣委組織武裝暴動。這時,“左”傾冒險主義在黨中央佔據了統治地位,部署全國性的暴動。9月,特委派員到無為白茆洲召開會議,確定適當時機舉行暴動,進攻六洲,再攻取湯溝和三官殿,掌握一二百支槍後攻打縣城,再西進大別山與紅軍會師。討論中,張愷帆認為暴動條件不成熟,被批評為“右傾”。後來,他服從了組織決定。
12月21日下午,暴動隊伍200餘人在白茆洲新華寺集中。皖南特委給的番號是“中國工農紅軍皖南第三游擊縱隊”,以劉靜波、鄧逸漁任正副司令員,張愷帆、任昌舉負責政治工作。夜11時出發,抵達六洲鎮,發起強攻。
六洲暴動失敗后,張愷帆等人被國民黨當局通緝,家產被抄沒,家中房屋被夷為平地。形勢愈來愈嚴酷,縣委書記夏子旭被捕就義,張愷帆數次遭敵兜捕,均機警逃脫。有一次,他和縣委委員宋沛生泅水突出敵人重圍,民間紛紛傳說張愷帆會“水遁”。
1931—1940
隨著外部形勢的惡化,內部隱患也日益加劇,1931年7月,游擊大隊移駐真武殿。8月,大隊參謀劉大同悍然發動叛亂,殺害了張昌忠(張愷帆的堂弟)和巢縣縣委書記倪合台等。張愷帆轉移到西鄉堅持鬥爭,代理中共無為縣委書記,但身邊只剩下5支槍了。他召開了黨的活動分子大會,集合了六七十個黨員,鎮壓了惡霸丁德甫,但在國民黨軍進剿下,局面仍無法打開。12月,張愷帆奉調去中共蕪湖中心縣委工作,臨行感賦:
離家哪得不依依,公義當前不我私。
寄語雙親休倚望,紅旗報到是歸期。
1932年初,張愷帆到達蕪湖,中心縣委機關已經被敵人破壞,聯繫不上。適宋沛生舉家遷到宣城孫家埠以打魚為生,張愷帆便寄居宋家船上,同時托宣城第四師範職員方后魯(曾任無為團委書記)幫助找黨組織。后組織上委派他任宣城、南陵兩縣巡視員,他努力工作,恢復了兩個黨支部,發展了黨員。不久,省委被敵人破壞,他失去了與黨組織的一切聯繫。1933年2月,張愷帆抵達上海。其時,身陷困境的張愷帆衣食無著,得到了無為同鄉吳吉考和胡竺冰的慷慨資助,間或打零工掙錢維持生計。
4月,張愷帆被任命為中共吳淞區委書記。該區原有的近30個黨支部已全被敵人破壞,張愷帆到任后,努力恢復黨的組織,僅半年就重建了淞滬鐵路支部、炮台灣支部、水警支部、北獅子林支部、永安紗廠支部、同濟大學支部、水產學校支部、薀藻浜支部等10多個黨支部,在白色恐怖下堅持秘密鬥爭。
10月,張愷帆調任中共滬西區委書記。他在環龍路租好一間亭子間,11月初回吳淞到區委組織部部長王厚芳家取行李,由於叛徒孫雨樵(前任吳淞區委書記)和龍登雲(原同濟大學支部書記)的出賣,他被捕了。
張愷帆被捕后,被關進吳淞鎮公安局。他編好了一套欺騙敵人的口供:“叫王文喬,安徽省含山縣運漕鎮人,家裡開雜貨店,店號王祥興,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到上海,在北獅子林開了一間老虎灶(開水爐),淞滬抗戰爆發后回安徽老家,昨晚剛剛到上海,到王厚芳家是為了雇黃包車(王是黃包車夫)。”好在兩個叛徒並不認識張愷帆,吳淞鎮公安局問不出所以然,就把他押送上海市公安局繼續審訊。
上海市公安局督察處成員幾乎全是中共的叛徒。處長趙和曾任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長,叛變后窮凶極惡,他親自出馬審訊。面對刑訊恐嚇,張愷帆從容應對。因為口供編得嚴密,4次審問,毫無結果。
11月底,張愷帆被解送到上海南郊的龍華鎮,關進淞滬警備司令部看守所。這裡是一所國民黨屠殺共產黨員和愛國志士的血腥屠場,有“上海的雨花台”之稱。張愷帆所景仰的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的5烈士李求實、柔石、胡也頻、馮鏗、殷夫和著名共產黨人林育南、何孟雄等23人,就是1931年2月7日在這裡英勇就義的。張愷帆入獄后,幾乎每夜都聽到槍聲和不屈的口號聲。他那首流傳極廣的《龍華詩》,就是此期間寫在囚室牆上的:
龍華千古仰高風,壯士身亡志未窮。
牆外桃花牆裡血,一般鮮艷一般紅。
在獄中,他和同志們緊密團結,互相砥礪,與國民黨軍警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經6次審訊,張愷帆冷對敵人的威脅利誘,堅決不改口供,使敵人無可奈何。獄方給他下的評語是“冥頑不化,不可救藥”。
酷刑、屠殺嚇不倒共產黨人,高牆、鐵窗鎖不住志士情懷。張愷帆和10多個難友在獄中組織了“捫虱詩社”,創作詩詞,相與唱和,激勵鬥志,砥礪節操。同時以詩歌為武器,抒發革命情懷,揭露敵人的殘暴,斥罵可恥的叛徒。張愷帆的獄中詩,無論其技巧是否圓熟精當,全都是血性文章血寫成,全都是光照後世的共產黨人博大襟懷與冰雪操守的壯麗頌歌。六洲暴動中任司令員的劉靜波與他在上海重逢不久便也被捕入獄,他殷殷懷念生死未卜的老戰友:
隻身南北一飄萍,湖海沉浮不計春。
濡水樓頭曾惜別,春申江上喜逢君。
烽煙漫地知音少,濁酒盈樽共味深。
酬唱方酣風雨驟,鐵欄深鎖斷腸人。
再如,大學生、中共秘密黨員謝武潮新入獄,帶來了紅軍勝利粉碎國民黨第四次圍剿的消息,他欣然賦詩:
狂潮推得武潮來,赤日埋雲雪滿階。
人去春迴風更烈,會看急雨撼樓台!
又如,對於叛徒,張愷帆極為鄙視,曾作詩分別斥罵叛徒梅耐冬、顧雲路(詩中嵌入“顧雲路狗”4字),並寫在牆上:
嶺南老梅,胡不耐冬。
未寒先萎,羞煞竹松!
不顧情操甘做狗,人心變幻若浮雲。
算來出路能多少?狡兔烹時狗亦烹!
共產黨人堅貞不屈的人格光輝,也感動了部分天良未泯的憲兵,張愷帆作詩贈給看守:
風露凄涼畫角哀,肩槍荷月立台階。
長官美酒兵民血,利害誰歸好自裁!
後來,難友們在牢房裡演戲、唱歌,值班憲兵都不干涉,倘有上司來巡查,他們就敲敲牢門方窗上的鐵皮以為報告。
張愷帆將自己的獄中詩作編成《牢騷集》,托出獄的難友蘇華交給當時在上海交通大學讀書的無為同鄉胡斯星代為保存。胡冒著危險把詩集保存到解放后,歸還給了張愷帆,1959年散失。
龍華看守所軍法處處長陶百川是個臭名昭著的特務頭子,在他的威脅利誘下,王厚芳經不起考驗,供出了張愷帆的中共黨員身份。
1934年3月底,張愷帆被押送上海漕河涇監獄,並得知被以“危害民國罪”判刑5年。他被砸上了腳鐐,編號662。該獄由國民黨政府司法行政部直接管轄,規模很大,可關2000人。甲監和庚監專門關押政治犯。張愷帆先被關在曾關過惲代英等著名共產黨人的庚監,後來又與方毅、桂蓬等被關在甲監。獄中設印刷廠、草袋廠、牙刷廠、竹編廠等,強迫犯人勞動。張愷帆被分在牙刷廠穿牙刷。因為他有文化,又讓他兼記賬,難友們都叫他“王司賬”。剛入獄時,一個極兇惡的看守,把“王司賬”聽成了“王師長”,以為張愷帆是紅軍的師長,對他進行了殘酷的折磨。
在獄中,政治犯們互相串聯,堅持鬥爭。他們怠工、破壞機器、用藏匿的鐵釘鑽透牆壁與鄰室互通消息。為抗議非人的虐待,甲、庚兩監近200名政治犯於1935年8月舉行了絕食鬥爭,提出4條要求:1、開鐐;2、准許使用紙筆;3、改善伙食,不吃摻砂子的米;4、只要不下雨,每天都要放風。如不答應條件,集體絕食至死。消息傳到外界,社會輿論大嘩。獄方氣急敗壞,誣稱政治犯要“暴動”、“越獄”,指認張愷帆是為首分子,派幾個如狼似虎的彪形大漢把他拖出,施以踩杠子等酷刑,從清晨8點折磨到夜間11點。張愷帆以共產黨員的鋼鐵意志,咬緊牙關,決不屈服,決不服食。敵人惱羞成怒,給每人加上一副鐵鐐。政治犯們仍然不為所懼,堅持絕食鬥爭。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的沈鈞儒先生聞訊后,當面向典獄長提出責問。絕食鬥爭進行到第4天,獄方怕事情鬧大,不得不答應了條件。
絕食鬥爭的勝利,使漕河涇獄方極為驚恐。按照國民政府1931年頒布的《危害民國緊急治罪法》第7條規定,共產黨人和其他革命者“由該區域最高軍事機關審判之”,並關在軍人監獄。獄方便以漕河涇監獄是普通監獄為借口,於1936年10月將張愷帆等50人解送蘇州軍人監獄。
蘇州軍人監獄知道這50人發動過獄中鬥爭,從一開始就對他們特別殘暴,動輒以軍棍毆打。在敵人殘酷折磨下,1936年底,張愷帆得了傷寒病,並發高燒,只剩下一絲微弱的呼吸了。看守正要把張愷帆抬到停屍房去,這時,獄方醫官王文吉走過來,用手在他眼睛上方搧了搧,發現張愷帆眼睛還能眨動,就要看守為他開了鐵鐐,並給了一點葯。主醫官曾在徐庭瑤部供職,對張愷帆較友好。可是張愷帆還是病危了。但他堅信民諺“餓不死的傷寒”,決不甘心就這樣死去。按慣例,在犯人病危時,獄方都要請修女來病床前禱告,修女臨走時留下了兩聽煉乳。靠著頑強的意志力,也得力於這兩聽煉乳,張愷帆暫時從死神手中掙脫了出來,但身體仍極度虛弱,不能飲食。
這時,難友張光天也得了傷寒,與張愷帆住在一起。張光天是共產黨員,陝西人,其父與國民黨元老于右任及楊虎城交情很深。但他父親贊同兒子重氣節嚴操守。張光天向張愷帆傾瀉了滿腔熾熱的深情,同時把家裡不斷寄來的食品、藥品和其他用品,也都分一份給張愷帆。張愷帆終於活了下來。
在張愷帆8個月重病期間,獄外世事發生了巨變,七七事變和八一三淞滬抗戰相繼爆發,國共第二次合作成功,中共強烈要求釋放政治犯。8月18日,張愷帆獲釋出獄,返回故鄉。10月,與中共組織恢復聯繫,到南京八路軍辦事處報到,后奉派回無為開展工作。
巢縣是愛國將領馮玉祥將軍的故鄉,馮派侄兒馮宏謙,化名馬忍言,在巢縣開辦抗日幹部訓練班。1938年2月,張愷帆到該班擔任民運教官,同時開展中國共產黨的工作。4月30日,巢縣縣城淪陷。張愷帆和馮文華號召學員武裝抗日,響應者僅10餘人。經小芙嶺、夏閣鎮戰鬥,發展到200多人。在此基礎上,組建了皖中第一個抗日地方武裝——巢縣黃山游擊大隊,馮文華任大隊長,張愷帆任政委。他們共同指揮了東山口、西山驛、河梢劉、龜山諸戰鬥,雖規模不大,卻成功遏制了日軍對巢縣柘皋、黃山一帶的騷擾。
6月底,游擊大隊內部發生叛亂,張愷帆和馮文華向新四軍第四支隊的東北流亡抗日挺進隊求援,消滅了叛軍,將游擊大隊余部編為挺進隊第二支隊,馮、張分任支隊長和教導員。7月,挺進隊渡過滁河,進軍全椒,部隊擴大到近2000人,於是改稱挺進縱隊,下轄2個團和1個直屬隊,馮、張分任第1團團長、政委。8月初,國民黨安徽省政府第五行政區專員趙鳳藻集合和縣、含山兩縣武裝,進襲挺進縱隊,第二團團長劉子清叛變,部隊減少到不足700人。9月與新四軍四支隊八團會師后,改名東北流亡抗日挺進團。下轄兩個營,張愷帆任二營教導員。11月,挺進團被八團改編,余部組成巢縣抗日自衛大隊,吳華奪任大隊長,張愷帆任教導員,在巢縣柘皋一帶開展抗日鬥爭。1939年2月,自衛大隊改名新四軍抗日東進大隊,進軍和縣、含山。6月底,發生了金城廟事件。
金城廟是和縣的一個傍滁河的小村莊,有渡口。國民黨第五專區專員李本一與商人合夥買了一批糧食在此裝了十幾船欲運到敵占區販賣,牟取暴利。新四軍反對“資敵”(資助敵人的簡稱),派吳華奪率1個連去渡口不準開船,形成僵持。當時,國共合作在皖東尚未破裂。皖東工委委員兼和縣縣委書記祁式潛寫了一封信,信中指示:既不能讓糧船開走,也不準發生武裝衝突,要通過談判,據理力爭。特別不準發生武裝衝突影響統一戰線。張愷帆連夜趕到金城廟交了信。吳華奪表示很為難:“不準動武,對方強行開船怎麼辦?”張愷帆說:“你一定要遵照指示辦,儘可能避免武裝衝突。”天亮后,李本一的副官來到渡口,要求派個代表去談判,張愷帆隨往,剛走出半華里,埋伏著的李本一部1個團蜂擁而上,3麵包圍(另一面是滁河)了吳華奪率領的這個連。副官冷不防下了張愷帆的手槍。因為有不準武裝衝突和進行談判的指示,這個連被繳了槍。事件發生后,上級認為此事有損新四軍聲譽,給張愷帆以撤職處分,調到新四軍第五支隊政治部任總務科長。當時許多負責同志認為,張愷帆是傳達命令遇上突然變故,有一定責任,無多大錯誤。儘管此事在其後數十年間給張愷帆帶來了許多麻煩乃至災難,但他始終堅持由自己一人承擔全部責任。
張愷帆到五支隊不久,即升任司令部秘書長,負責文秘、統戰和對外聯絡工作。8月,五支隊越過津浦鐵路向東挺進,轉戰在揚州、儀征、天長、高郵、盱眙、嘉山、來安、六合廣大地區,張愷帆隨司令部征戰轉徙。12月,他作為羅炳輝司令員的代表,化裝穿越敵占區,經葉飛部挺進縱隊駐地,到泰州做國民黨軍蘇魯皖邊游擊總指揮李明揚的統戰工作,李明揚在北伐戰爭中曾與羅炳輝同在國民革命軍第三軍並肩戰鬥過,此行獲得了預期的效果。
1940年3月15日,淮南津浦路東第一個抗日民主政權來安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民主人士鄭伯川任縣長,張愷帆任中共來安縣委書記兼縣政府秘書,實際主持各項工作。4月上旬,劉少奇率中共中央中原局和新四軍江北指揮部,移駐來安縣半塔地區。當有人反映張愷帆對反革命活動的鎮壓過於嚴厲時,劉少奇說:“我贊成張愷帆同志的做法,亂世用重典!”
10月,張愷帆調任津浦路東聯防辦事處秘書長,辦事處主任鄧子恢,副主任方毅。下轄來安、天長、嘉山、盱眙、六合、高郵、儀征等縣政府和4個直屬區。張愷帆主管文書、總務、秘書3科,致力於籌糧籌款、徵兵支前、貨檢等工作和接待安置從上海、南京等地去延安、蘇北的過往同志的工作。12月,張愷帆與新四軍女戰士史邁結婚。
1941—1978
1941年1月,張愷帆兼任津浦路東參議會秘書長,參與根據地各項法令、法規的起草和制訂。5月,又兼中共津浦路東區委員會秘書長,參與指導路東8縣共產黨的工作。張愷帆以他堅定的革命立場、充沛的精力、淵博的學識和處理紛繁事務的能力,深得組織的信賴和同志們的敬重。
張愷帆在皖中群眾和上層人士中有相當廣泛的聯繫和影響,無為進步人士呂惠生稱他是無為早期革命者中的“碩果僅存”者。1942年7月,皖中參議會決定成立皖中行政公署,呂惠生任行署主任。不久,新四軍第七師和皖中區黨委負責人李步新、孫仲德、黃先到二師和皖東區黨委,請求調些幹部,並要張愷帆去擔任皖中行政公署副主任。
新四軍第七師是以皖南事變中英勇突圍的健兒為骨幹,於1941年5月1日在無為縣東鄉成立的。皖中抗日根據地控長江航道、扼淮南鐵路南端,人口稠密,物產豐饒,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因此,日本侵略軍屢集重兵,瘋狂掃蕩其中心區。僅1943年,七師主力就對日偽軍作戰189次,1944年度,七師和地方武裝對日偽軍作戰達760多次。國民黨頑固派也助紂為虐,頻繁進犯,發動反共摩擦。
張愷帆就任皖中行署副主任后,在共產黨內擔任黨組書記。行署下設民政、財糧、文教、公安、司法等部門,行使政權職能。張愷帆和呂惠生團結合作,努力奮鬥,在區黨委領導下勤奮工作。1943年,他們指導組建了湖東、江(浦)全(椒)、臨江3個行政辦事處和含(山)巢(縣)、無(為)南、銅陵、繁昌4個行政督導處及船舶管理處。1944年,又成立了銅(陵)青(陽)南(陵)、南(陵)繁(昌)蕪(湖)、宣城3個行政辦事處和江流船政辦事處。年底,和含專員公署成立,下轄和縣抗日民主政府和江全、含巢兩個行政辦事處。沿江地區成立了沿江聯合行政辦事處,下轄彭(澤)東(流)至(德)行政辦事處。武裝發展地方、建立“三三制”政權、發展經濟支援主力、發展文化教育事業諸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績,其中以統一戰線和財經工作尤為突出。繼以著名民主人士金稚石為議長,團結了一大批愛國民主人士的皖中參議會成立之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日臻鞏固。無為、臨江、湖東、和含等縣級參議會亦先後成立。行署財政經濟委員會為保障軍政供給做出了貢獻。
1943年4月,行署成立了貿易管理總局(對外為“集成號商行”),用土特產品從南京、上海、蕪湖等敵占區換回了根據地內緊缺的機械、鋼材、炸藥、雷管、電訊器材、醫藥用品等物資。6月,行署建立了大江銀行,發行大江幣,控制並佔領了金融市場。行署還組織民眾築堤建閘、修塘壘壩、大興水利,造福人民。
在皖中黨政軍民共同努力下,“富七師”聞名華中,支援了新四軍軍部和二師等兄弟部隊。
1944年12月,遵照新四軍軍部關於七師“今後主要發展方向為向江南”的指示,中共皖南地委和皖南支隊領導機關離開原駐地無為縣白茆洲,南渡長江進入銅陵。張愷帆以皖中行署副主任和黨組書記身份,去皖南擔任中共皖南地委副書記兼組織部長。臨行前,七師政委曾希聖和張愷帆商量,根據地已經橫跨大江南北,再叫“皖中”就不妥當了,應改為“皖江”。次年春,皖中區黨委改稱皖江區黨委,皖中行政公署亦改名為皖江行政公署。
1944年12月31日夜,張愷帆帶領一批幹部和精幹武裝,乘船橫渡長江。抵達南岸后,首戰告捷,打下了赤沙灘鎮敵人據點。他愈加昂奮,在風雪行軍中漫聲吟哦:
南渡銅繁萬仞山,輕騎直下赤沙灘。
但憑真理撐天地,誓掃妖氛靖宇寰。
雲嶺橫空吞落日,茂林遺恨化狂瀾。
漫言雪地行軍苦,雪地紅旗更好看!
日、偽、頑對新四軍開進皖南十分恐懼,於1945年2月,聯合進犯銅繁地區,被新四軍粉碎。國民黨在皖南事變后,採用反革命策略,突擊脅迫誘騙不少群眾加入國民黨或三青團,皖南地委下轄銅(陵)青(陽)南(陵)縣委、繁昌縣委(5月改為南繁蕪工委)、南(陵)蕪(湖)宣(城)縣委(后改為南蕪工委、南蕪縣委)、宣城縣委、皖南山地中心縣委(原涇旌太中心縣委)、涇(縣)南工委,在敵占區建立了蕪湖市工委。3月19日成立的皖南專員公署,下轄繁昌縣政府、銅陵縣政府和宣城、南(陵)蕪(湖)兩個行政辦事處。到8月,黨政軍機關和皖南支隊發展到3000多人。
抗日戰爭勝利前夕,皖南支隊掃清了蕪湖周圍的日偽軍據點,使當塗、宣城與蘇浙解放區連成一片。抗戰勝利后,中共中央為爭取國內和平、制止內戰,決定讓出包括皖江在內的8個解放區。9月15日,張愷帆隨七師北撤。北撤的縣以上幹部和民主人士100餘人組成幹部大隊,由江靖宇任大隊長,張愷帆任政委。他們在散兵鎮上船渡巢湖。在船上,張愷帆慨然賦詩:
帆影湖光夕照寒,三軍揮淚別巢南。
寄聲父老須珍重,共把離愁化火山。
10月初,張愷帆和幹部大隊抵達蘇北重鎮淮陰。
1945年10月29日,蘇皖邊區政府在淮陰成立,李一氓任主席,劉瑞龍、季方、韋愨、方毅任副主席,張愷帆任秘書長。邊區政府設民政廳、財政廳、建設廳、教育廳和公安局、貨檢局、交通局、水利局、衛生局、銀行、鹽管總局、新華分社及交際處。淮陰城裡聚集了許多著名文化人,僅邊區政府內就有范長江、孫冶方等。北上或南下的過路幹部則更多。張愷帆除處理日常工作外,還忙於接待。
1946年1月10日停戰協定簽訂后,張愷帆以很大精力協助由國、共和美國3方組成的軍調處執行部淮陰小組的各項工作。7月4日,中共代表周恩來、董必武在與國民黨代表會談時,堅決拒絕了陳誠提出的“中共軍政機關和部隊全部撤出蘇北”的無理要求,談判破裂。12日,國民黨軍以15萬兵力分3路進犯蘇皖邊區。9月15日,國民黨軍李延年部4個師,在飛機掩護下,猛撲淮陰城。張愷帆在淮陰保衛戰中參與組織支前。19日,我方主動撤出淮陰,開赴山東。
4月27日,華東人民解放軍攻克濰縣城,殲敵2萬5千人。已任命擔任濰坊特別市市長的張愷帆奉命調到東線兵團(譚震林、許世友率領)任前敵委員會秘書長,同時帶一大批幹部隨時派出接收城市。山東戰局發展很快,至10月底,省會濟南和全省絕大部分地區均獲解放。此期間,張愷帆起草了大量的文件、布告,寫信勸降吳化文,辦理譚震林和其他負責同志交辦的事務。11月6日,淮海戰役發起。22日碾庄戰鬥結束后,他隨譚震林去戰場處理善後。12月2日徐州解放,他隨部隊進駐徐州,不久移駐賈汪。1949年
1月10日,淮海戰役勝利結束,張愷帆得到華東局批准,轉到地方工作。
1949年2月,張愷帆抵達蚌埠。下旬,中共安徽省委組成,他是 14名委員之一。4月3日,華東局決定暫不成立安徽省委和安徽省政府,以長江為界成立皖南、皖北行政區。4月6日,皖北區黨委組成,曾希聖任書記,黃岩、李世農分任第一、第二副書記,張愷帆是區黨委5名委員之一,併兼宣傳部長。他以很大精力負責接待從晉、察、冀、魯、豫等省南下的大批幹部。渡江戰役勝利后的5月,張愷帆任中共合肥市委書記。
新中國誕生后,華東局指示搞好淮南煤礦。11月,張愷帆調任淮南礦區黨委書記。
離休—逝世
1985年離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