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姓
出自姬姓的姓氏
閔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32位。
閔(Mǐn)源出有一:出自姬姓,以謚號為氏。上古周朝時,魯國君魯庄公死後,他的兒子名叫啟,後繼位為君,是為泯公。啟繼位不到兩年便被慶父所弒,因年紀尚輕,謚號魯閔公。古代閔與憫、愍字義相同,都有憐惜之意。魯閔公的後世子孫以其謚號“閔”為姓,稱為閔氏,世代相傳。
閔姓
閔姓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魯庄公之子子開,屬於以謚號為氏。春秋時期的周惠王姬閬十三年(公元前663年),魯國君主魯庄公姬同逝世,其子公子啟繼位為君,是為魯湣公。姬啟繼位不到兩年,便被叔叔慶父所弒,因年紀尚輕,因此謚號為“湣”,意思就是“光彩相耀、幽藹炫亂”的年華,因此史稱魯湣公。春秋戰國時期,“閔”、“愍”、“湣”、“銼”等字義相通,都有在大門口弔孝、憐惜、痛心之意,因此,魯湣公又稱為魯愍公、魯銼公、魯閔公,但是,絕不能寫作“魯泯公”,“泯”如果用作謚號,那就是被水淹死的意思。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魯國大夫閔馬父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閔馬父,又稱閔子馬,春秋時期的魯國大夫,主要活動年代在(公元前550~前520年)前後,他留有一句千古傳誦的至理名言:“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十年之後的周景王二十四年(魯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21年),世為周王室卿士的原氏家族在王朝的“鑄無射變法”、“庶孽之禍”、“王子朝之亂”等一系列政治內亂中,遭到了徹底的滅門之災,果然讓閔馬父說中了。
在閔馬父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閔馬氏、閔子氏,后皆省文簡化為單姓閔氏,世代相傳至今。至於冉閔“姓冉或是閔”,爭論不已,當前多認為冉閔姓冉。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孔子弟子閔損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記載:“閔、騫,仲尼弟子閔子騫之後。”閔損,公元前536~前487年,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魯國汶上人(今山東魚台大閔村),是孔子高徒,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回並稱,在著名的七十二賢人之中排列第二。閔損後來追隨孔子去列國遊學,病逝於泰山腳下(今山東長清)。閔損葬於何地尚無確址,但其兒子閔沃盈葬在閔家寨卻是人所共知。閔家寨的閔子祠面積約有二十餘畝,曾十一次重修,有碑碣百餘通,正陽門三間,上懸清朝乾隆大帝手書“篤聖祠”三個金光大字,今尚有遺址,是海內外閔氏族人續譜和祭祀之處。
在閔損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閔氏、騫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宋國閔邑,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閔邑,是夏、商時期的古有緡國所在地。有緡國君主為姚姓,是虞舜的後裔,屬於東夷族世系。在史籍《左傳·昭公四年》(公元前538年)中記載:“椒舉曰:‘夏桀為仍之會,有緡叛之。’”在史籍《左傳·昭公十一年》(公元前531年),晉國的叔向對韓宣子曰:“桀克有緡,以喪其國。”在典籍《韓非子·十過篇》中記載:“昔者桀為有戎之會,而有緡叛之。”在史籍《史記·楚世家》中也記載:“伍舉曰:‘桀為有仍之會,有緡叛之。’賈逵注曰:‘仍、緡,國名也。’”
源於羋姓,出自西漢末期魯頃王劉閔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西漢王朝的魯國藩王族,發派祖名叫劉余,是漢景帝劉啟的第四個兒子,他的生母是程姬。劉余於西漢前元二年(公元前155年)被漢景帝封為淮陽王,第二年改封魯王,建都魯縣(今山東曲阜古城),遂從長安遷居曲阜,肇基劉氏宗室的魯藩王族。
姬啟、閔馬父、閔損、劉閔,閔琨
源自姬姓;望出隴西。——佚名撰閔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出閔姓的源流和郡望。
上聯典指春秋時魯國人閔損,字子騫,孔子弟子。幼時受後母虐待,冬天的棉衣里被裝入蘆花,後母的親生二子則是棉絮。他父親知道了,要趕走妻子。閔損說:“母在一兒寒,母去三兒單。”後母聽了,感悟而悔恨,從此待三個兒子都一樣。下聯說清代錢塘人閔懷英,字畹餘,方祜俊的妻子,善寫筆札,曾在官署中幫丈夫管理文牘。又能詩,有《猗香樓吟稿》。
望隆五俊;德列四科。——佚名撰閔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西晉廣陵人閔鴻,與薛兼、紀瞻、顧榮、賀循號稱“五俊”(五個傑出的人)。初人京城洛陽,司空張華就嘆道:“此人是南金(南方傑出的人才)啊!”文學家陸機、陸雲兄弟也認為他是奇人,說:“此人不是龍駒,也是鳳雛。”下聯典指春秋時魯國人閔損。四科,指儒家評論人物的分類,包括德行、言語、政事、文學。閔損被列入德行科。此聯另有版本上聯為“望隆五俊”。
英才獨秀;純孝流芳。——佚名撰閔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晉·閔鴻與薛兼、紀瞻、顧榮、賀循號稱“五雋”(亦稱“五俊”)。張華見而嘆曰:“此南金也。”二陸深奇之,曰:“此兒非龍駒,當是鳳雛。”下聯典指春秋魯·閔損事典。
德行世澤;賢孝家聲。——佚名撰閔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春秋魯·閔損,字子騫,孔子弟子,德行第一事典。
廷甲廉為政;子騫孝傳家。——佚名撰閔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萬曆進士閔廷甲。廉直有聲,官至通政使。下聯典指春秋時魯國孔子弟子閔子騫,以孝聞於世。
正齋秦漢志;仲叔節士風。——佚名撰閔姓宗祠通用聯
門庭興旺家聲遠;文章華國道脈長。——佚名撰閔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鶴頂格典嵌閔姓的“閔”字析字聯。
萬捲圖畫秦漢志;千尋竹齋翰墨情。——佚名撰閔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代閔貞事典。下聯典指清代畫家閔冰翊,本朝鮮人,僑居滬上,所居曰“千尋竹齋”。
德行純全,單衣順母言無間;志操高潔,片肝累令寓移開。——佚名撰閔姓宗祠通用聯
1.魯閔公生閔子魯。
閔子魯生閔澤。
閔澤生閔伯衍。
閔伯衍生閔子建。
閔子建生閔子馬(一作閔馬或閔世恭,尊稱閔馬父)。
閔子馬的元配姜氏生閔損(閔子騫),閔子馬的繼配樂氏(一作姚氏)生閔需(一作閔革)、閔如(一作閔蒙)。
閔損生於曲阜,卒於齊州,閔損生一子:閔沃盈。
閔需,無後。
閔如,遷居隴西(今屬甘肅省)。
2.後有閔煌、閔子汶,分別自稱是閔損的63世孫(家譜中誤作“64代孫”)、64世孫(家譜中誤作“65代孫”)。
閔氏或是比較典型的漢族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九十三位,人口約六十四萬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4%左右。閔姓也是韓國人得姓氏。
上古周朝時,魯國的魯庄公死後,他的兒子名叫“啟”,當了國君,當時還很年輕,只過了兩年,就被人殺害了。後來王室追加封號給他,稱為魯閔公。閔,就是憐憫,可惜,痛心的意思。好在魯閔公已經有了獨生子,後來他的子孫,就取閔字作為姓。閔姓來源於魯國公族,而魯國公族又來源於周朝王族,因為周朝剛建立時,周王族中有一位叫伯禽的,被分封到魯地,建立了魯國。而再追溯上去,周朝王族又是黃帝中重要的一支,周的始祖叫后稷,后稷就是黃帝嫡傳後代。閔姓後來在隴西郡發展成望族,世稱隴西望。閔姓在大陸與台灣均未進入前一百大姓。
閔氏源於魯國國都——今山東濟寧曲阜。戰國時魯地先為楚國所滅、後為齊國所據。閔氏子孫散居山東。秦漢之際,因避亂、仕宦、謀生等原因,逐漸遷於今陝西、河北、河南、山西等省。春秋時周大夫閔子馬封地隴西,歷兩漢四百餘年,為隴西望族。東漢中葉,隴西閔氏部分後人西遷山西太原,昌盛為太原郡大族。西漢光武中興,閔業因功受封為關內侯,子孫遂落籍於今陝西西安。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移民運動之一開始了,閔氏後人同其他中原士族一樣避亂進入今安徽、江蘇、江西、浙江、湖北等南方省份。唐宋之際,逐漸在長江中下游地區播遷開來。北宋年間,閔稱道出使高麗。后定居朝鮮驪興。宋末元初,有避亂進入今廣東者。明初,山西閔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今甘肅、山東、河南、寧夏、北京、天津、陝西等地。明中後期,大槐樹河南洛陽一支遷徙山東青州、臨朐交接地(青州支-閔廣禎補充)。明末,有沿海之閔姓渡過台灣海峽,播遷於台島,也有飄洋過海,遠徙東南亞及歐美各地。歷有清一代至今,分佈區域更廣,今東北三省、內蒙、雲貴高原等地均有入遷,可謂開枝散葉,四處有籽。
今江蘇省的泰州市、儀征市、蘇州市、如皋市、揚州市、揚中縣,遼寧省的錦州市、遼陽市、彰武縣,山東省的曲阜市、滕州市閔樓村、費縣、青州市,安徽省的宿州市、六安市金寨縣、寧國市港口鎮,河北省的博野縣,上海市,北京市通州區,陝西省的商洛市、安康市,湖北省的武漢市武昌區、黃陂區、麻城市、漢川市、仙桃市、孝昌縣、房縣、通城縣,大冶市,江西省的南昌市、鷹潭市、永修縣、九江市、贛縣、德安縣,浙江省的嘉興市、桐鄉縣、湖州市吳興區,貴州省的貴陽市、甕安縣、畢節市、錦屏縣,四川省的瀘州市、新都縣,河南光山縣、許昌市、桐柏縣,香港特別行政區,陝西省的商洛市,重慶市的萬州區、彭水縣,台灣省的台北市、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內蒙古自治區,等地,均有閔氏族人分佈。補充:安徽無為縣的閔姓族人,為明朝末年從江西東北部接近福建處移民濡須,即今無為縣。族人大約有數千人,現居住無為的就有千人,至今仍保留民國初期的族譜,其中有祖墳分布圖。在閔姓的60來萬人里,無為閔姓算是繁衍茂盛了。當屬閔姓的最重要一支了。無為的閔姓應來自於魏晉時期的江南移民。
閔玄:梁大通初自潯陽舉賢良為歙州令,遂家於歙西孝悌鄉。(新安歙西岩鎮閔氏家譜)
閔思孝:明季由江陰后勝遷居本邑北沿塘閔家場。(閔氏宗譜)
閔福泰:明永泰間由進賢徙居湘陰羊山。(湘陰閔氏家譜)
閔璋:明正德間由豐城正信鄉赤塘里小塘徙居寧鄉。(為寧閔氏六修族譜)
閔尚爵:清雍正間自湖南邵陽縣遷居成都府新都縣回村二甲牛家營。(新都縣閔氏族譜)
閔萬二:南宋高宗建炎三年由江西南昌縣麻丘茅坊庄遷居湖北武昌縣靈溪鄉靈四里清水潭。(湖北大冶閔氏宗譜)。
又名閔子馬、閔馬父。春秋魯國人。周大夫,封地隴西(甘肅臨洮)。博古善論,有明見。
(前536--前487)。字子騫,春秋魯國汶上人(山東濟寧),孔門“十二哲”之首,以孝悌聞,以德行稱。為人持重少言語,言必有中。為費邑宰(?)歷代追封“費侯”、“費公”、“琅琊公”、“先大賢”。
字仲叔,東漢山西太原人。家貧,有操守、性恬靜。不受無功之祿,自慚口腹之累。世稱節士。漢末為河南中部掾。十常侍之亂救駕有功,進郎中,封都亭侯。
三國吳廣陵(江蘇揚州)人。仕吳為尚書。入晉,征不就。少美文才,有“南金”之譽。集三卷,佚。今存《親蠶賦》、《琴賦》、《羽扇賦》、《芙蓉賦》、《蓮華賦序》、《與劉子雅書》。
洪州豫章(江西南昌)人,唐代文學家。文格高絕,有西漢之風。有《漁腹志》傳世。
宋時,閔損後人閔稱道為使臣出高麗。后定居驪興。為朝鮮望族,綿延500餘年。高麗王朝時代,出太師閔令謀、刑部侍郎閔湜、太子少保閔公珪、大將軍閔曦、元敬皇后。朝鮮王朝時代,出大司憲閔汝翼、驪平府院君閔孝曾、議政閔夢龍,右議政閔熙,漢城府尹、右贊成閔馨男、仁顯皇后、明成皇后。
字宗先,河內(河南武陟)人。性剛正敏給,而刻志於學。早歲得推擇為禮部令史,元御史大夫不花奇本之才,辟以為掾,平反冤獄,甚有聲。擢御史台照磨。頃之,遷樞密院都事,拜監察御史,遷中書左司都事,五轉為吏部尚書,移刑、戶二部,皆以能見稱。
(1457--1539)字朝瑛,烏程人(浙江吳興)。閔遜從孫。明朝天順八年進士。授御史。出按河南,以風力聞。成化六年擢江西副使,進廣東按察使。孝宗嗣位,擢右副都御史,巡撫順天。入為刑部右侍郎,進右都御史,兩廣總督。弘治七年遷南京刑部尚書,尋召為左都御史。十一年,東宮出閣,加太子少保。十三年為刑部尚書,再加太子太保。六年十月卒,年八十二。贈太保,加光祿大夫上柱國,謚庄懿。有《閔珪文集》十卷。
烏程人(浙江吳興)。閔如霖曾孫。雲南巡撫,天啟七年平賊有功。官至吏部尚書。
烏程人(浙江吳興)。閔洪學從弟,萬曆二十六年進士,三十七年時任漳州府知府,以寬為政,士民愛之。后遷偏沅巡撫都御史、雲貴總督、兵部右侍郎戎政尚書。
烏程人(浙江吳興)。萬曆進士。廉直有政聲,官至通政使。
(1575----1657)字及武,好寓五。烏程人(浙江吳興)。邑諸生,入太學,善讀書,不樂仕進,通今博古,耽著述,所刊書本上自經書子集,下稗官詞曲。鋟木后,士人能讎一字為偽者,即贈書全部。輾轉傳校,悉成善本。又薈諸名宿評、跋之精粹者,丹黃備列,藝林稱為《十種鴻書》。年八十精神健如弱冠,與子侄論文不倦。晚年自號三山急客,有《六書通 》一書傳世。吳興“閔刻”雕版套印為其始創。
自宋朝寶慶年間由汶上(山東濟寧)南遷,世居浙江湖州吳興晟舍,為望族。明朝天順年間至明末,吳興閔氏人文鼎盛,出仕為官者二三十人。有“仁舍閔氏尚書五個半”之譽。(當前只考證到四人,即閔珪、閔如霖、閔洪學、閔夢得。另一人不知何指。半個應是閔珪外孫潘季馴。潘季馴(1521--1595)字印良,號印川,嘉靖二十九年進士。歷任工部、兵部、刑部尚書。明朝水利專家。治黃河有功,六蒙褒典。著有《河防一覽》。史稱“天下治黃第一人”。卒。加太子太保、工部尚書兼右都御史。)萬曆年間,吳興閔齊汲首開雕版套印之先河,刊刻善本秘籍。與族人閔齊華、閔象泰、閔裕仲、閔道揚、閔遇洙、閔爾容、閔維、閔邃、閔果、閔應協、閔聲、閔邁德、閔鎮遠、閔元衢、閔文振、閔百順、閔自寅、閔昌道、閔昭明、閔映張、閔映壁、閔振業、閔振聲、閔景賢、閔無頗、閔萃祥等三十餘人歷時20餘年,刊刻印刷書籍計117部145種。其雙色、三色、四色、五色套印之經、史、子、集翹楚同懠。士民爭相垂涎而購,風靡天下為一時之冠。世稱“閔刻”。
字正甫,號南湖,任丘人(河北任丘),明弘治乙丑進士,歷官工部侍郎、浙江布政司左布政、南京禮部尚書、戶部尚書。
字公甫,號南洲,任丘人(河北任丘),明弘治乙丑進士(與兄閔楷同年中進士),授刑部主事,升刑部郎中,時甘肅失機,鎮守太監及總兵隱匿冒功,事覺,槐奉命往勘,皆伏罪。閔槐出知平陽府,回民叛亂,槐設計平之。以雁門副使謝政。
任丘人(河北任丘),閔槐子。明嘉靖十四年進士。刑部尚書。建有『水東書院』。
(1628--1704)字賓連,號橄庵。徽州岩寺鎮人(安徽歙縣)。明末清初學者、旅行家。喜遊歷吟詠,行跡中夏。每至一地,均紀游詩。編撰《黃山志定本》8卷(1卷為圖),集歷代黃山志書之大成,以體例精當,搜羅宏富完備著稱於世。另有《廬山集》、《古國都今郡縣合考》、《黃山松石譜》、《周末列國省會郡縣考》、《閔賓連悟雪詩草》。
(1620--1654)字魯生。安徽婺源人,制陶名藝人,制仿諸家,漸入佳境,人頗醇謹。見傳器則虛心企擬,不憚改為,會也進乎道矣。善仿製,后創新。仿製名家作品,都極認真,神形酷似。善書法,有魏晉之風。
江蘇南匯(上海)人。清代畫家。工水墨花卉,尤善山水。
(1730--1788)字正齋。號蓼塘居士。江右人(江西南昌)。僑寓漢口。有孝行,稱“閔孝子”。早喪父母,為追寫雙親遺像,苦練苦畫。善畫筆墨奇縱、奔放沉雄大寫意,亦能畫工整精細之作。善山水,魄力沉雄,頗得巨然神趣。人物筆墨奇縱,衣紋隨意轉折,豪邁絕倫,仕女善作直筆鉤勒,益遠益妍。其白描羅漢幾欲亂李公麟之真。兼精寫真。幽閑靜逸,無一縱橫習氣。其作品有《鍾南進士圖》、《石上打棗圖》、《攬衣微步圖》、《傍石於雲圖》、《五老攜童圖》等。工篆刻,被譽有“秦漢遺志”。
(1836--1758),烏程(浙江吳興)人。初名苕旉,字朴之,一說字小艮。后改道名一得,道號懶雲子。龍門派第十一代傳人,著名內丹家。曾服官滇南,乾隆末年去官歸吳興,隱金蓋山四十餘年。全真龍門派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著述頗豐,有《金蓋心燈》八卷、《道藏續編》等二三十種。
(?--1797),烏程(浙江吳興)人。字少儀,號峙庭。乾隆九年舉人、十年乙丑科進士連捷,授刑部奉天司主事。曾任山東司員外、山西鄉試副考官、湖廣司郎中、四川鄉試正考官、提督山東學政兼翰林院檢討。乾隆十七年升任山東按察使。后歷官湖北布政使、廣東布政使、江寧布政使。乾隆四十一年以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兵部侍郎,巡撫安徽4年。乾隆四十五年調任江蘇巡撫。閔鶚元以文學起家,名揚中外。精於治獄,由郎中起擢臬司。所到之處,以清理積案見稱。巡撫江蘇10年,一時號為賢能。在乾隆朝,閔鶚元兩次考績都位居巡撫之最,但不依附權相和砷,終被忌。乾隆五十五年以失察罪被革職,請求告老,次年致仕奉旨回籍。嘉慶二年逝世。著有《閔氏金石文鈔》、《星軺學吟》、《南巡恭紀錄》等。
浙江錢塘(今杭州)人,字畹餘,號蘭軒,清代才女。耽經史,能文工詩。有《蘭軒吟稿》、《畹餘小草》、《自適齋集》等。
魯 郡:亦稱魯國、魯國郡。西漢朝初將秦朝原來的薛郡改為魯國,治所在魯縣(今山東曲阜)。三國時期的曹魏及晉朝改為魯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曲阜、泗水、滋陽一帶地區。南北朝時期的北齊又改為任城郡。另外,隋朝時期有個魯州魯郡,唐朝時期有個兗州魯郡,其間雖然都轄有曲阜,如隋朝時期曾改魯縣為汶陽縣,繼而恢復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兗州。唐朝時期魯國郡在今山東省的滋縣。
隴西郡:戰國時期秦國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隴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肅臨洮),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東鄉縣以東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禮縣以北的西漢水上游及天山市東部,包括今甘肅省蘭州市、臨洮縣、鞏昌縣、秦州市一帶。西漢朝時轄地在今甘肅省東鄉縣東部的洮河中游、武山西部的渭河上游、禮縣北部的西漢水上游及天山市的東部地區。三國時期曹魏國移治至襄武(今甘肅隴西)。北魏時期轄地在今甘肅省隴西縣附近一帶。
隴西堂:以望立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
孝悌堂:閔損少時為後母虐待。冬天,後母以蘆花衣損,以棉絮已所生二子。子騫寒冷不禁,父不知情,反斥之為惰,笞之,見衣綻處蘆花飛出,複查後母之子皆厚絮,愧忿之極,欲出後母。子騫跪求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其父這才饒恕了後妻。從此以後,繼母對待閔損如同己子,全家和睦。後人把這一故事稱為“單衣順親”和“鞭打蘆花”,孔子稱讚閔損說:“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閔氏後世族人以孝悌為榮,立孝悌堂。
驪興堂:朝鮮閔氏始祖閔稱道為閔損的後代子孫,在北宋年間以使臣身份渡海,後來被高麗王朝挽留,定居在驪興(今韓國京畿道驪州),成為朝鮮及韓國閔氏的始祖,因以為朝鮮、韓國閔氏堂號。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四方面軍11師1團政治指導員、連長、參謀,第31軍73師279團司令部偵察股股長等職,參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四次反“圍剿”鬥爭,湖北麻城、新洲和皖西獨山、麻埠等戰鬥,商潢、蘇家埠、潢光等戰役,川陝革命根據地反三路圍攻、反六路圍攻作戰以及儀南、廣昭、強渡嘉陵江、綏崇丹懋、天蘆名雅邛大等戰役戰鬥,長征中三過草地。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29師386旅772團營長、團參謀長,晉冀魯豫軍區386旅18團團長,河南軍區伊洛分區司令員,新四軍第5師3旅旅長等職,參加了神頭嶺、響堂鋪等戰鬥和百團大戰、太岳軍區反“掃蕩”鬥爭。他隨部隊開闢中條山抗日根據地、豫西抗日根據地,開展游擊戰,立下了戰功。
解放戰爭時期,任冀南軍區參謀長,冀魯豫軍區獨立第3旅旅長,陝南軍區參謀長,第二野戰軍17軍51師師長等職,參加了淮海、渡江戰役和進軍大西南、中原突圍,率部到豫陝邊洛南五里川、庚家河地區創建根據地,在歷次作戰中表現出高超的軍事指揮才能。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南京軍事學院高級速成系學員,西南鐵路第二施工局副局長兼工程某師師長等職。抗美援朝戰爭中,任中國人民志願軍新建鐵路指揮局副局長,鐵道兵指揮所第一副司令員,組織指揮部隊搶修鐵路。回國后,任鐵道兵後方勤務副司令員,武漢軍區司令部副參謀長、參謀長,武漢軍區副司令員、顧問,堅持高標準加強部隊全面建設。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四、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自由獨立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2003年3月12日因病在武漢逝世,享年89歲。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綏軍區第3旅17團團長,是許光達3縱有勇有謀能打硬仗的一位團長。在攻打清澗的戰鬥中,36團苦戰三天三夜,未能攻破一個叫“倒垂柳”的制高點,這個制高點有一條交通壕直通清澗城,是3縱理想的突破口。許光達痛下決心,重新組織攻城部隊。17團過去在高家堡攻堅戰和烏泥鋪打阻擊中都有出色的表現,這時17團已按計劃完成了攻取外圍據點的任務。許光達當即命令17團打增援。閔鴻友考慮正面攻擊效果不好,率部隊從側翼猛撲上去,拿下了“倒垂柳”。總攻開始后,許光達來到閔鴻友的團指揮所,閔鴻友實在不敢讓許光達呆在團指揮所,因為在高家堡戰鬥中,許光達也來到閔鴻友的團指揮所,在一堵高牆的豁口用望遠鏡觀察敵情,許光達剛放下望遠鏡離開,警衛員站了過去,一顆流彈擊中了警衛員,警衛員當場犧牲。閔鴻友好說歹說,許光達發火了:“我礙你么子事!你指揮你的,我看看熱鬧都不行么?”“有你一號首長在,哪有我團長說話的地方,要麼你親自指揮,要麼你離開這裡,你看著辦吧!”閔鴻友邊說邊摘下手槍,送到許光達面前,許光達只好離開了閔鴻友的團指揮所。閔鴻友后升任晉綏軍區3旅副旅長、第一野戰軍3軍9師副師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2年畢業於軍事學院,任3軍9師師長。1954年參加抗美援朝作戰,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志願軍第1軍7師師長。回國后,任陝西軍區副司令員,是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陝西省第三屆政治協商會議副主席。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5年12月29日逝世,終年72歲。
閔丹桂(1890-1933),女,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人。家庭貧苦,其父早逝,幼年隨母討飯。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大革命時期,1926年春入曹學楷、徐朋人等創辦的平民夜校學習,開始接受革命思想,並擔任宣傳員。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27年9月任紫雲區防務委員會委員。同年11月組織救護隊、擔架隊,參加了“黃麻起義”攻打縣城的戰鬥。1929年冬任中共紫雲區委委員兼三鄉蘇維埃政府婦女主任。1931年底被選為紅安中心縣蘇維埃主席兼縣革命法庭主席。為發展根據地的經濟、文化,建立基層政權和婦女兒童革命組織,擴大紅軍做了大量工作。1932年1月,中共鄂豫皖省委成立,當選為省委委員。1932年6月,國民黨對蘇區發動第四次“圍剿”,實行慘無人道的“三光”政策。在極其險惡的條件下,仍發動群眾,恢復和發展黨的組織,打擊反動勢力,堅持不懈地工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閔丹桂(1890-1932),女,河南省新縣人。1926年3月參加革命。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中共新縣早期共產黨員之一。
1927年3月與農民協會會員數千人,捕捉箭廠河大惡霸,併發起斗土豪劣紳的鬥爭。1929年任湖北紅安縣紫雲區(現新縣箭河)三鄉蘇維埃主席。隨後出任黃安縣政府縣長。積極工作,忠於革命,深得民心。1932年夏,國民黨乘紅四方面軍主力轉移之際,對蘇區進行瘋狂的報復。冒生命危險,將紅軍留下的12名傷員精心安排在群眾家中。1932年7月,在箭廠河搞聯絡工作時被敵人逮捕。受盡種種折磨,仍然痛罵敵人,大義凜然。最後被殘酷殺害,犧牲時42歲。
閔樂山(1909-1937.3.15),化名閔東南、閔碧波等,四川省內江縣人。出生在一個貧農家庭。早年喪父,母親孀居,以紡線織布為生。1926年由周汾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
民主革命時期,少年時代,在家鄉讀私塾。1922年在楊家場讀小學。
大革命時期,1924年參加地下黨舉辦的“民團幹部傳習所”的學習,接受馬列主義教育。1926年在內江縣立中學讀書時,參加地下黨外圍組織“警覺青年談話會”。參加了黎冠英等人在內江組織的國民黨左派組織。由於活動頻繁,身份暴露,遂轉瀘州川南師範學校讀書。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28年被中共地下黨組織指名調自流井特區機關工作,在工人中從事工運活動。繼后回到楊家場任支部委員,一面教書,一面做農運工作。1929年,在中共內江縣委領導下,在楊家、石子等地組織農民開展抗糧、抗捐鬥爭。1930年8月,縣委機關遭敵人破壞后,與周執中、周振華等人一起,赴重慶前往上海。“九·一八”事變后,以愛國青年的身份,參加上海市民、學生義勇軍。在蔡廷楷領導下,參與組織“上海青年自願決死抗日救國團”,積極宣傳抗日救亡活動。1932年8月,隨蒙邊騎兵隊第一支隊出關到熱河,抵達抗日前線后,被分配在遼、吉、黑民眾抗日救國會駐開魯辦事處任參謀。1933年2月,日軍進犯熱河時,隨抗日救援會經蒙古輾轉到北平后,又隨救國團主席黃鎮東赴上海,繼續宣傳抗日主張。同年冬,赴南京投考軍事學校,堅持革命鬥爭。1934年8月26日,在南京黃泥崗被叛徒出賣被捕。在南京憲兵司令部看守所時,堅貞不屈,與敵人繼續鬥爭。被定為“危害國民”罪,處以3年8個月徒刑。1935年5月21日,又押送偽軍政部中央軍人監獄。在3年鐵窗生活中,慘遭摧殘。
1937年3月15日,在獄中被折磨致死,犧牲時28歲。
閔德厚(1903-1934.10.13),四川省高縣人。少年時期就讀於城關小學。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民主革命時期,1922年考入成都省立第一中學。這時,“五·四”運動的風雲正席捲全國,省一中掀起爭取教育經費獨立和擇師運動,使反動當局驚恐萬狀,下令解散全校師生。被迫插班到旅省敘聯中學。在學潮的影響下,思想發生了深刻變化。
大革命時期,1924年畢業回家便積極宣傳反對封建主義,反對舊禮教對婦女的束縛。1925年在南廣打襪廠工作,參加革命活動。1927年蔣介石叛變革命,進行駭人聽聞的“四·一二”大屠殺。在宜賓,反動派也大肆抓捕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在宜賓季川輪船公司工作的他冒著風險,多方設法營救被捕入獄的共產黨員肖同華。不久,經羅髫漁介紹,第二次加入中國共產黨(因去上海時無組織手續)。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29年由上海黨組織介紹,回到家鄉在親友中傳播馬列主義。1930年初,在重慶《巴蜀日報》印刷廠以當排字工人為掩護,從事地下革命活動,並任印刷廠地下黨支部書記。1931年夏,任中共江巴中心縣委宣傳部長。1932年8月以後的近半年時間中,由於叛徒出賣,江巴中心縣委大部分領導被捕犧牲。他也被叛徒追捕,處境十分危險。不久,組織上把他調離重慶,派去成都工作,繼續從事工人運動。因參加一次紀念活動而不幸被捕入獄,被關押一年後,因無證據,遂被釋放。1933年夏,中共四川省委派去擔任南充中心縣委書記,並決定把領導機關從南充轉移至蓬溪,組成新的中心縣委。10月24日,在主持召開黨的工作會議時,因叛徒出賣而被逮捕。經蓬溪、南充,后被押至三台縣監禁。在獄中,嚴守黨的機密,同反動派進行了殊死鬥爭。
1934年10月13日,在三台縣牛頭山腳下英勇就義,犧牲時31歲。
閔乃本(1935.8.9-——),江蘇省如皋縣人。出身於一個世代書香家庭。1959年參加工作。1995年加入九三學社。是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日本東北大學理學博士、中國科學院院士,九三學社第七屆中央理事會副主席。中國著名物理學家,材料學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5年考入南京大學物理系,1959年畢業后,歷任南京大學物理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1986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物理學科組組長、國家教委科技委物理學科組組長,赴日本東北大學任訪問教授,獲榮譽博士稱號。1987年任南京大學固體微結構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材料科學與工程系主任、材料科學研究所所長、國家科委人工晶體聯合研究與發展中心主任。1990年應聘為美國阿拉巴馬(Alabama)大學微重力與材料研究中心訪問教授,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1994年起,歷任南京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系主任、固體微結構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教育委員會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國家教育委員會微結構科學技術高等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大學固體物理研究所所長,材料科學研究所所長,國家人工晶體研究與發展中心主任,中國晶體學會理事長,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委主任,江蘇省政治協商會議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材料科學與工程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科學院數理學部副主任等職。1997年底在九三學社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2002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研究的領域包括晶體生長、非線性光學材料、光學超晶格等,是國家攀登計劃和國家973計劃“光電功能材料”項目首席科學家。1995年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1997年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其著作《晶體生長的物理基礎》(1982年)一書獲國家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1999年獲第三世界科學院物理獎。
(민선예)韓國女歌手。
(민영원[Min Young-Won])韓國女演員。
(민지혜)韓國女演員。
(민효린)韓國女歌手、演員。
(민윤기)韓國男歌手,男子演唱組合防彈少年團成員。
全國閔氏族譜三卷,(民國)閔燮忠總理,閔延光編纂,民國十五年(公元1926年)鉛印本。現被收藏在四川省高縣川劇團。
湖北黃陂閔氏宗譜十八卷,(民國)閔民安、閔雲安編,民國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閻閑堂木刻活字印本,今缺第九卷。現被收藏在湖北省武漢市圖書館。
湖北菫春菫陽閔氏宗譜三十六卷,(民國)閔炳榮、閔華軒纂修,民國元年(公元1912)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湖北省浠水縣檔案館。
四川新都閔氏族譜三卷,(民國)閔昌銓纂修,民國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石印本三冊。現被收藏在四川省圖書館(有二部)。
四川新都閔氏族譜,著者待考,(民國)閔昌銓纂,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石印本二冊。現被收藏在重慶市圖書館。
夏墅閔氏族譜,著者待考,(清)李訥芝纂,清嘉慶八年(公元1803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科學院圖書館。
閔氏宗譜十卷,(民國)閔信祖續輯,民國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孝友堂活字本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閔氏宗譜,(民國)閔民安、閔之安纂修,民國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七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湘陰閔氏家譜,(清)閔承涵等纂修,清光緒七年植樹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冊,今僅存第一卷、第六~八娟、卷首。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湘陰閔氏家譜,著者待考,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植樹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冊,今僅存第一~五卷、卷首。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新都縣閔氏族譜,(民國)閔昌銓纂修,民國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石印本三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寧鄉閔氏六修族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百原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五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歙縣新安歙西岩鎮閔氏家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手抄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閔氏族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孝友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九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閔氏嫡支通天譜字輩:“克宗若端玉手元之水思希言公顏承宏聞貞尚衍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希(士)言(伯)公(文)彥(朝)承(永)宏(以)聞(質)貞(用)尚(之)衍(茂)興(起)毓(鍾裕)傳(振)繼(體)廣(京)昭(顯)憲(法)慶(澤)繁(羽)祥(瑞)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
河南許昌閔氏字輩:“坤均林長”。
河南桐柏閔氏字輩:“聖育敦行富祿全禮儀光明大森林永常青”。
河南光山閔氏一支字輩:“自文志學仕朝正萬世長永遠光天德道大銀家幫”。
河南光山閔氏一支字輩:“國家朝政庭守映輝忠傳繼世義紹文林”。
貴州錦屏閔氏字輩:“開武啟文德效昌明英賢召振萬世長存”。
貴州貴陽閔氏字輩:“壽世清思書承啟文章華國”。
貴州畢節閔氏字輩:“世清(卿)詩書承啟文”。
貴州閔氏一支字輩:“文水正大興世得啟元名包華趙師成損發定國能”。
湖北武昌閔氏字輩:“宗文單學第師啟之育立世代鴻運遠昌隆俊業開”。
湖北黃陂孝感閔氏字輩:“肇衍正中,經文行懋,祚賢鴻宣,崇瞻錫佑,永啟嘉征,紹敬猷茂,開恩和順,定兆吉祥,君訓典發,獻寶偉康,先朝應善,春哲宜揚,金科玉福,志達高尚,仁道昭美,由良安邦,華章榮凱,慶祝其昌。”。
湖北房縣閔氏字輩:“耀治國興傳”。
湖北仙桃閔氏字輩:“詩書言仕……”
江西永修閔氏字輩:“宗先德營盛邦昌道定亨光耀呈祥瑞”。
江西德安閔氏字輩:“善信期長永功榮樹克新”。
江西南昌閔氏字輩:“良美彰慶譽星羅布宇中道拳洙泗體孝至神明通磊節標炎漢清操正萬鍾敦厚綿得澤純樸裕家風”。
安徽金寨閔氏字輩:“司啟之育立世代鴻運遠昌隆竣業開”。
北京通州閔氏字輩:“文光乃樹……”
四川遂寧閔氏字輩:“學道正意誠,微紀宏忠雲,澤遠含光清,世守先夢吉,少世永懷真。”
閔氏一支字輩:“學有應萬政子言世文致德崇先代純孝紹前永賢”。
閔氏一支字輩:“孝善嵐養……”
閔氏一支字輩:“永啟家征紹”。
閔氏一支字輩:“中世連懷廣照現慶凡祥”。
湖北麻城閔氏字輩:“文德承先澤,輝元耀國光,順朝從慶炎,後續有忠良。
山東省滕州市鮑溝鎮閔樓村現居2000餘口閔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