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診斷

心理診斷

心理診斷是應用心理學的理論和技術,對來訪者的心理活動和人格特徵進行評估和鑒定的過程,以觀察法會談法實驗法測驗法來獲取臨床資料並通過對資料的分析對求助者的心理狀態和個性特徵做出判斷。來確定其心理變化的程度和性質。

目錄

簡述


概念

心理診斷是應用心理學的理論和技術,對來訪者的心理活動和人格特徵進行評估和鑒定的過程,目的是確定其心理變化的程度和性質。心理診斷能確切說明治療前的決策過程。心理診斷在內涵方面仍然是通過觀察法、會談法、實驗法、測驗法和量表法來評定人的心理和行為狀態。外延上存在分化(廣義、狹義)
內涵:都是以觀察法、會談法、實驗法、測驗法來獲取臨床資料並通過對資料的分析對求助者的心理狀態和個性特徵做出判斷。
廣義的心理診斷---以正常成人和兒童為對象的心理測量工作。
狹義的心理診斷---在臨床心理學中作為精神病輔助診斷手段和對各種心理障礙進行確診的測量工作。
嚴格意義的心理診斷---臨床心理學中專門用於諮詢和治療的測量方法。
“心理診斷”一詞最早出現在M.羅夏的《心理診斷》一書中。當時他提出這一概念,專門用於精神病學的。但是這一概念很快便超出了醫學範圍,在臨床心理學中,成人和兒童的智力測量、人格傾向的測定、能力和各類偏常行為的測定工作也被涵蓋在這一概念之中。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人們由於社會的激變而發生的種種心理障礙,這時也把鑒定和區別各種情緒的手段稱為心理診斷。
心理診斷的定義很多,不同學者從不同角度分析了心理診斷的實質。一般認為,心理診斷是以心理學的方法和工具為主,對個體或群體的心理狀態、行為偏移或障礙進行描述、分類、鑒別與評估的過程。在對存在心理問題的人進行干預時,心理診斷也被當作為心理問題評估,指的是干預者通過訪談、測驗、觀察、個案、問卷等方法來收集當事人的信息,並運用分析、推論、假設等手段對其心理問題的基本性質加以判定的過程。一般而言,充分地收集信息並有效地加以分類,進而確定影響求助者心理健康的若干重要變數,是評估問題的主要目的。所以,評估問題既影響著心理干預目標的最終確立,也影響著干預策略的選擇與實施。

心理評估—診斷概念:

心理診斷過分強調結果而忽視了過程,為更確切說明治療之前的決策過程而提出此概念(臨床心理學範圍內)
廣義的心理評估:正常成人和兒童和心理能力和個性的測評以及精神病人的輔助診斷
狹義的心理診斷:專門為臨床心理諮詢和治療而進行的心理測評工作。
心理評估的常用方法:
1、調查法
2、觀察法;
3、會談法;
4、實驗法

心理診斷的對象與目標

心理診斷的對象是健康人、亞健康人和不健康人,主要診斷的對象是身心處在亞健康中的人。首先,心理診斷是通過心理癥狀學知識來研究非健康人的心理和行為特點;其次是研究心理障礙的診斷和發病規律;最後,特彆強調診斷方法,技能和病因的討論。
心理診斷的目標與一般性心理學研究的目標是極不相同的。
一般心理學研究的目標是尋求人類總體或某一群體的共同心理規律;
心理診斷則是以個體為目標,探求某一個體在群體中的位置。確定個體行為與常模偏離的程度和距離。
比如,一般心理學研究受暗示性問題時是為了探求受暗示性的自然分佈狀況,而心理診斷則是研究某一個人受暗示的程度以及這種程度在自然分佈中的位置,從而由此判斷是不是致病的因素。

心理診斷的主要任務是什麼?

一般心理學的研究目標是尋求人類總體或各種群體的共同心理特徵與規律,是尋求某些心理特徵在人群中的分佈情況,例:接受暗示的難易程度在人群中有一個自然分佈。心理診斷目標是以個體為目標,探尋某一個體在群體中的位置,確定個體行為與常模偏離的程度和距離,例:測定某一個體接受暗示的水平,確定它在自然分佈中的位置以及與常模的距離,從而斷定是否為致病的原因。
1、區分正常精神活動和異常精神活動
2、尋找心理紊亂的原因
3、對心理紊亂狀態進行分類診斷

心理診斷的特點

1)對象是從沒有任何心理紊亂到患有精神疾病之間的連續帶人群;
2)對象的模糊性較高,推廣難度較大;
3)心理診斷與精神病學關係緊密;
4)心理診斷的重要手段是心理測量;
5)心理診斷要求對問題進行歸類,強調結果和確定性,因此是相對靜止和孤立的;
6)心理診斷的直接目的是對心理紊亂的性質,類別,程度作出判斷,並探所心理問題的原因。

心理診斷的科學性要求

心理診斷是否具有科學性質,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評定:
1.任何單項測定均應有可比較的常模,常模必須是通過信度和效度都靠得住的量表或測驗做出的。
2.診斷幾乎無法根據一個單項測定而得出,它只能是對多項測定進行綜合分析的結果,這就要求各單項測定之間必須有內在邏輯性。同時,測定結果與臨床癥狀應有相對一致性,為此,測定必須接受上述所謂內在邏輯性和相對一致性的檢驗。
3.心理學各基礎學科所驗證了的規律是心理診斷方法的出發點,所以,心理診斷的提出和方法設計都應以各基礎學科的規律和操作原則為依據。
4.心理診斷應接受臨床實踐的檢驗。

心理診斷在臨床心理學中的重要性

任何人都可以直觀地理解心理評估——診斷的必要性和目的性。正像一個內科諮詢師在決定對病人進行治療之前必須弄清疾病的性質、種類和病情一樣,一個心理諮詢師要想切實解決求助者的心理問題或解除他的心理障礙,就必須對求助者的智力、情緒和個性有一定的了解;對他的個人生活史、目前生活狀況、人際關係、工作性質有一定了解;對他的心理問題或障礙的形成發展、嚴重程度以及對其他心理活動的影響有一個確切的判斷,而後,才能選擇最恰當的治療方法和制定符合求助者實際情況的治療方案。
心理諮詢和治療的臨床實踐中,上述過程常常被稱為“心理診斷”。但“診斷”這一概念過分強調了結果而忽視了過程,所以,隨著學科發展,為更確切地說明治療之前的決策過程,目前多採用“心理評估一診斷”這一概念。
心理診斷這一概念雖然就內涵方面都是以觀察法、會談法、實驗法或測驗法來獲取臨床資料並通過對資料的分析對求助者的心理狀態和個性特徵做出判斷,但由於工作對象和任務的不同,所以使心理評估診斷這一概念在外延方面形成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的心理評估,既涉及正常成人和兒童的心理能力和個性的測評,也涉及精神病人的輔助診斷。狹義的心理診斷則是專門為臨床心理諮詢和治療而進行的心理測評工作。精神病的診斷完全是依據精神病學的診斷標準,心理評估只有參考價值,而心理問題、嚴重心理問題和神經症性心理問題的分類和鑒別,則是依據心理診斷的標準,所以,更準確地理解和使用心理評估和診斷的概念,應限制在臨床心理學範圍內。
[案例(摘錄)]
例1 ××,女,19歲,高中畢業,待業,個人愛好文學藝術。
無精神病家族史,身健,無任何軀體不適。就診目的:想克服報復心理。第一次接待時的主訴:我在初中時,對任何事都好強,有時事情做不成功也不服輸,愛和別人辯論,特別愛為自己辯護。有一次一位女同學罵我是阿Q,我很生氣,並想:“我非找機會教訓她一次不可。”升入高中以後,那位同學進了另一所中學,再也見不到她了,但心裡的報復情緒未消。於是便找到她打了她兩記耳光,當時覺得出了氣。可是在打她時有幾個男學生在場,那幾個男學生打抱不平又把我打了一頓,以後,更增強了我的報復情緒,但又找不到好機會,很苦惱。
例2 陳××,男,21歲,大學二年級學生,無特殊愛好。
無精神病家族史,體健,無任何軀體不適。同學陪伴就診。就診目的:解除對他人的成見。陪同人員報告:陳××剛進大學時學習成績還不錯,一年級結束時學習總成績在班裡是前幾名,二年級開始時也沒發現他有什麼不好,後來總是躲著大家,再往後就和別人吵鬧,說班裡其他同學在教室咳嗽或吐痰是針對他的,是故意污辱他,為.此不到班上上課,二年級六門功課不及格,後來休學、留級。回來后不但沒有什麼改變,反而更厲害了。
諮詢師問求助者:你的朋友說的情況是真的嗎?
求助者:是,班裡同學都恨我,嘲笑我,我受不了。
諮詢師:別人咳嗽也可能不是針對你的,是他們患感冒或有呼吸道疾病
你自己有時也要咳嗽,你是針對別人嗎?
求助者:我咳嗽根本不是針對別人,而他們就是故意的。 +
諮詢師:你不認為你的想法是你自己多疑嗎?
求助者:(沉默)。
對前一例求助者,應進行心理測驗,以便對她的心理障礙進行分析和幫助她克服心理障礙。對第二例,應當立刻建議去精神病院進行診斷治療,因為該例已超出臨床心理診斷的範圍,必須使用臨床精神病學的診斷標準才可以做出正確的判斷。
從上述兩個案例及其處理方式來看,臨床心理學在對象、任務和方法上與臨床精神病學是極不相同的。為此,心理評估一診斷,作為臨床心理學的一種手段,它只適合於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充其量也只適合於心理疾病邊緣狀態的診斷,對於精神病學只有輔助作用。

心理診斷中的提問

1、提問的方法有:
1)確定談話的目標、內容和範圍;
2)確定提問的方式;
3)傾聽來訪者的敘述;
4)控制談話的方向;
5)談話內容的歸類;
6)結束談話。
2、提問中要注意的是:
1)態度要中性;
2)避免提問失誤;
3)嚴格控制引導和提問語言;
4)禁用指責和批評;
5)禁止給出絕對性結論;
6)結束語要誠懇和客氣。

心理診斷的過程

心理診斷的過程可以從不同方面加以分析。
1、從診斷的形式來分為:初診、複診、會診和轉診四個方面。
在心理診斷中,初診、複診、會診和轉診之間不是連續的過程關係。但是,初診和複診之間關係緊密,是成熟的高水平的診斷者一般都要完成的兩個診斷過程。會診和轉診是在特殊情況下發生的,不一定在每次診斷過程中都使用。
2、從心理診斷的具體操作實施來看,心理診斷的過程主要包括:建立心理診斷的同盟關係、確定診斷目的、收集資料、分析資料、問題定性和定量、病因診斷等六階段。
心理診斷六過程是一個內在的邏輯整體。同盟關係的建立是診斷過程的起點,診斷目的的確定是診斷過程的動力,信息資料的收集是診斷過程的必備條件,信息資料的分析是診斷過程的關鍵環節,定性診斷和定量診斷是心理診斷的最高目標,病因診斷是心理診斷的深入環節,也是提高心理診斷質量的重要措施。

心理診斷的基本方法


心理診斷的基本方法主要是各門學科都常用的方法,主要包括:觀察法、測量法、產品分析法、攝入談話法和綜合分析法。

1、觀察法:

觀察法是有計劃地用自己的器官或藉助科學的觀察儀器與裝置,對所要研究的對象進行系統的觀察和考察,以取得研究所需資料的方法。
1)觀察法分為:自然觀察法和控制觀察法兩種類型。
2)觀察內容包括:外表、行為、語言特點、思維內容、認知功能、情緒、靈感與判斷等。
3)觀察法的實施包括:觀察步驟和注意事項。

2、測量法:

心理診斷的測量法是依據一定的法則,用數量化手段對心理現象或行為加以確定和測定的方法。
1)心理測量的分類:
根據功用劃分為:智力測驗、人格測驗神經心理學測驗等。
根據測驗方法為:問卷法作業法投射法等。
2)測驗過程包括:實施步驟、測驗分數的解釋、注意事項。

3、產品分析法:

產品分析法是通過採集求診者的作品(包括繪畫、手稿、雕刻、雕塑等),結合臨床癥狀和其他資料對產品進行分析,從而有效地評估其心理水平和心理狀況的分析方法。
產品分析法分為:自然產品分析法和控制產品分析法。
其過程分為:產品分析、分析結果得到求診者認可及注意事項。
在採用產品分析法時,應該考慮:
1、產品分析法的分類
2、產品的分析
3、產品分析結果要得到就診者的認可
4、注意事項

4、攝入談話法

攝入談話法是通過以問題為中心的會談,從而獲得求診者的背景資料、求診目的和對求診的期望的談話方法。
其操作步驟分為:確定談話主題、確定提問形式、認真仔細傾聽、控制談話方向、談話內容分類、規範結束談話及注意事項。

5、綜合分析法

綜合分析法是綜合求診者各個方面的信息對其進行診斷的方法。

如何進行初診接待?


工作程序

(一)諮詢前準備工作
諮詢室應有足夠的面積,一般以10平方米左右為宜,同時要具有保密功能,並配置足夠的座椅。諮詢人員儀態:服裝整齊、坐姿端正、表情平和,保持正常社交距離。
(二)禮貌接待禮貌用語
起立迎接
1、儀態
服裝整齊
坐姿端正
表情平和
勿板面孔
不喜笑顏開
2、保持社交距離
正常1.5米左右
保持正常諮詢位置
示意落座
語言歡迎:“請進!”“請坐!”
良好開場:
“非常歡迎您前來,謝謝您的信任。”
“我很願意向您提供心理學幫助。”
“如果您同意,請填寫這張表格。”
(三)正確詢問來訪者:要間接詢問而不要直接逼問。
間接接詢問如:
“我很希望知道,我在哪方面能給您幫助。”
“您希望在哪方面得到我們的幫助。”
直接逼問如:
“您有什麼問題,說吧!”
“您找我們有什麼事,說吧!”
“怎麼啦?有什麼問題,說吧!”
“出什麼事啦,說吧!”
(四)向來訪者說明能否諮詢
● 區分來訪者的問題是否屬於職能範圍
● 若不屬於諮詢的範圍要耐心加以解釋
● 介紹到相應的醫療機構診斷治療
● 懷疑是軀體疾病引發的心理問題要指導求助者到相應的臨床科室做檢查
(五)向求助者說明保密原則
1、保密原則是職業道德的要求
2、也是心理諮詢本身的性質所決定的
3、求助者的隱私和秘密可能就是心理問題的癥結所在。
4、求助者只有認為自己所說的一切都能得到保密的承諾時,才能敞開心扉,毫無保留地向
諮詢師傾訴,從而有助於問題的解決。
(六)說明心理諮詢和心理諮詢過程
1、說明什麼是心理諮詢,心理諮詢如何進行,心理諮詢主要解決什麼問題,而不能解決什
么問題等等。
2、說明心理諮詢是心理諮詢師協助求助者解決各類心理問題的過程。
3、諮詢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求助者是否有主動參與的態度和行動。
4、諮詢是一個過程,有些問題不是一次兩次就能解決的,有時會有迂迴曲折甚至反覆,也
有些問題甚至是難以完美地解決的。
5、為此,求助者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
(七)說明求助者的權利與義務
1、求助者有權選擇心理諮詢師並確認他的執業資格
2、有權知道收費標準,
3、有權中止諮詢。
4、求助者有義務如實向諮詢師說明情況
5、要按共同商定的時間表進行工作,如有更改要事先通知
6、要按時完成家庭作業
7、不試圖與諮詢師建立諮詢以外的任何關係
8、按規定繳費。
(八)協商諮詢的方式
1、屬於諮詢的內容
2、協商就診次數(根據情況而定)
3、協調可能的心理測量項目
4、說明收費標準。

相關知識

(一)社交中第一印象的重要性
印象:是指存留在個體(認知主體)頭腦的認知客體的形象。
第一印象:亦稱初次印象,素不相識的兩個個體第一次見面時形成的印象。
1.良好諮詢關係對(臨床資料收集、諮詢效果)有重要影響
2.第一印象-→確立諮詢關係-→關鍵作用
3.第一印象不良-→收集資料遇阻-→求助者不願向不信任的人敞開內心世界。
(二)心理諮詢保密原則的重要性
1.心理診斷中,收集求詢者資料,包括個人生活、思想狀況、個人成長過程、戀愛、婚姻、交友、工作等情況,均在保密之列。不可泄露。
2.心理測量結果也屬保密範圍。
(三)危機的處理
1、在諮詢過程中,一旦發現求助者有危害自身或他人的情況,必須立即採取必要措施,防止意外事件發生
2、必要時應通知有關部門或家屬;但應將有關保密信息的暴露程度限制在最小範圍內
3、心理諮詢師在接受衛生、司法或公安機關詢問時,不得做虛假的陳述或報告。

注意事項

(一)避免緊張情緒
1.初診缺乏經驗,情緒緊張
2.緊張情緒擾亂思路、破壞工作程序
3.進行初診接待操作步驟練習
(二)語速適中,吐字清楚,使求助者聽懂、理解。
①、避免使用方言
②、適當使用專業術語
(三)嚴格遵循保密原則,一旦泄密,求助者有訴諸法律的權利。
①、反覆說明
②、泄密要訴諸法律
③、特別對心理測量資料保密
④、說明保密例外(時刻保密×、全部保密×)
(四)對心理測量、心理諮詢功能勿隨意誇大
①、有限
②、不可誇大
③、不能在諮詢範圍以外作任何承諾
④、諮詢範圍內,適當承諾
(五)勿吸煙、勿做多餘的“下意識”動作,(如玩弄鉛筆、輕敲桌面、抖動身體等)。接來訪者之前,絕對不許飲酒或服用興奮、鎮靜藥物。交談中不能東張西望,注意力集中,認真傾聽或發問。
(六)幫助求助者端正求助動機,一方面使其增強對心理諮詢的信任,另一方面也不要有脫離實際的過高期望。

確定造成求助者心理與行為問題的關鍵點


工作程序:

1.分類填寫收集到的全部臨床資料。
2.按先後次序,列出臨床表現,再列出收集到的各類與臨床有關的資料,進行對比和分析。
3.找到引發心理問題的關鍵點。
(一)分類填寫收集到的全部臨床資料:
①不同途徑收集到的臨床資料
縱向比較,驗證可靠性
③臨床癥狀與相關因素之間的聯繫
(二)按先後次序,列出臨床表現和各類與臨床有關的資料,進行對比和分析,找到引起心理問題的關鍵點。
①不同途徑收集到的臨床資料
②縱向比較,驗證可靠性
③臨床癥狀與相關因素之間的聯繫 與之相關的原因,需綜合多個主訴評定
同時伴有記憶力下降,注意力較差
(三)找到引起心理問題的關鍵點。
①該因素是多數臨床表現的原因或者與多數臨床表現有內在聯繫。
②該因素在個體發展中持久地存在著並隨著生活環境的變化改變自身的形式,但無論形式如何改變其本身性質不變。
尋找關鍵點或關鍵因素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技能。

心理問題關鍵點:

●該因素在個體發展中持久地存在著,並隨著生活環境的變化改變自身的形式
●無論形式如何改變,本身性質不變

確定關鍵點的原則:

①、可靠、真實
②、客觀邏輯

注意事項

(一)未經驗證的資料不能做為分問題的依據。
(二)資料分析不能有主觀隨意性,要符合客觀邏輯性

對求助者形成初步印象


工作程序

(一)逐個使用“心理健康水平評估的十項指標”,對求助者心理健康水平進行衡量。
(二)選擇有效的測評工具對求助者的問題進行量化的系統評估。
(三)完成上述工作之後,再對某些含混的臨床表現進行鑒別診斷,初步區分出一般心理問題、嚴重心理問題和神經症性心理問題。

初步印象:

心理諮詢人員對資料整理分析之後,必須對求助者的心理問題和行為問題就嚴重程度和歸類診斷方面,形成大致的判斷。
(一)關於“第一印象”問題:
初步印象:
對求助者的心理問題、行為問題(嚴重程度、歸類診斷),形成大致判斷
初步印象正確操作:
①、對心理問題嚴重程度評估
②、對當前的一般心理健康水平評估——“心理健康水平
評估的十項指標”
③、對含混的臨床表現鑒別診斷
④、對心理問題、神經症初步區分

評估心理健康十項指標

1、心理活動強度
這是指對於突然的、強大的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在遭遇精神打擊時,不同的人對於同一類精神刺激,反應各不相同。
2、心理活動耐受力
長期經受慢性的、長期的精神刺激的能力,看作衡量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標,稱它為心理活動的耐受力。
3、周期節律性
人的心理活動在形式和效率上都有著自己內在的節律性。一般可以用心理活動的效率做指標去探查這種客觀節律的變化。如果一個人的心理活動的固有節律經常處在紊亂狀態,他的心理健康水平就下降了。
意識水平的高低,往往以注意力品質的好壞為客觀指標。如果一個人不能專註於某種工作,不能專註于思考問題,思想經常“開小差”或者因注意力分散而出現工作上的差錯,我們就要警惕他的心理健康問題了。
5、暗示性
易受暗示的人,往往容易被周圍環境的無關因素引起情緒的波動和思維的動搖,有時表現為意志力薄弱。他們的情緒和思維很容易隨環境變化,給精神活動帶來不太穩定的特點。
6、康復能力
創傷刺激中恢復到往常水平的能力,稱為心理康復能力。這種康復水平高的人恢復得較快,而且不留什麼嚴重痕迹,每當再次回憶起這次創傷時,他們表現得較為平靜,原有的情緒色彩也很平淡。
7、心理自控力
情緒的強度、情感的表達、思維的方向和思維過程都是在人的自覺控制下實現的。所謂不隨意的情緒、情感和思維,只是相對的。當一個人身心十分健康時,他的心理活動會十分自如,情感的表達恰如其分,辭令通暢,儀態大方,不過分拘謹,不過分隨便。我們可以從自我控制能力如何來判斷一個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8、自信心
當一個人面對某種生活事件或工作任務時,是否有恰如其分的自信,是精神健康的一種標準。“自信心”實質上是正確自我認知的能力,這種能力可以在生活實踐中逐步提高。
9、社會交往
人類的精神活動得以產生和維持,其重要的支柱是充分的社會交往。社會交往的剝奪,必然導致精神崩潰,出現種種異常心理。因此,一個人能否正常與人交往,也能標誌著一個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10、環境適應能力
在某種意義上說,心理是適應環境的工具,人為了個體保存和種族延續,為了自我發展和完善,就必須適應環境。因為,一個人從生到死,始終不能脫離自己的生存環境。

注意事項:

1、資料分析按規定程序進行,保證客觀性。
2、在分析資料期間,不得給求助者最後診斷的暗示,或臨時實施沒有明確診斷情況下的矯治手段。
3、避免“貼標籤”,應以現實的臨床表現為依據
4、對難以確定診斷的案例,力爭通過會診解決問題

求助者的問題是否屬於心理諮詢的工作範圍


工作程序

1.掌握判斷正常與異常的心理活動的三項原則;
2.求助者具有典型意義的某些特異行為表現進行定性
3.從求助者的“求醫行為”來判斷其為神經症或重性精神病
4.從求助者對“癥狀”的“自知”程度來分析;
5.不屬於心理諮詢範圍問題的處理。
(一)判斷正常與異常心理活動的三項原則
病與非病三項原則:
1、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的統一性原則
2、心理活動的協調一致性原則(知、情、意)
3、人格的相對穩定性原則
(二).對典型的特異行為表現進行定性
典型意義:躁狂抑鬱交替
強迫行為
典型分裂癥狀

具有典型意義的某些特異行為表現

● 抑鬱發作
● 應激障礙
● 癔症

區分重性精神病的早期癥狀與神經症

神經症 重性精神病
典型癥狀 有 有
自知力 有 常無
求醫行為 強烈 少或無
(三)從求醫行為來判斷神經症或重性精神病
神經症--表現為強烈的求治願望而主動求醫
成人--求治動機強烈,遍訪專家
兒童--常訴“難受”,對家長帶其求治表現順從合作
重性精神病--患有重性精神病的求助者很少主動求醫
求助者的“求醫行為”
● 主動求醫行為
● 被動求醫行為
● 強制性求醫行為
(四)從對癥狀的“自知”程度來分析
所謂對癥狀的“自知”是指求助者是否認識到自已的異常以及如何解釋這些異常
一般心理問題者能認識到問題的存在,也能分析其產生的原因並希望通過方法解決
神經症患者對癥狀很了解,能找出問題發生的原因並推論其與癥狀之間的關係,有時誇大癥狀的嚴重程度,承認有病。
重性精神病患者堅持自己的妄想是真實的,對別人認為自己有病堅決否認,對癥狀無自知力

求助者對“癥狀”的“自知”程度

● 自知力完整(存在)(求助者能找出問題的原因及與癥狀的關係)
● 自知力不完整(部分存在)
● 自知力模糊
● 自知力喪失

不屬於心理諮詢範圍問題的處理

邊緣狀態的特點:
1、有類精神病性癥狀
2、精神病性癥狀與心理因素有關
3、心理治療有效
4、此為精神病的易感者
不屬於心理諮詢範圍問題的處理
● 轉診至精神科
● 轉診醫院一般科室
● 說服解釋
● 婉言拒絕
正常、異常心理活動判斷原則:
① 統一性原則
精神、行為與外界失去統一,必然不能被人理解。(單選)
背離“均值”水平,仍可以是十分正常的行為。(多選)
② 精神活動的內在協調一致性原則
區分心理問題、精神疾病
區分正常、異常
③ 個性相對穩定性原則
重大外界變革,個性可發生改變
背離一條可定為:“可疑精神病癥狀”

一般心理問題的診斷


工作程序

1、把握主導癥狀
2、掌握一般心理問題的特點
主導癥狀---指那些使求助者感到痛苦而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即異常的心理行為表現)。有些主導癥狀可能具有診斷或鑒別診斷意義。
一般心理問題---指在近期發生的,內容尚未泛化,反應強度不太強烈的情緒問題,常能找到相應的原因,思維合乎邏輯,人格也無明顯異常。

一般心理問題的特點:

1、近期發生的(小於2月)
2、內容尚未泛化
3、反應強度不強烈
4、刺激(原因)明確,思維合乎邏輯
5、人格無明顯異常
6、有自知力,感到痛苦,希望解決問題

一般心理問題判斷的維度

1、刺激事件的性質:
由現實生活、工作壓力、處事失誤等因素引發的內心衝突,並因此體驗到厭煩、後悔、懊喪和自責等不良情緒。
2、反應的持續時間:
不良情緒不間斷地持續滿1個月,或間斷地持續2個月,仍不能自行緩解。
3、反應的強度:
不良情緒能夠在理智的控制之下,始終能保持行為的不失態,甚至能維持正常的學習、生活、工作和社會交往,但效率有所下降。
4、反應是否泛化
自始至終,不良情緒的激發因素僅僅局限於最初事件,即使是與最初事件有聯繫的其他事件,也不會引起此類的不良情緒。

一般心理問題的類型:

1、青年人失戀后的抑鬱情緒
2、高考落榜后的自卑、焦慮情緒
3、環境的不適應
4、婚姻衝突的情緒變化
5、財產的損失或生意的失敗
6、個人發展的受阻

注意事項

實際上,非精神病性心理障礙者是心理諮詢的主要工作對象。當然,也還有一部分是為了子女教育、求職人才培養、選拔、婚戀指導等來訪。對此,心理諮詢工作者也要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給予諮詢指導,如感到不能勝任就應實事求是地介紹給有關部門或專家解決。
(一)對於初學者來說,採集資料屬於基本功,所以,必須嚴格按要求操作,不能怕麻煩。
(二)收集資料又是個人思維品質的訓練,所以在操作中應主動地體會各類資料間的邏輯關係,形成良好的思維方式。

嚴重心理問題的診斷


工作程序

(一)分析求助者是否經歷過較強烈的現實性的刺激。
(二)分析求助者的內心衝突是否屬於道德性質或現實意義,是否有求治的願望。
(三)分析求助者的心理、生理及社會功能各方面是否受到影響。
(四)分析求助者問題是否有器質性的病變作基礎。
(五)綜合以上分析、排查,與神經衰弱、神經症或其他精神病鑒別。

注意事項

(一)健康心理諮詢的心理診斷,力求與典型的神經衰弱。神經症相鑒別。
(二)心理衝突的性質,對鑒別診斷有重要意義。
(三)通常情況下,對青年人來說,關係到個人發展前途的事件,大致都屬於高強度刺激。

嚴重心理問題的特點

1、較強烈的現實性的刺激
2、內心衝突是屬於道德性質
3、反應持續時間較長(2月—半年)
4、反應泛化
5、社會功能部分受損
6、有時伴有人格的改變
7、自身難以克服。
8、沒有器質性的病變作基礎

一般心理問題和嚴重心理問題的區別

一般心理問題:
病程連續一個月,間斷2個月,問題未泛化,情緒反映不強烈,是現實性衝突引起,社會功能完整。
嚴重心理問題:
病程連續3個月,間斷半年,問題出現泛化,情緒反映強烈,社會功能部分受損
神經症性的心理問題
概念:神經症的早期,或接近神經症。

診斷條件:

(1)一般發生了比較嚴重的生活事件;
(2)癥狀充分泛化;
(3)精神癥狀比較嚴重;
(4)個人難以理智控制;
(5)痛苦程度重;
(6)社會功能損害嚴重。
一般問題 嚴重問題 神經症性問題
刺激 明確(現實)強烈(現實)變形衝突
持續時間 1-2月 2-6月 短或長
是否泛化 無 泛化 有或無
人格缺陷 常無 常有 常無
自知力 有 有 有

鑒別診斷:

與精神病相鑒別:
根據病與非病的三原則,精神病的特點是患者的知情意不統一,自知力喪失,一般也不主動就醫,常常表現出幻覺,妄想,邏輯思維紊亂及行為異常等。
而對於知情意協調、一致、有自知力,主動求治,無幻覺、妄想等精神病的癥狀,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抑鬱性神經症相鑒別:
抑鬱性神經症多表現為情緒低落、精力減退、消極悲觀,有自殺企圖和自殺行為。
對於雖然出現抑鬱癥狀,但抑鬱的程度不嚴重,潛意識有自殺意象,意識層面害怕自殺。可以排除抑鬱性神經症。
與恐怖性神經症相鑒別:
恐怖性神經症的特點是害怕與處境不相稱,對所怕處境迴避。
對於恐怖是害怕自己會得精神病,害怕自己會自殺,是應該恐怖的內容,且有明確的自知力,有強烈的求助願望,故可排除恐怖性神經症
與一般心理問題相鑒別:
一般心理問題是近期發生的,內容未泛化,反應強度不太強烈的情緒問題。
那些對現實刺激反映強烈,內容已泛化,飲食、睡眠以及學習和交往均受到影響,而且自身難於克服。故可排除一般性心理問題。
一般心理問題、嚴重心理問題、神經症性心理問題的區分
分類 心理活動的性質 心理衝突的性質 問題持續時間
一般心理問題 正常 不健康狀態 常型衝突 較短一個月內
嚴重心理問題 正常 不健康狀態 常型衝突 較長二個月內
神經症性心理問題 正常 不健康狀態 開始變形 較長三個月內
(可疑神經症)
神經症 異常 非精神病性障礙 變形衝突 很長三個月以上

內容是否泛化(主要原則)

一般心理問題 尚未泛化
嚴重心理問題 已經泛化
(類似、相關的刺激也能引起癥狀反應)
神經症性心理問題 泛化嚴重
(可疑神經症) (無關、不類似的刺激開始引起癥狀反應)
神經症 完全泛化
(無關、不類似的刺激持續引起癥狀反應)

問題嚴重程度(參考原則)

一般心理問題 基本未影響社會功能
嚴重心理問題 已導致社會功能輕度受損
神經症性心理問題 已導致社會功能中度受損
(可疑神經症)
神經症 已導致社會功能嚴重受損

提出心理評估報告


(一)臨床資料的核實

一般使用調查法(訪問求助者的父母、朋友、同事等等)。
■ 比較資料來源地不同途徑(一致性);
■ 心理測驗與癥狀的一致性;
■ 求助者的求助動機水平
■ 求助者的求助方式(主動還是被動)

(二)評估求助者狀態

■ 心理狀態:認知、情緒、意志行為改變
■ 生理狀態:食慾、睡眠、性功能、體重
■ 社會功能:工作狀況、工作效率、交往

(三)導致心理問題的原因的分析

僅僅對求助者心理、生理及社會功能狀態做出評估,只是一種現象學的診斷(或如醫學上所說的“癥狀訟斷”),為了解決問題,心理諮詢師還必須探明引發心理問題的原因,即要做原因診斷。引發心理問題的原因也可能不只一個,要分別對其在求助者心理問題的發生中所起的作用大小做出評估。
不同學派有不同的觀點:
精神分析學派強調潛意識中的衝突,童年時期的情結;
認知理論則強調不正當的認知評價方式。
我們主張,在融合貫通的基礎上,因人而異,靈活運用。
生物原因:疾病、外傷、遺傳
心理原因:認知偏差、人格偏離、負性情緒記憶
社會原因:環境影響、生活事件

(四)綜合

綜合以上三項的內容,確定求助者心理問題的性質及產生的原因。寫出分析評估報告。

複診


複診的步驟有哪些?

1、審閱初診記錄:審閱格式、方法、內容、客觀性、合理性、詳實性、可靠性等。
2、對初診進行再推理,並分析材料與初診之間的邏輯關係。
3、分析無關的證據,看是否能夠提供新的診斷的思路。
4、再次診斷,否認原診斷或者支持原診斷。

轉診的含義及類型是什麼?

轉診的含義是:依據神經症和精神病診斷的標準進行比較、衡量並給出診斷,把不適合於心理諮詢與治療的求診者轉介給適合的相關部門。
首先,轉診是尊重了心理診斷和心理治療的局限性;其次,轉診是為了不耽誤求助者的治療。
類型有:1、不屬於心理診斷的對象;2、欠缺型;3、忌諱型;4、衝突型;5、非信任型。

心理診斷中的定性定量分析


一、如何進行定性診斷?

對心理問題進行定性診斷就是確定心理問題的類型。
1、一般習慣性定性診斷程序:
首先,判斷是否患有精神病。
若是,再進一步判斷是什麼精神病。精神病不屬於心理諮詢的範圍,應及時轉介專科醫院治療或由精神病醫生來處理,切不可耽誤治療。
其次,若排除精神病,則考慮是否有可能是神經症。
神經症是心理諮詢中常見的心理問題,對其診斷和諮詢是心理諮詢員基本能力
第三,若不是神經症,則考慮是否是生理心理障礙。
第四,若不是生理心理障礙,則考慮是否是人格障礙。
第五,若不是人格障礙,則要考慮是否是其他的心理疾病,通常是一般性的心理問題。
第六,若是由於軀體疾病引起的心理障礙,則關鍵是治療身體疾病,一旦疾病得到控制,心理障礙也就隨之得到緩解或改變。
2、經典定性診斷程序:
1)利用典型行為進行定性診斷
2)依據求醫行為進行定性診斷
3)從自知程度來進行定性診斷

二、如何進行定量診斷?

答:對心理問題進行定量診斷就是對心理問題的嚴重程度進行量化。
1、運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進行定量診斷
2、運用焦慮自評量表(SAS)進行定量診斷
3、運用抑鬱自評量表(SDS)進行定量診斷
4、採用16PF量表進行定量診斷
5、運用艾森克人格問卷進行定量診斷
6、運用MMPI進行定量診斷
7、運用韋氏智力測驗進行定量診斷

三、如何進行疑難案例診斷?

答:有些類型的心理問題要在短時間內確診是很困難,因此,在進行診斷時有必要進行疑難案例的診斷。
1、確定案例在診斷上的疑點和難點
2、補充檢查取證,在新材料的支持下對原有診斷進行修正和補充。
3、若仍不能確定,則可以請有關專家進行會診。

四、觀察法的步驟?

答:觀察法是用途相當廣泛,是科學研究的最基本的方法。其步驟如下:
1、確定觀察要點
2、確定觀察中的記錄指標
3、確定觀察中的先後順序
4、預估觀察重點
5、考慮觀察中可能出現的意外情況
6、實施觀察
7、補充觀察

心理障礙診斷


常見的心理障礙的癥狀

常見的心理障礙的癥狀有:
主要包括:感知覺障礙思維障礙記憶障礙注意障礙智能障礙等五方面的內容。
2、情感障礙
主要有:情感淡漠、情緒低落、焦慮、情感脆弱及情感倒錯等。
主要包括:意志減退、意志倒錯、矛盾意向、重複與刻板動作、作態與怪異動作、違拗症、意向增強、強迫意向和強迫動作等。

如何區分心理問題,心理紊亂和邊緣狀態?

1、心理問題是在時間性質方面有近期發生而不太可能持久的特點,問題的內容尚未泛化,其反應強度不甚強烈,並沒有嚴重影響思維邏輯的問題。
2、心理紊亂是反應強烈持續時間長,內容充分泛化,並嚴重影響思維邏輯的問題。
3、邊緣狀態是一組臨床狀態,既無法納入精神病學包括神經症的診斷標準中,又超越了臨床心理學的診斷範圍,只有心理學家和精神病學家會診,方可確定是使用心理學治療或者是使用精神病治療方案。是介於心理紊亂和精神疾病之間的狀態。

如何對恐怖性神經症進行診斷?

恐怖神經症是以恐怖癥狀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神經症,是一種以過分和不合理地懼怕外界客體或處境為主的神經症。簡稱恐怖症
恐怖症可分為:場所恐怖症、社交恐怖症、物體恐怖症
1、場所恐怖症的診斷:
1)在恐怖症中最多見,發生頻率較高。
2)恐怖的程度與實際危險不相稱。
3)知道恐怖過分、不合理、不必要,但無法控制。
4)恐怖的對象是公共場所。
5)擔心自己無法控制或擔心自己會暈倒,或有頻死感或焦慮不安
6)部分患者對高空、黑暗等產生恐怖。
診斷時要特別注意的關鍵點是:2)、4)、5)。
2、社交恐怖症的診斷:
1)恐怖的對象是社會交往。
2)患者可能出現面紅耳赤、出汗、心跳心慌震顫、嘔吐、眩暈等表現。
3)患者可能迴避朋友和社交,而僅與家人保持接觸,甚至失去工作能力。
4)如患者害怕與他人對視,稱為對視恐怖;如患者與人相處時面紅耳赤,稱為赤面恐怖。
診斷時的主要關鍵點是:1)、2)。
3、物體恐怖症的診斷:
1)恐怖的對象是某些特定的物體。
2)害怕一些特定的動物。
3)認為某些特定的物體會對自己形成傷害。
診斷時的關鍵點是:2)、3)

焦慮性神經症的診斷要點

答:根據臨床癥狀的不同,焦慮症分為驚恐發作廣泛性焦慮兩種類型。各自有不同的診斷要點。
1、驚恐發作的診斷要點:
1)患者的焦慮情緒沒有對象性;
2)患者突然出現無原因的極度驚恐,發作速度快,程度較劇烈;
3)患者出現明顯的身體癥狀,如呼吸困難心悸、震顫、瀕死等;
4)每次發作的持續時間為數分鐘至數十分鐘,但很少超過1小時。在發作間歇期,可完全正常;
5)驚恐發作患者常伴有情緒的低落和自殺傾向;
6)發作頻繁的患者可卧床不起,部分患者也可發作1—2次后即自行緩解而不再複發;
7)驚恐發作患者在1個月內至少有3次驚恐發作。
在進行診斷時,要特別注意與恐怖症的不同之處。驚恐發作也可能產生恐怖,但恐怖症是有具體的對象,而驚恐發作是無具體對象。恐怖是在危險時發生,而驚恐發作是在危險來臨前發生。
另一方面,情緒低落和自殺傾向不是驚恐發作的主要癥狀,而是伴隨癥狀。
2、廣泛性焦慮的診斷要點:
1)無對象性,患者主要表現以持續的或經常的,無固定內容或無明確對象的緊張不安;
2)擔憂過度,患者對現實中某些問題或現象過分擔憂或煩惱;
3)癥狀持續,發作緩慢,持續時間可超過半年,且伴有明顯的植物神經系統癥狀和運動性不安
4)常見癥狀有:煩躁不安、心悸、心慌意亂、疲乏無力、胸悶氣急和神經過敏等;
5)因交感神經功能亢進,出現呼吸急促、胸緊口乾上腹不適心動過速等。
6)因神經過敏,患者容易激怒、怕強光、怕聲音、怕擁擠和感覺過敏等;
7)因肌肉緊張,患者容易出現緊張性頭痛、肌肉強直、雙手震顫等;
8)因過分警覺,患者可能出現失眠夜驚多夢、注意力難集中和記憶力下降等。
重點是:病程緩慢,持續時間長,無明顯的對象性,出現各種交織的生理癥狀達半年以上。

人格障礙的共同點有哪些?


答:人格障礙的特徵多種多樣其共同點是:
1、一般是在青少年期開始;
2、人格嚴重偏離正常,不協調;性格的某些方面過分發展,不符合社會規範;
3、人格障礙一旦形成很難糾正,藥物治療無效,常持續終身,但到晚年可逐趨緩和;
4、社會適應不良,常貽害周圍或自己受苦;
5、缺乏自知力,不能自我糾正,將遭遇的困難和不良的處境歸咎於他人或命運;常以自己的利益壓倒一切,而絲毫不顧及他人的利益;把猜疑、仇恨和頑固的看法帶到所到之處,對他人和社會的傷害絲毫沒有內疚感和罪惡感,往往還自以為是地辯解。

精神發育遲滯是指什麼?

答:是指一組精神發育不全或受阻的綜合征,特徵為智力低下和社會適應困難,起病於發育成熟以前(18歲以前)。本症可單獨出現,也可同時伴有其他精神障礙或軀體疾病。其智力水平(按標化的智力測評方法得出)低於正常。智商在70~86為邊緣智力。精神發育遲滯如能查明病因,則應與原發疾病的診斷並列。

臨床資料的整理


整理臨床資料時遵循總原則是:條理清楚、簡單扼要、盡量全面。
步驟是:

1、運用桑德伯格的整理提綱

1)身份資料;
2)就診原因和治療期望;
3)現在及近期狀況;
4)對家庭的看法;
5)早年回憶;
6)出生和成長;
7)健康及身體狀況;
8)教育及培訓;
9)工作記錄;
10)娛樂、興趣和愉快事;
11)性慾的發展;
12)婚姻及家庭;
13)社會基礎;
14)自我描述;
15)生活的轉折點和選擇;
16)對未來的看法;
17)求助者附加的任何材料。

2、整理個人成長史資料

1)出生情況;
2)嬰幼兒期;
3)幼兒園時代;
4)小學時代;
5)初中生活時代;
6)高中生活時代;
7)大學生活時代;
8)重大轉折及評價。
3、整理當前資料
1)心理狀態;
2)身體狀態。

4、或者按資料性質進行分類

1)求診者個體方面的情況;
2)有關當事人的環境條件;
3)他人對他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