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本草序
唐代孔志約參與編輯的本草著作
《新修本草》是初唐人孔志約參與編輯,它以陶宏景的《本草經集注》為基礎,糾正某些錯誤,又增益一百二十種藥物,收葯連八百五十種。共五四卷,其中有彩色圖譜二十五卷。此書至北宋漸亡失,但其基本內容仍保存在《證類本草》中。1889年在敦煌發現部分殘卷,另外在日本也發現一部分相當於我國唐代的手抄卷子本。
孔志約,初唐人,貫里及生平不詳。曾任禮部郎中兼宏文館學士,參加《新修本草》的編輯工作,並撰有《本草音義》二十卷((已佚))。《新修本草》((宋人著作中稱為《唐本草》,后又有稱為《英公唐本草》)),系蘇敬首先建議,經唐高宗批准,由太尉長孫系忌受命領銜((后又改命英國公李勣領銜)),組織蘇敬等二十餘人編寫,歷時二年,於高宗顯廢四年(569)正月完成,頒行全國,是世界上最早的國家藥典,比1542年編成的紐約堡藥典要早八百多年。
蓋聞天地之大德曰生①,運陰陽以播物;含靈之所保曰命,資亭育以盡年②。蟄穴棲巢③,感物之情蓋寡;範金揉木④,逐欲之道方滋。而五味或爽⑤,時昧甘辛之節;六氣斯沴⑥,易愆寒燠之宜⑦。中外交侵⑧,形神分戰⑨。飲食伺釁⑩,成腸胃之眚⑾;風濕候隙,遘手足之災⑿。幾纏膚腠⒀,莫知救止⒁;漸固膏肓,期於夭折。暨炎暉紀物⒂,識藥石之功;雲瑞名官⒃,窮診候之術。草木鹹得其性,鬼神無所遁情⒄。刳麝剸犀⒅,驅泄邪惡;穗丹鍊石⒆,引納清和⒇。大庇蒼生,普濟黔首。功侔造化((21)),恩邁財成((22))。日用不知,於今是賴。岐、和、彭、緩((23)),騰絕軌於前((24));李、華、張、吳((25)),振英聲於後((26))。昔秦政煨燔,茲經不預((27));永嘉喪亂,斯道尚存((28))。
梁陶宏景雅好攝生((29)),研精葯術。以為《本草經》者,神晨之所作,不刊之書也((30))。惜其年代浸遠,簡編殘蠹,與桐、雷眾記((31)),頗或踳駁((32))。興言撰緝((33)),勒成一家,亦以雕琢經方((34)),潤色醫業((35))。然而時鍾鼎峙((36)),聞見闕於殊方((37));事非僉議((38)),詮釋拘於獨學。至如重建平之防己((39)),棄槐里之半夏((40))。秋采榆仁((41)),冬收雲實((42))。謬粱米之黃、白((43)),混荊子之牡、蔓((44))。異繁縷於雞腸((45)),合由跋於鳶尾((46))。防葵、狼毒,妄曰同根((47));鉤吻、黃精,引這連類((48))。鉛、錫莫辨((49)),橙、柚不分((50))。凡此比例((51)),蓋亦多矣。自時厥後,以迄於今。雖方技分鑣((52)),名醫繼軌((53)),更相祖述((54)),罕能釐正。乃復采杜蘅於及己((55)),求忍冬於絡石((56));舍陟釐而取莂藤((57)),退飛廉而用馬薊((58))。承疑行妄,曾無有覺;疾瘵多殆,良深慨嘆。
既而朝議郎行右監門府長史騎都尉臣蘇敬((59)),摭陶氏之乖違((60)),辨俗用之紕紊((61)),遂表請修定,深副聖懷。乃詔太尉揚州都督監修國史上柱國趙國公臣無忌、太中大夫行尚葯奉御臣許孝崇等二十二人((62)),與蘇敬詳撰。竊以動植形生((63)),因方舛性;春秋節變,感氣殊功((64))。離其本土,則質同而效異((65));乖於採摘,乃物是而時非。名實既爽,寒溫多謬。用之凡庶,其欺已甚;施之君父,逆莫大焉。於是上稟神規((66)),下詢眾議;普頒天下,營求藥物。羽、毛、鱗、介,無遠不臻;根、莖、花、實,有名咸萃((67))。遂乃詳探秘要,博綜方術。《本經》雖闕,有驗必書;《別錄》雖存,無稽必正。考其同異,擇其去取。鉛翰昭章((68)),定羣言之得失;丹青綺煥((69)),備庶物之形容。撰本草並圖經、目錄等,凡成五十四卷((70))。庶以綱羅今古,開滌耳目,盡醫方之妙極,拯生靈之性命。傳萬祀而無昧((71)),懸百王而不朽。
①“天地”七字:語見《易·繁辭下》。
②亭育:又作“亭毒”。獨言“化育”。《老子》五十一章:“長之育之,亭之毒之。”王弼註:“亭,謂品其形;毒(今訛作毒),謂成其質。言化育之也。”高亨《老子正詁》以為“亭”通“成”,“毒”通“育”,即“成育”之義。
③蟄穴:指穴居。《易·繁辭下》:“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棲巢:指巢居。《莊子·盜跖》:“古者禽獸多而人民少,於是民皆巢居以避之。”
④範金:謂熔化金屬注入模型以鑄造器皿。范,亦作“笵”,鑄造金屬器皿的模子。用如動詞。《禮記·禮運》:“範金合土。”陳澔就:“笵金,為形范以鑄金器也。”揉木:使木材彎曲以製造輪子和耒耜等工具。《易·繁辭下》:“包犧(即伏羲)氏沒,神晨氏作,〓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
⑤五味或爽:指飲食失節。爽,傷敗。語本《老子》十二章:“五味令人口爽。”王弼註:“爽,差失也。失口之用,故謂之爽。”
⑨分戰:獨言分頭應戰。
(11)眚( shěng):指病患。《文選·東京賦》:“勤恤民隱而除其眚。”李善引薛綜註:“眚,病也。”
(12)遘:通“構”。《文選·王仲宣 七哀詩》:“豺虎方遘患。”李註:“遘,與樽同。古字通也。”
(13)幾纏:謂疾病纏縛。幾,又作“械”,危殆。借指疾病。《淮南子·精神訓》:“名實不入,機發於踵。”高誘註:“機,喻疾也。”纏,謂受疾病困縛。
(14)救止:獨言“救療”。治癒。《呂覽·愛士》:“病則止。”高誘註:“止,愈也。”
(17)“鬼神”句:此謂能窮盡診病之術,疾病雖如鬼神之幽冥多變,亦可洞悉,無處隱遁。語本《易·繁辭上》:“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
(20)引納清和:導引吐納清和之氣。
(21)侔(móu侔):相等。造化:指創造化育萬物的天地自然界。《淮南子·精神訓》:“偉哉!造化者其以我為此拘拘邪?”
(24)絕軌:獨“絕躋”。優異卓絕的功績。
(26)英聲:獨英名。何晏《景福殿賦》:“故當時享其功利,後世賴其英聲。”
(27)秦政:秦始皇嬴政。不預:不列入。指秦始皇焚書,醫藥之書不在其列。
(28)“永嘉”二句:謂經歷永嘉之亂,書籍大量焚失,而醫道授學獨存。永嘉,西晉懷帝司馬熾的年號。永嘉五年(311),匈奴貴族劉聰、石勒等攻破晉都洛陽,俘懷帝,大焚宮殿國籍,史稱“永嘉之亂”。隋代牛弘稱此為“書之四厄”。
(32)踳駁:獵“舛駁”。差錯雜亂。《文心雕龍·諸子》:“其純粹者入矩,踳駁者出規。”
(34)雕琢:亦作“雕琢”。謂研討琢磨。《抱朴子·崇教》:“雕琢切磋,勿納於邪偽。”
(38)僉議:眾議。僉,眾人。
(39)重建平之防己:據《新修本草》(輯複本,下同):“陶雲,(防己)今出宜都、建平,大而青白色虛軟者好。案:本出漢中者,作車輻解,黃實而香。青白而虛軟者,名木防己,都不見用。陶謂之佳者,蓋未見漢中者耳。”
(40)棄槐里之半夏:“陶雲,槐里屬扶風,今(半夏)第一出青州,吳中亦有。案:江南者大乃徑寸,南人特重之。頃來互相用,功狀殊異。”
(41)秋采榆仁:“陶雲,三月采(榆)皮,取白暴乾;八月采實。案:榆三月實熟,尋即落莢。”又《說文》段註:“果人之字,自宋元以前,本草方書,詩歌記載,無不作人字。自明成化重刊本草,乃盍改為仁字,於理不通,學者所當知也。”
(42)冬收雲實:雲實,豆科植物,晚秋採摘。“陶雲,生河間川穀,十月采,暴乾。”
(47)“防葵”二句:傘形科的防葵和瑞香科的狼毒,錯認為同根。“陶雲,(防葵)今用建平間者。雲本與狼毒同根,……但置水中不沉耳。案,(防葵)根葉似葵花子根,香味似防風,故名防葵。采依時間,亦能沉水。”
(51)比例:獨比類。魏晉時熟語。《顏氏家訓·風操》:“如此比例,觸類慎之,不可陷於輕脫。”
(52)分鑣:獨分道揚鑣。此指醫學與本草學的研究分頭進行。
(53)繼軌:獨繼踵。繼承前人之業跡。《晉書·元帝紀》:“三葉重光,四聖繼軌。”
(55)“采杜蘅”句:據《新修本草》云:“(杜蘅)今俗以及己代之,謬矣。及己獨莖,莖端四葉,葉間白花,殊無香氣,有毒,服之令人吐。惟療瘡疥,不可亂杜蘅也。”又雲“(及己)入口使人吐,而今以當杜蘅,非也。”杜蘅為焉兜鈴科植物,別名馬蹄;及己為金粟科植物。
(57)陟釐:蕨類植物,生水中,又名石發,雲可止痢。莂藤:不詳。
(58)“退飛廉”句:摒退菊科的飛廉不用,而用馬薊。馬薊,今又名大薊。飛廉—名漏蘆,主治骨節熱,脛重酸痛。《新修本草》云:“今俗以馬薊似苦芺為漏蘆,並非是也。”
(59)朝議郎:唐代官名,正六品上。行:唐代官制,凡官員之身份級別高於其職務官之品級時,在官名前加“行”字。右監朗府長史:《文獻通考》卷五八《職官·左右監門衛》:隋初有左右監門府將軍,掌宮殿門禁及守衛事。唐代左右監門府置大將軍、中郎將、長史等官。騎都尉:唐代第八等軍功勛。
(60)摭(zhí直):拾取,採集。張衡《西京賦》:“摭紫貝。”
(61)紕紊:錯誤紊亂。
(62)太尉:唐代優禮大臣的最高官銜。監修國史:領銜編修國史,實隙上不參加具體編撰,挂名而已。上柱國:唐代第一等罩功勛號。趙國公:唐代開國大臣長孫無忌的封爵。他后因反封唐高宗立武則天為皇后,被放逐黔州(今四川黔江一帶),旋又賜死。太中大夫:唐代從四品下的文官。尚葯奉御:《舊唐書·職官志》:尚葯奉御為尚藥局主管,掌“合和御葯及診候方脈之事”。
(66)神規:指《神農本草經》的規範。
(67)萃:聚集。《左傅·宣公十二年》:“楚師方狀,若萃於我,我師必盡。”
(68)鉛翰:獨“筆墨”,此指所書之文字。古人以鉛粉書字。翰,指毛筆。
聽說過天地的最高品德是生,使陰陽運化而繁殖萬物;人們所珍重的是命,賴以無育成長而享盡天年。當還古人們穴居巢處的時候,觸發物質享受的情慾大概很少;到了能製造使用金木等工具時,追求物質慾望的手段纔滋增。而飲食五味有失,這是不明甘辛等滋味的節制;自然界六氣不和,容易乖違寒溫的適度。身體內外受到病邪交相侵襲,形與神分頭抵禦應戰。飲食失常伺隙傷身,造成腸胃的疾患;風濕外淫乘機犯體,構成四肢的病害。疾患纏縛於肌膚,無人知道如何救療;以展成為膏肓痼疾,所期待的只是死亡。到神農氏辨認藥物著《本草》,懂得藥物的功用;黃帝任命岐伯等從醫官,深入研究診治病候的技術。於是對於草木等類藥物都掌握其性能,象鬼神那樣變化多端的病魔無處遁跡藏身。剖挖麝香截取犀角,驅除邪惡之疾;煉製神丹妙藥,導引吐納清和之氣。廣泛地庇護人民,普遍地拯救百姓。其功德等同於大自然,其恩惠超過其他帝王。人們日常使用而不知不覺,直到如今仍然有賴於它。岐伯、醫和、巫彭、醫緩,在前代創立了優異卓絕的功績;李助、華佗、張機、吳普,又在後世振興了英名聲望。從前秦始皇嬴政焚毀書籍,這些醫藥書籍不在其列;經歷西晉的永嘉之亂,醫道授學仍然存在。
梁代陶宏景素好養生,精深研究藥物之學。以為《本草經》這部書,是神農氏所著,是不可磨滅刪改的作品。可惜它的年代久遠,書簡殘缺蟲蝕,跟桐君、雷公等多數作品一樣,頗有錯雜混亂。他整理編撰《本草鍾集注》,成焉一家之言,可用以深入研究短方,使臀卑潤色增光。然而其時正酋天下分峙鼎立,對遠方異域的藥物見聞閱歷尚有欠缺;從事編纂時又未經過廣泛討論,註釋說明受到個人獨學的局限。以致如偏重建平的防己,遺棄槐里的半夏。謬稱秋季採集榆人,冬天收穫雲實。搞錯粱米的黃、白品種,混淆荊子的牡、蔓之分。誤稱繁縷不同於雞腸草,把由跋併入鳶尾。防葵、狼毒,妄說它們是同根;鉤吻、黃精,混淆它們為同頰。鉛錫不辨,橙柚不分。凡此種種類似的例子,已夠多了。從此以後,一直延績到如今。雖然醫藥分道揚鑣各有進展,名醫繼踵輩出,但大都相互效法前人的陳述,很少能有訂正的。竟然又有到及己中去采杜蘅,向絡石藤去覓求忍冬,捨棄陟釐卻取用莂藤,屏退飛廉而使用馬薊。承績惑亂行為妄謬,簡直無人省覺;以致有些疾患往往釀成險證,實在深可慨嘆。
不久以前,朝議郎行右監門府長史騎都尉臣蘇敬,摘取陶氏著作中的失誤,辨明世俗用藥的錯亂,就上表請求准許修訂《本草》,深深符合皇上的心意。於是命令太尉揚州都督監修國史上柱國趙國公臣長孫無忌、太中大夫行尚葯奉御臣許孝崇等二十二人,跟蘇敬一起細心編撰。我等認為動植物的形態秉性,因地區不同而質地相異;春秋四季節令變更,感受氣候不同而功效有別。從離它的產地移植,形質雖同而作用不一;違反採摘季節,其物雖是而時令已非。名稱和實質既有差失,寒溫等藥性也多錯亂。將它們用到百姓身上,那是欺人已甚;如果用之於君父長輩,背逆之罪莫大於此。於是一方面繼承神農的規範,一方面徵詢眾人的意見;普遍告示天下四方,搜求各種藥物。羽、毛、鱗、介等類,任何遠方的藥物無不採到;根、莖、花、實之屬,只要有其名稱都加以收集。於是詳細探討其秘奧,廣泛聯繫醫術之實際。《神農本草經》中雖缺而未載,但施用有效就必定記錄;《名醫別錄》中雖有其說,如無根據必加糾正。考察其或同或異,決定其或舍或取。文字清楚明白,能確定眾多議論的是非得失;彩圖綺美鮮艷,具備大量藥物的形態狀貌。編撰成本草以及圖經、目錄等,總共完成五十四卷。差不多已把古今藥物綱羅無遺,使耳目開啟洗滌一新;窮盡醫方的奧妙之極,拯救人民的生命。能夠流傳萬年不會磨滅,頒行百代不致失傳。
本文選自1981年安徽科技出版社輯複本《新修本草》。序文概述《新修本草》的編撰緣起、編寫原則和特點。第一段簡述藥物早的起源和發展,說明它適應人類社會的需要而產生,對戰勝疾病、保護人們身體健康具有重要作用。第二段,高度評價陶宏景在戰亂之餘,悉心整理研究藥物,著《本草經集注》的成就。同時指出,由於當時國家不統一,陶氏個人閱歷有限,也存在不少錯誤;可是後人沿襲舊說,承疑行妄,謬誤益增,危害極大。第三段說明重修本草時,廣泛搜集各類品種,多方了解藥物功效,去偽存真,去蕪取精,完成《新修本草》五十四卷。此文雖屬駢偶文體,但不尚雕琢堆砌,敘事要而不繁,遣詞用典亦較樸實。
《舊唐書·呂才傅》
2.初,志寧與司空李勣修定本草並圖合五十四篇。帝曰:“本草尚矣,今復修之,何所異耶?”對曰:“昔陶宏景以神農經合雜家別錄注銘之。江南偏方,不周曉藥石,往往紕繆。四百餘物,今考證之,又增後世所用百餘物,此以為異。”帝曰:“本草、別錄,何為而二?”對曰:“班固唯記黃帝內、外經,不載本草。至齊《七錄》乃稱之。世所謂神農氏嘗葯以拯含氣,而黃帝以前文字不傅,以識相付;至桐、雷乃載篇冊。然所載郡縣多在漢時,疑張仲景、華佗竄其語。別錄者,魏、晉以來,吳普、李當之所記;其言華葉形色,佐使相須,附經為說,故弘景合而錄之。”帝曰:“善!”其書遂大行。
《新唐書·于志寧傅》
3.《新修本草》編輯者:英國公李勣,太尉長孫無忌,兼侍中辛茂將,太子賓客弘文館學士許敬宗,禮部郎中兼太子洗馬弘文館大學士孔志約,尚葯奉御許孝崇、鬍子家、蔣季璋,尚藥局直長藺復珪、許弘直,侍御醫巢孝儉,太子葯藏監蔣季瑜、吳嗣宗、丞蔣茂昌,太常丞呂才、賈文通,太史令李淳風,潞王府參軍吳師哲,禮部主事顏仁楚,右監門府長史蘇敬等撰。
《新唐書·藝文志》
4.書有亡者,有雖亡而不亡者,有不可不求者,有不可求者。……名醫別錄雖亡,陶隱居已收入本草;李氏本草(即指《新修本草》)雖亡,唐慎微已收入證類。
鄭樵《通志·校讐略》
5.《唐·新修本草》原是蘇敬等所撰,為何各卷目錄署名為李勣所修?此因在帝王統治時代,官小位卑者不能直接進呈,遇事必由大臣轉奏。……因而書中署李勣之名。其實《唐·新修本草》在開始時是由長孫無忌領銜編修的,后因權移新臣,長孫無忌被貶,所以書中無長孫之名。
尚志鈞《關於唐新修本草的幾個問題》
(唐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