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姓

中國姓氏之一

羅姓,中國姓氏之一,源自於史書稱為“祝融八姓”的後裔。祝融的後裔分為八姓,即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公元前690年,羅國(河南羅山)被楚國所滅,於原地另置鄢國(河南鄢陵)。羅氏的子孫逐漸南移,最初遷居枝江(今湖北省南部,長江沿岸的枝江縣),至周末又南遷至湖南汩羅地區,遂以國名“羅”為氏。

公安部2007年4月第三次人口普查統計顯示:羅姓仍排中國第二十位人口大姓,在當今12多億中華漢族人群中,羅姓人佔0.85%,總人口約1032萬之眾。四川是羅姓人口第一大省,占羅姓總人口之20%,約210萬,占省總人口數之2%。據《中國百家姓書庫》公布,羅姓在全國100大姓中名列第20位,人口佔全國0.86%。

中國人名大辭典》載羅姓歷代名人196人,佔全國總名人數之0.43%,排居第53位。著名的羅姓名人有羅隱、羅貫中、羅聘、羅振玉、羅亦農、羅瑞卿等。

歷史發展


起源

羅(luó)姓,源出有:
源流一
《羅姓史話》
《羅姓史話》
源於妘姓,出自為顓頊帝之孫祝融氏後裔的封地羅國(河南羅山),屬於以國名為氏。妘姓,是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據典籍《說文通訓定聲》記載:鄶、路、逼陽、鄅等姓,都是古時的妘姓國,始祖為祝融。祝融,名黎,為帝嚳時的火正(掌管民事、火種),後人尊為火神。因其有大功於民,能光融天下,帝嚳便命曰祝融。祝融的後裔分為八姓,即己、董、彭、禿、妘、曹、斟、羋,諸多史書均稱為“祝融八姓”。
羅國(河南羅山)在周莊王姬佗七年(公元前690年)被楚武王熊通所滅,於原地另置鄢國(河南鄢陵)。失國后的祝融氏的子孫就逐漸向南遷移,最初遷居枝江(今湖北枝江、宜賓一帶),遂以故國名為姓氏,稱羅氏。至周王朝末期又南遷至今湖南汩羅地區。
源流二
羅姓
羅姓
源於官位,出自西周初期官吏羅氏,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羅氏,是兩周時期的一種官職,專職掌管天下鳥、禽的捕捉與飼養,以供王公貴族欣賞和食用。在典籍《周禮·夏官·羅氏》中記載:“羅氏,掌羅烏鳥。”在諸侯國中,亦設置有羅氏之官職。春秋時期“好鶴亡國”的衛懿公姬赤特別喜歡仙鶴,他在宮廷的定昌、朝歌西北鶴嶺、東南鶴城(今山西長垣鶴寨)等處均大養仙鶴,由羅氏照料。衛懿公還給他飼養的仙鶴冠有官位品級俸祿:上等竟食大夫祿,較次者士祿。他外出遊玩時必帶鶴,載於車前,號稱“鶴將軍”。其時,專門為衛懿公飼養鶴照料仙鶴的飼養員就是羅氏。周惠王姬閬十七年(衛懿公九年,公元前660年)冬天,北方翟狄族人趁衛懿公荒淫奢侈、國人多怨的機會,從邢國的夷儀(今山東聊城)進攻衛國,攻擊到滎澤時(今河南鄭州廣武山和大伾山以北、黃河北岸大堤以南一帶地區),衛懿公慌忙發兵抵抗,徵召將帥時手下大夫們都說:“君好鶴,鶴可令擊翟”。衛懿公又向國人“受甲”(徵兵),國人們也都說:“叫鶴去抵抗敵人吧,它們高官厚祿,我們那裡比得上它們能打仗呢!”衛懿公無奈,只得帶少數親信赴滎澤迎敵,結果兵敗被殺。後來宋恆公子御說連夜出兵,才將狄族人的進攻阻止住,並把衛國臣民救過了黃河,在曹邑(今河南滑縣)另立姬申為新衛國君主,是為衛戴公
在為衛懿公飼養鶴照料仙鶴的羅氏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的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羅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三
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叱羅氏族,屬於文化上漢化改姓為氏。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太延五年(公元439年),北方鮮卑族拓跋部落滅北涼建立北魏政權。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北魏孝文帝採取漢化政策,下詔改鮮卑姓為漢姓,其中叱羅氏改姓羅,在史籍《魏書》、《廣韻》、《元和姓纂》、《姓解》、《通志》等文獻中均有相同的記載,“叱羅氏后改為羅氏”。
據史籍《文苑英華》記載:夫人諱某,恆州代郡太平縣人。祖某,父協,周大將軍,南陽郡公。按史籍《周書》中的記載:叱羅·協在唐建德三年(公元574年)被賜爵南陽郡公,那位長孫夫人羅氏,就是叱羅·協之女,代郡羅氏就是複姓叱羅氏所改。
源流四
源於蒙古族,屬於帝王賜改姓為氏,或漢化為氏。
⑴.明朝羅秉忠,蒙古族人,原名孛爾只斤·克羅俄零占,是孛爾只斤·察合台的後裔、沙州衛都督僉事孛爾只斤·昆皆萊(困即來)之子。其兄孛爾只斤·克羅俄喃哥既襲父職,明英宗朱祁鎮命孛爾只斤·克羅俄零佔為指揮使,協理衛事。不久,孛爾只斤·克羅俄喃哥率一千二百餘人內徙,詔居之東昌、平山二衛,給田廬什器,所以撫恤甚厚。到孛爾只斤·克羅俄喃哥病逝后,以孛爾只斤·克羅俄零佔為都指揮使,代領其眾。明英宗北狩時,塞上多警。朝中大臣們恐怕已經投降的蒙古族人乘機為變,朝議欲徙之南方。適逢貴州苗族造反。明英宗令大都督毛福壽南征,乘機擢孛爾只斤·克羅俄零佔為都督僉事(相當於專門科室的科長),率所部前往貴州圍剿苗族起義軍。孛爾只斤·克羅俄零佔後來積戰功至左都督,在明天順初年(公元1457年),明英宗賜其姓名為“羅秉忠”。明成化初年(公元1465年),川南和滇東地區的山都掌蠻(即僰人,行懸棺葬俗的古老民族)反叛不服明朝政府,明憲宗朱見深令尚書程信率十四萬大軍征討,羅秉忠以游擊將軍之職率軍隨行。明軍抵達永寧時兵分六道,羅秉忠率所部由四川金鵝江進攻,大破山都掌蠻,論功晉封為順義伯。明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羅秉忠逝世,明憲宗賜謚號為“榮壯”,由其子羅監粲(克羅俄監粲)正式受封為世襲宣慰司指揮使。羅秉忠的後裔子孫,遂世稱羅氏至今。
⑵.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①蒙古族巴岳特氏,亦稱巴樂特氏,以地為氏,世居阿巴噶(今內蒙古錫林郭勒阿巴噶鎮)、巴岳特(今山西天鎮、陽高邊外)、西拉木蘭(今河北承德圍場)等地,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ayot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羅氏、巴氏、白氏、豐氏、陳氏、聯氏、高氏、包氏等。
②蒙古族“黃金家族中”的內蒙古翁牛特旗孛爾只斤氏,是成吉思汗三弟哈赤溫之後裔,多冠漢姓為羅氏、趙氏。
①蒙古族哈榮古德氏,冠漢姓為羅氏。
源流五
源於突厥族,出自唐朝時期西突厥阿史那部斛瑟羅可汗,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在史籍《通志》、《古今姓氏書辯證》中,都記載有唐朝時“斛瑟羅氏,改為羅氏”的記載,在史冀《唐書》中記載:斛瑟羅原為西突厥阿史那部可汗,在唐朝則天皇帝武曌聖歷二年(公元699年),斛瑟羅因被原來游牧於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瑪克)一帶的突騎施部首領烏質勒所逼迫,率部眾七萬餘人內遷歸附於大唐王朝,后逝世於長安。
在斛瑟羅的後裔子孫中,后逐漸漢化者,取先祖名字為羅氏,這就是西域羅氏的由來。
源流六
源於滿族,屬於以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清稗類鈔》中記載:
⑴、滿族波羅軍氏,亦稱博爾津氏,滿語為Borj1n Hala,漢義“波浪”,滿族姓氏,世居阿布海克勒倫(今內蒙古克魯倫河流域),所冠漢姓待考。
⑶、滿族博和羅氏,滿語為Boholo Hala,世居薩哈祿(今黑龍江沿岸),所冠漢姓羅氏。
⑶、滿族郭爾羅氏,亦稱郭啰啰氏、郭絡羅氏、郭博羅氏,以地為氏,滿語為Gorolo Hala,漢義“鉤、躬身、放縱”,世居訥殷(今吉林撫鬆鬆花江上游流域)、沾河(今吉林雙陽河流域)、馬察(今吉林渾江)等地,所冠漢姓為羅氏、郭氏、高氏、國氏。後有錫伯族引為姓氏者。
⑷、滿族鄂木綽氏,滿語為Emuco Hala,亦稱鄂穆綽氏,瓦爾喀女真,世居瓦爾喀(今南自長白山、圖門江以北,北自黑龍江下游烏扎拉地方以南,東至俄羅斯濱海地區南,包括赫席赫、鄂漠和蘇魯、佛訥赫托克索等地)、佛訥赫村(今黑龍江寧安)等地,后多冠漢姓為羅氏、鄂氏。
⑸、滿族羅察氏,源出清康熙年間俄羅斯戰俘內附入滿洲八旗者,訛為鄂溫克姓氏,以族為氏,滿語為Loca Hala,定居索倫(今黑龍江嫩江以西地區),后多冠漢姓為羅氏等。
⑹、滿族羅佳氏,滿語為Logiya 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后融入鮮卑族,后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西克屯(今黑龍江伊春小興安嶺西克林,為薩滿聚居的地方)等地。後有達斡爾族引為姓氏者。后多冠漢姓為羅氏。
⑺、滿族羅岳氏,滿語為Loyo Hala,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后多冠漢姓為羅氏等。
⑻、滿族薩克達氏,原稱巴雅拉氏,后以地為氏,滿語為ala,漢義“蒼老”,世居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阿扈河(今黑龍江寧安南六十公里處)、葉赫(今吉林梨樹)、薩克達(今遼寧撫順峽河流域)、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那木都魯(今俄羅斯濱海地區)、德里倭赫(今遼寧撫順東渾河畔)、黑龍江等地,所冠漢姓為多為羅氏、蒼氏、倉氏、麻氏、駱氏、李氏、祖氏、高氏、海氏、薩氏、里氏、陳氏、老氏、英氏、印氏、巴氏、色氏、臧氏、禮氏、佟氏、陀氏、翁等。
⑼、滿族覺羅禪氏,出自清朝宗室與人私生子的專稱姓氏,不得入皇家玉牒,皆被賜姓為覺羅禪氏,滿語為Giolocan Hala,以明確其族皆非正支,後有冠漢姓為羅氏者。
源流七
源於苗族,出自明朝時期西南地區苗族,屬於漢族融入苗族化為氏。清雍正時期撰著的《雲南通志》記載:“苗子有九種,黔省最多,正滇則宣威,鎮雄亦有,多是花苗……多田、羅、陳、蔡四姓”;清乾隆時期撰著的《貴州通志》說:“西苗,在平越,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昇平越防禦千戶所置,治所在今貴州福泉,及清平,所屬有謝、馬、何、羅、盧、雷等姓”。這在清朝學者李宗防的《黔記》中也有相同的記載。清朝學者劉人熙在《湖南各縣調查筆記》中記錄瀘溪縣的苗瑤族情況時說:“士人蟠林菁者,為吳、龍、廖、石、麻五大強族,外有彭、羅二姓亦強”;民國時期的學者劉錫藩在《嶺表紀蠻》中,根據滇、黔省志記載,稱西南部各地苗族的姓氏以“楊、韋、陳、羅、田”等十六姓為最多;當代學者石啟貴在《湘西苗族實地調查報告》中記載,苗族姓氏中以包括羅氏在內的二十一個大姓人數最多。
顯然,原本是漢族的羅氏族人在歷史上融入了苗族,后成為苗族大姓羅氏一族。
源流八
源於布依族,出自春秋時期古羅國後裔,屬於以國名漢化為氏。布依族羅氏為古羅國後裔,羅國被楚武王熊貲強行遷到今湖南汨羅地區,國人以原國名為姓氏,稱羅氏。在汨羅地區那裡定居了一段時間之後,其中一支越過羅霄山脈到達了江西地區。
後來,這支羅國族人又從江西輾轉遷徙到廣西地區,成為今天的布依族。唐朝時期,西原蠻首領就姓羅,當時的西原地區在今廣西左、右江流域。
源流九
源於彝族,出自貴州水西彝族,屬於以漢化改姓為氏。彝族羅氏,據文獻《貴州府志》記載:貴州水西彝族“安氏,其先曰濟火,本姓羅氏”。據今貴州彝族當地人說,其先為烈顯族源的蘇納、義隴家支,後世子孫由於分遷五個不同的地區,而有了五個姓氏,其中有一支遷到大方城東瓜林而冠漢姓為羅氏。
另外,又有彝族俄母氏在明朝時期的改土歸流運動中,改漢姓為羅氏。
源流十
源於土家族,出自貴州水西彝族,屬於以漢化改姓為氏。楚武王熊通在周莊王姬佗七年(公元前690年)滅羅國時,有一部分羅國人不願臣服於楚國,便和盧國、庸國之遺民一起向西越過神農架,進入川東,定居閬中地區,成為“板楯蠻七姓”之一。
板楣蠻為古代巴人的一支,因曾使用“虎皮衣楯”的武器而得名。東晉著名學者常璩在《華陽國志》中記載:漢高祖“復除民羅、朴、昝、鄂、度、夕、龔七姓不供租賦”。在史籍《後漢書》中,也記載了板楯蠻因為漢高祖劉邦建國立有汗馬功勞,而被免去租賦之事。
源流十一
源於瑤族,瑤族羅姓有很多並非改姓而來,有些瑤族民國以前還和當地漢族羅姓共同掃墳,同當地漢族係為同源,由於瑤族喜歡單門獨戶的遷徒,容易跟宗親走散,又不似宗族集居地保有族譜,故易失去聯繫。瑤族羅姓故老相傳,古時羅姓與羅姓相遇,會互相問其族源來歷,有周羅,姬羅,楚羅,外地羅,本地羅,北上羅。周羅特點善編織羅網,喜好養鳥,打獵,源出周地,非姬姓,故而稱周羅。姬羅,源出周地姬姓,特點家傳有易經的片段,零散的口訣,也有周羅的特點。此二者多為漢族瑤族。楚羅,世居楚地,特點羅盧同宗,也有易經零散片段零散口訣,此易為古老版本,連山易範圍,多見與苗族羅姓。外地羅,外出大漠返還的羅姓。本地羅,世代都在楚地範圍之內的,北上羅,源出羅部落北上變周羅姬羅外地羅的統稱。這些不同的羅,源出同地,去往各地,時隔千年又相聚,姓氏不只是單純的姓氏問題,還意味著族群與親人,別人不會無緣無故的跟你同姓。意味著親人的離與聚,意味著生存的苦難與艱辛,意味著戰亂的悲苦,意味著族親的過往和去向。民族不同沒有什麼關係,說什麼語言沒有關係。兄弟娶了不同民族的老婆,孩子跟著媽媽學語言了,有什麼奇怪?不做仔細研究,就貿貿然然地說別人是改姓的,等同於被親人拋棄,這是我的個人感覺。是出自廣西西部背簍瑤,屬於以漢化改姓為氏。居住在廣西西部一帶的背簍瑤族人,認為密洛陀是他們的始祖女神。在他們中流傳著這樣的《創世歌》(《勒俄特依》):“密洛陀讓他們走,密洛陀叫他們結婚。蘭和羅成雙,韋和蒙結對……”這就是背簍瑤蘭、羅、韋、蒙四大姓的起源。據說,瑤族羅氏的始祖叫羅得元。在瑤族蒙姓中還有大蒙、小蒙的區別,據說大蒙的始祖生了七個兒子,分別姓蒙、蘭、韋、羅、潘、袁、盧七姓,是瑤族羅氏的另一個來源。另外,瑤族勒的樓氏,漢姓也為羅氏。
如今,瑤族羅氏主要分佈在廣西的巴馬、東蘭、田東、都安、南丹縣大瑤寨等地區。
源流十二
源於土族,屬於以漢化改姓為氏。土族羅氏,源出古鮮卑吐谷渾部羅古爾氏,后逐漸成為土族,以地名稱羅古爾·孔(種油菜籽的人)。羅古爾出產油菜籽,後來就成為“油菜地”的稱謂。
羅古爾人以擅長種油菜而聞名於遠近,故土族語言譯成漢語,取羅古爾氏第一個字羅為自己的漢姓,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十三
源於京族,屬於以漢化改姓為氏。京族原稱“越族”,自稱“安南”,其祖先是在四百多年前從越南所塗山、春花、宜安、瑞溪等地陸續遷到今廣西壯族自治區南部防城各族自治縣的山心、漓尾、巫頭、潭吉諸島上的。
據調查,今京族共有包括羅氏在內的三十一個姓氏,羅氏京族居住在漓尾。
源流十四
源於拉祜族,屬於以漢化改姓為氏。拉祜族人到清嘉慶年間開始出現姓氏,但當時只有李、石、張三姓。后采,由於拉祜族與漢族和臨近民族的交往日漸頻繁,他們的姓也增加了,如今拉祜族中有包括羅氏在內的多個姓氏。
源流十五
源於哈尼族,屬於以漢化改姓為氏。明朝初期,雲南臨安知府賜給滇南土官李、趙、陳、錢等漢姓,是哈尼族使用漢姓的開始,後來在與漢族交往過程中,一些哈尼族人也開始使用漢姓了。
如今哈尼族中使用的漢姓有包括羅氏在內的多種姓氏。
源流十六
源於黎族,屬於以漢化改姓為氏。據《明史》記載:明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瓊州屬縣生黎峒首羅顯、許志廣、陳宗等三十三人來朝”,說明在明朝時黎族中便有了羅氏。
如今羅氏黎族人主要居住在海南省的樂東縣。
源流十七
源於白族,屬於以漢化改姓為氏。明、清兩朝時期,雲南蘭州(今雲南蘭坪)白族土知州、土舍官在改土歸流運動中,均流改為漢姓羅氏,世代相傳至今。今白族中有許多羅氏族人。
源流十八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以漢化改姓為氏。今仡佬族侗族、東鄉族、回族、壯族、朝鮮族、羌族、布朗族、俄羅斯族、仫佬族佤族等少數民族及台灣高山族中,均有羅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羅氏,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

羅氏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十位,屬於大姓系列,人口約一千三百三十八萬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1%左右。
湖北宜城為羅氏之發源地,后再往南遷,先由湖北襄陽遷至枝江,再遷至長沙,最後於漢景帝時在江西南昌繁衍成當地望族。
先秦時期,羅氏一直活躍在湖北、河南、甘肅地區。到楚文王時,羅姓族人向南進入湖南的汨羅縣。秦漢時,羅姓已
羅氏宗祠
羅氏宗祠
經播遷到江西南昌地區,一直到宋朝,羅姓在江西發展很繁榮,為江西的大姓。隨後羅姓從湖南和江西向南進入兩廣地區,向西進入湘西和湘南,再向西進入川東、貴州、雲南。到了唐朝以後,尤其在明朝,羅姓已經分佈到祖國的大江南北,在廣東、福建、四川等地得到了穩定的發展,清初羅姓進入了台灣。
宋朝時期,羅姓大約有34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44%,排在第五十二位。江西為羅姓的第一大省,約佔全國羅姓總人口的38.8%。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西、四川、安徽、湖南四省,占羅姓總人口的70%,其次分佈於河南、福建、山西、廣西四省,又集中了19%。全國形成了以贛皖湘、四川為中心的兩個羅姓人口聚集區。
明朝時期,羅姓大約有7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75%,為明朝第二十四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羅姓人口增長比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要快。由於羅姓主體早在秦漢時期已遷離北方進入江南地區,中國北方几次戰亂對羅姓的傷害相對要輕。江西仍為羅姓第一大省,約佔羅姓總人口的29.4%。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西、四川、湖南,這三省羅姓大約佔羅姓總人口的49%,其次分佈於福建、浙江、陝西、廣東、甘肅五省,又集中了33%的羅姓人口。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東南、南方遷移,其中向西北的移民也很明顯。全國重新形成了湘贛浙、四川兩大塊羅姓人口聚集地區。

得姓始祖

顓 頊的孫子祝融氏的後裔。“妘”是中國古代最早的姓氏之一。據記載,鄢、鄶、路、逼陽、禹等姓,都是古時的妘姓國。祝融,名黎,為帝嚳時的火官(掌管民事),後人尊為火神。祝融後裔分為八姓,即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史書稱為“祝融八姓”。到了周朝的時候,有子孫被封在宜城(今湖北省宜城縣),稱為羅國。公元前690年,羅國被楚國所並,於原地建立鄢國。祝融氏的子孫就逐漸向南遷移,最初遷居枝江(今湖北省南部,長江沿岸的枝江縣),至周末又南遷至湖南長沙,就以國名“羅”為氏,尊顓頊為始祖。

人口分布


當代羅姓的人口已達1410多萬,為全國前20位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1%。從明朝至今600年中羅姓人口由70萬激增到1400餘萬,增長達20倍之多,羅姓後人的增長速度高於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羅姓人口增長率是呈上升的態勢。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四川、廣東、湖南三省,大約佔羅姓總人口的41%,其次分佈於江西、雲南、貴州、湖北、廣西、重慶,這六省市又集中了38%的羅姓人口。四川居住了羅姓總人口的17%,為羅姓第一大省。全國形成了雲貴川渝、粵桂湘鄂閩贛兩塊高比率的羅姓區域。在近600年間,羅姓人口流動方向由東部向華中、華北的回遷已經大於由北向南和東南的遷移,向西、向南的移民成為主流,同時也出現了向西北河西走廊的流動。羅姓在人群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表明:羅姓在長江以南地區是比較常見的姓氏之一。羅姓在雲貴、川渝大部、粵桂、湘贛大部、福建西端,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達1.44%以上,中心地區可達3%以上,其覆蓋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20%,居住了大約63%的羅姓人群。在海南、台灣、閩浙大部、湘贛北部、川渝北端、安徽南部、河南東南角以及西南角、陝寧南部、甘肅、青海東部、內蒙古西部和北端、黑龍江西北角,羅姓在當地人群中的分佈比例在0.48%一1.44%之間,其覆蓋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20.6%,居住了大約23%的羅姓人群。羅姓人群的血型分佈總的是:O型佔36.4%,A型佔29.6%,B型佔26.1%,AB型佔7.9%

古籍記載


《通志·氏族略二》:"羅氏,子爵,熊姓。一曰祝融之後,妘姓。初封宜城,徙枝江,為楚所滅。周末居長沙。"
《姓氏尋源》卷十五:"《廣韻》云:出長沙,本自顓頊末胤,受封於羅國,今房州,為楚所滅,子孫以為氏。"
《名賢氏族言行類稿》指出:“祝融之後,ㄆ姓國,初封宜城,徙枝江,周末,居長沙,漢有梁相羅懷,襄陽記有羅蒙。”
《姓氏考略》:“世本,熊姓,廣韻,本自顓頊末胤,受封羅國,子孫以為氏,望出豫章,長沙。”
《通志·氏族略》:“羅國之後,一曰祝融之後。”
《魏書》:“破多羅氏,斛瑟羅氏,叱羅氏,皆改為羅氏。”

研究考證


部分世系

據唐·貞觀年間,左驍衛將軍、上柱國、安山縣開國侯羅君副墓誌銘:“升龍之族,有熊之胤”,明證至少在南北朝、隋唐,羅氏即奉黃帝為始祖。
羅氏的原古先祖,按文化認同原則,可追溯至黃帝。其世系如下:
黃帝——昌意——乾荒——顓頊——稱——老童(卷章)——吳回(祝融)——陸終——季連(羋)——附沮——穴熊——鬻熊——羅

以國為姓

熊姓及妘姓是羅子國姓氏的主要來源,如今1000多萬羅氏主要來源於羅子國遺民的後裔。另一大支是北魏時少數民族的改姓,還有不同時期兄弟姓氏及帶“羅”字複姓改羅氏。
祝融氏吳回之孫季連,是以“羊”為圖騰的羋(音:米)部落的首領,羋姓之祖,也是春秋時楚人的先祖。
夏朝時,季連的後裔羋部落穴熊氏族已經活動於有熊氏之墟和熊山之間,約在今河南中部的新鄭和郾陵一帶。羅氏族分自穴熊氏族,以熊為姓,據湖南省社科院炎黃研究所羅文華、何光岳先生考證:“因善於製造羅網,並勤於羅捕鳥類,而稱羅氏族”。其中羅氏早期來源之一的“大羅氏”更早見史載,其主要活動區域:大別山南北的河南羅山和湖北的羅田之間,北靠穴熊氏族。這一地區森林茂密,鳥類群集,是大批候鳥南北遷移的重要地帶。直至近代,這一地區的農民仍保留著圍網捕鳥的謀生職業和技術。
在夏朝,穴熊部落進入河南北部的楚丘,今滑縣東,改稱楚部落,而羅部落是楚的一個分支,主要活動於長江流域,屬楚文化的一部分。商朝初期,楚和羅部落逐漸發展。到了兩朝後期,商王武丁(公元前1250年~公元前1192年在位)征伐夏朝的殘餘勢力楚、羅、盧等部落。迫使楚、羅、盧等向西遷移,楚遷到今陝西渭河流域的荊山,部落改稱荊楚,羅氏先民遷移到荊楚北面的甘肅正寧縣東的羅山。商朝末,荊楚及以狩獵為主、英勇善戰的羅氏先人追隨周武王討伐商。周武王滅商後分別封楚、羅等部落于丹陽、房州。楚氏族越秦嶺,沿淅水南下,到達今河南西南的淅川(古丹陽地),羅氏族跟隨荊楚向東南跋涉,沿漢水到達湖北西北的房縣,受封宜城,建立“羅子國”,(註:子,子爵)它是依附於楚國的小國。國在宜城西的羅川城(羅子國遺址在今之湖北襄樊市南漳縣內)。宜城之“羅子國”是正式見載史冊及羅氏族譜的羅氏故國。公元前699年,羅子國曾有過“弱羅勝強楚”的戰例,《左傳》予以記載。公元前690年楚武王並羅國,羅國子孫遂以國名為氏。長期以來,其後裔有強烈的“復國情結”,《羅氏族譜》中有不少復國的描述,但未見史志記載,待考。羅氏至少有4000多年的歷史。羅姓正式使用也有2700多年的歷史。
早見著典籍的、唯一的羅子國大臣是伯嘉,湖南有的羅氏支系至今奉伯嘉為始祖(筆者註:有資料稱“伯嘉姓郭”)。司馬遷的《史記》中有衛國羅御與孔子學生子路參與宮廷鬥爭的記載。筆者所見,羅御亦是羅子國併入楚國后,第一位見著史冊的、以國為氏的羅姓人。不知何故,古今有關羅氏的姓氏書籍,均不見載。從此,“以國為氏”的羅子國遺民後裔,在中國歷史中相繼出現,與兄弟姓氏一起共同創建偉大的中華文明。

兄弟姓氏溶入

秋戰國時期,羅國與賴、傅兩國毗鄰,人員交往密切,難分彼此,因此,有賴、羅、傅同宗之說,已召開過十屆代表大會的“世界賴羅傅宗親聯誼會”便是此歷史的產物。
史上不同時期,曾有過其他姓氏溶入羅氏的記載,尤其北魏孝文帝時,曾有過大規模的官方改姓,有許多少數民族如叱羅氏、破多羅氏、斛瑟羅氏、解瑟羅、武羅等改為羅姓,其中北魏時,鮮卑族、代州人屈蛇節侯羅結、帶方公羅斤、羅敢、羅伊利、濟南王羅撥家族、南陽郡公羅協等便是典型代表。
“大羅氏”以官名“大羅”(掌羅鳥獸與女以貢)為氏,秦時有將軍大羅洪(弘),秦以後“大羅氏”歷史罕見,其後裔可能已加入羅氏,是早期溶入羅氏的先民。
也有外國人改為羅氏,如唐朝,有印度人改為羅姓名好心,功至封新平郡王,但筆者至今未見有奉其為先祖的《羅氏族譜》。明朝時賜元人阿拉克薩姓為羅姓,名秉忠,官至一品都督等。
今彝族、壯族、蒙古族、布依族、苗族、瑤族、土家族、滿族等少數民族有羅姓,這些優秀人才賜姓改姓后,為羅氏帶進新鮮血液,添加新的遺傳基因,其中傑出人才、特別傑出者,如鮮卑族、山西代州羅結家族掌管北魏半壁江山,為羅氏的聲譽做出巨大的貢獻。
羅子國併入楚國后,失國、得姓之臣民及其後裔,開始了漫長的遷徙過程,先遷枝江,再徙長沙。周朝末年在長沙郡形成以“羅”命名的縣。1957年出土的“羅縣城遺址”,當地以“羅子國城遺址”定為湖南省級文物保護,便是明證。《湖南省志》中第一位見傳的女性是秦朝武陵郡守羅君用的女兒“羅孝女”,其兄弟“羅孝子”同期見《湖南省志》,可見長沙羅縣羅氏在湖南的影響。羅君用的另一兒子羅珠,參加漢高祖劉邦的軍隊,“從灌嬰,定豫章,有功德於民,卒官。晉末有羅企生、遵生,今南昌柏林羅氏是其後也”(據《江西通志》)。羅珠是第一位見諸史志的豫章羅氏,開啟了豫章羅氏的郡望(筆者註:其具體官職有數說:大司農或治粟內史、大將、大臣等,查灌嬰傳,其部下五人共斬項羽,官封列侯,羅珠是否名列其中,待考)。
在湖南汨羅江北岸的楚塘鄉楚南村有汨羅山,又叫羅山,屈子祠前有羅淵,皆以羅氏活動地域而名,清湘籍儒將羅澤南便以“羅山”自號。湖南湘陰羅縣以北就是麋氏族的活動範圍。到周朝末年,羅、麋等附庸楚而聚居的姓氏縣,都統轄於黔中郡。
秦漢時,羅子國遺民,有的留居長沙郡,有的東遷豫章郡,《廣韻》云:“本自顓頊末裔,受封羅國,子孫以為氏。望出豫章、長沙。”《太平寰宇記》卷一O六洪州載,豫章郡五姓中就有熊、羅二姓,一直到宋、明代,豫章羅氏都是大姓,人才輩出,散佈於全國各地。
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絹畫古地圖中,在湖南省江華縣的瀟水支流有一條羅水,當系一支羅人南遷於此而得名。至於西江中下游一帶分佈之區,至今壯族語稱田為羅,即山間田之意,也說明羅人有一部分南遷至兩廣與駱越相融合而保留了很多以羅為名的地方,由此可知,全國各地留下許多以“羅”命名的山、水、村莊、城市決非偶然之事。又有一支羅人則又向西南,從滇東、滇南遷入湄公河下游,建立了羅斛國,後來并吞了暹國,便合稱“暹羅”,即今泰國的主體,成為泰族的一部分。
當羅被楚並時,還有一部分羅人不願降服楚國,他們和盧、賴、傅等遺民向西越過神農架進入川東,定居於閬中,“羅”成為板楯蠻七姓之一。
1、後來有的羅氏便融入於土家族。一支則繼續西遷到北勝縣,成為彝族的大姓。
2、另一支則遷入貴州東部、南部,與于越、揚越融合為布依族,羅姓成為布依族的大姓。羅姓布依族人是古羅子國之後。羅子國遺民被楚文王徙至湖南省汨羅后,在那裡定居過一段時期。後來,有一支又越過羅霄山脈到江西。據說羅霄山脈的得名也與羅子國後裔有關,《羅氏族譜》中留有漢代“羅霄”的名諱。再後來,復從江西西經湖南輾轉遷到貴州,
3、形成羅甸國和羅番。《經世大典·招捕總錄》的《八番順元諸蠻》篇中載: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年),羅殿國主羅阿察等及遏蠻軍番主羅篤納土來降。《元史·地理志》的《八番順元諸蠻夷官》篇中則作:“羅甸國主羅阿察”,“羅阿資羅甸國遏蠻軍安扶使”,又謂“八番,羅氏等國”,后又分別立八番、羅旬二宣慰司。在羅甸國置羅番遏蠻軍安撫司。又設羅博縣,后改為羅甸縣。今羅氏仍為布依族中之大姓,為羅甸國和羅番的後裔。咸豐《安順府志》卷一五《風俗志》載仲家七大姓中有羅氏。
4、有的羅人,則由湘北南遷於湘南,加入了瑤族十二姓之一,如廣西龍勝的白水保存的瑤族《評王券牒》中署有羅道門、羅行。原存湖南藍山縣荊竹鄉新寨村的《萬福攸同,蘭桂騰芳》瑤人譜牒中有羅竹奉。廣東連南瑤族自治縣至今有羅氏。
歷史上羅氏先後形成五個郡望,即豫章、長沙、襄陽、齊郡(濟南)、河東(太原)。

傳統文化


宗祠楹聯

龜山受學;鳥夢征奇。
——佚名撰羅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宋南劍人羅從彥,字仲素,在蕭山跟從楊時(人稱龜山先生)學習。建炎年間曾官博羅縣主簿,任職期滿后,入羅浮山隱居,不再做官。朱熹曾說:龜山在東南講學倡道,弟子很多,但能深思力行、得其旨趣者,只有仲素一個人。學者稱“豫章先生”。著有《遵堯錄》、《春秋毛詩語解》、《中庸說》、《豫章集》等。下聯典指東晉耒陽人羅含,字君章,相傳夢中吞下五色鳥,從此文思大進。歷官州主簿、廷尉、長沙相。大司馬桓溫很看重他的才華,稱他為江左之秀。
江左之秀;湖海散人。
——佚名撰羅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晉代州主簿羅含,字君章,耒陽人。擅文章,桓溫極重其才,譽 之為“江左之秀”。累官廷尉、長沙相。下聯典指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約1330-約1400),名本,號湖海散人。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人,(又有廬陵、錢塘、東原等說)。撰有長篇小說《三國志通俗演義》、《隋唐志》、《殘唐五代史演義》等,還有雜劇劇本《風雲會》等。
詩耽鄭女;曲感趙王。
——佚名撰羅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文學家羅隱,字昭諫,杭州新城人,本名橫,因為十次考進士不中而改名。在咸通、乾符年間,與羅鄴、羅虯合稱“三羅”。曾官節度判官、給事中等。所作散文小品,筆鋒犀利;詩有諷剌現實之作,多用口語。著有《甲乙集》、《讒書》等。據說宰相鄭畋的女兒愛讀他的詩。“耽”,謂非常愛。下聯典指戰國時趙國邯鄲女子羅敷,趙王家令王仁的妻子,曾出城在陌上採桑,趙王登台看見了她,很喜歡,要強娶她。她不從,作《陌上桑》詩自我表白,趙王只得作罷。
清推忠節;明著文庄。
——佚名撰羅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末湘軍將領羅澤南,字仲岳,號羅山,湖南省湘鄉人,諸生出身。咸豐年間與曾國藩辦團練,擴編為湘軍,后因進攻太平軍有功,升道員,相繼加按察使、布政使銜。曾與曾國藩標榜程朱理學。死後謚忠節。下聯典指明代學者羅洪先,字達夫,號念庵,吉水人。嘉靖年間狀元,曾官翰林院修撰、春坊左贊善,因上疏得罪世宗,被削官為民。從此,甘於淡泊,潛心治學,曾精研輿地,用十幾年時間撰《廣輿圖》。著作有《念庵集》。死後謚文庄。
題詩衣襟;講學西塘。
——佚名撰羅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羅復仁致仕,帝賜大布衣,題詩於上,褒揚之。下聯典指清羅天閭,居西塘精舍,講性道之學。
● 五言通用聯
四詩風雅頌;三維長寬高。
——佚名撰羅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羅姓拆字聯。
● 六言通用聯
惠播五縣德政;壽高雙輪花甲。
——佚名撰羅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進士羅適,字正之,寧海人。歷知五縣,任京西北得點刑獄。慷慨陳詞,體恤民情。嘗與蘇軾論水利,興修者五十餘頃,民甚愛戴。下聯典指後魏屈蛇侯羅結,代人。太武初累遷侍中、外都大官,總三十六曹事。時年一百零七歲,精爽不衰。為人忠厚,甚受信任。歸老后,國有大事,遣人馳詢。享年一百二十歲。
● 七言通用聯
萬里山河星拱北;百年人事水歸東。
——唐·羅鄴撰羅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羅鄴《春晚渡河有懷》詩句聯。唐代詩人羅鄴,餘杭人。有“素有英資,筆端超絕”之譽,號“詩中虎”,為唐代“三羅”之一。他留下的一百多首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王朝潰滅前的社會真實景象。
岩畔早涼生紫桂;井邊疏影落高梧。
——唐·羅隱撰羅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羅隱《杜陵秋思》詩句聯。唐末文學家羅隱(833-909),本名橫,字昭諫,新登(今浙江省富陽西北)人。少時即負盛名。因議論時政,譏刺公卿,十考進干不中,遂改名隱。后投吳越王錢鎏。歷任錢唐令、節度判官、著作佐郎等官。他所作詩文多憤懣諷刺,同情人民疾苦。所著散文集《讒書》,魯迅說它“幾乎全部是抗爭和憤激之談”。著名有詩集十四卷、甲、乙集三卷、外集一卷。清人輯有《羅昭諫集》。
革命一生未虛度;戎馬廿年恥矜誇。
——羅瑞卿撰羅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原總參謀長羅瑞卿(1906-1978)《敘懷》詩句聯。
百世雍和修孝悌;一堂敦穆教讀書。
——佚名撰廣東省鶴山市坪山鎮羅氏宗祠“以絹公”堂聯
上聯是指繼承百年父子和諧世系,學習儒家的孝悌道德;下聯為指滿堂和睦,教導子孫去讀書。
家聲不墜唯端品;壯志欲酬必讀書。
——佚名撰廣東省興寧市寧新大圳羅氏四角樓祖堂聯
● 七言以上通用聯
理學名高,延平儒士;文藻日麗,湘水琳琅。
——佚名撰羅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名人羅從彥的事典。下聯典指晉代州主簿羅含,字君章,耒陽人。
讀書好、積德好,學好便好;創業難、守業難,知難不難。
——佚名撰廣東省興寧縣寧新大圳羅氏宗祠四角樓中堂聯
興寧羅氏客家人對儒家“學而優則仕”的思想奉為信條,尤其是對孟子所言“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的讀書為本,重教崇文篤信至深。這種重教化,著力提高人們文化素質的優良傳統,無疑對今天的科教興國有積極的推動作用。這也是客家文化普及,人才輩出的歷史淵源。
慈孝友恭,啟迪後人昭世德;詩書禮樂,纘承先緒振家聲。
——佚名撰廣東省深圳市龍崗羅瑞合村羅氏宗祠聯
聯中“慈孝友恭”雲的“慈”,是指父母愛子女;“孝”,為指子女孝順父母,合兩所言“慈孝”,《莊子漁文》載有“事親則慈孝”即指能行奉養孝敬的人。“友恭”,指兄弟間之相親互愛。下連“啟迪後人昭世德”,當便為開啟、教育羅氏子孫去發揚祖蜚“慈孝友恭”這種的德行。上聯“詩文禮樂”雲的:“詩書”,指《詩經》《尚書》等儒家經典著書;“禮樂”,循《禮記仲尼燕居》所載:“禮也者,理也;樂山者,節也。君子無禮不動,無節不作。”下聯“纘承先緒振家聲”,“纘承”即繼承,“緒”指世系,那“先緒振家聲”便為繼承先祖事業,發揚羅氏祖傳良好風尚。
鳥跡徵奇,藻思發琳琅之筆;錢江互瑞,倡言成吳越之功。
——佚名撰羅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晉代州主簿羅含,字君章,耒陽人。下聯典指唐末文學家羅隱。
派衍連城,敢雲聲價千金重;系開郯國,還念恩流一脈長。
——佚名撰台灣省苗栗縣銅鑼鄉羅氏宗祠“豫章堂”聯
瀛海衍宗枝,系出豫章,一脈淵源承故郡;
香港崇昭穆,祠成元朗,八方祀事啟新基。
——佚名撰香港特別行政區元朗羅氏宗祠堂聯
寢廟卜遷,茲瞰鼓桑瀾回,派啟湖田流愈遠;
墓門欣在,邇望金巒霞起,采聯平地煥重光。
——佚名撰羅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湖南省湘潭羅氏支祠聯。上聯“鼓桑”,指湘潭鼓桑洲。下聯“金巒”,指當地小山名。

郡望堂號

郡望
豫章郡:漢高帝置,王莽稱“九江”屬揚州。時戶六萬七千四百六十二。豫章是羅姓的嫡傳正嗣,當年我羅姓始祖漢大司農羅珠公領族人為避禍遷至豫章(今江西南昌),始有豫章堂,繼而開支散葉,羅姓後人遷徙湖南、福建、廣東、浙江、山東、山西等地,成為一大族。千百年來豫章堂一脈名人輩出,羅姓一族更加得以光耀,小說家羅貫中,畫家羅牧,南宋學者羅願,揚州八怪之一的羅聘,大儒羅從彥,明三狀元郎:永豐羅倫、吉水羅洪先、紹興羅萬化等等全國各地羅氏人生輩出。
襄陽郡:東漢朝建安十三年戊子(公元198年)分南郡、南陽兩郡各一部份置襄陽郡,治所在襄陽(今湖北襄樊襄城區),其時轄地在今湖北省襄樊市、南漳縣、宜城縣、當陽縣、遠安縣等一帶,治所在襄陽(今湖北襄樊襄城區)。
長沙郡:周朝即有該地,戰國時期楚國始建郡,秦滅楚后承之,治所在臨湘(今湖南長沙),其時轄地在今湖南省東部、南部一帶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省全州市、廣東省連縣、陽山縣等地。西漢改郡為長沙國,東漢仍改回為郡。
齊郡:在山東濟南,古稱齊郡、歷城。有一支羅姓族人從河南沿黃河而下,魏晉南北朝時,逐步發展成大姓,隋末與湖北襄陽等羅姓族人共同參與十六姓興唐的戰爭,其代表人物有的封王,如燕王羅藝(正一品),有的封國公,如郯國公羅仕信(從一品),有的封侯,如左驍衛將軍、上柱國(正二品)安山縣侯羅君副(據周紹良藏拓本);詡衛神羽大都督羅端(據北京圖書館藏拓本);果毅將軍羅承先(從二品,據周紹良藏拓本);開國縣公羅君預(從二品,據古文獻室藏拓本)等。而歷城所在地——齊郡,在唐·林寶編的《元和姓纂》中列為羅氏首郡,發展成羅姓的郡望。
河東郡:由少數民族改姓為主而成的羅氏郡望。
堂號
豫章堂
尊堯堂、豫章堂:羅氏郡望豫章。宋朝時候,豫章人羅從彥是大儒陳頤、程顥的再傳弟子。他謹慎地遵守老師的教訓,隱居不願做官,傳朱熹的理學,著有《尊堯錄》。人們稱他“豫章先生”。清朝人廖紹朱在《羅氏族譜序》中云:“羅氏之先系出周之羅國,厥後子孫以國為姓。漢大農令懷漢公(即珠公)肇遷豫章,世為豫章羅氏。”民國學者羅元鯤考證,羅珠“實為羅姓鼻祖,分佈天下者皆其後也”,故豫章為羅姓郡望。豫章堂號源此。
長沙堂:湖南
襄陽堂:湖北
太原堂:山西
清公堂:廣東省信宜市扶參
世德堂:廣東南海紫洞。
垂裕堂
垂裕堂:廣東縣大埔縣城南羅屋。
本原堂:廣東東莞貴公支系。
鹿湖堂:廣東大埔坎夏,羅賢建。
百順堂:廣東大埔坎夏,羅賢子羅榮昌建。
三祝堂:廣東大埔坎夏,羅賢子羅福海建。
追遠堂:廣東大埔坎夏。
介鳳堂:廣東懷集清舉人羅兆熊支系。
鹿湖堂:廣東大埔坎夏,為珠公四十六世洪德──大一──次三郎乾元公立祠。
思孝堂:湖南湘鄉灣洲羅氏祠堂,由羅澤南主修。
嘉德堂:浙江羅江。
湘水堂:湖南武陵桃園七里橋。
柏林堂:江西省南昌市柏林。分支湖北麻城鼎公系。湖北省,陽新縣,中羅老莊。漢壑公開基始祖。分支豐葉里平地畈文景公。安徽毅州廣倫公世系。江蘇省淮安、鹽城、連雲港等市縣。
明德堂:湖南省株洲市馬家河、廣東大埔坎下系等。大埔坎下祖祠“明德堂”。
光裕堂:湖南茶陵縣城、江西南昌水南等。
敦睦堂:湖南衡東深塘。
敦睦堂:湖南 長沙
嘉德堂
丕振堂
貽谷堂
諭德堂:湖南寧鄉
明德堂:湖南 上湘田心
錦厚堂
尊敬堂:湖南衡陽湘潭
崇文堂
崇彝堂:湖南 邵陽
永繼堂
歸厚堂
忠直堂:江西吉水竹溪、山下。
慶余堂:江西吉水象園。
久大堂:江西吉水西園。
繼述堂:江西吉水檀園。
敦仁堂:江西吉水土塘、高安沙溪秋公等。
崇本堂:江西吉水井下。
源本堂:江西吉水龍洲。
純忠堂:江西吉水曲嶺。
義恩堂:福建省沙縣城西六里,羅沂,周文公所創,為羅氏書院之一。 (江西南昌企、遵生系)
報本堂:江西省南昌市柏林。
時恩堂:福建省閩清縣下祝鄉洋頭村
忠孝堂:江西高安儀助、儀輔公。
一本堂:江西高安沙溪左渡德謹公。
德慶堂:江西泰和上模鄉上模村(明羅欽順支系),始遷祖詢公,唐集公六世孫。
中和堂:江西萬安縣梘頭鎮茅坪村,基祖存德公,泰和詢公十世孫分遷立堂。
儒林堂:貴州省任懷縣大坪寺落家灣等。
八元堂:福建省福州市。
鼎蔭堂:福建省福州市。
詩禮堂:福建省福州市。桑洛(羅)堂(團):江西九江德化,
永祀堂:湖北省孝感市西門外羅木橋。
厚德堂:安徽太山集均美公支系。
柏蔭堂:安徽太山集均美公支系,亦命美公祠。
大興堂:安徽太山集
敬明堂:安徽太山集
崇盛堂:安徽太山集均美公支系。
吉樂堂:安徽太山集均美公支系。
七賢堂:安徽太山集均美公支系。
義興堂:安徽太山集均美公支系。
三益堂:安徽太山集均美公支系。
敦厚堂:所在地:安徽太山集均美公支系。
節孝堂:安徽太山集均美公支系。
式好堂:安徽太山集均美公支系。
東式堂:安徽太山集均美公支系。
西式堂:安徽太山集均美公支系。
冀成堂:安徽太山集均美公支系。
三多堂:安徽太山集均美公支系。
食德堂:安徽太山集均美公支系。
慶源堂:江西省吉水縣盤谷鄉。
忠愛堂:貴州省遵義市唐羅榮支系。羅榮有《盅愛堂記》。
雍睦堂:湖北孝感。
五虎堂:江西吉水溪水。
槐蔭堂:明初,鼎公四世孫均美公遷河南商南,乾隆二十五年(1760)自立。
四維堂:豫南新縣。
湖田堂:湖南株洲馬家河。
盡心堂:湖北麻城城南鄉。
崇德堂:遼寧省鐵蛉羅雲公支系。
諭德堂:湖南寧鄉,羅弘信、紹威支系。
肇光堂:所在地不詳,有堂聯傳。
徐慶堂:福建連城
慶德堂:福建省三明市。
裕德堂:福建省三明市。
集善堂:福建省三明市。
理善堂:福建省三明市。
光顯堂:福建省三明市。
敬愛堂:福建沙縣夏茂。
清德堂:江西泰和。
京元堂:湖南湘鄉田心。
敦倫堂:湖南湘鄉。
興雲堂:福建沙縣富口,周文公之畸公、博文公支系。位三堂:江西贛州市蟠龍鎮歐潭萬幫公系。
五虎堂:河南省羅山縣。重慶永川松溉羅氏總祠。開基始祖為羅祥勝,修建本氏宗祠。
世德堂:重慶
儒林堂:重慶市綦江縣東溪鄉。
衍學堂:福建古田縣五臣公系。
越國堂:浙江蒼南縣。
肇光堂:福建永安美
吉順堂:福建省永安小陶鎮洪沙片上坂、中坂、美坂。
清德堂:湖南省湘鄉虞唐鎮。
貽毅堂:浙江上虞。
理學堂:海南省文昌縣。
崇德堂:海南省瓊山縣。
隆安堂:貴州省大方縣
崇節堂:海南省澄邁縣羅氏,包括安定縣屯昌縣羅氏系。
湘琳堂:湖南耒陽羅氏含公世系
(資料來源: )
門楣題辭
“理學傳家”:源自羅仲素其人其事,頌揚羅氏這位顯祖的業績風範。

家譜

湖南邵陽羅氏族譜,(清)羅朝揚等纂修,清嘉慶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三冊。現被收藏在四川省圖書館
湖南長沙羅氏族譜二十二卷,首五卷、次三卷,(民國)羅希佛纂修,民國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卷首第二冊。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瀏陽、長沙羅氏二修族譜,首兩卷,(清)羅華、羅位雲等纂修,清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冊,今僅存卷首上、下冊。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瀏陽、長沙羅氏三修族譜,(清)羅泰階、羅壽仁、羅貞卿等纂修,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9年)丕振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冊。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寧鄉、益陽羅氏重修族譜,(清)羅聯俊等纂修,清道光七年(公元1872年)豫章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卷首。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寧鄉羅氏續修族譜,(清)羅光炳、羅隆俊等纂修,清道光七年豫章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卷首。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寧鄉羅氏八修宗譜,(清)羅斐成纂修,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卷首。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寧鄉羅氏九修族譜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國)羅庶丹、羅腫甫等纂修,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諭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卷首。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湘鄉羅氏續修支譜四卷,(清)羅匯唐羅文動羅湘南等纂修,清咸豐二年(公元1852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上湘田心羅氏族譜七卷,首一卷,(清)羅大譜、羅大胄等纂修,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明德堂木活印本一冊,今僅存卷首。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衡陽,湘潭六甲羅氏六修族譜,著者待考,民國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尊敬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遺訓、壽序兩部份。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邵陽羅氏六修族譜,首一卷,(清)羅楚書、羅光黻修羅光昌纂清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豫章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卷首。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邵陽,祁陽鐵塘羅氏八修族譜二十七卷,首一卷,(民國)羅培晃、羅遠湄等修羅基滋等纂民國七年(公元1918年)崇彝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冊,今僅存第六卷、卷首。現被收藏在湖南圖書館。
湖南邵陵羅氏族譜首一卷,(清)羅玉峰修羅凌雲羅家聲等纂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卷首。現被收藏在湖南圖書館。
湖南邵陵羅氏族譜三卷,首一卷、末一卷,(清)羅伯定、羅伯謹等纂修,清嘉慶八年(公元1803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新化羅氏重修族譜,首一卷,著者待考,清乾隆九年(公元1883年)新化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卷首。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新化羅氏續修宗譜,首四卷,著者待考,清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新化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卷首第一~四冊,紀事至清光緒九年止。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新化羅氏續修宗譜,首一卷,著者待考,清宣統年間新化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卷首,紀事至清宣統年間。現被收藏在湖南圖書館。
湖南新化羅氏續修宗譜首四卷,著者待考,清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新化木刻活字印本二冊,今僅存第八十八卷、卷首第二~四下冊,紀事至清宣統元年。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新化羅氏通譜二十六卷首一卷,(民國)羅元鯤修、羅聯燾等纂民國三十年(公元194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正編卷首。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四川簡陽羅氏族譜四卷,(清)羅元鎰編,清光緒年間(公元1875~1908年)簡陽羅氏祠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四川省圖書館。
四川彭縣羅氏支譜,(民國)羅啟聰等纂修,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四川省圖書館。
四川內江羅氏族譜八卷,(民國)羅懋昭等續修,民國年間內江羅氏祠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冊,今僅存第一卷、第四卷、第八卷。現被收藏在四川省圖書館。
浙江上虞羅氏支分譜,(清)羅振玉等纂修,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董山羅氏宗譜輯略,(清)羅貴岑等輯略,清康熙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慈溪羅氏宗譜十卷,(清)羅兆鵬等纂修,清乾隆年間木刻活字印本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慈溪羅氏宗譜三十五卷,首兩卷,(民國)羅賢贊等纂修,民國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七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安徽無為羅氏四修宗譜六卷,(清)羅鴻遠等纂修,清同治年間木刻活字印本六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西豫章羅氏重修宗譜,(清)羅憲通等纂修,明萬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羅氏重修宗譜,著者待考,明隆慶六年(公元1572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羅氏廟事志七卷,(清)羅應鶴著,明萬曆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羅氏家譜,(清)羅萬錦、羅萬綉纂修,稿本。現被收藏在北京大學圖書館

字輩

大 成 譜 派 衍(全國通行班次)羅氏族譜字輩
舊派 珠公43世 <盛>字輩起
盛應實用君,成彥伯公叔;以之懋憲光,秉興克允福。
亨運會時來,賢嗣序昭穆;富有本 日新,德業世常錄。
新派
忠孝全鴻烈,芳名振豫章。立朝榮甲第,奕世萃冠裳。
理學家聲遠,英才國瑞長,靈礽同紹述,慶衍發麟祥。
湖南平江南江黃岡派
齊宋文宣宇,宗定永高庠。庇蔭家庭立,寬宏宦宰良。
廟廊膺帝寵,完產慶安康。主度宸宮廓,官寮守憲章。
山東菏澤羅氏字輩:“真梓世袍 文士自樊 思懷克秀 清明傳玉永 衍述繼續常 守正行大道 宗聖兆吉昌 本固恩德廣 源修慶善祥 家風忠厚顯 建業興隆揚 友誼照全國 啟承繁萬鄉 根基盤石定 同心輔魯邦”。
湖南桑植、湖北仙桃、紅花堤羅氏字輩:“季道伏存暹人宏大士萬瑞嗣胤延世益昌啟俊賢自承祖宗德文國福朝先榮顯旌加遠希紹永興蕃”。
湖南安化羅氏字輩:“辰夢文興紹遠泰萬天壽日祥光發鴻開俊彥正芳華賢才昌盛宗英拔慎守先賢烈昌隆代貴榮綿延敷善澤蔚煥益明新禮義貽來哲詩書訓後人道高期立達教迪久同遵輔佐貽梁棟儀型重玉金輝煌餘藻采培植積蘭芬麟瑞資鍾毓鵬程慶允升源長咸錫福嘉運啟崇英”。
湖南灤灣羅氏字輩:“教振家聲大宜克篤茂本培元植基廣澤迪惟前光恆崇先烈繼序其榮宏開佑錫”。
湖北天門羅氏字輩:“楚用欽邦世顯文方盛永吉祥士寶其昌功德遠揚篤滇賢良贊緒丕美家道之光”。
湖北安陸羅氏字輩: “正大光明國修齊治平傳昌家仁義禮信尊賢忠良華方萬載世久增常和衛興邦。”
四川廣漢羅氏字輩:“宗守仕享長,榮大開家運。鳴詩宏教育,永德定太平。”
重慶南川區水江羅氏字輩:應汝祖宗慶,興旺佐朝廷。正大光明遠,洪先在高升。水江羅強。
重慶城口縣巴山鎮黃溪羅氏字輩:國玉天心錫,家仁世澤隆,惟賢思自學,明道正直中。
湖南桑植城關鎮羅氏(包括湖北仙桃、紅花堤等地同族)的派次是:
季道伏存暹,人宏大士萬,瑞嗣胤延世,益昌啟俊賢,
自承祖宗德,文國福朝先,榮顯旌加遠,希紹永興蕃。
湖南安化羅氏(杞公)老派語共28字:
辰夢文興紹遠泰,萬天壽日祥光發,鴻開俊彥正芳華,賢才昌盛宗英拔。
新派語共80字:
慎守先賢烈,昌隆代貴榮,綿延敷善澤,蔚煥益明新,
禮義貽來哲,詩書訓後人,道高期立達,教迪久同遵,
輔佐貽梁棟,儀型重玉金,輝煌餘藻采,培植積蘭芬,
麟瑞資鍾毓,鵬程慶允升,源長咸錫福,嘉運啟崇英。
湖南灤灣市羅氏派次為32字:
教振家聲 大宜克篤 茂本培元 植基廣澤
迪惟前光 恆崇先烈 繼序其榮 宏開佑錫
湖北天門羅氏所用派序為:
楚用欽邦世顯文方 盛永吉祥 士寶其昌(羅欽順立)
功德遠揚 篤滇賢良 贊緒丕美 家道之光(民國時新增)
四川省達州市宣漢縣毛壩鎮彈子村羅姓字輩
崇烈萬世光啟元懷遠揚 鴻儒宣章德掄魁占賢良(羅翊聲)
廣東揭陽、棉湖、普寧、潮州羅氏所用派序為:
國朝鳳宣隱 克仕光恩文
邦端貞德裕 世紹禮義尊
堯舜宗英俊 孔曾道永存
天嘉明福善 萬有繼凳雲
承平開泰運 先哲衍經論
益智連科捷 藍田耀玉琨
湖北荊州公安羅氏所用派序為35字(羅榮):
海大萬庭文 於一之國士
宏才光祖德 詒安承先代
理學少書香 孝友家為政
功名卜永昌
重慶奉節羅氏所用派序為32字:
北京鳳鳴 紹運天仕
元言聯映 國遠永啟
禎祥瑞世 弘揚華夏
四維孔興 豫章鼎盛
湖北鄂州(鄂城)舜隆公羅氏所用派序舊譜為32字,1994年重新續譜新派32字(羅俊):
舊譜:肇霖雲彰定家安邦 元萬正一大士文光 為(從)善必(有)福 修德永昌道生本立實茂名揚
續譜:繼承祖志訪賢效良延綿澤遠訓在義方才華俊秀 功勛輝煌與世同運長發其祥

貴州省

貴州省思南縣青杠坡鎮羅氏字派(30字):
尚國正經緯,安民廣茂開;
虞繼顯光愷,周宇揚旺儀;
古今相濟美,世德久光明。
舊派為:國正天心順(有用:庭正天心順),官清民自安。妻賢夫禍少,子孝父心寬。
註明:豫章羅氏 堂號:豫章堂 祖籍:今江西南昌
明朝朱洪時八大房分派天下有詩八句為記:
平地干戈鬧如蛙,黃兵趕散隔天涯。馬福太守麒麟保,允服麒麟攀桂花。一戶分為千百戶,百戶分為萬萬家。有人記得詩八句,是吾子孫永不差。

故居墓葬

位於湖南省衡東縣榮桓鎮南灣村。主要紀念設施有羅榮桓故居、羅榮桓青少年時期革命活動舊址群、羅榮桓銅像紀念廣場、羅榮桓元帥生平業績陳列館、八一林、緬帥園、浮雕牆等,有館藏文物、文獻資料183件。先後獲得“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防教育示範基地”“井岡山幹部學院現場教學點”等稱號。

姓氏名望


名人頻率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羅姓歷代名人196名,佔總名人數的0.43%,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五十三位;羅姓的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歷代文學家總數的0.45%,排在並列第五十五位;羅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歷代醫學家總數的0.49%,排在第四十四位;羅姓的著名美術家佔中國歷代美術家總數的0.49%,排在第四十六位。

名門望族

豫章羅氏
豫章羅氏,是發源江西省南昌市的一個江右民系家族。豫章羅氏始祖是西漢時期的大將羅珠。漢惠帝三年,灌嬰將築南昌城未畢之事上奏朝廷,並建議朝廷調羅珠出任九江郡守續築南昌城,城築成后羅珠便定居於南昌城內豫章溝(今南昌老城區的東北角,相當於佑民寺以北、下沙窩以南這一帶),從此羅珠就成了豫章羅氏宗族的始祖,其族人開始在南昌及豫章郡境內大量繁衍,人稱“豫章羅”。自豫章羅氏一世祖羅珠公始,由於做官、經商、謀生、避禍等等原因,羅氏後裔逐漸遷徙五湖四海,散居九州各地。
韓國是豫章羅氏海外後裔的主要居住國家。

先古

羅凌甫,字乘,諱凌甫,號益,程政次子,他於周朝末葉復興了羅國,頭一個以羅為姓,並且重新集結了羅氏宗人,編纂了第一步羅氏家譜。
羅珠:字懷漢,號靈知,稱大農令,又稱洪崖先生,君用次子;黃帝108世孫,鄶公四十一世孫。生於湖南瀏陽,后徙豫章(江西南昌),卒於漢景帝丙戌二年九月十八日辰時,壽九十一,葬南昌新建縣大平鄉西山大嶺山。為羅姓始祖。
羅居厚,字延相,號竭中,珠公長子,居西山。仕漢武帝時襲父爵大司農。

晉代

羅 瑭,字公秀,號柏林,令恭公次子,晉太康時辟佐郡政,事詳於傳。
羅含,生於西晉惠帝元康二年(公元292年),卒於東晉簡文帝咸安二年(公元372年)。字君章,號富和,東晉衡陽郡耒陽縣(今衡陽市耒陽市)人, 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地理學家,中國山水散文的創作先驅。
羅友:兩晉時期襄陽(今湖北省襄樊)人,晉室南遷后深受器重,任襄陽太守。
羅企生:晉代政治家,豫章南昌人。多才多藝,曾任武陵太守,為官剛正為人忠直,“企生盡忠”為一代佳話,與其弟的羅遵生被世人稱“忠孝一門”,是最早為羅氏贏得巨大聲譽的人。
羅遵生,字永伯,均章公次子,羅企生之弟,仕晉為著作郎,事詳忠孝傳。

隋唐

羅士信(595年―622年),漢族,唐代名將。
羅通:唐朝軍事家,隋朝鎮守遼東名將羅藝之孫,為唐抗擊外敵立下赫赫戰功,傳下“羅通掃北”的佳話,贈封護國舍人,一生故事多編劇為中國各地方戲武戲表演,且廣為民間道教立廟祀神至今。
羅隱:唐代文學家,餘杭人。所作散文小品,筆鋒犀利,魯迅謂其所著《讒書》“幾乎全部是抗爭和憤激之談”。
羅鄴:唐代詩人,餘杭人。有"素有英姿,筆端超絕"之譽,號“詩中虎”,為唐代“三羅”之一。
羅 榮,字政卿,原籍山西太原,仕唐,大曆中封六州都督、招討使,太太保,入播州,敕封播州侯。

宋代

羅從彥:宋代理學家,字仲素,號豫章先生,南沙劍州劍浦人,閩學四賢之一。
羅存:宋代畫家,今河南開封人。喜作小景山水畫,極有韻致,時人評價他的畫作,“披圖便知登高望遠,魚鳥往還,浩然有江湖之思”。
羅點:宋代政治家,江西崇仁人。官至代理兵部尚書。淳熙二年(1175)舉進士第二名,即謂“榜眼”。初授定江軍節度推官,受到漕運使趙汝愚的賞識,薦為太學博士。
羅輝:宋朝名將。
洪德公(名字失考):理宗景定三年(1262年)壬戌科擢進士。仕湖北咸陽縣令,升撫州太守、桂林太守,累官至朝善大夫。
羅貴,1086—1147年,字以達,別字天爵,號琴軒,南雄州學廩貢,贈吏部尚書。紹興間,率珠璣巷38姓98戶上千人南遷珠江三角洲一帶,水陸日夜兼程,跋涉兩月,終於避過災難,各得安居樂業。傳9子46孫,後裔播遷南海、順德、番禺、東莞等地及海外諸國。人文蔚起,富甲一方。

元代

羅良:元代名將,福建長汀人,在閩為福建省右丞兼廣東道宣尉司使都元帥。後進封晉國公,鎮守汀洲、漳州兩府。

明清

羅洪先:明代理學家,江西吉水人。為嘉靖八年狀元,傳承“王學”之說的儒學家。著有《念庵集》二十二卷,《冬遊記》一卷。
羅倫(1431—1478),明代理學家、狀元。字應魁,一字彝正,號一峰。吉安永豐(今屬江西)人。家貧好學。成化二年進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抗疏論李賢起複落職,謫泉州市舶司提舉,次年復官改南京,居二年,以疾辭歸,隱於金牛山,鑽研經學,開門教授,從學者甚眾。學術上篤守宋儒為學之途徑,重修身持己,尤以經學為務。為文有剛毅之氣,詩作磊落不凡,著有《一峰集》等。
羅牧:明末清初著名畫家,江西寧都人。工詩文、書畫,喜飲酒,善制茶。其畫林壑森秀,筆法多變,水墨清潤淋漓,畫風深沉粗獷,是“江西畫派”的創始者。
羅姓名人——羅貫中
羅姓名人——羅貫中
羅貫中:元末明初傑出小說家,今山西太原人。相傳他一生作過“十七史”演義,現存有《三國志通俗演義》、《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等,其中代表作《三國演義》(簡稱)為“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羅萬化(1536—1594),字一甫,號康洲,明代上虞東關羅村人。6歲就鄉塾,旁樓勿傾,萬化不為所動。穆宗隆慶二年(1568)戊辰科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升侍讀。
羅聘:清代著名畫家,為江蘇甘泉(今江都)人。畫人物、佛像、山水、花果、梅、蘭、竹等,無所不工。其筆調奇創,超逸不群,別具一格,為“揚州八怪”之一。其子允紹、允纘,均善畫梅,人稱“羅家梅派”。
羅淇,清代上虞東關篁村人,康熙十七年(1678)武進士一甲一名,欽點武狀元。當時西藏叛亂,清廷命羅淇為討伐兵馬大元帥,點齊兵馬10萬西征,征戰一年有餘,多次取得勝利。
羅澤南(1807年—1856年),湘軍重要創始人之一,字仲岳,號羅山,一字培源,號悔泉,又字子畏。
羅大綱(1804—1855年),太平天國奮王,原名亞旺,梅州市豐順縣湯南鎮新樓種玉上圍/上圍古寨人。
羅榮光,字耀庭,清道光十三年(1833)出生在乾城縣(今吉首)鴉溪村。羅榮光任天津總兵鎮守京津門戶之大沽口炮台長達24年,被譽為“天下第一海防”。

近現代

政治
羅章龍:(1896年11月30日-1995年2月3日),原名羅璈階,湖南瀏陽人。傑出的政治活動家,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中共早期領導人之一。
羅亦農(1902-1928),原名羅善揚,字慎齋,后改為亦農,是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他曾領導過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重要領導人之一。先後任中共中央長江局書記、臨時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組織局主任。2009年,羅亦農被中央宣傳部、中央組織部等11個部門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羅登賢(1905—1933),廣東南海人,無產階級革命家。早年在香港英商太古船廠做工,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參與組織省港大罷工。羅登賢在1927年參與組織廣州起義。1928年6月,任中共江蘇省委書記。1930年先後任中華全國總工會黨團書記、中共廣東省委書記及中共中央南方局書記等職,領導全國工人運動。1931年任中共中央駐東北代表兼滿洲省委書記,領導東北的抗日運動。
羅學瓚(1893-1930),湖南湘潭人,1893年生。1912年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師範學校,后該校併入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與毛澤東為同班同學。1918年4月新民學會成立後為第一批會員,並成為骨幹。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浙江省委宣傳部部長、省委書記。1930年犧牲於杭州,年僅37歲。
羅世文(1904—1946),四川威遠人,1904年生,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著名烈士。土地革命時期,羅世文先後任中共四川臨時省委宣傳部長、省委軍委書記、省委書記,參與領導了江津、榮(縣)威(遠)、廣漢、梁山、德陽等地的農民暴動和兵變。
羅隆基:近代著名政治活動家,江西安福人,字努生,又名國琅,筆名生輝、野度。他是中國民主同盟創始人之一,也是最終沒有得到正式平反的六位右派之一。羅先生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奇人,他是唯一一個敢於反抗兩黨威權統治的人。
羅卓英:1896—1961,字尤青,號慈威,國民黨陸軍上將。1896年3月19日生於廣東省大埔縣百侯鎮。7歲入鄉私塾讀書,1914年畢業於該縣官學,次年入大埔中學。1922年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八期炮科。抗日名將,第一次入緬作戰遠征軍司令。
羅榮桓:湖南衡東縣人。現代軍事家,政治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人和領導人之一。
羅瑞卿:四川南充人,中國人民解放軍早期著名領導人之一,多次參加並領導著名戰役,戰功卓著,歷任我軍重要職位,建國后被授予“大將”軍銜。
羅盛教:湖南新化縣人。不朽的國際主義戰士,中國人民志願軍英雄。
羅炳輝:雲南彝良縣人。是一位從農民出身的普通士兵成長為統率千軍萬馬、屢建戰功的傑出軍事家,是共和國早早隕落的將星,是建國后中央軍委認定的解放軍36個軍事家之一。
羅元發(1910年11月15日-2010年5月1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中將。1955年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獲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羅舜初,1914-1981,福建上杭人,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優秀的政治工作領導者、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抗戰時期與解放戰爭時期屢立奇功,有“旋風勇將”的美譽。
羅忠毅(1907-1941)原名羅宗愚,湖北襄陽人,是新四軍抗日名將。2009年9月10日,羅忠毅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之一。
羅南輝(1908-1936),又名羅曼、羅敏,四川成都西郊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國工農紅軍第33軍副軍長、中國工農紅軍紅五軍副軍長等職。
羅青長:四川 蒼溪縣人。建國後任周恩來總理辦公室副主任、國務院副秘書長,分管外交、情報、對台工作;還曾任中央軍委聯絡部副部長,中共中央調查部副部長、部長,中共中央對台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兼辦公室主任等職。
羅東進,羅榮桓元帥之子,生於1939年,衡陽市衡東縣榮桓鎮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原副政委,中將軍銜。
羅干:男,漢族,1935年7月生,山東濟南人,1960年6月入黨,1962年5月參加工作,民主德國富萊堡礦冶學院機械鑄造專業畢業,大學學歷,高級工程師。第十二屆中央候補委員,十三屆、十四屆、十五屆、十六屆中央委員,十五屆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十六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委。
羅豪才:男,漢族,1934年3月生,福建安溪人,致公黨成員、中共黨員,北京大學法律系畢業,大學學歷,教授。第八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第九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羅富和,出生於1949年9月,廣東廣州人,民進成員,現任十一屆、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民進中央常務副主席
羅志軍,1951年11月生,遼寧凌源人,曾任江蘇省委書記。
羅保銘,1952年10月生,天津市人,曾任海南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黨組書記。現任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華僑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羅鏡泉,廣東番禺羅邊村人,生於咸豐十一年,以十二枚銅錢起家經商致富,確立起教育興家的思想,是番禺教育興家的模範家庭,也是番禺第一“高知”家族,子孫兩代出了65名大學生,其中33人在美、英、法、日等國外有名大學畢業,13人獲碩士或博士學位;有10人在國內的唐山交通大學、中山大學等名校當教授。還有3位民國空軍將領,1位陸軍將領。
羅英德,羅鏡泉之子,出生於1912年,8年抗戰期間,參戰280多次,足跡遍及祖國各地,北起蒙、疆、東北、河北、平津,南至兩廣、雲南、貴州。還曾多次遠赴東南半島、緬甸、印度、星馬泰等國外戰場作戰。他自己打落日機6架,1946年後任空軍第三軍區參謀長,駐英國大使館空軍武官。1952赴台灣後任軍方要職。1989年因病在美國逝世。
羅列(1907.10.21-1976.9.8),號嶺梅,國民黨陸軍二級上將。
羅啟疆(1902—1940),貴州松桃人,畢業於雲南講武堂和廬山軍訓團第一期。抗日戰爭中參加多次重大戰役,1940年4月,猝然病逝,終年38歲。國民政府追贈陸軍上將軍銜。
羅張(1923.1.12-2006)國民黨高級將領,陸軍二級上將。
羅本立,安徽省肥東縣人,國民黨陸軍一級上將,1948年12月成都中央軍校第23期。陸軍指揮參謀大學正九期,三軍大學戰爭學院將官班,美國陸軍參謀大學畢業。其獲頒青天白日勳章乙座,並任台灣當局領導人辦公室戰略顧問。羅本立於2018年12月15日於台北三軍總醫院辭世,享年92歲
羅又倫(1912- 1994)廣東梅縣人。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
羅開榜,字仲芳,譜名法榜.生於1872年,卒於1933年,系安徽省合肥東南鄉(今肥東縣復興鄉)城山羅村人。他是辛亥革命后皖系北洋軍閥的重要骨幹,曾官至北京政府陸軍部次長,代理總長。
羅為雄(1894-1985)諱淦瓊,字顯洲,號朋石,又號鳴白,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
羅吉源 , 台灣省新竹縣人。陸軍官校畢業,國民黨陸軍中將。
羅星漢,男,1934年生於果敢,緬甸人,緬文名字叫“畏蒙”。前東南亞大毒梟,曾被美國政府稱為“海洛因教父”。羅星漢於1973年在泰國泰北被捕,然後交給緬甸政府。羅星漢在緬甸被判處死刑,后改為無期徒刑,1980年大赦后獲釋。2013年7月6日,羅星漢在緬甸仰光家中去世。
羅有禮,1940.11.10---2003.11.21,原瀋陽軍區副司令員、中將,湖北鄂城(今鄂州)長港鎮高溝村伍家棚灣人。1
羅映臣,1918-1990,湖北黃安(今紅安)縣人。1931年12月參加紅軍,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連長、作戰科長、師參謀長、軍分區司令員、安徽省軍區參謀長、生產建設兵團副司令員、安徽省軍區顧問(正軍職)等職。
羅康瑞,男,漢族,羅鷹石之子,1948年4月生於香港,祖籍廣東揭陽市普寧,現任瑞安集團主席、香港貿易發展局主席、博鰲亞洲論壇理事會成員、長江開發促進會會長及香港工商專業聯會永遠名譽會長。
羅定邦,香港羅氏國際有限公司主席、羅氏信託基金創辦人,香港順德聯誼總會永遠名譽會長。
羅桂祥(1910-1995),男,廣東梅州市梅縣區人。香港市政局及立法會原議員、香港消費者委員會原主席、香港管理專業協會原主席,第六、第七屆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太平紳士,英廷頒賜C·B·E勛爵,被稱為世界“維他奶之父”。
羅援,四川省廣元市蒼溪縣人,羅青長之子,少將軍銜,全國政協委員、軍事科學學會副秘書長、中國戰略文化促進會常務副會長
羅陽(1961年6月29日-2012年11月25日),男,漢族,遼寧瀋陽人,中共黨員,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曾任殲15艦載機工程總指揮,瀋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黨委副書記。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羅陽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並獲評用生命踐行航空報國的優秀代表。
明星
羅京:中國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節目的主播之一,中共十七大代表。
羅大佑:華語流行樂教父。
羅嘉良:影視明星。
羅志祥:流行歌手、節目主持人、演員。
羅晉:影視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