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臟之俞
五臟之俞
指五臟之氣輸注於背部的五個(背)俞穴。《靈樞·背腧》:“願聞五臟之腧。”所指即肺俞、心俞、肝俞、脾俞和腎俞五穴。因這些穴位與五臟之氣相通,故名。
五臟之俞為五臟在足太陽膀胱經上的五個背俞穴。背俞穴,是臟腑之氣輸注於背腰部的腑穴。背俞穴位於背腰部足太陽膀胱經的第一側線上,大體依臟腑位置而往下排列。背俞穴首見於《靈樞·背腧》,篇中載有五臟背俞穴的名稱和位置。《素問·氣府論》有“六府之俞各六”的記載,但未列穴名。至《脈經》,才明確了肺俞、腎俞、肝俞、心俞、脾俞、大腸俞、膀胱俞、膽俞、小腸俞、胃俞等十個背俞穴的名稱和位置。《素問·長刺節論》:“迫藏刺背,背俞也。”《難經·六十七難》:“陰病行陽,……俞在陽。”《索問·陰陽應象大論》:“陰病治陽”。這些均說明背俞穴可治療五臟病症。背俞穴不但可以治療與其相應的臟腑病症,也可以治療與五臟相關的五官九竅、皮肉筋骨等病症。如肝俞既能治療肝病,又能治療與肝有關的目疾、筋急等病;腎俞既能治療腎病,也可治療與腎有關的耳鳴、耳聾、陽痿及骨病等。
1、肺俞
名稱:肺俞,經穴名。代號BL13。出《靈樞·背腧》。屬足太陽膀胱經。肺之背俞穴。
定位:位於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一說“除脊各寸半”(《針灸資生經》)。
解剖:布有第三、四胸神經后支的內側皮支,深層為外側支。並有第三肋間動、靜脈后支的內側支和頸橫動脈降支通過。
2、心俞
名稱:心俞,經穴名。代號BL15。出《靈樞·背腧》。屬足太陽膀胱經。心之背俞穴。
定位:位於背部第五、六胸椎棘突間旁開1.5寸處。
解剖:布有第五、六胸神經后支的內側皮支,深層為外側支;並有肋間動、靜脈后支的內側支和頸橈動脈降支通過。
操作:斜刺0.3-0.5寸。艾炷灸3-7壯;或艾條灸5-15分鐘。
3、肝俞
名稱:肝俞,經穴名。代號BL18。出《靈樞·背腧》。屬足太陽膀胱經。肝之背俞穴。
定位:位於背部,第九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一說“除背各寸半”(《針灸資生經》)。
解剖:布有第九、十胸神經后支的內側皮支,深層為外側支;並有第九肋間動、靜脈后支的內側支通過。
操作:斜刺0.3-0.5寸。艾炷灸3-7壯;或艾條灸5-15分鐘。
4、脾俞
名稱:脾俞,經穴名。代號BL20。出《靈樞·背腧》。屬足太陽膀胱經,脾之背俞穴。
定位:位於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一說“除脊各寸半”(《針灸資生經》)。
解剖:布有第十一、十二胸神經后支的內側皮支,深部為外側支;並有肋間動、靜脈后支的內側支通過。
操作:斜刺0.3-0.5寸。艾炷灸5-10壯;或艾條灸10-20分鐘。
5、腎俞
名稱:腎俞,經穴名,代號BL23。出《靈樞·背腧》。屬足太陽膀胱經。腎之背俞穴。
定位:位於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一說“除脊各寸半”(《針灸資生經》)。
解剖:布有第一腰神經后支的外側皮支,深層為外側支;並有第二腰動、靜脈后支通過。
操作:直刺1-1.5寸。艾炷灸5-10壯;或艾條灸10-2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