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師

古琴師

古琴師:在古琴演奏方面有著較深的造詣的人。歷史上擅長古琴演奏的人很多,代表人物是春秋時期的伯牙,他擅長演奏《高山》、《流水》。

目錄

正文


孔子春秋時著名的教育家、音樂家。約公元前481年,作琴曲《陬操》,以傷悼被趙簡子殺害的兩位賢大夫。現存琴曲《龜山操》、《獲麟操》、《猗蘭操》相傳都是孔子的作品。
師曠:春秋後期晉國著名宮廷樂師目盲,精於審音調律,對於音感極為敏感。明、清琴譜中說《陽春》、《白雪》等琴曲是他的作品。
伯牙:春秋時期著名琴師。《呂氏春秋》記載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流水,而能為鍾子期領悟的故事。《琴操》記載伯牙學琴三年不成,老師成連帶他到東海蓬萊山去實地領略"移情"的功 夫,於是創作出《水仙操》。現存琴曲《高山》、《流水》、《水仙操》都是源於這些傳說的作品。
雍門周戰國琴師。善鼓琴,嘗為孟嘗君鼓琴。後世說他是最早發明古琴譜的人。
桓譚東漢琴家。任掌樂大夫。所著《新論》,常論及音樂。並著《琴道》,介紹有關琴及琴曲的事迹。
蔡邕:漢末琴家。他創作了著名的《蔡氏五弄》,包括《游春》、《淥水》、《幽思》、《坐愁》、《秋思》。現存《秋月照茅亭》、《山中思友人》亦傳為他的作品。
蔡琰:漢末女琴家,字文姬,蔡邕的女兒。漢末,她被虜入胡地,十二年後被曹操贖回。琴曲中表現這一題材的有《大胡笳》、《小胡笳》、《胡笳十八拍》等。這些往往被認為是她的作品。
嵇康 廣陵散
嵇康 廣陵散
嵇康:魏末琴家、音樂理論家,竹林七賢之一。。作有琴曲《嵇氏四弄》,包括:《長清》、《短清》、《長側》、《短側》,與《蔡氏五弄》合稱《九弄》。他的《琴賦》生動地描繪了琴曲藝術的多種表現,並評論了當時的一些琴曲,具有史料價值。此外,《玄默》、《孤館遇神》、等琴曲也傳為他的作品。
阮籍魏晉名士,竹林七賢之一。精於琴道。現存琴曲《酒狂》傳說是他的作品。有音樂論文《樂論》傳世。
阮咸:魏晉琴家,竹林七賢之一。琴曲《三峽流泉》相傳為他的作品。
劉琨:晉代琴家。創作琴曲《胡笳五弄》,包括:《登隴》、《望秦》、《竹吟風》、《哀松露》、《悲漢月》,是最早以胡笳聲編為琴曲的作品。
賀若弼:隋代琴師。創作琴曲《石博金》、《清夜吟》、《不換玉》等。《西麓堂琴統》中存有《清夜吟》。、
趙耶利:初唐琴師。琴藝冠絕當世。整理《蔡氏五弄》及《胡笳五弄》等琴曲。著有《琴敘錄》九卷,《彈琴手勢圖譜》和《彈琴右手法》。他總結琴派說:“吳聲清婉,若長江廣流,綿延徐逝,有國士之風;蜀聲躁急,若急浪奔雷,亦一時之俊。”這些評論至今仍符合吳、蜀兩派的特點。
董庭蘭盛唐琴師。從鳳州參軍陳懷古學得當時流行的“沈家聲”“祝家聲”,而青出於藍。在唐代享有很高的聲譽。今存《大胡笳》、《小胡笳》、《頤真》等琴曲相傳為他的作品。
薛易簡:唐代琴家。他九歲彈琴,十二歲能彈雜曲三十及《三峽流泉》等三弄,十七歲彈《胡笳》兩本及《別鶴》、《白雪》等名曲。他在講究“用指輕利,取聲溫潤,音韻不絕,句度流美"之外,更強調"聲韻皆有所主”的內在表現。還指出了從彈琴姿勢反映出的精神不集中的“七病”,為後世琴家所重視,從而引申出許多的彈琴規範。
義海北宋琴家,僧人,夷中的學生。在越州法華山學琴,“積十年不下山,晝夜手不釋弦,遂窮其妙。”著有《則全和尚節奏指法》。
郭楚望南宋琴家。因感政治腐敗,猶如雲霧遮蔽九嶷山,遂作琴曲《瀟湘水雲》。又有《秋鴻》、《泛滄浪》等琴曲作品。劉志方傳其琴藝與毛敏仲徐天民形成著名的浙派。郭楚望實為浙派的創始人。
徐天民:南宋琴師。為楊瓚門客時,由學江西譜改學郭楚望譜,並參與編輯《紫霞洞琴譜》。其祖孫四代皆是著名琴師。後人推崇為“徐門正傳”。現存《神奇秘譜》中的《澤畔吟》為其作品。
古琴師
古琴師
毛敏仲:南宋琴師。為楊瓚門客時從劉志方學郭楚望傳譜。創作琴曲甚多,有《漁歌》、《樵歌》、《列子御風》、《山居吟》、《佩蘭》等。其中,《漁歌》、《樵歌》的藝術水平很高。
嚴徵:明末琴家。虞山派創始人。琴風"清、微、淡、遠",所編的《松弦館琴譜》為虞山派主要的譜集。
徐上瀛:明末琴家。虞山派集大成者。他和嚴徵同學藝於陳愛桐的學生,但是琴風大不相同。他吸收《雉朝飛》、《烏夜啼》等快節奏的琴曲,收入《大還閣琴譜》。琴風嚴謹,彌補了嚴徵的不足。所著《溪山琴況》,對琴曲演奏的美學理論有系統而詳盡的闡述。
王賓魯:字燕卿,清末民初著名琴家。他的風格流暢,綺麗纏綿,在諸城派中別具一格,同時他也是梅庵琴派的代表人物
庄臻鳳:清代琴家。彈琴近三十年,創作了首琴曲,收入《琴學心聲》中,較為流行的有《梧葉舞秋風》、《春山聽杜鵑》等。
徐常遇:清初琴家。廣陵琴派的先行者。所傳琴譜於1702年刊為《澄鑒堂琴譜》,為廣陵派最早的譜集。
張合修:字孔山,是清末青城山中皇觀道士,為琴學大家。他精於《流水》、《醉漁唱晚》、《孔子讀易》等琴曲。他的七十二滾拂《流水》,尤其為琴曲之珍品,甚受推崇。張孔山對近代琴文化的發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彭慶濤:字祉卿,清末民初著名琴家。他承襲家學,精通琴道。近代以來極受推崇的名曲《憶故人》,即是彭氏家傳琴曲,由彭祉卿廣傳於世間。他尤其精通《漁歌》,故被稱為“彭漁歌”。他和查阜西張子謙共創“今虞琴社”,對近代琴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
徐祺:清代琴師。廣陵派的繼起者,其傳譜輯為《五知齋琴譜》,,所收琴曲以虞山派為多,並對各曲進行了加工發展,從中可以看出廣陵派與虞山派的淵源關係。
吳虹:清代琴師。學琴於徐常遇之孫徐錦堂。當時是廣陵派鼎盛時期,琴家雲集,日夜彈奏,對他很有幫助。他致力學琴數十年,編琴曲八十二首,於1802年刊印《自遠堂琴譜》,為廣陵派集大成者。
祝鳳喈:清代琴家。十九歲學琴,致力琴學三十多年。著有《與古齋琴譜》,對琴學理論有深入探討。
張孔山:清代琴師。學琴於浙江人馮彤雲。咸豐年間為四川青城山道士,1875年協助唐彝銘編成《天聞閣琴譜》。所傳諸曲如《流水》、《醉漁唱晚》、《普安咒》都很有特點。經他發展加工的《流水》流傳甚廣。
楊宗稷:近代琴家。在北京向黃勉之學琴。撰《琴學叢書》四十三卷。現存最早的《碣石調幽蘭》的文字譜,首先由他翻譯為減字譜。
徐元白:古琴家。號原泊。浙江台州海門人。年輕時從浙派大琴家大體法師學古琴。后遍訪全國古琴名師,博收諸家特色。在演奏技巧上繼承浙派“微、妙、圓、通”瀟酒奔放的特色,自成一種古樸典雅、深造內含,善於抑揚頓挫的獨特風格,被稱為現代浙派琴家的代表。所演奏的大小琴曲甚多,最精者有《高山》、《墨子》、《蒲湘》、《秋江》等。並作《西泠話雨》等琴曲,已被中央音樂學院研究所錄製。抗日戰爭時在南京組織清溪琴社,又在重慶組織天風琴社。晚年定居杭州,組織西湖月會,研習琴藝。著《天風琴譜》一卷。他將其父所傳琵琶曲《泣顏回》編為琴曲,刊於《今虞琴刊》。一生為推廣和發展古琴藝術及培養古琴人才作出了貢獻。
管平湖:現代琴家。受教於九嶷派楊宗稷、武夷派悟澄老人及川派秦鶴鳴等琴家。博取三派之長,融會貫通,自成一家。琴風節奏嚴謹而雄健瀟灑,含蓄蘊藉而情深意遠。著名的大麴廣陵散》、《幽蘭》、《離騷》、《大胡笳》、《秋鴻》等都由他率先打譜。所奏《流水》被美國錄入太空探測器的金唱片。著有《古指法考》一書。
查阜西:現代琴家。幼年在家鄉學奏琴歌,以後在長沙、蘇州、上海等地從事琴學活動,組織今虞琴社。建國後任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中央音樂學院民族器樂系系主任,北京古琴研究會會長等職。
張子謙:現代琴家。學琴於廣陵派琴家孫紹陶。二十三歲結識琴家查阜西和彭祉卿,交流琴藝,互為知音,有"浦東三傑"之稱。1936年,三位琴家組織成立了“今虞琴社”,半個世紀以來在琴界影響甚廣。1961年,張與沈草農、查阜西合著的《古琴初階》出版。1956年調任為上海民樂團古琴獨奏家。
劉少椿:現代琴家。1928年起,從廣陵派琴家孫紹陶學琴,其人天資不高,但契而不舍,勤能補拙,使他在琴學上達到較高的造詣。其指法精細嚴格,左手運指準確,右手吟猱圓滿。他將琴作為修身養性之器,因此注重主體意識,強調自娛、自樂、自我滿足,所以尤得廣陵派吟猱虛音的韻趣,繼承了廣陵派的重要特徵。劉少椿操琴深沉、寧靜、細膩、含蓄、吟猱指法合於法度,對於難把握的自由跌宕節奏,處理得自然而恰倒好處。
衛仲樂:當代著名民族器樂演奏家、教育家。自幼喜歡民族音樂,1926年參加樂上海的"大同樂會",從鄭覲文學琴,1935年,"大同樂會"樂務主任。1938年,美國紐約電視台慕名邀請他向美國觀眾介紹古琴曲,並錄製了四張唱片。建國后,在上海音樂學院任教,任民樂系系主任。
俞伯蓀:當代琴家。十四歲學琴,師從川派琴家陳蘊儒、龍琴舫,中年時遍訪海內琴家查阜西、吳景略溥雪齋等,博採眾長。
姚丙炎:自幼學習江南絲竹,學琴於浙派著名琴家徐元白。姚丙炎在數十年的操縵、打譜中形成了音色優美、穩健恬淡、含而不露、生動而不流俗的琴風。由他打譜演奏的《幽蘭》、《大胡笳》、《酒狂》、《華胥引》等曲目流傳甚廣。
吳兆基:1920年學琴於其父吳蘭蓀,而後學於吳浸陽。融熟派與川派於一爐,琴風瀟灑恬逸,質樸古淡。
吳韜:字景略,是近現代著名的琴家。任教於中央音樂學院,培養出吳文光、李翔霆等古琴名家,為現代琴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
陳長林中國科學院研究員、北京古琴研究會理事,為北京古琴大家之一。陳長林先生一九三二年生於福州。十四歲起學琴於陳琴趣(陳先生之父)及吳子美,后又根據唱片自學古琴。十九歲后,陳先生又得到吳景略、張子謙、查阜西等大家的指教。同年入今虞琴社,一九五六年參加北京古琴研究會。陳先生之琴學,主要以閩派為基礎,又博採眾家之長,形成自己的琴風。陳先生精於《龍朔操》、《大胡笳》、《春江花月夜》、《平沙落雁》等。陳先生尤其精通打譜,其最具代表性的有《龍朔操》等。另外,陳先生從其他樂器移植的琴曲主要有《春江花月夜》等。
謝俊仁:生長於香港。早年接觸歐洲音樂,70年代開始研究中醫,跟隨蔡雅絲習箏,又隨關聖佑習民族音樂創作。80年代開始,先後追隨關聖佑、劉楚華及泛川派名家蔡德允女士習古琴。創作多首古琴作品,及多次做公開演奏。其個人古琴鐳射唱片《一閃燈花墮》已於2001年7月出版。
劉楚華:香港人。專業教育工作,課餘兼任古琴導師。70年代追隨蔡德允老師習琴,80年代先後得廣陵張子謙先生、浙派姚丙炎先生親為指引,自是學藝視野開闊,漸形成個人風格。1996年發表古琴獨奏專集《水仙操》。
李明忠:古琴碩士,陝西省藝術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從事古代音樂,西安鼓樂,琴學等方面的研究。在音樂的實踐方面,以琵琶、古琴為影視《秦頌》、《秦始皇》等錄音。在中國琴學方面的學習、思考、實踐、研究的過程中積累了可喜的經驗和成果。
李祥霆滿族,1957年起師從查阜西學古琴,1958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從吳景略學古琴。現為北京古琴研究會副會長,中央音樂學院教授,中國音樂家協會民族音樂委員會委員。
龔一上海民族樂團一級演員。1954年學琴,1966年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民樂系,師從12位琴家,繼承積累了大量古曲,在倫敦新加坡、香港等地多次舉行過古琴獨奏音樂會。
劉正春:江蘇南京人,師從王生香夏一峰、劉少椿、周空明、趙雲清、程午嘉等前輩習琴。對《神奇密譜》(1425)、〈松弦館琴譜〉(1614)等進行研究、打譜,著有關於《山中思友人》的考證。1991年後創作的古琴新曲《秦淮秋月》、《城堡抒懷》。
謝導秀:廣東梅州市梅縣區人,1963年畢業於廣州音專民樂系古琴專業,師從嶺南派琴家楊新倫,繼承了嶺南派爽朗、明快、剛健的演奏風格。謝氏多年來致力於教學和研究工作,整理了南宋皇室遺留在新會縣的琴譜《古崗遺譜》,並編印成冊。1994年10月應香港市政局邀請,在香港大會堂舉行獨奏音樂會。
唐健垣:廣東南海人,香港著名琴家,台灣師範大學文學士、香港中文大學語言學甲骨文)碩士、美國康州威士連大學民族音樂學博士。除古琴外,唐氏研究興趣尚包括民樂、戲曲、甲骨文、考古、紫砂壺茶藝,堪稱"雜家";有古琴著作《琴府》,先後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美國康州威士連大學、密芝根大學香港演藝學院。
趙家珍:女,當代琴家,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師承吳景略先生,並得到張子謙、龔一、吳文光諸師的精心指教。她的演奏在繼承傳統中創出新意,深得吳派自然之趣。趙家珍的古琴藝術在中國傳統音樂界頗有好評,並且多次應邀參加國際上有影響的演出活動。
巫娜:女,當代琴家,師承古琴家趙家珍女士、李祥霆先生。巫娜的彈琴風格樸素、清新、莊嚴、秀美。
吳釗,當代琴家,古琴兼音樂史家,著有:《追尋逝去的音樂足跡-圖說中國音樂史》、《中國音樂史略》(合著)、《中國古琴珍萃》(主編)、《琴曲集成》(整理)、《中國古代音樂史料輯要》及古琴演奏專集《憶故人》、《漢宮秋月》等。
王燕喜:當代琴家,古琴教育家,字灤水,祖籍山東,明代時先祖移居河北唐山,現居唐山。擅長即興演奏,根據六祖慧能壇經》中“無相頌”之意創作了古琴曲《無相頌》。另外創作了古琴曲《竹林操》、《靈霄引》等。另外王燕喜先生也是一位擅長製作古琴的斫琴師,在斫琴理念上提倡復古,是國內斫琴界“復古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提倡盡量遵守古制,反對在古琴結構和材料組成上標新立異、無故創新,尤其反對效仿西方樂器的發音特點,要求忠於古代先賢的經驗。
成公亮:當代琴家,執教於南京藝術學院音樂系。先後師承梅庵派劉景韶和廣陵派張子謙,在演奏技法上更多地繼承了廣陵琴派的風格。成功亮先生在打譜方面貢獻很大,他己打出了《鳳翔千仞》、《遁世操》、《孤竹君》、《忘憂》、《文王操》等古譜。
陳雷激:當代琴家,他出音剛勁,徽分精到,音準從不含糊遊離;表現上追求拙樸純真,摒棄矯柔造作,重功力而輕外表,聽來既豪放跌宕,又清麗委婉,舒展愜意,意味無窮。
摩尼天虹:原名楊忠,當代琴家,主要琴著有《醒心琴譜》、《琴,人類文明的奇葩》、《漫話古琴》、《琴心》、《初學者鑒》、《磨勵參考》、《聽琴點滴》、《琴如其人》、《琴訣小議》、《琴與養生》、《琴心直指》、《琴聲十六法要點》、《溪山琴況註釋》、《醒心琴訣》、《琴道衍流》等。
戴曉蓮:當代琴家,上海人,現代廣陵派古琴傳人,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琴會理事。其琴風嚴謹、亮麗、清越、傳神,強調技法要受琴曲意境、神韻的支配。少年時期隨叔外公、著名廣陵派古琴家張子謙先生學習古琴,深得其旨。其後又參學於多位古琴名家,先後有吳景略、吳文光、姚丙炎、龔一、林友仁、成公亮先生,在國內外音樂界具有一定影響。
姚公白:當代琴家,得其父姚丙炎先生琴道真傳,並受教於吳振平、張子謙先生。以彈奏姚丙炎先生打譜之琴曲最具心得,代表作有“胡笳”系列、《廣陵散》、《烏夜啼》、《孤館遇神》、《秋宵步月》等大小琴曲數十首。又有自己打譜的《高山》、《鶴鳴九皋》、《澤畔吟》、《頤真》等。
李鳳雲:當代琴家,天津音樂學院教授。中國琴會副會長,天津古琴會會長。
喬珊:當代琴家,師從於王迪女士。在她的精心指導下,喬珊深得九嶷派之真髓,其演奏風格既雄健瀟灑而又不失婉轉含蓄。
曾成偉:當代琴家,四川音樂學院民樂系副教授,中國琴會副會長。
趙曉霞:女,當代琴家,自幼開始隨川籍琴家俞秦琴學習古琴。中央音樂學院古琴教師,中國古琴學會理事。
張子盛:當代琴家,其演奏風格在主攻九嶷派和虞山派基礎上形成了運指華美、取音純凈、心韻合一的特色。
張銅霞:生於四川,祖籍山東冠縣。1959年畢業於四川音樂學院古琴專業,師從蜀派古琴大師喻紹澤。六十年代從事歌劇表演藝術,主演過歌劇〈洪湖赤衛隊〉、〈白毛女〉等。經過三十餘年的實踐,無論是古琴演奏、琴歌自彈自唱以及打譜等各項藝術均有全面的發展。其演奏和琴歌聲情並茂,將古琴音樂與現代意識有機地柔和在一起。現任中央歌舞劇團蜀派古琴演奏家、中國古琴藝術聯誼中心辦公室負責人。
徐曉英:浙江衢縣人,1954年拜徐元白、張味真為師學習古琴,后從查阜西、管平湖、吳景略、張子謙等琴家繼續深造。1960年任杭州歌舞團為古琴、古箏演奏員,先後出席過全國第一、三界古琴打譜會、1990及95年中國古琴藝術國際交流會。為《陋室銘》、《烏夜啼》、《雉朝飛》等曲打譜,發表論文"古琴藝術賞析"等二十餘篇。
孫於涵:1976年入門學琴,師事孫毓芹,早年隨梁在平、魏德棟學箏。1986年在師兄林立正、陳國興指導下先後斫琴六張,更精心剖修明琴一張,原物面破損不堪,重修后按彈隱有鐘鼓之聲,蒙北京琴家李祥霆題名"霜鏞"。在琴家孫公之"一切順其自然"的知命哲學下,生活在田園的寧靜中,撫弦弄操,忠於日常生活與琴音情感的往來。
謝俊仁:自幼愛好音樂,八十年代開始醉心於古琴藝術,先後追隨關聖佑、劉楚華及蔡德允習琴,並得國內琴家李祥霆及已故嶺南琴家楊新倫指點,演奏風格細膩。創作琴曲有《雙乙反調》、《秋日游》、《變徽引》、《一引燈花墮》、《落梅》、《商意》及《掠影》。理論修養精深,對古琴音律及曲調研究頗有心得。
李禹賢:山東桓台人,少年習琴,啟蒙於古琴教育家張正吟,后師從夏一峰、劉景韶、張子謙,並私淑於管平湖、吳景略。1961年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附中,在長達四十餘年的磨練中,集各家之長,並悟出自己的琴學心得:“慢中取韻、韻中含情、情中生景、景中有我、凝神入化。”在福建做了長期的搜集與整理工作,多次出席全國和國際古琴交流會。
黃永明:生於台北,台灣藝專國樂科畢業。1976年從梁在平習箏,兩年後從孫毓芹習琴,1982年任台北市立國樂團中阮團員迄今。1988年從吳昆仁習南管琵琶、三弦及唱曲。1993年任佛光山台北男眾佛學院古琴社教師,同年於台北國家演奏廳舉行古琴獨奏會,1995年隨和真琴社至北京及成都演奏。
丁紀元:自幼學琴、箏於胞姊丁伯苓,1962年入瀋陽音樂學院,師從川派古琴大師顧梅羹。1964轉入湖北藝術學院民族器樂系,畢業后一直從事古琴、宋詞樂譜及隋唐燕樂等中國傳統音樂的研究。琴學作品有《略論古琴的五音正調與十二律旋宮弦法》、《白石道人自度曲聲律考辯》、《蔡元定燕樂新解》、《燕樂角調說》、《燕樂二十八調釋》等二十餘篇。
丁承運:當代琴家,中國音樂學院客座教授台灣南華大學客座教授、中國琴會副會長、中國音樂史學會副會長、中國律學學會理事、中國箏會常務理事。生於河南開封,自幼學琴、箏於胞姊丁伯苓,后從顧梅羹、張子謙、王省吾諸先生游。1969年畢業於湖北藝術學院民族器樂系,發表論文《中國造琴傳統抉微》、《論吟猱》、《清、平、瑟調考辯》、《朱載(土育)琴律研究》、《梅花三弄考源》等二十餘篇,打譜琴曲《神人暢》、《白雪》、《六合游》《石上流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