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器大全
分為中國樂器和西洋樂器
樂器大全分為中國樂器和西洋樂器。中國民族樂器,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僅從己出土的文物可證實:遠在先秦時期,就有了多種多樣的樂器。如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浙江河姆渡出土的骨哨,河南舞陽縣的賈湖骨笛(最早的笛子距今8000年左右),仰韶文化遺址西安半坡村出土的塤,河南安陽殷墟中出土的石磬、木腔蟒皮鼓;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公元前433年入葬)出土的編鐘、編磬、懸鼓、建鼓、枹鼓、排簫、笙、箎、瑟等等。這些古樂器向人們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創造力。
葫蘆絲
琵琶
定音缸鼓、排鼓、雲鑼等。典型樂器:堂鼓(大鼓)、碰鈴、缸鼓、定音缸鼓、銅鼓、朝鮮族長鼓、大鑼小鑼、小鼓、排鼓、達卜(手鼓)、大鈸。全部樂器:梆子(漢族) 、杵(高山族) 、叮咚(黎族) 、梨花片(漢族)、臘敢(傣族)、編磬(漢族) 、木鼓(佤族) 、切克(基諾族)、鈸(漢族)、鑼(漢族)、雲鑼(漢族) 、十面鑼(漢族)、星(漢族)——碰鐘、鍾(漢族) 、編鐘(漢族)、連廂棍(漢族)、喚頭(漢族) 、驚閨(漢族) 、板(漢族) 、木魚(漢族)、吾攵(漢族)、法鈴(藏族) 、腰鈴(滿族) 、花盆鼓(漢族) 、銅鼓(壯、仡佬、布依、侗、水、苗、瑤族)、象腳鼓(傣族) 、納格拉鼓(維吾爾族) 、漁鼓(漢族) 、塞吐(基諾族)、京堂鼓(漢族)、腰鼓(漢族) 、長鼓(朝鮮族) 、達卜(維吾爾族) 、太平鼓(滿族)、額(藏族)、撥浪鼓(漢族) 、揚琴(漢族) 、竹筒琴(瑤族) 、蹈到(克木人)、薩巴依(維吾爾族) 。
二胡
族)
長笛、(短笛)、雙簧管、(英國管)、單簧管、大管、薩克管、豎笛。木管樂器起源很早,從民間的牧笛、蘆 笛等演變而來。木管樂器是樂器家族中音色最為豐富的一族,常被用來表現大自然和鄉村生活的情景。在交響樂隊中,不論是作為伴奏還是用於獨奏,都有其特殊的 韻味,是交響樂隊的重要組成部分。木管樂器大多通過空氣振動來產生樂音,根據發聲方式,大致可分為唇鳴類(如長笛等)和簧鳴類(如單簧管等)。木管樂器的材料並不限於木質,同樣有 選用金屬、象牙或是動物骨頭等材質的。它們的音色各異、特色鮮明。從優美亮麗到深沉陰鬱,應有盡有。正因如此,在樂隊中,木管樂器常善於塑造各種惟妙惟肖的音樂形象,大大豐富了管弦樂的效果。
(1)唇鳴類:長笛(Flute)、短笛(Piccolo)、豎笛;
銅管樂器的前身大多是軍號和狩獵時用的號角。在早期的交響樂中使用銅管的數量不大。在很長一段時期里,交響樂隊中只用兩隻圓號,有時增加一隻小號到十九世紀上半葉,銅管樂器 才在交響樂隊中被廣泛使用。銅管樂器的發音方式與木管樂器不同,它們不是通過縮短管內的空氣柱 來改變音高,而是依靠演奏者唇部的氣壓變化與樂器本身接通“附加管”的方法來改變音高。所有銅管樂器都裝有形狀相似的圓柱形號嘴,管身都呈長圓錐形狀。銅管樂器的音色特點是雄壯、輝煌、熱烈,雖然音質各具特色,但宏大、寬廣的音量為銅管樂器組的共同特點,這是其它類別的樂器 所望塵莫及的。
弦樂器是樂器家族內的一個重要分支,在古典音樂乃至現代輕音樂中,幾乎所有的抒情旋律都由弦樂聲部來演奏。可見,柔美、動聽是所有弦樂器的共同特徵。弦樂器的音色統一,有多層次的表現力:合奏時澎湃激昂,獨奏時溫柔婉約;又因為豐富多變的弓法(顫、碎、撥、跳,等)而具有靈動的色彩。弦樂器的發音方式是依靠機械力量使張緊的弦線振動發音,故發音音量受到 一定限制。弦樂器通常用不同的弦演奏不同的音,有時則須運用手指按弦來改變弦長,從而達到改變 音高的目的。弦樂器從其發音方式上來說,主要分為弓拉弦鳴樂器(如提琴類)和彈撥弦鳴樂器(如吉它)。(1)弓拉弦鳴樂器:小提琴(Violin)、中提琴(Viola)、大提琴(Cello)、倍低音提琴(Double Bass);
鍵盤樂器
鍵盤樂器:鋼琴(Piano)、管風琴(Organ)、手風琴(Piano Accordion)、電子琴(Electronic Keyboard)、電鋼琴。
打擊樂器是樂器家族中歷史最為悠久的一族了。其家族成員眾多,特色各異,雖然它們的音色 單純,有些聲音甚至不是樂音,但對於渲染樂曲氣氛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通常打擊樂器通過對 樂器的敲擊、摩擦、搖晃來發出聲音。可不要認為打擊樂器僅能起加強樂曲力度、提示音樂節奏的作用,事實上,有相當多的打擊樂器能作為旋律樂器使用呢!現代管弦樂隊里增加了很多非洲、亞洲音樂里的 音色奇異的打擊樂器,幾乎無法完全羅列。
(1)有調打擊樂器:定音鼓(Timpani)、木琴(Xylophone);
(2)無調打擊樂器:小鼓(Snare Drum)、大鼓(Bass Drum)、三角鐵(Triangle)、鈴鼓(Tambourine)、響板(Castanets)、砂槌(Maracas)、鈸(Cymbals)、鑼(Gong)。
卡龍的名稱來源
卡龍的名稱最早源於希臘。據和田人毛拉·艾斯木吐拉穆吉孜所著《樂師史》(成書於回曆1271年,即公元1854年)以及《拜凱史》、《突厥—韃靼史》等史籍記載,卡龍是著名的回鶻學者和音樂家艾甫納斯爾·法拉比(約870—905)創製的。他曾用此樂器演奏過《十二木卡姆》中最古老的《拉克》、《烏夏克》等大麴和間奏曲。在他所著的《音樂全書》中稱卡尤為“米茲阿夫”,當時有四十五條弦。以後流傳到阿拉伯廣大地區和東西方很多國家。公元1258年蒙古的旭烈兀西征,佔領巴格達(中國史稱“報達國”),將阿巴斯王朝滅亡,曾帶回七十二弦琵琶。元代郭侃(郭寶玉之孫),曾隨同旭烈兀西征,《元史·郭寶玉傳》、元代劉郁《西使記》均記載此事。這種七十二弦琵琶可能就是卡龍傳入中國后的名稱。清代列入宮廷回部樂。清《欽定大清會典圖》:“喀爾奈,鋼絲弦十八,狀如世俗洋琴。刳木中虛,左直右曲,前廣后削,……以手冒撥指或以木撥彈之。”
卡龍的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