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姓
集中分佈於廣東番禺等地的姓氏
麥姓廣布嶺南及海外,麥姓人口集中分佈在廣東番禺、東莞、深圳、清遠、河源、中山、珠海、順德、南海、三水、高明、四會,肇慶、鼎湖、端州、高要、德慶、封開、懷集,鶴山、新會、開平、台山、雲浮、新興、羅定、陽春、陽西、陽東、化州、高州、信宜、電白、吳川、廉江、遂溪、雷州(海康)、徐聞、饒平以及澳門、香港、海南、台灣、廣西,另四川、雲南、貴州、湖北、湖南、河南、福建、江西、遼寧等省也有零星分佈,此外越南、新馬泰、美國、加拿大等華人聚居區也有分佈,麥姓是一個典型的嶺南姓氏,大部分講粵語(白話),少部分講鶴佬話(閩南話、潮州話)、客家話。
麥氏是一個古老姓氏,麥氏是嶺南望族,麥姓人口到底有多少,歷來為麥氏宗親所關注。現今全國使用的姓氏1436個,王、李、張居前三位,麥氏居141位,在魯、季、覃、畢姓之後,耿、舒、尚、聶、庄姓之前,佔全國人口0.09629%。1996年全國12.24億人折算,麥氏總人口為118萬(不含港澳台及海外)。
麥姓起源於春秋,齊桓公至麥丘(故地在今山東商河西北),麥丘老人年八十三,祝桓公壽,公封之麥丘,其後因以為氏。春秋時麥丘老人之後,又去丘為麥氏,子孫沿襲無改,以地為氏。麥氏的歷史大約有2600多年。
● 出自春秋時齊桓公封賜麥丘地之後,以地名為氏。麥氏源於麥丘地。春秋戰國時期,齊桓公至麥丘,遇一老人年八十三,為桓公祝壽。齊桓公賜封地“麥丘”與老人,老人的後裔就跟從封地“麥丘”為氏。後來隨著歷史的變遷,再去丘為麥,改複姓成為單姓,稱為麥氏。
● 出自韓姓,因避難於麥地而改為麥氏。西漢初立,韓信因功高震主,遭呂后謀害,累及九族,其族人四散逃命。逃難途中,有的因渡河倖免於難者,遂以同音字“何”而易韓改為何姓,稱為何氏。有的因躲入麥田倖免於難者,而易韓改為麥姓,稱為麥氏。故有民間傳說,韓、何、麥三姓同宗。
● 出自姓麴,因避亂去匊改為麥氏。據《麥氏族譜》載:“余家麥氏之譜,或問姓從何來?曰:去曲為麥。”西晉時有麴丞相者,浙江省處州府松陽縣人,因逢五胡之亂,為避戰亂,攜親屬二十四戶去匊改為麥氏,遷往始興郡百順里居住。遂又成為另一支麥氏。
● 出自何姓,源隋朝時何饒豐之後,因隋文帝賜姓而改為麥氏。據《麥氏族譜》載:“至隋朝有鐵杖者,東征遼東,屢立戰功,仕至石屯大將軍,其日行百里,吃麥三斗,賢孫三才皆以仕官。”隋朝時,鐵杖之父,姓何,名曾唯。中年生二子,長子饒豐,號鐵杖,次子饒瑞。何鐵杖因屢立戰功,隋文帝問其願任何職,鐵杖答說:“願能日食斗麥足矣!”文帝遂賜姓麥,成為嶺南麥氏始祖,其子孫相傳姓麥,稱為麥氏。麥鐵杖後來並成為隋朝開國元老,功績顯著的大將軍。鐵杖之弟饒瑞仍姓何。
我族之始祖,相傳系出成湯姓子氏。西晉末年麴允丞相之後(新會宋代麥氏族譜記載),系浙江翁州府松陽縣人。承揚子孫,俱擢任顯官、而為公卿大夫、又為刺史守令等官職。繩繩相繼、家興赫奕。及逢南北變遷,五胡雲擾,收拾兒孫二十四戶往南越(現廣東)保昌縣(隋屬始興郡)立桑梓。至隋朝鐵杖公,仕隋。智勇過人屢立戰功,帝賜姓,本姓麴,去匊為麥,授封宿國公,光祿太夫。至遼東戰役,為國捐軀。諭葬於南雄縣百順大水逕鳳形山中。其婚配馮、伊氏(均一品夫人)、許氏、甘氏;生三子:孟才、仲才、季才。十三世祖志遠公從百順麥府遷往南雄珠璣古巷,妣竺氏,生二子:文富(遷居貴州);文貴落居南雄珠璣,葬於雄州水南麥屋嶺(現雄州公園內),妣趙、陳氏(都一品夫人);生三子:昆璧、昆泰、三璧。長子生三兒:原魯、原清、原道;次子生二兒:順吉、原吉;三子生五子:必榮、必秀、必達、必端、必雄。麥必榮、麥必達兄弟陵墓位於廣東省番禺市(今南沙區)黃閣鎮,五子必雄有一脈居南雄城區,葬於南雄珠璣三駁橋鞏埂蛇形。如今已有五十多世,約一百二十萬人。所幸子孫繁衍昌盛,永發其祥。--參考《中山、三水、南雄、清遠古城麥氏族譜》
溯我族由南雄下之始,據舊譜云:宋度宗咸淳八年九月,祀明堂,賈似道為大禮使。禮威,幸景靈宮將還,遇大雨,似道期帝雨止。升格胡貴妃兄顯祖為帶御器械,請如開禧故事,卻輅乘逍遙輦還官。帝曰:平章得毋不可。顯祖紿日:平章已允。帝遂歸,似道大怒曰:臣為大禮使,陛下舉動,不得預聞,乞罷政。即日出嘉會門,帝固留之不得,乃罷顯祖,涕泣出,貴妃為尼,似道始還(見《綱鑒易知錄》)。由是貴妃出宮,作鈔化狀,肆行丐食。有南雄保昌縣富民張貯萬(《藤陰小記》作黃貯萬)運糧入京,船泊關口市,備牲酬福。此女下船丐食,衣難藍縷,而艷異常人,和憐其無依,遂挈歸保昌牛田坊(一說謂妃至南雄溺水而死)。’后帝欲復貴妃,敕兵部張英貴行文各省嚴緝,杳無蹤跡,已回旨准奏不行。蓋貯萬已將胡妃改姓為妾,陰秘其事。會張之逆奴背主,含恨揚泄,傳溢京師,英貴恐上究不便,乃會同六部九卿計議,偽稱始興有賊,流害平民,請旨於牛田坊建興良平寇寨,屯兵鎮守,督民遷徒。牛田坊凡五十七村,惟珠璣巷同里九十七家共議南行。聞南方煙瘴,地廣人稀,田多山少,可以合處辟居,乃告有司給路引南徙。時保昌嚴縣主准申南雄府鍾文達立案,批發路引。我祖必達公兄弟五人(長必榮、次必秀、三必達、四必端、五必雄)相與挈家二百餘口,於咸淳九年二月十六日起程抵廣州,五月十五日至香山黃旗角鄉,未幾,遂分居各屬。雲說與南海《冼氏族譜》大略相冊。惟東莞張明經(璐)《桑梓識佚續編》,謂此宋理宗時事,理宗寵妃蘇氏,與東宮不合,越宮潛逃,飄泊流徙。有南雄富民黃貯萬,奉公遠糧入都,還停吳城下,蘇易服作丐婦歌唱而前,萬異其貌,匿而納之,挈歸南雄云云。事載東莞英村《羅氏族譜》,並載紹定元年正月(按:今抄本英村族譜作紹興元年)批發路引。按紹定元年,迄咸淳八年,相距四十五載,既有紹定路引,則此說或較有據。而我族南來各譜,又有謂紹興聞金人逼,有謂紹定間宋政日非。廣州地遠土饒,故先事南下者,究之事遠年湮,傳聞異詞,歲月不無訛舛,而揆厥時勢,當不離南渡后紹興間者為近,決不在咸淳間時也。蓋五必公冬仕生卒,雖前後參差,難於核實。然以別房沖霞譜考之,則伊始祖遁涯公,由紹興六年避亂而至,我五必公之來,應與同時。若來自咸淳九年,則后六年而宋室遷矣,子孫即為元人,何以各譜數傳后尚稱宋人耶?考沙頭房舊譜稱南雄遭變,必秀公在雄先逝,挺芳公隨伯叔南來,則其墓應在於雄。今西郎有五必公墓,惜四必墓碣不存,惟必秀公墓石無恙,中題“宋故麥必秀公墓”,左題“時德祐元年乙亥”,右無立石人名。考其時乃在咸淳九年後兩載,此墓或扶柩來葬,或葬衣冠,或公實至廣州而卒,其墓石亦重修之日所立,故無立石人名,定非卒時初葬之歲,此不足援以為成淳九年南下之證也。又姑無論沙頭房舊譜載必秀公第七傳奮雷,任宋陽江尉。(按:《五山志林》云:麥奮雷宋咸淳間進士。)此尚可疑,乃按我欖舊譜,載黃角有宋故六九秀才墓(六九,必達公第四子),碑刻寶慶元年乙酉十一月丙年午葬於武山之原。則五必公南來,必在寶慶以前。若自咸淳九年,不傳在六九公四十九年之後乎?大抵五必公誕生,約在北宋元豐、元祜間,各譜所載仕宦科名,多與徽、高三宗之世吻合,則五必公南遷應與遁涯公同在高宗紹興初年矣。縱非同時,揆其前後,終不出高宗、孝宗之世,為南渡后遷來無疑。咸淳一說,或後世傳聞之誤,未可知也。后必有能考據而辨之者。(摘錄《小欖麥氏族譜》一則,光緒十九年木刻本。南雄珠璣巷麥氏宗詞編印,2002年8月出版。)
夫修譜之難同於修史,固難而修譜,尤難世之修譜者。率遷而誇耳,謂譜難於史,誰其信之。夫譜傳於家,為歷代子孫世守之物;史存於國,為天下後世。公有之書然史存於國,雖經兵燹,猶代有掌吏。若譜傳於家子孫,雖賢世遠事,遙未易摭實且將有為子子孫孫,繼繼承承。而不知合族,恤宗者蓋修譜若斯之難也。
余家麥氏之譜或問姓從何來?日去匊為麥。然按括地誌及輿地,考及古笮麥侯之後。氏族之世胄著於隋書。覽余家所藏之譜,自鐵杖公十餘世,而至雪軒公,即接以五必公。五必公支分派別,又歷二十餘世而至於茲余固必雄公出也。今歲春聞必雄公窀穸傾圮,前往始興理而新之,憑眺列祖丘墓,考之宗人,乃得南雄所傳之譜。雪軒公后復有三璧公,而後至五必公,雄公新出七秀、葵秀、恆秀諸公。
此當傳世之真,而余家及各房所傳,疑因南雄遷徙或有闕也。今夫世系源流,務求真當史傳百家間載名流,亦錯見雜出而不於詳,惟家乘疑信相參實得而已。
必雄公之裔散處於廣肇諸郡縣者眾。茲當輯譜睦族,其有知而同志者出為共訂,其有未知而志不同者,亦據舊譜存之。至於歷世之仕銜,盛績具刻於譜,茲不為敘。
乾隆三十五年歲次庚寅孟夏穀旦三十七世孫郡庠生良佐敬志
麥氏 宗親提供的族譜資料記載:麥鐵杖本姓麴,隋朝皇帝賜姓去匊為麥。
麥姓 | 麥姓 | 麥姓 |
麥姓 | 麥姓 |
據各地麥氏族譜或當今的地名志記載,麥氏從珠璣巷南遷珠三角時,時間不相一致,如年代即有紹興、紹定、開禧、咸淳各朝的記載,但“以別房沖霞譜考之,則伊始祖遁涯公,由紹興六年(1136年)避亂而至,我五必公之來,應與同時”。“五必公誕生約在北宋元豐、元佑年間,各譜所載仕宦科名多與徽、欽、高三宗之世吻合。則五必公南遷與遁涯公同在高宗紹興初年。”麥氏家族從珠璣巷遷徙至珠江三角洲,是一次大遷移,這與當時政治有關。珠璣巷人南遷影響大的就是上文提到的南宋羅貴南遷事件。當時,33姓97家人於紹興元年正月十六日至四月廿六日,穿州過縣,方至岡州大良都古朗等村,並得到土人龔應達的照應。當日他們來到珠江三角后,各“闢土以種食,辟草以結廬”,開闢基地,互相扶持,共結婚姻,和睦相處。址山麥氏是必雄公之後裔。其根據是:在未建立鶴山縣時(即雍正十年(1732年)以前),址山麥氏居住昆暘鄉之岡頭廓村東頭榕樹下一帶,均屬新會縣境。同時,廓村麥氏與大凌村陳氏毗鄰,兩村所發生的事情的時間相吻合,清·乾隆《鶴山縣誌》載:“帝昺祥興元年(1278)夏六月,帝舟次崖門,帝昺至崖門駐蹕,民兵20餘萬,所需資糧,皆取於廣右。大凌村人陳元輔、陳英輔以祖珠事高宗朝為諫大夫,世受國恩,至是仗義勤王,出粟數千石餉軍。”本文上述族譜載:“麥必雄,居新會,帝昺時,出谷賑濟。”這就是說,址山麥氏是必雄公之後裔。嗣後,址山麥氏宗枝蕃衍,分居在鶴山的有泗合大坪、大官田(麥屋舊村、新村)、鶴城上、下麥屋及沙石二水等地。麥氏家族就這樣從一條古老的小巷走出來,走向珠三角,走向世界各國,走向現代社會的大舞台。
得姓始祖
西晉時期,有大臣麴允,浙江處州府松陽人,官居右僕射(丞相),與游氏世代為豪門大族。后逢“五胡之亂”,為避戰亂,攜親屬二十四戶遷往始興郡百順里居住(今廣東南雄百順鎮),至隋朝有鐵杖,受封麴去匊為麥,麥鐵杖是麥姓始祖。
梁朝鼻祖
曾唯
生齊梁間居始興百順里夫妻好善晚年得子,墓葬大水逕龍形。妣梁氏。墓葬象形
生二子:饒豐(鐵杖),饒瑞(字良謨,葬大水逕牛形上穴。妣曾氏,子未詳)
隋朝始祖
鐵杖,諱饒豐,字良韜,號鐵杖,小字壽生
以號行,生梁大同四年戊午正月初七午時,終於隋大業八年三月十七午時壽七十五歲。追贈正一品光祿大夫、封宿國公、智勇武烈大將軍,謚武烈,歸葬家鄉,葬於廣東省南雄縣百順大水逕衝天鳳山,墓碑刻上“隋宿國公麥鐵杖之墓”等字樣。賜葬百順里衝天鳳形庚向,事詳本傳夫人馮氏、伊氏與公合葬。
一作許氏江西布政之女,當時無布政官大誤。又作甘氏、區氏葬海螺形。
一作公生於梁中大通及陳大建間者與傳不合。曲江縣譜載公墓韶石,黃文通載公墓在百順里仁山下,府邑志無仁山名非以舊譜為正。
生三子:孟才,仲才,季才。
二世麥孟才:字智棱,妣朱氏。葬大水逕仙人現掌形。生一子:麥秀明。
麥仲才:字智秩,隋正議大夫,葬大水逕海螺形上穴。妣黃氏,葬下穴。生二子:麥民業、,麥世平。
三世麥秀明:字翼亭,妣馮氏。生二子:麥永安、麥吉護。
麥民業:字耕良,妣馮氏,一作梁氏。
麥世平:出嗣麥季才,字禹勛,妣何氏。生二子:麥保安、麥永懷。
四世麥永安:字兆蘭,妣李氏。生二子:麥聖卿、麥聖書。
麥吉護:字兆麟,妣唐氏。嗣子待考。
麥保安:生一子:麥佐政。
麥永懷:字兆松,妣萬氏(傳裔江南)。
五世麥聖卿:字天爵,郡庠生,當時未有此稱,妣吳氏。生一子:麥萬金。
麥聖書:字天祿,妣王氏。生三子:麥敬敷、麥達高、麥兼善。
麥佐政:生二子:麥性發、麥含芳。
六世麥萬金:待考。
麥敬敷:字寬五,一作五教,妣王氏。生一子:麥契蘭。
麥達高:字循理,妣李氏(失考)。
麥兼善:字澤嘉,妣張氏。生一子:麥報君。
麥性發:臠分居高明板橋順德馬寧等處。
麥含芳:臠分居高明板橋順德馬寧等處。
七世麥契蘭:妣待考,生二子:麥廣度、麥恢宇。
麥報君:字惟忠,妣張氏。生一子:麥鑒照。
八世麥廣度:字宏器,妣陶氏(待考)。
麥恢宇:字宏業,妣劉氏。生一子:麥鳳嗚。
麥鑒照:字宏熾,妣賴氏。生二子:麥積山、麥久福。
九世麥鳳嗚:字棲桐,妣鄭氏。生一子:麥豐裕。
麥積山:字稼同,妣鄭氏。生二子:麥敦厚、麥朴端。
麥久福:字攸同,妣黃氏。生一子:麥榮發。
十世麥豐裕:字書年,妣汪氏。生一子:麥源和。
麥敦厚:字禮崇,妣鄭氏(失考)。
麥朴端:字簡崇,妣邱氏(失考)。
麥榮發:妣待考。生二子:麥廉、麥潔。
十一世麥源和:字調元,妣郭氏,一作謝氏,葬百順里獅子銅鑼印。生一子:麥熾。
麥廉:字清操,妣何氏,葬大水逕象形。生一子:麥燕。
麥潔:字高節,妣葉氏,葬大水逕三郎廟盆形。生一子:麥秀。
十二世麥熾:字億昌,妣葉氏(遷福建開基)。
麥燕:字詒謀,妣張氏,葬大水逕飯籮石仙鵝形乾山巽形。生一子:麥登饒。
麥秀:字實析,妣馬氏,一作馮氏(遷省城南海另譜)。
十三世麥登饒:字大有,一作致遠,遷珠璣巷柯下大井頭。妣竺氏,合葬大水逕膳竹嶺蛇形巽向。按:知縣,宋稱縣令;通判,稱判官;只有教授助教諭訓導之稱始於元、明,非宋職,此數世謬誤甚多,似於附會無真本可考,姑以傳疑。生二子:麥文富、麥文貴。
麥文貴:字卓武,一作少式,號雪軒,元集賢學士與修宋史,配趙氏,一作陳氏。合葬南黃坑杉木塘,仙人大生形,丙山壬向。元泰定貳年乙丑敕建錦衣坊,於南雄城北關外世顯。坊一作隆興進士,歷官筵英殿大學士,修宋、金、遼三史。生三子:麥昆璧、麥昆泰、麥三璧。
十五世麥昆友:在貴州開基。
麥昆玉:在貴州開基。
麥昆璧:字美璠,宋授濟和知縣,轉福建監察御史,至仕歸移居南雄城內,配唐氏,一作許氏,合葬文貴公墓左壬向。
生三子:麥原魯、麥原清(失考)、麥原道(失考)。
麥昆泰:字美瑜,居有順里舊址,配馬氏,合葬大水逕牛形。生二子:麥原吉、麥順吉。
麥三璧:字美琰,宋授平隴教諭。考無平隴地名。配吳氏,居珠璣巷,墓未詳。生五子:麥必榮(生二子)、麥必秀(生二子)、麥必達(生四子)、麥必端(生一子)、麥必雄(生三子)。
十六世麥必榮:字尚仁,登宋崇寧癸未貢選,官至奉政大夫,由南雄始遷東莞。
麥必端:字尚智,由南雄始遷番禺。
十七世麥挺芳:待考。
十八世麥雄發:遷廣東三水渦邊村(蘭村),建成安堂,為蘭村麥氏始祖。
麥姓人口生活在嶺南一帶,為麥鐵杖之後裔,中原及北方極少有麥姓,主要在廣東、廣西、海南、台港澳等地。
麥姓部分村莊分佈:
廣東省清遠市清城區麥圍街,清遠市陽山縣嶺背鎮西坑村,獅子口村、米仔塘村及太平鎮麥路江村,附城鎮花坑口村約共有兩千人左右。
肇慶市高要洞口村人口八百多人、腰崗村一千多人。
廣東省雲浮市新興縣新城鎮高第村約兩百多人。
佛山市順德區杏壇鎮麥村人口九千人,順德區龍江官田、均安約數千人。
東莞長安約有六千人。
深圳公明合水口村、茨田埔村、馬山頭村、根竹園村、光明街道碧眼村、龍崗區坪山鎮果園貝村等地,至今麥氏子孫後人已達十多萬人。
廣州市番禺區官坑村,人口約七百人;番禺區橫江村,人口約五百人。
廣州市南灣大村人口八千多人。
廣東省饒平縣汫洲鎮人口一萬多人。
廣西全省約有十萬人。
台灣麥姓,高雄麥氏宗親會數據兩萬多人。
廣東省遂溪縣港門鎮吾家村、車路下村、黎角仔、石角埠頭、興業村、白泥塘村、架落坡、港門墟、新城南地村、后蘇村、貨湖墟、大油村、北灶等村莊,約六千人;遂溪縣沙古鎮打鐵塘村、闊口塘村兩村約兩千多人;遂溪縣草潭鎮(包含原來下六鎮)麥姓人口約三千人,遂城鎮約兩千人,楊柑鎮約兩千人,全遂溪縣麥姓人口近兩萬人。
廣東省吳川市塘綴鎮塘草村、雷公石村、塘尾鎮麥屋村、振文鎮麥屋村等村莊,人口近兩萬人。
廣東省徐聞——麥氏人口約三千人
麥氏始祖鐵杖公,其宗族源遠流長,至二十三代世,明朝貢生道清公之後裔如松公,如盛公等先輩,於康熙年間遷居徐聞西鄉瓜藤村、下寮仔村以及其它村莊。其中,瓜藤村與下寮仔村是麥氏族人落腳徐聞年間最早之一,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經世化繁衍,生生不息,人丁興旺,以今南山鎮博愛村(含西樹仔)麥氏人口有一千人,占徐聞麥氏人口三分之一,是徐聞縣麥氏人口最多的村莊。徐聞麥氏除以上四個村莊外,還有徐聞縣南山鎮的北潭麥宅村、龍堝南邊堝村;西連鎮油河子村;邁陳鎮北街村、石仔灶村、那宋村、宋屯村;和安鎮公港赤子村;新寮鎮場內村、南寮村、馬草港村;曲界鎮坡蘇村、仙安村、田洋村;前山鎮曹家后嶺村、大橋村、和家村;龍塘鎮福田月靈村、龍塘前村、昌發村;下橋鎮下堝村。
廣東省廉江市麥姓人口一萬人,其中新民鎮甘水塘、瓦窯坑村、馬落垌村共有人口一千多。廉江市安鋪鎮,鐵杖公後裔第廿二世孫“麥雙槨”及三子於明朝嘉靖五年(即1526年)由新會麥村遷居至湛江安鋪鎮東山埠鴨潭村等處居住。現已發展廿余世,後裔遷居粵瓊各地開基數十條村莊。下文摘自安鋪鎮東山埠鴨潭村1987年《麥氏族譜》-雙槨配原氏生三子:欽臣、欽瑞、欽望,雙槨公後裔村莊分佈目錄如下
欽臣房
安鋪東山埠由廿三世欽臣、欽瑞、欽望三祖於嘉靖五年遷居 |
遂溪縣西灣村由東山埠五世祖春達公分遷 |
遂溪縣柑乾留老麥村由東山埠五世祖春會公分遷 |
海康縣牛乸搪村由東山埠五世祖春旺公分遷 |
遂邑龍窩村聯威公現遷住廣西英羅村欽瑞房: |
鴨潭老村由東山埠無勝公分遷 |
鴨潭河邊村由老村雨芬公分遷 |
鴨潭中間村由老村雨振公分遷 |
鴨潭下村由老村雨振公分遷 |
鴨潭南村由老村雨英公分遷 |
鴨潭下村仔由大坡村自強公分遷 |
鴨潭大坡村由老村自有公分遷 |
鴨潭新村由河邊村有華公分遷 |
久受埇由老村雨隆公分遷 |
老虎頭由老村雨隆公分遷 |
長毛田村由老村雨隆公分遷 |
遂溪楊老何老麥村由老村雨均公分遷 |
遂溪打鐵塘村由東山埠七世祖麥嶠公分遷 |
廉江抑搪古冢村由河邊村七世祖有榮公分遷(現遷往營仔天鵝墩居住) |
遂溪雙福村由三世祖益鳳公分遷 |
遂溪朝福村由雙福村永蓮公分遷(現廉江白沙塘村仔) |
遂溪北灶尾村由雙福村自錦公分遷 |
遂溪石角(埠頭番鬼塘興業村等)由鴨潭老村自有公天勝公分遷 |
廣西欽州拖車埠由雙福村永清公派下分遷 |
廣西廉州乾江村由鴨潭老村五世祖天仁、天經公分遷 |
北海市地角鎮中寮村由乾江村天仁公分遷 |
廣西防城縣靈山村由七世祖鴨潭大坡村東興公分遷 |
欽望房:山狗棚村由東山埠五世祖永寬公分遷 |
雷州城居住由東山埠奇香公分遷 |
廣西東興江平村由東山埠汝香公分遷 |
註:仍有分遷支系不祥 |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麥姓歷代名人7名,佔總名人數的0.015%,排在名人姓氏的並列第四百三十五位;麥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歷代醫學家總數的0.01%,排在並列第三百六十九位;麥姓的著名美術家佔中國歷代美術家總數的0.01%,排在並列第三百六十三位。
麥鐵杖:名饒豐,號鐵杖,父曾唯,母梁氏,廣東省始興人,生於公元558年。為隋朝出力,屢立戰功,封官賜姓;封開府儀同三司、右柱國、遷右屯衛大將軍,賜麥姓,曾任萊州刺史、汝南太守。大業八年(612年)三月戰死於“遼東戰役”,追贈正一品光祿大夫,封宿國公,智勇武烈大將軍,謚武烈,歸葬家鄉,葬於嶺南南雄縣百順大水逕衝天鳳山,墓碑刻上“隋宿國公麥鐵杖之墓”等字樣。
麥孟才:字智稜,麥鐵杖之子,果烈有父風,帝以其死節將子,恩錫殊厚,拜武賁郎將。及江都之難,慨然有復仇志。與武牙郎將錢傑素交友,二人相謂曰:“事等世荷國恩,門著誠節。今賊臣殺逆,社稷淪亡,無節可紀,何面目視息世間哉!”乃流涕扼腕,相與謀於顯福宮邀擊宇文化及。事臨發,陳籓之子謙知而告之,與其黨沈光俱為化及所害,忠義之士哀焉光字總持,吳興人也。父居道,仕陳為吏部侍郎。陳滅,徙家長安。皇太子勇引署學士。後為漢王諒府掾,諒敗,除名。
麥孟華(1875-1915)清末維新派。字孺博。廣東順德人。1888年入廣州學堂。1891年入萬木草堂,成為康有為的忠實弟子。1893年與康有為同科中舉。1895年春與康有為、梁啟超一起進京應試。梁、麥同寓,時常“相與規劃救國政略,並助南海先生奔走國事”。將訂《馬關條約》的消息傳到北京后,受康有為囑咐,鼓動在京各省舉人上折拒和,參加“公車上書”。同年夏在康有為創辦的《萬國公報》任撰述和編輯。1897年與梁啟超、汪康年等創不纏足會於上海,任董事,並為《時務報》等撰寫文章,主張“尊君權,抑民權”,意在變光緒帝為有絕對權力之皇帝。1898年春與梁啟超等聯合兩廣、雲貴、川陝、浙江等省舉人上書,反對租讓旅大給俄國。同年3月參加康有為等創立的保國會。戊戌政變后,逃亡日本,協助梁啟超創辦《清議報》。次年代梁主持該報,撰寫320餘篇宣揚保皇的文章,提倡學習日本維新,增強國力以救亡。曾代理東京高等大同學校校長。義和團運動興起時,誣衊起義群眾為亂民,支持“東南互保”,號召南方督撫鎮壓義和團,起兵勤王,實行南北分治,要求各國合兵迎光緒複位。《辛丑條約》簽訂后,又為國權盡失、利源盡奪、無復和平、中國政府充當列強傀儡和奴隸,而感到憂憤不已。1902年任《新民叢報》撰述,1907年任政聞社常務員。1913年在康有為創辦的《不忍》雜誌任編輯。后充任馮國璋幕僚,“相與謀倒袁”。1915年2月25日死於上海。
麥國樹(1699-1766),字柱臣,號拙軒,廣東省吳川市麥屋大村人,生平好古敏術,潛修經典,博學多才,康熙五十四年中秀才,乾隆九年中甲子科十二名舉人,恩賜翰林,翰林院供職;“欽點太史公麥國樹任東宮教授,特敕東訓”,為十五皇子顒琰(嘉慶)老師。后乾隆恩准衣錦還鄉,命高州府撥銀建造大宗祠,御賜“耆年宿學”匾額。此匾現存麥氏大宗祠。
麥為儀字鳳來,綽號劏狗六爹。廣東省吳川市麥屋大村人,清乾隆歲貢生,生於康熙三十四年(1695),卒於乾隆二十七年(1762),享年68歲。葬於麥屋村東的紅口嶺,至今墳墓墓碑尚存。
麥有金,外號烏石二(1765~1810年)廣東省雷州府海康縣烏石村人,因在家中排行第二,故人們都叫他“烏石二”。乾隆末年,他忍受不了豪門官府的欺壓,與胞兄烏石大(麥有貴),弟烏石三(麥有芝)聚眾起義,為窮苦老百姓打抱不平,贏得了人們的同情和支持。此後,部眾也就越來越多了。當時,烏石二擁有的船隻已多至二三百艘,人數也有七八千人,常在北部灣一帶活動,統治階級也聞“烏”色變,寢食不安。嘉慶年間,烏石二曾接受過安南國“寧海將軍”的封號,並協助過安南王阮光平攻打農耐國。這是烏石二海上稱雄以來進可以攻而退可以守的重要一著。因此,清兵連年東討西剿,都消滅不了他。嘉慶十年(1805年),烏石二、鄭一等船邦同廣東提督孫全謀在雷州海面激戰,清水師受挫,孫全謀因戰敗降職,兩廣總督那彥成被削職發落到伊犁。
烏石二是滿清統治階級的目中釘,他預先準備了“年號”,“官銜”、“大印”以及製作了署名的“約單”,這些“約單”上使用的年號竟是“天運乙丑”(公元1805年,嘉慶十年)。他在氣勢磅礴的《藍旗歌》中寫道:“藍旗飄飄,好漢任招。海上天子,不怕清朝!”
嘉慶十五年(1810年),活動於粵東至珠江口外的郭學顯、鄭一嫂以及東海霸等戰死的戰死,投降的投降,五色幫中仍然活動於廣東沿海的就只有烏石二的藍色幫。為徹底殲滅海上抗清力量,兩廣總督張百齡千方百計圍剿烏石二的部眾。他以紅色幫叛徒張保仔勸降為計引誘烏石二的主力船隊五十多艘駛入海康縣的南渡河,然後密令水師兵分兩路把烏石二的船隊包圍於海南的儋州洋麵與雷州的雙溪口。等到烏石二的隊伍發覺中計時,清兵水陸合圍之勢已形成,烏石二率眾抵抗,終戰敗被俘。烏石二被俘后一度絕食,清軍無奈,將他押到瓊州處死。
麥鷹揚(生卒年不詳)字資美。廣東省鶴山市雙合鎮泗合村人。抗英名將麥廷章之父。乾隆丁未(公元1787年)武科進士賜探花及第,遂得“探花公”雅號。得乾隆信任,初委以皇宮護衛之職,后升為中軍參將,兼理海壇左營游擊,赴福建海疆鎮守。善騎射,身先士卒,深得士兵愛戴。
麥廷章(?-1841),廣東省鶴山市雙合鎮泗合村人。我國近代史上傑出的愛國將領行伍出身,歷任把總、千總、守備、都司等職。道光十九年(1839年)在廣東水師中任署提標左營游擊。他參加了這年七月九龍的前哨戰和九月的穿鼻洋之戰,都表現得很英勇,擊退了來犯的英艦,取得了以少勝多的戰果。在道光二十一年二月(1841年2月)英艦大舉進攻虎門的戰役中,他協助水師提督關天培駐守靖遠炮台,堅持到最後,壯烈犧牲。林則徐把他和關天培並稱為“雙忠”。
麥信堅(1865-1947),北洋政府官員。廣東番禺人(現廣州市黃埔區南灣村),字佐之。早年就讀於香港師範學院及北洋醫學堂學習,畢業后,在香港開了一間診所。通英語。清光緒十四年(1888)任北洋醫務局醫官。后入李鴻章幕,充醫官,曾隨李遊歷歐美。二十七年任出使德國大臣二等參贊。次年回國,供職天津工程局。後為電車、電燈公司董事,保工局坐辦,招商局及文報局總辦。1914年至1916年任北洋政府交通部次長。
麥華三著名書法家,廣東番禺人。17歲起從事教育工作,1938年任廣州大學助教,1944年任講師,1948年任副教授,1950年任廣州茂生紀念學校校長,1961年執教於廣州美術學院。生前為廣州美術學院副教授,廣東省文史研究館館員。
麥炳榮(1915-1984)粵劇小生。原名麥漢明,為人牛精,故又名牛榮。廣東番禺人,后居香港,開山師傳是自由鍾(梁鍾)。他最初在「人壽年」當手下,後來轉投「覺先聲」(薛覺先主理的粵劇團),由配角升包尾小生,再升二幫小武,三十年代初已漸露頭角。
麥賢得:廣東省饒平縣汫洲鎮人。1964年3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65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5年8月6日凌晨,中國人民解放軍汕頭水警區艦艇部隊在福建東山島以東海區與國民黨海軍劍門、章江號軍艦展開激烈戰鬥。戰鬥中,他所在的611號護衛艇機艙中彈,3部主機受損,機電兵均負傷。他前額被彈片擊中,腦組織外露,失去知覺。艇艙開始滲水,情況危急。他蘇醒后掙脫救護他的戰友,憑著堅強的戰鬥意識,忍受劇痛,以驚人的毅力,回到機器旁繼續堅守戰位,與戰友們一遍又一遍地檢查管道、閥門、開關和接頭,及時排除故障,保證了輪機的正常運轉,堅守戰位3小時,直到戰鬥勝利。戰後,榮立一等功。1966年2月4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中央委員會授予他模範共青團員稱號。同年2月2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授予他戰鬥英雄稱號。1987年7月出席全軍英雄模範代表會議。1988年授予海軍上校軍銜,後任海軍汕頭水警區副司令員。
麥教猛,男,漢族,1966年6月出生,廣東雷州人,暨南大學產業經濟學專業畢業,在職研究生學歷,經濟學碩士學位;1986年12月入黨,1988年7月參加工作,先在其家鄉政府部門工作和任職,後到湛江市委辦任職,1997年11月至2007年1月,麥教猛在湛江市赤坎區任職,歷任該區代區長、區長、區委書記、區人大常委會主任;2007年1月後,麥教猛擔任湛江市政府副市長、黨組成員,分管外經貿、外事、僑務、對台、旅遊、信息產業等工作;2008年12月,麥教猛升任湛江市委常委、秘書長;2011年11月,任湛江市委常委、秘書長、政法委書記;2011年12月後,其任湛江市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湛江市社會工作委員會主任;2013年4月後,麥教猛赴惠州工作,任惠州市委副書記、市政府副市長、代市長、黨組書記。現任中共任惠州市委副書記,惠州市人民政府市長。
麥東生廣東省吳川市人,在職研究生學歷,1976年9月參加工作,1977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現任吳川市政協副主席、黨組副書記。
麥嘉原名麥嘉尚,香港藝人。麥嘉1944年2月29日生於中國廣東省台山,是香港著名的電影導演、演員、編劇、製片人,擅長拍攝喜劇,其光頭形象深入民心。麥嘉1982年主演了《最佳拍檔》一片,獲得了成功,與洪金寶同時獲得了第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影帝,成為金像獎歷史上空前絕後的雙胞影帝。麥嘉在香港演藝界有“光頭佬”、“光頭神探”之稱。
麥當雄生於1949年,香港電視、電影製作人,金馬獎最佳導演,前麗的電視監製。中學畢業后參加電視藝員訓練班,之後轉投幕後。1974年在麗的電視開拍《十大奇案》,取得佳績。之後開拍《大丈夫》、《大白鯊》、《鱷魚淚》等電視劇,后升任麗的電視製作總監,主政麗的電視劇製作,在70年代未與無線電視展開收視大戰,曾一度以大地恩情取得勝果;而當時其他創作如《天蠶變》、《浮生六劫》等亦成為日後的麗的電視經典。1980年代初麗的電視賣盤,麥當雄轉投電影。首部監製電影靚妹仔便取得佳績。麥當雄多數以監製身份主導其電影創作,只有省港旗兵及其續集是由麥當雄親自導演。麥當雄電影作品多以社會寫實為題,因此有人稱其電影為“男盜女娼”。但相對不少同時期的港產片,麥當雄作品大部分屬於編劇嚴謹、製作認真之作。當中跛豪曾獲得第十一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最佳編劇。省港旗兵曾為麥當雄獲得金馬獎最佳導演,亦在2005年被選為百年內最佳一百部華語電影的第六名。1997年以後麥當雄淡齣電影製作。麥當雄有一弟麥當傑亦為電影導演,經常為麥當雄執導。自麗的時代起麥當雄即與蕭若元合作,麥氏眾多作品不少由蕭若元參與編劇。
麥玉清,廣東省順德市杏壇鎮麥村人,著名粵劇花旦,國家一級演員,廣東粵劇院二團團長、領銜主演,擅長閨門旦、青衣行當。麥玉清自幼酷愛粵劇,她的父母親都是粵劇迷,受到家庭的藝術熏陶,三歲便大膽登台演唱粵曲,十三歲考進江門市粵劇團當學員,師從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鄭培英。由於聰敏和刻苦用功,在藝術上獲得了長足的進步。
麥寶嬋(BowSimMark),祖籍廣東,現居美國,中國武術研究院,麥寶嬋太極協會創始人,著名武術家,現代武術教練,國際動作巨星甄子丹之母。麥女士成為美國第一位現代武術教練。她的學生總是在美國選手中名列前茅。她將一位叫做NickGracenin的眼睛散光的黑帶選手培養成為美國最光榮的國際選手。她的兒子,甄子丹,領銜主演許多香港電影和電視片集。她13歲的女兒甄子菁,已經在國內比賽中獲得了銀牌和銅牌。
麥子善(MarcoMak)素有香港金牌剪輯師之稱,早年替徐克貢獻了無數剪輯佳片,在嘗試製片、副導演各種工作后,2000年正式轉做導演,並以警匪片和黑道題材著稱。與王晶合作的《黑白森林》使其真正由剪輯師轉變為著名導演,代表作品《黃飛鴻》和《野獸刑警》。
麥家琪1975年8月1日出生於香港,香港演員,麥家琪入行前是位模特兒,1994年,參演喜劇片《男兒當入樽》出道;1997年,參演喜劇片《超級無敵追女仔》;2001年,主演了喜劇愛情片《有情飲水飽》,9月,獲得《寫我情真》之“眼中最具魅力女主角”獎;2000年,主演了古裝武俠劇《小寶與康熙》,該劇獲2008劇變中國30年經典劇目;2002年,主演了以璩美鳳事件為藍本的電影《偷窺無罪》;2004年,參演了奇幻愛情劇《我和殭屍有個約會Ⅲ》;2012年,參演了都市情感時尚劇《親愛的,回家》。
麥明詩(LouisaMak)1992年出生,中學畢業於香港名校,自幼學習芭蕾舞,2014年在劍橋大學法律系畢業。2015年8月30日,麥明詩榮獲2015年香港小姐冠軍,同時奪得最上鏡小姐獎,成為雙料冠軍。
麥家,當代著名小說家、編劇。1964年生於浙江富陽,1981年考入軍校,畢業於解放軍工程技術學院無線電系和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創作系。現任浙江省作家協會主席。是首位被英國“企鵝經典文庫”收錄作品的中國當代作家
麥小舟,廣東高明人,1968年畢業於中山大學哲學系,曾任中共廣東斗門縣委書記。他有工農兵學商,以及從為官到從事文化研究這樣一段傳奇的經歷,有“才子書記”,“南國奇人”這樣的一些美譽,他的主要著作有《詩詞三部曲》、《再生的老子》、《老子的再生——正本清源道德經》等。被譽為我國古典詩詞現代化的先行者和奠基人,是古今中外讀懂《道德經》的第一人。這樣的一個稱號可以說是非常高了。2010年入選"新中國(建國60年)影響廣東100位貢獻人物",並被譽為"新時代中國傳統文化的‘佈道者'"。
部分麥氏大村
1、廣東潮州市饒平縣汫洲鎮瀛洲村19000人、汕頭市澄海區東蒲村約1500人,潮汕地區約25000人.
3、廣東順德市杏壇鎮麥村11000人,上僚村3500人、均安鎮沙頭村5000人
4、廣東廣州市黃埔區南灣村4000人
6、廣東東莞市咸西村2000人、廈崗村4000人,增田村2000多人,東莞全市約15000人.
7、廣東高明市更合鎮版村7000人
8、廣東鶴山市雙合鎮泗合村8000多人
9、廣東鶴山市址山鎮東溪村3000人
10、廣東開平市月山鎮麥邊村1600人
11、廣東高要市蛟塘鎮洞口村大約2000人
12、廣東高要市金渡鎮腰崗村大約3000人
13、廣東高要市白諸鎮白沙村2000人
14、廣東高要市祿步鎮楊路村1000人
15、廣東高要市河台鎮尚德村2500人
16、廣東封開縣大洲鎮衝口村1500人
17、廣東德慶縣回龍鎮賓村1300人
18、廣東德慶縣官墟鎮睦村1000人
19、廣東雲浮市雲安區麥洲村2000人
20、廣東陽春市永寧鎮鐵垌村2000人
21、廣東電白縣嶺門鎮麥屋山村約3000人
22、廣東化州市同慶鎮塘吉村1800人
23、廣東化州市楊梅鎮力古巷、岱山、合涌兒等村大約2000人
24、廣東吳川市振文鎮水口渡麥屋村大約3000人
25、廣東吳川市塘綴鎮塘草村、雷公石村,大約1300人
26、廣東吳川市塘尾鎮麥屋大村8000人,連同附近不憂窮、新村、雙碑記等村約16000人
27、廣東吳川市振文鎮麥屋新村,大約1800人
28、廣東吳川市黃坡鎮上馬村、新塘村,大約1000人
29、廣東廉江市安鋪鎮鴨潭村以及附近麥村5000多人
30、廣東廉江市新民鎮甘水塘、瓦窯坑、馬落垌、銅鼓逕、胭脂村、坦塘村、麥村仔等村,大約3000人
31、廣東廉江市新民鎮上跳進村、遂溪縣遂城鎮下調村,兩村大約800人
32、廣東遂溪縣楊柑鎮老麥村大約1300人
33、廣東遂溪縣草潭鎮荔枝山、大基頭、長洪埠村、會村、釵仔村、塘仔篤村等村,3000多人
34-1、廣東遂溪縣港門鎮吳家村(吾家村)4700多人,港門墟1000多人,車路下村、黎角仔、大由南村(大窯南村)、架落坡村、后蘇村、貨湖墟、新城南地村、新港村、興業村、番鬼塘、白坭塘、石角埠、桐城尾村、北灶、石盤村仔等村大約6000人,港門鎮全鎮人口40000多人,麥氏人口大約12000人.
34-2、廣東遂溪縣樂民鎮拖米埠村、松樹仔村大約1000人
34-3、廣東遂溪縣洋青鎮打鐵塘村、闊口塘村等村,約2000人
35、廣東遂溪縣北坡鎮稔滾塘村大約1000人,北坡新墟大約2000人
36、廣東雷州市烏石鎮塘東村5000人
37、廣東雷州市烏石鎮烏石村3000人
38、廣東雷州市東里鎮大港村、鋪仔村等村5000多人
39、廣東徐聞縣博愛村等村,約4000人
40、海南島海口市仁台村人口約600人,民國時期有1000多人.
41、海南島東方市感城鎮感北村等村,大約20000人.
42、海南島儋州市白馬鎮寨基村大約2000人
43、海南島三亞市麥氏約10000人
44、台灣2005年高雄麥氏宗親會數據,麥氏20000多人
45、廣西北流、平南、賀州以及廣西全省的麥氏人口大約100000人
麥丘:即今山東省濟南市商河縣。
汝南郡:西漢高祖劉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當時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潁河、淮河之間、京廣鐵路西側一線以東、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縣、上蔡縣、平輿縣、項城縣一帶地區,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輿(今河南平輿)。元至元三十年(癸巳,公元1293年)改蔡州為汝寧府,成為河南行省八府之一。明沿元制,明成祖朱棣封藩四子於此,稱崇庄王,在此傳十一世。清朝時期仍為汝寧府。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廢府,改為汝南縣。民國十三年(甲子,公元1924年)另置河南省第八行政督導專員公署於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曾設汝南專署,1950年建汝南市,1951年市合併於汝南縣。現為汝南縣即汝南縣城,隸屬駐馬店地區。
始興郡:今韶關市始興縣。
麥丘堂:以望立堂,亦稱商河堂。
汝南堂:以望立堂。
始興堂:以望立堂。南雄屬始興郡管轄,麥氏始祖鐵杖公出生在始興郡百順里(今南雄縣百順鎮,今建有麥氏大宗祠),此地遂成為嶺南麥氏發祥之地。鐵杖公後裔從此分枝開葉,散居嶺南各地及海內外。後世子孫為不忘先祖,飲水思源,因以“始興”為堂號。
麥氏族譜一卷,(清)闔族編修,清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廣東省中山圖書館。
廣東中山欖溪麥氏族譜十二卷,(清)麥祈總纂,清光緒十九年(公元1893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廣東省中山圖書館、美國紐約市國立圖書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廣東順德麥氏族譜及興圖不分卷,(清)麥秉鈞撰,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廣東省中山圖書館。
廣東高明麥氏族譜十三卷,(清)麥秀歧修,清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種學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五冊。現被收藏在吉林大學圖書館。
廣東新會麥氏族譜一卷,(清)麥德和錄,清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廣東省新會縣修志會辦公室。
廣東麥氏族譜不分卷,(清)麥汝球纂修,清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908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廣東省中山圖書館(有兩部)。
廣東麥氏族譜敘不分卷,(民國)麥琯琪修,民國十年(公元192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廣東省中山圖書館
廣東麥氏族譜不分卷,(清)麥初年纂修,民國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廣東省中山圖書館。
廣東饒平井州麥氏族譜,(現代)麥賢遜編,1990年鉛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廣東省中山圖書館、廣東省饒平市圖書館。
廣東南雄麥氏三修族譜,(現代)南雄麥氏族譜編委會編纂,2001年計算機激光照排版一冊。現被收藏在廣東省南雄市麥氏宗祠。
廣東陽江麥氏族譜,1998年計算機激光照排版。現被收藏在廣東省中山圖書館。
廣東三水渦邊村(蘭村)成安堂始興族譜歷派芳傳,清光緒二年歲次丙子木刻活字印本,民國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麥耀鎏續編手抄本。現被收藏在廣東省中山圖書館、湖北省桃源縣文化局檔案館。
廣東湛江麥氏族譜,(現代)廣東吳川、遂溪、廉江、海康合修,麥秀敘、麥士禮主修,1985鉛印本四卷。現被收藏在廣東省中山圖書館、廣東省湛江市圖書館。
西南沙頭北社房三水麥氏族譜,(民國)麥啟科等著,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鉛印本兩冊。現被收藏在台灣省高雄市麥氏宗親會。
《成安堂始興族譜歷派芳傳》大清光緒貳年歲次丙子月後望,蘭村渦邊房第二拾五傳孫麥耀鎏盥手頓首百拜謹序,民國貳拾叄年叄月吉日,蘭村渦邊房第二拾五傳孫麥耀鎏手再編
廣東南雄麥氏字輩:良智世兆天萬惟宏崇有孟嗣康守成(開始應文昌正再守通永)
廣東鶴山麥氏字輩:愈宏受命成昌鑽裘奕世德業榮光
廣東南海沖霞南鄉大石麥村字輩:茂宰宣宏景惟德永華昌本厚遠必達
廣東南海沖霞北鄉海口麥村字輩:超弼智仁成敦和宜永兄錫光常紹德廣大啟文明.
善作傳家寶財為用世榮尚源開景福斯進顯朝庭.
廣東省中山市小欖鎮永寧鄉沙壟村麥氏字輩聯:德茂文升朝作輔恭仁武烈孝惟誠
廣東陽江麥氏字輩:耀祖榮宗長慶蘭芳桂馥崇儒重道常來鳳起蛟騰
廣東湛江麥氏字輩(必達公分支):明朝正德年間,麥鐵杖第廿三世孫麥道清在廣東省吳川縣落地生根,有三個兒子:麥邦實、麥邦美、麥邦傑,後來枝葉繁茂,人口向遂溪、廉江、雷州、徐聞、海南、北海等地遷移。麥道清的子孫在湛江地區約有三萬人,已經傳了二十幾代。
在1985年到1987年,遂溪縣吳家村(吾家村)麥秀敘修編《麥氏族譜》,為各個兄弟房派訂立字輩
長房邦實公的子孫分佈在廉江、吳川、遂溪,從十五世開始的字輩:
國仕家常繼
生逢有道君
明良惟作寶
之會顯其身
二房邦美公的子孫分佈在遂溪、吳川等地,從十八世開始的字輩:
富貴榮華耀祖宗
子孫文武滿堂紅
百代清德垂後裔
萬年支派永流通
三房邦傑公的子孫分佈在吳川、遂溪等地,從十八世開始的字輩:
傳宗承應皆多麗
幸遇昇平發達時
積善能彰光先列
懋修致福亦咸宜
陸豐麥氏字輩詩
一、碣石:章啟茂應景懷興勝世悅良友永敦家賢
二、甲子:君爾淑德仲亦克臧季悅良友永敦佳賢光明俊偉道學並立平雍靜正億代安邦
三、潭西:奮啟佳聲良科晉節文章志美
雲南省文山州西疇字輩:公義佔朝廷開科文選達明德仕鴻崇光發廣元忠
廣西賀州字輩:茂高成椿禧仁義積為新馥應傳錦繡美玉顯光明克昌攀丹桂華國振家聲
廣西藤縣字輩由37世開始:堂德雄普光尚國貞榮騰貴遠蘭芳
廣西欽州麥氏字輩:世源恆有常瑞起新錦尚業正昌永達榮朝開宗邦。
廣西恭城麥氏原字輩:本枝百世,穗茂景和,勝含永自。
廣西恭城麥氏新字輩:春光瑞啟萬年昌譜祀國民詩禮詳文明毓振謀猶遠家道宗宏秉壽康
重慶字輩:發世有文章先太必生光春和含朗潤朝元自賢芳存忠思大德兆啟家永昌
性剛繼武;
法肅靖氛。
——佚名撰麥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隋代始興人麥孟才,字智稜,性格剛烈果斷,有其父麥鐵杖的風範。官武賁中郎將。
始興祖業;
宿國家聲。
——佚名撰麥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隋代始興人麥鐵杖,封宿國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