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餃子

冬至節吃水餃或餛飩的習俗

冬至餃子是漢族風俗,流行於全國大部地區,指冬至節水餃餛飩的習俗。潘榮陛(清)《帝京歲時紀勝》:“預日為冬夜,祀祖羹飯之外,以細肉餡包角兒奉獻。諺所謂‘冬至餛飩夏至面’之遺意也。

做法


做法一

用料
食材用量
後腿肉500g
麵粉500g
大蔥1棵
生薑1塊
蘿蔔2個
食用鹽2勺
雞粉1勺
老抽生抽各一勺
花生油2大勺
詳細步驟
步驟圖片說明
步驟一
步驟一
步驟一
準備好所有的食材
步驟二
步驟二
步驟二
蘿蔔洗乾淨擦成絲,放入鍋中煮五分鐘。
步驟三
步驟三
步驟三
後腿肉剁成肉餡,加入老抽,生抽,花生油,食用鹽,雞粉,十三香調成餡。
步驟四
步驟四
步驟四
把蘿蔔切碎放入肉餡中。
步驟五
步驟五
步驟五
翻拌均勻即成為蘿蔔肉餡
步驟六
步驟六
步驟六
麵粉加清水和成麵糰,揪成劑子,擀成圓形麵皮,包上適量的蘿蔔肉餡。
步驟七
步驟七
步驟七
捏成月牙餃得形狀。
步驟八
步驟八
步驟八
整整齊齊的餃子
步驟九
步驟九
步驟九
鍋中放入少量食用油,把餃子放在鍋底,看到底部變黃,加入一碗水
步驟十
步驟十
步驟十
蓋上鍋蓋,中火煎至成熟即可。
步驟十一
步驟十一
步驟十一
最家常的餃子,反而是最好吃的餃子

做法二

用料
食材用量
後腿500g
芹菜1把
大蔥1棵
生薑1塊
麵粉500克
食用鹽2勺
雞粉1勺
十三香粉1茶匙
老抽1勺
生抽1勺
食用油2大勺
詳細步驟
步驟圖片說明
步驟一
步驟一
步驟一
準備好所有的食材
步驟二
步驟二
步驟二
後腿肉剁成肉餡,蔥姜剁成末,加入兩勺食用鹽。
步驟三
步驟三
步驟三
一勺雞粉,一勺十三香粉。
步驟四
步驟四
步驟四
加入一勺老抽,一勺生抽,然後把肉餡拌均勻備用。
步驟五
步驟五
步驟五
芹菜摘洗乾淨,切成末,放入鍋中焯水。
步驟六
步驟六
步驟六
把芹菜末控干水份,加入調好的肉餡中。
步驟七
步驟七
步驟七
到拌均勻即成為芹菜肉餡。
步驟八
步驟八
步驟八
麵粉加涼水,和成不軟不硬的餃子麵糰。擀成圓形麵皮。
步驟九
步驟九
步驟九
包上芹菜肉餡。
步驟十
步驟十
步驟十
包成餃子得形狀,擺放整齊。
步驟十一
步驟十一
步驟十一
鍋中燒開水,放入餃子煮至浮起,然後點兩次涼水,再開鍋就熟了。
步驟十二
步驟十二
步驟十二
蘸上點餃子醋,一大碗水餃吃下去,好滿足!

做法三

用料
食材用量
豬肉300克
白菜100克
少許
3根
5克
味極鮮15毫升
少許
詳細步驟
步驟圖片說明
步驟一
步驟一
步驟一
菠菜南瓜胡蘿蔔榨汁,和面。
步驟二
步驟二
步驟二
豬肉,白菜,蔥,絞肉機絞沫,然後加鹽,油,生抽,油,姜,拌勻。
步驟三
步驟三
步驟三
醒好面,擀皮,包餃子
步驟四
步驟四
步驟四
熱騰騰的餃子出鍋啦!冬至節,彩色餃子吃起來!耳朵不受凍噢!

冬至簡介


冬至,俗稱“冬節”,它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在這一天由於太陽直射點直射南回歸線,因此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而過了冬至,北半球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黑夜會慢慢變短。在古代,國人就有“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的說法,在《清嘉錄》中,還有“冬至大如年”之說,足以見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而在中華大地上,更是流傳下來豐富多彩的冬至飲食習俗。
冬至是養生的大好時機,主要是因為“氣始於冬至”。因為從冬季開始,生命活動開始由盛轉衰,由動轉靜。此時科學養生有助於保證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冬至時節飲食宜多樣,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適當選用高鈣食品。食宜清淡,不宜吃濃濁、肥膩和過鹹食品。冬天陽氣日衰,脾喜溫惡冷,因此宜食溫熱之品保護脾腎。吃飯宜少量多餐。應注意“三多三少”,即蛋白質維生素纖維素多,糖類、脂肪、鹽少。
冬至節的由來與傳說
冬至餃子
冬至餃子
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

冬至傳說


傳說之一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吃“捏凍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餃子的俗稱。緣何有這種食俗呢?相傳南陽醫聖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他告老還鄉那時適是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裡非常難過,就叫其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里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麵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里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服食后,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是故形成“捏凍耳朵”此種習俗。以後人們稱它為“餃子,也有的稱它為“扁食”和“燙麵餃”,人們還紛紛傳說吃了冬至的餃子不凍人。

傳說之二

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現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傳說之三

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各地飲食


北方習俗

張仲景
張仲景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葯留下的。
張仲景是南陽稂東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醫術高明。后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饑寒交迫,因天氣寒冷,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里熬煮,然後將羊肉、驅寒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麵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后,分給來求葯的人每人兩隻“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蘇州人習俗

西施
西施
由於蘇州二千五百年前是吳國的都城,而吳國始祖是周太王後裔,曾承襲周代曆法把冬至作為一年之初,所以至今古城蘇州仍有“冬至大如年”的遺俗。
在冬至,蘇州人還有吃餛飩(tūn)的習俗。相傳,吃膩了山珍海味的吳王沒胃口,美女西施就進御廚房包出一種點心獻給吳王。吳王一口氣吃了一大碗,連聲問:“此為何種點心,如此鮮美?”西施想:這昏君渾渾噩噩混沌不開,便隨口應道:“混沌。”後來,為了紀念西施創造的這種美食,蘇州人便把餛飩定為冬至節的食物。

寧夏習俗

在冬至這一天,銀川有個習俗,這一天要喝粉湯、吃羊肉粉湯餃子。銀川人還給羊肉粉湯叫了個特別的名字——“頭腦”。羊肉粉湯由蘑菇和羊肉烹飪而成,佐以鹽、姜、蔥、蒜、辣椒、醬油等等調料,湯滾開後放進切好的粉塊、泡好的粉條、包好的餃子,再加入韭黃蒜苗香菜,這樣一鍋五顏六色的羊肉粉湯餃子就做好了,香氣撲鼻,讓人垂涎欲滴。
粉湯餃子做好后先盛一碗供起來,還要給近鄰端上一碗。羊肉粉湯餃子做法獨特,味道香辣可口,現在已成為銀川的一道特色小吃。

霞浦縣人習俗

霞浦縣民相當看重冬至節,冬至前夜家家戶戶搓湯圓、包餃子。霞浦的餃子獨具地方特色,方言叫“米餞”。據《霞浦縣誌。冬令俗》載:“人家將糯米研粉,切蘿蔔絲熟之,調以紅糖,婦女輩團粉為粰,中以糖蘿蔔絲為餡,制如半月式”。
霞浦的特色餃子
霞浦的特色餃子
如今霞浦“米餞”口味、花樣很多,有蘿蔔絲餡、糖餡、肉餡、菜餡等,霞浦三沙人還用海產品做餡。

潮汕地區習俗

在潮汕地區,冬至又稱“小過年”,是民間一個大節日。在這一天老百姓要備足豬肉、雞、魚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後家人圍桌共餐。在沿海地區,則要在漁民出海捕魚之前祭拜祖先,為漁民祈福,求神明和祖先保佑出海平安歸來。
潮汕有“吃了冬節圓多一歲”之說,其中“冬節圓”就是湯圓了,在潮汕地區又叫甜丸,在冬至這一天吃甜丸的習俗幾乎普及整個潮汕地區。在很久以前,這些甜丸不僅是用來吃,人們還將甜丸貼在自家的門頂、屋樑之上,一來是這甜丸圓圓的,預示明年豐收、全家團圓,二來是為了答謝老鼠給農民送來五穀種子。如今人們也不在貼甜丸,不過冬至節吃湯圓的習俗依舊流傳至今。

江南水鄉習俗

在我國的江南水鄉,在冬至之夜有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
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不過,這個疫鬼最怕紅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紅豆糯米飯來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上海冬至習俗

舊時上海,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上海人在冬至這一天習慣吃湯圓,來慶祝冬至的到來。用糯米粉做成麵糰,裡麵包上各種餡料,做好的湯圓用來祭祖以及互贈親朋。

杭州冬至習俗

杭州人喜歡在冬至這一天吃年糕來慶祝。每逢冬至,都會制糕來祭祖或者饋贈親友。在飲食上,三餐都會做不同風味的年糕芝麻粉白糖的年糕、肉絲炒年糕等等種類繁多。杭州人冬至吃年糕圖吉利,寓意年年長高。
中華大地上的各種冬至飲食風俗至今依然廣為流傳,足以見這一天對於百姓農耕勞作以及生活作息帶來的重要影響。的確,冬至是陰極之至,陽氣始至,在此之後又有小寒、大寒和數九接踵而至,預示著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即將到來。因此從冬至之後冬季要多注意保暖,在飲食上也要多食溫熱食物,增強禦寒能力。俗話說:冬至餃子夏至面。
與冬至有著密切關係的是在北京流傳了幾百年的《九九歌》。從冬至那天算起,以九天作一單元,連數九個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就過去了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台灣冬至習俗

在我國台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徵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於冬至或前後約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長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稱“祭祖”。祭典之後,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絡久別生疏的感情,稱之為“食祖。”冬至節祖先,在台灣一直世代相傳,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餃子


俗話說:“冬至餃子,夏至面”。祖國北方大部分地區這天都要吃水餃或者餛飩。有的還要喝酒,據說喝酒是為了暖身子,吃餃子是怕凍掉耳朵。那如何在冬至日吃餃子既達到禦寒又保健的功效呢?這要從餃子的不同配餡來說。
胡蘿蔔羊肉餡
胡蘿蔔羊肉餡
胡蘿蔔羊肉餡
胡蘿蔔性溫,歷來就有“小人蔘”之稱,《本草綱目》記載可調補中焦、和腸胃、安五臟,現代研究又發現它能提供抵抗心臟病高血壓、動脈硬化的營養成分,還可以幫助肝臟代謝酒精。而羊肉補氣養血,溫中暖腎。這款水餃適合氣血不足腰膝酸軟尿頻的老年人;對於脾胃虛冷的人,以及女孩子經寒痛經的更適合。另外,因為胡蘿蔔還可以軟化皮膚,增強皮膚抵抗力,有美容作用,因此也是名副其實的美容抗衰老美食。
洋蔥牛肉餡
洋蔥牛肉餡
洋蔥牛肉餡
“冬日抑鬱”這個說法,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另外,在冬季還有不少女性常常感覺手腳冰涼,臉上也多了些不紅不腫的小痘痘。如果您有出現這些情況,可以快來試試洋蔥牛肉餡水餃。因為洋蔥可以健胃消食平肝潤腸利尿發汗牛肉性溫,補脾胃、益氣血、強筋骨,可以使人精神振奮白蘿蔔豬肉黑木耳餡
白蘿蔔順氣健脾、消食化痰。豬肉性平,補虛增氣力,《本草綱目》言其可補腎氣衰竭。黑木耳性平,可補氣血、益腎、通便,現代研究發現能降低膽固醇和血黏度。這款水餃,對於平素有腎虛的人非常適合;而對於健康人來說,則符合冬季養藏補腎的養生法。另外,對有高膽固醇、高血壓的患者,或是怕長胖不敢吃豬肉的人,可以吃白蘿蔔豬肉黑木耳餡的水餃解饞。如果家裡有學生或高強度腦力勞動者,還可以在此基礎上加些黑芝麻,這樣既可補腎健腦,又可防油膩。
白蘿蔔豬肉黑木耳餡
白蘿蔔豬肉黑木耳餡
蓮藕板栗餡
蓮藕板栗餡
蓮藕板栗餡
這是一款“另類水餃”,因為餡是甜的。熟藕性溫,有補心生血、滋養強壯、健運脾胃的功效,而板栗可以健脾胃、補肝腎、強筋骨。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最好先將板栗蒸熟碾碎,再和碎蓮藕調勻,如果喜歡甜食的人還可以加些蜂蜜或糖。
體寒的人吃豬肉餡水餃后,可以吃點蘋果補脾胃;有熱的人吃了羊肉或牛肉餡的餃子后,可以吃點梨或柚子清清熱;貪圖美味不小心吃多的人,可以吃些獼猴桃或山楂糖葫蘆幫助消化。但無論吃什麼水果,都要在吃完水餃至少半小時后才可。不然,會引起消化不良甚至胃腸炎
同時,需要注意的是,吃完水餃后不要大量飲茶,因為茶葉鞣酸會與肉類蛋白質合成具有收斂作用的物質,導致腸蠕動減慢,不僅容易積食腹脹,還容易影響排便,增加了代謝的有毒物質重吸收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