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姓

起源於商朝的姓氏

祖姓出自子姓,起源於商朝黃帝的後裔。始祖為祖已。祖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二百四十九位。名人輩出,有祖逖祖沖之等。

姓氏起源


第一個淵源:源於子姓,出自商王朝王族之後裔,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商王朝的開國君王叫“湯”,所以後史中提到商王朝的時候也多稱商湯
湯的六代孫開始有祖乙祖辛祖丁祖庚祖甲、祖己……都曾是商王朝君王的廟號,其中的祖乙,名字叫子滕,是這些商王中最有作為的帝王,他任用巫賢為相,勵精圖治,使當時已經衰落下去的商王朝中興起來。
關於祖已的世系,一般認為是:
少典→軒轅玄囂→蟜極→夋[夔]→契[卨]→昭明[王吳]→相土[土]→昌若[羔]→曹圉[根圉]→冥[季]→核[王亥]→微[上甲]→報丁[報乙]→報乙[報丙]→報丙[報丁]→主壬[示壬]→主癸[示癸]→履(天乙、成湯)[太乙、唐、成]→[太丁]→至[太甲]→辨[太庚]→密[太戊]→整(河亶甲)[戔甲]→滕[祖乙]→旦[祖辛]→新[祖丁]→斂[小乙]→昭[武丁]→曜[祖庚]→載[祖甲]→孝己[祖己(祖伊)]。
商王之名出自史籍《竹書紀年》中的記載,“[]”內的名號是甲古文字記載的君王廟號。
在商王朝開國君主商湯執政時期,有一個著名的左相仲虺,在仲虺的後代中,有人名叫祖己祖伊),為仲虺之後的商王朝宰相。
據史籍《元和姓纂》和《姓譜》等書記載:“子姓,殷后,殷王祖甲、乙、丙、丁支庶因氏焉,殷有祖己、祖伊,漢有祖沂,始家涿郡,望出范陽。”
姓氏學界一般認為,祖氏得姓始祖應當從祖已起算。在殷商武丁的時間,從古籍上已經發現了最早姓祖者的史實記載,那便是當時以“道訓諫王”的賢臣祖已,這在典籍《書經·高宗彤日》中有明確記載:“高宗祭成湯,有飛雉升鼎耳而雒;祖已訓諸王,作高宗彤日之訓。”
商高宗,就是武丁子昭(公元前1250~前1192年在位),祖己時為商王朝的國相,他借用商高宗在祭祀成湯的重大典禮上,獻祭品野雉飛到了國鼎之上的現象,引道訓諫商高宗及其王子們要“仁政治國”。
按此記載,祖氏家族的得姓歷史至少在三千三百年以上。
在祖己(祖伊)的後裔子孫中,有取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祖氏,世代相傳至今,祖氏最初是發祥於涿郡,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第二個淵源: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蒙古族各根義召日氏,是一個十分特殊的姓氏群體,就是世代的“守陵者”。
蒙語“各各召”是“祖墳”之意,延伸的“各根義召日”表明為更崇高的“祖陵”,多用於對蒙古民族歷史商功勛卓著的先祖、王爺、可汗、大汗等陵寢的尊稱,後有專職世襲的守陵人取之為家族姓氏,即稱各根義召日氏。
明朝時期,有蒙古族各根義召日氏族人取姓氏的漢義改冠漢姓為祖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第三個淵源: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薩克達氏,本稱巴雅拉氏,后改以地名為氏,滿語為Sakda Hala,滿語“蒼老、老祖宗”,是一個龐大的滿族氏族部落,有諸多分支,世居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阿扈河(今黑龍江寧安南部六十公里處)、葉赫(今吉林葉赫河、伊通河、伊丹河、東遼河流域)、薩克達(今遼寧撫順峽河流域)、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那木都魯(今俄羅斯濱海地區)、德里倭赫(今遼寧撫順渾河兩岸)、黑龍江兩岸等地,所冠漢姓為多為祖氏、蒼氏、倉氏、麻氏、駱氏、李氏、高氏、海氏、薩氏、里氏、陳氏、羅氏、老氏、英氏、印氏、巴氏、色氏、臧氏、禮氏、佟氏、陀氏、翁氏等。
⑵.滿族組佳氏,滿語為Jugiya 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融入鮮卑,后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鐵嶺(今遼寧鐵嶺),后多冠漢姓為祖氏。
第四個淵源: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彝族東鄉族傣族苗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祖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氏,世代相傳至今。

始祖


祖氏是河北省的名門著姓,他們是殷商王室的子孫後裔,就是受千秋萬世敬仰的上古聖君商湯的子孫。祖氏的來源,《元和姓纂》和《姓譜》等書記載說:“子姓,殷后,殷王祖甲、乙、丙、丁支庶因氏焉,殷有祖己、祖伊,漢有祖沂,始家涿郡,望出范陽。”在殷商有天下的645年之中,前後28個君主,以祖為名的君主不在少數,有第十一代的祖乙、第十二代的祖辛、第十四代的祖丁、第二十一代的祖庚等等。後世祖姓中國人的始祖,究竟是哪一位呢?一般人認為應該算是祖已,因為在殷商武丁的時間,從古籍上已經發現了了姓祖的人,那便是當時以道訓諫王的賢臣祖已。《書經》上的“高宗彤日”指出:“高宗祭成湯,有飛雉升鼎耳而雒;祖已訓諸王,作高宗彤日之訓。”根據這個記載,中國祖氏家族的得姓歷史至少在3300年以上。由此可見,祖氏是中國一個古老的姓氏,最初是發祥於涿郡。古代的涿郡,在今河北省涿縣一帶,這個地方便是祖氏的老家所在,他跟中華民族的淵源十分深遠。5000年前,黃帝與尤戰於涿鹿之野,奠定中華民族繁衍成長的地盤,就是這個地方。望族居范陽郡(今河北涿縣)。故祖氏後人多奉祖已為祖姓的始祖。

遷徙分佈


今山東省的壽光縣、夏津縣,北京市的海淀區,湖北省的英山縣,上海市,天津市,河北省的藁城市樂亭縣福寧縣獻縣、深縣、新樂縣、撫寧縣、定興縣衡水市易縣秦皇島市廊坊市保定市高碑店市涿州市淶水縣,江蘇省的南京市、蘇州市楓橋支英村,徐州市銅山縣、淮安市、盱眙縣侍澗村、宿遷市泗洪縣、南通市海門縣、崑山市、阜寧縣,河南省的濮陽市范縣、南陽市南召縣、開封市、商丘市柘城縣、衛輝縣、固始縣、新鄉市,安徽省的池州市安慶市、馬鞍山市 望江縣、蕭縣、樅陽縣、巢湖市廬江縣(不僅僅是廬江縣,本人姓祖,是居巢區的)、蚌埠市、滁州市、宿州市,四川省的廣元縣,吉林省的吉林市永吉縣、四平市、通化市白山市的撫松縣,寧夏回族自治區,重慶市的長壽縣,湖南省的瀏陽市,福建省的德化縣、浦城縣、順昌縣,貴州省的貴陽市、威寧縣、畢節市,廣東省的東莞市東城區,甘肅省的張掖市,遼寧省的瀋陽市、盤錦市興隆台區、北鎮縣,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農六師紅旗農場、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台灣省,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越南、寮國、緬甸、美國、英國等地,均有祖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涿郡堂的涿郡

春秋戰國時期初為燕國涿邑,秦朝時期屬於上谷郡漢高祖劉邦六年(庚子,公元前201年)設立涿郡,轄涿(今河北涿州),領二十九縣,其中良鄉縣、西鄉縣和陽鄉縣北部在今北京市房山區境,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博野縣、涿州市一帶地區。王莽時期改名為垣翰郡。東漢複名涿郡,省西鄉縣,僅良鄉縣在今北京市境。三國時期曹魏改為范陽郡。西晉時期為范陽國。十六國、北朝時期為陽范郡。隋朝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廢幽州改置涿郡,轄薊州故城在今北京市區西南,領九縣,其中薊、昌平、潞、良鄉四縣及懷戎縣的東部在今北京市境。唐朝時期改涿縣范陽縣,唐武德元年(戊寅,公元618年)復改范陽縣為幽州。明朝時期省縣入州。民國政府成立時改為涿縣。

京兆堂的京兆

亦稱京兆郡京兆尹,實際是上不是一個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稱謂。“尹”為太守。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為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三國曹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為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黃初二年(公元221年)封皇子禮為秦公,以京兆郡為秦國黃初三年又改名為京兆國。魏明帝青龍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為秦王,改京兆國為秦國。齊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為京兆郡,今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內。西晉時仍置京兆郡於長安,轄區較三國魏時縮小。十六國南北朝時期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相繼建都長安(後秦稱常安),均在此設置京兆郡(或尹)。隋、唐兩朝均都長安,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大興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以雍州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隋、唐兩朝均設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為郡級建制以統長安、大興(唐改為萬年)等二十餘縣。唐朝以後,長安城不復為都,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為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陝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北洋政府順天府京兆地方,府尹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

范陽堂的范陽郡

秦朝時期置郡,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定興縣境內,治所在固城(今河北省定興縣固城鎮)。三國時期曹魏國魏文帝黃初七年(丙午,公元226年)改涿郡置范陽郡,其治所在薊(今河北薊縣),其時轄地在今北京市昌平區、房山區及河北省涿州市一帶。西晉時期改為范陽國,北魏時期復改回范陽郡。隋朝開皇初年廢黜。唐朝時期的幽州范陽郡,本是幽州涿郡,唐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置,治所在薊縣(今北京),又名為方鎮。唐寶應元年(壬寅,公元762年)改幽州,併兼盧龍。唐大曆四年(己酉,公元769年),與固安等縣自幽州析出,置涿州,以范陽縣為治所。

家譜文獻


遼寧興城祖氏家譜,(清)祖建極重修,清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手寫本八冊。現被收藏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福建浦城蓮湖祖氏族譜五卷,(清)祖富言等修,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木刻活字印本五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福建省圖書館
福建浦城蓮湖祖氏族譜,(明)祖欽等纂修,(清)祖富言續修,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木刻活字印本五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福建浦城蓮湖祖氏族譜八卷,(清)祖國鈞纂修,清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福建師範大學圖書館
福建閩甌屯山祖氏宗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廈門大學圖書館
字輩排行
重慶銅梁祖氏字輩:“建德正興安邦定”
安徽廬江祖氏字輩:“官道漢伏勝學士空前興先後同自美玖遠禎廷盈”。
安徽巢湖、安慶樅陽祖氏字輩:“賢興先後(厚)同繼美久元正庭銀”。
安徽滁州祖氏字輩:“德(桂)恆傳”。
安徽蕭縣祖氏字輩:“商從應基存,……,希學振榮恩,百君海碩偉,文化照光明,政道開元士,宜誠進吉祥……”。註:祖大壽家族世系。范陽郡。
遼寧瀋陽祖氏字輩:“更書克明”。註:祖大壽家族世系。
遼寧錦州祖氏字輩:“尚學儀智章興克秉言立俞國緒民昌”。註:祖大成家族世系。
江蘇銅山祖氏字輩:“廣(永)茂振(慶)家風(豐)永安傳萬世”。
江蘇南京、雲南祖氏字輩:“元正守萬維”。
河南衛輝祖氏字輩:“凡永學希……”
河南商丘祖氏字輩:“建三鳳文大希永修國立慶祥葉字茂”。
山東壽光祖氏字輩:
長派:“璈文乾(坤)良遠太希好漢長(振桂林)象(錫炳然同)連金春”;
二派:“璈文昭珍萬太庭學宏百丕慶國勝”。
山東平原祖氏字輩:“志長兆丙傳吉光林玉慶凡祥”。
貴州威寧祖氏字輩:“彝章正大文明啟”。
河北撫寧祖氏字輩:"立大翟可用尚學儀軍章興國秉述印余廣振寧昌”。註:祖大成家族世系。
河北昌黎祖氏字輩:“永明天鳳……”
祖馬氏字輩:“文朝仕顏家登大學”。註:在清朝被貶姓為馬氏
福建祖氏一支字輩:“善丕基可成”。
祖氏一支字輩:“漢林同連金春”。
祖氏一支字輩:“世大再建用尚學儀智章興克秉龍鳳朝獻慶豐祥”。
祖氏一支字輩:“寶庭時……”
祖氏一支字輩:“占立希……”
祖氏一支字輩:“學國朝恩錫(習)慶”。
祖氏一支字輩:“良□□□□漢林同連金春(同林[連?]金)”。
祖氏一支字輩:“發因丕志剛”。
祖氏一支字輩:“遠□□□□世□占敬”。
祖氏一支字輩:“文朝仕顏家登大學”。
祖氏一支字輩:“仲清正文……”
祖氏一支字輩:“志長兆丙傳吉光林玉慶凡祥”。
祖氏一支字輩:“文武西慶聖恩功德傳永長”。
祖氏一支字輩:“天地美德古今流芳仁敬孝慈道義忠良詩書經史禮樂文童范陽華胄奕世榮昌惟斯後人耕”。

宗祠通用聯


四言通用聯

源自商裔;
望出范陽。
——佚名撰祖姓宗祠通用聯
忠心貫日;
巧算入神。
——佚名撰祖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晉名將祖逖,字士稚,范陽遒縣人,西晉末率親族數百家南遷,居京口。建興初年,要求北伐元帝司馬睿任他為豫州刺史,他率部渡江,中流擊楫,發誓收復中原。他的部隊紀律嚴明,得到人民響應,進駐雍丘,收復了黃河以南地區。當時匈奴劉曜羯族石勒互相攻擊,時機對晉有利,但東晉朝中糾紛不斷,他得不到支持,終於憂憤而死。下聯典指南北朝時南朝科學家祖沖之,字文遠,范陽人。推算出圓周率丌的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並提出了丌的約率22/7和密率355/113,密律值比歐洲早一千多年。他編製的《大明曆》,首先考慮到歲差問題的計算,對於日月運行周期的數據比當時的其他曆法更準確。又曾改造指南車,做水碓磨、千里船等,都極有巧思。
煌煌義士;
翩翩聖兒。
——佚名撰祖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閩人祖域,字貞夫,官至殿前司統制。平時崇尚氣節,樂善好施,死後,百姓懷念他的恩惠,立廟祭祀。明代時,被追封為“義士祖公之神”。下聯說南北朝時北魏范陽人祖瑩,字元珍,幼時好學,沉湎於書,當時號稱“聖小兒”。後來,以文學著稱,曾說:“文章必須自己命意構思,自成一家風骨,怎麼會和別人有一樣的生活呢?”官至車騎大將軍,封文安縣伯。
江左名士;
殷室賢臣。
——佚名撰祖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晉祖逖,慷慨有節,元帝徵為軍咨祭酒,尋為豫州刺史,北伐渡江,擊楫誓言曰:“不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遂統兵與石勒相持,破之,由是黃河以南,盡為晉土。下聯典指商祖已,為高宗賢臣,高宗祭成湯,有飛雉升鼎耳雊,祖己訓諸王,作《高宗肜日》。
聞雞起舞;
睹雉格王。
——佚名撰祖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晉·祖逖中夜聞荒雞而起舞。下聯典指商王高宗肜,謂其臣祖己曰:“越有雊雉。”祖己曰:“惟先格王正厥事。”

六言通用聯

聞雞聲而起舞;
睹雉雊以格王。
——佚名撰祖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晉·祖逖中夜聞荒雞而起舞。下聯典指商·祖己事典。

七言通用聯

名垂青史圓周率;
楫擊中流報國心。
——佚名撰祖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北朝時代南朝的科學家祖沖之事典。下聯典指晉朝名將祖逖,字士稚,范陽人。聞雞起舞,立志北伐,渡江擊槳,暫復中原,后慮內亂,大功不成,病死。豫州人士,如失父母。
指南車流芳萬世;
大明曆光照千秋。
——佚名撰祖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南北朝時代南朝的科學家祖沖之。
少小雖非投筆吏;
論功還欲請長纓。
——唐·祖詠撰祖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唐代詩人祖詠《望薊門》詩句聯。

八言及以上通用聯

先人嘗羨,物議秀美;
後世永欽,機杼風骨。
——佚名撰祖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後魏散騎常侍祖孝隱,有文學,早知名。兼解音律,機警善辨,名譽甚高。“魏朝接對者多取一時之秀,孝隱少處其中,物議稱美。”下聯典指後魏文學家祖瑩,字元珍,以文學見重。嘗語人曰:“文章須自出機杼,自成一家風骨。”累遷車騎大將軍,封文安侯。
松檟如新,慶善培於四世;
琳琅有赫,賁永譽之千秋。
——明·朱由檢撰祖姓宗祠通用聯
明代朱由檢撰遼寧省興城市寧遠古城祖氏石坊聯[北楹]。古城內南大街(延輝街)矗立著兩雄偉壯觀的石坊,是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檢(明思宗1628-1644 年)為表彰當時鎮守遼西的大將祖大壽、祖大樂兄弟衛明抗清的功勞,默許其自行建立的旌功牌坊。這兩座石雕藝術瑰寶猶如一首凝固的音樂,其優美的旋律時刻回蕩在古城內外,給人一種美的享受。祖大樂古坊,處於北面,俗稱“二道牌樓”。建於崇禎二一年(1638年),系用赭色岩石築造,其結構與南坊大體相同,坊高約16.5米,寬13米,明間寬4.15米,東西盡間各寬2.2米。二重額坊,柱高樓小,額枋間架,空有靈致,氣勢雄偉。上層南面刻有“登壇駿烈”,意思是登上將壇,創立功業;北面刻有“元勛初錫”,大意是樹立石坊是對立下頭等功勛的人的第一次獎賞,意味著這僅僅是獎賞的開始。邊款“崇禎戊寅歲次促秋吉立”;下款是“巡按遼東兵部侍郎方一藻題”。第三導刻有誥贈榮祿大夫援剿總兵官司、左軍都督府左都督祖鎮;誥贈榮祿大夫、援剿總兵官、左軍都督府左都督府祖仁;誥贈祿大夫、援剿總兵官司、左軍都督府左都督祖承教;特晉榮祿大夫、援剿總兵官司、左軍都督府左都督祖大樂。中兩棵石柱上刻有兩副御制對聯(南北楹柱),這兩副對聯大意是祖大樂英勇威武而對他稱讚歌頌,得到了四代祖先行善積德的培養,受寵於朝廷,經皇帝的恩准賜給隆重的銘刻金石的表獎,這種榮譽將萬古流芳。
桓糾興歌,國倚干城之重;
絲綸錫寵,朝隆銘鼎之褒。
——明·朱由檢撰祖姓宗祠通用聯
明代朱由檢撰遼寧省興城市寧遠古城祖氏石坊聯“南楹”。

歷史名人


祖 逖

字士稚。晉朝范陽遒縣人。著名北伐大將,勤奮好學,留有聞雞起舞的佳話。當時晉室大亂,巡率部曲百餘家渡江,中流擊揖而誓言:“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元帝時,為豫州刺史,自請統兵北伐,征為奮威將軍,連戰連勝,最後攻破石勒,收復黃河以南全為晉土。在豫州刺史任內,勤政愛民,死時,豫州人民,痛哭流涕,如喪父母。

祖 約

東晉范陽遒縣(今河北省淶水)人,祖逖之弟,為成皋令,字士少。隨逖過江南來。晉元帝太興三年(321年)祖逖死,祖約以侍中出代逖為平西將軍、豫州刺史,繼統其部曲。(咸和三年(328年)與蘇峻起兵反晉,失敗后投奔後趙石勒,為其所殺。祖約既是朝廷命官,又是各自所統流民之帥。

祖 詠

洛陽(今屬河南省)人,后遷居汝水以北,開元十二年進士。曾因張說推薦,任過短時期的駕部員外郎。詩多狀景詠物,宣揚隱逸生活。其詩講求對仗,亦帶有詩中有畫之色彩,其與王維友善,蓋“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或“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故也。代表作有《終南望餘雪》、《望薊門》、《七夕》、《汝墳秋同仙州王長史翰聞百舌鳥》、《陸渾水亭》、《家園夜坐寄郭微 》、《送丘為下第》、《古意二首》等,其中以《終南望餘雪》和《望薊門》兩首詩為最著名。《望薊門》詩描寫沙場塞色,寫得波瀾壯闊,令人震動,其中“萬里寒光生積雪,三邊曙色動危旌”為有名的佳句。

祖沖之

祖沖之
祖沖之
字文遠,南朝宋范陽薊人,為南北朝時期著名的科學家。精研數學、天文和機械製造方面都有很大成就。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他第一個把圓周率計算到小數點后第六位3.1415926到3.1415927之間,這在當時世界上是最精密的。他還提出密率值的計算,比歐洲早了 1000多年。數學著作有《綴術》和《九章術義注》,均失傳。他根據數理,研究天文曆法,制訂出一部比較準確的《大明曆》。他製造了千里船、水碓磨和指南車。

祖孝孫

唐朝幽州范陽人。博學,精通歷算。參定雅樂、京房律法,演12律60音。后受命與秘書監竇班修定雅樂,斟酌甫北,考以古音,制12樂合32曲84調,作為大唐雅樂。時旋宮之義,亡絕已久,一朝復古,自孝孫始。

祖大壽

字復宇,遼東(遼寧省遼陽)人。明末為前鋒總兵持將軍印,隸袁崇煥,守錦州。因崇煥入獄,率部毀山海關東走,朝野震驚。后督兵守大凌河,為清軍久圍,糧彈盡,乞降。后屢負約,再敗而降。任總兵,致書招降甥吳三桂,從入關滅明。卒於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

祖晨

(1901-1933.8.18)原名祖茂林,又名李春亭。安徽省宣城縣(現宣州市)人。1908年入私塾讀書。1922年畢業於安徽蕪湖省立第五中學。1924年考入廈門大學。1925年秋赴日留學,在長崎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回國,次年到武漢參加北伐軍。1928年初,回宣城開展黨的工作。1929年初到上海工作。1931年調山東省委工作,後任濟南市委書記。1932年1月來青島任市委書記,5月底因叛徒出賣被捕,1933年8月18日在濟南濼口英勇就義犧牲,時年3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