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姓
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
壽姓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 ,其姓氏來源多種多樣。
一起源於春秋時期,出自姬姓。二為彭祖之後。壽是個稀有的姓。據《風俗通》一書的考證,可能是吳王壽夢的後代。吳王壽夢是春秋末期一度稱霸諸侯的吳國傑出之祖,是周朝初年吳國之主周章的十四世孫。壽氏後人尊壽夢為壽姓的始祖。
壽(Shòu 壽)姓源出有:
周太王子仲雍的曾孫名周章,居於吳。周武王克商以後,遂封其地,建立吳國,為周朝附庸。周章十四世孫壽夢主吳時,國勢強大,稱吳王,與楚國爭抗,故春秋時吳國自壽夢始。壽夢的支庶子孫,有的以祖先名字為姓,形成壽姓。而“其為吳王之說者,不知禮大夫不得祖諸侯,此又僧而不敢信”,在階級制度森嚴的 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且不說尋常百姓不得以君王的名諱為姓,而且還有對君王名諱等諸 多方面的“避諱”,所以把王者的名諱作為姓氏的可能性幾乎為零,這種壽氏由來說法也就不攻自破。
據《路史》載:彭祖後有壽氏。相傳上古時候有位叫彭祖的人,是有名的老壽星,活了八百多歲,他的後代有的為了紀念他,就取壽字為姓,於是形成了另一支壽姓。壽姓望族居京兆(今陝西省長安東)。其為彭祖之說者,以其享年壽之永而為姓,固誕而不足信”,傳說彭祖活了兩百多歲,他的後代子孫為了紀念他 的長壽便 以“壽”為姓。因史 籍《路史》中提及 壽姓源於彭 祖,所以這種壽姓由來的說法在民間廣為流傳。但這種 說法 明顯 帶有濃厚的傳奇色 彩 , 在 當下看來顯得荒誕不足信。
公元1127年,“靖康之難”事件致使北宋滅亡,浙江壽氏祖先壽(改)勝南遷臨安。公元1138年,南宋正式定都臨安,而後壽勝的曾孫“澤公”尚宋寧宗順安公主為駙馬,澤公有幸與南宋王朝的公主成婚被封為咐馬,成為南宋皇室的成員,位爵縣公並賜姓壽,浙江壽氏從這時開始。此後壽勝一族“食采齡暨”即食邑為諸暨,諸暨便成為壽勝一族的封地。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⑴.蒙古族博爾濟吉特氏,亦稱博爾機錦氏、包結慮駝氏,源出元太祖成吉思汗“黃金家族”孛兒只斤氏後裔,通古斯語為“Bordijijint”,也就是蒙古族著姓孛兒只斤氏,世居科爾沁(今內蒙古東部通遼地區、吉林西部一帶)、錫喇木楞(今內蒙古東部克什克騰旗西喇木倫河流域、吉林西部一帶)、烏魯特(今內蒙古東南部興安盟地區)、扎魯特(今內蒙古扎魯特旗)、克魯倫(今內蒙古呼倫貝爾克魯倫河流域)、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呼倫貝爾(今內蒙古海拉爾)、克什克騰(今內蒙古克什克騰)、阿巴噶(今內蒙古錫林郭勒阿巴噶鎮)、巴岳特(今山西天鎮、陽高邊外)等地,后多冠漢姓為包氏、鮑氏、博氏、李氏、陸氏、王氏、梁氏、尹氏、寇氏、奇氏、波氏、壽氏、康氏等。該支蒙古族壽氏始祖為清太祖佟·努爾哈赤的繼大妃壽康太妃,蒙古科爾沁郡王博爾濟吉特·孔果爾之女。壽康太妃長壽,但在后金天命、天聰、崇德、順治等年間一直默默無聞,直到後來康熙大帝即位,尊封這位庶曾祖母為“皇曾祖壽康太妃”,其族瞬間榮耀。壽康太妃在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逝世,其後在蒙古科爾沁部的族人中,多有以壽康太妃的封號為漢化姓氏者,世代稱壽氏、康氏至今。
⑵.蒙古族巴顏圖氏,通古斯語為“Bayintu”,世居克魯倫(今內蒙古呼倫貝爾克魯倫河流域),所冠漢姓為巴氏、胡氏、壽氏等。該支蒙古族壽氏始祖為巴顏圖·壽成,滿洲蒙古正白旗人,原在吉林駐防,清咸豐七年(公元1857年)農曆2月隨從都興阿征討天平天國,在安徽黃梅陣亡,追贈世職,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的諧音漢字為漢姓者,稱壽氏至今。
⑶.蒙古族克勒德氏,亦稱克里葉特氏,通古斯語為“Kelde”,漢義“烏鴉”,世居巴顏烏喇(今內蒙古西烏珠穆沁旗白音烏拉),后多冠漢姓為海氏、壽氏等。該支蒙古族壽氏始祖為克勒德·多克隊,滿洲蒙古鑲白旗人,世居巴顏河畔(今黑龍江雞西大石頭河),明末清初隨軍征明,授雲騎尉,其子克勒德·壽柱世襲其職,在清康熙年間參加了征討吳三桂、準噶爾等著名戰役,因功授雲騎尉,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的諧音漢字為漢姓者,稱壽氏至今。
來自洪洞大槐樹移民。浚縣壽氏一支始祖諱玉,始祖奶奶帶兩個幼子,於明洪武初年自山西洪洞大槐樹遷居浚縣同山村,至清朝後裔又分居龍口、聶度和滑縣車店村。
姓氏文化
浙江諸暨同山鎮為壽姓聚居地。同山鎮唐仁村為全諸暨48個壽氏聚居村共同祭祖地,有壽氏宗祠、唐仁大書房,還有仙師殿、古涼亭,涼亭上面是魁星閣,象徵著當時文運昌盛。同山燒是同山鎮傳統的釀造手工藝。同山高粱酒廠位於同山鎮唐仁村,創始人壽賢浪在民國十五年(1926年)開設了諸暨第一家酒坊——“永茂酒坊”,從酒坊到酒廠,已有90餘年的歷史。同山鎮麗塢底村是諸暨第一個農村黨支部成立地。江藻鎮墨城塢村明清時出了七位進士,為壽堯臣、壽成美、壽邦寧、壽以仁、壽致潤、壽奕磐、壽致浦,素有“文墨成風”之稱,由此得名“墨城塢”。草塔鎮大地村廊塢自然村的壽氏宗祠等古建築隨廊塢一起被批示為浙江第一批省級傳統村落。江藻鎮壁玉村的壽氏民居、同山鎮西源村裡壽自然村的恩榮堂、進士第等納入了《諸暨市歷史建築保護名錄規劃》。
京兆郡:亦稱京兆郡、京兆尹,實際是上不是一個郡,而是歷朝歷代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稱謂。“尹”為太守。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為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三國曹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為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禮為秦公,以京兆郡為秦國,曹魏黃初三年又改名為京兆國。魏明帝青龍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為秦王,改京兆國為秦國。齊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為京兆郡,今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內。西晉時仍置京兆郡於長安,轄區較三國魏時縮小。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前趙、前秦和後秦、西魏、北周相繼建都長安(後秦稱常安),均在此設置京兆郡(或尹)。隋、唐兩朝均都長安,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大興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以雍州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隋、唐兩朝均設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為郡級建制以統長安、大興(唐改為萬年)等二十餘縣。唐朝以後,長安城不復為都,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為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陝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府尹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中華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不過這裡要特別注意的是,壽氏源起吳國,吳國的京兆當在蘇州。
會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於原吳、越地置郡,治所在吳縣(今江蘇蘇州),轄境包括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漢武帝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會稽郡受督於揚州刺史部,時領二十六縣,在今浙江省境內有十八縣。東漢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分吳、會稽為二郡,會稽移治山陰(今浙江紹興),有浙閩之地。西漢時期轄地在今江蘇省長江以南、茅山以東、浙江省大部份(僅天目山、淳安縣西部小部分地區除外)、安徽省水陽江流域以東及新安江、率水流域一帶及福建全省。三國時期孫吳國分設臨海(今浙江台州)等郡后,其轄境縮小。西晉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以會稽地封驃騎將軍孫秀,以郡為國,稱會稽國。隋朝開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平陳,省郡縣,廢會稽郡為越州,后又分山陰縣置會稽縣。清朝順治年間(公元1644~1661年)移治到山陰縣(今浙江紹興)。民國時期合會稽、山陰二縣為紹興縣。今為浙江省紹興市。
彭城郡:彭城郡原為西漢時期的楚國所置。漢宣帝地節元年(壬子,公元前69年)以楚國改置彭城郡,治所在彭城縣(今江蘇徐州),西漢朝黃龍元年(壬申,公元前49年)複名楚國,東漢朝章和二年(戊子,公元88年)又改為彭城國。南朝宋永初二年(辛酉,公元421年)復為彭城郡。隋開皇時期(公元581~600年)廢郡,隋朝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復置。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又改為徐州,唐朝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名彭城郡。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復為徐州。歷史上的彭城郡,其統轄範圍大致包括今山東省微山縣、江蘇省徐州市、銅山縣、沛縣東南部及邳縣西北部,安徽灘溪縣東部及山東微山縣一帶。彭城郡與沛郡在地域範圍上有部分重疊。
潔素堂:晉代壽良,治《春秋》三傳,《左傳》、《公羊傳 》、《穀梁傳》。澡身潔素(時刻清洗自己的錯誤缺點,保持潔白乾凈),官太平府太守,撰秦國內史。李宓問朝廷推薦他,武帝征為黃門侍郎、梁州刺史,遷散騎常侍、大長秋。
浙江諸暨暨陽同山壽氏宗譜二十卷,(清)壽宗暉輯,清嘉慶十八年(公元1813年)崇禮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今僅存第一~十二卷、第十七~十八卷。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圖書館。
浙江諸暨暨陽同山壽氏宗譜,著者待考,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崇禮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冊,今僅存第三~四卷、第九~十五卷。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圖書館。
浙江諸暨暨陽同山壽氏宗譜,著者待考,清咸豐八年(公元1858年)崇禮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冊,今僅存第二~三卷、第六卷、第九~十五卷。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圖書館。
浙江諸暨暨陽同山壽氏宗譜三十二卷,著者待考,清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崇禮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冊,今僅存第一~四卷、第六~八卷、第十~十二卷、第十七~十九卷、第二十五~二十六卷、第二十九卷。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圖書館。
浙江諸暨暨陽同山殿前壽氏宗譜,(清)壽以君纂修,清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崇禮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殘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圖書館。
浙江諸暨暨陽墨城壽氏宗譜十五卷,(清)壽椿纂修,清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半山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七冊。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圖書館。
浙江諸暨暨陽同山殿前壽氏宗譜十卷,(清)壽如楸纂修,清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崇禮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冊,今僅存第一卷、第九~十卷。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圖書館。
浙江諸暨暨陽墨城壽氏宗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半山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十二卷。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圖書館。
浙江諸暨暨陽墨城壽氏宗譜,(民國)壽錫康等纂修,民國四年(公元1915年)半山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二冊。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圖書館。
浙江諸暨暨陽同山壽氏宗譜,著者待考,民國四年(公元1915年)崇禮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冊,今僅存第五卷、第十~十二卷、第十五~十七卷、第二十~二十一卷、第二十四卷、第二十六卷、第三十四卷、第三十九卷、第四十二卷。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圖書館。
浙江諸暨暨陽同山壽氏九甲宗譜,著者待考,民國五年(公元1916年)崇禮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十七卷。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圖書館。
浙江諸暨暨陽壽氏宗譜十二卷,(民國)壽臧等修,民國十年(公元1921年)半山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浙江諸暨暨陽墨城壽氏宗譜四十卷,(民國)壽氏修譜委員會編,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半山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十冊。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圖書館。
河南浚縣壽氏字輩:“元銀顯照加成祖子(志)好永紀先”。
浙江諸暨壽氏字輩:“正大光明家學必貞仁義俊德福永同仁”。
重慶奉節壽氏字輩:國正天星順 關清明自安 家或光圓祖 世選德為軒 詩書宏啟大 忠孝申雲華 仁厚寬禮讓
河南浚縣同山村壽氏一支字輩譜為:“永繼先業,世修鴻章、銘行嘉善、吉慶克昌、山尚同樂、金樹萬祥、子有天志、振肖華邦。”
四言通用聯
名高霸國;
氏譜延陵。
——佚名撰壽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春秋時吳國國君吳王壽夢,吳始祖太伯弟仲雍的十七代孫,他繼位后稱王,吳國開始強大。楚國大夫子重、子反曾滅了大夫申公巫臣的家族,申公巫臣流亡晉國,向晉景公請求出使吳國,使吳與晉聯合抗楚。申公巫臣到吳,受到壽夢的器重,讓他教練吳軍陸上車戰,先後數次攻楚獲勝。其第四子季札,有才華且道德高尚,多次推讓君位,後來,吳王余祭(季札二哥)把他封於延陵,稱“延陵季子”。
吟詠勝跡;
考劾鬼神。
——佚名撰壽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元代僧人壽寧,字無為,號一庵,上海人,居城西靜安寺。寺中有八處名勝古迹,他便作了《靜安八詠》詩,又彙集他人作品,編為《靜安八詠詩集》。下聯典指西漢人壽光侯,相傳能劾百鬼眾魅,令它們自縛現形。據說漢章帝還曾召見他,讓他試法術。
弦誦施教;
牧守聯鑣。
——佚名撰壽宗祠通用聯
生成草木;
考劾鬼神。
——佚名撰壽宗祠通用聯
資料有待補充。
彭祖(籛鏗、錢鏗)、吳王壽夢(姬乘)、壽康太妃(博爾濟吉特氏)、巴顏圖·壽成、克勒德·壽柱、壽山(袁眉峰)。
壽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壽姓出自姬姓。春秋時候的吳國,起先很弱小。後來,一個叫壽夢的人做了國君以後,治理國家有方,加強了吳國和中原的交流,並且兼并了周圍的幾個小國,使吳國漸漸強大起來。而壽夢自己也自稱吳王。此後,吳國的公族中有的以壽作為姓氏,稱為壽氏,是今天壽姓的起源。關於壽姓的起源還有一種說法。上古時候有位叫彭祖的人,是有名的老壽星,活了八百多歲,他的後代有的為了紀念他,就取壽字為姓,於是形成了另一支壽姓。要了解壽氏家族的這段光榮淵源,先得從周文王的祖父古公稟說起。古公稟父見周文王姬昌呱呱落地時,天有瑞兆,便認為周文王必是興周之人,對他寄予厚望。他的長子泰伯和次子仲雍,為了使父親的希望能夠達成,把家族的基業順利傳給周文王,兄弟二人就雙雙紋身斷髮,跑到南方的所謂荊蠻之地躲了起來,打算默默地度過一生。沒想到他們的崇高人格,竟深深感動了當地居民,有1000多戶人家自動地追隨他們,在南方開創了另外一番了不起的基業。長久以來,泰伯被奉為南方吳氏的開姓始祖。而壽氏的先祖周章,便是仲雍的後裔。望族居京兆郡(今陝西西安東)。
今浙江省的杭州市、諸暨市、紹興市、溫州市、嘉興市、餘杭市,上海市的金山區,河南省的鶴壁市浚縣、開封市,湖北的嘉魚縣、咸寧市,四川省的綿陽市、會東縣,安徽省的界首市、宿州市,內蒙古自治區的包頭市、集寧市,江蘇省的無錫市、徐州市、揚州市、壽州市、常州市,山東省的泰安市,重慶市的江北區、綦江縣、奉節縣、墊江縣,黑龍江省,台灣省的台北市、高雄市,澳大利亞的悉尼市等地,均有壽氏族人分佈。
壽 良:字文淑,成都人。父親與祖父兩代都曾擔任犍為太守。仕蜀漢時任益州從事,不僅專研《春秋三傳》,貫通五經,而且能夠澡身浴德。蜀亡入晉后,擔任郡主簿、上計吏、益州主簿,又升為治中從事、別駕從事,后被徵辟入三司任太宰,后外放擔任霸城縣令,始平太守,后又徵辟為黃門侍郎,兼任梁、益二州都給事中,后又升任梁州刺史。
壽以仁:字欲年,號靜若。己丑科進士。歷宮中翰,轉部曹,分理通惠,督榷蕪關。有開屯裕國之功,論者比之劉晏。甲午,分較京闈,所得士皆當時名雋,一榜增光。嗣視學滇南,教化興行,等於鄒魯。任滿□歸,倡修文昌傑閣,星斗高標,文運從此益振。方□優遊泉石,而秉憲涼庄之。
壽致浦:字雲濱,號顧岩,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癸巳恩科進士,歷任獲嘉知縣,淇縣知縣,禹州知州等,1727年,奉文疏浚丹河(又稱運糧河),當時煤炭、雜貨俱可由境內運至天津和塘沽,境內貿易繁榮,經濟發展迅速。
壽鵬飛:譜名祖泗,字洙鄰,浙江會稽(今紹興)人。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秀才,二十九年(1903年)優貢,次年優貢會考獲一等第一名,歷任任吉林農安縣知縣、東三省屯墾局科長、屯墾養成所所長、東三省鹽運司科長等。辛亥革命后,先後任熱河行政公署秘書長兼總務處長、熱河普通文官考試和普通司法官考試委員會委員長、山東鹽運使、北京平政院首席書記官等。
壽毅成:國際貿易專家,原名景偉,浙江諸暨人。考入北京財政學堂,後學堂併入國立法政專門學校經濟本科,畢業后應禮聘回杭執教,后赴滬任商務印書館業務科副科長,與王雲五、蔣百器等人共同創辦公民書局,為《公民月刊》編輯主任。民國30年代時任上海綢業銀行董事,《綢繆月刊》經濟欄特約撰述,中國茶葉公司總經理,中央銀行業務局副局長,中國銀行杭州分行副經理。
壽勉成:字襄,號松園,諸暨墨城塢人。民國時期合作經濟界的知名人士,師承中國合作經濟學的先驅薛仙舟。合作救國,致力於中國合作事業。
壽志高烈士:壽志高,又名壽高良,浙江紹興人。中共黨員。參加過著名的泰安、宿北、萊蕪、孟良崮、魯南、豫東、淮海、渡江、解放上海等各大戰役,1950年11月29日,在朝鮮下碣里包圍、殲滅一線美軍“王牌”陸戰第一師的戰鬥中,壽志高帶領主攻連共27名勇士經過激烈的血戰,迫使不可一世的美軍“王牌”陸戰第一師舉手投降。榮獲“爆破模範班”班長、“爆破大王”、 “華東一級人民英雄”、“全國戰鬥模範”等榮譽稱號。
壽志高烈士
壽文魁:又名黃希賢、周祖祥,諸暨人。曾任諸暨上南抗敵義勇大隊大隊附,中共諸暨中心縣委委員、組織部長,中共嵊縣副特派員,中共鄞奉縣特派員、縣委書記,中共嵊西特派員,中共嵊西縣工委書記。抗戰勝利后,先後任新四軍第一縱隊三旅團特派員、組織股長、師保衛科長,團政委。解放戰爭中參加泰安戰鬥、宿北戰役、魯南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和解放上海的戰鬥。1957年秋,任浙江省軍區政治部副主任。1962年春,調十二軍政治部工作。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任上海住宅建設總公司副書記、副經理。
壽乃芳:吳江,原名壽乃芳,江藻鎮墨城塢村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的最後修改定稿者。參與了中共許多重要理論的提煉。
壽漢卿:浙江諸暨人。曾任抗大總校政治部副科長、警衛連副指導員,四平市公安分局局長,遼北紡織廠副廠長,四平市電業局局長。建國后,歷任東北紡織工業管理局計劃處處長,紡織工業部計劃司司長、副部長,中國絲綢公司副董事長,中國紡織工業技術經濟和管理現代化研究會第一屆理事長。
壽國忠梁兄弟:雙雙畢業於日本東京大學,后在日本創業多年。2001年回國創辦北京六合萬通微電子技術有限公司,並成功開發國內首創的無線區域網(WLAN)系列晶元——中國芯,及國際首創的3G移動通訊W-CDMA協議監視儀。
壽子琪: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 主任,上海市環保局局長。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
壽永年:曾任浙江省寧波市常務副市長。
壽鉉成:中信資源副董事長,中國環保能源控股集團副主席。
壽梅生:交通銀行紀委書記、副行長。(轉載自紫光閣網)
壽偉光:海通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監事會主席,上海國盛(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
壽繼權:中共安陽市第十一屆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滑縣人,安陽市紀委執法監察室主任,安陽市委巡察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
壽成超:北京大學腫瘤醫院生化與分子生物學研究室教授。
壽宇澄:2012年7月被任命為PTC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
壽曉淵:曾任皇家加勒比郵輪公司前中國區副總經理,2015年5月加盟同程旅遊任副總裁。
壽 步: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教授。